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实用肿瘤杂志

实用肿瘤

实用肿瘤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Oncology 실용종류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浙江大学
  • 影响因子: 1.0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92
  • 国内刊号: 33-107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2-8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肿瘤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浙江
  • 主编: 张苏展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结直肠癌患者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后近期不良反应观察

    作者:颜登国;张汝一;姬清华;鞠冬阳;严国艳;徐卫芬;淳俊

    目的探讨放射性粒子植入的安全性.方法手术切除肿瘤后在瘤区、相应引流血管根部或瘤体内植入不同剂量的放射性粒子125I.结果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粒子植入组与非粒子植入组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粒子植入组患者腹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0%,非粒子植入组为7.8%(P>0.05).粒子植入组患者中,年龄<60、60~69和≥70岁三组腹部并发症率分别为4.3%、8.6%和30.8%(P<0.005);有、无并存疾病患者并发症率为25.9%和4.5%(P<0.005).结论手术中放射性粒子植入较为安全,但是,高龄和并存疾病可能增加放射性粒子植入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对于高龄及有并存疾病的患者要慎重.

  • 胆囊癌中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与间质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时荣;严蕊琳;朱有法;王桂华;于亚威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在慢性胆囊炎、胆囊肌腺瘤和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间质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S-P),对15例慢性胆囊炎,12例肌腺瘤及22例胆囊腺癌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进行了检测,同时采用CD34标记微血管.结果慢性胆囊炎及肌腺瘤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显著高于胆囊腺癌,P<0.05,而胆囊癌中微血管计数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及肌腺瘤,P<0.05,两者呈负相关.结论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可能与胆囊癌发生、发展有关,但与胆囊癌间质血管的生长无明显关系.

  • HIF-1α、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施红旗;陈丽荣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基因产物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86例乳腺IDC和10例乳腺腺病中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HIF-1α在86例乳腺IDC组织和乳腺腺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8%(48/86)和0%(0/10),差异有显著性(χ2=11.16,P<0.01).乳腺IDC组织中,HIF-1α表达与乳腺IDC的肿块大小(r=0.257,P<0.05)、TNM分期(r=0.342,P<0.01)、组织学分级(r=0.393,P<0.01)、淋巴结转移(r=0.391,P<0.01)和肿瘤坏死(r=0.595,P<0.01)呈正相关.VEGF蛋白在86例乳腺IDC组织和乳腺腺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6%(53/86)和0%(0/10),差异有显著性(χ2=13.76,P<0.01).乳腺IDC组织中,VEGF表达与乳腺IDC的肿块大小(r=0.274,P<0.01)、TNM分期(r=0.284,P<0.01)、组织学分级(r=0.363,P<0.01)、淋巴结转移(r=0.319,P<0.01)和肿瘤坏死(r=0.592,P<0.01)呈正相关.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和术后5年生存率均无关.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HIF-1α与VEGF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0.636,P<0.01).结论乳腺IDC组织中HIF-1α基因表达显著增高,并可能诱导VEGF的过表达并与乳腺癌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 恶性淋巴瘤血清sApo-1/Fas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吴晖;黄雪珍;卢林;何鸿鸣;谢佐福;陈宁斌;王剑峰;陈道光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血清sApo-1/Fas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4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清sApo-1/Fas水平,同时检测21例正常人作对比分析.结果恶性淋巴瘤血清sApo-1/Fa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临床分期和化疗效果有关,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既往治疗、原发部位、局部巨大肿块无关,Ⅱ、Ⅲ、Ⅳ期明显高于Ⅰ期,化疗有效者血清sApo-1/Fas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化疗无效者血清sApo-1/Fas略高于化疗前(P>0.0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sApo-1/Fas有望成为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治疗效果和预后观察的有价值指标.

  • TRAIL蛋白与顺铂协同诱导横纹肌肉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玉生;杨迪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I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蛋白和顺铂联合应用对人横纹肌肉瘤细胞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TRAIL作用于培养的人RD横纹肌肉瘤细胞,通过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Fas蛋白表达的方法,观察其对横纹肌肉瘤细胞的作用,及其与顺铂协同作用的效果和机制.结果 TRAIL浓度为1.0、10.0、100.0 ng/ml时,细胞毒性指数分别为18.9%、20.8%和43.5%;顺铂浓度为1.0、5.0、10.0 μg/ml时,细胞毒性指数分别为9.8%、23.4%和37.1%.而浓度为100 ng/ml的TRAIL与浓度为5 μg/ml的顺铂联合作用时,细胞毒性指数明显增加达66.4%,结合FCM分析显示联合应用提高了Fas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率增加相一致.结论 TRAIL和顺铂均能有效诱导横纹肌肉瘤细胞凋亡,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效果.

  • 人参皂甙Rg3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作者:付静;赵翌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g3对小鼠肝癌淋巴结转移模型中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探讨人参皂甙Rg3抗肿瘤淋巴结转移的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肝癌淋巴结转移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原发瘤及转移瘤各组(Rg3预防组,Rg3治疗组,Rg3与顺铂联合治疗组,顺铂治疗组及对照组)中肿瘤细胞的凋亡.结果在原发和转移瘤中,对照组Bcl-2高表达,Bax低表达,Bcl-2在人参皂甙Rg3预防组、Rg3治疗组、Rg3与顺铂联合治疗组,顺铂治疗组中是低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ax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参皂甙Rg3抗肿瘤细胞淋巴结转移的作用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 ERα和ERβ在乳腺癌和癌旁组织内的表达

    作者:徐彬;方志沂;刘君;李强

    目的检测ERα和ERβ在乳腺癌及癌旁组织内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可手术乳腺癌97例和癌旁组织61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ERα、ERβ的表达.结果 ERα、ERβ均在细胞核内表达.癌旁组织内ERβ阳性表达率高于ERα(分别为91.8%和42.6%,P<0.01),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ERβ在癌旁组织、腋窝淋巴结阴性(阳性率为81.6%)和阳性(阳性率为50.8%),三组中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且ERβ在腋窝淋巴结阴性和阳性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1).ERα在三组内表达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Rβ、ERα均为细胞核受体.ERβ在癌旁和癌组织内广泛表达,且在癌旁组织内阳性表达率高于ERα.ERβ表达降低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因果关系;而ERα的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无关.

  • HepA-H和HepA-L肝癌荷瘤小鼠CD8+/CD28+T细胞和肿瘤新生淋巴管的研究

    作者:杨泽然;金秀国;李继承

    目的研究不同淋巴转移潜能肝癌(HepA-H和HepA-L)荷瘤小鼠体内CD8+/CD28+T淋巴细胞和肿瘤新生淋巴管,探讨与肿瘤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用两种来源相同,而淋巴转移能力不同的小鼠肝癌细胞亚系,HepA-H(高淋巴转移)和HepA-L(低淋巴转移),小鼠皮下接种,制备荷瘤动物模型.采用抗小鼠CD8、CD28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小鼠外周血和肿瘤组织内CD8+/CD28+T淋巴细胞数量;应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组化染色法,观察肿瘤新生淋巴管.结果肿瘤皮下接种后14天,HepA-H组荷瘤小鼠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HepA-H组肿瘤组织内CD8+/CD28+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低于HepA-L组(P<0.05).两种肿瘤细胞亚系均可诱导肿瘤新生淋巴管,但HepA-H肿瘤内和瘤周高淋巴管密度均明显高于HepA-L组(P<0.01).结论肿瘤淋巴转移能力的差异与体内CD8+/CD28+T淋巴细胞数量及肿瘤新生淋巴管有关.

  • 基于免疫组化和生物信息学的乳腺癌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作者:胡跃;吴丽霞;余捷凯;贺识荆;张苏展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常用的免疫组化项目中筛选出用于预测乳腺癌预后的佳项目组合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应用支持向量机分析软件对15例预后不良和30例无瘤生存乳腺癌患者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筛选预测预后的佳项目组合并建立模型.结果筛选出由孕激素受体(PR)、p53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共6项组成的佳预后预测模型,对预后不良组、无瘤生存组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0.0%和90.0%,总准确率86.7%.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乳腺癌患者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处理有助于判断其预后,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tPSA《4ng/ml前列腺癌的临床特点分析(附35例报告)

    作者:谢立平;张晨光;郑祥毅;白宇;任国平

    目的探讨总PSA(tPSA)<4 ng/ml的前列腺癌(PC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tPSA<4 ng/ml并经病理确诊为前列腺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结果 35例PCa患者年龄均>60岁,因排尿困难就医,2例伴肉眼血尿者并发膀胱肿瘤.直肠指诊(DRE)触及前列腺结节者仅1例(2.9%),前列腺质地硬者仅10例(28.6%).B超示35例患者前列腺包膜均完整,其中16例(45.7%)前列腺回声不均匀,平均体积为34.3 ml,<40 ml者比例达82.9%(29/35).患者临床病理分期均在T2b以下,其中T1期31例(88.6%),T2期4例(11.4%).Gleason评分2~5分30例(85.7%),6分2例(5.7%),7~8分3例(8.6%).结论前列腺癌有可能发生于tPSA<4 ng/ml的老龄人群中,此类患者的前列腺体积一般较小,临床病理分期相对较低,分化程度相对较好.

  • 凝血酶敏感蛋白-1与肝细胞肝癌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薛建锋;刘颖斌;刘付宝;钱浩然;彭淑牖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中凝血酶敏感蛋白-1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及其与侵袭转移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法检测43例肝细胞肝癌中凝血酶敏感蛋白-1,CD34标记微血管密度,并分析其与肝细胞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肝细胞肝癌中凝血酶敏感蛋白-1的阳性率高于癌旁及正常肝组织,与有癌栓、包膜不完整、侵袭转移高呈负相关;微血管密度与肿瘤大、有癌栓、侵袭转移高呈正相关.凝血酶敏感蛋白-1阳性组的微血管密度值显著低于阴性组,无瘤生存期高于阴性组.结论肝细胞肝癌的生长侵袭转移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与凝血酶敏感蛋白-1呈负相关;凝血酶敏感蛋白表达高者的无瘤生存期长;抑制肝癌的血管生成可能是凝血酶敏感蛋白-1作用的一条重要途径.

  • 转化生长因子β1和雌激素调节蛋白PS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意义

    作者:付琼;姚根有;阮俊;胡云琴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雌激素诱导蛋白PS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TGFβ1及PS2抗体免疫组化法对110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乳腺癌进行检测.结果 TGFβ1和PS2在110例乳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56.4%、44.5%;乳腺癌组织中TGFβ1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χ2=4.503,P<0.05)、淋巴结转移(χ2=8.959,P<0.01)均相关,而在各组织学类型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S2表达则与临床病理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乳腺癌中PS2蛋白和TGFβ1蛋白的表达与ER、PR分别呈正相关(P<0.05)和显著负相关(P<0.01);除PS2蛋白,TGFβ1、ER及PR阳性表达组转移和复发的发生率与阴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作为预后不良的指标,TGFβ1阴性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09.25±34.438)个月,5年生存率为97.9%,明显高于阳性者,PS2则无此差异.将TGFβ1和PS2与年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等预后相关指标进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GF-β1是相对独立的预后因子.结论与PS2相比,TGFβ1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TGFβ1可以作为预测乳腺癌转移和复发独立的预后指标.

  • 碳酸锂对化学诱导大鼠肝癌的保护作用

    作者:陆爽;张爱华;黄晓欣;任渝江

    目的采用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的大鼠肝癌模型,以肝组织形态学变化,胎盘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P)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为观察指标,探讨碳酸锂(Li2CO3)对化学诱导肝癌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阴性对照组;B组:阳性对照组;C组:Li2CO3同时给药组;D组:Li2CO3先期给药组),于实验第6、9、10周分批断头处死动物,取动物肝脏进行肝组织学检查,GST-P及PCNA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C、D两组动物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肝癌前期病变程度明显减轻,肝癌标志酶GST-P表达减弱(P<0.01),PCNA阳性率显著降低;D组动物一般状况明显好于C组,GST-P阳性灶及PCNA阳性率的下降趋势优于C组.结论 Li2CO3对化学诱导肝癌有抑制和预防作用.

  • 基因转移FasL治疗人黑素瘤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文雄;陈桂林;韦永新;惠国桢;张世明;周岱;杜子威

    目的探讨体内外基因转移Fas配体(Fas-ligand,FasL)对恶性人黑素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携带人FasL cDNA的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FasL),在体外转导两株黑素瘤细胞,并使其表达;通过流式细胞仪、RT-PCR法进行Fas/FasL表达检测,TUNEL法及荧光显微镜相关凋亡检测、分析.建立人黑素瘤裸鼠模型,并对其进行体内疗效观察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流式细胞仪和RT-PCR检测两株黑素瘤细胞表面均表达Fas,不表达FasL,而Ad-FasL转导的两株黑素瘤细胞均能表达FasL;Ad-FasL能显著诱导两株黑素瘤细胞在体外凋亡或抑制其生长.体内疗效观察黑素瘤荷瘤鼠模型治疗组瘤重(0.48±0.16)g与对照组瘤重(1.02±0.19)g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组织形态学检查,治疗组可见肿瘤细胞凋亡坏死区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FasL基因重组腺病毒在体内外均具有显著诱导人黑素瘤细胞凋亡的效果.

  • 乳腺癌组织中Her-2和p27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俞洋;杨红健;邹德宏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Her-2及p27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32例乳腺癌标本中Her-2及p27的表达情况,并根据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Her-2基因阳性与病理学类型,淋巴结转移,ER阴性明显相关.p27的低表达与乳腺癌分期晚,淋巴结转移,ER阴性明显相关.Her-2阳性与p27高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Her-2、p27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乳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活性炭吸附紫杉醇治疗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实验研究

    作者:钱浩然;范健;刘颖斌;缪玉山;彭淑牖

    目的探讨活性炭吸附紫杉醇(紫素)治疗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建立淋巴结转移瘤昆明小鼠动物模型,制备紫杉醇活性炭吸附剂,皮下注射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空白活性炭组、乳剂治疗组、紫素治疗组进行病理学、转移瘤质量和癌细胞数量的比较.结果紫杉醇活性炭吸附制剂组相比于其它治疗组在转移淋巴结质量,肿瘤细胞受体小鼠的生存时间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结论紫杉醇活性炭吸附制剂对于治疗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疗效.

  • 慢性应激性抑郁对荷瘤大鼠存活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双彪;姜达;张增叶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不同程度的应激性抑郁对荷瘤大鼠存活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体重170~180 g健康SD雌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四组:单纯种瘤组(A组)、接种瘤细胞后给予应激性抑郁组(B组)、接种瘤细胞前给予应激性抑郁组(C组),以及接种瘤细胞前后均给予应激性抑郁组(D组),观察各组大鼠皮下接种Walker256癌肉瘤细胞后的存活期,并检测大鼠的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CD4+和CD8+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血清皮质醇等指标.结果与A组相比,D组大鼠生存期显著缩短(P<0.05),其余各组大鼠相比较,存活期差异无显著性;与A组相比,D组大鼠CD4+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P<0.05),并且D组大鼠CD4+细胞百分率比B、C组亦显著降低(P<0.05).各组大鼠CD8+细胞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A组相比,B、C、D组大鼠CD4+ /CD8+比值显著降低(P<0.05),D组大鼠CD4+/CD8+比值比B、C组亦显著降低(P<0.05);与A组相比,B、C、D组大鼠血清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P<0.05),D组大鼠血清皮质醇水平比B、C组亦显著升高(P<0.05).结论较长时间的慢性应激性抑郁可以显著缩短荷瘤大鼠的生存期,而T淋巴细胞亚群失调以及皮质醇水平升高而导致的免疫功能降低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脾富于T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结合文献复习

    作者:罗彦英;陈辉树;惠京;史颖萍;杨晴英

    富于T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TR-LBL),是DLBL,的一个变型,其组织形态学特点为60%~90%为反应性T细胞或(和)组织细胞,肿瘤性大B细胞占10%~50%[1~4],国外文献中已有少量系列报告,主要发生于淋巴结和脾脏[4~6],国内报告的5例均发生于淋巴结(2例腹股沟,3例颈部及腋窝)[1~3],本文报告1例脾TR-LBL并结合文献复习.

  • 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症5例结合文献复习

    作者:应可净;胡蕙蕙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6%,为恶性肿瘤死亡的28%,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但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发生率在国内报道的并不多,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故容易漏诊误诊,从而影响肺癌患者的生存率.

  • 男性脑原发绒毛膜癌1例报告

    作者:王昕;苑凤芹

    绒毛膜癌,简称绒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滋养细胞肿瘤.绝大多数绒癌继发于正常或不正常妊娠之后,称继发性绒癌或妊娠性绒癌.少数绒癌可发生于未婚、绝经后妇女或男性,常和生殖细胞肿瘤或纵隔、腹膜后肿瘤同时存在,称原发性绒癌或非妊娠性绒癌.原发性绒癌极为少见,而以脑为原发的男性绒癌更为罕见.

    关键词: 脑肿瘤 绒毛膜癌
  • 环氧化酶2与肺部肿瘤

    作者:俞万钧;修清玉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通过其环氧合酶活性催化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前列腺素G2(PGG2),然后通过其过氧化酶活性催化PGG2转化为PGH2,PGH2被单个的合成酶或还原酶作用才能转化为具有活性的终产物PGE2、PGF2、TXA2等.1991年证实了有两种COX存在.在许多组织细胞中,包括胃、肾和血小板存在COX-1表达,但在炎症部位COX-2表达明显增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OX-2与很多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等机制,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本篇就COX-2的研究进展、COX-2与肺癌的关系和COX-2抑制剂在肺癌防治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ETS-1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相关性

    作者:赵文娣;吴继锋

    浸润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也是影响临床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浸润转移的两个必要条件为肿瘤细胞侵犯并穿越基膜及细胞外基质所组成的屏障和肿瘤血管生成.近年来,随着肿瘤转移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Ets转录因子家族成员Ets-1(E26 tansformation-specific-1),通过转录激活一系列在细胞外基质改建和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的表达,参与细胞外基质降解、细胞迁移、肿瘤血管生成等多个浸润转移环节.Ets-1的表达上调与肿瘤浸润转移密切相关.针对Ets-1靶分子进行干预,可能成为今后肿瘤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 MGMT与化疗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芳;曹佳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在人由MGMT基因(O6-methylguaninc-DNA methyl-transferase gene)编码,位于10q26.MGMT可将烷化剂作用下形成的O6位甲基鸟嘌呤(O6-methylguanine,O6MG)上的甲基转移到自身的活性半胱氨酸残基上,从而有效地修复DNA损伤,但同时自身不可逆地失活,是目前报道的修复DNA烷化损伤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酶.烷化剂是肿瘤化疗中广泛应用的一类重要药物(如氯乙基亚硝基脲(CENU)、二氯乙基亚硝脲(BCNU,又名卡氮芥)、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脲(MNNG)等),但同时也是一类肯定的诱变剂和致癌剂.临床上,烷化剂严重的毒副作用及肿瘤细胞对其耐药是化疗失败常见和难克服的问题之一.

  • c-kit受体(CD117)的表达与肿瘤

    作者:石琳;张宇光

    c-kit受体又称CD117、干细胞因子受体(SCFR)、青灰因子受体(SLFR)、肥大细胞生长因子受体(MGFR),是由c-kit原癌基因编码的Ⅰ型跨膜糖蛋白受体,其配体为干细胞因子(SCF).人c-kit原癌基因起源于HZ4猫肉瘤病毒,位于人染色体4q11-12[1].c-kit是白色斑点显性基因的等位基因.

    关键词: C-kit 受体 肿瘤
  •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检测COX-2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ZM-1型组织芯片制备系统的可行性验证

    作者:孟潘庆;陈曦;郑树;彭佳萍;董琦

    目的检测COX-2在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原发性肝癌、乳腺癌、肾癌、肺癌、甲状腺癌和膀胱癌9种常见肿瘤中的表达,实验验证ZM-1型组织芯片制备系统的优点与便捷.方法应用ZM-1型组织芯片制备系统制作9种肿瘤的组织芯片,与传统方法制备的组织芯片进行质量比对;通过免疫组化的技术手段检测COX-2在9种常见肿瘤中的表达谱.结果应用ZM-1型组织芯片制备系统,单人制备容量为106个组织样本点的组织芯片蜡块,用时约需30分钟,HE染色平均脱片率为0.9%,免疫组化染色平均脱片率为5.0%;而应用常规方法制备容量为116个组织样本的组织芯片,用时少不低于2小时,HE和免疫组化染色的平均脱片率分别为10.1%,25.0%;COX-2在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原发性肝癌、乳腺癌、肾癌、肺癌、甲状腺癌和膀胱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6.7%,66.7%,73.3%,72.7%,70.0%,80.0%,64.3%,60.0%和41.7%;其中,原发性肝癌中,病灶见血管癌栓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见癌栓者(P<0.05);而乳腺癌中,ER阴性与阳性两组之间,COX-2的阳性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500,P>0.05).结论 COX-2在9种肿瘤组织中普遍高表达,可以作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对肿瘤进展及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之一;ZM-1型组织芯片制备系统工效高,成本低,芯片质量可控,脱片率低,操作简捷、方便、可行.

  • 奥沙利铂致药物热4例报告

    作者:楼海舟;潘宏铭;郑宇;金伟;张在云;方勇;楼芳

    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是第3代铂类衍生物,对晚期结、直肠癌疗效显著,可以与氟尿嘧啶(5-FU)和四氢叶酸钙联合使用,可缓解或改善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延长其生存期.本院在使用奥沙利铂进行化疗时发现在应用5~7次后引起药物热,现报告如下.

  • 枸橼酸托烷司琼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

    作者:郁兰芳;张晓琛;徐农;方维佳;沈朋;黄穗;石根明;包悍英

    目的评价枸橼酸托烷司琼注射液预防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盐酸托烷司琼(呕必停)比较.方法用随机、交叉、自身对照方法,27例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含顺铂或多柔比星(阿霉素)/表柔比星(表阿霉素)的联合化疗,随机分为两组,A组第1周期用欧亭止吐,第2周期用呕必停,B组第1周期用呕必停,第2周期用欧亭.止吐方法:欧亭或呕必停:5 mg化疗前半小时静注给药.结果两组含顺铂或含阿霉素/表阿霉素的化疗在第1~4天食欲、恶心呕吐的有效率、控制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对第1天控制呕吐的效果:欧亭有效率为88.9%,完全控制率74.1%,呕必停有效率88.9%,完全控制率77.8%,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其中含顺铂组急性呕吐,欧亭有效率100.0%,完全控制率88.9%,呕必停有效率100.0%,完全控制率77.8%,差异亦无显著性.两药副作用轻微,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欧亭与呕必停比较在预防和治疗癌症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方面疗效相似,费用则相对便宜,是一种高效、安全、费用相对低廉的化疗止吐药物.

  • 食管癌的放射治疗进展

    作者:殷蔚伯

    目前,食管癌的首选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不能手术切除或由于内科原因不能手术的患者,放疗为常规选择.但其放疗效果并不满意.下面将近年来的相关进展分述如下.

  • 杭州城市社区自然人群大肠癌筛查实践

    作者:蔡善荣;郑树;周伦;张苏展

    目的在城市社区自然人群中开展大肠癌筛查,探索开展城市居民恶性肿瘤二级预防措施.方法应用中国癌症基金会推荐的筛查试行方案,以结合免疫法FOB和问卷调查为初筛,肠镜为复筛的方法对杭州一城市社区40岁以上居民开展大肠癌的筛查.结果在实际筛查的6 089人,FOB阳性157例,阳性率为2.6%,问卷调查阳性859,阳性率为14.1%.免疫法FOB合并问卷总阳性率为16.7%,大肠癌筛查方案可浓缩高危人群至15%左右.在FOB阳性的157例中,28例进行了进一步的肠镜检查,发现了5例结肠癌,8例结直肠腺瘤和息肉,12例慢性肠道疾病.在检出的5例大肠癌中,1例未手术,Dukes A期和Dukes C期各2例.结论大肠癌筛查方案可明显浓缩高危人群,大大降低筛查的工作量.免疫法FOB能比较有效地从无症状的城市居民中检出早期大肠癌和癌前病变.

  • PET/CT评价肺部不同大小单发结节的价值

    作者:陈香;赵军;管一晖;左传涛;华逢春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对不同大小肺部单发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 cm的肺部单发结节待查具有明确随访结果患者60例,其中恶性病变33例,包括腺癌19例、鳞癌5例、肺泡细胞癌5例、小细胞性肺癌1例、腺鳞癌1例及临床诊断肺癌2例;良性病变27例,包括非特异性炎症、错构瘤、腺瘤、结核及感染性肉芽肿.根据结节大小(以肺窗上结节的大直径为测量对象)将病变分为3组:(1)≤1 cm(14例);(2) 1.1~2.0 cm(22例);(3)2.1~3.0 cm(24例).由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共同读片.PET/CT诊断恶性肺结节标准为:(1)肺结节的SUV≥2.5;(2)延迟显像SUV值升高≥20%~30%并参考CT征象,如有毛刺、分叶、血管集束征等综合分析诊断恶性,对SUV值变化不明显者尤其要注意CT征象;(3)根据CT图像对结节进行定位,综合上述标准的诊断结果为终的PET/CT诊断结果.除两例临床诊断肺癌行γ刀治疗外的所有恶性肺部结节均得到组织病理学证实(包括手术后病理、活检病理及细胞学检查).组织病理学证实良性或随访中病灶消失或随访1年未见生长的结节诊断为良性病变.结果 60例患者中,PET/CT诊断正确55例,准确性为91.7%,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3.9%、88.9%.PET/CT假阴性2例,均为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病灶大小分别为4 mm和24 mm,前者PET上未见放射性摄取,后者轻度放射性摄取,SUV大值为1.4.PET/CT假阳性3例,2例为结核病灶(0.9 cm、1.6 cm),1例为肉芽肿(2.2 cm),SUV大值分别为3.9、6.7、5.4.结论 PET/CT是评价肺内单发结节的一种有效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较好.对1 cm以下的结节诊断灵敏度相对较低,PET空间分辨率偏低及肿瘤的细胞类型、分化程度是其主要原因.

  • 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放射治疗进展

    作者:白萍

    全球每年约新增15万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在一些欧美国家已居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虽然大多数为早期病变,经手术治疗达到治愈,然而因子宫内膜癌死亡者仍占妇女死亡的第八位.放疗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地位早被公认,与手术综合治疗可降低阴道复发率,而且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也已达到50%~70%.

  • 子宫内膜癌流行病学及预后不良高危因素

    作者:万小云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癌症的7%,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均有上升趋势,近10~20年中子宫内膜癌发生率约为上世纪70年代早期的2倍,并且发病具有年轻化趋势.其发病率高低有种族、地区等差异,北美、北欧地区发病率高,亚洲日本、印度等地区发病率较低.

  • 子宫内膜癌非手术内分泌治疗

    作者:高永良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多数发生在绝经后期,约有20%~25%,发生在绝经以前,其中一部分是在生育年龄期内.子宫内膜癌治疗的传统方式是剖腹手术分期,子宫全切除及双附件切除.根据高危因素存在的情况,有些术后需加用辅助放疗,这种治疗方式将使患者丧失生育功能.鉴于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多为早期高分化肿瘤,预后也相对较好,因此有人试探用孕激素保守治疗.

实用肿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