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ICSI助孕患者滤泡液中T、B淋巴细胞亚群对获卵率的影响

    作者:徐进;张翠莲;李航生;张静;常琼;张耀;张合龙

    目的 通过测定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助孕患者滤泡液中T、B淋巴细胞亚群来探讨T、B淋巴细胞亚群对获卵率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研究ICSI助孕的患者40例,根据获卵率的多少分为获卵正常组(获卵率>80%,A组,n=20)与获卵差组(获卵率<50%,B组,n=20),采用流式细胞仪对两组患者滤泡液中T、B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分析,探讨其相关性. 结果 A组的平均获卵数、MⅡ卵数、受精卵数及可利用胚胎数均显著高于B组(P<0.05),获卵率(90.8% vs.48.9%)亦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者滤泡液中CD8+ T淋巴细胞[(21.09±4.55)%]显著高于A组[(10.35±3.21)%](P<0.05);两组患者滤泡液中CD4+T细胞数[(65.57±12.35)% vs.(62.34±11.62)%]及B淋巴细胞数[(4.78±1.69)%vs.(6.08±2.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滤泡液中CD8+T细胞的比例增高可能影响到ICSI助孕患者的获卵率.

  • EB病毒转化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刘庆;滕艳霞;牛勇;刘清君;段化伟;宾萍;郑玉新;戴宇飞

    目的 探讨人类疱疹病毒(EBV)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试验的影响因素.方法 用B95-8细胞制备EBV,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法测定EBV滴度以确保病毒有效性,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研究环孢霉素A(CSA)的浓度、CSA加入时间、淋巴细胞浓度3个因素对EBV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试验的影响,选择优化条件对三氯乙烯接触工人的B淋巴细胞进行转化.结果 制备的病毒滴度分别为5.45×10~6/ml和1.06×10~6/ml.不同浓度CSA(0.2、1和2μg/ml)作用以及不同加入时间(同时加入或2h后)B淋巴细胞均成功永生化;正常人B淋巴细胞转化时淋巴细胞浓度不低于2×10~6/ml时方能成功水生化,而接触三氯乙烯工人的淋巴细胞在1×10~6/ml浓度下亦转化成功.不同条件下转化成功的B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系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别,显微镜下可见B淋巴细胞体积增大并聚集成团.结论 在建立B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系的过程中,CSA浓度和加入时间对转化结果未见影响,而淋巴细胞与EBV接触时的细胞浓度是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接触三氯乙烯工人的B淋巴细胞在1×10~6/ml浓度下亦转化成功,推测与淋巴细胞致敏状态有关.

  • 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试验在全血细胞减少症中的意义

    作者:袁利亚;肖希斌;高琳琳;戎吉平;陈国安

    目的了解骨髓单个核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BMMNC-Coombs)对全血细胞减少症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对30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BMMNC-Coombs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CD+19和CD+19CD+5表达.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CRVrⅠ-Jr基因重排.结果 30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入院后进一步检查有15例分别确诊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2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5例)、缺铁性贫血(1例)和巨幼细胞贫血(2例).15例未能明确诊断的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其中12例显示BMMNC-Coombs试验阳性,其阳性者CD+19和CD+19CD+5的表达明显高于BMMNC-Coombs试验阴性者(P<0.01).BMMNC-Coombs试验检测为阳性者具有TCRVrⅠ-Jr基因重排.结论部分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可能是由于免疫异常(特别是自身抗体)所介导的造血细胞破坏所致.BMMNC-Coombs试验在全血细胞减少症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 活化B淋巴细胞与人骨肉瘤融合的制备及其对体外免疫原性的影响

    作者:王臻;吕昌伟;李立文;彭磊;郭刚;曹云新;李雪松

    目的:研究人骨肉瘤抗原进入提呈细胞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筛选制备人骨肉瘤与活化B淋巴细胞融合痛的方法,并研究其体外免疫原性和作为人骨肉瘤免疫疫苗的可能性,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做有意义的前期实验.方法:抗人Ig-M、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及少量IL-2和PMA活化的人脾脏来源B淋巴细胞,以500mg/ml聚乙二醇为融合剂,使骨肉瘤细胞与活化B淋巴细胞进行化学融合,贴壁后去除未融合淋巴细胞,特异性抗B细胞抗体预包被平板捕捉与B细胞融合的骨肉瘤.条件培养基体外筛选扩增,检测融合效率.紫外线灭活,同时设单纯灭活的未融合骨肉瘤组作为对照,记数法测量各组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各组培养所得淋巴细胞进行体外杀伤实验(效靶比50:1),改良MTT法测量淋巴细胞对亲源之骨肉瘤细胞的杀伤指数.结果:人B淋巴细胞体外激活后可以与人骨肉瘤细胞化学融合,可利用贴壁性质和特异性B淋巴细胞抗体等方法部分纯化融合细胞并适当扩增浓集.融合细胞于3周和4周表达B淋巴细胞的标志性抗原效率分别为60.6%和45.4%.紫外线灭活融合瘤明显提高其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1),诱发淋巴细胞对亲源骨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11.60%且P<0.01).结论:利用人骨肉瘤细胞和活化B淋巴细胞可以制备融合瘤,融合瘤显著提高亲源骨肉瘤的体外免疫原性,引发体外抗瘤免疫.这提示利用细胞融合方法快速构建人骨肉瘤与B细胞融合瘤的瘤苗方案也是简便有效的,可能成为现实的个体化肿瘤疫苗新方案.

  • 韦格纳肉芽肿(WG)患者外周血免疫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上IL-17受体的表达意义

    作者:胥光亮

    目的 对韦格纳肉芽肿患者外周血免疫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上IL-17受体的表达意义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本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韦格纳肉芽肿(WG)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3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外周血免疫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上IL-17受体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观察组(WG患者)外周血免疫B淋巴细胞、浆细胞的表达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正常人),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正常人相比,韦格纳肉芽肿(WG)患者外周血免疫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上IL-17受体的表达有明显的提高.

  •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细胞数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杜卫;孙立荣

    目的 了解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B淋巴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对38例ITP病儿(急性组18例,慢性组20例)和30例对照组儿童外周血免疫细胞的数量进行动态检测.结果 ITP病儿慢性组CD4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急性组(t=7.08,5.51,P<0.001),急性、慢性两组CD8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11,4.93,P<0.001);急性、慢性两组病儿CDl9和CD3-/HLA-DR+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37,7.25,8.08,7.22,P均<0.001),慢性组CDl9高于急性组(t=2.18,P<0.05).CD4/CD8比值倒置病儿的CDl9和CD3-/HLA-DR+数量与比值正常病儿的比较在急性、慢性两组中均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0.64,1.63,1.44,P均>0.05).经激素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在血小板恢复正常的病儿CD8数量明显低于治疗前(t=3.68,P<0.01),8周后T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恢复正常.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的紊乱参与了ITP的发生发展过程,B淋巴细胞数量升高比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更能反映出病儿机体的免疫状态.ITP病儿血小板数量正常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和B淋巴细胞异常.

  • SARS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动态变化

    作者:董庆鸣;何忠平;庄辉;宋淑静;戴旺苏;张四萍;陈志海;孙静媛

    目的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动态变化.方法应用流式法对240例SARS患者的602份系列标本外周血B淋巴细胞和NK细胞进行绝对计数测定.结果SARS患者的B淋巴细胞和NK细胞计数显著低于正常人(P<0.001);重型(极重型)患者明显低于普通型(P<0.001).治愈组SARS患者的B淋巴细胞于发病时处于低水平,但于发病后第2周开始上升,然后随病情恢复逐渐升至正常水平.但NK细胞于发病时已处于低水平,至发病后第2周继续下降,于发病后第5周有所上升,但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SARS患者的B淋巴细胞和NK细胞计数与病情轻重有关,测定SARS患者的该两种细胞计数有助于判断预后.

  • 小叶女贞对免疫功能损伤小鼠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影响

    作者:阮月芹;韩兆东;高乐俊;孔祥华

    目的 探讨小叶女贞对免疫功能损伤小鼠B淋巴细胞、NK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环磷酰胺致免疫功能损伤小鼠为研究对象,将BALB/C实验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生理盐水(NS)对照组、环磷酰胺(Cy)对照组、Cy+小叶女贞水煎液小剂量组(小叶女贞小剂量组)、Cy+小叶女贞水煎液大剂量组(小叶女贞大剂量组)、Cy+女贞子水煎液组(女贞子组)。NS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0.2 ml/d皮下注射10d,其余各组给予环磷酰胺0.8 ml/d皮下注射(20 mg/kg·d-1)10 d,建立免疫功能损伤小鼠模型。自第11天起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环磷酰胺、小叶女贞水煎液小剂量、小叶女贞水煎液大剂量、女贞子水煎液共7天处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鼠外周血B淋巴细胞(CD3-CD19+)和NK细胞(CD3-CD16+CD56+)的百分率。结果 CD3-CD 19+、CD3-CD16+CD56+细胞小叶女贞小剂量组[分别为(11.54±0.98)、(12.46±0.08)],明显低于小叶女贞大剂量组[分别为(20.44±1.78)、(19.12±1.70)]、女贞子组[分别为(19.90±1.42)、(20.17±1.66)]],明显高于环磷酰胺组[分别为(4.53±1.70)、(5.03±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NS对照组[分别为(11.84±0.99)、(12.90±0.28)]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小叶女贞能提高小鼠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细胞的数量,使小鼠受损伤的免疫功能得到改善,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与剂量成正相关。

  • 复方一枝蒿颗粒对小鼠抗炎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循;刘燕;姚华;杨巧丽;王雪;史玉柱;王林林;黄华

    目的:研究复方一枝蒿颗粒的免疫、抗炎作用,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药理学参考.方法:实验分为模型组、抗病毒颗粒组、复方一枝蒿颗粒1,2,4 g·kg-1剂量组,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观察药物抗炎作用;通过ELISA法测定药物对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小鼠血清中IgM生成的影响,MTT比色法检测药物对脂多糖(LPS)及刀豆蛋白A(ConA)诱导下T、B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影响,综合评价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复方一枝蒿颗粒2,4 g·kg-1剂量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复方一枝蒿颗粒1,2,4 g·kg-1剂量组对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复方一枝蒿颗粒1,2,4 g·kg-1剂量组,均可显著升高SRBC免疫小鼠血清IgM抗体水平(P<0.01);复方一枝蒿颗粒在232~15 000 mg·L-1能显著抑制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P<0.05);复方一枝蒿颗粒在464 ~ 15 000 mg·L-1能显著抑制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作用(P<0.05).结论:复方一枝蒿颗粒具有抗炎和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 金蒿抗流感滴丸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顾政一;杨巧丽;黄华;史玉柱;王林林;姚华;王雪;刘燕

    目的:研究金蒿抗流感滴丸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镜检计数观察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gG的含量;采用绵羊红细胞免疫法测定小鼠血清溶血素;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金蒿抗流感滴丸中、高剂量组均能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P<0.05,P<0.01),促进小鼠血清中IgM抗体生成;金蒿抗流感滴丸各剂量组可明显促进小鼠血清中IgG抗体生成;金蒿抗流感滴丸在( 156.25-2 500)μg/mL浓度范围内,对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和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且随着浓度的增大,其对T、B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结论:金蒿抗流感滴丸对小鼠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 慢性乙型肝炎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

    作者:杨丽莎;范剑薇;梁志清;唐美媛;吴淋玲;张兵;聂琳;王君宜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将CHB患者进行证候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证分类,并检测其外周血T、B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并对其3个证型组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CHB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3个组的CD4+T细胞百分比均较对照组低;CD8+T细胞百分比由高至低依次为实证组、虚实夹杂证组、对照组、虚证组,实证组CD4+/CD8+比值显著低于虚证组或对照组,3个组的B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NK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结论:CHB存在着免疫调节紊乱,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医虚实证辨证结合免疫功能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慢性荨麻疹与外周血B淋巴细胞相关性临床研究

    作者:陈云龙;黄冬梅;陈文峰;林阿丰;钱剑英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皮肤病,近年来发现其病因、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有关.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群重要细胞群,是参与免疫调节和执行细胞免疫功能的免疫活性细胞.目前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与T 淋巴细胞密切相关[1].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动态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B 淋巴细胞指标水平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 肾虚型类风湿关节炎与B淋巴细胞人免疫球蛋白GFc段受体Ⅱ b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廖黔华;郭林凯;罗十之;赖若谷;刘晓玲;陈光星

    目的 探索B淋巴细胞(B细胞)人免疫球蛋白G Fc段受体Ⅱ b(Fcgamma receptor Ⅱ b,FcγRⅡ b)的表达与肾虚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相关性.方法 RA患者43例,其中肾虚型26例,非肾虚型17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幼稚B细胞、记忆B细胞和前浆细胞表达FcγR Ⅱ b的水平,分析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和病情活动指数评分(DAS28)与B细胞分布及FcγR Ⅱ b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另设健康志愿者对照21名.结果 肾虚型RA外周血记忆B细胞及前浆细胞FcγR Ⅱ b表达分别为(49.65%±15.86%)及(43.69%±22.57%),比健康对照组[(64.03%±6.01%)及(66.59%±10.18%)]显著下调(P <0.01);非肾虚型RA记忆B细胞FcγR Ⅱ b表达[(52.70%±9.52%)]比健康对照组明显下调(P <0.01);肾虚型RA前浆细胞FcγR Ⅱ b表达明显低于非肾虚组[(56.10%±1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细胞亚群FcγRⅡ b表达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ESR、RF和DAS28评分无相关性.结论 肾虚型RA 患者B细胞免疫失耐受可能与记忆B细胞及前浆细胞表达FcγRⅡ b下调密切相关,肾虚型RA可能存在FcγRⅡ b基因的异常从而导致自身免疫失耐受.

  • 中药狼疮静颗粒对狼疮性BXSB小鼠脾脏CD4+T、CD19+B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刘喜德;金实

    目的:研究中药狼疮静颗粒对BXSB狼疮性小鼠脾脏CD4+T、CD19+B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免疫双荧光染色法检测脾脏CD4+T、CD19+B细胞凋亡.结果:雄性BXSB小鼠脾脏CD4+T、CD19+B细胞凋亡加速,中药狼疮静颗粒可明显抑制BXSB小鼠脾脏CD4+T、CD19+B细胞凋亡率.结论:中药狼疮静颗粒通过抑制T、B淋巴细胞过度凋亡,可能阻抑了过量核酸抗原释放,从而抑制了B细胞的异常增生活化,使自身抗体产生减少而达到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目的.

  • EB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左埒莲;朱美娟;都树娟;卢建红;李桂源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人类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相关,包括单核细胞增多症、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等,其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仍是研究的热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确定了EBV侵入宿主细胞时的部分关键蛋白以及不同的模式.病毒包膜糖蛋白gp350/220 (EBV glycoprotein 350/220)与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CR2(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2)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病毒糖蛋白如gp42(EBV glycoprotein 42)、gB(EBV glycoprotein B)、gH(EBV glycoprotein H)和gL(EBV glycoprotein L)的相互作用,使得EBV能够有效侵入B淋巴细胞.由于绝大多数上皮细胞缺少CR2受体,病毒侵入上皮细胞的机制要比侵入B淋巴细胞复杂得多.主要有三种EBV进入上皮细胞的模式:①EBV通过感染的B淋巴细胞或郎罕氏细胞直接接触上皮细胞,“转移感染”进入上皮细胞;②EBV利用自身的相关蛋白与宿主相应的受体蛋白相结合后,通过膜的融合或内吞作用,感染上皮细胞;③感染EBV的上皮细胞经基底膜将病毒颗粒传递给邻近的细胞.本篇综述将介绍近年来在EBV进入B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的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 一个自闭症家系的B淋巴细胞周期研究

    作者:申晨;邹小兵;邹俊华;申阿东;钟南

    目的 了解自闭症儿童的B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是否存在变异,为寻找自闭症的生物标志物并进一步为揭示自闭症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运用B淋巴细胞建系、淋巴细胞培养、细胞周期检测以及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对一个汉族自闭症家系进行研究.该家系由父母及6个子女组成,父母表现型正常,而其中3名子女为自闭症患儿,3名为非自闭症儿童.结果 分析显示,B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在自闭症儿童组(相对于非自闭症儿童组)出现了S期细胞比例的增加和G0/G1期细胞比例的减少,同时代表增殖能力的“S期+G2/M期”的细胞比例也出现显著增加.结论 细胞周期的变化依赖于细胞内调控机制的改变,可能涉及到多种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和调控变化,自闭症患儿存在B淋巴细胞细胞周期变异这一现象为进一步揭示自闭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此外,如果本研究结果能够在大样本中得到肯定,则可作为自闭症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辅助诊断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CD38分子表达与成年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关系

    作者:陈兵月;张文艺;王东侠;曹军;姜琪

    成年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预后研究集中在细胞遗传学并取得进展,发现一些染色体的改变是其独立的预后因素[1,2].免疫表型分析也是B-ALL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抗原表达与某些特定的遗传学改变相关[3].国外研究证实CD38是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独立的预后因素[4].CD38分子也表达在多数B-ALL细胞上,它对B-ALL预后的影响如何未见文献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 118例B-ALL患者CD38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 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参与造血和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庆红;曹军;胡玉珍;黄艳红;熊晓云;吕顺艳;韦耿泽

    新近研究证明,雌激素及其受体(ER)参与造血和免疫功能调节.在造血干细胞、骨髓基质细胞、T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都有ERα和ERβ的表达.ERα缺乏(ERα-/-)导致胸腺和脾脏发育不全,不成熟的CD4+CD8+双阳性细胞所占的比例增加.卵巢切除的ERβ基因敲除小鼠(ERβ-/-)给予雌激素后的表型和野生型相似,虽然胸腺皮层有少许退化,但CD4/CD8表型没有改变.ERα-/-小鼠骨髓细胞数稍有增加,而骨髓的原/前(pro/pre)B淋巴细胞(B220 low/IgM-)和成熟的B淋巴细胞数减少,而ERβ-/-小鼠原/前B淋巴细胞总数在骨髓和脾脏都高于野生型.ERβ-/-小鼠还表现出髓样细胞增生性疾病,伴随淋巴细胞危像,和人慢性髓样淋巴细胞白血病相似,提示ERβ有抑制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对ER基因多态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应因人群和疾病种类而异.

  • B淋巴细胞表面分子靶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迪;常艳;吴育晶;魏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迄今病因尚不明确,且缺乏针对其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由于B淋巴细胞在RA致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不断有针对B淋巴细胞上不同靶点的治疗药物推出.这些B淋巴细胞靶向生物制剂包括针对CD20分子的抗CD20单克隆抗体,如rituximab、ocrelizumab和ofatumumab等;针对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 lymphocyte stimulator,BLyS)及其受体的belimumab和atacicept等以及处于初期研究阶段的抗CD22单克隆抗体和B、T淋巴细胞之间CD40/CD40L共刺激反应阻断剂等.上述靶向制剂的疗效在对RA及其动物模型的治疗中得到了证实,提示将B淋巴细胞作为RA治疗靶点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治疗策略.

  • 白细胞介素35+调节性B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作者:张荣伟;蔡小燕;林小军;唐莼;叶静华;李伟念;何志翔;李芳菲;许艳丽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35+调节性B细胞(IL?35+Bregs)的表达,并探讨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本院风湿免疫科的SLE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按SLE活动指数(SLEDAI)分为活动期SLE组(n=30)和稳定期SLE组(n=20)。以同期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IL?35+CD19+Bregs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IL?35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活动期SLE组、稳定期SLE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IL?35+CD19+Bregs表达分别为(1.43±0.67)%、(2.27±0.68)%、(4.24±1.1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活动期SLE组、稳定期SLE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FOXP3+ Tregs表达分别为(2.26 ±0.49)%、(3.82 ±0.94)%、(5.77±1.09)%,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活动期SLE组、稳定期SLE组外周血IL?35+CD19+Bregs和CD4+CD25+FOXP3+Tregs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活动期SLE组均低于稳定期SLE组。活动期SLE组、稳定期SLE组和正常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液IL?35水平分别为(5.48±1.68)pg/ml、(7.74±1.26)pg/ml、(11.96±1.67)pg/m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活动期SLE组细胞培养上清液IL?35水平低于稳定期SLE组和正常对照组。SLE患者外周血IL?35+CD19+Bregs表达与CD4+CD25+FOXP3+Tregs表达呈正相关(r=0.813,P<0.01),SLE患者外周血IL?35+CD19+Bregs表达、CD4+CD25+FOXP3+Tregs表达与细胞培养上清液IL?35水平均呈正相关(r=0.862、0.811,均P<0.01)。结论 IL?35+Bregs可能通过分泌IL?35参与了SLE的发病。

580 条记录 1/29 页 « 12345678...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