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实用肿瘤杂志

实用肿瘤

实用肿瘤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Oncology 실용종류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浙江大学
  • 影响因子: 1.0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92
  • 国内刊号: 33-107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2-8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肿瘤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浙江
  • 主编: 张苏展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乳腺癌PS2蛋白表达的生物学意义研究

    作者:胡云琴;周大为;杨文伟;闵曼;王骋;姚根有

    目的探讨PS2蛋白在乳腺癌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S2蛋白在116例乳腺癌的表达.结果PS2蛋白总表达率55.2%(64/116),ER总表达率33.6%(39/116).在下列一些情况下PS2蛋白的表达率有区别:(1)组织学类型非浸润性癌PS2为85.7%(12/14),浸润性癌为51.0%(52/102),差异有显著性(P<0.05).(2)乳腺癌组织学分级,Ⅰ级PS2表达为70.8%(17/24),Ⅱ级表达为51. 7%(30/58),Ⅲ级表达为34.1%(14/41).Ⅰ级与Ⅲ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3)年龄组<40岁70.8%(17/24)、41~60岁48.5%(33/68)、>60岁37.5%(9/24),<40岁与>60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表明PS2蛋白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型、分级、年龄密切相关,PS2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一项指标.

  • 年轻妇女与年长妇女子宫颈癌的临床分析

    作者:丁云霞;刘跃;陈宏;黄丽春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颈癌的临床特性及预后.方法对36例年轻妇女子宫颈癌(≤40岁)及293例年长妇女子宫颈癌的临床特性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年轻组腺癌发生率(19.4%)、生殖器感染率(27.8%)及婚姻危机率(35.3%)比年长组高;治疗后年轻组的3年(52.8%)及5年(47.6%)生存率明显比年长组低.结论年轻妇女子宫颈癌的预后比年长组差,可能与腺癌、感染及婚姻危机发生率有关.

  • Fas系统与肾癌关系的研究

    作者:贾永中;肖序仁

    目的检测Fas、FasL并探讨其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基因在肾癌及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Fas、Bax在肾癌组织比正常肾组织阳性表达率低,FasL、bcl-2比正常肾组织高(P<0.05);Fas、FasL、bcl-2、Bax表达在肾癌的细胞学分类、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FasL阳性组比FasL阴性组生存率低(P<0.05),肾癌病理分级G1+G2组比G3+G4组生存率高(P<0.05),临床分期S1+S2组比S3+S4组高(P<0.05),Cox回归多因素生存分析只发现肾癌病理分级能单独作为反映肾癌预后因素的指标(P<0.05).结论Fas、FasL、bcl-2、Bax在肾癌的发生中并不能单独起主导作用,不能独立作为反映肾癌预后的指标,它们可能只是参与肾癌发生多种因素之一.

  •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在肿瘤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曾子君;陈应瑞

    目的对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在临床各种肿瘤诊断中应用的初步评价.方法 39例患者随机行PET检查,其结果与同期CT或MR和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PET对于原发灶、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敏感性分析为100%、100%、91%;特异性为85.9%;而CT、MR对于原发灶、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敏感性分别为88.4%、61.1%、72.7%,特异性为42.4%.结论临床应用初步结果显示:PET在全身各种肿瘤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 Rb、cyclin D1、P16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王刚;李汉林;邹强;赵仲生

    目的探讨Rb、p16、cyclin D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和相互关系及作用.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结果Rb在Ⅲ级的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均高于Ⅰ~Ⅱ级,cyclin D1在Ⅲ级、T2~4期表达强度分别高于Ⅰ~Ⅱ级和Ta~1期;p16在Ta~1期中阳性表达和表达强度显著高于T2~4期,在Ⅰ~Ⅱ级中阳性表达显著高于Ⅲ级;Rb与p16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与cyclinD1的表达有明显正相关.结论Rb、cyclinD1阳性表达率和(或)表达强度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16则与其呈负相关;三者相互协调或制约,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作者:佟红艳;陈志妹;林茂芳;熊红;金洁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预后评价、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继发性MDS的病因学特征.方法对原发性MDS 4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常规骨髓涂片发现病态造血阳性率为59.5%(25/42),而骨髓病理活检检出率为83.3%(35/42),明显高于骨髓涂片(P<0.05);55.0%(22/40)的MDS有染色体核型异常,常见的核型异常依次为:del(20)(q11),+8,-y,-5/5q-,-7/7q-,-9/9q-,and -13/13q- and der(15)(p13),染色体易位多发生在RAEB与RAEBT患者;免疫学指标血清sIL-2高于对照组(P<0.05),TNFα、T4/T8低于对照组(P<0.05);IPSS预后评分与临床随访半年的疗效评定基本一致.结论 MDS有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紊乱;染色体核型异常与MDS亚型、转归密切相关;IPSS评分系统可作为对MDS早期预后评定的首选标准.

  • 阿克拉霉素影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细胞增殖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林茂芳;熊红;蔡真;佟红艳;钱文斌;蒋燕灵

    目的探讨阿克拉霉素(aclacinomycin,ACM)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细胞株(MUTZ-1)细胞的体外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进展期MDS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流式细胞术、DNA凝胶电泳法研究ACM对MUTZ-1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1)ACM对MUTZ-1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48小时IC50为0.46 μmol.(2)ACM对MUTZ-1细胞的作用主要为诱导凋亡.(3)ACM诱导MUTZ-1细胞凋亡,阻滞细胞于细胞周期的G2/M期.结论 ACM可诱导MDS细胞株细胞凋亡,作用靶点位于G2/M期.提示诱导细胞凋亡疗法治疗进展期MDS的可行性.

  • 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及临床特征研究

    作者:张学进;杨玮;叶琇锦;陈志妹;邓旻;赵毅;孙静

    目的探讨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细胞免疫表型及临床特征.方法对7例初诊为Ph染色体阳性AML患者进行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及细胞免疫表型检测,结合患者白细胞数、感染情况及临床治疗的疗效和生存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Ph染色体阳性AML7例,占同期AML患者的3.5%,细胞免疫表型伴淋系表达率高(占42.9%),CD34表达均阳性.完全缓解率为42.9%,平均生存期11个月.结论 Ph染色体阳性AML在细胞免疫表型、形态学及临床特征方面有其特殊性,疗效差,生存期短.

  • 腭部小涎腺肿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作者:章永平;陈关福

    目的探讨腭部小涎腺肿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128例原发性腭部小涎腺肿瘤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28例中良性肿瘤53例(41.4%),以多形性腺瘤多见.恶性肿瘤75例(58.6%),恶性以黏液表皮样癌多见,腺样囊性癌次之.所有病例均经外科手术治疗,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82.5%,复发率23.8%.结论外科手术是腭部小涎腺肿瘤主要治疗方法,局部复发是恶性肿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抑制剂表达与人大肠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关系

    作者:王敏;Vogel I;Kalthoff H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抑制剂1(PAI-1)的表达与人大肠癌细胞系转移能力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3个人大肠癌细胞系培养上清液中uPA、uPAR和PAI-1含量;用免疫组化ABC方法检测uPA、uPAR和PAI-1在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大肠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关系.结果在培养上清液中具有高转移能力的HT-29d细胞的uPA、uPAR及PAI-1含量明显高于低转移的HT-29和不转移的WiDr细胞,而HT-29细胞的uPA、uPAR及PAI-1含量则高于WiDr细胞.免疫组化显示uPA和PAI-1在HT-29d细胞中的表达高于HT-29和WiDr细胞.结论 uPA、uPAR和PAI-1的表达与大肠癌细胞的转移能力密切相关.

  • "消乳块胶囊"预防乳腺肿瘤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晓稼;郑树

    目的采用消乳块胶囊对小鼠性腺与肝脏重量及血清内分泌激素水平的研究以了解其对乳腺肿瘤的预防作用.方法以8周龄雌性NIH小鼠15只,分为对照、低剂量0.48 g/(kg@d)和高剂量12 g/(kg@d)三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14天后处死;作血清LH、FSH、PRL、TSH、E 2及P测定和称取肝脏、子宫和卵巢重量.结果(1)治疗组E2下降与P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FSH下降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H下降则没有统计学意义;此外,TSH下降不明显,PRL水平各组无差异.(2)治疗组除肝脏称重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外,子宫和卵巢等性腺重量无改变.结论消乳块胶囊对小鼠体内内分泌激素水平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而对小鼠性腺重量无明显影响.

  • 天胡荽提取物对HeP、S180,U14的抑制作用及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白明东;俞发荣;王佩;刘颖斌;彭淑牖

    目的观察天胡荽提取物对小鼠移植性肿瘤Hep、S180、U14的抑制作用及其对正常小鼠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天胡荽提取物不同剂量连续灌胃给药10天分别测定其对Hep、S180及U14的抑制率及正常小鼠免疫功能指标.结果起始给药量在10 g/kg时即对Hep有明显的抑瘤作用;给药量在3.0 g/kg其对Hep、S180、U14的抑制率高,分别为47.0%、59.0%、55.1%;给药量在1.5 g/kg及3.0 g/kg能明显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免疫器官的重量及血清溶血素值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胡荽提取物有较广泛的抗肿瘤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部复发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作者:赵惠琤;钱超文;边晔萍;徐海苗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部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针吸细胞学证实的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部复发患者31例,42个肿物的二维超声形态学特点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参数.以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部纤维化患者30例34个肿物为对照组.结果颈部复发灶的内部回声主要为不均匀低回声、边缘多清晰、呈类圆形、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Ⅱ~Ⅲ级、峰值血流速度为18.7 cm/s、阻力指数为0.62.颈部纤维化肿物以偏强回声为主、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0~Ⅰ级、峰值血流速度为13.6 cm/s、阻力指数为0.7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部复发在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上均有特征性表现,可作为鉴别其复发和纤维化的重要诊断依据.

  •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作者:郑炜;林培裘;林若柏;陈椿;康明强

    目的总结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分布范围,为纵隔淋巴结广泛清除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9例施行手术、并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广泛清扫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清除纵隔淋巴结1 158个,转移度21.6%.T1、T2、T3间纵隔淋巴结转移度差异非常显著(P<0.01).T2、T3、T4期腺癌、腺鳞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频度高于鳞癌.35例上叶肺癌有57组纵隔淋巴结转移,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89.5%;35例下叶肺癌有57组纵隔淋巴结转移,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31.6%.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16例,发生1组淋巴结转移者占81.3%.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只有广泛清扫纵隔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 颈部淋巴结活检与穿刺对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影响

    作者:何霞云;陶运淦;环素兰

    目的分析颈部淋巴结活检与穿刺对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影响.方法 120例N1~N3鼻咽癌行放射治疗,其中12例放疗前行颈部淋巴结活检,36例放疗前行颈部淋巴结穿刺.结果未行颈部淋巴结活检、穿刺(A组)与行颈部淋巴结穿刺(B组)、活检(C组)的5年无远处转移率分别为80.2%、60.6%、45.8%,差异有显著性(P=0.0082);颈部淋巴结活检、穿刺与治疗间隔≤2周(D组)、>2周(E组)与未行此两项检查(A组)比较,D组无远处转移率无明显下降(P=0.9477),E组有显著性下降(P=0.0016).结论鼻咽癌远处转移率不但与N分期有关,还与是否行颈部淋巴结活检、穿刺有关,而且与此检查至放疗的间隔时间长短有关,间隔长,远处转移率高.

  •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阴道恶性肿瘤1例报告

    作者:温建平;朱昆生;张安晋;宋元元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患者29岁,1999年6月因阴道肿瘤行手术切除,病理诊断:神经内分泌癌(中分化).2000年8月,因小便困难及大便费力就诊.随即放置尿管,插入阻力较大.妇检:外阴(-),阴道左侧壁触及一约10.0 cm×8.2 cm大小质硬包块,触及出血.B超示:子宫颈前壁偏左外侧探及9.1 cm×8.9 cm低回声光团,边界欠清,边缘不规整,内部回声明显不均,肿块使子宫颈、膀胱壁、直肠明显受压,膀胱左外侧壁和子宫前壁模糊不清,与肿块无明显分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CDFI)显示肿块周边少许点状血流信号.入院诊断:阴道神经内分泌癌术后复发,浸润膀胱.因无法手术,行局部小剂量放疗和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疗(high intensing focuse ultrasound,HIFU).

  • 扁桃体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报告

    作者:张弘;谢生元;程建林;皮亚平;袁文祥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近10年才认识的低度恶性肿瘤.1982年由Weiss和Enzinger首先报道并命名,多发生于四肢的皮肤和软组织,原发于扁桃体罕见,现报道1例如下.患者女性,46岁.咽部不适半月余伴咳嗽头痛1周,来本院耳鼻喉科就诊.体检:一般状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四肢软组织及全身皮下未触及包块.右扁桃体上极隐窝口处有一黄豆大小新生物,表面溃疡,呈灰暗色,拟诊为:(1)息肉;(2)扁桃体癌?手术切除新生物送检,肉眼见1. 2 cm×0.8 cm×0.5 cm肿块,呈暗红色,表面较光滑,切面实质性,色红,质脆软.

  • 以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形成为首发症状的肺腺癌1例报告

    作者:赵博元;肖菊香

    患者女性,40岁.因四肢交替肿痛伴胸闷、气急4月,于2000年10月以多发血栓性静脉炎诊断住入我院心内科.既往体健.体检:半卧位,呼吸浅促,32次/min,浅表淋巴结未及,颈静脉怒张.双乳未见异常,双肺呼吸音粗,右后第8肋以下叩浊,呼吸音消失.心界向两侧扩大,心音低钝、遥远.腹软,肝脾未及,左下肢肿胀(++++).

  • MTT法研究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宗华;金逸;李晓诗;褚东明;张曾明

    目的研究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改良的MTT法分析27例恶性肿瘤患者新鲜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9例胃癌和8例肺癌患者均以高敏感性药物联合化疗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是89.5%和87.5%,与对照组(52.9%和56.8%)之间具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改良的MTT法能更准确、简便、快速地检测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能充分反映各种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可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化疗方案,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急性白血病长期存活5年以上14例随访观察

    作者:朱培林;王惠芳;邵平阳;郭晓君

    目的对急性白血病长期存活14例进行随访观察.方法选择化疗后完全缓解的病例,经巩固治疗,定期强化治疗并辅以免疫治疗.诱导缓解方案:急淋采用VMP、VDP、VDLP急非淋采用DA、HOAP、HA.WBC减少者采用LDH(小剂量三尖杉酯碱)或HOP.M3则采用ATRA单用或联合化疗.CR后以原方案巩固1~2疗程,然后定期强化治疗,总疗程4~5年.结果长期存活5年以上共14例,其中存活5~8年6例,10~13年4例,15~18年2例,22~24年2例.除M51例外,余13例现均存活,处于CR1期.结论本组长期存活因素可能与治疗前临床病程较短,白血病细胞类型(M3占8/14),年龄较轻,对化疗药物敏感性较强,坚持长期缓解后治疗以及辅以免疫治疗有关.

  • 经皮穿刺胸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作者:张涛;向杨;王瑛;魏东

    恶性胸腔积液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常因积液量多,生长迅速,造成病人严重呼吸困难,短期内全身情况急剧恶化.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已较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但亦存在引流不尽,导管易阻塞等问题,本文就应用中的经验体会报道如下.

  • 微卫星不稳定与大肠肿瘤的研究近况

    作者:邱福铭;黄建;郑树

    遗传不稳定是肿瘤的基本特性之一,主要包括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染色体不稳定(chromoso-mal instability,CIN),存在于大多数肿瘤中,主要表现为异倍体的产生;另一种为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或MI或MIN).在人类基因组序列中散布着约10万个微卫星序列,它是指那些简单的单个、两个、三个或四个核苷酸重复序列,如(A)n、(CA)n等,重复次数大多为10~50次,长度多数短于200碱基对,其中大部分位于非编码序列,但也可以位于TGF、BAX等编码基因的外显子.近几年来,关于MSI的检测、产生的机制及MSI肿瘤的临床特点等方面都有进展,现作综述.

  • 非小细胞肺癌的三维适形放疗

    作者:于飞;杨进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差,对于局限于一侧胸腔且可被完全切除的NSCLC,外科手术是佳治疗手段,Ⅰ期和Ⅱ期患者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0%和35%,但在诊断为NSCLC的病人中,只有1/3没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直接证据,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其它患者应首选放射治疗,其中包括10%~15%因为内科原因不能手术的Ⅰ、Ⅱ期患者;30%~40%局部晚期病变无法切除者及40%~50%Ⅳ期患者[1].

  • 肺部多发性错构瘤误诊胃平滑肌肉瘤肺转移1例报告

    作者:陈云;季惠生

    患者男性,24岁.患者于2000年3月出现乏力、消瘦明显,同年5月就诊于当地医院,发现左肺多发性占位、胃占位性病变.随后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行胃肿物吸取涂片见恶性肿瘤细胞,化疗1周期.20O年5月底在福州市第三医院行毕I式胃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示:高分化平滑肌肉瘤.术后多次复查胸片未见肿块增大,继后转我院就诊,门诊拟诊为(1)胃平滑肌肉瘤肺转移;(2)胃平滑肌肉瘤根治术后而入院.体检:双肺呼吸运动、语颤对称正常,叩呈清音,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

    关键词: 肺肿瘤 误诊 错构瘤
  • 贲门癌、食管癌术后病人自控镇痛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及镇痛效果观察

    作者:陈玉玲;孙莉;王海燕;邹亮

    目的比较贲门癌、食管癌术后病人自控镇痛与传统的肌肉注射哌替啶镇痛对血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和临床效果.方法42例在全麻下行贲门癌或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前检查肺功能正常,随机分为肌注哌替啶组(D)和病人自控镇痛组(PCA).D组患者术后感觉疼痛时肌注哌替啶镇痛:PCA组由病人或家属自行静注吗啡1 mg镇痛,每次间隔时间至少5分钟.术后回病房即刻、2、4、8、12、24、48小时进行随访并记录镇痛评分(VAS)、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及不良反应等,术后7天随访肺部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0~48小时比较两组SpO2,差异无显著性,PCA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D组,P<0.05或P<0.01.术后7天肺部并发症D组为4例,而PCA组仅1例,P<0.01.结论静脉PCA用于肺功能正常的贲门癌、食管癌术后镇痛,对SpO2无影响,镇痛效果明显,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优于传统的肌注哌替啶,是一种用于胸部手术后镇痛更为理想的方法.但临床应用中尚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 托盘根乙醇提取物的抗癌作用研究

    作者:杜钢军;许启泰;杨义明;张水兰

    目的观察托盘根乙醇提取物(ERC)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用MTT法观察ERC体外对人肿瘤SPC-A-1细胞的影响,体内抑瘤实验观察ERC对Lewis肺癌的作用.结果ERC体外明显抑制SPC-A-1细胞的生长,体内明显抑制Lewis癌块增大,减少Lewis肺转移结节数.结论ERC对肺癌细胞系有明显抗肿瘤作用.

  • 生物反应调节剂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作者:储大同;赵龙妹;李峻岭

    1 概述一个世纪以前,美国学者Coley观察到病人在急性感染后肿瘤自发消退的现象.其后,企图利用各种细菌提取物和BCG的尝试几十年来均未得到实质性进展.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手术、放疗和(或)化疗.随着对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深入认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展,使得大规模制造生产和临床应用生物反应调节剂(BRMs)成为可能.而生物治疗(biotherapy)也已经成为攻克肿瘤的第四手段.目前临床使用的生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主动性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如干扰素和白介素等细胞因子.(2)被动性免疫治疗如以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治疗.(3)过继性免疫治疗如以癌为目标的各类细胞的治疗.(4)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如肿瘤疫苗.本文仅就以上范围内临床应用多的BRMs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作一概要介绍,供临床医师参考.

  • 抗肿瘤药物对泌尿生殖系统的毒性及其防治

    作者:许立功

    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分为急性或慢性,自限性或持久性,并可能有潜在致命危险.在考虑肿瘤化疗时,应从疗效和毒性两方面来权衡利弊得失,对于姑息治疗,特别是当疾病已进展到相当严重程度的患者,由于生存把握较小,故某些远期毒性可不计及.

  • 抗癌药物引起的心血管毒性反应及其防治

    作者:耿宝琴

    肿瘤患者应用某些抗癌药物时会出现一些心脏或血管毒性反应,如蒽环类抗癌抗生素较易引起心脏毒性反应;大剂量环磷酰胺、米托蒽醌亦可引起心肌病、心力衰竭,但发生率低,一般不超过2%;紫杉醇、胺苯吖啶可致心律失常,发生率<1%;氟尿嘧啶因冠脉痉挛收缩,引起心肌缺血;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用后出现低血压.

  • 抗肿瘤药物对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作者:周爱萍;王奇璐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是恶性肿瘤化疗时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黏膜炎、腹痛和腹泻等.这些不良反应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常常妨碍化疗的顺利实施和药物剂量的提高,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因此,有效地预防和减轻这些不良反应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和腹泻及其防治进展.

  • 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及其防治

    作者:潘宏铭

    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引起的常见的毒性反应,其中以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其次是血小板减少,严重时红细胞也会受到影响.抗癌药物对骨髓的损伤程度与药物的种类、用量、治疗周期数及造血细胞的更新速率等有关.严重骨髓抑制时可合并感染、出血,重者致命,因此,正确认识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并掌握其防治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实用肿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