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浸润21例分析

    作者:刘峥嵘

    我院1984-08~2001-l2确诊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16例中,符合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浸润(CNSL)诊断标准[1]21例,分析如下.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克隆的转化

    作者:郝长来;刘宝芹;刘红艳;刘金霞

    目的提高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晚期并发症的认识,探讨PNH克隆转化的规律.方法报告1例PNH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PNH克隆转化后的特点:①转化类型主要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以M6多.②转白中位转化时间是53个月,转MDS时间8 a.③中位生存时间7.1个月,预后差.④溶血试验转为阴性.⑤转MDS后染色体改变多为-7/7q-和+8.⑥多数来源于PNH克隆.结论 PNH是一种获得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少数PNH患者可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急性白血病(AL),临床医生须提高警惕.

  •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FLT3/ITD基因突变及临床意义

    作者:徐兵;张燕;田红;周淑芸

    目的探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FLT3基因及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71例ANLL患者FLT3/ITD基因突变.结果 71例ANLL患者中有65例(91.5%)FLT3基因检测阳性,其中有17例出现FLT3/ITD基因突变,71例ANLL患者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率为23.9%.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ANL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显著高于FLT3/ITD基因突变阴性ANLL患者(P<0.01和P<0.05).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ANLL CR后1年内复发率显著高于FLT3/ITD基因突变阴性组(P<0.05). 结论 FLT3/ITD基因突变可作为部分ANLL患者微小残留病检测的新的基因标记;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ANLL常伴外周血高白细胞数、骨髓中高白血病细胞比例及明显增高的复发率,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ANLL预后较差.

  • 伴发副肿瘤天疱疮的腹膜后Castleman病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夏强;邹湘才;梁国健;林建生;洪楚原;张继民

    副肿瘤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常伴发于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如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胸腺瘤及Castleman病等,也可伴发于非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包括肠、前列腺、胰腺和乳腺的腺癌、炎性纤维肉瘤及恶性黑素瘤等.该病临床比较罕见,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近确诊2例腹膜后Castleman病伴发PNP的患者,均及时手术切除肿瘤,治愈后顺利出院,现报道如下.

  • 白血病细胞侵袭力及转移与黏附分子表达的关系

    作者:李朝霞;王宁遂;杨锡强;徐酉华;李欣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细胞浸润及转移与黏附分子CD49d表达之间的关系及相应单克隆抗体的阻断效应,探讨AL细胞发生浸润和远处转移的分子机理.方法对20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2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患儿,采用免疫荧光染色(IFS)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AL细胞表面CD49d 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和FCM检测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经白血病细胞培养上清液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的表达水平;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AL细胞与HUVEC间黏附率,并观察相应单克隆抗体对黏附的抑制作用.结果 (1)临床浸润明显的ALL和ANLL细胞表面CD49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非浸润组(P<0.01).(2)HUVEC经AL细胞培养上清液或TNF-α刺激后ICAM-1、VCAM-1表达水平均增加,但是CD49d高表达的AL细胞与HUVEC之间黏附率随VCAM-1上调而增高,与ICAM-1表达无关.结论 AL细胞浸润与表面黏附分子CD49d 表达水平有明显关系,提示,非常晚期抗原4(VLA-4)及配体VCAM-1是AL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作用的主要分子基础.使用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可抑制黏附分子间的作用,阻断AL细胞的异常生物学行为,对防止AL细胞浸润具有一定的价值.

  • 21例伴有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的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析

    作者:赵玮;李志刚;吴敏媛;耿兰增;石慧文;张永红;吴润晖

    目的对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1(AML1)/ETO(eight twenty one)融合基因阳性及阴性的两组病例的主要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在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白血病患儿AML1/ETO融合基因,并进行法-美-英(FAB)及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MIC)分型.诱导治疗主要采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DA+依托泊甙(足叶乙甙,DAE)、柏林-法兰克福-慕尼黑(BFM)方案.结果在21例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的ANLL中,经FAB及MIC分型,17例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占81%,另外4例分别是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转化中的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MDS-RAEB-T)后转为M2型1例,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细胞增多(M4EO)1例,急性单核白血病(M5)1例和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可评定疗效的20例中,18例达到完全缓解(CR),CR率达90%.8例同期收治的ANLL无融合基因和基因异常的病例,CR率达87.5%.结论 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及阴性的两组病例,在各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性.采用RT-PCR检测白血病患儿AML1/ETO融合基因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辅助诊断方法,对ANLL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MxA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

    作者:郑智

    选择我院1996年3月~2000年7月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4例,应用MxA方案进行治疗,同时加强支持治疗,观察其疗效并对其分析,结果总有效率70.6%,并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初步研究结果提示,MxA治疗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首选方法.

  • THA方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6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芹;宋东晓;刘传方

    梁山县人民医院应用吡喃阿霉素(THP)、高三尖杉酯碱(HHT)和阿糖胞苷(Ara-C)组成THA方案,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26例,结果报道如下.

  • MA方案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胡青竹

    目的 评价米托蒽醌、阿糖胞苷(MA)方案作诱导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初治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米托嗯醌(mitoxantrone)和阿糖胞苷(cytarabine)对35例成人ANLL患者进行联合化疗.结果 临床和血液学完全缓解(CR)15例(42.9%),部分缓解(PR)9例(25.7%),总有效率68.6%.结论 在强力支持治疗的基础上,MA方案治疗成人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其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 MA方案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战芳;陈超华

    目的 评价米托蒽醌、阿糖胞苷(MA)方案作诱导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初治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米托嗯醌(mitoxantrone)和阿糖胞苷(cytarabine)对35例成人ANLL患者进行联合化疗.结果 临床和血液学完全缓解(CR)15例(42.9%),部分缓解(PR)9例(25.7%),总有效率68.6%.结论 在强力支持治疗的基础上,MA方案治疗成人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其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 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BAALC基因表达

    作者:钟明华;龚明;马亮;靳耀英;张韫;李忻;李振玲;马一盖

    目的:建立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细胞BAALCmRNA的方法,并对24例初诊AML患者骨髓标本进行检测,初步观察其表达及意义.方法:构建BAALC基因转录本的阳性标准品质粒,利用ABI Prism7300型实时定量PCR仪进行检测,BAALC mRNA定量结果以校正比值(NQ)表示,NQ=BAALC mRNA拷贝数/ABL mRNA拷贝数.结果:RQ-PCR实验敏感度为5个拷贝.ABL及BAALC基因CT值的批内差及批间差均<2.26%.FAB各亚型中,M2型BAALC基因高表达率高于M3(P=0.182).结论:建立的RQ-PCR检测AML患者骨髓细胞BAALC mRNA的方法稳定可靠,敏感度高.BAALC基因高表达可能是原发性AML患者一个重要不良预后因素.

  • 白细胞介素-6与纤维化疾病

    作者:刘艳红;范雪云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相对分子质量19 000~28 000的糖蛋白,可由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和非淋巴细胞产生.其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全长5 kb,含有4个内含子及5个外显子,通过对其编码区及上、下游序列的研究,发现该基因多态性主要存在启动子区的-597G/A、-572C/G、-174 G/C、-373AnTn[1].其基因表达的变化与某些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 急性髓系白血病NPM1和FLT3-ITD基因突变与临床特点的关系

    作者:吴继颖;马建华;范进婷;赵芳;冯雅青

    目的 探讨伴有NPM1和FLT3-ITD基因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毛细管电泳法对67例初诊AML患者进行NPM1基因突变和FLT3-ITD基因突变检测,并分析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NPM1突变阳性患者占所有AML患者的10.4%(7/67),占核型正常AML患者的26.1% (6/23);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占所有AML患者的10.4%(7/67),占核型正常AML患者的17.4%(4/23).NPM1突变阳性患者和NPM1突变阴性患者相比,初诊时血小板计数(54.0× 109/L和27.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L-M5比例(57.1%与23.3%,P<0.01)、CD34阳性患者比例(28.6%与63.3%)、染色体核型正常比例(85.7%与28.3%)、伴有特殊融合基因患者的比例(0和48.3%)、伴有FLT3-ITD突变阳性患者的比例(28.6%与8.3%)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就诊时白细胞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中位年龄、性别比例和完全缓解率方面差异无统计意义(P均>0.05).而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患者就诊时白细胞数(26.9×109/L与8.1×109/L,P=0.013)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90%和76%,P=0.014)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单独NPM1突变预后较好,但当合并FLT3-ITD突变时预后较差.结论 对初诊时核型正常AML患者检测NPM1和FLT3-ITD基因突变,有利于预后评估和指导治疗.

  • 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总RNA冲击的树突细胞诱导抗自身白血病的T细胞免疫

    作者:葛薇;尤胜国;王亚非;李长虹;刘晓帆;何学鹏;马双;邱录贵

    目的探讨白血病细胞RNA冲击的完全缓解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CR)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衍生的树突细胞(mRNA-DC)体外刺激自体T细胞抗白血病免疫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应用联合细胞因子(GM-CSF、IL-4)培养法从AML-CR患者贴壁BMMNC诱导DC,在诱导的第5天用脂质体DOTAP介导法以自体白血病细胞的总RNA冲击DC,然后以含10ng/ml的TNF-α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促进其成熟,培养7 d后收获细胞,作为mRNA-DC.以流式细胞术检测DC特征性表型的表达;以MTT法测定mRNA-DC对自体T细胞的促增殖活性;将mRNA-DC与T细胞按1:3混合,共培养7 d,收获活化的T细胞,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测定分泌γ干扰素(IFN-γ)阳性细胞数;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细胞毒活性.结果14例AML-CR患者BMMNC均可在体外分化为具有特征性形态和表型的成熟DC;当刺激细胞与反应细胞比例为1:16时,mRNA-DC可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明显的增殖活性[(36.84±5.68)%],与未冲击DC组[(12.20±3.1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9);ELISPOT分析显示分泌IFN-γ的mRNA反应性的T细胞得到明显扩增;体外活化的T细胞在效靶比为20:1时,对自体白血病细胞显示明显的杀伤活性[(45.46±6.34)%],与未冲击的DC组[(12.32±1.32)%]及单纯IL-2组[(13.26±2.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5).结论应用白血病细胞RNA冲击的DC疫苗免疫可以作为一种可行、有效的防治微量残留白血病的方法.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祖细胞特异性微小RNA的筛选及表达研究

    作者:王光平;张书芹;朱平;彭敏源;谭三勤;银辉;徐雅静;陈炎;陈方平

    目的 筛选和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HSPC)特异性微小RNA(miRNA,miR)的表达及其水平.方法 分选AML患者骨髓及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正常对照)外周血CD34+细胞,提取细胞总RNA,通过与miRNA芯片杂交后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随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差异表达的miR-10a和miR-220c进行定量验证,并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 miRNA芯片杂交结果 显示,AML患者骨髓与正常对照CD34+细胞之间,表达差异达1倍以上的miRNA有19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94个,其中44个表达增高,50个表达降低.实时定量PCR结果 显示,AML患者骨髓CD34+细胞miR-10a和miR-220c表达水平是正常对照的19.6%和19.0%,PCR产物克隆DNA测序以及DNA序列同源检索证实确为miR-10a和miR-220c.结论 AML患者与正常人HSPC存在多种差异表达的miRNA,miR-10a和miR-220c表达明显下调.

  • 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复杂核型异常的价值

    作者:马力;李建勇;潘金兰;肖冰;钱思轩;陈丽娟;仇海荣;温丙昭;薛永权

    目的探讨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复杂核型异常的价值.方法联合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14例伴有复杂核型异常的AML患者进行研究.结果14例AML患者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共检出23种染色体的数量异常和56种染色体的结构异常.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检出的4种染色体增加和4种染色体丢失与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结果一致,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检出的12种染色体丢失经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证实为衍生染色体.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检出的26种衍生染色体和19种标记染色体的性质被多重荧光原位杂交进一步明确.它们中大多数是由染色体不平衡易位所致,包括2种尚未报道的复杂t(8;21)易位:t(8;21),der(8)t(8;21)(8pter→8q22::21q22→21qter),der(21)t(8;21;8)(8qter→8q22::21p13→21q22::8q22→8qter)和t(21;8;18;1),der(8)t(8;21)(8pter→8q22::21q22→21qter),der(21)t(21;8;18;1)(21p13→21q22?::8q22→ 8q24?::18??::1q??q??).复杂核型异常几乎涉及所有染色体,但以17,7和5号染色体多见.结论AML的复杂核型异常单用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常难以阐明,而联合多重荧光原位杂交则可以更好的揭示其特征.因此对伴有复杂核型异常的AML患者,好进一步采用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分析.

  • HCT-CI评分系统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判断中价值的初步分析

    作者:时杰;张茵;马保根;孙恺;雷平冲;朱尊民;臧玉柱;陈玉清;郭建民;杨靖;刘忠文

    目的 探讨HCT-CI评分系统预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化疗风险及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16例年龄≥60岁AML患者的临床资料,116例患者均接受以阿糖胞苷为基础的诱导缓解化疗方案,包括DA、MA、IA、AA、CAG方案,后继以中大剂量阿糖胞苷或阿糖胞苷联合蒽环类的诱导缓解后化疗.①针对患者合并症情况进行HCT-CI评分,并比较不同分值患者接受化疗后的早期死亡率、中位生存时间.②对患者多种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HCT-CI评分是否可作为老年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①1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按HCT-CI评分分为0分组、1~2分组及≥3分组.3组的早期死亡率分别为3.7%、12.1%、2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45、225、11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单因素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HCT-CI评分≥3分(P<0.0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史(P=0.035)、高危染色体核型(P=0.018)发病时WBC≥100×109/L(P=0.031)均是影响老年AM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①HCT-CI评分系统可对老年AML患者合并症进行量化评估,可客观地预测老年AML患者的化疗风险.②MDS病史、高白细胞、高危染色体核型、HCT-CI评分≥3分是老年AML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 三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基因表达谱的演变

    作者:唐加明;孟凡义;马文丽

    目的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初诊与复发时的基因表达谱差异,探讨难治性AML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Agilent Human 1B寡核苷酸基因芯片,动态检测了3例AML-M2a患者初诊、复发时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差异.结果在检测的20173个基因中,有10个基因在3例患者初诊、复发时共同差异表达,其中7个基因在复发时均共同上调,3个基因在复发时均表现下调.结论DAPK1等10个基因的表达变化可能与AML-M2a发病和复发有关,这些新基因的发现可能对早期诊断难治性AML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为难治性AML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hPer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去甲基化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王晔恺;周吉航;周世权;方国安;李翊卫;邱雷;杨序春;刘晓光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hPer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的临床意义,并观察地西他滨(DCA)诱导hPer3基冈表达对AML细胞系HL-60和U937增殖的影响.方法 应用甲基化聚合酶链反应(MS-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206例AML患者骨髓细胞hPer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mRNA表达,以4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细胞作为对照.用不同浓度的DCA处理HL-60和U937细胞48和72 h,检测其hPer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表达,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Annexin V-FITC/PI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CD11b抗原表达.结果 AML患者初发组、部分缓解组、完全缓解组、复发组中,hPer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93.65%(63例中59例)、54.39%(57例中31例)、24.66%(73例中18例)、61.54%(13例中8例),对照组无一例甲基化;hPer3 mRNA表达分别为0.19±0.08、6.28±2.11、52.76±14.17、8.18±4.36,明显低于对照组(75.03±18.16),除部分缓解组与复发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CA处理HL-60和U937细胞后,hPer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降低,mRNA表达升高,细胞出现凋亡,CD14和CD11b表达升高,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 AML患者骨髓细胞hPer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mRNA表达水平可能作为AML患者病情缓解程度的一个评价指标.体外应用DCA有助于诱导hPer3基因表达和促AML细胞凋亡.

  • 挽救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5例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分析

    作者:王静波;吴彤;达万明;童春容;孙媛;赵艳丽;殷宇明;曹星玉;卢岳;高雁群;周葭蕤;张建平;罗荣牡;邹威;陆道培

    目的 分析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挽救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疗效.方法 2006年9月至2010年4月共完成45例复发难治性AML挽救性allo-HSCT,预处理前骨髓中幼稚细胞中位数为0.360(0.200~0.920).供者来源:同胞HLA配型6/6相合移植6例,非血缘关系移植9例,单倍体移植30例.预处理方案:改良BuCy(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20例,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Bu/氟达拉滨(Flu)16例,FLAG/RIC BuCy方案6例,全身照射(TBI)/Cy 2例,TBI/Flu方案1例,根据患者病情可加入G-CSF、甲氨蝶呤、米托蒽醌、替尼泊苷、阿克拉霉素、赛替哌等药物.结果 43例患者稳定植活,1例于植活前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植入失败复发,白细胞植活中位时间为14(10~21)d,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为15(9~79)d.20例患者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累计发生率为53.3%,其中Ⅱ~Ⅳ度累计发生率为34%.26例患者发生慢性GVHD,慢性GVHD的累计发生率为59.1%,其中广泛型GVHD的累计发生率为38.3%.发生CMV血症28例,细菌感染33例,真菌感染16例.11例患者复发,其中9例为血液学复发,1例为免疫学复发,1例为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累计复发率为29.2%.中位随访时间为30(0.5~57)个月,45例患者中29例存活,3年总存活率及无病存活率分别为62.6%及60.2%.结论 个体化预处理方案联合预防性的免疫治疗进行allo-HSCT是治疗复发难治AML有效可靠的手段.

132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