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第5外显子多态性与北京地区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

    作者:卢冰冰;何权瀛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基因第5外显子多态性(A/G)与北京地区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97例COPD患者和67例非COPD患者.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两组患者GSTP1基因第5外显子各种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两组患者GSTP1基因第5外显子各种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AA基因型频率:72% vs 61%;等位基因A频率: 84% vs 79%;P>0.05),且两组男性患者GSTP1基因第5外显子各种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也无显著性 (AA基因型频率:70% vs 58%; 等位基因A频率: 82% vs 78%;P>0.05).结论 GSTP1基因第5外显子多态性(A/G)与北京地区中国北方汉族人群COPD易感性无相关性.

  • 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胃粘膜肠化生的关系

    作者:刘勇;李启明;路名芝;刘莺

    目的探讨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 (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s-π, GST-π)与胃粘膜肠化生及其增殖状态分型、硫酸化粘液分泌状况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67例胃粘膜中GST-π的表达,并对其中112例伴肠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做免疫与粘液组织化学套染,进行胃粘膜肠化生细胞增殖状态分型. 结果胃腺癌、伴异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和伴肠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中GST-π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5),且高增殖型肠化生中GST-π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中、低增殖型肠化生(P<0.05). 结论 GST-π是一种较好的胃癌前病变标志物,高增殖型肠化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 口腔鳞癌P-gp、GST-π表达与化疗药物耐受性

    作者:徐骎;林国础;陈万涛;周晓健;林李嵩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thione transferase-π,GST-π)表达与化疗药物耐受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过氧化物酶标记法检测口腔颌面部鳞癌和正常口腔粘膜组织样本中P-gp和GST-π的表达,结合MTT药敏检测结果分析.结果 P-gp和GST-π在恶性肿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和53.6%,在正常组织中未见表达;P-gp的表达与化疗药物总体耐受性有关;GST-π的表达与患者对顺铂耐受性有关.结论 P-gp和GST-π的阳性表达提示患者有化疗药物耐受倾向.P-gp和GST-π检测对判断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化疗耐药性有指导意义.

  • 胎儿发育时期肾上腺的抗氧化功能

    作者:汪晖;彭仁琇;夏雪雁;乐江;孔锐

    目的了解胎儿发育期间肾上腺的抗氧化功能及其特征.方法差速离心法制备胎组织亚细胞组分,测定多种抗氧化酶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肾上腺细胞胞浆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α、π和μ亚型活性分别是肝细胞浆的0.5倍、4.4倍和8.3倍,胎肾上腺和肝脏胞浆πGST活性皆随胎龄递减(r=-0.579;r=-0.632).微粒体和线粒体中也可检测到πGST和πGST.肾上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分别为肝脏的2.1倍、1.8倍和5.0倍,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明显低于肝脏.电镜下显示,8月龄胎肾上腺细胞核周粗面内质网及游离核糖体明显增多,可见多个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和吞噬小体.结论胎儿发育时期,肾上腺已具有较完善的抗氧化酶系统,其抗氧化能力不亚于肝脏.

  • 亚硝基谷胱甘肽对大鼠肝微粒体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激活及机制

    作者:史强;楼宜嘉

    目的探索一氧化氮供体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能否在体外通过S-亚硝酰化机制激活大鼠肝微粒体谷胱甘肽转移酶(mGST).方法微粒体粗提物与GSNO体外共孵育,测定mGST催化动力学改变,结合N-乙基马来酰亚胺(NEM)再激活实验和二巯基苏醇(DTT)逆转实验,以及酶蛋白游离巯基和酶S-亚硝酰化蛋白的改变,研究酶的激活机制.结果 GSNO在0.125~2 mmol*L-1浓度范围内呈浓度和时间(3~15 min)依赖性地激活mGST,NEM对酶的再激活效应消失,DTT可以逆转上述激活作用,同时酶蛋白游离巯基浓度依赖性减少,而S-亚硝酰化蛋白浓度依赖性增多.结论 GSNO体外可激活大鼠肝mGST,激活机制可能与mGST第49位半胱氨酸(Cys49)的巯基被亚硝酰化形成S-亚硝基硫醇结构有关.

  • 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薛红霞

    目的 分析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s)P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展的相关性,探讨高风险GSTP1-Val等位基因在氧自由基致胃癌中的作用.方法 以血液样本、胃癌细胞和相应正常胃黏膜细胞样本为实验材料,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血浆谷胱甘肽S-转移酶P(GSTP)的含量和活性改变;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外周血DNA GSTP1的多态性.结果 胃癌、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两种癌前病变组织中GSTP染色的阳性率分别为78.00%(39/50)、48.00% (24/50)和74.00%(37/50),与正常胃黏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GSTP在胃癌时升高[(27.5±24.5)μg/L,明显高于正常人组[(7.1±2.3)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GSTP在癌前病变组[(16.8±12.3)μg/L]高于正常人组(P<0.01);GSTP含量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914,P<0.01);高分化及中分化管状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72.73%(8/11)和100.00%(21/21),高于低分化管状腺癌(58.33%),分化程度与GSTP表达呈正相关(r=0.732,P< 0.01).Val 105的酶代替具有Lle 105的酶对多环芳烃二醇环氧化作用的效力高7倍,说明携带Val等位基因的个体患胃癌危险性明显高于非携带Val等位基因个体.结论 GSTP是机体损伤解毒的酶,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是肿瘤早期诊断有价值的标志酶;GSTP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展相关.携带GSTP1 Val等位基因的个体胃癌发病风险增高.

  • 谷胱甘肽转移酶μ基因缺失和氧化损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研究

    作者:姜红;王淑兰;罗钢;吕秀强;李革新;孙贵范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谷胱甘肽转移酶μ(GSTμ)基因缺失及血中一氧化氮(NO)、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分析其与SLE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用PCR法检测87例SLE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组的GSTμ基因,用化学分析法测上述5项指标。结果 SLE患者GSTμ基因缺失率达6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5%。SLE活动期NO(79±18) μmol/L、LPO (10.4±2.0) μmol/L明显高于稳定期和对照组的水平。SLE活动期SOD (1 286±252) μU/L、GSH-Px (78±14) U/mg、GSH (0.37±0.05) mg/g明显低于稳定期及对照组水平。在SLE稳定期GSH (1.00±0.14) mg/g,仍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血清NO水平与LPO呈显著直线正相关,与SOD、GSH-Px、GSH呈显著直线负相关。抗dsDNA与NO、LPO呈显著直线正相关。在SLE活动期,GSTμ基因缺失者LPO (11.4±2.2) μmol/L明显高于GSTμ基因携带者的水平,SOD (1 111±218) μU/L、GSH-Px (67±14) U/mg、GSH (0.24±0.04) mg/g明显低于GSTμ基因携带者的水平。在SLE稳定期GSTμ基因缺失者的SOD和GSH水平仍低于GSTμ基因携带者。结论 GSTμ基因缺失可能是SLE发病的遗传因素之一,SLE活动期患者存在氧化损伤,尤其是GSTμ基因缺失者重于携带者。

  • CYP和GST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与化疗个体化研究进展

    作者:袁晓军;顾龙君

    化疗极大地改变了白血病等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但仍有部分患者不能获得缓解或缓解后复发.近年研究发现,药物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可导致患者对药物出现不同的治疗效应.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两类重要的药物代谢酶,参与体内多种药物代谢,在人群中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态性,它们与化疗个体化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 应用多重PCR技术同时分析GSTM 1,GSTT 1,GSTP 1基因型

    作者:许青松;朴大燮;崔彦;张永吉;崔弘

    [目的]探讨同时分析GSTM1,GSTT1,GSTP1基因分型的简捷、快速且准确的方法.[方法]利用GSTM 1,GSTT1基因扩增产物无BsmAⅠ酶切位点,GSTP 1基因具有BsmAⅠ酶切位点的特点,采用多重PCR方法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同时对GSTM 1,GSTT1,GSTP 1基因进行分型,并分别与普通PCR技术的分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多重PCR技术基因分型结果与普通PCR方法完全一致.300名韩国大学生的血样分型结果示GSTM 1基因缺失型者占53.3%,GSTT 1基因缺失型者占54.7%,GSTP1基因型为Ile/Ile型者占62.0%,Ile/Val型者占34.3%,Val/Val型者占3.7%,Ile基因出现频率为79.2%,Val为20.8%.[结论]多重PCR技术可用于同时分析GSTM1,GSTT1,GSTP1基因分型.

  • 重组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纯化

    作者:尤昕;张学武;朴得松;任淑子

    [目的]原核表达并纯化重组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方法]将表达载体pGEX-5X-1转化至大肠杆菌BL 21中,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以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分析,产物用谷胱甘肽琼脂糖树脂纯化.[结果]获得了纯化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

  • 急性胆管炎病人血清α-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戴东;曾宪成;李国光;杜松涛;李浩;李哲浩;汪树根

    [目的]探讨血清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在急性胆管炎病人肝功能异常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实验组为32例急性胆管炎病人,对照组为20例健康志愿者.α-GST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检测采用常规生物化学方法.[结果]急性胆管炎病人血清α-GST升高,发病早期α-GST升高快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经治疗后α-GST下降快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结论]α-GST是一个反映肝功能的更灵敏的指标.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HIF-1α和MRP1、GST-π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咏梅;宋光耀;张淑慧;王智华;张文杰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HIF-1α)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与肺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T-PCR、凝胶电泳半定量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HIF-1αmRNA、MRP1 mRNA和GST-π mRNA的表达,并采用SAS 6.12统计软件分析它们在不同TNM分期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TNM分期的增高,HIF-1α mRNA的表达显著性增高(P<0.01),MRP1 mRNA和GST-π mRNA表达均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有远处转移组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远处转移组(P<0.01,P<0.05).HIF-1α mRNA的表达与MRP1 mRNA和GST-π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HIF-1α,MRP-1和GST-π基因表达的增高可能与肿瘤组织的恶化有关.

  • 大肠癌组织中P-gp、GSTπ、Topo-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阙挺;杨莉芳;王文卿;郁宝铭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耐药基因旦白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与病理组织学类型、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其在化疗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3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和Topo-Ⅱ的阳性率分别为79.25%、54.72%和56.60%.GST-π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学类型相关,而P-gp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Topo-Ⅱ的表达与本组临床病理参数均无相关性.结论根据P-gp、GST-π和Topo-Ⅱ的不同表达,结合各自不同的耐药机制,对肿瘤的化疗药物和方案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GSTA 4基因调控区T/A多态与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联分析

    作者:经剑颖;蒋跃明;胡志斌;马红霞;许量;王颖;刘宏亮;王一;钱吉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A4基因调控区-1718位T/A多态(rs182623)与肺癌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Bead Lab Genotyping System技术对312例经病理学确诊的肺癌患者和307例正常人的GSTA4基因调控区-1718位多态进行检测.结果:GSTA4调控区-1718位点突变的A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为12.5%、正常对照组为19.1%,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P=0.002).与携带GSTA 4基因调控区-1718位TT基因型相比较,至少携带一个突变A等位基因(TA和AA)的个体患肺癌风险降低了50%(校正OR=0.50,95%CI=0.346~0.725),病理分型分析结果显示风险降低主要发生在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OR、95%C1分别为0.41(0.231~0.732)、0.36(0.135~0.976)].分层分析后显示,此保护作用在累计吸烟量≤25包年人群中更强(P<0.001,校正OR值=0.24,95%CI=0.110~0.533).结论:首次发现GSTA4基因调控区-1718位T/A多态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肺癌遗传易感性有关联.

  • GSTM1基因多态性和膀胱癌遗传易感性关系

    作者:邵剑锋;钱立新;吴宏飞;顾民;华立新;周建伟;张正东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M1)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面访填写调查表,以PCR技术、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52例病理证实原发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和320例健康对照者的GSTM1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膀胱癌患者GSTM1缺失基因型频率为45.2%,对照组为30.9%,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OR值为1.89(95%CI=1.28~4.40).吸烟者中,患者组GSTM1缺失基因型频率为66.2%,对照组为27.3%,差别显著(P<0.01),OR值为8.9(95%CI=5.36~14.82).同时憋尿及有家族肿瘤史也能增加患膀胱癌的危险性,但多饮牛奶则能降低膀胱癌的危险性,而水果摄入多少与膀胱癌发生危险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STM1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有关,该基因多态性与吸烟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

  • 洛阳市GSTM1和GSTT1缺失基因型与肝癌的遗传易感性

    作者:郭惠媛;边建超;江峰;王启敏;张竹梅;樊巍巍;王其军;朱鑫;汤伯明

    目的探讨肝癌低发区谷胱甘肽转硫酶(GST)M1和T1的缺失基因型与肝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洛阳市95例肝癌患者和103例对照的GSTM1和GSTT1基因型.结果病例组GSTM1缺失基因型的频率为0.705,对照组为0.50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x2=8.28,P=0.004),OR值为2.35(95%CI:1.25~4.41);病例组GSTT1缺失基因型的频率为0.611,对照组为0.43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x2=5.97,P=0.015),OR值为2.02(95%CI:1.10~3.71).叉生分析表明该两因素在肝癌发生中有协同作用(x2=14.83,P=0.002),同时具有两个缺失基因型时,OR值为5.57(95%CI:2.03~15.66);GSTM1和GSTT1缺失基因型均与吸烟有协同作用,OR值分别为5.84(95%CI:2.26~15.47)和5.51(95%CI:2.13~14.54);GSTM1缺失基因型与饮酒有协同作用,OR值为3.31(95%CI:1.47~7.49),而GSTT1缺失基因型与饮酒无协同作用.结论在肝癌低发区GSTM1和GSTT1缺失基因型是肝癌的易感基因型.

  • 99Tcm-FM2心肌细胞凋亡显像的实验研究

    作者:方纬;王峰;季顺东;刘秀杰;王自正;何作祥

    目的探讨99Tcm标记突触结合蛋白Ⅰ的C2A片段-谷胱甘肽转移酶复合物(FM2)在心肌细胞凋亡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基因工程合成FM2,以2-亚氨基噻吩盐酸盐(IT)修饰,经葡庚糖酸钠(GH)转换标记制备99TcmFM2.99Tcm-FM2经纯化后,纸层析法测定放化纯.破碎红细胞膜磷脂结合实验检测99Tcm-FM2在Ca2+介导下与凋亡细胞表面磷脂结合的能力.以6头小型猪制备心肌凋亡模型,通过心导管将球囊送入并充气阻塞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远端(左前降支、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20~30 min后,撤除球囊,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注射99Tcm-FM2后3 h,进行CT定位和SPECT显像,计算心肌异常高放射性区/本底(T/B)比值.处死动物,体外测定凋亡心肌与正常心肌的单位质量放射性比值.用流式细胞分析和电镜检查验证显像结果.结果99Tcm-FM2稳定,放化纯>95%.FM2经99Tcm标记后仍保持Ca2+介导的与膜磷脂特异结合的能力.活体显像:99Tcm-FM2注射后3 h,凋亡心肌清晰显影,T/B比值为3.36±0.74.体外测定: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与正常心肌的单位质量放射性比值为11.68±4.02.流式细胞分析和电镜检查均证实心肌高放射性区凋亡心肌组织形成.结论99Tcm-FM2在活体内与凋亡心肌组织特异结合,对无创性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有潜在应用价值.

  • 膀胱癌肿瘤血管生成与GST-π、nm23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

    作者:倪桂宝;方蓉;陈明涛;刘树硕;谢帼英

    目的 探讨膀胱癌组织中肿瘤血管生成和GST-π、nm23基因蛋白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03例膀胱癌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移抑制基因H1(nm23H1)、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检测和FⅧ-Rag作微血管密度(MVD)计数.结果 膀胱癌组织中VEGF、nm23H1、GST-π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4%(55/103)、71.8%(74/103)、67.0%(69/103).VEGF、GST-π表达与MVD值和膀胱癌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肿瘤数目、生长方式、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复发呈正相关(P值<0.01或<0.05);GST-π表达与VEGF表达、MVD值呈正相关;MVD值与膀胱癌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相关(P<0.01); nm23H1表达与膀胱癌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脉管侵犯、有无复发呈负相关(P值<0.01或<0.05),与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差异无显著性(P>0.05);nm23H1表达与VEGF表达及MVD值呈负相关.结论 VEGF和MVD与GST-π在诱导膀胱癌耐药方面可能存在着协同机制;MVD值可作为预测膀胱癌预后的一项独立指标;VEGF、MVD与nm23H1、GST-π在膀胱癌中的联合检测对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及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预测有重要价值.

  • GSTT1和GSTM1基因缺失多态与胃癌易感性

    作者:郑天荣;郑秋红;龚福生;谢云青;汪相如

    目的探讨与致癌物解毒有关的谷胱甘肽转硫酶(GST)T1和M1基因遗传缺失多态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以PCR技术对福建省福州市92例胃癌病例和92例正常对照者的GSTT1和GSTM1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 GSTT1基因在胃癌病例和对照组中的缺失率分别为53.3%和41.3%,差异无显著性(x2=2.64,P=0.104).而GSTM1基因在胃癌病例和对照组中的缺失率分别为69.6%和52.2%,差异具有显著性(x2=5.84,P=0.0157).携带GSTM1(-)基因型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携带GSTM1(+)基因型者的2.1倍(OR=2.10,95%CI=1.10~4.01).联合分析表明,GSTT1和GSTM1基因之间可能存在联合作用,携带GSTT1(-)和GSTM1(-)基因型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高于携带GSTT1(+)和GSTM1(+)基因型者(OR=4.67,95%CI=1.55~14.41).结论 GSTM1基因缺失可能是胃癌发病的危险性因素之一.

  • 谷胱甘肽转硫酶M1和T1基因型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关系

    作者:卢晓梅;张月明;林仁勇;张亚楼;阿孜古丽;胡预兵;温浩

    目的为探讨与致癌物代谢有关的谷胱甘肽转硫酶(GST)T1和M1基因多型性与哈萨克族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PCR)技术,分析新疆食管癌高发民族中GSTM1和GSTT1基因型分布的差异.结果GSTM1基因在食管癌、癌旁正常粘膜对照组中缺失率分别为41.46%(17/41)、34.15%(14/41);GSTT1基因缺失率的分别为48.78%(20/41)、51.22%(21/41),差别均无显著性.同时,在食管癌组织的高分化组、中低分化组中GSTT1和GSTM1基因缺失率分别为61.54%(8/13)、42.86%(12/28)、15.38%(2/13)、53.57%(14/28),其中GSTM1基因缺失率在高、中低分化组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示GSTM1基因多型性与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病理分级相关.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