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13例抗HEV阳性者重叠感染其他类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分析

    作者:王蕾;龚晓霖

    近年来,戊型肝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了解戊型肝炎感染者的肝炎类型及发生重叠感染的情况,本文分析检测了113例抗HEV阳性者的肝炎血清学指标及肝功能生化指标,并与33例急性甲肝和33例慢性乙肝进行比较,以期进一步探讨发生重叠感染的戊肝患者的肝功能受损程度.

  • 对 138 例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的探讨

    作者:应晟;杨美云

    在乙型肝炎感染的自然史中,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e抗体(抗-HBe)产生或阴性,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下降或消失,往往代表炎症缓解,传染性小,但有一部分患者仍保持一定水平复制,慢慢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癌[1].本研究选取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8例,通过与101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比,进行临床特点、血清学指标分析.

  • 肝纤维化诊断标准的现今认识

    作者:谢青;桂红莲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损伤修复过程的共同后果,其在肝细胞性功能障碍和门静脉性高压的发病机制中起着直接作用.同时,肝纤维化、甚至早期肝硬化具有可逆性已成为共识.

  • 预测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恶化血清学指标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凌霄;王军奎

    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肾功能不全传统的生化标志物异常往往出现较晚,不具有早期预警价值.该文主要介绍对心衰患者发生肾功能恶化具有预测价值并和预后相关的血清学指标的新研究进展.

  • B超在慢性HBV携带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晴晴;胡明芬;杨红洁;禹蔚琴;柏保利;匡小林;庄林

    目的 探讨B超检查对慢性HBV携带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诊断的价值.方法 以慢性HBV携带者合并NAFLD患者85例(实验组)和慢性HBV携带者43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载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载脂蛋白胆固醇(HDL-C)、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葡萄糖(GLU)的含量,同时进行B超检查及经皮肝穿刺活检,数据处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清TC、TG、LDL-C、γ-GT、GLU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HDL-C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TG、γ-GT、LDL-C在B超诊断阳性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B超诊断阴性组(P<0.05);TC、HDL-C、GLU在B超诊断阳性组和B超诊断阴性组的阳性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实验组分为脂肪变性5%~10%、脂肪变性10%~30%、脂肪变性>30%3组, 3组间脂肪肝患者B超诊断的灵敏度、漏诊率并不相同(P<0.05).其中脂肪变性>30%的脂肪肝B超诊断的灵敏度高58.82%、漏诊率低41.18%;其次为脂肪变性10%~30%的脂肪肝B超诊断的灵敏度为21.74%、漏诊率78.26%;脂肪变性5%~10%的脂肪肝B超诊断的灵敏度低为0%、漏诊率高为100%.脂肪变性>30%的脂肪肝B超诊断的灵敏度显著高于脂肪变性5%~10%、脂肪变性10%~30%的患者(P<0.0167);脂肪变性>30%的脂肪肝B超诊断的漏诊率显著低于脂肪变性5%~10%、脂肪变性10%~30%的患者(P<0.0167).脂肪变性10%~30%的脂肪肝B超诊断的灵敏度、漏诊率与脂肪变性5%~10%脂肪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通过ROC曲线分析,B超对于HBV携带者合并NAFLD的诊断价值中等.结论 B超对于提高HBV携带者合并NAFLD的诊断准确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FibroTouch、ARFI及血清学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比较

    作者:张卓恒;闫媛媛;史海宏;曹砚杰

    目的 旨在探讨FibroTouch、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透明质酸(HA)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8例,收集所有患者各项临床资料,比较患者FibroTouch、ARFI、HA检测水平及FIB-4评分结果,分析不同检测方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HA指标及FIB-4评分水平随肝组织病理分期的增加而上升(P<0.01);肝硬度测定(LSM)值和声触诊组织量化(VTQ)值在各病理分期存在明显变化,随肝组织病理分期的增加而数值上升(P<0.05);在同一病理分期中,LSM值和VTQ值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LSM值和VTQ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性,与肝穿刺病理分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0.713(P<0.01);HA检测曲线下面积(AUC)明显低于FibroTouch、ARFI及FIB-4评分(P<0.05).结论 FibroTouch、ARFI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效能优于血清学指标.

  • 缓释氟尿嘧啶在原发性肝癌术中植入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粟劲松;郭力维

    目的 探究分析缓释氟尿嘧啶在原发性肝癌手术中植入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至2015年1月我院拟行肝癌手术的9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n=48例)和对照组(n=4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术中并未植入缓释氟尿嘧啶,试验组患者在术中植入氟尿嘧啶植入剂,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肿瘤病灶、血清学指标及术后转移率、复发率的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肿瘤病灶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肿瘤病灶变化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清学指标ALT、AST及WBC变化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6个月的肿瘤病灶复发率及转移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后的肿瘤复发率及转移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手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能够显著提升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有效降低血清学肿瘤病灶变化的相关指标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血清RBP4水平和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胡晨波;李仲平;金宏慧;黄春红;严蓉妹;储峰

    目的:探讨血清RBP4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损害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20例慢性乙型肝炎、60例肝硬化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RBP4水平,同时检测肝脏炎症、纤维化及糖、脂肪代谢的血清学指标。结果血清RBP4水平与ALT、AST、PT、HA、PLT相关(P<0.05),与BMI、TG、CHO、FBG 等代谢综合征组分及 HBV DNA不相关(P>0.05)。CHB组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及对照组三组的血清 RBP4水平组间比较有差异(F=80.19, P=0.000),肝硬化组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对照组(P=0.000)。血清RBP4水平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0.719(P=0.023),根据佳截断值24.075,灵敏度0.667,特异度0.727。结论血清RBP4水平和慢性乙型肝炎疾病严重程度负相关,RBP4可作为一个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损害程度的血清学指标。

  • HBV感染、肥胖和饮酒是中国南方人群ALT升高的主要病因

    作者:吴国荣;陈昱宇;卢胜男

    长期以来,ALT是提示肝功能异常的主要血清学指标.众所周知,HBV感染和饮酒是ALT升高的原因.近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密切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ALT升高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1-2].由于造成ALT升高的3个主要因素有群体差异,在单项研究中论及所有这3个因素鲜见报道[3].虽然ALT应用广泛,其理想临界值仍有争议.为了排除非特异性肝炎,血液中心设定该临界值为1.5倍正常值上限,《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设定为80 IU或2倍正常值上限.需要进一步证实这些临界值的可靠性,以区分由病毒引起的肝功能异常还是非特异性肝炎.

  • 50例HBV相关性HCC影像学征象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志刚;曾庆磊;古巧燕;李春霞;徐光华

    慢性HBV感染非常复杂和多变,可以从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到进展性慢性肝炎,甚至可以发展为肝硬化(LC)和肝细胞癌(HCC);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可以导致每年100万人死亡.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50例HBV相关性HCC的影像学征象与血清学指标进行了相关性研究.

  • 异甘草酸镁对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 sIL-2R 的影响

    作者:邢凌翔;王晓霖;程海军

    乙型肝炎肝损害主要由细胞免疫反应所致,效应细胞主要是特异性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TL)[1]。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因其与免疫调节关系密切,加之取材方便,易于检测,现已作为临床衡量体内免疫功能的一种有用的新方法[2]。甘草酸制剂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类降酶护肝药物,异甘草酸镁是甘草酸单一立体异构体镁盐,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解毒、抗生物氧化及改善肝功能作用[3,4],MgIG 是第4代甘草酸制剂,对多种肝炎都具有良好效果,临床上广泛使用。本文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lL-2R 和球蛋白等血清学指标水平,以及治疗过程中这些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异甘草酸镁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 肝瞬时弹性扫描技术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史书杰;曾祥华;朱鹏

    肝纤维化是病毒、酒精及代谢障碍等所致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的共同结局.对肝纤维化程度的准确分析有助于肝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指标难以准确反映纤维化情况,而作为金标准的肝活检由于多种禁忌证而难以广泛应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FS)作为近十年来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评估肝脏疾病的非侵入性方法,具有无创无痛、操作简捷、可重复性好及结果客观即时等优点[1].常使用的FS是由法国Echosens公司研制的瞬时弹性成像系统,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对FS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系统改进及其与临床原有检测方法(如活检、血清学指标等)联合用于临床对肝脏疾病的评估上.现就FibroScan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 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及研究进展

    作者:赵夏平;李文祥;王维;刘凯辉;于晓辉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3 cm的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由于其形成过程复杂,又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依据,部分没有典型的影像学征象,加之患者没有系统体检的常识,故SHCC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易漏诊.而临床发现的HCC大多为有肝硬化基础的中晚期癌症,已失去内外科和介入治疗的佳时机,严重影响了HCC患者的生存时期和生活质量,也阻碍了HCC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HCC的早期发现不仅是临床的棘手问题,因对早期发现的SHCC采取各种积极的治疗措施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所以对患者的早期治疗和预后同样具有重大意义.SHCC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需结合多种诊断技术综合评估.本文就肝病背景、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技术和病理活检技术对早期诊断SHCC的临床价值分述如下.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取得延长干扰素疗程理想治疗终点1例

    作者:耿家宝;隋云华;谢芳;董源;盛云峰;汪茂荣

    患者,男,20岁,2008年12月16日因“发现 HBsAg阳性10年,肝功能反复异常1年余”入院。入院后查体未见明显异常体征,查HBV DNA 9.2×106拷贝/mL ,e抗原阳性,基因型为C型。患者无合并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等,无肝炎家族史,排除干扰素治疗禁忌症。于2008年12月21日开始Peg‐INFɑ‐2a(派罗欣180μg 皮下注射1次/周)抗病毒治疗,总疗程172周。治疗过程及随访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干扰素治疗期间的监测指标参照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包括肝肾功能、血糖、血常规、甲状腺功能、尿常规等,定期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治疗过程及随访期间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基线水平、治疗过程及随访期间的生化学、病毒学和血清学指标监测结果见表1。

  • 非活动性 HBsAg 携带患者服生何首乌致亚急性肝衰竭1例

    作者:张文勇;沈秀娟;徐闻涛;王佩;俞曦;吴燕;邵伟;丁善文

    患者,男,36岁,因“食欲不振伴乏力、尿黄渐加重1个月,意识不清3 d”于2014年8月18日入院。患者于20余年体检查 HBV-M:HBsAg、抗-HBe、抗-HBc 阳性;肝功能正常。不定期检查肝功能未见异常,近十年数次检查 HBV DNA 定量均在检测下限以下(<5.0×102 IU/mL)。患者近一次检查时间为2014年6月,当时肝功能正常,HBV DNA<5.0×102 IU/mL。患者于7月初开始服用生首乌治疗脱发,7月下旬开始出现食欲下降,伴乏力、尿黄,症状逐渐加重,出现不适后患者停用制首乌。8月初患者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明显异常,转至上海某医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病情仍进行性加重。8月15日患者出现意识不清、烦躁、胡言乱语,虽予以脱水、降血氨等措施,症状仍无改善。8月18日患者转至我院治疗。发病以来,患者无发热、皮下及腔道出血。既往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无长期大量饮酒史及近期酗酒史。查体: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偶有烦躁,皮肤无瘀点、瘀斑,未见肝掌、蜘蛛痣,皮肤、巩膜重度黄染,球结膜轻度水肿,心肺听诊无特殊。腹部平软,肝肋下未及,剑突下3.0 cm,质Ⅱ°,脾肋下未及,肝相对浊音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Ⅵ肋间,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张力正常。入院时辅助检查(本院)血常规:白细胞12.4×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74.9%,血小板:137×109/L;高敏感 C-反应蛋白2 mg/L;血氨133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13.0%;肝功能:总胆红素457.7μmol/L,结合胆红素243.8μmol/L,AST 237 U/L,ALT 548 U/L,白蛋白26.8 g/L,球蛋白36.9 g/L,碱性磷酸酶120 U/L,γ-谷氨酰转肽酶63 U/L;腹部 CT:腹腔积液,脂肪肝,肝右叶囊性灶。入院后给予减轻肝脏炎症坏死、抗氧化、退黄、减轻脑水肿、利尿、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输注白蛋白等措施,并予以血浆置换联合持续性血液滤过人工肝支持措施。患者入院后病原学检查:HBV-M:HBsAg、抗-HBe、抗-HBc 阳性;HBV DNA 定量<5.0×102 IU/mL;甲、丙、戊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均为阴性;自身免疫性肝炎抗体系列均为阴性。这些结果显示患者 HBV仍处于非活动性时期,结合患者发病前半月内曾服用制首乌,考虑患者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衰竭”。虽经积极抢救治疗,患者病情仍进行性加重,于8月21日死亡。

  • 重型戊型肝炎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1例

    作者:任婷婷;徐光华;刘志刚;李春霞;刘娜

    患者,男,62岁,因“皮肤黄染,恶心、纳差40余天”于2013年1月27日入院。50余天前因“感冒”后自觉咳嗽、发热等不适自服“复方氨酚烷胺片、阿莫西林及甘草片”等药物后症状缓解,1周后体检发现肝功明显异常(ALT 700 U/L、TBil 300μmol/L ),自觉全身乏力,感恶心,厌油腻,食欲、食量较前下降并出现全身皮肤明显黄染、感瘙痒及出现小便发黄,似浓茶样,于延安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6d后复查氨基转移酶、胆红素较前升高(ALT 2365 U/L、TBil 307μmol/L),自觉症状较前无缓解后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治疗1d转至西京医院消化科以“急性肝损害,药物性肝炎?”收住院后查戊型肝炎抗体阳性,确诊为“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并给予降酶、退黄、支持、营养等对症治疗,行人工肝血浆吸附2次、人工肝血浆置换2次后患者转氨酶明显下降,胆红素仍较高(A L T 54 U/L、TBil 305μmol/L),仍感皮肤瘙痒,小便发黄,食欲、食量一般,后转会我院感染病科治疗。既往有“糖尿病”史13年,口服“二甲双胍、瑞格列奈”降糖,否认肝炎家聚史,否认外伤、手术及输血史。入院时患者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肝掌、蜘蛛痣(-),心肺体检未见异常,腹平坦,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未及,剑下3 cm ,质中,无触痛,脾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阴性,腹部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病原学检查(戊型肝炎抗体阳性,排除甲、乙、丙、丁型肝炎病毒感染),腹部B超:肝实质回声略粗,门静脉系统增宽;胆囊壁厚:继发性改变?脾大、腹水;肝脏弹性扫描E值:33.8 K pa。入院后给予血浆置换等综合治疗。治疗期间的生化学、血清学指标监测结果见表1。

  • 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愈慢性乙型肝炎1例

    作者:耿家宝;隋云华;程岩;杨志国;谢芳;董源;汪茂荣

    患者,女,24岁,因"肝功能异常6个月"于2009年4月16日入院.该患者隐匿起病,无明显临床症状,6个月前体检发现ALT 108 U/L、AST 63 U/L,查HBsAg、HBeAg阳性,HBVDNA 3.9×105拷贝/mL,确诊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外院给予中药煎服、双环醇片口服保肝治疗,定期复查肝功能ALT、AST有所下降,但一直未复常.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体征.入科查:HBV DNA 5.7×105拷贝/mL,HBV基因分型为C型,患者无合并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进一步排除干扰素治疗禁忌证.于2009年4月21日开始PegINFa-2b(佩乐能,皮下注射,1次/周)抗病毒治疗.患者体质量较轻(45 kg),第一针干扰素选用的剂量为50 μg.第一针干扰素治疗后,患者耐受性较好,从第二针开始把干扰素剂量调整为80 μg,总疗程15个月.干扰素治疗前6个月联用胸腺肽α1(迈普新,1.6 mg,皮下注射,2次/周).干扰素治疗期间的监测指标包括肝肾功能、血糖、血常规、甲状腺功能、尿常规、尿HCG等,定期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干扰素治疗第15个月,相关监测指标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表1),遂终止干扰素治疗,给予口服左甲状腺素钠治疗(优甲乐,25 μg/d),并定期监测患者甲状腺功能,4个月后患者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干扰素治疗结束后,该例患者取得了理想治疗终点.基线水平、治疗和随访期间的生化学、病毒学和血清学指标监测结果见表2.

  • 慢性 HBV 感染者不同临床阶段 HBsAg 定量检测及其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余思雨;李成忠

    HBV 感染呈世界性流行,虽然近年来抗病毒治疗取得重大进展,但感染现状仍不容乐观,尤其在 HBV 感染高流行区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每年死于 HBV 感染相关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人数约有100万人[1]。HBsAg 的清除或血清学转换是抗病毒治疗的理想终点。虽然血清HBsAg 消失并不完全意味着 HBV 感染的彻底终结(如HBsAg 阴性隐匿性 CHB),但慢性 HBV 感染者出现血清HBsAg 消失之后肝癌的机会及 HBV 感染相关死亡危险显著降低。但 HBsAg 作为诊断 HBV 感染基本的血清学指标,自1965年被 Blumberg 发现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检测并主要用于对 HBV感染者的定性诊断。近年来,随着 HBsAg 定量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HBsAg 定量及其相关研究的逐渐开展,HBsAg 定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但目前研究尚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本文就 HBsAg 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及干扰素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晨波;陆培瑜;陈晓蓉

    1968年Blumberg等[1]首次报道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标志物.由于当时HBsAg定性检测,只能将其作为一个诊断肝炎原因的血清学指标,而不能用作监测慢性HBV患者疾病进展.随着HBsAg定量检测在临床上的运用,近期研究发现HBsAg水平反应了双链共价闭合DNA(cccDNA)转录活性.它不仅是提示乙肝病毒感染而且还能预测疾病进展风险与慢性HB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答,因而备受关注.现就有关HBsAg定量水平作为新的优化指标在HBV感染自然史及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 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桂红莲;谢青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损伤修复过程的共同后果,作为损伤的标记物之一,其在肝细胞性功能障碍和门静脉性高压的发病机制中起直接作用.同时,肝纤维化、甚至早期肝硬化具有可逆性已成为共识.因此从临床治疗角度而言,正确评估肝纤维化的程度和进展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以肝纤维化的诊断,特别是无创性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548 条记录 13/28 页 « 12...10111213141516...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