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浆置换过程中的观察要点及护理防范措施

    作者:于胜梅;牛传振

    血浆置换作为人工肝支持治疗技术之一,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院于2002年3月开展该项技术,已成为救治重型肝炎患者84例次,共195人次.现就治疗过程中的观察要点与防范措施进行简单总结.

  • 血浆置换应用滤白细胞血浆预防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

    作者:张彬;刘俊微;曹春艳;钟志芳

    重型肝炎患者由于发病急肝功能受损严重,体内毒素蓄积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加重病情,严重影响预后.随着血浆置换等人工肝支持系统应用于重型肝炎的治疗,有效的改善患者体内内环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病情得到转归.由于血浆置换需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的异体新鲜冰冻血浆,不可避免的会引发各种不良反应.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从2004年开始对血浆置换治疗的新鲜冰冻血浆一律采用滤除白细胞的方法.本文回顾性的对比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总结并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治疗的安全.

  •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付菊平;徐江海;邵玉芬

    各种原因所致的重型肝炎,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大量长期饮洒、使用肝脏毒性药物、外科手术等均可引起或加重肝脏损害,严重时导致肝脏功能不全及肝脏功能衰竭.

  • 人工肝支持联合持续血液滤过透析治疗中晚期重型肝炎探讨

    作者:何金秋;齐青松;刘燕;张岂庸;邓见庭;吕定英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联合持续血液滤过透析(CHDF)治疗重型肝炎中晚期病例的临床疗效,观察改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和清除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治疗组33例重症肝炎中晚期病例使用ALSS联合CHDF治疗96次,平均2.9次,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肝性脑病程度,肾功能恢复状况,TBIL、NH3、PT、PTa、BUN、Cr、电解质、TNF-α、IL-6和LSP水平.设同期住院病情相近似的病例36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存活率达到63.64%,病死率27.27%,对照组为36.11%和52.78%(P<0.05);肝性脑病苏醒率81.80%;13例肝肾综合征9例肾功能恢复,对照组14例肝肾功能2例恢复;TBIL、NH3、BUN、Cr显著下降,电解质紊乱得到纠正,TNF-α、IL-6、LSP分别由治疗前(81.14±22.65)pg/ml、(66.67±18.37)pg/ml、(3.81 ± 0.62)Eu/ml 降至治疗后 (53.60±14.27)pg/ml(P<0.01)、(39.48±13.15)pg/ml(P<0.01)和(1.33±0.41)Eu/ml(P<0.05).21例(64次)血浆置换联合CHDF治疗中发生8例次(12.50%)血浆过敏,9例(25次)血浆吸附联合CHDF和血液灌流联合CHDF治疗后有2例5次出现血小板降低.术后有6例9次静脉穿刺处渗血、1例血浆置换联合CHDF治疗过程中发生右肾破裂;3例单独使用CHDF治疗者未有不良反应.结论 ALSS联合CHDF治疗重型肝炎中晚期病例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脑病苏醒率,促进肾功能恢复,显著改善生化指标,降低TNF-a、IL-6、LSP水平、提高近期存活率,不失为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 1例过敏性休克患者特殊表现及护理体会

    作者:曹春艳;张彬;王小明;高登莲

    我院于2004年7月28日成功抢救1例人工肝支持治疗过程中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患者,患者休克早期临床表现比较特殊,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 人工肝支持系统技术和管理指南(摘要)

    作者: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

  • 乙型肝炎及并发症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罗杰

    乙肝是长期困扰人类的一个慢性疾病,乙肝及并发症的治疗也是热点问题.提高原有药物的疗效更是迫在眉睫,用干扰素治疗前测单核细胞干扰素α/β受体表达水平可予测疗效.用核苷类抗病毒药治疗e抗原血清转换的半年或HBV-DNA阳性一年以上可停药,否则终身用药,肝细胞生长因子,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症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显著.RNA干扰限制病毒变异疗效好.尤其是中西医结合及免疫疗法也显示出光明的前景.

  •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50例报告

    作者:卢实春;王孟龙;夏仁品;武聚山;陈永兵;黄春;段钟平;朱岳

    目的:总结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50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50例患者中术前肝功能状态全为Child C级;MELD指数平均为30;术前不同程度肝性脑病者占44%(22/50);术前腹腔感染占30%(15/50);术前肝肾综合征占40%(20/50);术前行人工肝支持治疗25例,共35例次;术前消化道出血8例,占16%;术前乙肝病毒活跃复制状态30例,占60%.全组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0天内死手亡)6人,占12%;主要术后并发症按顺序排列如下:肺部感染25例占50%;多器官功能衰竭(MOF)10例,占20%,无原发性肝无功能,无血管系统并发症.围手术期(30天以内)生存率88%,一年生存率80%.用拉米呋啶加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复发,平均随访12个月无一例乙肝复发.结论:慢性重症肝炎肝移植受体术前肝功能状态极差,多伴有全身各器官系统功能损害及内环境失调,术前应尽可能争取时间改善内环境和各器官系统功能,包括针对性地使用人工肝支持技术,术中注意凝血功能改善及尿量的维持,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对肝、肺、肾功能的强化支持治疗,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有效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及二重感染.注意上述各个环节,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个体化综合治疗--附110例分析

    作者:刘宝;潘爱军;周树生;王华;邵敏;张琳琳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以微创介入技术及脏器功能支持技术为保障,个体化综合治疗早期SAP,降低SAP的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1995-1999年收治的53例SAP患者(第1组)和2000-2005年收治的57例SAP患者(第2组)临床资料,对患者Ranson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Balthazar CT分级以及是否伴有胆道梗阻、休克、高脂血症、腹腔间隙综合征、低氧血症、肺部感染、胸腔积液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影响.结果两组中分别有13例和14例SAP患者早期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MODS组和无MODS组比较,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和Balthazar CT分级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与第1组比较,第2组患者由于采用了综合性救治技术如床旁血液净化、人工肝支持治疗等,其病死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 SAP患者早期并发MO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与临床处理方式有关.对SAP患者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及病死率.

  • 20例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护理

    作者:张红梅;冉华;袁丽利

    人工肝脏是通过一个体外的机械或理化装置,担负起暂时辅助或完全代替严重病变肝脏的功能,清除各种有害物质,代偿肝脏的代谢功能直至自体肝脏功能恢复或进行肝脏移植,也称人工肝脏支持系统[1].它能有效地解决因肝细胞大量坏死、肝功能衰竭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内毒素血症等问题,以达到病人内环境阻断病毒毒素加重肝细胞进一步坏死的恶性循环和纠正肝性脑病的目的,为肝细胞再生创造条件,赢得时间,病人度过肝功能衰竭而获得生存,这样可降低重症肝炎的病死率并为肝移植创造时机和条件[2].我院2004年9月开展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以来,采用单纯血浆置换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 人工肝支持和亲属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1例报告

    作者:陈焕伟;甄作均;罗红涛;康萍;苏树英;许卓明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ulminant liver failure,FLF)起病急,病情凶险,短期内病死率达80%以上.我院通过人工肝支持和亲属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救治暴发性肝功能衰竭1例.报告如下.

  • 肝衰竭的体外血液净化治疗

    作者:郭利民

    人工肝(artificial liver)意指能够替代肝脏功能、用以治疗肝衰竭的体外人工器官装置.与"人工肾"(肾透析)曾给肾功能衰竭治疗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不同,人工肝仅能暂时替代部分肝脏功能,帮助病人渡过肝衰竭危险期,等待肝细胞再生或维持病人生存至得到供体进行肝移植.

  • 组合型非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分明;高素琴

    评价组合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Plasma change,PE)联合在线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on-line CVVHF)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机制及可行性.将64例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3例内科常规治疗加PE联合on-line CVVHF;B组21例内科常规治疗加PE;C组仅予内科常规治疗.比较3组治疗后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并观察3组近期疗效及生存率.治疗后A组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60%,血胆红素、血氨、尿素氮、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降低,近期有效率81.5%,生存率45.5%;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科治疗加PE联合on-lineCVVHF能够提高脑病苏醒率,显著改善生化指标,提高近期生存率,且方便可行,应作为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的主要方法.

  • 护理安全隐患预防方案在对接受人工肝支持治疗的肝炎患者进行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谢燕梅

    目的 :探讨护理安全隐患预防方案在对接受人工肝支持治疗的肝炎患者进行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肝脏内科收治的80例接受人工肝支持治疗的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80例患者平均分为普通组和预防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及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预防组患者采用护理安全隐患预防方案进行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结果 :接受护理后,预防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普通组患者,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高于普通组患者(P<0.05).结论 :护理安全隐患预防方案在对接受人工肝支持治疗的肝炎患者进行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降低其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 非活动性 HBsAg 携带患者服生何首乌致亚急性肝衰竭1例

    作者:张文勇;沈秀娟;徐闻涛;王佩;俞曦;吴燕;邵伟;丁善文

    患者,男,36岁,因“食欲不振伴乏力、尿黄渐加重1个月,意识不清3 d”于2014年8月18日入院。患者于20余年体检查 HBV-M:HBsAg、抗-HBe、抗-HBc 阳性;肝功能正常。不定期检查肝功能未见异常,近十年数次检查 HBV DNA 定量均在检测下限以下(<5.0×102 IU/mL)。患者近一次检查时间为2014年6月,当时肝功能正常,HBV DNA<5.0×102 IU/mL。患者于7月初开始服用生首乌治疗脱发,7月下旬开始出现食欲下降,伴乏力、尿黄,症状逐渐加重,出现不适后患者停用制首乌。8月初患者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明显异常,转至上海某医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病情仍进行性加重。8月15日患者出现意识不清、烦躁、胡言乱语,虽予以脱水、降血氨等措施,症状仍无改善。8月18日患者转至我院治疗。发病以来,患者无发热、皮下及腔道出血。既往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无长期大量饮酒史及近期酗酒史。查体: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偶有烦躁,皮肤无瘀点、瘀斑,未见肝掌、蜘蛛痣,皮肤、巩膜重度黄染,球结膜轻度水肿,心肺听诊无特殊。腹部平软,肝肋下未及,剑突下3.0 cm,质Ⅱ°,脾肋下未及,肝相对浊音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Ⅵ肋间,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张力正常。入院时辅助检查(本院)血常规:白细胞12.4×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74.9%,血小板:137×109/L;高敏感 C-反应蛋白2 mg/L;血氨133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13.0%;肝功能:总胆红素457.7μmol/L,结合胆红素243.8μmol/L,AST 237 U/L,ALT 548 U/L,白蛋白26.8 g/L,球蛋白36.9 g/L,碱性磷酸酶120 U/L,γ-谷氨酰转肽酶63 U/L;腹部 CT:腹腔积液,脂肪肝,肝右叶囊性灶。入院后给予减轻肝脏炎症坏死、抗氧化、退黄、减轻脑水肿、利尿、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输注白蛋白等措施,并予以血浆置换联合持续性血液滤过人工肝支持措施。患者入院后病原学检查:HBV-M:HBsAg、抗-HBe、抗-HBc 阳性;HBV DNA 定量<5.0×102 IU/mL;甲、丙、戊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均为阴性;自身免疫性肝炎抗体系列均为阴性。这些结果显示患者 HBV仍处于非活动性时期,结合患者发病前半月内曾服用制首乌,考虑患者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衰竭”。虽经积极抢救治疗,患者病情仍进行性加重,于8月21日死亡。

  • 组合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胆红素吸附系统在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朱冬冬;龚德华;徐斌;刘志红;季大玺

    目的:观察组合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胆红素吸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与传统血浆分离灌流治疗进行对比。方法:1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共接受55例次胆红素吸附治疗,所有患者首次治疗均采用常规血浆分离后灌流(常规法),血流量100~120 ml/min,血浆分离速度30~40 ml/min;其后采用组合式CVVH-胆红素吸附治疗(组合法),血流量200~250 ml/min,血浆分离速度90ml/min;分离血浆成分经CVVH血滤器(AV600)滤过,超滤率66 ml/min,浓缩血浆成分再经BRS-350吸附柱吸附后回输体内。同时应用前稀释方式在EC40W血浆成分分离器前输入碳酸氢盐置换液(4 000 ml/h)。治疗时间均为8h。治疗中检测治疗前、后血生化和凝血四项,及治疗开始后0.5h,2h,4h,6h及8h血浆分离器前、吸附柱BRS350前后血及血浆生化。记录患者临床生命体征。同时进行单次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Glasgow昏迷评分及肝功能MELD评分。结果:常规法单次治疗后总胆红素(TBL),直接胆红素(DBL),间接胆红素(IDBL),总胆汁酸(TBA)下降率分别为(46.1±8.3)%,(47.3±8.0)%,(40.7±24.8)%,(36.5±5.2)%,组合式CVVH-胆红素吸附单次治疗后TBL,DBL,IDBL,TBA下降率分别为(54.4±5.2)%,(54.2±5.3)%,(63.8±7.2)%,(47.6±14.7)%。常规法治疗开始后0.5h,2h,4h对TBL清除率分别为(22.3±2.2)ml/min,(12.2±4.4)ml/min,(9.0±2.8)ml/min;组合法对应的时间对TBL的清除率分别为(28.7±13.1)ml/min,(21.9±9.1)ml/min,(16.1±4.3)ml/min,至治疗结束时,两种方法对TBL清除率分别为(8.3±3.0)ml/min,(9.3±4.1)ml/min。两种方法对TBL,DBL,IDBL的清除率(ml/min)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常规法单次治疗后总蛋白(TP),白蛋白(ALB)较治疗前降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较治疗前延长。组合法单次治疗后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有下降,对TP,ALB,凝血功能无影响。组合法治疗后患者收缩压、心率,临床APACHEII有所改善,MELD评分改善显著。患者ICU 30d存活率达69%,出院存活率56%。两种方法治疗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组合式CVVH-胆红素吸附疗法是一种新型有效的人工肝支持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胆红素水平,改善生化检查指标及部分临床症状,且患者耐受性好。相较血浆分离灌流方法(常规法),其对患者的白蛋白及凝血功能无影响,且可改善患者APACHE Ⅱ及肝功能MELD评分,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的人工肝支持疗法。

  • 生物人工肝研究进展

    作者:刘思德

    急慢性肝衰治疗是目前临床医学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据统计,1990年,美国大约有27000多人死于肝功能衰竭,我国每年死于此症的患者约30万.尽管内科现代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仅有5%~30%的患者可经内科常规治疗后存活,原位肝移植技术(OLT)是目前治疗肝衰有效的办法,可将肝衰患者的存活率提高到55%~75%,但由于供肝缺乏,而人工肝支持装置尚未成熟,即使在肝移植开展好的美国亦大约有50%的肝衰患者在等待肝脏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另一方面,由药物中毒和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衰患者和战时的化学生物武器所致的肝衰,有相当一部分是可逆性肝衰,如果能提供有效的人工肝支持,则可望有足够时间使病肝再生而使患者康复.因此,目前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近似于人工肾一样的人工肝技术用于治疗肝衰.

  •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23例报告

    作者:赵冀;卢实春;赖威

    目的总结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3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术前肝功能均为Child C级,23例中术前出现肾功能指标异常13例(56.5%),不同程度肝性脑病10例(43.5%),肺部及腹腔感染6例(26.1%),肝肾综合征9例(39.1%),消化道出血3例(13.0%),乙肝病毒活跃复制状态14例(60.9%).全组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0 d内死亡)6例(26.1%).术后主要并发症: 肺部感染14例(60.9%),多器官功能衰竭(MOF)9例(39.1%),未出现原发性肝无功能及血管系统并发症.1年生存率为70.6%.结论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和生存质量.

  • 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周德江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68例早、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人工肝支持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16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后,患者的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治疗后早期患者有效率93.3%,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的存活率分别为60.8%、10.8%.结论 人工肝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表明,对肝功能有肯定的支持作用,不良反应轻,尤其对早、中期患者治疗效果更好.

  • 人工肝股静脉留置导管病原菌定植结果分析及护理

    作者:莫丹;袁素娥;周涛;李丹;范娟;罗向群

    目的 了解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股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病原菌分布、相关因素,为研究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227例次行ALSS股静脉双腔导管置管的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取导管尖端和外周血进行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置管227例次,总留置导管日2580d,共培养出25珠病原菌,其中G+球菌76%,G-杆菌20%,真菌4%,屎肠球菌是重要致病菌.结论 严格手卫生、大无菌屏障、缩短置管时间、加强带管期间每日监测和健康宣教能有效减少ALSS股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终末期肝病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应加强监测和护理.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