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筋膜室综合征

    作者:赵渝;何阳

    骨筋膜室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CS),又称筋膜室综合征,由Richard Von Volkman于1872年首次提出,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深筋膜等组成的所有密闭的解剖空间即筋膜室内,任何原因造成的组织间隙压力超过灌注压,导致筋膜室内组织(如肌肉神经等)因急性缺血所致的一系列征候群.

  • 骨筋膜室综合征诊治15例体会

    作者:纪胜军;李伟;孙仕权;岳兴臣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征状和体征,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增高所致.我院自1998年9月~2001年10月共收治15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现将病例诊治经过介绍如下.

  • 改良腓骨长肌内移术治疗马蹄外翻足

    作者:迟秉胜;王淑华

    我院1988~1998年施行改良腓骨长肌内移术治疗马蹄外翻足53例。经随访初步效果良好。1 资料分析 53例中,男26例,女27例。14岁以下2例,14~25岁49例,25岁以上2例。随访半年~1年者24例,1年以上者29例。术前胫前,后肌瘫痪(肌力均为0级),足尖及足内侧缘着地,全足不能放平。术后除2例外,均可全足放平。术前第一跖骨头处有胼胝者49例,术后46例消失。术前足背伸时外翻者39例、严重者14例;行走时外翻者42例、严重者11例。术后随访足背伸及行走时无外翻者24例(45.3%);行走时无外翻,仅足背伸时轻度外翻者27例(51.0%);足背伸和行走时均有外翻、第一跖骨头处胼胝未完全消失者2例(3.7%)。2 手术方法 手术在腰麻下进行。切口有四:(1)小腿下1/3外踝和跟腱间作6~8cm弧形切口;(2)第五跖骨基底和外踝尖连线中点作2~3cm纵切口;(3)踝关节前方正中作2cm纵切口;(4)第一跖骨背侧作4cm纵切口。延长跟腱,于踝关节背屈90°缝合固定,且纵形取下一条长约5cm备用。由切口(1)切断腓骨长肌腱,将其从切口(2)抽出,穿胫腓骨间膜至切口(3),续接备用跟腱,沿皮下隧道穿至切口(4)。在第一跖骨头下处作一横形骨隧道。将腱穿过隧道,拉紧至有一定张力,再将腱端回缝固定于续接的跟腱上。行小腿石膏托于踝关节背伸90°固定6周。去除石膏后练习踝关节活动。3 讨论 手术方法的体会:内移肌腱固定点必须在第一跖骨头下,且须固定牢固,有一定张力。这样移植肌腱才强而有力,可充分纠正外翻。本文疗效差的2例,复查发现肌腱均固定在第一楔骨上。27例缝接较松弛者,外翻纠正也不完全。内移肌腱采取腱端横穿骨性隧道后回缝腱上的方法固定,既可拉紧肌腱,也较钢丝固定法简便。腓骨长肌转移若不够长,可续接一段跟踺(53例无1例坏死),以达到固定在第一跖骨上的要求。腓骨长肌腱不穿过皮下隧道,而穿过骨间膜,可保证肌腱直线走行。

  • 小腿骨间膜前面的血管分布及其与穴位的关系

    作者:刘芳;陈尔瑜;党瑞山;陶凯忠;龚杰

    为探讨胫前动脉在骨间膜前面的分支分布及其与穴位"地"部的关系.以乳胶及墨汁灌注血管,在小腿骨间膜上,用巨微解剖、图象分析等方法观测了骨间膜血管的分支分布特点.结果:小腿骨间膜有胫前动脉特定的呈节段性的骨间膜支分布;骨间膜支多分布于胆经及胃经沿线,在相当于外踝尖上3、4、5、7寸处的血管密度值明显高于各寸之间区域.提示小腿骨间膜血管主要呈节段性分布,骨间膜胆经及胃经沿线穴位区血管较密集.

  • 前臂骨间膜建构及其功能

    作者:沈彬;黄宇峰;于彬;尹峰;谭军

    目的:观测正常成人尸体前臂骨间膜建构并探讨其功能.方法:9侧正常成人前臂尸体标本,保留完整骨间膜后,于前臂中立位对其所属腱性结构的止点、长度、宽度及走行角度进行测量.结果:前臂骨间膜由膜性和腱性部分构成.腱性部分含有较多斜向走行的纤维条索,分为中央束、副束、斜索、远端斜束和背侧副斜索5个部分.前3者的纤维主要由桡骨近端指向尺骨远端(后2者相反).各部分在解剖特性上存在差异.结论:前臂骨间膜腱性部分含有5个斜向走行的纤维条索.主要起到前臂轴向负荷的传递和重分布、维持前臂稳定、参与和限制前臂旋转及协调前臂肌群运动的作用.对其建构的认识可为其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并为相应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数据.

  • 前臂骨间膜前面桡侧的动脉分布及其与穴位的关系

    作者:丛兴忠;陈尔瑜;党瑞山;邹开军;汪爱国;丁光宏

    目的:探讨穴位区的血管分布特点.方法:用成人前臂骨间膜乳胶或墨汁动脉灌注的标本,观测心包经沿线2~9寸定标点处的动脉分布.结果:分布于心包经沿线2、3、4、5寸处动脉的出现率均大于56.3%.结论:心包经沿线定标点处骨间膜的动脉呈节段性分布.

  • 双侧示指伸肌先天性缺如一例

    作者:崔英健;王立宇;邢正文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对一老年男性标本解剖时,发现其双侧示指伸肌缺如。现报道如下。
      该标本双侧示指背侧仅见1条来自浅层指伸肌的肌腱,两侧来自指伸肌的肌腱粗细、附着与正常标本无差别。仔细解剖双侧指伸肌的深面、拇长伸肌内侧,均无起自尺、桡骨及骨间膜至示指的肌腱,故认为双侧示指伸肌先天性缺如。

  • 大鼠下肢骨间膜血管的分布

    作者:陈泳宏;刘平;盛春宁;骆云;商舰;贺子义;胡冰

    目的:为探讨经络穴位与血管的关系,观测了大鼠下肢骨间膜上血管分布的特点.方法:以大鼠为标本(n=20),采用左心室墨汁灌注大鼠及骨间膜撕片.结果:腓骨侧骨间膜上某些区域的血管密度显著大于胫骨侧,呈非均匀分布.结论:骨间膜上血管密疏可能与经络穴位多少有关.

    关键词: 血管 骨间膜 穴位 大鼠
  • Maisonneuve骨折的诊治体会

    作者:张笑峰;章卓铭;邬春虎

    Maisonneuve骨折是一种少见的踝关节骨折类型,在Lauge-Hansen分型中属于旋前-外旋型,其特点是踝关节内侧结构损伤(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撕裂),胫腓骨间膜撕裂,同时合并腓骨近端1/3骨折[1-3].

  • β-七叶皂苷钠治疗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

    作者:刘道君;占玉花;王辉

    进入21世纪,汽车工业的日新月异和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各种外伤逐年增多.小腿是外伤好发部位之一,其筋膜厚韧,缺乏弹性,有双骨和骨间膜,使筋膜室的容积难以增加,故易于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1].临床应用甘露醇治疗OCS已得到广泛认可.β-七叶皂苷钠具有显著的抗渗出、抗炎镇痛、消肿、促进微循环及神经保护作用,国内外已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神经性水肿、创伤及术后的炎症与肿胀的治疗和预防.笔者应用β-七叶皂苷钠治疗小腿OCS,与甘露醇比较,探讨其疗效.

  • 前臂纵向不稳定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苏嘉;潘骏;郭晓山

    1 前臂相关结构的解剖及生物力学IOM 是连结于尺桡骨骨间缘之间的坚韧纤维膜,纤维自桡骨近端发出,斜向下内附着于尺骨远端.骨间膜的纤维与桡骨成21°角,与尺骨轴成28°角[1].过去有人认为,IOM 由两部分组成,中央1/3段的腱性部分和两端的膜性部分[2].腱性部分厚而坚韧,是由3~10束纤维构成的复合体,从桡骨近端1/3发出连结于尺骨远端1/4.

  • 骨筋膜室综合征28例临床护理

    作者:田颖

    骨筋膜室综合征(OCS)是由骨、骨间膜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血管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1].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们共收治OCS患者28例,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前臂骨间膜的超声检查方法及声像图特征

    作者:黄湖;杨琰;黄福光;黄品同

    目的:探讨前臂骨间膜的超声检查方法及声像图特征.方法:分别对28例检查者共56只前臂的骨问膜在改变体位时进行横切面、长轴切面的超声对比观察.结果:56例完整的骨间膜在改变体位时其横切面和长轴切面上均表现为尺桡骨之问的一连续的线性高回声结构,且其厚度随体位改变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超声检查能清楚显示前臂骨间膜的解剖结构,是诊断前臂骨间膜损伤的有效方法.

  • 前臂纵向分离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宝成;袁天祥;马宝通

    前臂纵向分离(longitudinal radioulnar dissociation,LRUD)是指腕部受到轴向暴力,造成桡骨头/颈骨折或脱位合并骨间膜撕裂和下尺桡关节分离的复杂联合损伤,引起前臂纵向不稳定.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在切除桡骨小头情况下,单纯重建骨间膜仅能减轻桡骨向近侧移位,而恢复LRUD前臂的纵向稳定性需要骨间膜重建与桡骨头金属假体置换联合.LRUD误诊和漏诊率高,MRI和B超是早期检查骨间膜损伤的有效方法.目前治疗强调修复LRUD的所有损伤结构而恢复前臂稳定性,即修复或重建桡骨头、矫正下尺桡关节,同时重建骨间膜.治疗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

  • 1例成人肘关节分离脱位合并Essex-Lopresti损伤的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吴众;余磊;陈栋;张磊;李少华

    肘关节分离脱位是一种尺骨近端、桡骨近端和肱骨远端同时存在分离移位的肘关节脱位类型.这种少见的类型由于上、下传导暴力集中于肘关节,前臂呈过度旋前位,环状韧带和尺桡骨近侧骨间膜被劈裂,引起桡骨小头、尺骨近端和肱骨远端的空间关系发生分离.肘关节分离脱位通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中,成人病例更加少见.Essex-Lopresti损伤同样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复杂的损伤,这类损伤涉及下尺桡关节的分离、桡骨头骨折和骨间膜的撕裂,造成的前臂纵向不稳定,可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本文报道1例由外伤引起的肘关节分离脱位合并Essex-Lopresti损伤的成人病例,通过对肘关节分离脱位和Essex-Lopresti损伤受伤机制、治疗过程及预后情况的对比以及这例病例的诊治和随访,探讨骨间膜损伤的修复在Essex-Lopresti损伤治疗中的意义.

  • 尺桡骨骨桥连接手术治愈1例

    作者:万佳鸣

    患者曹某,男,30岁.因右前臂旋转功能障碍10个月,于2001年3月12日以右尺、桡骨上1/3骨桥连接入院治疗.患者右前臂旋转功能完全障碍,X线片示右尺、桡骨上1/3处可见连接的骨桥.于2001年3月13日在臂丛麻醉下,经常规消毒铺布,手术切口以骨桥为中心从背尺侧入路,切除骨桥,把一长约4cm的人造血管纵形剖开,挡在骨桥清除后先前已破坏的骨间膜处,形成人造"骨间膜",用以阻挡骨桥再次连接,手术切口甲类Ⅰ期愈合.手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示原骨桥处未见骨桥连接.经患者逐渐功能锻炼,前臂旋转功能为屈肘90°、旋后75°、旋前85°,基本达到正常范围.

  • 前臂骨间膜及其损伤的MRI表现

    作者:潘骏;黄其杉;池永龙;虞志康;王宇仁

    目的:研究正常和损伤的前臂骨间膜的MRI表现.方法:对2具前臂尸体标本进行回顾性MRI对比观察.结果:完整的骨间膜在MRI上呈现为从桡骨近端斜向尺骨远端的带状结构,在T1和T2加权像上表现为黑色低信号带,在T2脂肪抑制像上显示清楚.断裂的骨间膜在MRI上显示出骨间膜的连续性中断,表现为波浪状、迂曲、移位的韧带纤维及前臂肌肉向骨间膜膨出.结论:MRI能清楚显示前臂骨间膜解剖结构,能准确诊断前臂骨间膜损伤.

  •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护理21例

    作者:孔和平;李巧梅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膜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常发生于前臂掌侧、小腿和手足等部位.由于骨筋膜室的室壁坚韧而缺乏弹性,当室内容积骤减或室内内容物体积骤增时,骨筋膜室内的压力急剧增加,阻断室内血液微循环,使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组织缺血[1].如不及时处理,轻者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重者可造成肢体残废,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本文对2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作了护理观察,总结如下.

  • 痉挛性脑瘫马蹄内翻足畸形的胫后肌腱劈裂半腱转位术

    作者:陈哨军;刘敦厚

    马蹄内翻足畸形是痉挛性脑瘫儿的常见畸形,多合并前足内收,从而导致足前外侧着地,行走不稳或困难.在低龄儿,畸形往往是动力性地,并无或少有固定挛缩与骨骼畸形.跟腱延长,被认为是纠正马蹄畸形的良好方法,但它不能纠正足的内翻及前足内收.因此,产生了胫后肌腱前置于内踝前、经骨间膜前移于足背、舟骨附着点切断、延长等方法.而这些方法的远期随访,在纠正内翻与前足内收的可靠性并不十分理想,甚至多有失败、复发和发生新畸形的报道,由此,促成方法改进的探索[1-3,5,6].

  • 足背动脉变异1例

    作者:卢玲;王绥江;陈海芳;梁杰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女尸时,见其右足背动脉起源走行及分支变异,为积累资料和供临床工作者参考,现报道如下:腘动脉进入比目鱼肌腱弓后,在腘肌的下缘分出一细小的胫前动脉,起始处外径4.83 mm,胫前动脉于骨间膜上缘穿出并沿骨间膜与腓深神经伴行向下走行.腓动脉于外踝尖上约26 cm处起于胫腓干外侧缘,起点处外径4.92 mm,该处胫腓干外径6.52 mm.胫后动脉起始处外径为4.53 mm.

52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