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Kocher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19例

    作者:李志;梁忆;马惠敏

    作者自1997年来利用Kocher法复位肩关节前脱位19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9例患者,男11例,女8例,共20个肩关节前脱位;年龄26~65岁,平均37.2岁,左9例,右11例;脱位时间3~36小时,平均10小时;盂下脱位9例,喙突下脱位11例,无锁骨下及胸腔内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2例.

  • 髋关节闭孔内脱位伴骨盆骨折一例

    作者:智良;刘红军;贾辉;李会奇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9岁,因被煤车撞击致骨盆、左下肢畸形4 h住院.查体:患者神志恍惚、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口渴.血压:50/30 mmHg,脉搏:124次/min,呼吸:25次/min,体温:36.7℃.查体:腹部稍胀,腹肌紧张,下腹部及会阴部区广泛皮下瘀血,骨盆倾斜,挤压、分离实验(+),左侧大转子内陷,左下肢外旋畸形.X线片示:右侧闭孔消失,双侧坐、耻骨支骨折,左侧髂耻线分离,股骨头脱位于闭孔内.CT示:左骨盆底边平面横断,远侧坐、耻骨折段位于股骨头内侧,股骨头颈部嵌夹于骨折端.诊断:①创伤性休克;②左侧髋关节闭孔脱位;③双侧坐、耻骨支骨折.处理:①快速补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②行左股骨髁上骨牵引.将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牵引重量为6 kg.

  • 颌骨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牵引成骨治疗

    作者:卢晓峰;唐友盛;沈国芳;朱敏;李青云;邱蔚六

    目的探讨牵引成骨技术在颌骨畸形继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收集自1997年10月~2002年9月共46例颌骨畸形伴OSAHS少年儿童,患者睡眠呼吸障碍经夜间多导睡眠监测证实.年龄从4~18岁,平均年龄11.4岁,其中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小下颌畸形32例;小下颌畸形患者9例;第一、二鳃弓综合征2例;Crouzon综合征3例.患者术前常规拍照、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全景片.每位患者根据畸形情况,采取单侧或双侧牵引成骨治疗,根据侧位片预测,一般牵引到略微反覆盖为准.牵引幅度为5~35 mm,平均牵引幅度18.34 mm.比较患者术前后颅颌面形态、呼吸道测量分析、多导睡眠监测结果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颌骨畸形明显改善,头影测量分析提示上呼吸道狭窄得以显著缓解,小后气道径(±s)由(5.48±2.76)mm增加到(9.97±2.05)mm,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s)从术前(66.31±17.15)次/s降低到(3.16±1.70) 次/s,以上结果统计分析表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牵引成骨治疗颌骨畸形继发OSAHS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

  • 2011年科林杯眼科摄影大赛获奖作品选登(三)

    作者:林浩添;林卓玲;刘晓强;郑亚洁;郭海科;陈鑫;姜艳;殷悦;高磊;陈君毅;陈伟蓉

    图片简介 A图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B图示晶状体前囊皱缩;C图示多焦人工晶状体;D图示硅油眼继发白内障;E图示人工晶状体;F图示先天性白内障(后照);G图示晶状体后囊混浊;H图示角膜内皮桔皮样改变;I图示晶状体雪花样破碎;J图示硅油穿越(有晶状体眼);K图示白内障;L图示人工晶状体囊袋内脱位。

  • 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小颌畸形同期牵引成骨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梁成;王兴;伊彪;李自力;王晓霞

    目的:观察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器对单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强直伴小颌畸形患者进行同期的牵引成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器,对7例单侧TMJ强直伴小颌畸形的成人患者进行同期的牵引成骨关节成形及下颌骨体(13侧)的牵引成骨治疗.术前经睡眠多导图仪(polysomnography,PSG)检查,7例患者均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hypopnea syndrome,OSAHS),其中3例为重度OSAHS,另4例为轻、中度OSAHS.6例患者行双侧下颌骨体延长,1例患者行单侧下颌骨体延长.7例患者的TMJ强直均行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手术包括两个术式:TMJ强直的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和小颌畸形的牵引成骨治疗.术后间歇期5~7天,牵引速度1 mm/d,分4次进行.稳定期为3~5个月.术后即行开口训练.每一患者术前、术后均行X线头影测量及PSG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术后OSAHS症状均减轻或消失.除1例术前重度者术后诊断为轻度外,其余6例患者术后PSG检查结果显示均已达到治愈标准.7侧关节强直经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矫治后,开口度均恢复正常.牵引间隙内成骨良好,未见感染及成骨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复查18~51 个月,平均随访复查时间34.3 个月.无小颌畸形及关节强直复发.结论:同期的牵引成骨治疗可有效矫治成人单侧TMJ强直伴小颌畸形及OSAHS.手术方法简便、风险小,能有效缩短治疗疗程,减少手术次数.术后开口训练对牵引间隙内的骨形成无不利影响.

  • 犬颧骨牵张成骨后新生骨成熟状况与厚度和密度特征

    作者:牛学刚;赵铱民;门肾力;韩小宪

    目的:通过新生骨骨质结构和骨密度分析观察犬颧骨牵张成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4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外科实验室完成.①以6只犬为实验动物,实验侧,全麻下截除部分上颌骨颧突制作宽约10 mm节段性缺损,模拟上颌骨大型缺损,施行颧骨牵张成骨,0.5 mm/次,2次/d,连续10 d,共牵引10 mm.保留对侧骨质完好为对照侧.②固定期X射线观察,分别于8,12,16周取材,行骨密度分析、大体标本、扫描电镜观察.结果:①6只犬实验内容按计划完成,牵张区新骨生成顺利,快速.②于固定期8周时,新骨形成良好,但骨质结构、密度和成熟状况与正常骨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实验侧骨密度为对照侧骨密度的56.9%,此后,各项指标进行性加强,至16周时,新生骨骨质结构已接近于正常骨,并具备相当的密度,实验侧骨密度为对照侧骨密度的86.1%.结论:颧骨牵张成骨效果确切,在固定期8周时,新生骨生成良好,骨缺损修复基本完成,此后,骨质不断改建和成熟,骨密度进行性加强,固定期16周时,新生骨在成熟状况,厚度、密度等方面接近于正常骨.固定期8~12周时可考虑卸下牵张器,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 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整复颏部缺损牵张区新生骨密度变化

    作者:应彬彬;胡静

    目的 研究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整复颏部缺损的牵张区新生骨密度变化.方法 选取4只成年恒河猴,通过下颌前份骨截除术形成颏部订三中联合骨缺损.在两侧下颌体部各制备一个输送盘,并用自行研制的多平面牵张装置使双侧输送盘向前内方向缓慢移动并在颏部正中对接以修复颏部骨缺损.牵张结束后16用处死所有动物.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分析并对比牵张成骨区新生骨与非牵张区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的骨密度变化.结果 牵张结束后16周牵张成骨区新生骨与非牵张区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运用三焦点牵张成骨术整复颏部缺损牵张结束后16周牵张成骨区新生骨骨密度接近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基本满足下颌骨功能需要.

  • 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组织骨形成蛋白的时空表达与影像学研究

    作者:应彬彬;胡静

    目的 观察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组织骨形成蛋白的分布表达及影像学特征. 方法 选取4只成年恒河猴,通过下颌前分骨截除术形成颏部正中联合骨缺损.在两侧下颌体部各制备一个输送盘,用自行研制的多平面牵张装簧使双侧输送盘向前内方向缓慢移动并在颏部正中对接以修复颏部骨缺损.在牵张结束的第2、4、8与16周分别行X线或CT检查后处死,标本以抗骨形成蛋白(BMP)单抗免疫组化方法染色观察. 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牵张结束的第2周BMP广泛表达于牵开问隙的成骨细胞内,第4周成骨活跃,第8~16周BMP表达渐趋减弱.X线及CT影像显示新骨组织的钙化成熟是沿牵张方向逐渐发展,二者具有时相相关性. 结论 BMP在牵张成骨的早期起重要作用.X线及CT亦证明,在牵张弧形轨迹上,新骨组织从无到有,终实现骨连续性及结构的恢复.

  • 不同时期注射富血小板血浆对牵张成骨的影响

    作者:刘彩霞;周健;王银龙;朱传凤;阎旭

    目的 确定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在牵张成骨中的佳注射时期.方法 将36只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I组为对照组不注射PRP,其余3组分别在延迟期、牵张期和固定期注射0.5ml PRP于牵张间隙中.牵张结束后2、4、8周每组各处死3只动物取材.双能量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nmetry,DEXA)测量新生骨骨密度,采用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HE染色光镜下观察新骨生成情况.结果 实验组新骨生成速率高于对照组;牵张结束后2、4周时,牵张期注射PRP组骨密度测量和组织学观察与其余两实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对牵张成骨具有促进作用,牵张期注射PRP可缩短牵张成骨过程.

  • 应用双动髋杯假体预防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384例平均15年随访分析

    作者:赵宗峤;孙磊

    Bousquet教授在1974年首次提出双动髋杯假体的概念,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与翻修术中应用此假体,可以提高术后关节的稳定性.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384例初次手术应用此假体患者的连续观察,评价假体稳定性和体内生存率.随访时间12~20年,平均15.3年.无早期或晚期不稳,13髋的髋臼假体无菌性松动,14髋假体内脱位,7髋聚乙烯内衬磨损,需要更换.以双动髋假体无菌性松动需要翻修为终点,术后18年假体累积生存率是95.5%±4.1%.本组病例证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双动髋杯假体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不仅生存率高,还不发生假体不稳,这增加了应用此假体的信心.

  • 距骨周围性跗骨脱位1例报告

    作者:陈邦力;赵龙;赵其江

    赵某,男,38岁,因从3m高处坠下,右足踩在石块上,足跟内翻,躯体向左侧斜摔倒而致伤,当时神志清,无恶心呕吐.右踝疼痛剧烈,跟部向内翻,不能活动急来院.查体见右踝关节肿胀,畸形,跟骨向内翻并有弹性固定感.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末梢循环正常.X线片示右距跟结节间角消失,距跟关节间隙消失,跟骨旋转,向内脱位,未见骨折.试行手法复位,令患者俯卧,屈膝90°.一助手固定小腿,另一助手握住跟部及足背,向上向外拔伸牵引,术者双手环握踝部,双拇指置于跟内侧,助手拔伸牵引同时双拇指向后外推挤,复位成功.活动踝关节,将断裂的韧带及软组织挤出关节间隙.于内踝下缘放置约3cm大平纸垫,使其尽大幅度外翻位,夹板固定.

  •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固定治疗内踝骨折1例

    作者:田宝刚;李健;杨俊锋

    患者,男,25岁.因打球时不慎崴伤左踝,活动不利2 h入院.体查:左踝部肿胀,左踝内翻畸形,左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左足趾皮肤感觉正常,足趾末梢血运正常,左踝活动受限,内踝处压痛存在,闻及骨擦音.X线:左内踝骨折,有移位,距骨向内脱位.治疗:给予患肢抬高,冰袋冷敷,止血及消肿药物治疗,3 d后肿胀基本消退后给予手术治疗.

  • 小关节面裸露征

    作者:周生焰;曲浩

    小关节面裸露征指关节突被显露的CT表现.在横断面CT上,受累平面将揭示双侧孤立的非关节的关节面,关节间隙丧失.在正常情况下,椎后小关节(骨突关节)相互重迭,关系固定,无论屈曲还是伸展,均保持小的生理运动范围.维持这种解剖关系的是棘上和棘间韧带、黄韧带和小关节囊.前后纵韧带主要维持椎体的直线排列,对小关节的稳定也可能起间接作用.;脊柱严重屈曲内脱位损伤时,无论有无骨折,这些韧带结构都会发生破坏,从而导致脊柱向前内脱位、小关节加宽和关节突显露,上下关节面呈"裸露状".

  • 骨形成蛋白在胫骨截骨快速延长成骨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范国华;林月秋;李主一;周仲英

    目的:探讨快速延长成骨过程中骨形成蛋白(BMP)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制作兔胫骨截骨快速延长动物模型,分别于延长第5, 10, 15, 20, 30和40日在延长区取材,以抗骨形成蛋白单克隆抗体(BMP-McAb)行SP法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 结果: 在骨延长的整个过程中均有BMP的表达,不同时相BMP表达的部位不同. 除炎症细胞、类骨样组织及骨小梁外,几乎所有细胞及组织均有BMP存在. 间充质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骨髓细胞BMP呈高表达. 结论: BMP在骨延长成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MP表达量不足可能是导致快速骨延长骨不连接的重要因素.

  • 双膝、左肩关节脱位及右肱骨骨折并双膝前、后交叉韧带断裂一例

    作者:马景和;金勇;马晓春;付鹏;王国华

    1 病历资料患者,男,51岁.2001年11月8日迁移油田钻井机时,牵引力24 t的钢丝绳弓形崩脱,先弹伤患者双膝部后侧,使患者弹起约3 m高,又被抛到沟边,翻了两圈坠入约2 m深的沟里.伤后7 h来院.体检: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脉搏 110 次/min,意识不清.头、面部、眼睑有广泛擦挫伤.右膝关节高度肿胀,处于前脱位状态.腘窝有广泛皮下瘀血及高张力血肿,右腘动脉、足背动脉触不到,右足皮温低,血运差,浅感觉缺失.左膝高度肿胀,处于前内脱位状态,腘窝有皮下瘀血,左腘动脉、足背动脉可触及,左足浅感觉减退.左肩关节高度肿胀,处于前脱位状态,前内侧有广泛皮下瘀血.右上臂后内侧有一开放伤口约3 cm,有骨端戳出皮外,右前臂及手血运尚好,浅感觉减退,以尺侧为著.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