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국제신경병학신경외과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 影响因子: 0.7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2642
  • 国内刊号: 43-145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2-11
  • 曾用名: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7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社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杨期东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植物雌激素防治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利贤

    植物雌激素是植物中一类结构与功效类似于动物雌激素的非甾体类化合物,近年研究发现,植物雌激素对多发性硬化(MS)、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等疾病有较好防治作用,其机制是通过抑制神经免疫炎症、抗氧化应激、抗细胞凋亡、保护线粒体及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分泌等,从而减缓MS、AD和PD神经细胞损伤并改善相应的临床症状.植物雌激素作为雌激素的替代药物应用于临床日益受到重视.

  • 颅内皮样囊肿的诊治进展

    作者:何森

    颅内皮样囊肿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其临床表现取决于病灶的位置、大小、生长速度、有无破裂与感染等,无特征性症状/体征.典型的皮样囊肿在CT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CT值多为负值,周围水肿缺如,在MRI上,T1、T2加权以高信号为主,囊肿多不被增强,而囊壁可有条索状强化.确诊需行病理学检查.治疗首选开颅显微镜下手术切除.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也可复发、恶变、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积水,所有患者都应长期随访.

  • 炎性因子在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韩志斌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脑内的慢性炎症及其引发的血脑屏障破坏可引起神经毒性和神经元的过度兴奋.炎症反应可以促进癫痫发生发展,阻断脑内的异常炎症信号可能会为癫痫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本文就参与癫痫炎症反应的主要炎性因子环氧合酶-2(COX-2)、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综述.

    关键词: 癫痫 炎症 炎性因子
  •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仇成傑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腺瘤的患病率远低于其他垂体腺瘤,但是随着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和敏感的化学检验应用,以及人们对TSH腺瘤认识的不断提高,TSH腺瘤的早期诊断和发现率逐渐增加.目前除了经典的经蝶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放射外科治疗也被应用到TSH腺瘤的治疗中.本文针对垂体TSH腺瘤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进展作一综述.

  • 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对意识障碍患者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敏

    意识障碍预后的有效评估对临床决策和医疗资源分配至关重要.行为学量表是目前为常用的评估手段,但其主观性强、误诊率高.事件相关电位,尤其是长潜伏期事件相关电位逐渐被应用于意识水平的评估.本文主要综述听觉事件相关电位不同成分在意识障碍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 血脑屏障结构与功能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超

    血脑屏障(BBB)对机体发挥着重要作用.BBB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对于维持神经元功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免受病原体、炎性因子、损伤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与BBB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密切相关.本文将就BBB结构与功能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炎症与癫痫

    作者:张菲菲;程艳伟

    癫痫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致短暂性大脑功能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由癫痫发作引起的脑组织炎症反应是癫痫发作后脑组织病理改变的主要原因.目前,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和癫痫发作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本文就近几年来证实的参与癫痫发作的多种炎性因子(如IL-1β、TNF-α、COX-2、TGF-β等)和相关受体(如TLR、IL-1R等)进行概述,并探讨不同炎症因子及受体在癫痫发作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说明炎症反应与癫痫发作的关系.

    关键词: 癫痫 炎性因子 受体
  • 快速眼动睡眠发生机制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郭若一;韩嫣

    快速眼动(REM)睡眠是由脑干、前脑和下丘脑的多个神经递质系统相互协作来产生并维持的.此过程的核心区域位于蓝斑下核.REM睡眠时,谷氨酸能蓝斑下核细胞激活,使得GABA和甘氨酸释放进入骨骼肌运动神经元,产生睡眠瘫痪.REM睡眠的时限受控于脑干及下丘脑中的多个通路,探索这些通路与蓝斑下核的关系十分重要.本文综合探讨了现有研究对健康REM睡眠产生机制以及异常REM睡眠(如发作性睡病和REM睡眠行为障碍)产生机制的理解.

  • 神经变性疾病的朊蛋白样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邱雨

    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类病因未明、起病隐匿,慢性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理学改变包括异常折叠蛋白沉积、神经元变性及脱髓鞘改变.越来越多文献报道,这类异常折叠蛋白与朊蛋白在分子结构与生物学行为上具有相似性,朊蛋白可能是影响神经变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本文就神经变性疾病的朊蛋白样作用机制作出探讨.

  • 胶质母细胞瘤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李朝晖;韩亮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的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大量针对GBM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相继开展,部分靶向药物如贝伐单抗、西地尼布、西仑吉肽、恩扎妥林和尼妥珠单抗已完成了Ⅲ期临床试验.大部分Ⅲ期临床试验未得出预想的阳性结果,然而,研究结果也显示某些特定的亚型能从靶向治疗中获益.未来的研究应充分考虑到GBM的异质性,转变试图以一种靶向药物治疗所有GBM的观念.寻找能预测特定靶向治疗效果的分子标记物,在基因和分子分型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的精准靶向治疗.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作者:刘运培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发病机制主要存在四种学说,临床症状与发病部位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影像学检查对临床术前诊断有重要的意义,影像学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位于深部脑实质或血管周围的病变,其中多模态MRI可提高诊断准确率.病理上以大B细胞淋巴瘤为常见,分型主要依靠免疫组化.明确PCNSL后,对于无明显颅内高压、脑疝表现的患者,其治疗方案多为化疗联合放疗,可提高有效率,该病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

  • 外泌体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龚之涛

    外泌体是由各种类型的细胞经过一系列调控形成并可分泌到细胞外,分子直径为30 ~120 nm的小囊泡.它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流体中,具有在细胞间转运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活性物质,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激活信号通路等作用.外泌体含有疾病指纹,可用于临床诊断.并在神经损伤的修复过程中,通过促进神经血管再生和减少神经性炎症等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文就其研究现状,尤其是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作用做简要综述.

  • 术中亚低温对开颅手术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王先学;马明祥;潘道波;周权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术中亚低温对开颅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及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6年8月.收集在开颅手术中使用亚低温的随机对照研究(RCT).采用RevMan5.3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Mcta分析评价.结果 共纳入6项研究,包括1306例病人,其中亚低温组657例,正常体温组649例.低温组患者在预后良好、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及死亡状态五个方面与正常体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合成结果分别为:[OR=1.24,95%CI(0.97 ~1.58),P =0.08]、[OR=0.97,95%CI(0.73~1.30),P=0.86]、[OR =0.77,95%CI(0.50~1.1 8),P=0.23]、[OR=1.35,95%CI(0.32~5.65),P=0.68]、[OR=0.71,95%CI(0.47~1.09),P=0.12];术后并发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VD02水平在亚低温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术中应用亚低温不能改善颅脑手术患者预后,不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的临床特点

    作者:邓琴琴;谷文萍;王家祺

    目的 了解甲状腺减退性肌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疗工作中对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收治的1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了解其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结果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临床表现复杂,实验室检查常合并血常规、肌酶及血脂异常,肌电图改变无明显特异性,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有效.结论 在神经内科诊疗工作中,对以肌无力、肌肉疼痛等肌病症状为主诉的患者,应完善TSH检查,减少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的误诊误治.

  • 翼点入路和眉弓锁孔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显露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作者:陈安平;潘开昌;周宁全;黄英文;唐其权

    目的 探讨翼点入路和眉弓锁孔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显露的解剖学区别.方法 选择10个经乳胶灌注后的成人防腐尸头标本,按解剖入路的不同分为翼点入路组与眉弓锁孔入路组,共10例,20侧;每例标本均一侧为翼点入路,一侧为眉弓锁孔入路进行解剖观察.比较两组标本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解剖学情况.结果 眉弓锁孔入路组中,颧突与同侧前床突的距离为(6.23±0.25)cm,角度为(34.08±3.15)°,而翼点入路组中,翼点和同侧前床突距离为(5.03±0.24) cm,角度为(63.49±4.6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眉弓锁孔入路组在A1段、ACoA段、A2段的完全暴露例数均比翼点入路组少(P<o.05);眉弓锁孔入路组穿支动脉拉破、穿支动脉移位发生率少于翼点入路组[10.00%(1/10) vs60.00% (6/10),0.00% (0/10)vs 50.00% (5/10)](P<0.05).结论 翼点入路具有暴露范围广、操作空间大等优势,而眉弓锁孔入路虽暴露面积小于翼点入路,但其安全性较高,创伤小.

  • 托吡酯对纠正癫痫神经递质异常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秦娜;张彦;王圆圆;韩丰立;邓艳春

    目的 研究托吡酯对纠正癫痫神经递质异常的可行性,为今后治疗癫痫寻找新的指导方向.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戊四氮组(戊四氮诱导)与观察组(戊四氮诱导+托吡酯治疗),每组20只.记录大鼠惊厥的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大鼠的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与谷氨酸(Glu)]变化进行记录,同时检测大鼠大脑皮质与海马区的神经递质(GABA和Glu)含量.结果 采用戊四氮对大鼠进行痫性诱导后,戊四氮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痫性症状,相比空白对照组和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大鼠在神经递质变化、大脑皮质和海马区(GABA和Glu)含量调节上与戊四氮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托吡酯对癫痫出现的神经递质异常具有明显的纠正作用,其通过改善大脑GABA与Glu的调节平衡,减少反复同步放电对大脑造成的损伤.

  • 小电导钙激活型钾通道SK3在大鼠偏头痛模型中脑干的表达变化

    作者:陶然;杨晓苏;魏杰;张长应

    目的 初步探讨小电导钙激活型钾通道SK3与大鼠偏头痛的关系,为研究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寻找新治疗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4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模型组16只,干预组16只,后两组再随机分为发作期组和间歇期组,每组8只.按Tassorelli Cristina法复制偏头痛大鼠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造模.干预组每天灌服氟桂利嗪2 ml(0.5 mg/kg),对照组每天灌服生理盐水2ml.发作期组于第5次造模后3h、间歇期组于第5次造模后4d断头处死取脑干组织.RT-PCR法及Western法分别检测各组脑干SK3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干预组脑干SK3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且各发作期组均较相应间歇期组更低(P<0.05);而模型发作期组与干预发作期组、模型间歇期组与干预间歇期组比较SK3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脑干SK3表达的降低可能与偏头痛的发生发展有关;氟桂利嗪防治偏头痛可能不是通过影响脑干SK3的表达量实现的.

  • H19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对细胞系增殖、侵袭的影响

    作者:吴海权;王进钢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 H19在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tliforme,GBM)中的表达及其对U87-GBM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System,qPCR)检测H19在GBM表达;CCK-8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U87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U87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侵袭小室(transwell)检测U87细胞迁移和侵袭.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P53表达.结果 H19在GBM中高表达,上调H19促进GBM的增殖、侵袭、迁移;抑制凋亡;增加了细胞周期S期比例;抑制了P53的表达.结论 H19促进GBM的致癌性.

  • 过氧化氢干预下Rab30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及促凋亡通路

    作者:严利;周文胜;王佳

    目的 探讨经过氧化氢(H2O2)损伤干预下Rab30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及可能的促凋亡通路.方法 将体外常规培养的PC12细胞分为正常组和H2O2组.采用MTT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检测Rab30、JNK3、GM130、Caspase-3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H2O2损伤干预可导致PC12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早期凋亡率和总凋亡率均显著增高(均P<0.05);JNK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在PC12细胞中显著增加(P<0.05),而Rab30、GM130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 H2O2在PC12细胞中的促凋亡通路可能是H2O2激活JNK3的表达而靶向下调Rab30,致使高尔基体结构破碎,并激活Caspase-3的活性,从而诱导PC12细胞的凋亡.

  • 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式对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长期神经功能及颅内感染的影响

    作者:党帅

    目的 探讨小骨窗手术、翼点入路经侧裂显微手术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及穿刺引流术对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长期神经功能及颅内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87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顺序分为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组(A组)、穿刺引流术组(B组)及翼点入路经侧裂显微手术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C组),分析三组患者长期神经功能、颅内感染情况.结果 B组GOS评分显著高于A组(t值5.14,6.33,P<0.05).B组、C组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A组(t=7.90,P<0.05).B组、C组改良Rankin评分、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A组(t=2.69、3.01、3.47、5.52,P<0.05).各组颅内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穿刺引流术、翼点入路经侧裂显微手术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长期神经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小骨窗微创手术,但术后颅内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

  • 微创钻孔引流位置不同对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量、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

    作者:申岳林;童运梅;雷兰芳;熊景鹏

    目的 研究微创钻孔的不同引流位置对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量、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 ~2016年于我院治疗的108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额部组(n=48)和颞部组(n=6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血压监测并检查凝血项,并行颅脑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残余量、血肿清除完成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再出血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2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额部组患者术后3d血肿残余量、血肿清除完成时间分别为(23.2±4.8)ml、(12.2±1.5)d,颞部组分别为(26.7±5.8)ml、(13.8±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部与颞部组在术后7d血肿残余量、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再出血发生状况、住院天数两方面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额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4%,颞部组为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额部组与颞部组术后ADL评分分别为(55.1±17.3)分和(53.4±11.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微创钻孔引流位置不同对于患者早期的血肿清除有差异,穿刺方向与基底节血肿之长轴相平行的额部组的血肿清除更为干净,在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并无影响.

  • 依达拉奉对SAH大鼠JNK信号通路及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

    作者:卞育婕;刘俊杰;付程凯;赵雅宁;刘仁杰;刘胜冬;徐继伟;李建民;田景瑞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JNK信号通路及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AH模型组、依达拉奉治疗组(Edaravone组)、JNK抑制剂组(SP600125组).改良血管内穿刺法制成大鼠SAH模型;SP600125组于建模前30min,侧脑室注射SP600125(3μg/μl,10μl);Edaravone组于建模后5 mg/kgEdaravone腹腔注射,12h后重复给药.24h处死,检测各组海马区神经元形态、数量及Beclin-1、LC3-Ⅱ、p-JNK蛋白的变化.结果 与Sham组相比,SAH组海马区神经元排列紊乱、细胞多呈三角锥形、存活数量明显减少,(P<0.05);Beclin-1、LC3-Ⅱ、p-JNK表达升高,(P<0.05).与SAH组相比,Edaravone组、SP600125组神经元坏死率明显下降、形态正常细胞数增多,(P<0.05);Beclin-1、LC3-Ⅱ、p-JNK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可降低SAH大鼠海马区神经元Beclin-1和LC3-Ⅱ表达,减轻SAH后早期脑损伤,其可能是JNK通路依赖性的.

  •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与雄激素受体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傅增辉;孙洪英;刘松;贺淑慧

    目的 检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的雄激素受体(AR)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从分子水平探讨VCI与AR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HCY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脑卒中慢性期的VCI患者46例组成病例组,随机选取年龄相同的健康人92例组成对照组.MSP法和RT-PCR法检测研究对象AR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及mRNA表达水平,采用酶转换免疫法检测HCY水平.结果 VCI患者中甲基化率为71.74%,对照组患者中甲基化率为19.57%,病例组与对照组甲基化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I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AR基因mRNA表达缺失5.24倍,两组患者AR基因mRNA表达缺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HCY水平为14.73±5.31,对照组为7.12±4.19,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与HCY相关系数为r=0.5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HCY水平升高,病例组甲基化程度亦递次升高.结论 AR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与VCI发病相关;高HCY水平与AR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相关.

  • 腕管综合征患者口服及局部注射类固醇疗效的临床和神经超声评估研究

    作者:朱明珍;初红;卢祖能

    目的 应用临床评分及神经超声评估类固醇治疗腕管综合征(CTS)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连续入组且符合纳入标准的CTS患者42例,按入组序号随机分组,单号患者口服类固醇(口服组,22例);双号患者腕管局部注射类固醇(注射组,2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确定电生理异常程度即轻、中、重和极重度.治疗前、治疗后1月进行临床评分以及高频超声检测.临床评分包括CTS总体症状评分(GSS)、波士顿症状严重程度(SSS)和功能状态评分(FSS);高频超声横向扫描测量正中神经横截面积(CSA),包括腕管入口、中部、出口、前臂4个层面(CSA1、CSA 2、CSA3、CSA 4),纵向扫描测量细和粗切面的直径(D1、D2),并计算治疗前后各参数的差值(△)和比率(R).结果 两组GSS、SSS及FSS等临床评分,CSA1、CSA2、CSA3、D、R-CSA等超声检测参数治疗后均减少(P<0.05).治疗前后差值△CSA1、△R-CSA注射组较口服组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及中度CTS患者中,注射组△CSA1、△R-CSA较口服组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重度和极重度患者,两组各参数均无差异(P>0.05).结论 轻、中度CTS患者腕管局部注射类固醇,其短期疗效优于口服类固醇组;超声评估疗效有临床意义,且△CSA1联合△R-CSA能够更好的评估.

  • 丙戊酸钠相关性高血氨脑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汪超甲;王辉

    丙戊酸钠相关性高血氨脑病(valproate-induced hyperammonemic encephalopathy,VHE)是颅脑手术后一种严重的、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副反应.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各种意识障碍如:嗜睡、谵妄、波动性意识障碍甚至一过性昏迷、扑翼样震颤、瞳孔散大、木僵、癫痫发作、肢体功能障碍等等[1].以上症状是可逆的,确诊停药后,多可自行缓解.引起血丙戊酸钠浓度相对升高的因素很多,可能与患者的体重、年龄、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患者对药物耐受的个体差异等有关.因此,实时监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并结合患者自身特点个体化用药能更好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 疑似多发性脑梗死的脑脓肿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彭安娇;李静;王延金;夏健;杨杰;郑丹丹;李楠

    脑脓肿是一种由化脓菌入侵引起的颅内感染性疾病.致病菌多为需氧或厌氧性链球菌,由大肠埃希菌导致的脑脓肿或硬膜下脓肿比较罕见[1].我院神经内科收治了一例由大肠埃希菌感染所致的脑脓肿,发病形式类似于多发性脑梗死,给诊断带来干扰及困难,特此分析该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期提高临床工作者对此类罕见情况的认识.

    关键词:
  • 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盛斌;方兴根;李真保;吴德刚;赖年升;赵心同;刘佳强;徐善水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应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0例患者的颅内动脉瘤20个.并对其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其预后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支架释放满意.术后即刻造影见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15例(75%),Ⅱ级栓塞4例(20%),Ⅲ级栓塞1例(5%).经术后3~12月随访的18个动脉瘤中,均未见复发,其中16个动脉瘤影像学治愈(88.9%),2个瘤颈残留但稳定(11.1%).在访的18位患者中15位预后良好(mRS:0-2分).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安全可行,可提高动脉瘤的栓塞率和降低复发率,远期临床效果还有待大样本随访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