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국제신경병학신경외과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 影响因子: 0.7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2642
  • 国内刊号: 43-1456/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2-11
  • 曾用名: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7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社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杨期东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对多系统萎缩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晓民;赵德明;尹世杰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种少见的,散发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MSA出现骶髓前角选择性的细胞脱失,同时伴有残留运动神经元的侧枝芽生.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表现为时限延长、多相波增多、出现自发电位或卫星电位等神经源性损害的改变.在怀疑MSA时该项检查可作为常规的电生理检查方法.本文就近年EAS.EMG在MSA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相关的颅内出血

    作者:魏伟;刘兵;杨树源

    本文在简要介绍主要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础上,总结了抗凝和抗血小板相关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和危险因素.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血压高、抗凝治疗剂量与时间和既往有脑缺血病史.联合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及合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可增加颅内出血发生率.维持抗凝时INR≤3.0、控制血压、避免联合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颅内出血发生率.

  • 偏头痛的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吕华燕;周冀英

    偏头痛是一种遗传因素明显的原发性头痛,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偏头痛的遗传基础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主要目标是鉴定易感基因.到目前为止,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一种偏头痛是家族偏瘫性偏头痛.影响无先兆偏头痛和先兆偏头痛等普通偏头痛的基因型及基因数量还不清楚.本文阐述了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因与普通偏头痛的关系,并从候选基因研究法与伞基因扫描法两方面阐述与偏头痛相关的基因.

  •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慎用颈动脉内膜剥离术

    作者:赵圣杰;赵永波

    多中心前瞻性随机试验已经发现,在治疗近期有症状的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方面,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比内科治疗更有效.然而,在无症状患者中进行CEA治疗的几项随机对照试验并不支持对大多数无症状患者实施CEA;同时.无创件筛查在这些患者中的作用仍然不清楚而且存在争论.因此对于无症状的患者使用CEA应当慎重考虑,并积极寻找无症状患者中的高危人群,避免手术给低危人群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慧;李波;侯立军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系统牛物学的组成部分.本文对代谢组学的概念与蛋白组学的区别做了简要介绍,综述了当前代谢组学研究中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中采用的技术及代谢组学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创伤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并对代谢组学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作了展望.

  •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与帕金森病

    作者:王洪财;王涛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类属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能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参与神经口可塑性调节.近年来发现,体外持续ERK1/2通路活化在多巴胺神经毒素介导的损伤中起直接作用.此外,在剖检的帕金森病患者中脑黑质神经元中存在磷酸化ERK1/2积聚,提示ERK1/2与多巴胺能神经损伤有关联.本文结合近几年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简要回顾ERK1/2通路活化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

  • 二磷酸腺苷核糖基化因子6和centaurin-α1与突触重塑

    作者:李皓楠;任惠;王学峰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塑是神经元发育和突触重塑的重要环节.二磷酸腺苷核糖基化因子(ARFs)是参与驱动的三磷酸鸟苷酶(GTPases)家族之一,其中对二磷酸腺苷核糖基化因子6(ARF6)研究相对较多,其和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EFs)及GTP酶活化蛋白(GAPs)在神经元发育,包括树突、树突棘和轴突的生长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复习了ARF6 及其相关因素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 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脑缺血缺氧性损伤

    作者:田飞;杨金升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转录调节因子,其在常氧状态下降解,低氧状态下稳定.并从细胞质向细胞核转移,参与对低氧的多种生理应答,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在缺氧神经细胞培养及脑缺血缺氧损伤模型中表达增加,不同药物干预及高压氧预处理对其表达变化影响不同,产生神经保护或者损伤作用,通过研究其表达特点,为临床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黑质小胶质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的表达与帕金森病发生和进展的关系

    作者:王普清;孙圣刚

    近年来诸多证据显示,中枢神经统的免疫异常和炎症反应参与了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坏死.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是脑内炎症反应的主要标志,小胶质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Ⅱ)的表达是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标志.尽管人脑中的小胶质细胞并不持续表达MHCⅡ类分子,但随着年老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病变的情况下(包括神经变性),它们的表达确是明显上调的.研究发现,在PD病人和PD动物模型的中脑黑质均可发现大量MHCⅡ阳性的小胶质细胞,MHCⅡ类分子在小胶质细胞将外源性抗原呈递给CD4+Th细胞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6.羟多巴胺(6-OHDA)、脂多糖(LPS)大鼠模型的观察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地塞米松等能明显降低MHCⅡ的表达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减轻动物模型的临床症状.鉴于MHCⅡ抗原启动的免疫反应在PD的发病过程中有促进慢性神经变性进展的作用,因此,抑制小胶质细胞活性和MHCⅡ表达对控制PD进展可能有重要的治疗上的意义.

  •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疾病的关系

    作者:宋启民;杨卫忠;陈春美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late)是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的特异性受体,属配体电压双重门控的离子通道,由3种不同的亚基组成的功能复合体,目前已发现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至少存在7个亚单位,参与学习、记忆形成及神经系统的发育等生理功能,病理情况下,NMDAR还与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神经毒性损害密切相关,本篇将对NMDAR的结构、功能及其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毒性损害的机制作一综述.

  • 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徐春华;高翔

    海绵状血管瘤为先天性血管畸形,它很少发生于第三脑室.常见临床表现为脑积水及认知功能损害.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与其它颅内幕上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相比有快速生长及出血的倾向,因此需要更紧急的处理.目前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尽可能完全切除病变,同时应避免损伤邻近重要结构.脑室镜的应用有助于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

  • 脑膜瘤侵袭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峤;潘亚文

    脑膜瘤大多数为良性,但其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不仅可以发生于非典型性或者间变型脑膜瘤,也可能出现于组织形态学呈良性的脑膜瘤病例中,这导致了肿瘤的临床病理学与其生物学行为不一致的结果.组织学良性的脑膜瘤在生长时表现出侵袭行为浸润临近组织难以全切,术后肿瘤细胞残留从而导致较高的复发率.能否从分子水平发现一种脑膜瘤特异标记蛋白,从而间接判断其病理性质和侵袭力高低,将提高脑膜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多聚唾液酸及其复合体与成年神经发生

    作者:卢圣锋;尹海燕;乔秀兰;余曙光;唐勇

    新生神经元整合到已存在的神经环路中发挥生理功能是成年神经可塑性的意义所在,而成年神经发生是新神经元产生的重要来源.研究发现,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多聚唾液酸及其复合体在神经发生的迁移、分化、存活三个阶段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试对其调节新神经元产生过程中相应的生物特性的相关证据进行总结.

  • 癫痫儿童持续性注意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灿灿;周农

    癫痫儿童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损害,其中注意障碍尤其是持续性注意损害正逐步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影响癫痫儿童持续性注意损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癫痫的发作类型、癫痫灶的部位、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和抗癫痫药物等.因此在选择患儿个体化治疗方案时,持续性注意损害是临床医生需要考虑的内容之一,本文就注意的组成、检测方法 、癜痫儿奄持续性注意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等方面作一综述.

  • 神经损伤体外模型的研究现状

    作者:郭建毅;钟春龙;江基尧

    国内外学者针对创伤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索神经保护策略.作为在体模型的有益补充,体外模型使研究人员可更精确地研究神经损伤的机制以及神经损伤后急性期的细胞内事件并探索可能的治疗方案.本文综述了目前国际上较常用神经细胞机械损伤体外模型和细胞培养系统,并介绍其方法和优缺点.

  •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神经系统重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锐利;杨国锋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研究重心从揭示生物遗传信息转移到对生物功能的研究上.蛋白质组学技术应运而生.本文简单介绍了蛋白质组学概念及其主要研究技术,详细阐述了蛋白质组学在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吉兰巴雷综合征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以期在揭示疾病分子机制,发现疾病标志蛋白,寻找新的药物靶标,早期准确诊断以及个体化治疗等方面提供依据.

  • 左乙拉西坦在癫痫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杜强;丁美萍

    详细总结新型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药物相互作用、抗癫痫作用机制、对成人及儿童各种不同发作类型癫痫的添加治疗及单药治疗研究进展、安全性评价及常见不良反应、特异质性不良事件、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结论 该药具有理想的药动学特性、较高的安全性及抗癫痫效能,对认知功能无明显损害,适应证扩大后已经可用于16岁以上人群部分性发作癫痫的单约治疗、全面性发作癫痫中某些特定发作类型的添加治疗.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Nestin和GFAP表达的影响

    作者:向光红;任惠;柴志勇;王清勇;付锦华

    目的 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脑内巢蛋白(Nestin)和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变化及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动脉夹夹闭左侧颈总动脉的方法 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SCs治疗组于缺血再灌注后l天、4天及8天经尾静脉注射MSCs(1×106)后分别在缺血再灌注3天、7天、14天的各时间点处死动物,取前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各组大鼠脑内Nestin和GFAP的表达情况;用SPSS统计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MSCs干预组在缺血10min后再灌注3d、7d、14d时,大鼠脑组织中Nestin和GFAP的表达增强,相同时问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SCs可激活大量的星形胶质细胞.保护神经元,促进其修复,有利于功能的恢复.

  • 后颅窝肿瘤术后小脑性缄默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高超;庄冬晓;郑康;黄峰平

    目的 探讨后颅窝肿瘤术后小脑性缄默的发生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后颅窝肿瘤手术357例,统计术后小脑性缄默的发生次数,同时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类型、术中小脑蚓部足否切开、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肿瘤与脑干界面是否清楚以及术后是否发生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等可能相关因素.利用统计学方法 ,以明确小脑性缄默症与上述因素的关系.结果 在357例后颅窝肿瘤患者中,术后31人出现小脑性缄默(8.7%),通过统计学分析,患者年龄、肿瘤直径与类型、肿瘤与脑下面是否清楚和术后是否发生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等因素与缄默的发生在统计学上具有相关性.结论 小脑性缄默症常见于儿童后颅窝、髓母细胞瘤术后,且当肿瘤体积大、肿瘤与脑干界面不清以及术后发牛急性脑积水时更易发生.

  • 癫痫患者SPECT异常灌注灶在药物长期控制前后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为民;王天成;陈雪红;冯忠聘;叶江;罗福明

    目的 探讨癫痫患者在药物长期控制前后SPECT异常灌注灶的动态变化.方法 对77例癫痫患者药物治疗前后检查发作间期SPECT和长程EEG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PECT显像示异常灌注灶治疗前后无变化者占39.0%,有变化者占61.0%.治疗前异常灌注灶123个,治疗后71个,治疗前后总变化52个(42.2%).治疗后SPECT扫描正常14例(18.2%),较治疗前的5例(6.5%)增加.长程EEG治疗前后改变36.6%(26/71),痫性放电消失42.6%.SPECT异常灌注灶动态变化模式有5种:低/高灌注灶转化为高/低灌注灶;正常转化为低/高灌注灶或相反;单灶转化为多灶或相反;高一低灌注灶同时存在;发作期间的高灌注.结论 抗癫痫药物长期控制后SPECT异常灌注灶的动态变化模式为5种,对于认识癫痫的复发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 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研究

    作者:赵永波;王驰仲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47例入选的的脑卒中患者空腹抽血,进行D-二聚体、抗心磷脂抗体、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等检测,同时进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脑卒中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47例脑卒中患者中,13例出现了 DVT,发生率为27.7%.DVT组的D-dimer、HCA、CRP水平均高于非DVT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CA在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示D-二聚体和HCA是造成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D-二聚体和HCA可能是造成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

    作者:李迪;申平;李霜;李涛

    目的 评价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所选病例分为微创组(100例)和对照组(103例),微创组采用微创术清除血肿,对照组行常规内科保守治疗.治疗后2周时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 治疗后2周微创组总有效率为8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9.5%(P<0.05),同时微创组治疗后2周的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较内科保守治疗疗效好.

  • 高脂喂养加干燥气体损伤构建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

    作者:王凯;金凤;王涛;武文元;张占普;苏秀兰;杨丽敏;马庆海

    目的 探讨建立经济实用、稳定可靠的适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外科治疗研究的动物模型的条件.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40只,采用血管内膜气体干燥损伤法在动物的颈总动脉上造成特定条件的损伤(160ml/min×15min),然后以特定高胆固醇饲料(饲料中含2%的胆固醇和6%的花生油)喂养动物不同时间(30天,60天和90天).通过血脂测定、DSA、HE染色方法 评价各组动物血管狭窄程度,再观察其病理改变特点.结果 病理检查证实:随着喂养时间的延长,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在加重,高脂喂养加干燥气体损伤90天时,血管狭窄率达71.53±3.65%,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已属十较成熟的粥样斑块期.结论 按本实验方法 ,90天时颈动脉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程度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外科治疗之实验研究需要.

  •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

  • <围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稿约

    作者:

    关键词: 神经病学 神经外
  • 经单鼻孔蝶窦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

    作者:杨文武;卢英杰;王震;张玉斌;席东海

    目的 总结经单鼻孔蝶窦人路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初步体会,探讨其技术优势、评价其疗效.方法 同顾性分析2000-2006年间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的40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0例垂体腺瘤患者.36例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患者术后症状均改善,视野缺损(偏盲)在术后1周内基本恢复,视力减退、泌乳等症状有明显改善.术后并发症为暂时性尿崩症15例,多于术后2周内停止;脑脊液漏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无颅内感染、无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1例于术后3年复发,再次经单鼻孔蝶窦显微手术次全切除(肿瘤已侵袭海绵窦),术后辅以放疗.结论 内镜辅助的直接经单鼻孔蝶窦显微手术足治疗垂体腺瘤的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

  • 抗癫痫药与骨健康

    作者:张颖冬

    现已明确癫痫患者可因发作跌倒,特别是抗癫痫药(AEDs)通过对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等影响而对骨代谢产生不良影响作用,使患者骨折危险性增加2倍以上.临床上应对长期服用AEDs的患者进行骨矿密度等监测,适当活动、补充维生索D、钙剂可改善患者骨健康,降低骨折发生率.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