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替罗非班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

    作者:石尧;李贵福;朱吉祥;马朝晖;朱文燕;罗望池;尤劲松;陈发军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时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单纯行载瘤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患者18例。在植入支架后,术中立刻使用替罗非班静脉推注,后持续泵入24 h,逐渐过渡到常规剂量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结果:18个动脉瘤患者中,夹层动脉破裂动脉瘤4个,宽颈动脉瘤14个,共植入支架21个,术中未出现支架内血栓。有17例患者在术后24 h 后成功过渡到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应用替罗非班期间无出血、脑动脉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并发症。结论:对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中使用替罗非班对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较为安全有效。

  • 急性期球囊及支架辅助栓塞破裂型颅内动脉瘤

    作者:刘赫;辛百龙;李彤;钟红亮;贾建文;孙永全;郭树彬

    目的 探讨在急性期球囊辅助与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急性期采用球囊或支架辅助技术栓塞的91枚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球囊辅助栓塞37例,支架辅助栓塞54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设计方法,用卡方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动脉瘤的位置分布、形态、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球囊辅助栓塞组的动脉瘤颈宽度明显小于支架辅助栓塞组[(3.31±1.63)mm vs.(4.35±2.10)mm,P=0.01)],球囊辅助栓塞瘤体/瘤颈的值低于支架辅助栓塞组[(1.64±0.46)vs.(1.35±0.66),P=0.025)];球囊辅助栓塞组复发率高于支架辅助栓塞组(18.9%vs.0.9%,P=0.005).球囊辅助栓塞组与支架辅助栓塞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辅助组术后有两例患者手术相关性颅内出血而死亡;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的改良Modified Rankin Score(mRS)评分(0~2分),球囊辅助栓塞组高于支架辅助栓塞组(94.6%vs.88.9%,P=0.028).结论 球囊辅助栓塞组与支架辅助栓塞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球囊辅助栓塞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但更易复发;而支架辅助栓塞适用于瘤颈更宽的动脉瘤.对于相对宽颈的急性期破裂动脉瘤,首先采用球囊辅助栓塞,再择期支架辅助栓塞,也是治疗选择之一.

  • 六枚支架治疗双侧椎动脉夹层伴小脑后下动脉起始处动脉瘤一例

    作者:李静伟;吕超;杨帆;李桂林;张鸿祺

    患者 男,50岁,2014年8月4日因头痛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间断后枕部疼痛20余年,口服止痛药物后可缓解。入院前1个月头痛再次发作,程度较前明显加重,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 血管成像( CTA)检查提示:双侧椎动脉夹层合并多发动脉瘤样改变(图1),未予治疗。为进一步诊治收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既往无明确颅内出血及缺血病史,有高血压病史9年(血压高160/110 mmHg,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5 mg / d,血压控制为140/90 mmHg)。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发音略模糊,其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行全脑DSA提示:双侧椎动脉V4段夹层合并多发动脉瘤样改变,累及基底动脉起始部;右侧小脑后下动脉(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起始处动脉瘤。考虑患者病史较长、症状较轻、病变累及范围广及治疗风险较大等因素,暂予以严格控制血压及口服双抗(阿司匹林100 mg +氯吡格雷75 mg/ d,1次/ d)等3个月保守治疗。3个月后行高分辨MRI提示:双侧椎动脉假腔形成,周径增粗,对脑干形成明显压迫,并且管壁强化明显,提示管壁结构不稳定(图2)。DSA复查提示:双侧椎动脉V4段夹层及多发动脉瘤较前有增大趋势(图3,4),存在破裂出血及脑干缺血等风险,遂决定予以血管内介入治疗。

  • 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龙建武;陈金龙;何雪阳;张鸿祺;郭之通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早期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7例,Ⅲ级4例,Ⅳ级2例。在动脉瘤破裂发病24 h内,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对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按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术后栓塞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以及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术后1~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恢复良好11例,术后偏瘫1例,术后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期内,无再出血病例,复发1例行再次栓塞后2个月,DSA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结论超早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方法可行,可提高破裂动脉瘤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中国多中心前瞻性登记(Cranial-1)研究设计方案

    作者:张洪剑;杨鹏飞;方亦斌;周宇;张永鑫;黄清海;刘建民

    1 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治疗现状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有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 2002 年Lancet杂志发表了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 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结果,显示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早、中期的残死率、癫痫发病率等方面优于手术夹闭[1]. 由此确立了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 目前,介入治疗已成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与手术夹闭的疗效分析

    作者:宋泽;仇汉诚;王凯;刘傲飞;周济;陈晓霖;赵元立;姜卫剑

    目的 对比分析支架辅助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3月45例Hunt-Hess 0~Ⅲ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将45例患者分为支架辅助栓塞组(火箭军总医院20例)和手术夹闭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5例),对比分析两组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手术相关不良事件、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结果 支架辅助栓塞组与手术夹闭组完全闭塞率分别是90.0%(18/20)和92.0%(23/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5);术后6个月mRS≤2级分别是94.7%(18/19)和91.3%(2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分别是15.0%(3/20)和24.0%(6/25),手术夹闭组稍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3);支架辅助栓塞组经过2~24个月(中位数7个月)随访,19个动脉瘤中2个残留或复发,手术夹闭组经过2~14个月(中位数3个月)随访,23个动脉瘤2个残留或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1).结论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低级别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破裂脑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中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效果分析

    作者:印晓鸿;王远传;唐晓平;罗仁国;段劼

    目的:分析破裂脑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中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32例破裂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所有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下在支架辅助栓塞中采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予以治疗,比较实施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水平变化。结果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应用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优于应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支架辅助栓塞中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状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急诊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秋成;廖华;高峰;贾丽;郑欣;毕艳华;陈培培

    目的 探讨超早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6例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于急诊超早期行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术前按Hunt-Hess 分级,Ⅰ~Ⅱ级16例,Ⅲ级8例,Ⅳ级2例.对患者即时栓塞效果、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90 d临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支架均完全释放(100%),术后Raymond I级栓塞23例(88.5%), Raymond lⅠ级栓塞3例(11.5%),1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在栓塞过程中支架内形成血栓,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后血栓消失,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予以紧急填塞止血后复查CT出血增加,但经持续腰大池引流后恢复良好,经90 d随访,疗效良好者(mRS评分0~2分)23例,疗效不良者(mRS评分3~6分)2例,死亡1例.良好率为88.5%.结论 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提高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降低复发率,对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 支架辅助栓塞老年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作者:马修尧;刘彬;任超;王荣;王强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栓塞老年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行支架辅助栓塞老年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手术患者131例,分析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手术相关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行支架辅助栓塞老年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手术患者131例中,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25例(19.08%).单因素分析表明,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性别、合并高血压、支架释放方式、颈宽和动脉瘤大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并发症组合并糖尿病显著多于无并发症组,血管痉挛无并发症多于无并发症组,Hunt-Hess分级Ⅳ ~ Ⅴ级显著多于无并发症组,大型动脉瘤显著多于无并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血管痉挛、Hunt-Hess分级和动脉瘤分型为影响手术相关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支架辅助栓塞老年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合并糖尿病、血管痉挛、Hunt-Hess分级和动脉瘤分型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 颅内动脉瘤辅助栓塞治疗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韦海珠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两种辅助栓塞技术与围手术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2006年5月至2010年12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预后情况,将结果转换为GOS评分,并分组统计;统计学分析两种栓塞技术与围手术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辅助栓塞治疗动脉瘤患者148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55例,围手术期预后良好率74.5%,重残率20.0%,死亡率5.5%;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93例,围手术期预后良好率84.9%,重残率9.7%,死亡率5.4%;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围手术期预后支架辅助栓塞优于球囊辅助栓塞.

  • 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应用

    作者:刘锋;万周

    选取我院收治的23例(25个动脉瘤)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成功置入支架后应用替罗非班,观察并随访患者的治疗结果。本组23例(25个动脉瘤)中,栓塞程度Ⅰ级8个,Ⅱ级9个,Ⅲ级8个;术中有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经注射替罗非班后均恢复再通,1例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余22例均在术后24~48h成功过渡到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用药期间未见并发症、出血倾向;患者术前、术后3d的的血小板计数、APTT值差异较小(P>0.05)。在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替罗非班的应用便捷、有效。

  • 破裂与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效果研究

    作者:魏强国;胡深;张清平

    目的 分析破裂与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01-2017-01间收治的35例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破裂组,选择同期收治的35例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未破裂组.2组均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比较2组疗效、致残率与病死率、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未破裂组预后良好率高于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致残率、病死率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仍需要谨慎选用.

  • 国产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作者:张华;马江红;魏恒;曹敏;金志刚;胡秋善;徐丽琴

    近年来,我科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应用国产替罗非班预防支架内血栓事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的应用

    作者:郑海涛;宋浩青;杨廷舰;刘伟;王飞;邵显敏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择期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SAC)术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7例(52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择期行SAC术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16例和非替罗非班组31例.替罗非班组在SAC术中即刻应用替罗非班(0.10 μg/(kg·min),静脉持续泵入12h)行抗血小板(PLT)聚集治疗,术后12h逐渐过渡到常规剂量阿司匹林口服(100 mg/d,连续6个月)和氯吡格雷(75 mg/d,持续4~6周);非替罗非班组除不用替罗非班外,治疗均与替罗非班组相同.观察SAC术治疗前后PLT计数、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值及术中脑栓塞、脑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及APTF值发生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术中急性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替罗非班组(P<0.05),脑出血发生率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择期行SAC术中预防性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择期SAC术中常规使用替罗非班可以降低动脉瘤术中脑栓塞的发生率.

  •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相关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孟泽

    支架辅助栓塞术(stent assisted coiling,SAC)近年来广泛用于特殊及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支架内狭窄和血栓栓塞是颅内支架植入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血管内治疗过程中,支架释放损伤血管内膜、支架贴壁不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及炎症反应等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早期停用双抗治疗与颅内缺血事件的发生存在关联.无论颅内动脉瘤破裂与否,在SAC术中适时使用替罗非班,术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应用均可降低动脉瘤SAC术后颅内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抗血小板药物的具体使用方案还有待形成进一步共识.

  • 4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

    作者:杨勇涛;曹毅;鲍娟;景睿;张媛媛;李云飞;胡佳怡;赵青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我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44例,对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即刻栓塞程度,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疗效.结果 44例患者共51个动脉瘤,破裂动脉瘤28个(54.90%),未破裂动脉瘤23(45.1%)个,均为宽颈动脉瘤.术中使用支架类型包括LVIS、LVIS JR.、Enterprise、LEO支架.所有患者支架完全释放.Ⅰ级栓塞率74.5%.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7例(15.90%),发生出血性并发症4例(9.09%).死亡3例(6.82%).术后6月随访结局良好81.81%(mRS评分0-2分).结论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技术对于治疗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改良术中操作、针对患者采取个体化抗凝治疗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

  • 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盛斌;方兴根;李真保;吴德刚;赖年升;赵心同;刘佳强;徐善水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应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0例患者的颅内动脉瘤20个.并对其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其预后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支架释放满意.术后即刻造影见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15例(75%),Ⅱ级栓塞4例(20%),Ⅲ级栓塞1例(5%).经术后3~12月随访的18个动脉瘤中,均未见复发,其中16个动脉瘤影像学治愈(88.9%),2个瘤颈残留但稳定(11.1%).在访的18位患者中15位预后良好(mRS:0-2分).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安全可行,可提高动脉瘤的栓塞率和降低复发率,远期临床效果还有待大样本随访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 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分析

    作者:李钊硕;李天晓;薛绛宇;冯光;王子亮;白卫星;赵同源;贺迎坤

    目的 评估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自2007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患者24例,根据动脉瘤形态分为简单型(Ⅰ型)和复杂型(Ⅱ型),根据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对侧小脑后下动脉的发育、供血情况每型又分为a亚型和b亚型,依据不同分型选择合适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 结果 本组动脉瘤Ⅰ型11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0例,闭塞载瘤动脉1例;其中Ⅰa型5例,结果4例完全栓塞,1例近完全栓塞;Ⅰb型6例,结果3例完全栓塞,1例近完全栓塞,部分栓塞2例.Ⅱ型13例,其中Ⅱa型6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2例,双微导管栓塞技术1例,闭塞载瘤动脉1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例,结果完全栓塞2例,近完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2例;Ⅱb型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2例,闭塞载瘤动脉1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4例,结果完全栓塞2例(包括闭塞载瘤动脉1例),近完全栓塞3例,部分栓塞2例.1例栓塞过程中出血,1例闭塞小脑后下动脉动脉后出现短期吞咽困难.随访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22例,3分2例. 结论 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有较高的技术难度,术前合理的分型可为血管内治疗提供依据.

  •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钊硕;李天晓;薛绛宇;冯光;王子亮;白卫星;赵同源;梁晓东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的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自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患者26例,根据动脉瘤形态将病变分为简单型(Ⅰ型)、复杂型(Ⅱ型),评估手术路径并分为a亚型和b亚型,依据不同分型选择合适的腔内介入治疗策略. 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腔内栓塞治疗,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0例,双微导管栓塞1例,球囊辅助栓塞1例,支架辅助栓塞14例.其中Ⅰa型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辅助栓塞1例,结果4例完全栓塞,1例几乎完全栓塞;Ⅰb型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辅助栓塞1例,结果2例完全栓塞,1例几乎完全栓塞,不完全栓塞2例;Ⅱa型9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例,双微导管栓塞技术1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7例,结果完全栓塞3例,几乎完全栓塞3例,不完全栓塞3例;Ⅱb型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例,球囊辅助栓塞1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5例,结果完全栓塞1例,几乎完全栓塞1例,不完全栓塞5例.发生并发症3例:1例球囊辅助过程中出血死亡,与选用顺应性球囊有关;1例辅助支架在狭窄处展开欠充分,急性血栓形成;1例单纯填塞过程中微量出血合并迟发型血管痉挛,但未遗留神经功能缺失体征.患者平均随访(26±11)月,改良Rankin评分(mRS)0~2分有20例,3分4例,6分2例. 结论 介入治疗动脉瘤局部合并狭窄难度较大,尤其是复杂型动脉瘤,术前合理的分型可为腔内治疗提供依据.

  •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作者:薛绛宇;赵同源;蔡栋阳;时伟玉;李钊硕;张坤;李天晓;贺迎坤

    目的:探讨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经济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我院使用大规格弹簧圈(第一枚弹簧圈规格明显大于动脉瘤直径的弹簧圈)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40枚动脉瘤,术后即刻采用脑血管造影评价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随访6个月后,再次进行脑血管造影以评价疗效.结果:40例颅内动脉瘤中破裂动脉瘤患者24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16例.采用大规格弹簧圈治疗的动脉瘤共40枚,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21枚,支架辅助栓塞19枚,栓塞成功率为100%.动脉瘤长径平均值为(6.27±2.76)mm,动脉瘤直径平均值为(5.28±2.27)mm.每个动脉瘤平均使用弹簧圈(3.26±1.48)枚,弹簧圈平均长度为(34.95±27.22)cm,动脉瘤的平均固体填充率为(18.32±6.39)%.40枚动脉瘤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39枚,Ⅱ级1枚,术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及血栓事件.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Raymond分级Ⅰ级39枚,Ⅱ级1枚,随访期间无死亡及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大样本量去验证.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