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胼胝体正中动脉动脉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王晓强;孙青芳;赵开军;江泓;林东;胡锦清;赵卫国;沈建康

    颅内动脉环是常见的颅内血管发生变异的地方,由于特殊的血液动力学因素,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是颅内动脉环发生血管变异常见的部位之一~([1]).由于胼胝体正中动脉(MACC)动脉瘤极为罕见~([2]),国内鲜见报道.我们对1例胼胝体正中动脉动脉瘤进行治疗,结合文献,对其治疗与预后进行探讨.

  • 终板池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王守森;章翔;张发惠;王如密;郑和平;荆俊杰;张锡增

    目的为终板池相关手术提供显微解剖资料.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逐步观测14个尸头的终板池.结果终板池呈高顶帐篷状,上部呈窄隙状居于隔区之间,侧壁向外下倾斜,前界为中线上的软膜融合线,后壁及后下壁为终板,底为视交叉及视神经间上膜,前下方达蝶骨平台后缘,多在视神经间形成一个隐窝,高度及长度均约2cm.主要含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分支,纤维小梁一般不多.结论多数终板池内纤维连系少,不难进入,但前交通动脉同视神经/交叉间需小心锐性分离.前交通动脉后方所见丝状物通常是至下丘脑的小穿支,多不是纤维小梁,不要轻易切断.Heubner回返动脉可居于A1段前方、外上方或后方,多不难分开.

  •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的128排CT血管成像及其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病的相关性

    作者:张鹏举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的128排CT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及其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行CT颅脑血管成像的患者60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6例(研究组),无交通动脉瘤患者3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前交通动脉及与其相连的A1段的造影表现差异,分析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病与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的关系.结果 ①两组A1段形态表现主要为直线型和成窗形,其中直线型共54例(研究组24例,对照组30例),成窗型6例(研究组2例,对照组4例),两组A1段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共发生A1段变异21例,其中左侧优势14例(研究组10例,对照组4例),右侧优势7例(研究组2例,对照组5例),研究组A1段变异左侧优势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本组右侧优势发生率(P<0.05).③研究组前交通动脉变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排颅脑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变异情况,并且复合体的变异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重要关系.

  •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作者:顾斌贤;薛绛宇;徐涛

    目的:研究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内穿支的显微外科解剖,为神经外科提供该区域的解剖学资料.方法:45具甲醛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脑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进行解剖.结果:测量大脑前动脉A1、A2段、前交通动脉、Heubner返动脉的长度、管径以及它们发出的内穿支长度管径等数据,并记录它们的毗邻关系、供血范围和各种形态变异.结论:国人脑血管形态存在许多变异,结果与国外文献相比有很大出入,脑血管的显微解剖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 经前额-纵裂至第三脑室前部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王栋;朱风仪;赵春生;周明卫;曹胜武;骆慧;刘宁

    目的 通过经前额-纵裂至第三脑室前部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为临床切除第三脑室前部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具成人尸头,在显微镜下经前额-纵裂至第三脑室前部进行解剖,用量规和测微尺进行各项数据测量.结果 测量双侧嗅神经、颈内动脉之间的距离,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之间的距离,前交通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及它们发出穿支的长度、直径等数据.结论 经前额-纵裂至第三脑室前部入路经生理间隙进入,对周围结构损伤小,是切除第三脑室前部肿瘤的较佳入路.

  • 翼点入路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徐辉;顾志恺;施炜;李正益

    目的:通过翼点入路显微解剖下研究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形态、毗邻及操作空间,为这一区域动脉瘤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经红蓝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头颅标本10例.翼点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逐步分离暴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对其结构、穿支血管、毗邻血管等进行观察、测量.结果:20支大脑前动脉A1段均有穿支发出,近侧半多于远侧半;前交通动脉呈左右走行者2例(20%),前后走行者8例(80%);大部分回返动脉自前交通动脉水平处大脑前动脉外侧壁(33.3%)或A2段(42.9%)发出,且与大脑前动脉反方向走行,在大脑前动脉远侧半,回返动脉多紧贴其外侧壁,外有蛛网膜包裹.同一尸头从左右侧翼点入路观察到前交通动脉形态各不相同.结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存在许多变异,左右侧翼点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暴露有差别.

  • 6例血栓性动脉瘤诊治体会

    作者:陈新成;王存祖;骆慧;史德志;刘宁

    血栓性动脉瘤是指动脉瘤内伴有原发性血栓形成,但不包括动脉瘤急性破裂继发的血栓,约占颈内动脉瘤的5%~9%[1~3],其发病年龄与普通动脉瘤无明显差别,多见于40至60岁之间[4],主要位于颈内动脉瘤海绵窦段、床突上段、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和基底动脉干及分叉部,临床少见且极易误诊为脑膜瘤.本文将近3年遇到的6例血栓性动脉瘤报道如下,重点探讨其临床特点以及外科诊断治疗方法.

  • Heubner回返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罗滨;辛赣海;李启华;邹连生

    目的: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位显微手术避免损伤Heubner回返动脉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对经双侧椎动脉(VA)、颈内动脉(ICA)乳胶灌注的尸头标本22例,按翼点入路方向,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20例Heubner回返动脉的起点、管径、行径及其毗邻关系.2例模拟手术操作.结果:(1)本组观测到43支回返动脉,其中39支Heubher回返动脉;4支副Heubner回返动脉.(2)Heubner回返动脉46.5%(20/43)起于A2段,25.6%(11/43)起于A1段,27.9%(12/43)起于前交通动脉(ACOA)水平的大脑前动脉(ACA).(3)Heubner回返动脉起点管径:左侧0.81±0.21mm(0.35~1.17mm);右侧0.84±0.26mm(0.37~1.21mm).(4)回返动脉发出后,与ACA反方向成锐角,沿A1上壁、外侧及后内侧,越过ICA两分叉,经大脑中动脉(MCA)始段前面穿通入脑,少数回返动脉行走于前穿质(APS)的后部.A1近端3~5mm或中1/3段穿通支少.结论: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位手术时,A1近端3~5mm或中1/3段夹闭,并解剖寻找、剥离Heubner回返动脉,可避免损伤Heubner回返动脉及其它穿通支,大限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 终板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张岱男;金保哲;宋来君

    目的 为经终板入路、终板造瘘的临床应用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12例成人头颅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详细观察终板及其邻近结构,并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 终板为一薄层灰质膜,连于前连合与视交叉中部上表面之间,弧形长度(14.4±2.8) mm,大宽度(4.8±1.3) mm,厚度(0.27±0.16) mm.与终板关系密切的血管结构是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结论 终板中嵴或中央区膨隆是安全切开终板的重要标志.掌握终板的显微解剖学知识是安全完成经终板入路、终板造瘘等手术的基础.

  •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临床解剖学的3D-DSA研究

    作者:盛柳青;李俊;陈刚;张戈;马廉亭;王强;李欢欢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3D-DSA的特点,为前交通动脉瘤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全脑3D-DSA检查阴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测量大脑前动脉A1和A2段、回返动脉直径,以及大脑前动脉A1段与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夹角.结果 左、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直径分别为(1.91±0.36)mm和(1.81±0.36)mm,长度分别为(13.0±1.60)mm和(14.0±2.28)mm;左、右侧大脑前动脉A2段直径分别为(1.88±0.38)mm和(1.69±0.36)mm;左侧和右侧回返动脉直径分别为(0.50±0.15)mm和(0.42±0.13)mm;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夹角为(94.13±23.59)度,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夹角为(97.74±25.19)度,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与右侧颈内动脉夹角为(89.14±16.61)度,左侧大脑前动脉A1与左侧颈内动脉夹角为(82.30±21.06)度.结论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存在较多的变异,充分了解其解剖学3D-DSA的特点对处理前交通动脉瘤具有重要意义.

  • 终板显微解剖及其相关手术入路

    作者:朱宏伟;王占祥

    终板是脑深部重要的解剖结构,周围比邻视交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下丘脑、穹隆柱等重要组织结构.经终板入路多用于处理颅咽管瘤和位于三脑室前部、压迫终板的肿瘤,以及终板造瘘解除脑积水.熟悉终板的解剖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处理相关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 翼点入路和眉弓锁孔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显露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作者:陈安平;潘开昌;周宁全;黄英文;唐其权

    目的 探讨翼点入路和眉弓锁孔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显露的解剖学区别.方法 选择10个经乳胶灌注后的成人防腐尸头标本,按解剖入路的不同分为翼点入路组与眉弓锁孔入路组,共10例,20侧;每例标本均一侧为翼点入路,一侧为眉弓锁孔入路进行解剖观察.比较两组标本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解剖学情况.结果 眉弓锁孔入路组中,颧突与同侧前床突的距离为(6.23±0.25)cm,角度为(34.08±3.15)°,而翼点入路组中,翼点和同侧前床突距离为(5.03±0.24) cm,角度为(63.49±4.6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眉弓锁孔入路组在A1段、ACoA段、A2段的完全暴露例数均比翼点入路组少(P<o.05);眉弓锁孔入路组穿支动脉拉破、穿支动脉移位发生率少于翼点入路组[10.00%(1/10) vs60.00% (6/10),0.00% (0/10)vs 50.00% (5/10)](P<0.05).结论 翼点入路具有暴露范围广、操作空间大等优势,而眉弓锁孔入路虽暴露面积小于翼点入路,但其安全性较高,创伤小.

  • 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

    作者:张广辉;王玉海

    目的 通过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为降低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穿支动脉相关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15具(30侧)尸头,充分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各区域穿支动脉的数量、起始管径及分布区域等.将A1段按长度平均分为6区(A~F区),观察6区穿支动脉的分布特点,寻找佳临时阻断区.选取动脉内红色乳胶灌注充盈良好的10具尸头,显微镜下观测A1段髓质支及Heubner回返动脉自皮质至髓质的深度及分布区域. 结果 大脑前动脉A1段长度为(15.13±4.76)mm,其发出穿支动脉共244支,其中A区63支(25.82%),B区54支(22.13%),C区51支(20.90%),D区31支(12.70%),E区20支(8.20%),F区25支(10.25%).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长度、穿支动脉数量及穿支动脉起始外径左右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熟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解剖学特点是术中减少或避免穿支动脉损伤的关键.A1段E区常可作为佳临时阻断区.

  • 锁孔翼点入路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付万新;徐如祥;彭志强;康春华

    目的 依照翼点锁孔入路探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形态学特点,从而为利用该入路手术处理与前交通复合体相关的疾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模拟翼点锁孔入路手术操作,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湿性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显露情况,并进一步地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各组成部分进行形态学观察并获取相关数据.结果 经翼点锁孔入路可完整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大脑前动脉均由颈内动脉发出,与对侧大脑前动脉借前交通动脉相接.Heubnor回返动脉为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发出的穿通动脉中粗大的血管,其起点多位于近侧3mm及远侧3mm范围内.在大脑前动脉水平段3~5mm及其中1/3段少有穿通支发出.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及其分支的外径、长度及其起源均存在众多差异.结论 利用翼点锁孔入路手术治疗与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有关的疾患具有可行性,术者在术前必须充分把握该复合体复杂的解剖学特征.大脑前动脉水平段近侧3~5cm及其中1/3段可作为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时临时阻断的部位.

  •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黄勤;付万新;柳浩然;朱蔚林;彭志强

    目的通过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鞍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各自发出的穿支动脉的解剖和测量,进一步掌握和熟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结构及毗邻血管神经的走行,为手术入路提供参考.方法在30侧(15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上,模拟双侧翼点入路开颅,对鞍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各自发出的穿支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所得结果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描述和测量了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各分支、穿通动脉和神经的毗邻、走行及直径、长度.ACA均由前穿支下方的ICA发出对侧大脑前动脉借前交通动脉相接.回返动脉为ACA-A1段发出的穿动脉中粗大的血管,起源部位、行程及数量变异大.ACoA的形态与双侧A1段直径关系密切.结论间隙Ⅱ中回返动脉起点范围通常位于前交通动脉近侧3mm及前交通动脉远侧3mm范围内,故在前交通动脉水平远、近侧3mm范围内临时夹闭或解剖ACA时,易造成回返动脉损伤.在A1段近侧3~5 mm、A1段中1/3段少有穿支发出,此二处可作为ACoA动脉瘤手术时临时阻断的部位,而A1段远侧、特别在ACoA水平2 mm附近几乎均有回返动脉平行伴行,在此处解剖极易损伤回返动脉.A1段发育不全与ACoA动脉瘤可能有较高的相关性.

  • 单侧A1供血的前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任光阳;王玉玉;刘同华;李刚;李毅

    前交通动脉瘤是颅内常见的动脉瘤,也是难处理的动脉瘤之一.单侧A1供血的前交通动脉瘤是前交通动脉瘤手术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处理这类动脉瘤需要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解剖结构有充分的了解,同时掌握娴熟的手术技巧和相关的动脉瘤外科知识.现就我科2001年1月至2005年10月施行的单侧A1优势供血的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报告如下.

  •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周祥;周文科;张新中;周国胜;惠磊;金保哲

    目的 研究前交通动脉复合体(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complex,ACoAC)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特点,为该区域的手术提供显微解剖数据.方法 在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上,分别在不同的视角下对ACoAC及其发出的穿支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取出整脑后对ACoAC各部分直径、长度进行测量、拍照,所得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例(20侧半球)共有20支大脑前动脉.双侧ACA-A1段长度和直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ACA-A1段后下壁发出许多穿支血管.前交通动脉形态变异很多均发出穿支血管,分别供应下丘脑、视交叉、胼胝体膝部等.Heubner回返动脉是ACoAC发出的粗大的穿支血管,其起源、行程变异很大.ACoAC发出很多供应视交叉及视神经的穿支血管,他们大多来自ACA-A1段.结论 ①双侧ACA-A1段发育多不对称,可能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关.ACA-A1段均发出重要的穿支血管,手术时应仔细加以分辨、保护.ACoA形态变异很大,但与ACA-A1段发育不良关系不大.②Heubner回返动脉起源和形态变异很大.③OC和ON的血液供应有上、下两个起源.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