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精神病学 > 精神医学杂志

精神医学

精神医学杂志

Journal of Psychiatry 정신의학잡지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 影响因子: 1.45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2095-9346
  • 国内刊号: 37-145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4-208
  • 曾用名: 山东精神医学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精神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王汝展
  • 类 别: 精神病学
期刊荣誉:
  • 认知行为治疗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执行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丹宁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药物治疗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和对照组(单用药物治疗)。于入组时及治疗后第3、12个月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第3个月末,研究组PANSS 总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均较入组时降低(P <0.05);治疗后第12个月末,两组 PANSS 总分及各因子分较入组时降低(P <0.05)。治疗后第3个月末,研究组 PANSS 总分、一般精神病理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第12个月末,研究组 PANSS 总分、阳性症状分及一般精神病理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第12个月末,研究组 WCST 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均较入组时降低(P <0.05);正确应答数、分类数均较入组时升高(P <0.05)。治疗后第12个月末,研究组 WCST 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均低于对照组(P <0.05);正确应答数、分类数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改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及执行功能。

  • 原发性失眠患者工作记忆的研究

    作者:姚慷;周群;陈丽君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障碍患者(PI)认知功能改变。方法选取81例 PI 患者(研究组)及82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WAIS-RC)量表评定以及 N-back 任务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3-back 错误应答数方面较差(P <0.05)。结论PI 患者认知状况存在损伤,可能与中枢神经功能异常有关。

  • 高中生自尊和信任水平与其成长经历及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张艺;刘桂花;康宁;张军

    目的:探讨高中生自尊和信任水平与其成长经历和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济南某中学高中生1787名,用自尊量表、信任量表和一般资料调查表进行调查,实际完成1552名。结果高中生自尊量表和信任量表总评分分别为(29.29±4.91)分和(79.62±14.44)分。高中生自尊量表评分与家庭类型、和睦程度、经济状况、父母职业、父亲婚姻、母亲文化程度、童年的虐待和忽视及与父母的亲密关系有关(P <0.05)。信任量表评分与家庭和睦程度、童年的情感虐待和忽视及与父母的亲密关系有关(P <0.05)。自尊和信任水平较低的高中生其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均较差(P <0.05)。结论高中生的自尊和信任水平受父母、家庭、成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与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有关。

  • 奥氮平、氟哌啶醇治疗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急性期症状的疗效观察

    作者:薛晓斌;陈建平;范强;陈旭

    目的:比较分析奥氮平、氟哌啶醇对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急性期精神病性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124例急性期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分为奥氮平组(奥氮平治疗,63例)和氟哌啶醇组(氟哌啶醇治疗,61例),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周末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总体印象-严重程度量表(CGI-SI)评价疗效,并记录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奥氮平组见效时间早于氟哌啶醇组(P <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第1、2、4周末奥氮平组 BPRS 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氟哌啶醇组治疗后第1周末激活性因子分较治疗前下降(P <0.05),治疗后第2周末除缺乏活力因子分外 BPRS 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治疗后第4周末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组间比较发现,奥氮平组治疗后第1、2周末 BPRS 总分及焦虑抑郁、缺乏活力因子分均低于氟哌啶醇组(P <0.05);治疗后第4周末焦虑抑郁、缺乏活力及思维障碍因子分均低于氟哌啶醇组(P <0.05)。奥氮平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氟哌啶醇组(P <0.01)。结论奥氮平、氟哌啶醇治疗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急性期症状疗效相当,但奥氮平起效相对快,且不良反应少。

  • 精神科急诊患者攻击行为危险因素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威;潘轶竹;马征;朱辉;李广泽;付彤;李颖;及晓;李京渊;李小强;尹利;陈媛;田腾飞;郑伟

    目的:对精神科急诊患者攻击风险行为的发病相关因素进行初步调查研究。方法1325例精神科急诊非取药患者接受一般情况调查、攻击风险评估表(ARAS)、简明精神评定量表(BPRS)、YOUNG 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评估。根据 ARAS 评分分为非攻击组(评分Ⅰ~Ⅱ级)和攻击组(评分为Ⅲ~Ⅳ级),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攻击组与非攻击组比较有多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包括:性别、婚姻状况、职业、是否在职或在读、家庭收入、就诊季节、发病诱因、来诊目的、临床诊断、用药、给药途径(肌肉给药、口服给药)、急诊后去向(住院、留观、回家),以及受教育年限、BPRS 总分、YMRS 总分。结论男性、离异、无业、低收入、低教育水平、幻觉妄想状态、躁狂状态等,是精神科急诊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风险因素。

  • 独生子女精神病患者家属总体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侯秀梅;钱丽菊;刘利

    目的:调查独生子女精神病患者家属的总体幸福感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58名独生子女精神病患者家属(研究组)及145名非独生子女精神病患者家属(对照组)进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等问卷调查。结果研究组 GWB 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不同文化程度的家属间总体幸福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 GWB 总分与 TCSQ 中积极应对和 PSSS 中家庭外社会支持呈正相关(P <0.05),与 TCSQ 中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P <0.0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WB 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消极应对因子分和家庭外社会支持因子分(P <0.05)。结论独生子女精神病患者家属总体幸福感较低,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 大学生考试焦虑及归因的研究

    作者:张莉靖;吕元春

    目的:探讨大学生考试焦虑的水平以及影响考试焦虑的因素。方法采用考试焦虑量表(TAI)和自编的考试归因问卷对陕西省7所大学840名学生进行测评。结果男、女大学生 TAI 量表总分及分量表忧虑分、情绪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 TAI 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卡方检验发现生理因素、知识储备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是影响考试焦虑的因素(P <0.05)。结论大学生考试焦虑在年级和专业上存在差异,影响考试焦虑的因素主要有生理因素、知识储备、家庭因素、学校因素。

  • 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性

    作者:叶刚;汤臻;钱正康;杜向东;潘明志;朱峰;付佳林;伏天;刘期春

    目的:探讨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与执行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8名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研究组)及48名正常人(对照组)应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估焦虑水平,剑桥神经心理自动化成套测试软件(CANTAB)中内外空间成套转换测验(IED)测定执行功能,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外周血IL-1α、IL-6、IL-10浓度。结果研究组 GAD-7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 IED 的总错误数、外维转换错误数、完成测试数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外周血 IL-1α、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在研究组中,IED 的外维转换错误数与外周血 IL-1α水平呈正相关(P <0.05),外维转换前错误数、外维转换错误数与外周血 IL-6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存在炎性细胞因子和执行功能异常,且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

  • 中老年精神障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血压和心率变化特征研究

    作者:杨爱军;姜玮;李艳茹;侯冷冰;任艳萍

    目的:探讨中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后心率、血压变化的特征。方法选取32例中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研究组)和115例青年精神障碍患者(对照组)接受 MECT 治疗,比较两组患者 MECT 麻醉前、麻醉后、发作后、发作后15 min、发作后30 min、发作后60 min 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 SBP、DBP 均较麻醉前下降,HR 增快(P <0.05),发作后 SBP、DBP、HR 均升高(P <0.05)。研究组患者麻醉后、发作后 SBP、DBP 的变化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发作后30 min 研究组患者 SBP 高于麻醉前(P <0.05)。发作后60 min 两组患者 SBP、DBP 和 HR 均恢复到麻醉前水平。结论中老年患者 MECT 治疗过程中血压和心率变化幅度较大。

  •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激越症状与院前冲动攻击行为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怀晨;苏中华;张明;徐芳芳;王中刚;张鸿燕

    目的: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新入院患者兴奋激越症状与入院前冲动攻击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51例急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根据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的兴奋激越因子(PANSS-EC)和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分为四组:有激越症状和攻击行为患者组(47例)、有激越症状无攻击行为患者组(11例)、有攻击行为无激越症状患者组(27例)、无攻击行为和激越症状患者组(66例),比较其间的一般人口学和疾病相关特征差异。结果兴奋激越症状检出率为38.4%,入院前一周攻击行为发生率为49%,两者有相关性(P <0.05)。PANSS-EC 的四个因子评分与 MOAS 及其各因子评分呈正相关性(P <0.05)。入院时有激越症状和攻击行为组、有激越症状无攻击行为组、有攻击行为无激越组三组患者攻击风险评分、出走风险评分均高于无攻击行为和激越症状患者组(P <0.05)。入院时PANSS-ES 评分有激越症状和攻击行为组高于有激越症状无攻击行为组高于有攻击行为无激越症状组高于无攻击行为和激越症状组(P <0.05);四组既往攻击/暴力行为史、入院前一周服药情况、疾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激越症状和攻击动行为组、有攻击行为无激越组两组患者的 MAOS 评分高于有激越症状无攻击行为组、无攻击行为和激越症状组(P <0.05)。结论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新入院患者的兴奋激越症状与入院前的攻击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

  • 精神科护士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作者:彭锡玲;卢庆华;钟耕坤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人格特征现状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山东省6家精神病专科医院的813名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积极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国内常模(P <0.05);消极应对方式评分低于国内常模(P <0.05)。应对方式各因子与人格特征各维度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 <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维度、学历对积极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P <0.05),精神质、神经质、掩饰性维度对消极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P <0.05)。结论精神科护士面对应激时,不同人格特征的护士会采取不同应对方式,人格特征对应对方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精神分裂症面孔情绪识别功能相关研究

    作者:朱园园;周振和;袁国桢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面孔情绪识别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组和30位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情感强度识别任务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测试,同时对研究组进行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分。结果研究组6种面孔情绪识别正确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给予非正性面孔情绪刺激时,研究组大部分非靶向量表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总体面孔情绪识别正确率、愤怒面孔情绪识别正确率与患者病程呈负相关(P <0.05),悲伤面孔情绪识别正确率与 PANSS 量表总分呈负相关(P <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面孔情绪识别功能的损害,其与患者的精神症状、病程有关。

  • 康复期大学生精神障碍患者情绪调节策略调查研究

    作者:孙岩;吴微;刘强

    目的:调查康复期大学生精神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策略。方法采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对康复期30例大学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组)、58例大学生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28例大学生双相障碍患者(双相障碍组)、27例大学生焦虑症患者(焦虑组)和49名正常大学生(对照组)进行施测。结果五组在羞愧、羞涩、悲伤、愤怒、厌恶、恐惧负性情绪调节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正性情绪调节方面,五组抑制和重视情绪调节策略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负性情绪调节方面,五组忽视、抑制、重视和自然调节情绪调节策略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康复期大学生精神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

  • 建议将“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名称改为“精神失调症”

    作者:王祖承

    1908年,Eugen Bleuler(1857~1939)把“早发性痴呆”改名为“精神分裂症”,这是划时代的进步。1911年,在他的专著 Demetia Praecox oder Gruppe der Schizophrenien 中正式提出 Schizophrenia 这个名称,这是把 Kraepelin 的躯体学说和 Freuder 的精神动力学说相结合得出的一个全新的名称,意思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世界是不统一的(multimind)[1]。

  • 喹硫平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作者:白录东;李万顺;崔开艳;孙萌萌;郑雷

    目的:喹硫平作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广泛,但是临床反应个体差异较大。基因多态性是影响药物临床反应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药物基因组学的角度综述影响喹硫平临床反应的相关基因及其多态性对喹硫平的影响。

  • 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关基因检测指导利培酮用药二例报告

    作者:王爱祯;李文杰;王盟;杨佳培;杨晓东

    患者女,51岁。因多疑敏感,孤僻懒散23年,于2016年2月23日收治入院。精神检查:意识清,定向力正确,接触合作,思维条理,问答切题,有幻觉及被害妄想体验。情感反应不协调,家属述其有乱买东西行为,但患者予以否认,无自知力。临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予利培酮1 mg/次,2次/d,丙戊酸0.25 mg/次,2次/d 系统治疗,患者有时出现不适体诉,胸闷、心慌、头胀。体检及心电图检查无异常。2周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幻觉妄想逐渐消失,查房时患者偶尔暴露有胸闷、头晕,能忍受,称“这些不舒服一会就消失了”,未主动告知医生。未特殊处理。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为 CYP2D6*14/*10型,属于 IM型(中间代谢类型)。逐步停用丙戊酸镁,使用利培酮1mg/d 维持治疗。患者饮食可,睡眠佳,幻觉、妄想消失,情绪稳定,情感反应协调,意志活动可,能与病友交流,生活自理,有部分自知力。

  • 齐拉西酮与奥氮平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及依从性观察

    作者:王有斌;周刚柱;王宪军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和奥氮平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依从性。方法将72例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治疗组和奥氮平治疗组,疗程均为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8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和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出院后进行1年随访,1年随访后评定患者体质量及服药依从性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后第4、6、8周末 PANSS 总分、阳性症状分及阴性症状分均较各自治疗前下降(P <0.05)。治疗后各阶段,两组 PANSS 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奥氮平组体质量增加发生率高于齐拉西酮组(P <0.05)。随访1年后,齐拉西酮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奥氮平组(P <0.05)。结论齐拉西酮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奥氮平相当,但齐拉西酮安全性较好,患者服药依从性更好。

  • 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惊恐障碍疗效观察

    作者:唐锴;叶庆红;陈志斌;刘树娇

    目的: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辅助治疗惊恐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 rTMS 联合帕罗西汀片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帕罗西汀片,疗程为6周。采用惊恐相关症状量表(PA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第6周末研究组有效率(86.6%)高于对照组有效率(63.3%)(P <0.05)。治疗后第1周末两组 PASS、HAMA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治疗后第2、4、6周末两组 PASS、CGI-SI 和 HAMA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治疗后第4、6周末研究组 PASS、CGI-SI 和 HAMA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40.0%)和对照组(36.3%)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性治疗惊恐障碍疗效好,安全有效,但起效缓慢。

  • 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认知功能损害对照研究

    作者:张理强;林家幸;吕小霞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情况的差异性。方法选取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5例双相障碍患者。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对患者精神状况、抑郁情况以及认知功能进行评估。观察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情况。结果精神分裂症组患者数字广度倒背、WCST 分类个数以及错误个数评分均低于双相障碍组(P <0.05)。男性患者中精神分裂症组患者数字广度倒背以及总分评分均低于双相障碍组(P <0.05);女性患者中精神分裂症组患者 WCST 分类个数评分高于双相障碍组(P <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比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更严重,这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治疗预后效果比双相障碍更差的原因。

  • 强迫性障碍患者5年随访及影响预后因素研究

    作者:孙静;陈峥;贾妍;刘晓燕;王淼;邵长春;于建新

    目的:研究强迫性障碍患者的临床预后,提出改善治疗效果建议。方法选取62例强迫性障碍患者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于基线时及随访结束时评定疾病严重程度。结果随访结束时服药者比例低于基线时(P <0.05);随访结束时 Y-BOCS 除条目9外其他条目评分均较基线时下降(P <0.05), Y-BOCS 总分及思维分、行为分均较基线时下降(P <0.01);随访结束时 SDSS 总分及除条目3、4外其他条目评分均较基线时下降(P <0.01)。随访结束时 SDSS 总分与 Y-BOCS 总分、社交、家庭因素呈正相关(P <0.05)。结论强迫性障碍患者治疗近期效果差,服药的依从性差,社交和家庭关系改善不好,需长期治疗。

  • 精神分裂症患者监护人疾病归因认识对其首次就诊时间和维持治疗复诊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陆峰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监护人对疾病的归因情况及其对首次就诊时间和维持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就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监护人104例,根据自制量表将监护人按疾病的不同归因分为三组:生物因素组27例、社会心理因素组69例和超自然因素组8例;调查首次就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监护人对疾病的归因,估计首次就诊时的病程,并计算维持治疗阶段复诊依从率。结果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超自然因素归因结果分别为26%、66%和8%。三组首次就诊时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后发现,生物因素组首次就诊时病程低于社会心理因素组和超自然因素组(P <0.01)。三组5次复诊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进了一步两两比较发现,生物因素组5次复诊依从率高于社会心理因素组及超自然因素组(P <0.01),且社会心理因素组5次复诊依从率高于超自然因素组(P <0.01)。结论应根据归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监护人进行适当宣教,以提高维持治疗阶段效果。

  • 神经肽Y基因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静;许烨勍;陈俊;易正辉;禹顺英

    神经肽 Y 基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参与调节许多生理功能。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发现,神经肽 Y 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有关。本文对神经肽 Y 基因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假设做了简单综述,提出神经肽 Y 基因可以作为精神分裂症的候选基因;同时对近年有关神经肽 Y 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进行了综述。

  • ANK3基因与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成龙;程宇琪

    在精神系统疾病中,ANK3基因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就 ANK3的结构、功能、病例对照、认知功能、影像学,及其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的机制进行了综述。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机制

    作者:李伟;周卉;姚苗苗;肖世富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精神科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主要适用于难治性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及合并有躯体性疾病的老年患者的治疗,因其安全系数高、不良反应少及费用相对低廉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临床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的一部分患者会在 MECT 的治疗后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因此,本文就 MECT 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发生机制做一综述,以便较为详细地探讨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过程。

  • 国外关于女同性恋者身体意象的研究述评

    作者:毋慧敏;施春华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女同性恋运动从同性恋运动中分离出去后,女同性恋者的身体意象研究逐步兴起。与异性恋女性比较,女同性恋者的身体意象主要表现为受主流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较小、体质量指数(BMI)较高、身体满意度较高和进食障碍问题较少等积极特点。对此,有影响力的社会文化理论解释是性客观化理论和性身份阶段理论。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对于改变社会对女同性恋者的消极刻板印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女性了解社会文化因素对自身身体意象的影响机制,维护其身心健康。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存在差异,未来国内的研究需要注重其特异性。

  • 第五届《精神医学诊疗新进展讲习班》通知

    作者: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拟定于2016年9月8-11日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五届《精神医学诊疗新进展讲习班》,届时,国内外知名专家江开达教授、方贻儒教授等亲临讲授精神科前沿研究进展,并指导临床治疗。具体内容见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官方网站。

  • 《精神医学杂志》采编系统平台启用公告

    作者:

    《精神医学杂志》采编系统平台正式启用,请登陆我刊官网:jsyxzz.paperopen.com,点击作者在线注册,根据提示注册后投稿。

  • 欢迎订阅2016年《精神医学杂志》

    作者:

    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精神医学专业性期刊,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编号:G953-2015)。中国标准刊号:ISSN 2095-9346 CN 37-1454/R。以“服务至上,质量第一”为宗旨,着重报道精神病学、精神卫生学和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新学术动态和科研信息。设论著、论文、学术交流、短著与病例报告、综述、学术论坛等栏目,适应于精神卫生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护理和其他相关专业工作者阅读,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和订阅。本刊为双月刊,国际标准 A4开本,每期10元,全年60元,半年30元,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4-208。亦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订阅。

  • 《精神医学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名单

    作者:

    关键词: 医学杂志 委员会
  • 版权声明

    作者: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许可本刊合作单位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所有著作权使用费与稿酬从本刊论文发表版面费中减除。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 《精神医学杂志》稿约

    作者:

    本刊为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精神医学专业学术期刊,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编号:G953-2015)。以“面向临床,质量第一”为办刊宗旨,着重报道有关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突出精神医学临床、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面向全国各层次的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工作者,以精神科医生、护理人员、心理学工作者及其他相关学科人员为主要对象。

精神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