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作者:王燕妮;姜秋平

    目的 探讨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基础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个案管理护理模式.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对两组进行评定.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社会、动力和精力、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ITA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利于预后.

  • 自知力与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关系的临床分析

    作者:樊素琴;邱松伟

    目的:探讨自知力与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关系.方法:2012 年 11 月-2014 年 11 月收治精神病患者 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25 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自知力教育,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与自制力、治疗态度问卷(ITAQ)测试并评估.比较对照组与试验组的服药依从性变化、患者的自知力恢复情况与患者家属满意率.结果:治疗前试验组BPRS和ITAQ得分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BPRS得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ITAQ得分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服药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率96.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知力教育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自知力,从而提高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提升患者家属满意率,为医院赢得了口碑,值得临床推广.

  • 对精神科住院病人实施心理治疗护理的相关问题

    作者:郭桂英;郭莉新

    发作期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临床上多数病人出现明显的思维障碍,自知力缺乏,生活能力下降,有些病人出现兴奋、躁动、伤人,毁物、自杀、自伤、或木僵、不语、滴水不进,此期病人完全处于精神障碍发作期,把自己封闭在自我意识当中,不想接受治疗,对这些病人除了应用精神科药物治疗和其他辅助性治疗外,还要分析了解病人在病前所遇到的精神刺激.

  •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后可出现的危极因素及应对措施

    作者:田华

    这里所说的危极因素是指已危险到能威胁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健康,已使其病情复发甚至加重的因素.患者精神病患者在医院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训练等系统治疗后,精神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自知力恢复,而以好转出院回归社会,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他们将出现以下危极值.

  • 改良森田心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评价

    作者:孙彦

    目的:探讨改良森田心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该院将收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改良森田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自知力和临床疗效。结果在治疗6周后,研究组患者的ITAQ和PANS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5.47、2.45,P<0.05)。结论改良森田疗法能进一步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能促进患者自知力的恢复,改善社会功能。

  • 精神科病房实施知情同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王明香;周芙蓉;何红娟

    在医疗活动中,知情同意是病人的基本权利,知情告知是医护人员的法定义务,也是自我保护的手段.由于精神病人是特殊的病人群体,多无自知力,故从法律角度来讲他们是无民事行为能力者.根据<民法通则>,对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民事行为能力者,在实施医治时须经监护人同意.然而在精神临床工作中,病人需接受封闭的住院治疗,且住院时间长,监护人既不能陪床,又不能每天与医务人员见面.因此,如何尊重精神病人的知情同意权,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1,2].

  • 心理支持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自知力的恢复

    作者:李如玉

    目的 观察心理治疗对恢复精神分裂症自知力的影响.方法 将17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组(下称联合组)和单纯药物组,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量表,分别于入组前、治疗第4、8、12周末各评定1次.结果 联合组在治疗第8、12周末BPRS、自知力评分较单纯药物治疗组改变显著.结论 心理治疗对帮助恢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效果显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背俞穴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郁证

    作者:赵秀敏;姬鹏文;程凤宽;郭涛

    郁证是以情绪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绪障碍.检查时不能发现相应的体征.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有自知力.此证多见于中年女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笔者于1998年6月~2000年9月,用背俞穴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该证,效果满意,兹报道如下.

  •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作用分析

    作者:陈书喜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作用.方法:将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排序的方式,单号为对照组(n=60),双号为观察组(n=60),两组患者均接受精神科的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而后对两组患者自知力和简明精神症状量表(BPRS)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自知力的恢复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治疗前,两组患者BPR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BPR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可促进其自知力的恢复,同时有效的改善精神症状,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健康教育对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对照研究

    作者:于瑞彦;李健;马丽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作用.方法 对2003年7月~2004年6月120例首次住我院治疗并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不平衡指数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接受同样的药物雏思通维持治疗.对研究组进行半年继续健康教育;于试验前及1年半后,分别对两组的复发率、自知力评分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进行评分和比较.结果 研究组复发率(10.6%)低于对照组(30.2%,P<0.05);研究组自知力评分试验后[(2.9±0.8)分]低于试验葡[(3.0±1.2)分],P<0.05,而对照组由(2.8±1.2)分升至(5.4±2.4)分.(P<0.01),研究组BPRS总分及主要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继续健康教育,对预防疾病的复发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评定结果报告

    作者:杨九州;杨松娥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主要症状分布.方法采用PANSS对本次住院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86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评定结果显示,本组病人的精神症状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目前主要以阴性症状为主,评分在4分(即中等严重程度)以上的项目占比例大的为判断和自知力缺乏(69.77%),其余多数为阴性症状(37.21%~56.98%),阳性症状仅占前10项的第10项一项(31.40%).结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均得到了一定控制,以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判断和自知力缺乏明显.促使患者各种功能恢复,使其回归社会是治疗这类病人的主要目的.

  • 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张洪秋;于兆阳;魏保华;郑春;李艳;罗小年

    目的 探讨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家庭综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药物治疗和家庭综合干预,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中自知力因子和自制依从性评分表等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组BPRS自知力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治疗依从性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家庭综合干预可以有效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改善其服药依从性.

  • 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自知力及精神症状的关系

    作者:杨晓婕;李占江;郭志华;马云;付兆燕;闫丽琼;屈英;王向群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精神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180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自知力评定量表(SAI)、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生活质量的生理因子与依从性、疾病意识、精神症状标识及自知力总分显著负相关(r =-0.232,-0.243,-0.171,-0.274;P <0.05);心理因子与疾病意识和自知力总分显著负相关(r=-0.219,-0.203;P <0.01);生活质量总分与疾病意识和自知力总分负相关(r =-0.169,-0.175;P <0.05),生活质量受自知力总分和阴性症状的影响(β=-0.312,P=0.000;β=-0.157,P=0.037),疾病意识对生活质量心理因子有预测作用(β=-0.291,P=0.003);生活质量总分受自知力总分的影响(β=-0.594,P=0.019).结论:①自知力较好的患者生活质量较低;②心理因子受疾病意识的影响;③阴性症状对生活质量有影响.

  •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自知力、精神症状的相关性

    作者:陆怡;褚庆文;宋凤;张展星;张伟波;蔡军

    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自知力和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市宝山区17个社区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SQL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估.结果:患者生活质量量表总评分与自知力显著负相关(r=-0.26,P<0.01),与精神症状总分显著正相关(r=0.37,P<0.01).逐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总住院次数与生活质量总分负向关联(标准化偏回归系数β=-1.32,P<0.01),精神症状总分与生活质量总分正向关联(标准化偏回归系数β=0.34,P<0.01).结论:①自知力较好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低,精神症状得分高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高;②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住院次数及精神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 双重自我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健芬;顾明志;温五一

    目的探讨双重自我疗法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对其中20例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联合双重自我疗法(A组,即治疗组),另20例单纯给抗精神病药治疗(B组,即对照组),并定期作BPRS测定.结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焦虑抑郁、思维障碍、敌对猜疑、自知力障碍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对自知力的恢复疗效更明显.

  •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研究进展

    作者:杨晓婕;郭志华;李占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良好的自知力是治疗得以开展及奏效的前提. 本文就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知情同意能力的相关因素

    作者:易嘉龙;唐宏宇;陈经纬;于欣

    目的:初步调查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知情同意能力状况以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3名连续入院的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精神分裂症诊断的患者在住院72 h 内完成评估。采用麦克阿瑟知情同意能力评估工具临床用版本(MacCAT-T)评估知情同意能力,同时记录一般情况、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估自知力,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分析其与知情同意能力的关系。结果:45人(84.9%)知情同意能力不同程度受损,以理解(1.58±1.85)和鉴别维度(2.40±1.47)受损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 MacCAT-T 总分与自知力水平呈正相关(r =0.73, P <0.01),与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BPRS 总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自知力(OR =0.69)为知情同意能力的保护因素而思维障碍(OR =1.39)为危险因素。对非自愿入院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34.1%的患者保留知情同意能力。结论: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知情同意能力受损可能是常见的,以理解和鉴别能力为明显。知情同意能力与自知力和思维障碍相关,是否自愿入院并不能完全代表知情同意能力水平。

  •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建国;陈茂卉;王洪福;杨元珍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Fuld物品记忆测验(FOM)、言语流畅性测验(RVR)、积木测验(BD)和数字广度测验(DS)对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及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相关分析发现ITAQ总分与NPT总分、FOM、BD呈正相关(P<0.05,P<0.01);疾病认识因子分与NPT总分、FOM、BD呈正相关(P<0.05,P<0.01);治疗态度因子分与FOM、BD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与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关系密切,认知功能越好,患者的自知力越完全.

  •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作者:李雅君

    Kraepelin将情绪障碍同思维障碍明确地区分开来,但是,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的相关性是早已为精神病学界所认识的.近年来,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除阳性和阴性症状外,情感症状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Bleuler于1950年首先提出抑郁症状在精神分裂症的病程中是极为常见的现象(1).关于精神分裂症过程中出现的抑郁症状的疾病学分类有很多不同意见,目前多将精神分裂症病程中出现的典型抑郁症候群称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这个概念在ICD-10(WHO,1988)及DSM-Ⅳ的appendix(APA,1994)上均在使用.关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性质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观点:(1)是由抗精神病药所致;(2)是精神分裂症病程的一部分;(3)是随着自知力的恢复对前途的失望反应(2).不管如何归类,抑郁症状是造成精神分裂症经过不良的重要因子,并且抑郁症状本身给家庭及本人造成烦恼,是社会功能及就职能力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抑郁使得精神分裂症患者原本已经低下的活动能力、自信、及注意力进一步低下.本文综合有关资料,对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以下讨论.

  •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自知力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李功迎;李凌江;马洪霞;陈景清

    目的: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自知力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自编自知力问卷对81例抑郁症患者和64例躁狂症患者的自知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并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抑郁症病人自知力问卷的评分为8.07±1.96,躁狂症病人自知力问卷的评分为2.62±3.4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时间、AMD总分、入院态度进入了回归方程,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2803、0.2137、-0.2102;躁狂症患者的入院态度、BRMS量表中妄想项目、BRMS总分及自我评价项目进入了回归方程,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8419、0.5537、0.2004、0.1799.结论:抑郁症患者自知力较好,躁狂症患者自知力较差.情感性精神障碍者的自知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468 条记录 1/24 页 « 12345678...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