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避免攻击需引导

    作者:王亚娜;陈林英

    攻击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主要指那些企图损害他人而他人不愿接受的行为.只要有损害的企图,即使未造成损害后果,也属于攻击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大声叫嚷、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

  • 血清素魔法

    作者:张田勘;薛原

    大脑发出的种种指令是一些化学物质,而这些化学物质本身就可以促使一些行为的产生,有时起到与人类的语言指令相似的功能.血清素是这些化学物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至少与情绪、饮食、睡眠、自杀和攻击行为有关.

  • 女性周期性精神病53例临床分析

    作者:于楠

    周期性精神病是指按月经多次反复发作的精神障碍,即与月经周期基本一致有明显间歇期,以内分泌激素分泌失调与自主神经症状,以及思维、情感、行为紊乱为主的周期性急性精神障碍[1,2]。主要有经前忧郁、焦虑、急躁并伴有冲动或攻击行为等。周期性精神病初诊时误诊率高,给实际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现结合我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门诊确诊的53例女性周期性精神病分析如下。

  • 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小剂量丙戊酸镁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

    作者:李雁

    目的:研究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例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三组,1组患者运用丙戊酸镁+利培酮进行治疗,2组患者运用丙戊酸镁+利培酮进行治疗,3组患者单纯应用利培酮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均在开始治疗时就联合应用丙戊酸镁,分别在治疗前后的2周及治疗后4周评定患者的阳性率及阴性症状.结果:三组患者经过治疗后PANSS评分均比治疗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两周末,2组比其他两组的PANSS评分更具差异性,4周末未见明显差异.三组患者经过治疗后,MD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两周及四周的治疗后,前两组患者的效果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四周的治疗后,前两组患者的TE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前两组的差异也较为显著(P<0.01).结论:对伴有攻击性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选择联合应用小剂量丙戊酸镁进行治疗,这样不但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同时还能够明显的降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

  • 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何欣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9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有关原因、方法及攻击对象.结论:通过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有关因素,为临床护理制定防范措施提供了重要资料.

  • 情绪管理能力对4~6年级小学生交往焦虑与攻击行为的影响

    作者:姚荣英;陈军;张勤;朋文佳;付连国

    目的 了解情绪管理能力对4~6年级小学生交往焦虑与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蚌埠市四、五、六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为小学生一般情况、攻击行为量表(AQ)、情绪管理能力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四个部分.采用偏相关和层次回归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攻击行为方面,男生攻击行为得分(72.74±18.09)高于女生(66.31±17.53) (P <0.01),五年级学生攻击行为得分(71.76±18.06)高于四年级(69.24±18.95)和六年级学生(68.40±17.19) (P <0.05).三者关系分析显示,控制性别、年级后,攻击行为与情绪管理能力呈负相关(r=-0.463,P<0.01),与交往焦虑呈正相关(r =0.229,P<0.01),情绪管理能力与交往焦虑呈负相关(r=-0.234,P<0.01);情绪管理能力在交往焦虑与攻击行为中起到部分中介和调节作用(P<0.01),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46.08%,而调节作用仅占总效应的3.5%.结论 情绪管理能力在4~6年级小学生的交往焦虑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可以降低交往焦虑程度与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 安徽省中学生青春期发育时相与不同维度攻击行为的关系

    作者:韩慧;汪耿夫;苏普玉

    目的 探究青春期发育时相与青少年不同维度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 按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安徽省铜陵市、阜阳市和滁州市分别抽取1所普通初中和1所高中,共计调查5760名中学生,分别采用青春发育事件自我评定量表(PDS)和自我感知青春期发育时相两种方法评价青春期发育时相,同时采用Buss-Perry攻击问卷调查青少年攻击行为.结果 PDS量表评价青春期发育状况与攻击行为关系表现为:初中男女生不同维度攻击行为得分均为青春期发育提前组高,青春期延迟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男生躯体攻击、言语攻击行为维度青春期发育提前组和适时组得分高于青春期延迟组,女生在躯体攻击、愤怒、敌意维度表现为发育提前组和适时组得分高于发育延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感知青春期发育状况与攻击行为关系表现为:初中和高中女生,躯体攻击、愤怒、敌意维度得分均为自我感知青春期发育提前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中,仅言语攻击维度在高中男生表现为青春期发育适时组和延迟组得分高于发育提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PDS量表评价青少年青春期发育提前与其攻击行为密切相关,自我感知青春期发育状况对女生攻击行为影响相对较大.

  • 躯体虐待与农村4~6年级小学生攻击行为关系

    作者:袁姗姗;向晶晶;吴春侠;郝文;张艳梅;余毅震

    目的 探讨童年期躯体虐待经历对中国农村4~6年级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 于2014年11月-2015年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五省农村地区8406名8~14岁小学生,其中男生4443人,女生3963人,利用攻击行为量表和儿童期虐待经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小学生攻击平均分数为(68.58±16.86),攻击水平处于中等.经历中重度躯体虐待的小学生有4061人(48.3%),其中的重度躯体虐待有954人.不同性别(t=10.413,P<0.001)、不同家庭经济水平(F=3.868,P=0.021)儿童攻击得分不同.童年期遭遇过躯体虐待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攻击水平均高于未遭遇虐待者(F=285.138,P<0.001).回归模型整体性检验(F =66.16,P<0.001),R=0.335,R2=0.112,躯体虐待对儿童攻击性影响大(b’=0.288),其次为性别(b’=-0.067);家庭经济水平可正向预测儿童攻击水平;重组家庭(t=2.823,P=0.005)和隔代家庭(t=5.004,P<0.001),与生活在核心家庭的儿童相比,其攻击性更高.溺爱、放任、粗暴和变化无常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的攻击性相比民主教养的孩子要高.结论 性别、家庭类型、家庭收入、教养方式、遭受躯体虐待都会影响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其中童年期遭受躯体虐待是农村4~6年级小学生增加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

  • 2014年安徽省农村4~6年级留守小学生的攻击行为与亲子分离、社交焦虑的关系

    作者:张勤;孟艳秋;吴鹭;姚荣英;付连国

    目的 了解安徽省农村小学4~6年级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状况与亲子分离及社交焦虑的相关性.方法 于2014年10-11月,随机抽取安徽省砀山县2个乡镇的3所小学、固镇县1个乡镇的2所小学,采用分层整群抽取的方法,在4~6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级,被抽取班级所有学生均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126名学生.剔除项目填写不全或填写错误的问卷,有效问卷共1024份,有效率90.9%.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亲子分离状况;采用攻击行为量表(aggression questionnaire,AQ)评定学生的攻击行为;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SASC)调查学生的社交焦虑情况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各相关影响因素对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 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的AQ总分及各因子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的AQ总分及各因子得分高于女生,除言语攻击分外,AQ总分及其他各因子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的AQ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且父母皆外出的留守儿童的AQ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AQ总分及身体攻击、间接攻击因子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和母亲外出时间在1年以上、父亲和母亲每年回家次数为0次及父亲和母亲与子女几乎不联系的留守儿童其AQ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父母亲每年回家的次数、父母亲和子女联系的频率及儿童社交焦虑评分均会影响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结论 父母亲联系的频率越少、外出打工的时间越长及儿童社交焦虑评分越高,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越严重.

  • 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

    作者:牛洪艳;王培席;周新明

    目的 以心理应激理论为模式探讨大学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为正确认识及预防攻击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某高校的861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攻击行为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人格类型、家庭教养方式及宽恕性水平的大学生总攻击行为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l),生活事件与社会支持均对大学生攻击行为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结论 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家庭教养及人格是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2011年4~8岁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生育二胎意愿调查

    作者:韩茹;吴丽芸;刘正奎

    目的:探讨独生子女家庭生育二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北京市151个独生子女家庭,对基本人口学特征、父母生育意愿、冒险倾向、生活满意度和孩子的社会行为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的独生子女父母无论是双独、单独还是非独,在生育二胎的意愿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对生育二胎意愿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母亲学历、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影响独生子女家庭再生育意愿的因素.结论:第一胎儿童攻击行为越强,其家长的生育二胎意愿越强;而母亲高学历或为独生子女,其家庭再生育二胎意愿越强.

  • 男性重刑犯乐观人格倾向及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作者:孙霁;班永飞;吴位武;王利娟;班伟

    目的 为了解男性重刑犯乐观人格倾向及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抽取贵州省某监狱408名男性重刑犯,以《生活定向测验修订版问卷》和《攻击行为问卷》为研究工具,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结果 男性重刑犯乐观人格不高,呈现较矛盾的心态(乐观倾向0.32,乐观3.48,悲观3.15).不同乐观倾向的重刑犯在愤怒(F=7.539,P<0.01)、敌意(F =9.785,P<0.01)和躯体攻击(F=3.9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与乐观呈负相关(r=-0.077~-0.125),与悲观呈正相关(r=0.036 ~0.203).敌意对悲观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R2adj=0.039,β=0.242),愤怒与言语攻击对乐观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R2adj=0.035,β值分别为-0.212、-0.187).结论 乐观人格倾向对攻击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 家庭环境对流动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作者:崔洪波;舒畅;陶剑飞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路径.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对广州市360名流动初中生进行调查,并取331名本地初中生作为对照.结果:本地青少年的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得分显著高于流动青少年;本地青少年的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流动青少年;流动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本地青少年.家庭矛盾性对流动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分别对流动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在家庭矛盾性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对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辅导工作可以从增强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入手.

  •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

    作者:李楠

    目的 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该院自2014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9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患者有无攻击行为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52例有攻击行为,对照组47例没有攻击行为,分析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因素,并探究护理方法.结果 观察组43例既往存在攻击行为,占82.69%;对照组17例,占36.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7例治疗护理依从性差,12例曾有强制措施,7例情绪易激怒,11例患者有敌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性行为,多与患者疾病本身有关,需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 精神科攻击行为护理风险评估与干预

    作者:韩英;赵淑芹

    攻击行为是指任何形式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的行为,其极端形式是暴力行为[1].攻击行为是精神科住院患者较常见的护理问题,是患者住院期间经常发生的危险行为之一.暴力攻击行为给医务人员及住院患者的安全带来很大威胁,在护理此类患者过程中较易发生护患冲突及纠纷,一直是精神科病房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2].2010年2月~ 2010年12月共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397例,通过应用我院护理部统一下发的"精神科攻击行为护理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的攻击行为进行有效的护理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保证了患者住院安全.现报告如下.

  • 脑血管病后言语障碍的康复治疗

    作者:杨萍;黄圣明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急、进展快、病程长、恢复慢,常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用语言交流思想、感情是人类独有的,所以语言是高级的交流手段.中风患者有的突然失去与外界交流的能力,给患者带来忧虑和烦恼,甚至出现攻击行为[1].通过对27例脑血管病后遗语言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有如下几点体会.

  • 追踪L型开放式护士站

    作者:薛晓英

    传统精神病医院病房的护士站一般都是封闭的形态,门是锁死的,观察外面情况或与患者对话是隔着玻璃甚至铁栏杆进行的,病人一般不能随意进出护士站.这些传统的设计,是考虑到精神病患者在病情不稳定时可能会有攻击行为,或闯进护士站毁物、伤人、干扰护士工作的隐患,而医院理应为医护人员的安全提供保障.

  • 童年期虐待和亲子分离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葛星;胡塔静;刘阳;张婉婉;余婷婷;汪耿夫;袁珊珊;方玉;苏普玉

    目的 探讨童年期母婴分离和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 对安徽省霍邱县3所乡镇普通初级中学1417名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调查研究对象攻击行为、童年期亲子分离和遭受虐待以及其他一般情况等.结果 男生躯体攻击因子分(2.52±0.78)高于女生(2.29±0.79),而女生在愤怒因子分(2.60±0.82)和敌意因子分(2.58±0.80)高于男生(2.41±0.75、2.47±0.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类型攻击行为因子分及总分均随年级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P值均<0.001).初次与母亲分离的不同年龄段初中生,在言语攻击因子分、敌意因子分和攻击行为总因子分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次与父亲分离的不同年龄段初中生,在敌意因子分和攻击行为总因子分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次与父母同时分离的不同年龄段初中生,在愤怒因子分、敌意因子分和攻击行为总因子分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表现为年龄越小攻击行为的各因子得分越高.童年期遭受各种类型反复虐待的初中生其各种类型攻击行为因子分和总分均高于无相同类型的反复虐待者,其中大部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童年期亲子分离时间较早以及遭受反复虐待是其青春期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

  • 安徽省3市中学生攻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祖萍;许韶君;赵玉秋;蔡传兰;陶芳标

    青少年攻击容易引发暴力、犯罪行为,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以往研究显示青少年攻击行为受到家庭、社会、同伴和个人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研究均显示具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在自尊、焦虑、情绪和依恋等方面与正常青少年相比均有显著差异.为此本研究探讨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 生命早期电视暴露状况及其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作者:曹慧;严双琴

    久坐行为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生命早期久坐行为的一个主要来源是看电视.随着电视普及,儿童电视暴露时间越来越长,且向小年龄段的儿童发展,此类公共健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1-2].研究显示,生命早期看电视习惯形成后可持续存在,并能预测生命后期不良的健康结局(如肥胖、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以及认知功能损伤等)[3-5].本文就生命早期电视暴露情况及其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提高公众对早期电视暴露危害的认识,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550 条记录 1/28 页 « 12345678...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