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国际内分泌代谢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국제내분필대사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天津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8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157
  • 国内刊号: 12-1383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53
  • 曾用名: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方佩华
  • 类 别: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期刊荣誉:
  • 线粒体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永航;李昌臣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是糖尿病单基因致病类型。在新的糖尿病分型中把其列为特殊类型糖尿病,属于β细胞遗传缺陷疾病。线粒体糖尿病也是一大类异质性疾病。为加深对此病的认识,除介绍线粒体DNA 3243点突变常见的临床表现外,重点探讨此突变的胰外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情况及近年来新发现的与糖尿病有关的其它线粒体突变位点。

  • 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肥胖调节的分子生物学进展

    作者:孙斐;俞瑾

    下丘脑是调节摄食行为和能量平衡的关键部位。脂肪组织分泌的leptin(瘦素)通过下丘脑内侧基底部的受体,正调神经肽Y mRNA、负调阿黑皮素原(POMC)mRNA的表达,抑制食欲和进食;而下丘脑外侧部的黑素细胞凝聚素、增食欲素(orexin)则刺激进食。两者共同调控能量自稳态,参与肥胖的调节。进食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亦相互作用构成下丘脑能量调节网络,探讨网络构成及作用的分子机制是未来研究肥胖发生的方向。

  • Fas、FasL与1型糖尿病

    作者:白桦;马学毅

    1型糖尿病是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β细胞凋亡在其发病中起了一定作用,Fas/FasL系统参与β细胞凋亡。Fas是死亡因子,FasL是其受体,表达Fas的细胞和表达FasL的细胞或抗Fas抗体结合均可导致表达Fas的细胞凋亡。正常胰腺细胞不表达Fas,胰岛炎时,许多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可诱导胰岛β细胞表达Fas,从而被表达FasL的细胞(T细胞或胰岛α及β细胞)诱导凋亡,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对Fas/FasL研究可能在1型糖尿病免疫预防上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罗晏权;纪立农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患者常有高胰岛素血症,其发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危险性也增加。近来的遗传学研究发现有多种基因参与了其发病,其中以胰岛素基因等为重要。

  • TGFβ1反义基因抑制糖尿病肾病肾系膜增生的作用

    作者:孔晓红;邱明才

    近年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1(1GFβ1)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TGFβ1中和抗体抑制糖尿病肾病肾脏肥大的研究结果提示,TGFβ1反义基因对糖尿病肾病可能有相同作用。反义基因包括反义寡核苷酸、反义RNA和核酶。文中阐述了其抑制糖尿病肾病肾系膜增生的原理,并对其优越性进行比较。TGFβ1反义基因是通过在转录、翻译水平封闭TGFβ1使其表达下降。理想载体的选择,基因转移效率的提高和转移的特异性是糖尿病肾病基因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

  • 胰岛素增敏剂一Thiazolidinediones研究现状

    作者:任艳;田浩明

    Thiazolidinediones(TDs)是一类新型的胰岛素抵抗治疗药物。动物及临床实验证实TDs通过激活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显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缓解高血压及脂代谢紊乱,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亦具有保护作用。临床使用耐受性好,低血糖发生率低。但其中的Troglitazone具有明显的肝脏毒性。

  • 肾上腺髓质素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作者:王绵;李凤英;徐隆绍

    肾上腺髓质素(AM)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新的血管活性多肽,广泛分布于全身许多组织,生物学作用广泛。近来研究表明,AM可能与糖代谢及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定关系。

  • 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的机制

    作者:张明旭;傅德贤;杜冠华

    T淋巴细胞是1型糖尿病发生时胰岛的主要浸润细胞,可直接或间接地杀伤β细胞。由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分泌产生的Ⅰ型因子(IFNγ,IL-2,TNFβ)和炎症前因子(IL-1α,IL-1β,TNFα等)对胰岛β细胞有破坏作用。也有证据表明氮氧自由基可作为细胞因子诱发β细胞破坏的中介者。

  •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心血管并发症

    作者:董金芳;徐隆绍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表现为雄激素过多症,后者常伴发胰岛素抵抗(IR)、高胰岛素血症、肥胖、高血压及脂质代谢紊乱。PCOS的发病率达5%~10%,是育龄妇女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主要病理机制为雄激素过多症和促性腺激素分泌的改变,常表现排卵停止,不孕,月经量过多及时间不准,多毛,脱发以及肥胖。典型病例还有血浆黄体生成素、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睾酮和胰岛素浓度升高;血浆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和卵泡刺激素浓度降低。诊断需依据激素的异常变化,同时要排除非典型性肾上腺21-羟化酶缺乏和雄激素分泌性肿瘤。冠状动脉病是PCOS患者危险的并发症,可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猝死等。以冠状动脉为主的大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已经确认,包括高脂血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浓度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吸烟,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X,纤溶功能降低并伴有血浆1型纤维蛋白溶酶原(PAI-1)浓度增高。其中以IR型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X为并发大血管疾病为重要的指标,并且可能是其决定因素;甚至当其他的标志及决定因素正常时,糖尿病本身即可明显增加大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危险性。

  • 人类白细胞抗原与2型糖尿病

    作者:梁敏;冼苏;罗佐杰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重要的遗传学标志,它与多种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联,HLA的高度多态性为研究2型糖尿病(DM)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研究表明2型DM具有很强的遗传背景,2型DM及其并发症与HLA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且2型DM和1型DM与HLA的关联有相似之处。研究HLA与2型DM的关系有助于认识2型DM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 葡萄糖激酶活性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海燕;李长贵;董砚虎

    葡萄糖激酶(GK)是肝细胞和胰岛β细胞中葡萄糖代谢途径中的第一个关键酶。虽然两种组织中的GK在结构、功能和调控因素上存在差别,但在维持血糖稳态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青少年发病型成人糖尿病(MODY)和一般糖尿病患者及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证实GK活性下降与糖代谢紊乱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改善GK活性的药物如生物素、有机钒、硒酸盐等对糖尿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作者:侯宁宁;董砚虎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心血管主要的调节系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存在I/D多态性,该序列决定了血清中ACE的水平。ACE I/D多态性与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无关,而ACE I/D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血管性疾病的相关性尚存在争论。因此,明确ACE多态性与糖尿病的关系尚需进行更大规模的人群前瞻性研究。

  • 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

    作者:冉兴无;李秀钧

    瑞格列奈为(S)2乙氧基4(2-(3甲基-1(2-(1-六氢吡啶)苯基)丁烷基)氨基2-氧乙基)苯甲酸的镜像体,是甲基甲胺苯甲酸家族的一员。它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分子量为36 ku的蛋白质结合,关闭ATP敏感性钾通道而刺激胰岛素释放。瑞格列奈吸收迅速,起效快而持续时间短,主要刺激餐时胰岛素分泌,因此可以餐时服用。其疗效与磺脲类药物相似,但在餐后血糖控制方面优于磺脲类,与二甲双胍相似,低血糖发生率较磺脲类低。

  • 解偶联蛋白与肥胖及2型糖尿病

    作者:鲁一兵;王华;何戎华

    解偶联蛋白(UCPs)能将呼吸链与ATP产生过程解偶联而影响体内能量平衡。UCPs的表达受到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β-肾上腺能激动剂、Leptin等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肌中UCP3 mRNA特异性降低,UCP3基因外显子6号连接区突变引起脂肪氧化减少和高呼吸商,内含子4号C→T突变与肥胖的糖尿病发生相关联,提示UCP3基因的变异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病因中起一定作用。

  • 胰岛淀粉样蛋白和2型糖尿病

    作者:游志清;汪恕萍

    胰岛淀粉样蛋白(IA)是2型糖尿病(DM)人的胰岛特征性病理改变,其主要成分为胰岛淀粉样蛋白多肽(IAPP),IA的形成可能与胰岛B细胞蛋白内切酶活性降低有关。临床研究提示IA沉积和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相关,在DM动物的发生过程中IA出现先于血糖升高。实验研究发现IA原纤维对胰岛细胞有毒性作用。此外,IA沉积还可减少胰岛血供和直接侵害胰岛细胞,损伤胰岛功能。因此,IA在2型DM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待重新认识。

  • 066 胰岛素皮下连续输注:严格控制青少年1型糖尿病代谢紊乱的新疗法

    作者:

    [英]/Boland EA…//Diabetes Care.-1999,22.-1779~1784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结果证明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接受日多次注射法(MDI)或胰岛素皮下连续注射法(CSII)强化治疗均可获得良好代谢控制及预防慢性并发症的效果。本研究观察了一组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以评估CSII和MDI两治疗方案的临床和心理社会治疗效益。病人和方法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75例,年龄12~20岁,均有1 a以上胰岛素治疗史。近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14%,近6个月严重低血糖反应事件<2次,除外其它疾患。其中25例应用CSII治疗,50例采用MDI接受强化治疗,随访1 a。于研究初、研究6个月及满12个月时由专业人员对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抑郁程度、自制力、自信心、处理治疗问题能力等作出评估。并且每4~6周进行常规随访,记录临床资料包括HbA1c、不利事件(即低血糖反应、超重等)。结果研究开始时,CSII组和MDI组的年龄、病程、性别、种族、胰岛素日用量(单位U/kg)、HbA1c水平等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6个月时两组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CSII 7.7%±1%对8.4%±1.7%;MDI8.1%±1.0%对8.8%±1.6%,P均<0.02)。随后6个月中CSII组HbA1c水平持续下降(12个月时7.5%±0.9%),而MDI组轻微回升(12个月时HbA1c为8.3%±1.3%)。尽管如此,整个研究期间CSII组低血糖事件的发生较MDI减少近50%(P=0.01),两组糖尿病酮症(DKA)发生人次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2个月后胰岛素日用量CSII组明显少于MDI组[(1.05±0.6)U/kg对(1.49±0.6)U/kg,P=0.009]。自主能力调查数据显示两组患者自治能力、生活质量、抑郁程度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在自行处理胰岛素治疗问题方面CSII组表现更好。结论 青少年1型糖尿病采用CSII治疗方案在改善代谢控制、降低HbA1c水平、减少低血糖反应发生和增加心理健康方面可收到更好的效果。(南海荣 许 玲摘 王德全校)

  • 065 青年人胰岛素抵抗和心率的自主调控

    作者:

    [英]/FlanaganDE…//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9,84.-1263~1267利用心率变化(HRV)反应交感和迷走神经活性的理论来确定胰岛素抵抗和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的关系。资料和方法 137例(男73,女64)20岁受试者低摄入碳水化合物200g/d共3 d,夜间禁食及禁烟酒。将受试者分为不运动、每周少于3次有氧运动及3次或以上有氧运动不同组,同时测体重指数(BMI、腰/臀比、二头肌、三头肌处皮皱厚度,并于病人休息30 min后记录心电图(ECG)15 min,分析HRV。受试者按0.5g/kg行静脉葡萄糖耐量实验(IVGTF)、在-30、-5、3、5、7、10、15、20、30、45、60、75、90、120、180 min共15时点测血糖和胰岛素,以分析胰岛素敏感性(Si)。根据HRV频谱两个峰值分为低频(LF)和高频(HF)功率,计算高低变化率(HL率)来分析交感迷走神经间的平衡。结果男女两性年龄、BMI相似,而腰臀比,二头肌及三头肌皮皱厚度,空腹胰岛素[(36.8±23.5)、(46.9±34.2)pmol/L,P=0.003],Si[(5.09±2.87)、(3.94±2.57)×104min-1/(pmol·L),P<0.002],心率[(56±8)、(59±8)次/分,P=0.019],HF[(41.4±12.7)、(49.6±14.6)标准单位,P=0.001],LF[(33.6±14.4)、(26.7±13.1)标准单位,P=0.004]及HL率[(1.31±1.15)、(2.04±2.07),P=0.001]有明显差别。男性心率越低,则Si越高(r=-0.410,P=0.004),而女性Si与心率则不相关(P=0.67)。男女两性Si与肥胖指标明显相关(P<0.001),但心率则与之无相关性,运动少的人的心率高于中度以上运动者(69、64次/分,P=0.04),但与吸烟饮酒无关。男性心率(P<0.001)和BMI(P=0.001)与Si显著相关,而不活动则与Si不相关;而女性Si与BMI(P<0.001)相关,但与心率及不运动无关。男性在任一BMI水平Si随心率增加而降低,在任一心率,Si随BMI增加而下降,胰岛素抵抗重者是心率及BMI大者,敏感的是心率及BMI低者;女性Si随BMI增加而下降,但与心率无关。在两性,心率越快,HF越低,LF越高,HL率越低。在男性,LF成分越少,HF越多,HL率越大,Si越高(P=0.008),女性则无这种相关性。女性卵泡期心率(56次/分)低于黄体期(60次/分,P=0.006)而Si相反(4.04、3.22×104 min-1/pmol·L,P=0.036),HF、LF及HL率与月经周期无关。结论 在青年男性而非女性,心率、HRV越高,胰岛素抵抗越重,Si在男性与心脏交感迷走神经平衡有关,提示性别不同,胰岛素抵抗的自主调控也不同。(杨 杰 李 莉摘 杨菊红校)

  • 062 GH和IGF-1联合用药可防止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胶原蛋白合成下降

    作者:

    [英]/Berneis K…//J Endocri-nol.-1999.162.-259~264本研究目的是探讨生长激素(GH)治疗是否能克服糖皮质激素对骨形成和胶原蛋白合成的抑制作用,同时研究GH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联合用药是否更为有效。对象与方法 2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24.5±1.2)岁,体重指数(23.1±0.6)k/m2]口服泼尼松治疗(每天0.5 mg/kg,共6 d),随机分成3组: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组,给以Genotropin[2×0.15 IU/(kg·d)]皮下注射;联合用药组,除Genotropin外,还给予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hIGF-1;Igef,2×40μg/(kg·d)]皮下注射;和安慰剂组,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各组的治疗均为6天。分别于第1天(用药前)和第7天上午采集空腹血和尿标本,测定患者骨和结缔组织形成、骨吸收、甲状旁腺激素(PTH)及其相关指标和血清GH、IGF-1浓度。分析各组治疗前后变化及3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骨和结缔组织形成:3组第7天血清骨钙素与第1天相比均有明显下降,但各组之间下降值差异性无显著意义;血清Ⅰ型前胶原蛋白羧基末端伸展肽(PⅠ CP)浓度,安慰剂组下降了52%±7%,GH组稍有下降(无统计学意义),而联合用药组无下降;血清Ⅲ型前胶原蛋白氨基末端伸展肽(PⅢNP)浓度,安慰剂组下降了37%±5%,而联合用药组无变化。骨吸收:3组尿吡啶醇碱(pyridinoline)和去氧吡啶醇碱(deoxypyridinoline)的排泄均增加,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羟脯氨酸/肌酐的排泄,GH组较安慰剂组显著增加,而联合用药组增加得更为显著;过夜尿肌酐排泄,GH组和联合用药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TH及其相关指标:安慰剂组血清PTH浓度显著升高,而其它两组保持不变;安慰剂组的血浆碱性磷酸酶(ALP)无变化,其它两组均显著降低;GH组骨特异性ALP升高;各组的血浆钙均无明显变化;GH组和联合用药组的血浆无机磷(Pi)明显升高,而安慰剂组无显著变化。结论 本研究证实短期中等剂量甲基泼尼松(约30mg/d)的治疗可降低成骨细胞活性和胶原蛋白合成,增加骨吸收。GH和IGF-1联合用药能对抗糖皮质激素所致的骨和软组织胶原蛋白合成的减低,但不影响骨吸收。GH和IGF-1联合用药预防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胶原蛋白合成下降要比单独使用GH更为有效。(韩春生 丁秀芳摘 丛淑萍校)

  • 063 甲状腺细针穿刺组织活检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临床观察

    作者:

    [英]/Cap J//Clin Endocrino1.-1999,51.-509~515对7 a间甲状腺细针穿刺组织活检(FNAB)结果对照手术后的组织学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评价FNAB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资料 7 a间2 100例病人接受2 492次FNABs。临床指征为多结节性甲状腺肿者(1 330例)、单结节性甲状腺肿者(591例)、疑为桥本氏病者(147例)或亚急性甲状腺炎者(32例)。其中536例病人在FNAB检查后接受甲状腺手术治疗。对773例接受FNAB检查后未手术者随访2~7 a,大部分病人经治疗无恶性病变表现。统计学分析 FNAB可疑或恶性者,组织学证实恶性者为真阳性(TP),若组织学证实良性者为假阳性(FP);FNAB良性者,组织学证实也是良性者为真阴性(TN),若组织学证实为阳性则为假阴性(FN)。灵敏度(%)=[TP/(TP+FN)]×100,特异度(%)=[1-FP/(FP+TN)][TN/(TN+FP)]×100。阳性预测值(%)=[TP/(TP+FP)]×100,阴性预测值(%)=[TN/(TN+FN)]×100。诊断正确率(%)=(TP+TN)/(TP+TN+FP+FN)×100。结果 150例病人共187次FNAB因取材不良而被剔除。余1 950例病人中FNAB示良性病变者1 705例(81.2%),其中339例(19.5%)接受手术治疗;FNAB可疑或恶性病变者245例(11.7%),其中177例(72.2%)接受手术治疗。10例FNAB良性病变的病人接受手术治疗后组织学证实为恶性病变,其中2例为淋巴瘤误诊桥本氏病,另8例中,因5例为直径小于10 mm的乳头状微腺瘤,FNAB检查未穿到此位点,1例为囊性退行性变的乳头状癌误诊良性退行性变,2例乳头状癌误诊良性结节。177例FNAB恶性病变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仅有60例组织学证实为恶性病变(56例癌,4例淋巴瘤),其余117例为假阳性。FNAB阳性预测值依赖于肿瘤类型,本研究中,未分化癌为6/6(100%),髓样癌为4/5(80%),乳头状癌为24/41(58.5%),淋巴瘤为4/6(66.7%),滤泡状腺癌为14/70(20%),Hurthle细胞瘤为7/45(15.6%)。有31例FNAB为滤泡状腺癌而组织学证实为滤泡状腺瘤。结果分析表明FNAB诊断灵敏度为86%,特异度为74%,阳性预测值34%,阴性预测值97%,诊断正确率75%。结论 将FNAB检查组织仅分为良、恶性两种,同时可疑或恶性只有被组织学证实才为真阳性时,FNAB检查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是低的。然而能将具有34%恶性可能的患者(即FNAB恶性者,占患者的11.7%),与具有3%良性可能患者(即FNAB良性,占所有患者的81.2%)区别开来,这种检查还是非常有益的。(矫 杰摘 蒋 玲校)

  • 073 激素替代治疗绝经后妇女高尿酸血症

    作者:

    [英]/SuminoH…//Lancet.-1999,354.-650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激素替代治疗(HRT)可显著减少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疾病危险,但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高尿酸血症是妇女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独立预测因素,因此雌激素心血管保护作用,可能部分与其改变血清尿酸浓度有关。本研究旨在调查绝经后妇女HRT对血清尿酸浓度的影响。分析了61例绝经后妇女,她们每日接受HRT(0.625 mg结合雌激素及口服甲羟孕酮0.25 mg每天),为期12个月,另24例绝经后妇女作为对照组不接受治疗。无1例妇女应用影响尿酸药物,如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促尿酸尿药物、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所有妇女闭经>12个月,并有血清卵泡刺激素浓度升高。无1例妇女在近12个月内曾接受任何雌激素制剂以及3 a内作植入式治疗。分别测定患者血尿酸和肌酐基础值,以及HRT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浓度。血尿酸通过尿酸一过氧化物酶法测定。根据基础尿酸值不同,把HRT组和对照组又分成高尿酸组(尿酸>0.327 mmol/L)和正常尿酸组(尿酸≤0.327 mmol/L),其中HRT组61例:高尿酸15例、正常尿酸46例;对照组24例:高尿酸7例、正常尿酸17例。结果 患高尿酸血症绝经后妇女,在3~12个月内HRT能显著降低其平均血尿酸浓度(P<0.01),而正常尿酸组,HRT对血尿酸浓度改变无显著意义;各组间基础肌酐浓度没有差异,且在HRT后各组间血清肌酐浓度改变无显著差异。 研究证实,患高尿酸血症的绝经后妇女应用HRT可降低血尿酸水平。但还不能澄清HRT降血尿酸的机理,可能与雌激素可增加尿酸排泄有关。本研究指出,HRT可降低高尿酸血症,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因而有益于心血管系统,是HRT心血管保护机理之一。(童亚芳摘 陈晓红校)

  • 074 雌激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大钾离子通道"

    作者:

    [英]/Silberberg SD…//Science.-1999,285.-1859~1860女性在绝经期前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血液中雌激素的作用。一方面,雌激素与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某种受体结合,结合后的复合物改变基因的表达,其结果是保护血管免受损伤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另一方面,雌激素直接作用于血管壁,迅速引起血管扩张。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有一种可由Ca2+激活的大容量传导K+通道(又称为大K+通道)。它与骨胳肌细胞膜上的K+通道不同,具有很强的传导性,并且二者结构也有差异。它除具有与骨胳肌相同的电压依赖性K+通道(亚单位α)外,还具有肌胳肌K+通道缺乏的亚单位β。亚单位β具有与Ca2+结合部位,所以这种大K+通道受电压和细胞内Ca2+浓度双重调控。亚单位β对大K+通道具有重要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很低Ca2+浓度即可激活大K+通道。Valverde等发现雌激素直接激活这种大K+通道,使Ca2+通道关闭,Ca2+内流停止,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发挥快速调节血管张力的作用,但雌激素不能增强仅由亚单位α构成的K+通道的活性。还发现与血清白蛋白结合的雌激素虽不能穿越细胞膜,仍可激活大K+通道,由此证实雌激素在细胞外发挥作用。雌激素可激活存在于人工重构细胞膜上的大K+通道,说明大K+通道是雌激素的受体。用荧光标记雌激素并与人类胚胎肾脏细胞结合,结果同时具有亚单位α、β的大K+通道发出的荧光远比仅具有亚单位α的普通K+通道明亮。上述研究证实,雌激素与大K+通道的外置位点(即β亚单位)结合,只有当亚单位β存在时才能明显提高通道活性。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跨膜电压改变的程度决定着平滑肌细胞收缩的程度。当膜内电位升高(去极化)时,电压依赖性的Ca2+通道激活,Ca2+内流,平滑肌细胞收缩。这一过程能够被选择性K+通道的开放所逆转。肌细胞内K+外流的增加使细胞内电压负值上升,使Ca2+通道关闭,肌细胞松弛。大K+通道的开放能够抑制Ca2+通道,并受雌激素的影响。这一发现对于合理设计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药奠定了基础。(李玉阳摘 赵子彦校)

  • 064 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人中胰岛素原及胰岛素与胰岛素敏感性和急性胰岛素反应的关系

    作者:

    [英]/Mykkanen L…//Diabetologia.-1999.42.-1060~1066研究了在2型糖尿病人中空腹完整胰岛素原、32及33裂解胰岛素原、胰岛素原/胰岛素与胰岛素敏感性以及急性胰岛素反应(AIR)的关系。人员与方法182名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在40~69岁,均未用过降糖药物。分别测定他们的空腹胰岛素、完整胰岛素原,判定胰岛素的敏感性,计算全胰岛素原/胰岛素,有关资料均经静脉内葡萄糖耐量试验和微小模型以及AIR来评估。结果与讨论经统计发现胰岛素敏感性与空腹胰岛素(rs=-0.42)和完整胰岛素原(rs=-0.32)(P<0.001)成反比,而完整胰岛素原/胰岛素和胰岛素的敏感性不相关。AIR与完整胰岛素原成正相关(rs=0.23),与完整胰岛素原/胰岛素成负相关(rs=-0.29,P<0.001)。空腹血糖与完整胰岛素原(rs=0.34)及完整胰岛素原/胰岛素(rs=0.24,P<0.001)成正相关。完整胰岛素原和胰岛素的比值随AIR的下降而增加,这一种相关性独立于年龄、性别、种族、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敏感性。本研究证实,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中胰岛素分泌的低下与完整胰岛素原浓度不按比例的增加有关,且这种相关与空腹葡萄糖浓度、胰岛素敏感性、体重指数无关。胰岛素抵抗与完整胰岛素原和胰岛素比值的升高无关。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完整胰岛素原和胰岛素比值的增加是2型糖尿病中胰岛素分泌缺陷的指标。(王丽娟摘 邢林山校)

  • 067 在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胰岛素类似物Lispro对减少夜间低血糖发作的作用

    作者:

    [英]/Heller sR…//Diabetes Care.-1999.22.-1607~1611评价了1型糖尿病(DM)患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中,应用胰岛素Lispro降低夜间低血糖发生的作用。对象及方法随机选取165例1型糖尿病患者,有2 a以上病史,使用基础治疗至少3月,糖化血红蛋白(HbA1c)<8%,同时愿意更严格地控制血糖(有活动视网膜病变,明显的糖尿病肾病或近12个月发生严重的低血糖的患者除外)。病人先进入两个月的观察期,在此期间,三餐前用常规短效胰岛素,睡前用中效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的目标为餐前4~7 mmol/L,餐后7~10 mmol/L,同时病人记录自己低血糖发作的症状和次数。另外,病人每隔两周收集一天7次血糖标本送实验室检测。血糖水平在控制范围内的次数<70%或HbA1c>8%的病人不被纳入分组。两月后合适的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运用交叉试验,一组先用胰岛素Lispro4个月,再用常规胰岛素4个月,另一组则相反。记录病人低血糖发作的次数和程度,且每月检测一天七个时间点的血糖。结果治疗一阶段低血糖的发生率用胰岛素Lis-pro比用常规胰岛素低(1 156次对775次),且发生夜间低血糖的次数减少(181次对52次,P=0.01),二阶段用胰岛素Lispro与用常规胰岛素低血糖的发生率为883次对702次。用常规胰岛素与用胰岛素Lispro的HbA1c水平分别为:一阶段开始为6.4%±0.9%对6.2%±1.1%,结束时为6.2%±0.8%对6.0%±0.9%;二阶段开始为6.0%±0.9%对6.2%±0.8%,结束时为6.4%±1.1%对6.4%±1.1%。用胰岛素Lispro的病人早餐后及午餐后的血糖都比用常规胰岛素的病人低[分别为(7.4±0.5)对(8.5±0.4)mmol/L,P=0.048;6.6±0.3对(7.2±0.3)mmol/L,P=0.043],但睡前却高[(8.1±0.5)对(7.5±0.4)mmol/L,P=0.03]。用常规胰岛素的病人体重增加[从(73.5±10.1)至(75.5±10.2)],而用胰岛素Lispro不增加。两组病人在研究开始或结束时使用的中效和短效胰岛素的用量都无明显变化 结论本试验显示达到同样良好血糖控制同时,用胰岛素Lispro比用常规胰岛素减少了低血糖的发作(12:00~6:00pm),特别是减少了夜间低血糖的发作和严重低血糖的发作。(苏白海摘 魏松全校)

  • 061 用rhGH治疗成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结合蛋白的研究

    作者:

    [英]/Jenseen PB…//Clin Nephrol.-1999·52.-103~109本研究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行血液透析(HD)的成年患者后,对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IGF-Ⅱ、IGF结合蛋白(IGFBP)-1、1G-FBP-3变化及rhGH作用进行评价。病人与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选择了20名有超过6个月血液透析史的成人尿毒症患者(12男,8女,平均年龄48.6岁)。其中rhGH治疗组9例(4女,平均年龄49岁,平均体重56 kg),给予rhGH治疗[4 IU/(m2·d),每天晚8:00点皮下给药],治疗6个月,对照安慰剂治疗组11例(7男4女,平均48.3岁,平均体重61.5kg)。所有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6ml/mm。分别检测血清GH、IG-Ⅰ、IGF-Ⅱ、IGFBP-1、3。空腹血样在每两个月透析前早晨采集,冷藏于-80℃中。结果 ①rhGH治疗期间,患者血清GH有显著变化(P=0.0034),在治疗4个月时平均由基础2.2升至13.5μg/L(P=0.01),然后降至7.5μg/L(P=0.13)。安慰剂组无显著变化。②血清IGF-Ⅰ在rhGH治疗4个月时由213升至594μg/L(P=0.008),然后在第6个月时下降至348μg/L(P=0.01),但仍高于正常值。安慰剂组无显著变化。③血清IGF-Ⅱ在两组中均无显著变化,但均较正常值显著升高。④血清IGFBP-1在治疗前均较正常高,但在rhGH治疗2个月时明显下降,在4个月后降至低水平(由基值53.1μg/L降至10.7μg/L,P=0.004),然后在后2个月升至24.7μg/L,但仍明显低于基值。安慰剂组无改变。⑤治疗期间血清胰岛素由13 mU/L升至17 mU/L(P=0.03),而血糖保持稳定。血清IGF与胰岛素之间变化存在相关性。⑥血清IGFBP-3在治疗4个月后由5 620升至高值7 950μg/L(P=0.004),然后降至7 100μg/L(P=0.004)。安慰剂组无明显变化。⑦血清IGF-Ⅰ/血清IGBP-3比值在rhGH治疗后显著升高(P=0.0043),而安慰剂组比值明显下降(P=0.01)。⑧尽管GH治疗期间体重无明显变化,但脂肪平均下降3.33kg,而肌肉平均增加了3.18kg。血清IGF-Ⅰ虽与肌肉变化无明显相关性但有相关倾向[R(s)=0.60,P=0.09]。结论 研究表明,尿毒症患者rhGH治疗后,血清IGF-Ⅰ及血清IGF-Ⅰ/IGBP-3比值均升高,而IGFBP-Ⅰ下降,可能与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有关。在rhGH治疗中很少出现副作用及不适反应。rhGH治疗使患者IGF-Ⅰ水平增高,伴随肌肉重量增加及脂肪重量减少,表明长期用rhGH治疗行血液透析的成年尿毒症患者,可通过IGF-Ⅰ生物活性增加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魏莉莉 董 红摘 李新东校)

  • 072 睾酮治疗对65岁以上老年男性身体构成及肌力的影响

    作者:

    [英]/Snyder PJ…//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9,84.-2647~2653本研究观察提高老年男性血清睾酮浓度至青年男性水平后对其身体构成和肌力的影响。对象与方法 血清睾酮低于青年男性平均值l SD(<16.48 nmol/L)且无前列腺肥大等疾病的108名65岁以上老年男性,随机分为睾酮治疗组和安慰剂组,采用双盲法进行为期3 a的研究。两组均以阴囊贴膜方式给药,每天1次。每3个月盲法测定血清睾酮浓度,当其为34.7 nmo1/L时,给药剂量由6 mg/d降至4 mg/d。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全身、上肢、下肢及躯干的总质量、脂肪量、非脂肪量,并测定体能和肌力(包括手握力和膝部伸展屈曲力)。同时使用2个调查表了解受试者健康状况,性功能状况。结果 除12名患者中断试验外,余96名完成试验。治疗期间睾酮治疗组平均血清睾酮浓度由治疗前的(12.7±2.7)nmol/L增加至治疗半年后的(21.7±8.6)nmol/L(P<0.001),并维持此水平;研究结束时,患者脂肪量明显下降[(-2.9±0.5)kg],其中手臂和腿部下降明显[(-0.7±0.1)kg,P<0.001;(-1.1±0.2)kg,P<0.001],而躯干部脂肪量减少不明显。同时非脂组织明显增加[(1.9±0.3)kg],主要是在躯干部[(1.7±0.3)kg,P<0.001]。安慰剂组均无明显变化。两组间脂肪量减少的程度和非脂肪组织增加的程度均有显著差异(P=0.001,P<0.001)。治疗后膝部60°和180°位伸展力两组均明显下降(P<0.001),但组间无差别。膝部60°、180°位屈曲力、手握力及体能治疗前后及组间均无差别。调查表显示,与基础值相比,睾酮治疗组的体能自我评估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0.05)。直线回归分析提示治疗前睾酮浓度与睾酮对体能自我评估的影响呈显著负相关,即治疗前睾酮浓度越低,睾酮治疗对体能自我评估的影响越大(P<0.01)。讨论 健康老年男性血清睾酮浓度增至年青人水平时可增加其非脂肪组织含量,特别是在躯干部增加明显,同时减少手臂、腿部脂肪含量。本研究中睾酮对肌力无影响,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所选的肌力测量方法不够灵敏或是治疗本身对肌力无显著影响。另外睾酮可显著增加受试者体能的自我评估。(周 洁摘 姬秋和校)

  • 071 Cushing病治愈5 a后高心血管病风险因子持续存在

    作者:

    [英]/Colao A…//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9,84.2664~2672观察治愈5 a的Cushing病(CD)人高心血管风险因子及动脉粥样硬化是否消失。资料及方法 手术治愈5 a的15例CD病人,男3女12,年龄20~50岁。设两组对照:①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②体重指数(BMI)相匹配的健康对照。测受试者BMI、腰臀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并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每30 min的血糖及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脂蛋白(a)[Lp(a)]。通过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肌层厚度(IMT),收缩和舒张的两肌层间距离(SMM/DMM),动脉直径(SLD、DLD),血流峰速(SPV、DPV)及扩张系数(DC)来反应颈动脉壁厚度、管腔大小及扩张性,同时测定硬化斑块的位置及大小。结果 观察组BMI大于对照1组(P<0.001);WHR、DBP比对照1(P<0.001;P<0.05)、2组(P均<0.05)高,而SBP比1组(P<0.005)高。FPG及空腹胰岛素明显高于1组(P<0.001;P<0.05),而OGTT各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高于两对照组(P<0.05);HDL低于1、2组(P均<0.05),总胆固醇及LDL高于1组(P<0.05;P<0.01);纤维蛋白原比1、2组(P<0.01;P<0.05)高;Lp(a)高于1组(P<0.05);TG、PT、aPTT三组相似。观察组的颈动脉IMT、DPV高于两对照组,而DLD低于对照组,SPV高于1组(P<0.05)而SLD低于1组(P<0.001),MMS及MMD三组相近。观察组4例可触及边界清楚的颈动脉斑块(26.7%)、1组无(P<0.05)。术后立即出现皮质功能低下(低功)与未出现低功者在超声检查各参数间无差别。WHR与DBP、血糖、TG、总胆固醇、右颈动脉IMT显著相关;空腹胰岛素与血糖、DBP、TG、左右颈动脉IMT相关;左右颈动脉DC与CD的病程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示WHR与空腹胰岛素互为对方的好预测指标。结论即使CD治愈后5 a,其动脉硬化发病率仍很高,并维持有CD活动期时高的心血管风险因子,这可能与患者仍具有持续的腹型肥胖及胰岛素抵抗有关。(杨 杰 李绍生摘 杨远林校)

  • 069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微量白蛋白尿独立相关

    作者:

    [英]/Wirta O…//Clin Nephrol.-1999,51.-329~334研究目的是评价微量白蛋白尿是否为肾小球滤过率(GFR)接近正常的2型糖尿病病人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人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糖尿病病人125名,年龄46~71岁,平均病程11a。在空腹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葡萄糖75g)负荷后1 h、2 h测量病人血糖和血清胰岛素。血糖、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肌酐由酶测定法测量,血红蛋白Ale由液相色谱法测量,尿白蛋白清除率(VAER)由免疫比浊法测量。将糖尿病病人按照UAER/24 h分组。白蛋白清除百分数由公式(尿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尿肌酐)计算。GFR由51Cr-EDTA(乙二胺四乙酸)单一注射血浆消失法测量。结果 共有49%病人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所有病人均有肥胖、高血压、代谢调节紊乱、空腹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还有较高的空腹血清甘油三酯和低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GFR大部分病人在正常范围,且没有人发生肾脏衰竭。病人平均VAER较高,大约1/3有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清除百分数也高。有和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病人中性别(P=0.46)和吸烟习惯(P=0.17)没有区别。应用胰岛素治疗病人20人中9人有视网膜病变,未用胰岛素治疗病人105人中17人有视网膜病变(P=0.004);应用胰岛素治疗病人病程14.1 a,而未用胰岛素病人病程11.1 a。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病人有较长的病程,较高的收缩压和负荷后2 h血糖,另外还有较高的尿白蛋白清除率和白蛋白清除百分数。未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的糖尿病病人也有相似结果。白蛋白清除百分数与背景性视网膜病独立相关(P=0.028)。胰岛素治疗同样也与其危险性独立相关(P=0.0017)。在OGTT中负荷2 h后较高的血糖值(P=0.009)及糖尿病病程超过10 a(P=0.048)病人与病程短的病人比较患视网膜病的危险增加3倍。HDL胆固醇<0.8 mmol/L也与背景性视网膜病相关(P=0.023)。年龄、性别、收缩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疗法、空腹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红蛋白Alc、空腹血糖或胰岛素、C肽反应或吸烟习惯等并非背景性视网膜病的独立相关因子。结论 有正常肾小球滤过率的2型糖尿病病人中,微量白蛋白尿与视网膜病独立相关。(陆 平 张云霞摘 赵战云校)

  • 脑内受体可控制肥胖

    作者:

    今年9月出版的权威杂志《Endocrinology》发表奥勒冈卫生科学大学Cone等论文,在小鼠脑内发现新的受体可使其储存更多的脂肪并消耗更少的能量而导致肥胖,这种受体称为黑皮素-3受体(MC3-R)。缺乏MC3-R的小鼠即使不增加摄食其脂肪也比正常小鼠多50%,而且给其运动轮时,此种小鼠的运动量仅为正常小鼠的一半。如饲料中脂肪增加,缺MC3-R小鼠会把更多糖类消耗掉以把更多脂肪储存在脂肪细胞内。因此科学家研究是否人类MC3-R突变与遗传性肥胖有关。此新受体与过去发现者不同在于它使进食不增加者提高储存脂肪的效率,阻滞过去发现的MC4-R,使小鼠进食增加,后导致肥胖。深入研究MC3-R将有可能发现新药,使医师有可能治疗主要由遗传因素造成的肥胖。(张家庆)

国际内分泌代谢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9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