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黑色素瘤治疗进入新时代

    作者:郭军

    黑色素瘤,一个曾经让医生束手无策的恶性肿瘤,既往治疗手段有限,放疗、化疗及传统免疫治疗疗效不佳,患者预后极差.自2011年以来,小分子靶向药物,包括BRAF抑制剂vemurafenib,dab-rafenib,MEK抑制剂trametinib等药物相继面世,预示着黑色素瘤内科治疗春天的到来.而免疫靶向治疗如抗CTLA-4抗体以及抗PD-1,PD-L1抗体在多项临床试验中的成功,更是缔造了肿瘤治疗的新理念.黑色素瘤治疗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 转化医学助力新药研发

    作者:江宁军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后期新药研发的失败是由于疗效不确定.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对药物靶点和疾病生物学之间的关系缺乏了解.然而,这也是运用传统研发模式的必然结果.由于基础和临床的脱节,早期临床和后期临床的脱节,传统的研发模式根本不能适应靶向药物的研发需求.本文通过对生物标记物、0期临床试验和适应性临床试验的讨论和举例来探讨转化医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同时,本文也有选择地列举了国内外近年来转化医学的一些成就和国内转化医学的新趋势,进一步讨论转化医学在新药研发中的潜力.毫无疑问的是,随着分子基因检测,数字影像和标记技术的不断成熟,转化医学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药物的经济学评价研究综述

    作者:高林竹;杨莉

    本文系统地检索了数据库中的英文文献,以了解国外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药物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结果,尤其是靶向药物的评价方法.已有的研究显示,国外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二线治疗方案上,多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以成本- 效果分析或小成本分析为主,且只考虑了直接医疗成本.而针对靶向药物的经济学评价文献还比较少,其成本-效果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 胃癌靶向治疗药物新进展

    作者:戴广海;郭晓川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总体预后不佳。近些年,虽然晚期胃癌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以及生存期的延长,但晚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化疗的疗效也很局限。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了深入的认识,胃癌治疗已进入个体化靶向治疗的新时代,靶向药物通过与癌症发生、肿瘤生长所必需的特定分子靶点的作用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许多大型胃癌临床试验评估了靶向药物在晚期胃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及早筛查靶向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及早分类并有的放矢开展治疗,将成为今后胃癌规范治疗的主要方向。

  • 胰腺癌靶向治疗药物新研究进展及展望

    作者:高嵩;陈震

    目的 对近来胰腺癌靶向治疗药物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临床试验的结果进行概述,为其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PUBMED、万方等权威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大量文献,较全面地阐述近年来胰腺癌靶向药物临床试验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结果与结论 靶向药物与吉西他滨联合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虽然优势微弱或并不理想,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更多的与胰腺癌发生、发展相关的信号通路、靶点的出现,多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将得到广泛应用.

  • 癌症靶标Aurora A激酶结构、功能与抑制剂研究进展

    作者:朱贺敏;孙晓晓;刘伟;周红刚;杨诚

    目的 综述抗癌靶标Aurora A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国内外Aurora A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Aurora A作为抗癌靶标的优势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 属于丝/苏氨酸家族的Aurora A,参与中心粒成熟,分离等多种细胞活动,在细胞周期运转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Aurora A的抑制剂,能够干扰癌细胞正常分裂,对多种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 临床药师参与口服靶向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模式及效果评价

    作者:黄旭慧;蔡加琴;阳丽梅

    目的 通过构建不良反应管理团队,临床药师直接参与口服靶向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优化管理患者长期口服靶向药物安全性.方法 建立不良反应事件管理团队,临床药师对患者实施全程监护.收集我院54例口服吉非替尼的出院肺癌患者,对其在院期间实施用药教育,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同时加强用药教育,指导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调查药学监护后患者对靶向药物的认知度情况.结果 通过构建医、药、护医疗团队对口服靶向药物患者集中管理,临床药师直接参与患者长期口服靶向药物药学监护,定期随访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可降低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提高患者对靶向药物的认识度及不良反应的接受度.结论 建立药师定期随访加强用药教育可预先管理长期口服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实现患者的自我管理,优化患者长期口服靶向药物的治疗结果,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 某院甲磺酸阿帕替尼临床应用评价分析

    作者:尹月;邱新野;鞠蕾;张婉璐;付桂英

    目的 对某院抗肿瘤靶向药物阿帕替尼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评价.方法 调取某院2015年4月~2016年3月使用阿帕替尼的病例,评价其用药合理性及安全性.结果 2015年4月~2016年3月使用阿帕替尼的患者84例,符合药品说明书适应证有15例(占15.48%),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系统、高血压、皮肤毒性反应及骨髓抑制.结论 阿帕替尼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超说明书适应证用药、用法用量不适宜,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该药的合理使用,临床药师应以此为工作切入点,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王政;邹建军;李哲;沈素;余俊先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化疗+靶向药物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已上市的靶向药物分为两类,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前者有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雷莫芦单抗,后者包括瑞戈非尼、阿柏西普.根据药物的机制分类,贝伐珠单抗和帕尼单抗作用于肿瘤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其余4个作用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目前,我国药企自主研发的阿帕替尼、法米替尼用于结直肠癌的Ⅲ期临床试验也在紧密进行中.然而结直肠癌靶向治疗所面临的耐药性和毒性反应亦不容忽视.未来的努力方向是研究发现新靶点、新药物,例如PD-1抑制剂可能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新的生机.

  • 靶向给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赵燕;赵莹;王绪成

    目的:介绍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方法:收集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献对靶向药物治疗肿瘤的现状及关键技术进行评价.结果及结论:分子靶向药物是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分子细胞生物学上的差异,采用封闭受体、抑制血管生成、阻断信号传导通路等方法作用于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特异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促使肿瘤细胞凋亡.分子靶向治疗比传统的化疗特异性强、毒副反应小,将成为今后肿瘤治疗的新趋势.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针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治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具有新的概念和内涵.现有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缺陷.充分利用多学科综合性发展的进步将加速新型靶向载体系统的出现.

  • 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研究及疗效评价

    作者:焦园园;张艳华

    20世纪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是一种多因素参与、多步骤发展的系统性疾病,肿瘤有关基因的异常是导致肿瘤细胞逃避凋亡、血管生成、侵袭转移等行为的根本原因,其中重要的是肿瘤细胞增殖信号转导通路和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因此各大药品生产企业纷纷聚焦于这两类靶点.1997年,第一个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后陆续涌现出针对肿瘤细胞增殖信号转导通路的曲妥珠单抗、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西妥昔单抗、伊马替尼及针对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贝伐单抗、血管内皮抑素等药物.靶向药物使肿瘤治疗由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显著改善了肿瘤治疗效果,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策略中的重要部分,被写入不同国家、地区的肿瘤治疗指南.当前全球上市的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已达30余种,另有100余种正在进行临床研究.

  • 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维持治疗--优化方案的选择

    作者:赵磊;李琴

    在过去的10年里,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临床引入新药如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以及现代生物药物如贝伐单抗、西妥昔单抗等,使患者反应率、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提高至50%~60%、9~11个月、20~24个月[1]。尽管治疗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并且业已证明,对于化疗获益的患者,选择某种形式的维持治疗是更好的选择[2];但是,对于维持治疗方案的选择,是选择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基石药物5-氟尿嘧啶(5-FU)注射,还是选择其更加方便和低毒的口服剂型,抑或是加入抗血管生成剂等靶向药物,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将对mCRC维持治疗的优化方案选择进行总结,以期为患者提供优的个体化维持治疗方案。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维持治疗试验方案见图1[注:图中DDC表示疾病控制期(Duration of disease con-trol);LA/LV表示亚叶酸钙(Levofolinate);S-1表示替吉奥,一种口服氟尿嘧啶衍生物]。

  • 关注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安全性及经济学

    作者:焦园园;张艳华

    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传统的细胞毒药物主要针对增殖期肿瘤细胞,对增殖活跃的骨髓、消化道上皮和生殖细胞也有作用,在发挥疗效的同时常伴有严重的骨髓、消化道及生殖毒性.由于肿瘤是一种多因素参与、多步骤发展的系统性疾病,肿瘤有关基因的异常是导致肿瘤细胞逃避凋亡、无限复制、血管生成、侵袭转移和免疫逃逸等行为的根本原因,其中重要的是肿瘤细胞增殖信号传导通路和肿瘤新生血管生成,针对肿瘤异常的生物学过程设计的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西妥昔单抗、伊马替尼等药被称为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分子靶向药物使肿瘤治疗由细胞水平转向分子水平,显著改善了肿瘤治疗效果,在血液肿瘤及淋巴瘤、乳腺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癌、肝癌、胃肠道间质瘤、黑色素瘤等多种实体瘤中都有应用.靶向药物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信号转导通路、血管生成等过程中的蛋白质、核酸而设计的,这些物质在正常组织不表达或低表达,因此,对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特异性,对正常组织无损伤或损伤较轻.与传统细胞毒药物比较,靶向药物的安全性总体较好,不具有细胞毒药物常见的骨髓毒性,表现为与细胞毒药物不同的不良反应谱.同时此类药物价格昂贵,如何科学评价其成本-效益,也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作用机制为类别总结代表性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安全性,同时也提出此类药物的经济学思考.

  • 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

    作者: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

    第一章 概述由于环境污染、遗传因素、人口老龄化、吸烟、酗酒、低纤维饮食等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癌症患者不断增加,这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各国政府在卫生事业上的一项巨大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世界约有超过82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其中癌症发病率为男性205.4/10万,女性为165.3/10万;男性癌症死亡率为126.3/10万,女性癌症死亡率为82.9/10万.而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中国统计年鉴》,截至2014年年底,恶性肿瘤已超越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分别为26.17%和23.02%).

  • 胰腺癌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徐思羽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诊断和治疗都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都呈上升趋势在美国,胰腺癌5年生存率小于5%,是预后差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胰腺癌对放疗和化疗具有高抗药性,所以目前对胰腺癌的治疗仍然是一个较大的挑战,然而随着靶向药物的进步给胰腺癌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利用分子生物学上的一些治疗方法,比如RNA阻断剂、自杀基因、溶瘤病毒、小分子阻断剂和抗体,取得了瞩目的临床前试验效果.

  • 靶向药物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中西医防治

    作者:张誉华;秦子舒;杨婕;王彧;孙韬

    随着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愈加广泛,相应的皮肤不良反应也越来越明显.常见的靶向药物相关皮肤不良反应有皮疹,皮肤干燥、瘙痒,甲沟炎,毛发改变,毛细血管扩张,口腔黏膜炎,经中医辨证施治,并结合西医各种措施进行治疗,相应的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有明显疗效.就靶向药物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的机制、表现及中西医防治进行探讨.

  • 曲妥珠单抗耐药机制及其逆转策略

    作者:李娟;叶斯斯;白莉

    曲妥珠单抗为乳腺癌和胃癌的治疗开辟了新方向,但其耐药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疗效.目前较明确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羧基端片段(p95HER2)过表达、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通路部分活化、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信号传导上调、非HER家族生长因子受体介导信号上调.一些新型靶向药物如拉帕替尼、曲妥珠单抗共轭复合物(T-DM1)、帕妥珠单抗、依维莫司等为曲妥珠单抗耐药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 丙型肝炎治疗进展(二)宿主靶向药物与干扰素类似物

    作者:王豪

    丙型肝炎新的治疗药物可分为3类:①直接抗病毒小分子化合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②宿主靶向药物(host-targeting agents);③干扰素类似物.本文对宿主靶向药物和干扰素类似物进行介绍.一、宿主靶向药物丙型肝炎病毒(HCV)对肝细胞的感染包括HCV进入肝细胞、在肝细胞内复制和分泌出肝细胞.宿主靶向药物是针对宿主机制产生作用的.1.HCV受体抑制剂:HCV进入肝细胞时需要与肝细胞表面的特殊受体结合,而抑制HCV与受体的结合则使HCV无法进入肝细胞.目前HCV的主要结合位点尚不十分清楚.CD81和SR-BI是目前已知与HCV入胞相关的主要的两个受体蛋白.

  • 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的内科治疗

    作者:冯奉仪

    局部晚期头颈鳞癌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可手术者手术切除及术后放疗,不能手术者局部放疗后手术切除或化疗.近年大量随机临床研究资料已证实了与放疗同时进行的同步化、放疗的治疗作用,并推荐为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的基本治疗方法.同步化、放疗优于传统的放疗及序贯化、放疗,能提高局部控制率,延长无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在术前或同步化、放疗前行诱导化疗患者可同样获益.尚无充分证据显示术后辅助化疗能延长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细胞毒药物化疗的疗效难以进一步提高,靶向药物治疗结果令人鼓舞.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新选择——分子靶向治疗

    作者:葛楠;张力

    近年来,单用分子靶向药物或联合细胞毒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有效性已得到证实,因此,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选择也就更丰富.目前针对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正在进行,在2006年ASCO会议上,有研究显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和抗血管生成因子与其他新化合物相比有同样好的疗效.此文进行了具体分述.

539 条记录 7/27 页 « 12...45678910...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