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食道超声多普勒监测仪的使用价值分析

    作者:孟剑锋

    目的:探究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中应用食道超声多普勒监测仪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5年4月~2018年4月在本院进行OPCAB治疗的患者55例进行研究,术中应用食道超声多普勒监测仪对其不同时期心脏功能指标的情况进行监测.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7d及术后3个月的Vp水平显著上升,且术后3个月水平高于术后7d(P<0.05),术后7d与术前EF水平无明显差异,术后3个月EF水平明显上升(P<0.05).结论:食道超声多普勒监测仪应用于OPCAB手术中,可以对患者Vp、EF等心脏功能指标进行检测,从而对患者左室舒张功能进行准确的评价,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冠状动脉搭桥术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的解读与运用

    作者:吴永波

    缺血性心脏病是多发病并且危害巨大、医疗费用高,有必要对该病种进行质量控制.而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有效的方法之一,并且对于该手术国内外均有明确的指南,易于选取大家公认的质量控制指标.为此,卫生部和中国医院协会将其列为首批六个单病种质量控制试点之一.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单病种控制指标有术前准备、手术适应症、术中使用内乳动脉、抗生素使用、术后并发症和健康教育等7项过程指标和住院花费、21天内出院等3项结果指标.北京市的试点表明:单病种质量控制有助于冠状

  •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随诊管理流程再造

    作者:高文根;胡大一;汤楚中;马文林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随诊流程再造的运用与效果.方法 对入院的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3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随诊流程再造组进行随访研究.对照组按照传统方式随诊,患者依出院医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复查时间和医院.随诊流程再造组,医生为出院的患者安排康复计划和内容,有指定的社区医疗单位和医生.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生活质量及异常血压、血糖、血脂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术后1年,随诊流程再造组和对照组比较,异常血压、血糖、血脂的发生率分别为9.29%、27.04%;6.01%、16.98%;8.74%、22.64%.生活质量评分,随诊流程再造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2.2439~6.3363,P<0.05~0.01).结论 随诊流程再造能明显提高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异常血压、血糖、血脂的发生率;社区医疗机构在流程再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术中配合

    作者:卢志兰;方亮;余发珍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56例的手术配合.结果:56例惠者术中、术中手术护理密切配合流畅,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患者病情稳定,康复出院.结论:护士是该手术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引起护理人员在密切配合中高度重视、熟习手术流程,注重细节,精心做好一切配合.

  • 芪红汤对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作者:范辉;王晓峰;高伟;顾国军;席耀明;李峰;黄浩

    目的 评价芪红汤对冠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72例行冠脉搭桥术患者依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红汤加减.1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结果 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 min步行试验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 SF-36量表评分,治疗组在总体健康、身体疼痛、活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生理职能等维度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芪红汤可以改善CABG术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术后康复.

  • 丹红注射液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宋力;曲海军;张雪娟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体外循环(CPB)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50例择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组(简称丹红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丹红组给予丹红注射液,分别于预充和开放主动脉时泵入,剂量为1.5 mL/kg;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T1)、复温至36℃(T2)、停CPB后30 min(T3)、CPB后6 h(T4)抽取颈静脉球血,于T1-4各时点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用硫代巴比妥法测定丙二醛(MDA)浓度,用放免法测定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白细胞介素6、8(IL-6、8)浓度,并用ELISA法测定IL-10浓度.结果 与T1比较,T2-4两组MDA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而对照组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丹红组S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而MDA浓度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NF-α、IL-6、IL-8及IL-10浓度在T3,T4比T1明显升高(P<0.01),而丹红组TNF-α、IL-6、IL-8浓度在T3,T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IL-10浓度则在T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丹红注射液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脑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炎、抗氧化及调节免疫因子的表达有关.

  • 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瘤搭桥手术血流动力学研究

    作者:王浩然;张慧霞;王文馨;赵夕;毛伯龑;刘有军

    目的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 ,研究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 graft,SVG)与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分别作为移植管搭桥手术旷置与结扎冠脉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CAA)时移植管的血流动力学,并以此为根据探讨冠脉瘤搭桥手术移植管的选择与冠脉瘤的结扎与否,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帮助.方法首先分别构建SVG和LIMA搭桥旷置冠脉瘤手术模型、SVG和LIMA搭桥结扎冠脉瘤手术三维模型(three-dimensional model,3D Model)4个模型.然后在建立集中参数模型(lumped parameter model,LPM,zero-dimensional,0D)的基础上,采用几何多尺度方法,将0D集中参数模型与3D冠脉模型耦合计算.研究SVG和LIMA为移植管时流量、壁面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振荡剪切指数(oscillatory shear index,OSI)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不同手术术式左前降支总流量基本相同,约为82 mL/min.OSI:模型1为0.014044、模型2为0.283494、模型3为0.013035、模型4为0.023263.一个周期内平均WSS:模型1为0.4745 Pa、模型2为0.8600 Pa、模型3为0.4424 Pa、模型4为1.699 Pa.结论 当采用SVG桥时,冠脉瘤旷置与结扎两种方式都有较好的手术效果;当采用LIMA桥时,结扎冠脉瘤有较好的手术效果.旷置冠脉瘤移植管会因高OSI与竞争流较高、桥流量不足导致较不利的血流动力学环境,从而影响手术预期效果.

  • 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与术后认知功能

    作者:郭向阳;罗爱伦;尹毅青;任洪智;叶铁虎;黄宇光;李立环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浓度及术后认知功能.方法 40例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男性患者,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每组20例.在术前、术后6、12、18和24 h采血,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NSE浓度.在术前1天和术后7~10天进行神经心理测试.结果体外循环组患者术后6 h血浆NSE浓度比术前显著升高,同时高于非体外循环组;非体外循环组患者各时点无差别.非体外循环组患者在数字广度测验(逆向)、斯特鲁字色干扰测验改正反应和阻塞反应的结果显著优于体外循环组患者.体外循环组患者术后6 h NSE水平与连线测验A型相关,术后12 h NSE浓度与数字广度测验(顺向)、连线测验A型、斯特鲁字色干扰测验时间分项相关.结论心脏手术后血浆NSE浓度的升高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但在具体应用时应考虑NSE的组织多源性及体外循环因素的影响.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马玲玲;孙阳;苗齐;任华;李学旺

    目的 通过分析2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围手术期资料,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CABG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前一天均给予无肝素透析,术后均行持续床旁血液滤过透析(CHDF).1例患者经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成功,患者存活,生活质量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第3天于血液透析后死于心包填塞.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过积极、周密的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处理,可以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可达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CHDF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围手术期有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透析方式.

  •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进展

    作者:朱文玲

    血栓形成确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后,80年代起再灌注治疗开创了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里程脾。多项临床试验证实静脉溶栓治疗显著降低了心肌梗死(MI)的死亡率,大大改善了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然而,静脉溶栓治疗仍有不足之处,如能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仅1/3,血管再通率只有60%~80%,而实际上溶栓后梗死相关血管冠状动脉造影达TIMI 3级血流(即完全再灌注)的仅50%~55%,TIMI 2级血流(即部分再灌注)虽达再灌注标准,但并不降低死亡率,Anderson等报告90min梗死相关血管达TIMI 3级血流者30d死亡率才降低(3.7%),而部分再灌注TIMI 2级的死亡率和血管未灌注者一样(TIMI 2级和TIMI 0/l级的死亡率分别为7%和8%)[1]。溶栓治疗患者还要冒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的风险。 80年代初,Hartzler等首先报道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的机械再灌注代替药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取得了良好效果[2],然而,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治疗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但经过大量随机临床对比研究,与药物静脉溶栓比较,直接PTCA在增加血管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再梗死及出血并发症方面确实优于溶栓治疗。AMI急诊PTCA近年来已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AMI时机械再灌注方法按其目的和进行时间分为直接、补救性、立即和延迟PTCA。1 直接PTCA 直接PTCA指急性心肌梗死不采用药物溶栓而直接进行PTCA。直接PTCA登记(The Primary Angioplasty registry,PAR)[3]包括6个中心,271例AMI,发病12h内行直接PTCA,成功率(达TIMI 3级血流及残余狭窄<50%)高达92%,死亡率4%,再梗死3%及卒中1%,效果相当满意。Weaver等[4]综合分析13项临床试验比较AMI溶栓和直接PTCA结果,出院时或30d直接PTCA降低死亡相对危险性34%,死亡+非致命性再梗42%以及非致命性再梗47%,绝对危险性分别降低21%,4.6%和24%。GUSTO-IIb[5]比较t-PA溶栓与直接PTCA治疗AMI的效果,AMI发病时间分别为18和19h,但开始治疗时间PTCA比溶栓延迟了50min。直接PTCA组TIMI 3级血流达80%,并显著降低了30d死亡率、再梗或非致命性卒中的发生率。但PTCA的益处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6个月的死亡率两者无显著差异(PTCA为14.1%,t-PA为16.1%),非致命性再梗也无减少。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常规治疗死亡率高,平均为70%[6]。溶栓治疗未能明显降低死亡率[7]。近年报道机械性再灌注治疗降低心源性休克死亡率。1995年公布的一组251例心源性休克的前瞻性登记资料,急诊血管重建组和保守组死亡率分别为51%和85%[8]。1999年公布多中心随机研究休克结果,302例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6h内血管重建(PTCA或冠状动脉搭桥术)和药物溶栓组,两组均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结果显示30d死亡率两组无差别,但6个月死亡率在早期血管重建组(50.3%)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63.1%,P<0.05)。30d早期直接PTCA成功者的死亡率(33%)显著低于不成功者(79%,P<0.01)。故对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者提倡早期血管重建治疗。 直接PTCA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延长了再灌注时间,梗死相关血管病变复杂(夹层、痉挛或血栓),技术设备条件要求高,还需要一组能行直接PTCA的高技术。随时应召的队伍以及价格昂贵等。即使在美国,能实施每天24h行急诊PTCA的医院不到10%。目前推荐AMI首选直接PTCA的适应症是:①溶栓禁忌;②高龄(>70岁);③心功能Killip 3级及心源性休克;④既往MI史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史;⑤梗死部位在左前降支(LAD)近端。

  • 胸廓内动脉的解剖及超声研究进展

    作者:殷伟洪;刘丰春

    胸廓内动脉(Internal Thoracic Artery,ITA)又称乳房内动脉,因其解剖位置恒定、生物学特征良好及移植后具有长期通畅性等特点,作为移植血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行冠状动脉搭桥术、肝脏肿瘤介入治疗[1]、乳房再造术[2,3]和吻合血管的游离组织移植修复胸壁缺损的首选受区吻合血管[4~7].

  • 儿童心脏瓣膜黏液瘤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作者:

    患者女,12岁.因反复高热、胸闷9年,加重伴四肢及面部肿胀3周,于2001年4月入院.体检:睑结膜苍白,听诊心尖搏动弥散,可触及细震颤.心前区浊音界向左扩大.心尖部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向左腋下传导,其余各瓣膜未闻及明显的病理性杂音.心脏超声提示:二尖瓣前叶赘生物伴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左房左室增大.血液培养菌种鉴定为:嗜乳奈瑟菌.术中见:心包积液约300 ml,左室、右室明显扩大,左室壁略厚,二尖瓣前瓣叶、前乳头肌上可见大量赘生物,呈串珠状,瓣环略扩大,瓣叶明显毁损,呈重度关闭不全,切除病变之二尖瓣,置换机械瓣.术中探察冠状动脉,见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栓塞,考虑为菌栓脱落而形成.遂切开前降支,取出菌栓约0.7 cm×0.2 cm,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 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代谢基因与细胞损伤的关系

    作者:刘艳霞;顾云;吴永涛;辛毅;罗毅;黄益民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常见于临床溶栓治疗、心脏移植、冠状动脉搭桥术、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等治疗过程.在再灌注损伤学说中,无论是氧自由基学说,还是钙超负荷学说,其发生发展的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病理过程即能量不足,并由此诱发和加剧了细胞结构、代谢和功能异常.

  • 网络医疗健康管理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作者:胡玲;陈晨;侯铭;王喜华

    目的 探讨网络医疗健康管理对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首次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12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术后指导及出院后常规复诊,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网络医疗健康管理,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自我管理行为的改善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生存质量和机体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健康管理能提高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对改善和提高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

  •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作者:安荣彩

    文章指出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并从饮食、运动、心理、药物、社会支持方面归纳了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康复护理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早期康复及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提高护理质量,建立完整、连续的康复体系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优点和护理进展

    作者:侯明君;周璇;谈锦艳

    随着人口老龄化,传统饮食结构和习惯的逐渐西化,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之逐年上升.现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致死病因.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常用和有效的方法之一.手术方式有体外循环下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后者具有手术较简便、风险相对较小等优点[1],适用于高龄或伴有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明显下降的冠心病患者,特别适用于存在体外循环下CABG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年龄70岁以上,心功能低下(EF小于40%),升主动脉钙化,有出血倾向,中风后遗症等[2].Buffolo报告1981~1999年2495例OPCAB的患者死亡率仅为1.9%[3].因此近10多年来,OPCAB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得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冠心病的首选甚至成为主要术式.本文就其优越性及其护理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 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手术前后生活方式调查

    作者:郭淑丽;郭爱敏;王晓杰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手术前后生活方式状况.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99例,对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生活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患者术前生活方式总分为(112.73±8.10)分,术后6个月生活方式总分为(130.97±12.1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生活方式水平良好占6.1%,一般水平占93.9%;术后6个月生活方式水平良好占74.7%,一般水平占25.3%.结论 患者术后生活方式总体水平高于术前.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及体会

    作者:刘艳平;姜志莲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即是在没有体外循环支持下在跳动的心脏上行主动脉和冠状动脉搭桥术,与传统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相比,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住院和ICU停留时间,避免了体外循环给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及相关并发症[1],减化了操作,降低医疗费用等诸多优点,而倍受关注.我院自2002年5月21日~2002年11月11日开展OPCAB手术26例,术后桥通畅率100%,现将手术配合和体会报道如下.

  • 采用大隐静脉作为血管桥的护理

    作者:黄红莲;金玉爱

    大隐静脉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所采用的血管之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在阻塞的冠状动脉远端和升主动脉之间作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以改善心肌缺血状态.我院自1999年4月~2001年10月用大隐静脉作移植血管行冠状动脉搭桥术24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51例微创冠状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季爱琴;费淑档;祝晓桑;张晓玲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在不用体外循环而心脏不停下进行的,[1]无大量肝素应用,大大降低了手术创伤及其所致的应激反应,使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其中围手术期的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显得十分主要,现总结如下.

1068 条记录 2/54 页 « 12345678...535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