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国首两例经导管Lotus主动脉瓣置换术

    作者:刘先宝;高峰;蒋巨波;何伟;蒲朝霞;周琦晶;冯燕;边昶;陈雯艾

    目的 探讨新一代Lotus瓣膜系统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脏中心开展的2例经导管Lotus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手术过程与患者预后情况,并对术前评估、术中操作以及患者术后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2例外科手术高危的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局麻和镇静下成功接受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瓣膜位置、功能良好,术后仅有微量、少量瓣周漏.第二例患者第一次释放位置欠佳,重新回收后再次释放成功,未出现死亡、脑卒中、冠脉堵塞、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第一例患者术后出现了完全性左束支传到阻滞,但无相关症状未植入起搏器,第二例患者未出现新发生的传导阻滞.1个月的随访提示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超声心动图的相关指标显著改善.结论 经导管Lotus主动脉瓣置换术是安全可行的,但需要更大样本、更长时间随访评估其远期疗效.

  • 151例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和监护

    作者:陈胜;郭伟;李士亭;嵇建

    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是治疗各种心脏瓣膜疾病的积极有效的方法,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有循环功能不稳定、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其它与瓣膜有关的特有并发症为瓣周漏、人工瓣膜机械故障,后期并发症有栓塞、出血、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术后早期良好的监护尤其重要,我科自1996~2005年共行心脏瓣膜替换术151例,现将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和监护体会总结如下:

  • 1例反复主动脉瓣周漏行Bentall术的护理

    作者:熊万玲;胡汉宇

    主动脉机械瓣置换术后并发瓣周漏是瓣膜置换术后特有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以下[1].

  • 累及心脏瓣膜的白塞氏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雪冬;万瑾;朱光发

    目的:探讨累及心脏瓣膜的白塞氏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10年间收治的以心脏瓣膜为主要病变的白塞病35例的病例资料.结果: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6例,发病年龄在21 ~ 57岁之间.患者中23例(65.7%)累及主动脉瓣;术前明确诊断患者中14例行一次手术,4例行二次手术,1例未手术,死亡2例,第一次手术后4例(22.2%)发生瓣周漏;术前未明确诊断患者4例行1次手术,8例行2次手术,4例行3次手术,死亡3例,第一次手术后16例(100%)发生瓣周漏.发生瓣周漏(PL)患者中激素治疗8例,未进行激素治疗的21例;未发生PL的患者激素治疗25例,未进行激素治疗0例.结论:累及心脏瓣膜的白塞氏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术前明确诊断,进行针对性治疗.白塞氏病患者围手术期未进行系统的内科治疗就进行的手术,手术后容易导致发生严重的瓣周漏,危及患者的生命.激素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瓣周漏的发生.

  • 介入封堵和外科手术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周文君;柳梅;尚小珂;胡志伟;刘义华;董念国;卢蓉;吴伟;张长东;崔军凯

    目的 比较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PVL)患者行介入封堵和外科手术住院期间相关指标以及随访情况.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PVL患者35例,其中行PVL介入封堵术患者15例(介入组),外科PVL修补术患者20例(外科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比例、围术期死亡比例、残余PVL比例、血红蛋白尿比例、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肺部感染比例、输血比例、新发心律失常比例、术后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指标以及术后12个月随访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比例均为100%,围术期无死亡.两组患者输血比例、肺部感染比例、新发心律失常比例、血红蛋白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介入组患者手术时间[(53.2±14.7)min比(287.5±38.2)min,P<0.001]、住院费用[(3.7±0.4)万比(6.5±0.8)万,P<0.001]及住院时间[(5.6±1.3)d比(9.8±2.1)d,P<0.001]显著低于外科组,而残余PVL发生比例(10/15比0,P<0.001)显著高于外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复查两组患者残余P V L、左心室射血分数(LV E F)、右心室收缩压(R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及左心房内径(LA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介入组患者术后6个月LVIDd[(48.3±6.2)mm比(58.4±9.5)mm,P=0.002]、LVIDs[(28.3±3.5)mm比(36.5±6.4)mm,P<0.001]、LAD[(32.7±4.9)mm比(39.2±5.5)mm,P=0.002]显著小于术前,而LVEF[(51.3±8.4)%比(40.2±5.3)%,P<0.001]显著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外科组术后6个月LVIDd[(47.5±5.9)mm比(57.7±10.5)mm,P=0.001]、LVIDs[(26.1±4.3)mm比(36.3±7.3)mm,P<0.001]、LAD[(31.8±5.0)mm比(41.2±6.8 mm),P<0.001]显著小于术前,而LVEF[(50.2±5.3)%比(42.6±8.2)%,P=0.001]显著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残余PVL,NYHA分级Ⅰ/Ⅱ、Ⅲ、Ⅳ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介入封堵术和外科手术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但介入封堵治疗成本更低,创伤更小.

  • 经导管封堵二尖瓣瓣周漏1例

    作者:卢蓉;尚小珂;张刚成;宋艳清;刘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因“二尖瓣置换术后15年,胸痛1个月”于2015年10月16日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入院查体:体温36.7℃,呼吸(R)20次/min,脉搏(P)78次/min,血压116/86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口唇及颜面不发绀,颈静脉无充盈。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心界扩大,心率78次/min,律齐,P2不亢进,心尖部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传导广泛。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对称,无杵状指(趾),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既往史:患者于15年前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恢复可;4年前有过一次呼吸道感染病史;无特殊家族史。患者曾于2015年4月13日在本院行心脏超声示人工瓣膜瓣周漏( paravalvular leak, PVL )并重度反流(图1)。鉴于患者PVL有血流动力学意义,漏口位于二尖瓣下缘,拟行PVL介入封堵治疗。

  • 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合并获得性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1例

    作者:尚小珂;陈澍;董念国;李飞;刘义华;胡志伟;王斌;田军;杨剑;刘洋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71岁.因"周围性水肿8个月余"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患者8个月前因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及冠心病、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在外院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心室流出道疏通+二尖瓣置换(机械瓣)术+起搏器植入术,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室间隔穿孔,穿孔部位位于室间隔肌部中段,考虑与术中左心室流出道疏通过度有关,当时未行特殊处理.

  • 瓣中瓣技术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中的应用3例报道

    作者:陈鹏飞;易俊霖;唐亮;方臻飞;胡信群;周胜华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主动脉瓣狭窄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群健康.传统的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SAVR)由于能够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期,一直是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的标准治疗方法[1].

  •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分析

    作者:赵星;王浩;高一鸣;刘思岐;宋民;许建屏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人工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临床特点及超声心动图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03至2017-03在我院住院诊治的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患者123例,年龄12~74岁,平均(45 ± 13)岁.首次换瓣手术包括我院手术及外院手术.所有患者入院行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瓣周漏.28例(22.8%)予内科保守治疗,95例(77.2%)再次手术治疗.结果:瓣周漏患者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可见舒张期源于人工瓣瓣周的反流信号,部分二维超声可见人工瓣缝合环与周围组织之间的裂隙.根据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及病理结果分析瓣周漏产生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45例,白塞病23例,大动脉炎4例,疑诊免疫系统疾病5例,主动脉夹层2例,疑手术技术原因所致3例,余41例原因未能确定.全组患者死亡13例,放弃治疗病重出院5例,随访到的83例患者中,仍有瓣周漏中量以上反流者27例,心功能明显减低1例,55例好转或治愈.结论:有临床意义的瓣周漏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重要并发症,再手术比例高,复发率高,预后较差.主动脉瓣瓣周漏的原因以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其次为非特异性血管炎.

  • 白塞病的心血管系统损害

    作者:赵星;王浩

    目的:分析白塞病的心血管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超声心动图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6-2012年住院患者29例诊断为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表现。
      结果:29例白塞病心血管系统受累患者中,瓣膜病18例,其中发生瓣周漏者13例,主动脉病变5例,肺动脉受累及肺动脉高压4例,传导系统损害2例,冠状动脉受累1例,心肌损害1例,心腔内血栓1例。住院期间,2例死亡,分别死于动脉瘤破裂和肺动脉高压危象,5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早期复查有瓣周漏,1例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术后早期效果较好,3例行心脏移植术,术后早期效果较好,1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行大动脉介入治疗,2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超声心动图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星;王浩;宋民;许建屏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位人工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临床特点及超声心动图的应用价值。
      方法:2002-03至2014-03间因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在我院住院诊治的患者共93例,其中男83例,女11例,年龄12~74(43±13)岁。首次换瓣手术包括我院手术及外院手术。所有患者入院行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确诊瓣周漏。28例予内科药物治疗,65例再次手术治疗,术式包括:再次主动脉瓣或双瓣置换术32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15例,瓣周漏修补术15例,心脏移植术3例。术中均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判断瓣周漏的位置、累及范围、瓣周反流程度,观察有无瓣周脓肿或赘生物,术后即刻评价手术效果。所有患者出院前常规复查超声。本组患者中死亡13例,病重出院5例,仍有瓣周漏反流量少中量以上者20例,余均好转或治愈。

  • 德国心血管年会会议热点研究报道(六)

    作者:马迎(编译);刘兵(审校)

    球囊再扩张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后瓣周漏效果(作者:Jan-Malte Sinning)
      背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术后严重的主动脉瓣瓣周漏与患者死亡直接相关,术后即刻使用球囊再扩张瓣膜成形术可使主动脉瓣膜支架充分扩张治疗瓣周漏。在导管室通过升主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主动脉瓣反流指数(AR-Index),可快速、准确、客观地反映 TAVI 术后即刻瓣周漏的严重程度。目的:测量 AR-Index,是否可以判断主动脉瓣球囊再扩张术治疗 TAVI 术后瓣周漏的有效性。 AR-Index =[(RRdia - LVEDP)/ RRsys]×100(RRdia:舒张末期主动脉压;LVEDP:舒张末期左室压;RRsys:主动脉收缩压)。方法:前瞻性纳入223例接受 TAVI治疗的患者,在进行术后即刻影像学检查的同时,对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多模式量化计算。 TAVI 术后中度以上瓣周漏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球囊再扩张术,比较扩张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223例患者,平均年龄(81.3±6.3)岁,其中54.3%为男性。 LVEF 为(52.2±14.4)%,STS(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指数为(8.4±5.6)%。79.4%的患者TAVI 术中植入自膨式瓣膜(CoreValve),20.6%患者植入球囊扩张式瓣膜( Edwards-SAPIEN XT)。 TAVI 术后54例(24.7%)患者合并中度瓣周漏,26例(11.9%)患者合并重度瓣周漏。78例患者(35%)因瓣膜支架扩张不完全需行主动脉瓣球囊再扩张术。中度瓣周漏患者行球囊再扩张术后的 AR-Index 有明显改善(20.3±11.5比26.4±5.2)。重度瓣周漏患者 AR-Index 的改善更显著(15.4±6.2比26.1±7.7)。11例(4.9%)患者因植入位置失误造成严重瓣周漏行瓣中瓣再次植入。经以上治疗后,17例(7.6%)仍存在中度瓣膜关闭不全。术后30 d 死亡率为4.0%,1年死亡率为18.4%。1例患者死于术中主动脉瓣瓣环破裂。结论:TAVI术后球囊再扩张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因术中瓣膜支架扩张不完全引起的瓣周漏。 AR-Index 配合影像学检查可评估TAVI 术后即刻瓣周漏程度及主动脉瓣球囊再扩张成形术治疗瓣周漏的疗效。

  •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瓣周漏1例的护理

    作者:王苗苗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瓣周漏的临床特点和护理要点。方法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治愈的目的。结果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患者治愈出院。结论结合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特点,落实术前准备及术后全面细致的病情观察,加强针对预防瓣周漏的护理措施,以减少瓣周漏的发生。

  • 自体心包片瓣环成形技术预防瓣膜替换手术瓣周漏的效果分析

    作者:林家旺;封加涛;苏艳玲;简劲峰;赵铎;叶华安;杨宗达

    目的 探讨瓣膜替换手术中瓣周漏发生的原因,解剖因素和使用自体心包片成形技术预防瓣周漏发生.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2月,对33例容易发生瓣周漏的病人,先使用自体心包片行瓣环成形术,再行瓣膜替换手术.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22例,白塞氏病2例,瓣膜退行性变2例,瓣环严重钙化8例.根据不同的解剖特点选择不同的成形技术.结果 33例瓣膜替换手术病人术后及2年复查均无瓣周漏发生,无晚期死亡,无其他心血管事件.结论 使用自体心包片成形技术,能有效预防瓣膜替换手术中瓣周漏的发生.

  • 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221例临床分析

    作者:郑奇军;易定华;俞世强;陈文生;李彤;王红兵;蔡振杰

    目的 总结既往有二尖瓣闭式扩张术、瓣膜成形术、瓣周漏及生物瓣失功能等的患者再次瓣膜手术的经验.方法 自1998年1月至2005年8月,实施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221例,其中急症手术8例.其中二尖瓣闭式扩张后再狭窄105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成形术后复发性瓣膜病变37例,瓣周漏29例,生物瓣衰败18例,其他瓣膜再发病变11例,人工瓣膜机械功能障碍9例,Ebstein畸形矫治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7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5例.再次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置换、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置换.两次手术间隔时间1~21年.结果 全组术后死亡19例,占8.6%.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与肾功能衰竭,其中急症手术8例中死亡3例,术前心功能Ⅳ级者手术死亡9例,病死率为14.5%(9/62例).结论 瓣膜病再次手术危险因素包括急症手术、术前心功能差、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长等.针对这些因素积极防治,可以进一步降低这类患者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 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疗效评价

    作者:金屏;刘洋;唐嘉佑;杨秀玲;李红玲;杨剑;俞世强

    目的 对比研究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17例,同期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11例.比较两种方法围手术期死亡比例、并发症以及术后残余分流等指标,术后随访1~36个月.结果 介入封堵组全组技术成功比例100%,外科手术组院内死亡2例(18%).介入封堵组较外科手术组,手术时间较短[(84 ±36)min对(358 ±88)min](P<0.01);住院时间较短[(11.9 ± 12.1)天对(38.1 ±42.2)天](P<0.05);输血量较少[(1029 ±455)ml对(1438 ±908)ml](P<0.05).介入封堵组全组无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无 ICU 停留.介入封堵术后,残余瓣周漏8例(47%),但残余分流量均减少至小量以内(1.6 ±1.7)ml,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外科手术组术后残余瓣周漏1例(9%).随访中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对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治疗,介入封堵术较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治疗费用低等优点.通过改进手术技巧、个性化选择封堵器、早期治疗溶血并发症等方法能够提高介入治疗成功比例及长期效果.

  • 环上主动脉瓣置换治疗白塞病术后瓣周漏1例

    作者:唐杨烽;徐激斌;徐志云

    患者男,46岁.5个月前因白塞病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于外院行主动脉瓣置换(AVR)术,并积极免疫抑制治疗,现出现严重瓣周漏,转入我院.既往口腔及外阴部溃疡反复发作.查体体温36.6℃,血压109/39 mm Hg( 14.5/5.2 kPa),窦性心律,心率78次/min.心脏浊音界向左下扩大,主动脉瓣机械瓣音清晰,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泼水样杂音.周围血管征阳性.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机械瓣启闭功能正常,AVR术后瓣周漏,瞬时反流量20ml;左心室增大,左心室舒张期末直径64 mm;二尖瓣及三尖瓣均存在中度反流,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短轴缩短率0.29,射血分数0.58.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

  • 动态卡瓣--人工主动脉碟瓣功能障碍的特殊现象

    作者:倪一鸣;李任远;冯强

    病人女,40岁.1994年6月行双瓣膜置换术,置入27号CarboMedics二尖瓣及23号Medtronic Hall主动脉碟瓣,大孔对无冠窦.术后心功能逐渐恢复到I级.2年后病人开始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反复突发晕厥,伴胸骨后剧烈疼痛,有时病人可听到胸内粗糙响亮的杂音,片刻后自行缓解.查体:X线胸片、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因怀疑人工瓣膜机械故障于1997年11月再次手术.术中见人工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启闭灵活,结构完整,无血栓及肉芽生长;无瓣周漏.从主动脉切口向下看,二尖瓣的缝合环突向左室流出道约3 mm,阻挡部分碟瓣的大口.将人工主动脉瓣取出,重新置入一21号CarboMdicas高帽瓣.取出的人工瓣膜经检查未见损坏及功能不良.病人术后经过顺利,随访6年心功能I级.

  • 经胸小切口导管封堵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

    作者:王承;潘欣;张卫;陆静;吴卫华;方唯一

    二尖瓣置换术是当前常见的心脏外科手术之一,二尖瓣瓣周漏( paravalvular leak,PVL)是其特有的手术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2.6%[1],远高于主动脉瓣PVL(2.3%).二尖瓣PVL的治疗以往多采用再次外科开胸手术修补PVL或再次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易出现残余漏等缺点导致外科处理较为棘手.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发展,我们开展了经胸小切口二尖瓣PVL的导管封堵术,现总结报道如下.

  • 二尖瓣再次手术159例

    作者:郑奇军;易定华;俞世强;陈文生;李彤;王红兵;蔡振杰

    1998年1月至2005年8月,我们为159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成形术后、瓣周漏及生物瓣衰败等病人行二尖瓣再次手术,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中男72例,女87例.年龄12~68岁,平均(49.0±5.5)岁.

6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