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8例动脉导管封堵术患者的护理

    作者:金玉爱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的8%.以往对这类疾病的治疗均需在全麻下开胸行动脉导管结扎术,随着心脏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经导管封堵PDA已部分代替外科手术.我院于1998年8月份开始,对8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行Amplatzer伞封堵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60岁以上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治疗策略(附139例临床分析)

    作者:迟立群;张健群;孔晴宇;肖巍

    目的:介绍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几种治疗方法,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139例60岁以上的老年继发孔型ASD病例.其中43例行经导管房缺封堵术;21例行微创经胸房缺封堵术;55例行体外循环下房缺修补术;20例因各种原因未行手术,给予药物保守治疗.结果:导管封堵组、经胸封堵组、和手术修补组患者均无死亡.术后远期随访导管封堵组,1例术后第4年死于脑出血.其余2组术后远期随访无死亡.房缺闭合术后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早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无残余分流,右心房、右心室明显缩小,肺动脉压力明显降低.保守治疗组,随访病例共有8例死亡.其中4例死于心力衰竭(心衰),1例死于心衰合并尿毒症,1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因不详.结论:高龄本身并非老年房间隔缺损手术禁忌,老年患者通过封堵器或手术闭合房缺仍可以重构右心房、右心室,降低肺动脉压,显著改善心功能.3种闭合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特征

    作者:张坡;朱鲜阳

    目的:探讨常见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严重性和影响因素。
      方法:登记了从2013-12至2011-12份成功施行了介入封堵治疗的199例先心病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75例(37.7%),室间隔缺损(VSD)72例(36.2%),房间隔缺损(ASD)52例(26.1%)。所有入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7.8±16.8)岁;其中女性有141例(70.9%),男性58例(29.1%),身高(135.2±29.1) cm(72~190 cm),体重(38.2±21.3) kg(8.0~115.0 kg),体表面积(1.16±0.44) m2(0.39~2.47 m2)。动脉导管封堵术中肝素量为60 U/kg,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肝素量为80 U/kg。以血小板计数下降≤30%、31%~49%和≥50%作为血小板轻、中、重度减少的定义范围。

  • 婴儿短QT综合征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一例

    作者:吴琳;盛锋;陆颖;田宏

    病例资料女婴,8个月,欲行动脉导管封堵术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体重9.5 kg,身长75 cm,呼吸平稳,心率128 次/min,胸骨左缘上方可闻Ⅱ/Ⅵ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正常.X线胸片基本正常.心电图示QT间期缩短,T波高尖(图1).

  • 室间隔缺损伴下腔静脉畸形的经颈内静脉导管封堵治疗一例

    作者:陈少萍;秦永文;赵仙先

    室间隔缺损(VSD)是常见的先天心脏畸形,经导管封堵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已经在临床广泛开展,VSD封堵通常要建立股静脉轨道,但下腔静脉中断或阻塞时,通过股静脉轨道则无法完成手术,需要选择其他路径.我们对1例VSD并下腔静脉畸形的患者成功实施了经颈内静脉途径的导管封堵术.

  • 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治疗前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情况分析

    作者:王诚;赵世华;蒋世良;黄连军;徐仲英;凌坚;郑宏;张戈军;闫朝武;戴汝平

    目的 分析经导管封堵治疗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术前、术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atrial tachyarrhythmia,AT)情况,并探讨术后发生AT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导管封堵治疗的连续264例中老年ASD患者的AT情况,并对介入治疗术前多个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封堵术前总的AT发生率为9.1%(24/264例),其中40~49岁、50~59岁、≥60岁组术前AT发生率分别为4.3%、14.6%和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总的AT发生率为11.0%(29/264例),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AT的29例中14例术前无AT病史.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发生和未发生AT组在年龄、术前AT病史、高血压、三尖瓣反流、房间隔总长度、右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前后径、经食管超声缺损大径和选用封堵器直径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OR值2.659,95%可信区间1.080~6.547,P<0.05)、术前AT病史(OR值54.311,95%可信区间9.819~300.395,P<0.01)和左房增大(OR值8.529,95%可信区间2.162~33.643,P<0.01)是术后出现A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老年继发孔型ASD经导管封堵治疗前后AT发生率无显著性变化.年龄、术前AT病史和左心房扩大为术后发生AT的独立危险因素.

  • 经胸小切口导管封堵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

    作者:王承;潘欣;张卫;陆静;吴卫华;方唯一

    二尖瓣置换术是当前常见的心脏外科手术之一,二尖瓣瓣周漏( paravalvular leak,PVL)是其特有的手术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2.6%[1],远高于主动脉瓣PVL(2.3%).二尖瓣PVL的治疗以往多采用再次外科开胸手术修补PVL或再次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易出现残余漏等缺点导致外科处理较为棘手.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发展,我们开展了经胸小切口二尖瓣PVL的导管封堵术,现总结报道如下.

  • 经食管超声监测在经右心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贺声;张云山;沈燕华;朱世华;费宇行;高莲如

    目的总结、介绍在经右心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经食管超声的应用.方法观察对象为中央型房间隔缺损2例;所用仪器为ACUSON 128 XP10双功超声仪,探头频率5~7 MHz;房间隔封堵器为AGA公司的Amplatzer封堵器;主要观察项目:封堵前明确缺损的大小、房间隔残留的大小、残留边缘的厚度及整个房间隔的长度;封堵过程中监测导丝和输送鞘管的位置、指导封堵器左房盘片位置的调整;封堵后了解有无封堵器周围及房间隔残留漏,确定二、三尖瓣活动是否正常.结果第1例的缺损较小1次放置即封堵成功;第2例在放置过程中发现另1约1.2 mm的缺损位于下腔静脉侧残留房间隔内,同时较薄的部分房间隔不能挂住右房盘片,致使第1次放置后下腔静脉侧左房盘片与房间隔之间的角度较大,没能封住小的缺损,收回右房盘片,调整角度,第2次放置成功.手术耗时1.0~1.5 h.术中及术后患者均无明显的异常反应.术后1周复查,右心房、室均有不同程度的回缩.结论超声监测下房间隔缺损经右心导管封堵术患者痛苦小,效果确实,安全性高,手术风险小,封堵易成功,术后恢复快,适合在我院推广应用.

  • 小儿非开胸动脉导管封堵术的麻醉处理

    作者:王莹;杨邦祥;汤朝荣;王泉云

    自1998年上半年以来,我们实施了25例小儿经皮心导管PDA封堵术的麻醉,报告如下.

  • 经导管封堵术经胸微创封堵术及胸骨正中切口修补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艾成;陈有东;程远建;兰建军;江汝健;付立

    目的::探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治疗中3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5年我院收治的 ASD 患者,A 组为经导管封堵术,B 组为经胸微创封堵术,C 组为胸骨正中切口修补术。结果:三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残余分流以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相比 B 组与 C 组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 B 组与 C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3种手术方式均能够有效治疗 ASD,而经导管封堵术相比其他两种术式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安全性更高。

  • 1例经颈内静脉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伴下腔静脉畸形病人的护理

    作者:夏丽君;宗永琴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经导管封堵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现已在临床广泛开展.VSD封堵通常要建立股静脉轨道,但下腔静脉中断或阻塞时,通过股静脉轨道则无法完成手术,需要选择其他路径.我科2006年5月对1例VSD并下腔静脉畸形的病人成功实施了经颈内静脉途径的导管封堵术,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先心病介入治疗临床研究―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作者:王连民;田苗;刘建文;杨伟振

    动脉导管连接于左右肺动脉分叉处与主动脉弓远端之间,胎儿期肺脏处于不张状态,尚无换气功能,右室血液大部分经未闭导管流入主动脉构成胎儿期血液循环主要通路,生后肺膨胀肺循环阻力减低,右室血直接进入肺循环,因动脉血氧含量升高,促使导管收缩,逐渐由功能的而导致解剖的闭锁,此过程一般在6个月内完成,少数可达至1a,持续不闭者形成,动脉导管未闭(PDA)传统治疗方法为手术,随着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器材的改进,尤其是Amplatzer封堵器的应用,使PDA介入治疗越来越显示出其治疗方法的优越性,且动脉导管封堵术在技术上已经成熟,正逐步取代外科手术成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总结了我院使用Amplatzer封堵术治疗婴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效果,并评价其随访结果.

  • 主动脉窦瘤破裂经导管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对比研究

    作者:牛蕤;王诚;夏勇;刘加立;程守全;王国祥;周中新;姜波

    目的 比较经导管封堵术及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17年5月单中心连续31例主动脉窦瘤患者.11例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平均年龄(36.64±10.87)岁;20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平均年龄(28.90±10.06)岁.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残余分流、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输血量及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术前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技术成功率在导管封堵组为100%(11/11),外科手术组为95%(19/20) (P>0.05).导管封堵组、外科手术组输血量分别为0 ml、(427.25±331.36) ml(P<0.01),手术时间分别为(60.00±00.00) min、(205.50±129.35) min(P<0.05),人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分别为0d、(1.50±0.61)d(P<0.01),残余分流率分别为9.09%(1/11)、10.00%(2/20).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无死亡,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术式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均安全有效,但经导管封堵术在微创、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更具优势.对破口合适患者,可优选经导管封堵术.

  • 经导管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作者:钟炜;郑宏;李平;刘志东

    目的 对比经导管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费用,为临床优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经导管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VSD的临床对比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VSD大小、住院时间、手术费用等,计算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成功率、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次要并发症等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共11篇文献,总样本量2 0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导管封堵组和外科手术组性别构成比、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导管封堵组患者的年龄较高,治疗的VSD直径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导管封堵组的成功率与外科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3%比98.4%,P=0.99);经导管封堵组总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次要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9%比25.05%,P<0.000 01)、(0.56%比2.44%,P=0.002)、(9.91%比22.69%,P< 0.000 01);经导管封堵组住院时间低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3±2.05)d比(11.08±3.76)d,P< 0.000 01];经导管封堵组的手术费用稍高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 793.76±2 196.06)元比(16 919.96±2 647.63)元,P=0.36].结论 经导管封堵VSD成功率、手术费用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无明显差别,但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外科手术患者,因此随着封堵器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适应证范围内经导管封堵术可作为VSD外科手术治疗的替代方法.

  • 导管封堵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对P波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于萍;张代富;祁炜罡;包丽娟;俞莉

    P波离散度(Pd)和P波大时间(Pmax)能反映心房内非均质性电活动和心房内传导时间,P波离散度(Pd)增大和P波大时间(Pmax)延长与心房纤维颤动发生密切相关[1].本研究旨在探讨导管封堵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对房间隔缺损患者P波离散度(Pd)和P波大时间(Pmax)的影响.

  •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及右旋心1例

    作者:纪勤炯;李华;侯勇

    患者,女14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14年"于2011年5月6日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血压120/60 mmHg,发育较差,口唇无紫绀,两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P2 >A2,胸骨右缘第二肋间隙可闻及双期杂音.心脏彩超示心脏位于右侧,心尖指向左;右室内径30 mm,左室舒张末内径65 mm;左室功能:LV Vol218 ml,SV114 ml,EF52%,FS28%;主肺动脉及左侧动脉增宽,右肺动脉细窄,降主动脉峡部与主肺动脉间探及导管,长约15 mm,主动脉端内径18 mmm,肺动脉端内径11 mm,动脉水平探及左向右连续性分流,估测肺动脉收缩压100 mmHg,大动脉关系及发育正常.

  • 儿童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作者:鞠樑;钱炜;李红;李琪;沙红;华琦;胡静;胥玲

    目的 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无锡市儿童医院住院的3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根据术前经胸心脏彩超测量动脉导管未闭窄处内径大小选择不同的封堵器及手术方法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即刻、术后第24小时及术后1、3、6、12个月随访,进行心脏彩超、胸片及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全部患儿均封堵成功,使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23枚,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II)8枚.2例术后即刻心脏彩超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予激素治疗1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对动脉导管未闭进行介入治疗,并发症少,疗效确切,远期效果满意.ADO-II封堵器适用于小长管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治疗,如适应证及手术方法适当,效果良好.

  • TTE监测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51例效果观察

    作者:周秀芬;李守珍

    2004年1月~2007年1月,我们于经胸彩超心动图(TIE)监测下对51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行导管封堵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前后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

    作者:李科慧;伍伟锋;刘唐威

    目的:观察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前后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介入封堵术对成人先心病免疫激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55例成人先心病患者(先心病组),其中40例行介入封堵术;30例年龄及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体检成人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对照组及先心病组介入封堵术前和术后3、6个月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IL-10的动态变化.结果:先心病组术前血清TNF-a、IL-6及IL-10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TNF-α/IL-10升高更明显(P<0.01);先心病随着心功能级别增高,血清TNF-α及IL-6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介入封堵术后3个月血清所测细胞因子均明显降低(均P<0.01),至6个月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成人先心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免疫激活.致使炎性细胞因子增加和抗炎性细胞因子相对不足,并与疾病的严重性关系密切.介入封堵术后免疫系统逐渐恢复平衡.

  •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心导管封堵术的麻醉

    作者:胡智勇;林红妃;肖菡;黄瑾瑾

    Amplatzer封堵器于1997年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以来[1],临床上很快得以推广,我院自2001年以来,实施86例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麻醉采用骶管阻滞配合小剂量基础麻醉,效果满意.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