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头孢他啶治疗老年严重下呼吸道感染23例分析

    作者:贾三鹏;戴海生;王路岩;任礼静

    我科自1997年以来应用英国葛兰素药厂生产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ceftazidime),商品 名复达欣治疗老年人严重下呼吸道感染23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21例,女2例,年龄67~84岁,平均73.4岁,其中>80岁者9例,占39 .1%。院内获得性肺炎14例,社区获得性肺炎9例。病种有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合并肺部 感染6例,多发性脑梗死、假性球麻痹致吸入性肺炎7例,肺癌合并肺部感染2例,脑出血合 并肺部感染4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肺部感染2例,帕金森病合并肺部感染1例,支气管肺炎 1例。其中5例合并尿路感染。主要并发症有冠心病13例,高血压病10例,糖尿病6例,慢性 肾功能不全4例,植物人状态1例。1.2 临床症状:2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咯痰,痰多呈黄脓样,20例有气促,8例 有紫绀,7例有心衰,17例有发热(其中体温超过38 ℃16例)。两肺均有干湿音。行X线透 视或拍片者15例,肺有单个或多个炎性阴影者11例,余均有两肺纹理增重紊乱。血白细胞> 8.0×109/L者19例,中性粒细胞>0.8者13例。入院后做痰培养18例,培养出草绿色链 球菌5株,卡他球菌5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大肠杆菌2株,绿脓杆菌1株,克雷伯杆菌1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

  • 磁共振和CT在多发性脑梗死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舒大翔;万能;佘淑君

    目的 研究磁共振和CT在多发性脑梗死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的66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磁共振及CT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 CT总检出率仅为65.15%,显著低于磁共振的96.97%(P<0.05);当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为<24 h或24~72 h时,CT检出率均显著低于磁共振(P<0.05).磁共振在检查脑梗死部位异常中的检出率较CT提高30.77%~66.67%.CT检查用时显著短于磁共振(P<0.05).磁共振对于≤2 mm梗死病灶和>2 mm梗死病灶的检出率均高于CT.结论 磁共振在诊断多发性脑梗死中的准确性高于CT,临床应用的价值较高,尤其在早期脑梗死和小病灶梗死的诊断中更具有优势.

  • 健康教育在脑动脉硬化及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孔翠函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脑动脉硬化及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收治脑动脉硬化及多发性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情绪情感及领悟家庭支持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在脑动脉硬化及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显著.

  • 磁共振和CT检查在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作者:田万科

    目的:探讨在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CT检查以及磁共振检查的临床价值与效果.方法:收治多发性脑梗死患者58例,分别予以CT检查、磁共振检查.观察CT检查与磁共振检查之后的不同发病时间检出率、不同体积病灶检出率、不同部位梗死检出率.结果:发病时间<24 h的患者CT检出率低于磁共振检出率,CT检查<2rmm病灶检出率低于磁共振,磁共振检查不同部位梗死情况优于CT(P< 0.05).结论:在诊断多发性脑梗死中磁共振检查以及CT检查均存在一定效果,但是磁共振更值得应用.

  • 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作者:郭勇

    目的:对比MRI与CT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98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应用MRI及CT检查,观察并对比两种方法对脑梗死的总检出率,不同时间梗死的检出率,以及不同部位梗死异常的检出情况。结果:MRI的总检出率为92.56%,明显高于CT的54.08%(P<0.01)。梗死24小时以内、梗死24~72小时的总检出率,MRI明显高于CT(P<0.01)。MRI对脑干及小脑梗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结论:针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MRI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CT检测。

  • 比较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 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白海提?阿不都卡德尔

    目的:将MRI于CT检查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0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所有患者均给予MRT与CT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MRI多发性脑梗死总检出率为91.25%,相比CT检出率57.50%明显更高(P<0.05);MRI在检查梗死数量、病灶大小、确诊时间等方面与CT相比更显更好,而CT检查所用时间短于MRI检查(P<0.05).结论:MRI在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中具有较高价值,可提高检出率,值得应用.

  • 颅脑CT与MRI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对比分析

    作者:米克热娜依·买买提江

    目的:对比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MRI)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109例,分别对患者实施颅脑CT与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发病后不同时间对脑梗死的检出率和总检出率,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病灶的检出数量和不同部位梗死的检出情况.结果:MRI对发病<24h,≥24h、<72h的检出率和总检出率均高于CT(P<0.05),MRI对梗死部位的检出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MRI对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部位的梗死检出率高于CT(P<0.05).结论:MRI对老年多发性梗死的诊断效果优于CT,应将MRI作为诊断老年多发性梗死的首选检查方式.

  • 脑梗死恢复期的护理

    作者:王玉芬;王颖

    脑梗死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向年轻化发展,特别是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中老年患者大致死或致残的严重疾病.脑梗死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很高,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脑梗死分4种类型:①大面积脑梗死;②分水岭脑梗死;③出血性脑梗死;④多发性脑梗死.脑梗死常见的部位除了颈内动脉系统,还有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恢复期护理是患者体力、智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恢复的过程,这就需要护理人员随着患者、病情恢复,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护理.

  • 银杏达莫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多发性脑梗死2周病灶完全吸收1例

    作者:刘海燕;平国庆

    病历资料患者,男,72岁,因"头晕、呕吐伴言语不利、口角歪斜3小时"入院.入院查生命体征平稳,神清欠合作,站立不稳,双瞳孔正圆等大,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口角歪向右侧,伸舌偏左,双肺(-),心界不大,HR 84次/分,节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未闻及杂音,腹(-),四肢肌力Ⅲ~Ⅳ级,皮肤感觉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引出病理征.急查头颅CT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心电图示"心房纤颤",随机末梢血糖6.7mmol/L.患者平素有吸土烟、少量饮酒30年,无继往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入院后结合病史临床初步诊断:①脑梗死可能性大;②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

  • MRI和CT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

    作者:史娜

    目的:探讨MRI和CT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6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MRI检查,对照组采用CT检查,对两组患者的梗死检出率,病灶大小、数量及检查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梗死总检出率、梗死24h内检出率、24~72h内检出率、病灶检出数、病灶大小、病灶检出时间、梗死面积等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和CT均为临床常用的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方法,但MRI的诊断更为精细,在病灶大小及梗死异常情况检测上更为明确,尤其对于小病灶的病变检出率极高.

  • 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对多发性脑梗死大鼠模型的影响

    作者:徐立;宋文婷;姚明江;王益民;王勇;王光蕊;刘建勋

    目的:银杏蜜环口服溶液是由银杏叶和蜜环菌组合而成的上市药物,临床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本研究探讨该药对大鼠多发性脑梗死(Multiple Cerebral Infacrtion,MCI)模型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金纳多组(18 mg/kg),银杏叶提取物组(9 mg/kg),天麻蜜环菌素片组(600 mg/kg),天麻蜜环菌粉组(300 mg/kg),银杏蜜环口服溶液组(618 mg/kg),银杏蜜环口服溶液组(309 mg/kg).从大鼠颈总动脉向大脑中动脉方向注射荧光微球混悬血清,致使大脑动脉多发性阻塞,造成大鼠多发性脑梗死模型.灌胃给药28 d,末次给药后观察药物对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抓力、血清TNF-α、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结果:MCI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有显著障碍,抓力显著降低,脑组织内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水平显著升高,血清TNF-α水平升高,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脑组织受损,有明显的梗死灶,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显示CD34、GFAP有自修复的表达,NeuN低表达.给药28 d后,银杏蜜环口服溶液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抓力增加,脑内Glu和GABA显著降低,血清TNF-α水平显著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0.01);病理结果显示,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可保护脑缺血,改善由此导致的神经缺损程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可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胶质细胞及神经元修复.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对神经功能的改善和脑内Glu、GABA水平的降低作用显著优于银杏叶提取物;增加抓力作用显著优于天麻蜜环菌;降低血清TNF-α水平程度则同时优于两者.结论:银杏蜜环口服溶液有保护脑缺血,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复方优于单一组份,且有一定的协同增效的作用.

  • 多因素复合建立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探讨

    作者:王磊沙;徐立;宋文婷;刘建勋;王光蕊;王敏;李军梅;李鸿海;林成仁

    目的:通过多因素复合建立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研究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多发性脑梗死模型组(脑梗组)和3个病证结合模型组——力竭游泳复合多发性脑梗死组(游泳+脑梗组),睡眠剥夺复合多发性脑梗死组(睡夺+脑梗组),力竭游泳加睡眠剥夺复合多发性脑梗死组(游泳+睡夺+脑梗组).3个病证结合模型组大鼠先分别采用相应因素(力竭游泳和睡眠剥夺)造模10 d,然后行多发性脑梗死手术,术后继续采用相应因素造模10 d;脑梗组大鼠只进行多发性脑梗死手术;术后第11天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采集中医证候指标(体重、抓力、脉搏、舌象等)和西医生化指标(血液流变学、凝血4项等).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睡夺+脑梗组大鼠活动量减少、体重减轻、抓力下降,脉搏幅度减弱,舌面R,G,B值降低,全血黏度增加凝血酶原时间(PT)或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缩短(P <0.05,P<0.01),且较其他组指标变化明显.结论:通过中医证候指标和西医生化指标综合分析,睡眠剥夺复合多发性脑梗死的方法优于其他3个造模方法,更适合建立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

  • 多发性脑梗死中医病机辨治特点探微

    作者:王敬卿

    多发性脑梗死系指反复发作或由两个及两个以上不同供血系统脑血管闭塞引起的梗死,少数情况下一次急剧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即可导致两处或两处以上脑梗死,即可以概括为时间或空间上的多发,时间上的多发更为多见(本文主要指时间上的多发).脑梗死的再发率为4%-14%,早期复发率高达30%,特别是患者首次脑梗死后1-3年再发的危险性更大[1].目前认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黏血症等两种基础疾病以上并存是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2].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由于有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发病后并发症也较首次中风为多.因此,多发性脑梗死后的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尤为突出,后遗症多而重.故在治疗上,无论是中医或西医,均应有别于单发性脑梗死(指单病灶)或首次中风的治疗.

  • 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表征及病理生理变化研究

    作者:李莹;王磊沙;刘建勋;宋文婷;徐立;李鸿海;李军梅;杨斌;董小霞;王光蕊;姚明江;林成仁

    观察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表征及病理生理指标的变化.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活血方组.模型组和益气活血方组大鼠均采用水环境小平台法进行睡眠剥夺1周后行多发性脑梗死手术,术后继续睡眠剥夺4周;同时益气活血方组大鼠术后每天灌胃给药26 g·kg-1,连续4周.于术后48 h、2周及4周每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检测反映大鼠表征及病理生理动态变化的指标.结果显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一般状况良好,行为和脑组织形态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毛发枯黄,精神萎靡,静卧懒动,便溏,行为出现障碍,脑组织形态结构出现明显的病理性改变,且随造模时间的延长情况愈加严重,益气活血方组大鼠一般状态、行为障碍及脑组织形态结构病变程度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模型组3个时间点体质量、负重力竭游泳时间、舌面图像色彩饱和度R,G,B值均减少,切变率5,60,150 S-1下的全血黏度均增加,脑皮层Na+-K+-ATP酶、Ca2+-ATP酶活性均降低,5-HT含量减少,血清TXB2含量增加,6-keto-PGF1a含量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益气活血方组大鼠术后2周、4周上述指标的变化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以上结果表明,多发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表征及病理生理指标变化明显异常,益气活血方对其有明显改善作用,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模型演化的病理生理机制及生物学基础可能与能量代谢障碍、血管活性物质异常及神经递质变化等有关.

  • 增液熄风方联合美多芭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35例

    作者:马海燕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是由于双侧或单侧基底节和脑白质区域多发性脑梗死,导致的以下肢帕金森病(PD)症状为主的一组综合征.目前对VP的治疗以改善脑循环、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脑保护剂等为主.为改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疗效,我院应用增液熄风方联合美多芭治疗35例VP患者,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与CT

    作者:李彤;刘平;吉四辈;袁彬;刘艳霞;王玉梅;马铭心;毛兴爱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智能障碍与CT上所示梗死部位、梗死容积及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韦氏智力量表检测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梗死部位、容积等诸多因素的关系。结果 110例患者出现智能障碍,其中轻度41例,中度38例,重度31例。智能障碍与其梗死体积呈明显正相关,与各皮层及皮质下萎缩因素呈明显负相关,与文化程度呈明显负相关。左侧大脑较右侧大脑病变智能障碍的发生率高。结论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梗死体积、慢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皮层及皮质下病理改变、以及文化程度的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

  • 外伤性脾切除术后致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一例

    作者:胡宗风;聂时南

    患者男,58岁,因“外伤性脾破裂切除术后6 d,左侧肢体乏力2 d,突发抽搐2 h”于2012年9月1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12年9月6日骑车不慎跌倒,当晚出现持续腹痛,在当地医院就诊,有低血压、意识淡漠等失血性休克表现,行腹部CT检查提示脾脏破裂,予以输血、输液纠正休克的同时,手术切除脾脏。9月9日患者突发左侧肢体乏力,言语不清,行头颅CT检查提示脑梗死,予以对症治疗,患者9月11日突发四肢肢体抽搐,短暂意识丧失,遂至本院就诊,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史。查体:体温36.7℃,脉搏84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29/82 mm Hg。神志清醒,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伸舌左偏,自动睁眼,回答欠清,遵嘱运动。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啰音,心率84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柔软,脐左侧可见手术切口,未拆线,无明显渗出,无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肠鸣音减弱。脊柱四肢无畸形,左侧巴氏征阳性,右侧巴氏征阴性。左上肢肌力0级,左侧下肢肌力3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常规(2012-09-11):白细胞11.9×109/L,血小板424×109/L,血小板比积0.41 pg/L,血红蛋白108×109/L,红细胞计数3.46×109/L,C 反应蛋白51 mg/L;生化:血钾4.6 mmol/L,血钠141 mmol/L,总蛋白60.5 g/L,白蛋白36.1 g/L,磷酸肌酸激酶511 U/L;复查血常规(2012-09-12):血小板562×109/L;血常规(2012-09-18):血小板830×109/L;头颅CT提示:右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腔隙性脑梗死;头颅MR平扫+增强提示:(1)右侧大脑半球多发急性梗死;(2)双侧额叶皮层下白质内多发缺血灶。见图1。患者入院后诊断分析: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临床有休克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脾脏挫裂伤伴失血性休克,手术治疗后2 d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头颅CT及MRI明确提示有急性多发性脑梗死,诱发继发性癫痫。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史,考虑外伤性脾破裂切除术并发急性脑梗死。终诊断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继发性癫痫,外伤性脾切除术后。入院后予以阿司匹林0.1g/d口服,抗血小板聚集;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d静滴,前列地尔10μg、2次/d静推,改善微循环;以及疏血通活血化瘀、丙戊酸钠抗癫痫等药物治疗,住院时间8 d,左侧下肢肌力由3级改善为4级,左上肢肌力无改善,住院期间癫痫未再发作,腹部手术切口给予换药,愈合良好。出院后继续予以抗血小板、预防癫痫发作等,定期随访。

  • 应用MRI与CT检查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俞洋

    目的 探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应用MRI与CT影像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方法分为MRI组和CT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比较,MRI组检查效果明显优于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应用MRI检查比CT检查更具优势,能有效提高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急性重症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三例

    作者:常蜀英;靳英;殷芬;王积昌;石津生;宋东林;饶才辉

    1 病例报告例1女,70岁,因活动中突发失语、四肢活动失灵,意识不清1.5 h送入医院.2年半前曾患桥脑梗死.查体:血压190/100mmHg(1 mmHg=0.133 kPa).谵妄,混合性失语,双眼向右凝视麻痹,颈强4横指,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右霍夫曼征和巴彬斯基征阳性.急查头颅CT示左侧桥脑和基底节区低密度影(陈旧).初步诊断:多发性脑梗死,再发脑干梗死.溶栓过程:经镇静降压处理后,于发病后2 h给予尿激酶100万单位30min内快速静脉滴注,1.5 h后患者出现烦燥,心率加快,口腔、牙龈出血.四肢强直性收缩.急查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给予低右,极化液,降颅压等治疗.病后2 d意识恢复,言语清晰.4 d后能下床行走.21 d出院时双下肢肌力V级.至今2年半生活能自理,复查头颅CT未发现新病灶.

  • 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与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关系的研究

    作者:周农;尹世杰;杨明功

    为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患者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变化及其与疾病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对AD、VD、不伴痴呆的多发性脑梗死(MCI)及健康对照者血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对AD、VD及MCI患者进行了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并就实验结果与AD、VD、MCI的相关性及意义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204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