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龄患者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后肾功能的变化

    作者:盛莉;杜婧;叶平;程庆砾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在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后造影剂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高龄患者91例,均为具有冠脉CT检查适应证并接受检查者,平均年龄83.31±2.29岁.接受造影剂后患者饮水1000~1500 ml,观察检查前后血清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结果 在高龄、多种疾病并存的接受检查患者中,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仅为4.40%(4/91),造影剂肾病组在接受造影剂前血肌酐(100.63±39.59μmol/L)、尿素氮(6.89±3.15 mmol/L)明显高于非造影剂肾病组(83.27±2.88 μmol/L;6.62±2.11 mmol/L),肾小球滤过率[55.63±19.59 ml/(min·1.73m2)]明显低于非造影剂肾病组[58.37±12.04ml/(min·1.73m2)].结论 高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是造影剂肾病的高危人群,对接受造影剂的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尤其是水化方法,可减少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 CT检查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王雪

    目的:研究分析CT检查应用于腰间盘突出疾病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07年至2011年接收的腰间盘突出患者40例的治疗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根据CT检查在手术前后的应用结果为治疗提供参考.结果:经CT检查和治疗,按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评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通过对患者进行观察和随访,术后2周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临床体征逐渐恢复.有1例患者趾背伸缩力比术前有所减弱,未经特殊治疗1个月后恢复.所有患者均无感染情况的出现.结论:CT检查可以被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疾病,其效果比较显著,根据CT检查的结果来对髓核突出情况和位置进行诊断,根据术后髓核的变化来确定是否摘除彻底.

  • CT在腰椎间盘真空变性中的诊断效果及影像学特点研究

    作者:林景春;闫少凯;李育成;温玉梅;杜玄;要爱琴;乔欣军

    目的 :对CT在腰椎间盘真空变性中的诊断效果及影像学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中腰椎间盘存在明显的真空变性的136例,对这部分患者的临床CT检查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L1-2椎间盘出现真空变性患者12例,L2-3椎间盘6例,L3-4椎间盘25例,L4-5椎间盘7例,L5-S1椎间盘86例;偏心单气泡真空变性表现25例,偏心多气泡真空表现38例,中心单气泡真空变性表现24例,中心多气泡28例,中心偏心混合气泡真空变性表现9例,跨椎间盘大扁气泡真空变性表现15例;椎间盘真空变性合并椎前滑脱患者共10例,其中L3椎前滑脱患者4例,L5椎前体滑脱患者6例.结论 :CT检查腰间盘真空性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能够较容易地发现患者存在的真空变性情况,并进行进一步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 CT与腹部X线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曹天娇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究CT与腹部X线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通过随机数表法的原则选取2011年8月到2015年8月曾于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120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通过诊断证实,被选作研究对象的120例的患者均含有肠梗阻病症,年龄分布在17-87周岁之间,其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49例;发病时间在一天到七天不等;对这120例肠梗阻患者分别进行腹部的X线检查和CT检查,并且做好观察记录,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肠梗阻部位、原因,并且记录好诊断过程中的难度和患者舒适度.结果:CT检查患者的肠阻梗部位的准确率远高于X线检查,且诊断原因和绞窄准确率也高于X线检查,相比具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CT扫描检查在图像清晰度上也高于X线检查,操作难度也较腹部X线较低,患者满意度较高,两种检查方式相比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和腹部X线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是通过实践研究发现,CT检查肠阻梗原因、确定阻梗部位上具有更高的优势,且与腹部X线相比具有更高清晰度的图像,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医学上推广使用.

  • CT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上的临床价值

    作者:宋宝芳

    目的:分析探讨CT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上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74例脑梗死患者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在发病后1-6 h(对照组)和发病后24h(研究组)进行CT扫描检查,比较两次检查后CT结果情况.结果:患者两次检查结果均全部呈阳性,且研究组在豆状核边界模糊、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早期低密度影、轻度占位和脑沟消失等状态显影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具有很大价值,能够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为临床提供影像学改变证据,值得借鉴.

  • CT影像学检查在肺结核合并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作者:李刚

    目的:本文分析了CT影像学检查中,肺结核合并肺癌诊断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将我院2017年5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选为观察对象,分别给予CT、DR检查,对2种检查结果予以统计对比.结果:在结节总检出率、≤5mm结节检出率、气管病变检出率、支气管病变检出率、纵膈淋巴结肿大检出率方面,CT检查高于DR检查,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结核合并肺癌诊断中应用CT影像学检查的临床价值十分显著,与单纯性肺结核影像学比较差异明显,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参考,值得临床推广与借鉴.

  • 发挥MSCT设备应用的佳效益

    作者:张勇;胡志海;王晓峰;陈红燕

    总结了我院更新CT设备后,在完善工作流程、加强临床科室与放射科的相互交流、开展新的检查项目等方面展开的具体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使MSCT设备的大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 CT检查中患者防护方法的对比

    作者:赵传军;王少敏;王烈伟

    目的 了解CT检查中不同的防护方法、患者非检查部位辐射剂量的差异,选择有效的防护方法.方法 应用标准水模,采用幼儿胸部及成人鼻窦扫描方式,分别测量检查部位以外不加防护、单面遮盖铅床单、双面遮盖铅床单辐射剂量.结果 经过测量得出,单面遮盖可以使患者非检查部位辐射剂量减少60%以上;双面遮盖则减少80%以上.结论 工作人员运用正确、有效的防护方法,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双面防护的方法,可保障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小.

  • 胆道系统影像学诊断的现状

    作者:孙丽丽;谭晓天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先进仪器的使用,胆道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日益增多,在临床工作中如何选择佳检查方法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难题,为此,本文就胆道系统影像学诊断的现状加以综述.

  • 核磁共振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康永利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2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2016年8月-2017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分别行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对比其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急性胰腺炎患者诊断符合率为98.33%,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结论:将核磁共振应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研究.

  •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CT检查诊断及特点分析

    作者:石本宽

    目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CT检查的诊断价值及特点进行探讨.方法:选取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2例,于患者接受手术前为其进行CT检查,对患者CT检查的诊断价值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依据患者CT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发现所有患者中共有28.26%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25.00%出血部位为脑叶、5.43%出血部位为脑干、22.83%出血部位为小脑、18.48%出血部位为丘脑,经手术后证实患者CT诊断结果准确率为97.82%,漏诊率为2.18%;出血量>50ml患者的病死率为17.39%,明显高于出血量15-30ml、31-50ml患者的病死率2.17%、3.26%,以上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明确指出患者病变位置,有助于分析患者出血量,对患者病情及预后情况的预测十分有利.

  • 颈椎病患者后纵韧带的磁共振影像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丽敏

    目的:探讨分析颈椎病患者后纵韧带的磁共振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磁共振诊断资料,并分析根据磁共振影像学表现,选择不同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结果.结果 经过MRI检查后发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0例,颈椎间盘脱出患者31例,后纵韧带增厚9例;根据MRI结果 表现,进行颈椎后路手术治疗患者20例,进行颈椎前路手术切除后纵韧带治疗患者30例,随访50例患者后发现,平均改善率达62.0%.结论 按照科学精准MRI检查步骤,对诊断颈椎病患者后纵韧带疾病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有利于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探讨外部性脑积水的临床CT诊疗价值

    作者:罗礼杰

    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的临床CT诊疗价值.方法:对我院30例外部性脑积水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中两侧额顶部对称性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边缘呈花瓣样,2例症状严重的患者双侧侧裂池增宽,1例患者脑室有轻微增大.结论:CT诊疗能够清楚显示患者外部性脑积水位置及范围,且无创、准确率高,为外部性脑积水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 脊柱和脊髓的 CT 检查扫描技术

    作者:李欣

    目的:探讨脊柱和脊髓CT检查的方法技术。方法:对行脊柱和脊髓的CT检查方法,对扫描前准备,具体扫描位置、范围、参数、增强扫描、特殊扫描进行分析。结果:脊柱与脊髓的 CT 检查方法主要包括 CT 平扫及脊髓造影后 CT 扫描(CTM)。结论:CT 检查不但弥补了这些缺陷,而且大大提高了疾病的诊断水平,尤其适用于观察椎管形态大小改变,椎间盘病变,脊髓肿瘤,以及脊柱的其他病变等。

  • CT和放射检查对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的诊断分析

    作者:付兴永

    目的:文章主要针对CT与胸部平片检查对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比较.方法:随机选取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医院和海南西部中心医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先使用普通放射检查,对患者拍摄胸部平片进行诊断,随后使用CT再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特异性和灵敏性.结果:胸部平片检查的疾病确诊率为74.00%,CT检查的疾病确诊率为93.00%,CT检查疾病确诊率显著高于胸部平片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的特异性为86.26%,胸部平片检查的特异性为81.2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的敏感度为94.63%,显著高于胸部平片检查的79.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影像学资料,提高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的确诊率,从而减少漏诊和误诊,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意义.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和MRI表现

    作者:谢宏;齐玲俊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MRI表现提高检出率.方法:对90例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检查和MRI检查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积血的发现率为98%,脑室积血为20%,脑实质出血为19%,硬脑膜下出血为2%,脑内有低密度区为l%,占位效应为8%,脑积水为16%,发现动脉瘤为5%.结论:急性出血时,CT较MRI敏感,亚急性或慢性期MRI优于CT.CT及MRI均可部分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如动脉瘤破裂等),CTA可明确动脉瘤及AVM的形态和位置等.

  • CT检查在结肠癌致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罗义其

    目的:研究CT检查在结肠癌致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6年的2月到2018年的2月这个时间段中取材并开展本次研究,所选取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总计40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检查以及X线片检查,查阅我院内与患者相关的各个方面资料,综合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CT检查结果显示肠梗阻患者有38例,在总选取患者中占据比例为95.00%,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肠梗阻患者有29例,在总选取患者中占据比例为72.50%,CT检查的诊断准确性与X线片检查进行比较明显较高,CT检查判断出肠梗阻由结肠癌所引起的患者数量与X线片检查进行比较明显较多(P<0.05).结论:CT检查能够准确诊断结肠癌所致肠梗阻患者的病情,将肠梗阻患者的病因、病灶部位以及病情程度均反映出来,为后期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应用价值显著,应当得到广泛使用.

  • 脊柱外伤CT和MRI诊断价值的对比效果分析

    作者:孙德坚

    目的:研究探讨脊柱外伤CT和MRI诊断价值的对比效果分析.方法:研究时间选取为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将医院进行检查的94例脊柱外伤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CT组与MRI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 .结果:将两组患者的检查图像分析,CT组患者在骨折线损伤、椎弓损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I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患者在骨髓损伤、韧带损伤及软组织损伤的检出率明显低于MRI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于脊柱外伤患者的诊断中,CT检查与MRI检查均具有一定的优缺点,在诊断中将两种检查联合可显著提高诊断效果.

  • CT检查在霉菌性鼻窦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郭晓林

    目的 探讨分析CT检查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9月收治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CT和病理检查,对CT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病变仅累及上颌窦30例(75.00%),累及上颌窦和筛窦7例(17.50),累及上颌窦、筛窦以及蝶窦共2例(5.00%),病变累及双侧鼻窦1例(2.5%);40例患者中,出现钙化灶现象的患者有 28例(70.00%);存在鼻窦骨质增厚以及硬化现象为10例(25.00%),上颌窦内侧壁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吸收以及破坏现象的13例(32.50%),鼻窦骨壁未存在明显的异常现象2例(5.00%).结论 在临床诊断霉菌性鼻窦炎中,采用CT检查,不仅可以清楚的显示鼻窦的解剖结构,同时能有效的确定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对于医生采取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帮助,一定程度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

  •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CT检查中碘过敏反应的预防效果

    作者:林蓉

    目的 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CT检查中碘过敏反应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行CT检查的患者20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CT检查后碘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碘过敏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检查中,针对可能发生的碘过敏反应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碘过敏反应发生率.

1243 条记录 1/63 页 « 12345678...626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