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白头翁皂苷D与不同血浆蛋白的结合率测定

    作者:饶小勇;尹姗;张尧;罗晓健;龚明;冯育林;杨世林

    目的:研究白头翁皂苷D与不同血浆蛋白的结合率.方法:采用HPLC与平衡透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测定白头翁皂苷D与牛血清、人血浆及大鼠血浆中蛋白的结合率,COSMOSIL 5C18-MS-Ⅱ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甲酸(80∶20∶0.02),检测波长203 nm.结果:白头翁皂苷D质量浓度为0.06,0.11,0.25 g·L-1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率分别为(78.45±0.89)%,(77.61±1.14)%,(77.16 ±0.29)%,与人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分别为(68.91±0.54)%,(67.68±0.87)%,(67.88±0.71)%,与大鼠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分别为(78.15±0.76)%,(78.61±0.97)%,(78.24±0.93)%.结论:建立的白头翁皂苷D蛋白结合率测定方法简便、稳定、可靠.白头翁皂苷D是一种中等程度的蛋白结合药物,结合率不具有质量浓度依赖性.

  • 马兜铃酸I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征研究

    作者:苏涛;屈磊;张春丽;蔡少青;李晓玫

    目的:研究口服马兜铃酸 I(AA-I)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方法:以125I标记的AA-I作为示踪剂,给予大鼠一次口服关木通水煎剂10 g*kg-1和125I标记AA-I(含AA-I 37.2 mg*L-1)的混合药液,测定全血125I-AA-I浓度及血浆蛋白结合率,采用3P87程序拟合并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同时测定肝、肾等9种脏器中的125I-AA-I含量,计算ID%、分布比值,观察上述指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分析比较AA-I在不同脏器的分布特点.结果:大鼠一次口服关木通水煎剂后,AA-I迅速吸收入血,于30 min达到高峰,持续至1.5 h,随后其浓度逐渐降低,于24 h后仅存微量,给药后10 d时68.9%的AA-I以蛋白结合形式存在.经拟合其特征符合血管外给药二室模型,所得参数显示:口服AA-I在0.74 h达峰(Tmax),达峰浓度(Cmax)0.92 mg*L-1,分布半衰期(t1/2α)0.68 h,消除半衰期(t1/2β) 20.46 h,表观分布容积(V/F)87.39 mL,总清除率CL(s) 5.85 mL*h-1 (0.10 mL*min-1).服药后AA-I迅速分布至全身,5 min时即已达到分布比值的高峰,24~48 h处于低水平;而后AA-I在肝、肾的分布比值又不断增高,肝脏在第4 d达峰,而后再次下降;在肾脏则继续升高,至观察结束(第40 d)为突出,明显高于其他脏器(P<0.05).结论:AA-I口服后吸收迅速,在体内的分布具有器官特异性,可能在肝脏进行部分代谢;肾脏组织分布多、清除缓慢,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能与其长期肾毒性有关.

  • 川续断皂苷Ⅵ及其活性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刘瑞娟;朱贺;丁黎;沙克亚;杨中林;程露

    研究川续断皂苷Ⅵ(asperosaponin Ⅵ,A-Ⅵ)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常春藤皂苷元(hederagenin,M1)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排泄特征和A-Ⅵ的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采用已建立的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中A-Ⅵ和M1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用平衡透析法测定大鼠血浆中A-Ⅵ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大鼠以低、中、高(0.03,0.09,0.27g· kg-1)3个剂量分别单次灌胃给予A-Ⅵ后,A-Ⅵ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出现双峰现象,Cmax1和Cmax2分别为(28.88±49.78)和(4.480±1.872) μg·L-1,(35.19±23.53)和(22.11±16.15)μg·L-1,(73.37±37.28)和(132.2±160.7) μg·L-1;AUC0-t分别为(43.21±37.32),(133.9±102.5),(779.6±876.9)μg·h·L-1;t1/2分别为(3.3±0.8),(3.2±2.3),(4.5±1.2)h.代谢产物M1相应的Cmax分别为(16.03±9.336),(26.41±11.95),(28.71±5.874)μg·L-1;AUC0-t分别为(105.6±73.60),(260.0±153.9),(323.1±107.9) μg·h·L-1;t1/2分别为(4.1±3.4),(4.4±2.3),(3.9±0.9)h.A-Ⅵ和M1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不存在性别差异,按0.09 g·kg-1剂量多次灌胃A-Ⅵ后A-Ⅵ和M1在体内均无蓄积.灌胃A-Ⅵ后,A-Ⅵ的胆汁和尿液排泄速率-时间曲线也出现双峰现象,灌胃A-Ⅵ 6 h以后可以在大鼠粪便中检测到M1.A-Ⅵ在大鼠血浆中的平均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2.9%.

  • 蛋白结合类尿毒症毒素游离浓度及蛋白结合率的研究

    作者:任真真;李新伦;李红霞;伦立德;窦桂芳

    目的 测定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血清马尿酸(hippuric acid,HA)、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IS)、硫酸对甲酚(p-cresyl sulfate,PCS)及3-羧基-4-甲基-5-丙基-2-呋喃丙酸(3-carboxy-4-methyl-5-propyl-2-furan-propionic acid,CMPF)4种蛋白结合类毒素的游离浓度及蛋白结合率,了解游离浓度、蛋白结合率与肾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将40例CKD患者依据肾功能分为CKD3期组、CKD4期组、CKD5期组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组,另外选取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超滤法分离血清游离HA、IS、PCS及CMPF,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a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S-MS/MS)技术测定CKD患者血清HA、IS、PCS、CMPF的游离浓度,计算以上4种物质的蛋白结合率.结果 各组HA、IS、PCS及CMPF的游离浓度分别为:健康对照组(u g/ml) 2.13 (1.36~3.53)、0.11(0.07~017)、0.43 (0.14~0.59)、0.26 (0.24~0.28);CKD3期(μ g/ml) 2.88 (1.76~5.63)、0.23(0.05~0.48)、0.96 (0.56~2.08)、0.30(0.25~0.31);CKD4期(μ g/ml) 8.78(3.32~17.88)、0.55(0.26~0.91)、1.21(0.53~4.33)、0.32 (0.29~0.50);CKD5期(u g/ml) 24.05 (3.56~62.55)、3.16(0.96~8.10)、5.42(0.62~12.83)、0.28 (0.25~0.35);MHD组(μg/ml) 101.95 (23.23~125.25)、6.29(2.06~12.98)、7.53(2.66~12.98)、0.30 (0.28~0.33).HA的蛋白结合率大于60%,IS、PCS及CMPF的蛋白结合率均大于90%.结论 HA、IS及PCS的游离浓度在CKD后期出现升高,同时其蛋白结合率出现降低,CMPF的游离浓度及蛋白结合率无明显变化.HA、IS、PCS及CMPF与血清白蛋白之间具有高强度结合.

  • 血液净化治疗药物、毒物中毒11例报告

    作者:王晓辉;李艳敏

    急性药物、毒物中毒经洗胃、导泻、利尿及应用特殊解毒剂等治疗手段,部分患者可以痊愈出院,但对于一些中毒剂量较大的患者,在药物、毒物排泄出机体之前已并发了一些重要脏器的功能衰竭,或药物毒物与蛋白结合率较高,机体清除较慢的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 注射用阿昔洛韦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的临床护理体会

    作者:杨丽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Ⅱ型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比碘苷强10倍。其作用机制为本品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能明显抑制病毒DNA的合成。临床主要用于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和粘膜感染【1】。本品的蛋白结合率低(9%~33%)。在肝内代谢,主要代谢物占给药量的9%~14%,经尿排泄。血消除半衰期(tl/2β)约为2.5小时。肌酐清除率50~80ml/min和15~50ml/min时,血消除半衰期(tl/2β)分别为3.0小时和3.5小时。无尿者的血消除半衰期(tl/2β)长达19.5小时,血液透析时降为5.7小时。本品主要经肾由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而排泄。约45%~79%的药物以原形由尿排泄。经粪便排泄率低于2%。呼出气中含微量药物。血液透析6小时约清除血中60%的药物。腹膜透析清除量很少。

  • 蛋白结合类尿毒症毒素蛋白结合率方法测定

    作者:任真真;伦立德

    目的 建立蛋白结合类尿毒症毒素蛋白结合率的检测方法,测定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血清马尿酸(hippuric acid,HA)、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IS)、硫酸对甲酚(p-cresyl sulfate,PCS)及3-羧基-4-甲基-5-丙基-2-呋喃丙酸(3-carboxy-4-methyl-5-propyl-2-furan-propionic acid,CMPF)4种蛋白结合类尿毒症毒素的蛋白结合率.方法 通过对方法的专属性、线性关系、精密度等考察,验证超滤法联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a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测定蛋白结合类尿毒症毒素的游离浓度的可行性,并采用该方法测定CKD患者血清HA、IS、PCS、CMPF的蛋白结合率.结果 内源性干扰物质在待测物的出峰位置基本不干扰HA、IS、PCS、CMPF的测定;本方法在10~1 000 ng/ml (IS、PCS、CMPF)、50~5 000 ng/ml (HA)范围内线性良好;日内精密度为0.84%,日间精密度为l18%;超滤膜回收率均>95%;健康对照组HA、IS、PCS及CMPF的蛋白结合率为(83.44±3.04)%、(98.73土0.55)%、(98.42土0.95)%、(96.66士2.65)%;CKD 3~5期HA、IS、PCS及CMPF的蛋白结合率依次为3期(79.72±3.82)%、(99.18±0.45)%、(98.64±0.64)%、(95.89±3.52)%;4期(71.09±7.66)%、(98.24±0.95)%、(98.26±0.73)%、(91.82土5.10)%;5期(61.22±7.62)%、(97.41±1.10)%、(96.85±1.51)%、(97.51±1.52)%.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和重复性好,操作简单,能够满足定量分析测试要求.HA蛋白结合率均>60%,与HSA之间具有中等强度结合,IS、PCS及CMPF的蛋白结合率均>90%,与HSA之间具有高强度结合.

  • 高原环境对阿莫西林药代参数的影响研究

    作者:张娟红;王荣;谢华;贾正平;李文斌;鹿辉;王昌;孙玉环;王延玲

    目的 探讨急进高原后大鼠体内阿莫西林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于平原地区和急进高原后灌胃给药,分别于给药前(0 h)及给药后0.33、0.66、1、1.5、2、3、4、6、8、12、24h采血,采用LC-MS/MS方法测定血药浓度,并分别计算蛋白结合率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急进高原组血浆蛋白结合率(45.00%)与平原组血浆蛋白结合率(36.31%)相比显著升高,药-时曲线下面积从(11 616.40±1071.92) μg·L-1·h增大到(47 879.24±9417.18) μg·L-1·h,急进高原后体内平均驻留时间延长,峰浓度增大,清除率降低.结论 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急进高原后,阿莫西林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显著变化,为进一步研究人体药代动力学提供实验基础和参考依据.

  • 奥拉西坦在大鼠和小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刘昌孝;顾以保;李全胜

    目的: 研究奥拉西坦(ORC)在大鼠和小鼠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生物样品中ORC浓度, 在大鼠和小鼠进行其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排泄试验.结果: 大鼠灌胃给ORC 100,200和400 mg.kg-1后表明, 本品po吸收速率快,达峰时间短,药物自血清消除较快.小鼠1次ig给药100 mg.kg-1后,80%以上药物在给药后3 h内由消化道消失;药物吸收后能分布到各种组织脏器, 给药后36 h累计尿排泄原形药物量约为药物剂量的80%;蛋白结合率低,平均结合率为10.5%.结论: 奥拉西坦是一吸收快、消除快、主要以原形药物由尿排泄、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

  • 荆芥内酯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作者:刘东亮;耿婷;孙熠;姚卫峰;丁安伟;张丽

    目的:研究荆芥内酯与大鼠血浆蛋白的结合情况.方法: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体外荆芥内酯对大鼠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以HPLC法测定透析袋两侧溶液中荆芥内酯的质量浓度,计算其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荆芥内酯与内标完全分离,血浆中其他成分无干扰,在0.05~50.3 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精密度及提取回收率均符合方法学要求.低、中、高(0.08,0.63,6.30 μg· mL-1)质量浓度下,荆芥内酯在大鼠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62.23 ±1.25)%,(62.71±0.04)%和(63.99±0.7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能满足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荆芥内酯具有中等强度的蛋白结合率,蛋白结合率与透析液的药物浓度无关.

  • 罗红霉素致老年上消化道出血

    作者:武建英;罗向东;白云

    罗红霉素是红霉素C9位结构改造的新一代十四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广,包括革兰阳性菌、厌氧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其体内抗菌活性比红霉素强1~4倍,具有血和组织中浓度高,半衰期长,蛋白结合率高(90%~95%),胃肠反应轻[1]等特点,其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报道笔者尚未见到.本文就我院3例因口服罗红霉素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报告如下.

  • 托吡酯致反复尿路结石1例

    作者:罗晓波;伍建红

    托吡酯(topiramate,TPM)是1996年上市、由氨基磺酸酯取代单糖的新型广谱抗癫痫药[1],可单独应用或者辅助其他抗癫痫药,适用于成人和儿童癫痫的治疗[4].与其他抗癫痫药比较,TPM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药代动力学呈线性,主要经肾清除,半衰期长,1日服用1~2次即可维持有效血液药物浓度,蛋白结合率低,无活性代谢物;除可能增加某些患者的苯妥英的血药浓度,并不影响其他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丙戊酸和苯巴比妥的血药浓度;与其他抗癫痫药之间无相互作用;对卡马西平、苯妥英无效的难治性癫痫有效.自TPM应用以来,陆续有其引起肾结石的报道[3],但未见有TPM引起反复肾结石的报道,Kuo等[3]报道1例21岁女性服用TPM后致2次肾结石,后即改服其他抗癫痫药.现报告1例长期服用TPM引起反复尿路结石的病例,并对TPM致尿路结石的发病率、发病机制以及预防进行分析.

  • 口服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致过敏反应2例

    作者:李秋霞

    磷酸可待因是一种镇咳药,对延髓的咳嗽中枢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镇咳作用强而迅速,且抑制支气管腺体的分泌,可使痰液粘稠,难以咳出,主要用于无痰或少痰而过于频繁剧烈咳嗽的患者,不宜用于多痰粘稠的患者.其口服后易吸收,主要分布于肺、肝、肾和胰,可透过血脑屏障和胎盘,蛋白结合率25%左右,半衰期约为2.5~4小时,镇咳持续时间4~6小时,经肾排出,主要为葡糖醛酸结合物[1].较多见的不良反应有:心理变态或幻想;呼吸微弱、缓慢或不规则;心率或快或慢、异常.少见的不良反应有:惊厥、耳呜、震颤或不能自控的肌肉运动;荨麻疹、瘙痒、皮疹或颜面水肿等过敏反应;精神抑郁和肌肉强直等.笔者连续发现2例口服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引起的过敏反应症状,实属少见.现将其介绍如下,以期引起医药界同仁们的注意.

  • 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许重远;舒俊芬

    喹诺酮类(quinolones)药物是自 60 年代发现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抗菌药.它以良好的抗菌活性,较少的交叉耐药和广阔的抗菌谱,强力的细胞组织渗透性,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低蛋白结合率,充分显示出临床广泛应用的前景,并已成为可部分替代青霉素(penicillins)与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作为全身感染治疗的替代药物.尽管喹诺酮类药物有着这许多优点,但随着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配伍反应与毒副作用也逐渐增加 ,而且对一些特殊的或病理状态下的病人更具危害性,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密切注意.

  • 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法测定游离丙戊酸钠与人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作者:戴博;张华峰;宋青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法,考察丙戊酸钠在人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方法:采用中空纤维前处理技术结合高效液相与串联质谱法,测定游离丙戊酸钠的浓度,采用蛋白沉淀法测定人血浆中总的丙戊酸钠的浓度。结果:低、中、高3种浓度下,丙戊酸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88.27%、89.63%、95.55%。结论:建立的方法经方法学考察能满足药品分析要求。

  •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效果分析

    作者:张近波;许国斌;董美平;张小乐;朱金强;史朝红;鄢来超;曹烈祥;吴仙丹;董志兵;王文龙

    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是急诊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血液灌流(HP)是借助于体外循环,使血液通过有吸附作用的装置(吸附罐)来清除血液中外源性或内源性相对分子量大、脂溶性、蛋白结合率高的毒物[1].近年来,我院对AOPP 患者20 例行早期HP 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 糖苷类化合物血浆蛋白结合的研究

    作者:刘斐;张士俊;徐为人;申秀萍;商倩;汤立达

    [目的]考察dapagliflozin及其衍生物与大鼠血浆蛋白的结合规律以及结合位点.[方法]采用平衡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蛋白结合率,选出代表性化合物与地西泮和华法林进行竞争性结合实验,利用对接计算进行结合位点的初步研究.[结果]dapagliflozin的蛋白结合率随着血浆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糖苷类化合物结构变化对蛋白结合率也有一定影响,地西泮和华法林对糖苷类化合物的蛋白结合影响较小,对接结果表明糖苷类化合物主要与白蛋白的第2个亚结构结合.[结论]dapagliflozin及其衍生物具有较高的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可能结合在与华法林和地西泮不同的白蛋白结合位点,结构的变化可以一定程度改变蛋白结合率.

  • HPLC法测定丁香酚与大鼠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作者:杨晓宁;禹玉洪;李阳;李雪春

    目的 研究丁香酚与大鼠血浆蛋白的结合.方法 采用大鼠血浆平衡透析法,HPLC法测定透析袋两侧溶液中丁香酚的质量浓度,计算丁香酚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 丁香酚在质量浓度为144.62、28.92,5.78μg/mL时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52.43%、58.60%、61.49%.丁香酚具有中等强度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结论 HPLC法测定丁香酚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试验具有简便、快速、灵敏与选择性高的特点.

  • 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蓝萼甲素与大鼠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作者:曹露晔;陈子君;李云森;李仪奎

    目的 研究蓝萼甲素与大鼠血浆蛋白的结合.方法 采用大鼠血浆平衡透析法,HPLC法测定透析袋两侧溶液中蓝萼甲素的质量浓度,计算蓝萼甲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 蓝萼甲素在质量浓度为20、10、1 μg/mL时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74.46%、77.87%、75.29%.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蓝萼甲素的生物样品测定具有简便、快速、灵敏与选择性高的特点.蓝萼甲素具有中等强度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王怀江;申秀玲;高峰

    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 FQNS)是化学合成抗菌药物。自1962年首次人工合成喹诺酮类(quinolones QNS)药物奈啶酸以来[1,2],该类药物发展迅速,目前FQNS类药物已批准进入临床应用,或验证者已有50个[3],并且一批新的FQNS类药物正在研制中。由于FQNS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体内分布广、在体内药物浓度高、蛋白结合率低、血半衰期长、使用方便、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轻微及价格便宜等特点[4],已成为10余年来发展为迅速的化学合成抗菌药。目前FQNS类在国内临床迅速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感染,对敏感菌所致感染的治愈率的提高、危重感染病死率的降低起了重要作用。1 司帕沙星(Sparfloxacin)[2,3,5,6] 对G菌、G-菌及厌氧菌均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G+菌的抗菌活性优于氧氟沙星(Ofloxacin)和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结核杆菌及其他分支杆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血半衰期15~24h,为同类药中长者。单次口服200mg、400mg后血药峰浓度(Cmax)可达(0.705±0.158)mg/L和(1.178±0.282)mg/L,高于对绝大多数细菌的低抑菌浓度及低杀菌浓度。对各种感染成人剂量200~400mg,1/d可达疗效。不良反应较轻,以胃肠道反应与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为主;美国报道光敏反应发生率高达7.9%,用药期间及停药后3~5d内应严格避光和暴晒,若发生光敏反应,必须立即停药,并给予适当治疗。目前国内未见有发生光敏反应的报道。

7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