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挺进高原的安全保障--部队大规模急进高原的健康教育措施

    作者:吴峰;贺栓友

    1997年6-9月,我区万名官兵承担了"兰州经西宁至拉萨"光缆铺设任务,该工程翻越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穿过可可西里无人区,大多数地段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海拔5231米,氧分压仅为海平面的50%左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 护胃散对急进高原大鼠胃黏膜VEGF和bFGF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军茹;贾守宁;杨翠兰;曹生海;邹小云;王双玺;李欣;李亚伟

    目的 探讨护胃散治疗急进高原胃黏膜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北京组、西宁组、玛多空白组、玛多阳性对照组和护胃散高、中、低剂量组,每组50只.除北京组外,余300只大鼠空运至西宁市,玛多空白组、玛多阳性对照组和护胃散高、中、低剂量组当日继续由汽车运至玛多县.北京组、西宁组、玛多空白组灌服生理盐水2 ml,玛多阳性对照组给予荆花胃康胶丸2.4g/(kg·d),护胃散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护胃散2.6、5.2、10.4g/(kg·d),共计7天.各组分别于实验第1、2、3、5、7天处死10只大鼠,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观察,同时测定胃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 mRNA表达. 结果 玛多空白组大鼠胃黏膜表面散在出血点、糜烂或浅表溃疡,局部黏膜有缺损改变;护胃散高剂量组黏膜下血管淤血、炎性渗出等较玛多空白组有较大改善.与玛多空白组同时间比较,护胃散中、高剂量组在第3、5天有不同程度的VEGF、bFGF mRNA表达升高,且护胃散高剂量组在第2、3天VEGF mRNA表达升高优于玛多阳性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 护胃散可提高急进高原大鼠胃黏膜中VEGF及bFGF mRNA的表达,从而促进急进高原胃黏膜损伤的修复.

  • 心理弹性、注意控制及焦虑对急进高原官兵心理应激的影响

    作者:安花花;李晓云;王东红;刘延彤;张晓燕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官兵心理应激的特点及与心理弹性、注意控制、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心理弹性问卷、注意控制量表、焦虑量表对180名急进高原官兵进行调查.结果:急进高原官兵不同时间段心理应激水平存在显著差异(F=2.781,P<0.05);高、低心理应激组官兵的心理弹性(t=3.517,P<0.01)、注意控制(t=4.391,P<0.001)、焦虑(t=-7.416,P<0.001)存在显著差异;乐观性、注意控制能有效预测心理应激,总解释率为39.2%;注意控制在心理弹性、焦虑对心理应激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结论:急进高原官兵心理应激呈变化趋势,心理弹性、注意控制的提升有助于缓解心理应激症状,促进心理健康,保障战斗力.

  • 高原肺水患者心理状态测评

    作者:任雨笙;苻中明;陈玉玲;杨芬;达文玲;赵庆辉

    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是高原急危重病症之一,由于运输条件的改善,从低海拔地区急进高原的人数增多,患高原适应不全的人数较以往增多[1].高原环境对人们的生理、心理均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对在我院(海拔3600m)确诊为HAPE的住院患者采用HAMD量表[2]进行了测定,其中男性1 24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26.53±8.41岁.

  • 急进高原红细胞增多(EE)与AMS关系变化研究

    作者:丁小涵

    目的:通过测定RBC、Hb、Hct在急进高原后不同时间点(1天、10天以及2个月)的含量变化与血氧饱和度、AMS评分、相关症状(疲劳、呼吸、睡眠困难、劳动能力等评分)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习服期EE对缓解缺氧,改善高原AMS、习服症状的作用。

  • 急进高原初期右心系统功能变化研究

    作者:刘曦

    目的:研究高原低氧环境对急进高原健康青年男性右心功能影响,为科学定制高原训练计划,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反应提供科学证据。
      方法:随机选择62名初次进入高原的健康男性,由同一人分测其在海拔400 m平原地区、进入海拔3680 m高原24小时及短暂停留1w后再次进入更高海拔4300 m后右心系统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

  • 正常人急进4000米高原后的血液动力学观察

    作者:胡全忠;孙宁玲

    平原人急进高海拔地区急性高原反应(AMS)发生率可高达84%[1];临床上对AMS高危人群筛选方法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然而目前在临床上仍然缺乏实用的筛选方法.我们跟踪随访平原人急进高原这一过程,通过对动脉弹性功能变化和AMS发生率的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及探讨.

  • 急进高原部队官兵血常规指标分析

    作者:何存盛;雷乃军

    目的 探讨急进高原部队官兵血常规正常参考范围,更好的实施部队高原驻训卫勤保障.方法选取我部216名男性官兵为受试对象,分别在进入高原前(海拔1600 m)、急进高原后(海拔4200 m)7 d和30 d进行静脉采血,分析进驻高原后各时间点及返回驻地后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上高原前比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和进驻高原时间的延长,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值都显著增加,但白细胞(WBC)值、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值、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C)值未发生显著变化.结论掌握急进高原驻训官兵血常规相关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以及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对我军卫勤保障措施的制定和高原病防治有重要意义.

  • 首次急进高原士兵心理应激特点及其影响路径分析

    作者:丁魁;王燕;李权超;孟新珍;秦天

    目的 探讨首次急进高原士兵心理应激特点及其与觉察压力、心理资本的关系,分析其可能的影响路径.方法 抽取首次急进高原士兵700名作为调查对象,运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觉察压力量表和心理资本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①有训练伤士兵心理应激得分显著高于无训练伤士兵(P<0.01).经常参加娱乐活动士兵心理应激得分显著低于不经常参加娱乐活动士兵(P<0.01).班长对普通士兵的管理方式为关心、比较关心时,心理应激得分显著低于不关心时(P<0.01).高原知识掌握多的士兵心理应激得分显著低于掌握一般和掌握较差士兵(P<0.01).训练期望高的士兵心理应激得分显著低于训练期望一般、无所谓士兵(P<0.01).②心理资本在觉察压力各维度与心理应激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心理资本在预测感与心理应激间的中介效应比为15.5%;在控制感与心理应激间的中介效应比为25.6%;在超载感与心理应激间的中介效应比为32.4%.结论 首次急进高原士兵心理应激呈现一定的人口统计学特点,与觉察压力、心理资本关系密切,且觉察压力、心理资本是首次急进高原士兵心理应激的重要预测因素.

  • 部队高原驻训的饮食饮水卫生安全保障能力调查

    作者:孙如宝;李利忠;王强

    目的:了解部队高原驻训的饮食饮水卫生安全需求,探索提升部队卫生保障能力的途径。方法随机抽取7家单位,通过实地查看和现场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某地域宿舍内外环境变化以及部队的饮食、饮水卫生安全状况。利用内标和外标校准方法对仪器测量的稳定性进行测试。结果该地域宿舍内外环境的昼夜温差以及湿度变化大。2家野战部队单位的食品原料均为统一采购,采购点固定,但5家卫勤保障单位则是独立采购,并且7家单位均缺少食品储运的保藏设施设备。在抽检的53份食品样品中,1份样品的农药残留不合格。3份水样的浑浊度、氨氮、硝酸盐氮3项指标符合卫生要求,未检测出游离余氯和总氯。高原环境下对分光光度计测量无显著影响,但对酶联免疫检测仪有显著影响。结论部队高原作训存在饮食饮水卫生安全隐患,应完善管理流程以及强化装备适应性以提升野外卫生保障效能。

  • 急进高原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作者:李黔宁;肖道弘;刘勇;郑健

    目的:观察急进高原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某部新兵110例在进高原前后1~2天,采用Companion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并记录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脉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脑前循环血流量指标中,双侧MCA的Vm值显著增加,RACA的Vs值显著降低(P<0.01),双侧ICA和双侧MCA的Vd值显著增加(P<0.05,P<0.01);(2)脑后循环血流量指标中,BA的Vm值显著增加,双侧VA及RPCA的Vs值显著降低,RVA和:BA血管的Vd显著增加(P<0.05,P<0.01);(3)前后循环的脑血管顺应性及灌注均增加,外周阻力均降低(P<0.01).结论:急进高原者通过前后循环脑血流、脑血管壁顺应性及外周阻力的变化,可增加脑血管的远端血流灌注,代偿高原低压性缺氧导致的低氧血症.

  • 某部急进藏区官兵眼底出血状况调查与分析

    作者:田学敏;贾雍;张百珂

    目的:调查了解某部急进藏区官兵眼底出血状况.方法:选择某部急进藏区官兵162例324眼.采用直接检眼镜对官兵眼底进行检查,嘱被检者注视正前方,将检眼镜透镜盘拨到“0”处,逐渐移近被检眼,以不触及睫毛为度,调整透镜转盘,直至眼底清晰可见,观察眼底有无出血;应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指套式光电传感器,测量官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分析眼底出血影响因素.结果:(1)入藏后1个月,本组162例324眼,发生眼底出血53例74眼,占32.7%,包括片状出血、线状出血及点状出血,其中,单眼出血32例32眼,双眼均出血21例42眼.因眼底出血状况未好转回到平原地区后接受复检42例,1个月时进行第1次检查,仍有21例28眼存在眼底出血,其中,单眼出血14例14眼,双眼出血7例14眼;3个月时进行第2次检查,所有接受复检者眼底出血均消失.(2)入藏后1个月发生眼底出血官兵回到平原地区后1个月,血压变化不显著(P>0.05);回到平原地区后3个月眼底出血消失时,血压较之前均非常显著下降(P<0.01).入藏后1个月发生眼底出血官兵回到平原地区后3个月眼底出血消失时,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较之前均非常显著升高(P<0.01).结论:急进藏区官兵眼底出血发生情况较为常见,血压升高和血氧饱和度降低可能是眼底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预防.

  • 作者:

    关键词:
  • 氨茶碱对急进高原大鼠的多重保护作用

    作者:王昌;王荣;谢华;尹强;贾正平;李文斌;王延玲;鹿辉;陶锐

    目的:探讨急性暴露在高原缺氧环境(海拔4300m)对Wistar大鼠体质量、血清中TNF-α和一氧化氮(NO)含量,脑和肺生理病理的影响及氨茶碱干预对缺氧大鼠的多重保护作用。方法将21只成年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高原空白组(0.9%氯化钠注射液,每日3次,每次0.5ml)、高原给药组(氨茶碱,每日3次,剂量17.86mg·kg-1)、高原对照组(乙酰唑胺,每日2次,剂量22.33mg·kg-1),药物均以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配制。大鼠进入高原24h后开始给药,连续灌胃给药5d后,解剖大鼠,完整摘取脑、肺组织进行病理观察,期间于实验第1、5天称体质量,于实验第1、3、5天取血样,检测血清中的TNF-α、NO含量。结果大鼠急进4300m高原后,在缺氧适应5d过程中,体质量变化情况分别为:空白组下降2.4%,给药组上升3.2%,对照组下降6.5%;第5天血清促炎因子TNF-α浓度变化情况为:空白组(184.85±24.09)ng·L-1,给药组(208.79±22.23)ng·L-1,对照组(213.41±15.26)ng·L-1;第5天血清NO浓度为:空白组(19.81±0.87)μmol·L-1,给药组(22.24±1.49)μmol·L-1,对照组(21.91±1.78)μmol·L-1。病理切片显示,氨茶碱组大鼠脑、肺组织损伤亦较高原空白组大鼠减轻。结论氨茶碱通过促进营养的吸收、炎症应激的快速反应、改善呼吸功能及调节NO舒血管作用,达到对急进高原大鼠的多重保护作用。

  • 高原环境对阿莫西林药代参数的影响研究

    作者:张娟红;王荣;谢华;贾正平;李文斌;鹿辉;王昌;孙玉环;王延玲

    目的 探讨急进高原后大鼠体内阿莫西林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于平原地区和急进高原后灌胃给药,分别于给药前(0 h)及给药后0.33、0.66、1、1.5、2、3、4、6、8、12、24h采血,采用LC-MS/MS方法测定血药浓度,并分别计算蛋白结合率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急进高原组血浆蛋白结合率(45.00%)与平原组血浆蛋白结合率(36.31%)相比显著升高,药-时曲线下面积从(11 616.40±1071.92) μg·L-1·h增大到(47 879.24±9417.18) μg·L-1·h,急进高原后体内平均驻留时间延长,峰浓度增大,清除率降低.结论 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急进高原后,阿莫西林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显著变化,为进一步研究人体药代动力学提供实验基础和参考依据.

  • 红景天对急进高原大鼠生理病理变化的影响

    作者:孙玉环;王荣;谢华;尹强;贾正平;王昌;陶锐;鹿辉;王延玲

    目的 平原Wistar大鼠急进海拔4300m高原后,给予红景天药物干预,观察大鼠生理和病理状态变化情况.方法 将21只成年健康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高原缺氧组(空白组)、高原缺氧+乙酰唑胺组(对照组)、高原缺氧+红景天组(给药组),急进高原后连续给药5d后,取眼眶静脉丛血分析其主要生化指标,同时解剖大鼠,取腹主动脉血分析其主要血气指标,完整摘取肝脏和肺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对照组HB、Hct、CCl-、CCa2+均显著性升高(P<0.05),ALT、ALP、pH、C HCO3-、BB、BE均显著性降低(P<0.05或P<0.01),给药组ALT、ALP、ALB、UREA均显著性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pH、C HCO3-、BB、BE均显著性上升(P<0.05),ALP、Urea、HB、Hct、CCa2+均显著性下降(P<0.05).病理结果显示,高原缺氧对大鼠肝、肺损伤严重,红景天和乙酰唑胺给药组损伤均比空白组小.结论 红景天具有一定的抗缺氧反应作用,能够减轻急进高原大鼠的病理损伤,但不能完全避免损伤,说明红景天治疗高原反应有一定的局限性.

  • 高原环境对醋甲唑胺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张娟红;王荣;谢华;尹强;贾正平;李文斌;王延玲;武晓玉

    目的 高原环境下醋甲唑胺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研究.方法 Wistar大鼠于平原地区(~50 m)禁食12 h后将0.0049 g(约含醋甲唑胺0.476 mg)醋甲唑胺片剂灌胃给药,1周清洗期后急进高原(~4100 m),灌胃给药.平原组及急进高原组于给药前及给药后0.083、0.25、0.5、0.75、1、1.5、2、4、6、8、12、24h由眼眶后静脉丛取血,采用LC-MS/MS方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 醋甲唑胺急进高原组与平原组相比部分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显著变化,与高原组相比半衰期从(6.72±0.41)h减小到(2.61±0.72)h,体内平均驻留时间缩短,峰浓度增大.结论 急进高原后,醋甲唑胺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发生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为平原和急进高原后临床合理应用醋甲唑胺提供参考依据.

  • 急进4010米高原对呋塞米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作者:李文斌;王荣;谢华;张娟红;谢希晖;武晓玉;贾正平

    高原环境具有低氧、低气压、寒冷、强紫外线等特点,其中缺氧是高原环境中影响生命活动的主要因素,机体从平原地区急进高原后,氧分压迅速地降低会导致机体的血氧饱和度快速降低以及组织缺氧,从而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和病理性变化,机体的这些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半衰期、清除率等药代动力学参数[1-3],如果不调整药物的用法和用量,将严重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4].我国高原面积辽阔、高原常驻人口较多,近年来进入高原的人群逐渐增多,这些人群的用药安全值得关注.

  • 醋甲唑胺干预对急进高原大鼠的损伤保护作用

    作者:王昌;王荣;谢华;贾正平;孙玉环;陶锐

    目的 探究急进4300 m高原对Wistar大鼠机体血气生化改变、病理变化、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影响及醋甲唑胺干预对大鼠高原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28只成年健康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平原(海拔55米)对照组、高原(海拔4300m)模型组、醋甲唑胺组、乙酰唑胺组,分别灌胃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醋甲唑胺(每日2次,剂量为2.23 mg·kg-1)和乙酰唑胺(每日2次,剂量为22.33 mg·kg-),对大鼠进行生化、血气分析、病理比较,并检测所得血清样品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含量.结果 血气、生化和病理结果显示,高原组大鼠出现脱水症状,与平原对照组比较,高原模型组各指标变化显著(P<0.01),与高原模型组比较,醋甲唑胺组和乙酰唑胺组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酸碱度(pH)、碳酸氢根离子浓度、缓冲碱(BB)、剩余碱(BE)等指标显著下降(P<0.01),总蛋白(TP)、尿素(UREA)、二氧化碳分压(PaC02)、钠离子浓度、氯离子浓度等指标显著上升(P<0.01),表明两组均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且肝肺组织出现病理性损伤,其中,与乙酰唑胺组比较,醋甲唑胺组损伤较小.与平原对照组相比,高原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性升高,白细胞介素-1β显著性降低,其中,乙酰唑胺组和醋甲唑胺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含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 醋甲唑胺能改善急进高原大鼠的生理生化状况,减轻炎症损伤,具有较好的缺氧保护作用.

  • 急进高原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机制及其干预研究进展

    作者:刘德科(综述);陈嘉屿(审校)

    过去人们把高原反应的关注焦点集中在急性肺水肿和急性脑水肿,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发病率较高,并且严重影响新入高原者的工作和生活,这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胃肠道运动受到中枢神经、自主神经、肠神经及各种神经递质和胃肠激素复杂而多层次的调控,高原环境低压、缺氧、寒冷,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神经递质和胃肠激素分泌异常而出现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

96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