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方苯乙哌啶中毒致失明一例

    作者:杨红;高华;何长生

    患者男,2岁,主因"误服复方苯乙哌啶5 h入院".入院前5 h,息儿误服复方苯乙哌啶数片(具体数量不详),约40 min后家长发现患儿面色潮红,嗜睡,继而出现抽搐,呈全身强直样发作,可自行缓解;因抽搐频繁,出现呼吸困难,急转本院,途中出现呼吸心跳停止3次,予胸外按压、肾上腺素应用后好转.入院查体:颜面四肢末梢发绀,呼吸浅慢,双侧瞳孔光反应消失,颈软,双肺呼吸音低,心率90次/min,心音较有力,腹软,四肢肌张力低,生理反射消失.入院后立即给与吸氧,纳洛酮0.4 mg静推后持续泵维,20%甘露醇75 mL/4h静推.入院后未再出现抽搐,2 h后呼吸规则,即给予清水洗胃.入院15 h患儿意识恢复,但出现失明,无光感.查电解质正常;头MRI示脑水肿;脑脊液压力约240 mmH2O,细胞数0,生化正常;眼底检查视乳头轻度水肿.治疗6 d,复查眼底视乳头水肿消失,仍无光感,遂给予高压氧舱治疗,同时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弥可保等,经14次氧舱治疗,患儿开始有光感.连续高压氧及脑细胞活化剂治疗45d,患儿视力恢复至正常.

  • 室颤反复发作31次抢救成功一例

    作者:雒云祥;李洪艳;周领;张兰芹

    男,65岁,既往高血压、冠心病病史.2006-05-24,7:30,突然心前区绞榨样疼痛.结合EKG诊断急性下壁、右室、正后壁心肌梗死转入ICU,于8:10予以尿激酶150万U溶栓,至8:48监护下频发室早呈R-on-T现象,继而多形性VT,并迅速转变为室颤,即刻胸外按压,电除颤一次,恢复窦律、意识,同时胺碘酮150 mg静推,继而1.0mg/min静点,监护下仍示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阵发VT,7 min后出现多形性VT、室颤,再予胸外按压、电除颤.

  • 阑尾切除术中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成功1例

    作者:谭永忠

    患者,男性,19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8h于2002年3月20日入院.体检:急性痛苦面容,生命体征正常,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软,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2~3次/min.血常规示:Hbg 13.5g/L,WBC 14.5×109/L,N 89%,L11%.心电图正常.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急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提出阑尾时,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急停止手术,行胸外按压、面罩加压给氧,静脉推阿托品0.5 mg、肾上腺素0.5 mg,同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 胸外按压质量与心肺复苏效果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恒;黄子通

    胸外按压( chest compression,CC)是医院内外心搏骤停患者应该获得的现场基本急救措施.提高院外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关键在于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这个观点的正确性毋庸置疑.但是,随着对心肺复苏方法学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搏骤停的围除颤期,为保证除颤成功乃至恢复自主循环,不仅需要及时的胸外按压,而且更需要有效的胸外按压[1],也即所谓的“Good CPR”或“High-quality CPR”.如何进行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仍然是复苏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各家争论的焦点,因此,现对CPR过程中胸外按压质量对复苏效果的影响做一综述.

  • 心脑复苏在成人院外心搏骤停中的应用

    作者:张劲松;邵斌霞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采用的初急救处理,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及体外除颤三大基本要素.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CPR对心搏呼吸骤停的临床救治提供了帮助,但迄今为止,大量报道表明,院外复苏成功率仍<2%.导致其不理想的主要因素有:复苏过程中胸外按压有效时间短、旁观者操作心肺复苏率低、指南所指基础生命支持过于复杂以及室颤延迟后对初除颤无反应等[1].

  • 心肺复苏中的医源性损伤

    作者:娄爽;张劲松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跳呼吸骤停采取的一系列人工呼吸循环支持措施,包括胸外按压、除颤、人工辅助通气等.这些必要的、可能挽救生命的紧急措施也存在给患者造成医源性损伤的风险.现有研究显示,心肺复苏相关性损伤的总发生率在21%~65%之间[1],多位于颈胸部[2].

  • 经腹呼吸支持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秀满;王立祥

    1960年在马里兰医学组织会议上,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被正式推荐[1],这也是现代心肺复苏(CPR)的开端.经过50年的探索实践,院内CPR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和出院率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患者的生存出院率却很不理想,完善CPR的任务仍很艰巨[2].《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更加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3].心搏骤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继发性心搏骤停仍然强调呼吸支持的重要性,及时有效的呼吸支持也是CPR成功的关键所在.呼吸支持的方法很多,本文仅就经腹呼吸支持方法作一综述.

  • 心肺复苏装置研究与应用现状

    作者:袁伟;李春盛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严峻问题,而心肺复苏术(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重要措施.1960年Kouwenhoven等[1]首先报道了应用胸外心脏按压压迫胸骨和脊柱间的心脏而泵血救治心搏骤停成功.此后,标准CPR (STD-CPR)在国际上一直备受推崇.经大量的研究证明,在心肺复苏时,心脑需要充足的灌注来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并提高无神经损害的生存率.但长期以来,标准CPR下的患者血流灌注并不理想,即使由受过培训的医务人员操作,脑组织中的血流也会减少至正常血供的30% ~ 40%,在心脏则会减少至10% ~ 20%[2].如果人工胸外按压不恰当,就会使重要器官的血流量进一步减少.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工CPR操作者容易疲劳,所以需要2名以上操作者合作,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中断按压,降低复苏效果,同时也会受操作熟练程度等人为因素的干扰,使标准CPR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借助仪器监测人工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发现,目前临床中存在着诸如胸壁回弹不够、频繁中断、按压深度太浅、按压间隙太长及过度通气等诸多问题.

  • 优势手接触胸壁对高仿真模型人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

    作者:江山;江城;赵剡;徐冰

    目的 应用智能高仿真模型人的实时反馈系统研究优势手接触胸壁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纳入228名武汉大学2013级临床医专业研究生,完成相同的心肺复苏课程学习.模拟抢救一位中年男性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情景,要求学生在高仿真模型人SimMan Essential上完成5个循环完整的成人单人徒手心肺复苏.依据学生的优势手与实际按压中的接触胸壁用手分为非优势手组(non-dominant hand,NH)和优势手组(dominant hand,DH).将两组学生的胸外按压质量(按压频率、深度及回弹情况)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的整体按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按压频率的区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DH组达到正确按压频率(> 100次/min)的比例显著高于NH组(97% vs.92%,P=0.002).两组的按压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H组(44±8)mmvs.NH组(43 ±8) mm,P=0.001;并且在NH组中,第5个循环的按压深度明显下降,为(41±8)mm,分别与第1个循环(44 ±7) mm,笫2个循环(43±7) mm及第3个循环(43 ±8) mm的按压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整体CPR按压回弹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NH组中充分回弹(100%)的比例较DH组多(85% vs.79%,P<0.05).结论 医学生使用优势手接触胸壁进行胸外按压时,可以获得相对较高质量的CPR,主要体现在具有更快胸外按压频率的趋势以及更深的胸外按压深度,同时能够延缓疲劳的出现.

  • 交换按压手对胸外按压质量和疲劳的影响

    作者:李磊;周贤龙;江城;徐冰;熊丹;王黄磊;生立平;赵剡

    目的 研究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时交换按压手的按压方式对胸外按压质量及操作者疲劳的影响.方法 177名经标准基础生命支持培训的医学生,用抽签方式随机确定按压方式(交换按压手即上下手交换的方式或传统按压方式)的先后顺序,两种方式间隔7d,分别在模拟人上进行10个循环的标准成人单人CPR;记录按压质量、CPR前后操作者的生理参数、主观疲劳指标.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成组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用x2检验,不感到疲劳的概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以优势手为初始按压手的操作者中,交换按压手组和传统按压组按压质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R后Borg疲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7 ±1.62 vs.13.41 ±2.11,P=0.437),出现疲劳的循环数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27).在以非优势手为初始按压手的操作者中,交换按压手组比传统按压组按压深度更深[(39±10) mm vs.(38±9) mm,P=0.015],CPR后Borg疲劳评分更低(12.67 ±2.03 vs.13.33 ±1.95,P=0.011),出现疲劳的循环数更晚(P =0.041).结论 CPR中交换按压手的按压方式能延缓以非优势手为初始按压手的操作者的疲劳,改善胸外按压质量.

  • 实时可视反馈设备对救护车内徒手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

    作者:王建岗;鲁美丽;钱里娜;杨国浩;徐精彩

    目的 探索实时可视反馈设备能否提高救护车内的徒手胸外按压质量.方法 本研究为模拟人研究,采用随机交叉实验设计.用信封抽签法将10名年龄小于40岁,有心肺复苏经验的院前急救医务人员随机分为对照组(n=5)及反馈组(n=5).实验场地为行驶的救护车内(速度25~50 km/h),实验过程分为两部分,对照组首先进行无反馈的3组连续的2 min胸外按压,每一组之间休息2 min;随后休息5 min,再进行有反馈的3组连续的2 min胸外按压.反馈组首先进行有反馈的3组连续的2 min胸外按压,每一组之间休息2 min;随后休息5 min,再进行无反馈的3组连续的2 min胸外按压.采集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按压留滞和按压准确率等数据.结果 对照组第二部分操作的按压频率和按压留滞均低于第一部分操作[(109.8±4.7)次/min vs.(121.2±10.1)次/min,(6.5±2.1)次/min vs.(10.4±2.8)次/min,均P<0.05],而按压准确率高于第一部分操作[(28.2±14.3)% vs.(16.8±9.9)%,P<0.05],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操作按压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馈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操作的按压频率、按压深度、按压留滞及按压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反馈组整个实验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操作)的按压频率和按压留滞低于对照组[(111.1±5.1)次/min vs.(115.5±9.7)次/min,(6.5±1.8) vs.(8.4±4.6)次/min,均P<0.05],按压准确率高于对照组[(22.5±13.4)% vs.(26.7±16.0)%,P<0.05],但两组按压深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可视反馈设备能够提高救护车上的徒手心肺复苏质量,表现在更合理的按压频率,更少的按压留滞及更高的按压准确率但总体质量仍很低,不能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提示发生在救护车内的心搏骤停或者转运阶段的心肺复苏需要选择更优的方案.

  • 心肺复苏指南讨论稿(1)

    作者: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组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促使心脏恢复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终实现脑复苏.

  • 2005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一)

    作者:李春盛;杨铁成

    2005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与心血管急救(emergency cardiovascularcare,ECC)指南已于2005年12月在Circulation杂志出版.新指南含有12个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流程.如何改进、简化复苏培训程序和提高复苏成功率是新指南重点关注的问题,有效不间断的胸外按压的重要意义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围绕这一核心,新指南对于2000年指南的许多问题作了改进和更新.

  • 团队演练对成人胸外按压实践能力和准确性的影响研究

    作者:吴苏华;李远华;曾沛扬

    目的:探讨团队演练对成人胸外按压实践能力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经心肺复苏术培训104例新上岗医护人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0人,采用胸外按压个人演练;观察组54人,采用胸外按压团队演练。比较两组实践能力和准确性的差异。结果演练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团队指挥能力、配合能力、相互交流能力、心理素质与胸外按压技术操作考核评分,胸外按压实践能力评分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演练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全部演练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演练前( P<0.05);观察组胸外按压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1次胸外按压开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团队演练有效改善医护人员对成人胸外按压的综合能力素质、实践能力和准确性,增加成人胸外按压有效率。

  • 心肺复苏期间胸外按压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静怡;姜金霞

    本文综述了护理人员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技术的现状,归纳了影响高质量胸外按压的相关因素及干预策略,以期提升护理人员胸外按压的技术能力,减少无效按压和无谓的中断,从而为大限度地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供依据.

  • 新型心肺复苏一体化自动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徐圆妃;金伟琼;都健;钱素静;林茜茜;王珍妮;赵梦婷;林静静;周露洁

    心跳骤停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病因,同时也是困扰世界各国的重大医学难题[1]。在我国,根据对17个省350万人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就达到39.82/10万[2]。有资料显示,我国心跳骤停患者存活率仅为2%。但目前,我国目击者现场复苏率及复苏成功率与国外相比,差距尤为明显[2]。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心肺复苏术本身的专业化程度高,未经培训的人士对这一抢救过程不熟悉;受我国国情限制,医疗卫生单位尚不足以覆盖到城镇的各个角落,导致我们没有办法在伤后的“黄金4 min”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我国居民的急救意识薄弱,据2010年红十字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的急救知识普及率仅为1%,这一现状大大制约了目击者现场复苏率的提升;传统心肺复苏术是一个手工操作过程,一般持续时间为30 min,施救者长时间高强度的活动会过早透支体力[3]。因此,心肺复苏机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状况[4]。而市场上现有的同类产品大多数为国外制造[5],在国内市场上售价高昂,普通居民无法承担。临床实际工作中,真正会应用心肺复苏器的场合也比较少,主要是一些大型医疗单位,中小型医疗单位及社区医院亦无法承担使用该装置所需偿付的高昂价格,作为家庭私人救护用具的机会就更为鲜见。

  • 心肺复苏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作者:刚丽;徐金全;张新莉

    目的 通过对心肺复苏过程中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先后顺序对心肺复苏成功率,颅内压变化及肺泡氧浓度的比较,探讨两者先后顺序对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犬分为两组,通过静脉注射镇静药物咪达唑仑将实验犬镇静,实验组与对照组都给予气管插管,颅内压监测.两组实验犬通过窒息的方法,使实验犬心跳骤停,实验组按照A-B-C顺序进行心肺复苏,对照组按照C-A-B进行心肺复苏,记录两组心肺复苏的结果,颅内压,测血红蛋白(HB)、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氧分压(PaO2),进而计算出肺泡氧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实验组与对照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存在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②实验组与对照组颅内压无明显差异(P=0.5)3.实验组与对照组肺泡氧浓度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先后顺序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影响无明显差异.

  • 自动体外除颤器信息反馈功能对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

    作者:魏薇;聂虎

    目的 比较CPR实时信息反馈对急救人员进行CPR操作情况的影响.方法 10名急诊医师随 机分为两组,一组按常规进行CPR操作,另一组在按压时借助AED的信息反馈功能观察急救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比较两组cPR的质量.结果 借助AED信息反馈进行CPR操作组胸外按压频率、按压深度的准确率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性提高.结论 实时CPR监测反馈功能可以改善胸外按压质量.

  • 院外胸外按压质量监测和反馈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单飞;顾君梅

    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但高质量在临床中还很难做到,缺乏有效监测手段是重要因素.本文从院外角度出发,针对近年胸外按压质量监测和反馈技术的进展与变化进行综述,其中物理感知提醒装置、经胸廓阻抗、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等无创、便捷、经济较适宜院外胸外按压,课题组基于智能手机开发的移动软件可改善院外胸外按压质量,具有替代专业反馈设备的可能性.

  • 小儿心肺复苏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作者:曾健生;钱素云

    自从 1960 年发现胸外按压的有效性后,心肺复苏措施成为医务人员常用的抢救技术之一.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采用了不同技术方法,但心跳呼吸骤停后心肺复苏的存活率仍然较低.

286 条记录 2/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