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肺复苏装置研究与应用现状

    作者:袁伟;李春盛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严峻问题,而心肺复苏术(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重要措施.1960年Kouwenhoven等[1]首先报道了应用胸外心脏按压压迫胸骨和脊柱间的心脏而泵血救治心搏骤停成功.此后,标准CPR (STD-CPR)在国际上一直备受推崇.经大量的研究证明,在心肺复苏时,心脑需要充足的灌注来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并提高无神经损害的生存率.但长期以来,标准CPR下的患者血流灌注并不理想,即使由受过培训的医务人员操作,脑组织中的血流也会减少至正常血供的30% ~ 40%,在心脏则会减少至10% ~ 20%[2].如果人工胸外按压不恰当,就会使重要器官的血流量进一步减少.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工CPR操作者容易疲劳,所以需要2名以上操作者合作,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中断按压,降低复苏效果,同时也会受操作熟练程度等人为因素的干扰,使标准CPR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借助仪器监测人工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发现,目前临床中存在着诸如胸壁回弹不够、频繁中断、按压深度太浅、按压间隙太长及过度通气等诸多问题.

  • 过度通气与呋塞米持续静点联合应用治疗小儿感染性脑水肿的临床观察

    作者:利世顶;韦蓉

    目的 探讨过度通气与呋塞米持续静点联合应用治疗小儿感染性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感染性脑水肿患儿134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常规治疗的患儿6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呼吸机过度通气联合呋塞米持续静脉滴注治疗的患儿67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6.6%)明显高于对照组(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死亡率(7.5%)、后遗症发生率(10.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死亡率(19.4%)、后遗症发生率(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呼吸机过度通气联合呋塞米持续静脉滴注治疗小儿感染性脑水肿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感染性脑水肿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还可以大幅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和后遗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过度通气对在体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兴奋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卢悦淳;刘庆兰;高春霖;吕国义;郑宝森

    目的:考察过度通气对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ide dynamic range,WDR)神经元自发和疼痛诱发放电频率的影响.方法:将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N(正常通气)和H(过度通气)两组.两组均在吸入麻醉下行椎板切除,记录与大鼠后足掌部皮肤感觉对应的脊髓背角WDR神经元放电频率百分比.N组正常通气120分钟,旨在排除手术创伤对WDR神经元的影响;H组实施过度通气60分钟后,恢复正常通气继续观察60分钟,目的为考察过度通气对该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1)N组各采样点间WDR神经元自发和诱发放电频率百分比均无显著性差异.(2)H组过度通气后WDR神经元自发和疼痛诱发放电频率百分比较对照值显著降低,并随正常通气的恢复而恢复.(3)H组过度通气期间WDR神经元自发及诱发放电频率百分比均较N组相应时间点显著降低.结论:过度通气可使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 高原过度通气试验诊断早期急性高原肺水肿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明冬;李琦;贺斌峰;王丹;刘刚;徐静;刘双林;王关嵩;黄岚

    目的 探讨高原过度通气试验诊断早期急性高原肺水肿(HAPE)的意义.方法 从急进高原的某部官兵中筛选出40例可疑早期高原肺水肿受试者,按照1∶1比例入组40例急性高原反应的受试者.对上述两组受试者在过度通气试验前后进行经皮SaO2检测,并进行肺部高分辨CT(HRCT)检测,以评估受试者是否发生早期高原肺水肿.对疑似早期HAPE受试者中过度通气试验阳性的12例受试者在抗高原肺水肿治疗前后,以及阴性对照组(过度通气试验和HRCT双阴性)26例受试者给予吸氧后进行经皮SaO2检测.结果 疑似早期HAPE组和高原反应组过度通气试验阳性分别有12例(阳性率30%)和1例(阳性率2.5%),疑似早期HAPE组出现过度通气试验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高原反应组(P<0.05);对两组受试者进行胸部HRCT检查,疑似早期HAPE组有11例诊断为早期HAPE,出现HAPE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高原反应组(P<0.05).过度通气试验和HRCT对早期HAPE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90),过度通气试验诊断HAPE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89.6%.在平静呼吸时和吸氧后,过度通气试验阳性受试者治疗前的SaO2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过度通气试验阳性受试者治疗后的水平(P<0.05).结论 高原过度通气试验是一种诊断高原肺水肿非常有用而又简便的工具,但其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进行大规模的验证.

  • 控制性过度通气治疗颅内出血的疗效观察

    作者:付四毛;刘玉玲;张志培;郭小玲

    目的观察控制性过度通气治疗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并有颅高压症的疗效.方法对54例确诊为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并有颅高压症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过度通气组28例(治疗组),包括脑疝12例,入院时即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行控制性过度通气治疗.常规组(对照组)26例,包括脑疝8例,按一般常规予以甘露醇等脱水剂治疗.结果对照组26例,死亡13例,颅内出血无加重,治愈13例,治疗组28例,死亡3例,颅内出血加重0例,治愈25例,抢救成功者昏迷评分(Glasgow)≥8分的平均时间治疗组为(15.32±9.4)h,对照组为(31.6±5.83)h,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适当的控制性过度通气治疗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颅高压症可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与病残率.

  • 过度通气对重型颅脑创伤病人的脑血流和脑组织氧分压的影响

    作者:梁海乾;只达石;张赛;陈广迪

    目的研究过度通气(HV)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病人的颅内压(ICP)、脑血流(CBF)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影响.方法20例sTBI(GCS 3~8分)病人,伤后2~5d ICP超过20mmHg时,应用机械通气法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27~32mmHg之间30min,同时连续监测ICP、CBF和PbtO2.结果所有病人共进行了46次HV,HV可使ICP明显下降(43/46),而CBF和PbtO2对CO2的反应差异较大,其中大部分试验(38/46)CBF和PbtO2明显下降,但仍然保持在各自的缺血阈值(50AU和10mmHg)之上;5次试验CBF和PbtO2下降低于各自的缺血阈值;3次试验ICP无明显变化,CBF轻度升高,而PbtO2下降.结论HV可降低ICP,但有导致或加重脑缺血的危险,应尽量避免早期长时程应用.HV应在CBF持续监测下应用.

  • 对分娩镇痛的思考

    作者:徐铭军

    产痛可致产妇情绪紧张、焦虑、进食减少,能量大量消耗而致宫缩乏力、产程延长;可致产妇过度通气、耗氧量增加,引起胎儿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可致产妇儿茶酚胺释放增加、抑制子宫收缩、产程延长、子宫动脉收缩性胎儿窘迫等.因此,从提高围生医学质量而言,分娩镇痛势在必行,但在北京乃至全国分娩镇痛开展的并不尽如人意,分析原因可能是多层面的.

  • 气管插管后行过度通气对后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袁燕波;颜明

    目的 探究气管插管后行过度通气对后腹腔镜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后腹腔镜手术患者44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22)和实验组(P组,n=22).两组均采用间歇正压通气模式,吸入氧浓度为100%,氧流量为2L/min,吸呼比为1∶1.5.C组:气管插管后至气腹前行正常通气:潮气量10ml/kg,频率12次/分,气腹开始后改为潮气量8ml/kg,频率18次/分直至术毕.P组:气管插管后至术毕全程均行过度通气:潮气量8ml/kg,频率18次/分.记录诱导前(T0)、气腹前(T1)、气腹10min(T2)、气腹30min(T3)、气腹1h(T4)、气腹结束(T5)时的气道峰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并于上述各时间点分别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肺动态顺应性(Cdyn)、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结果 与C组比较,P组T1~5时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T1~4时气道峰压均降低,T2~5时动态肺顺应性增高,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缩短(P<0.05).与C组比较,各时间点两组的氧和指数、呼吸指数、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及皮下气肿、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管插管后即刻行过度通气有利于减轻后腹腔镜手术中的二氧化碳蓄积,同时对肺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轻度过度通气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脑氧供需平衡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作者:胡敬利;张岩

    目的:通过观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ectomy,LC)中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血气、血糖及乳酸等结果的变化,探讨在轻度过度通气时脑氧供需平衡及能量代谢的改变.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36例,ASA I级或Ⅱ级,随机分为正常通气组(A组)和轻度过度通气组(B组),各18例.分别于气腹前,气腹20、40 min取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部血行血气、血糖、乳酸分析,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血红蛋白(Hb)、颈内静脉血氧分压(PjvO2)和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并根据Fick公式计算脑代谢的各个指标.结果:组间比较:气腹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气腹20、40 min 后sjvO2均低于A组(P<0.05),D(a-j)O2均高于A组(P<0.05),而D(a-j)glu及Jlac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与气腹前比较,A组气腹20、40 min后SjvO2均显著增高(P<0.01),B组气腹20 min后SjvO2增高(P<0.05),气腹40 min后显著增高(P<0.01),两组气腹20、40 min后D(a-j)O2均显著降低(P<0.01),而D(a-j)glu及Jlac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jvO2升高,提示脑氧供大于氧需,脑过度灌注,可见轻度过度通气比正常通气时脑过度灌注明显降低,但均未出现能量代谢障碍.

  • 短时轻度过度通气治疗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颅内高压的疗效及护理

    作者:刘美玲;袁秋影;黄燕琴;黄松彬

    目的:探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短时使用过度通气治疗颅内高压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12例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短时使用过度通气的方法,降低颅内压的效果及护理方法等情况,总结护理策略及观察体会.结果:患者的颅内压均下降,通过全面仔细观察及护理,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使用短时轻度过度通气动态监测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保证治疗效果,并可避免因使用过度通气而发生脑缺血加重的并发症.

  • 非器质性呼吸困难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韩江娜;朱元珏;李舜伟

    非器质性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有突出的呼吸困难主诉、但经过系统检查找不出器质性病理改变的一种疾患,国际上称之为"医学无法解释的呼吸困难".这类患者大约占呼吸困难患者的14%,但临床上常被忽视,诊断、治疗均很困难.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疾患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早期气管切开联合过度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研究

    作者:黄鹏;黄寨;秦文波;陆政;莫祖聪;肖泉;曾令华;黎艳

    目的:探讨早期经皮气管切开联合短时间轻~中度过度通气(HV)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预后的研究。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sTBI的患者(GCS评分3~8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行早期(24h内)气管切开联合呼吸机短时间HV,而对照组入院后先予中流量供氧,待出现呼吸衰竭时再行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未行HV),观察两组患者伤后第1~7天颅内压(ICP)的变化、机械通气的时间、伤后6个月后疗效判断(按GOS评估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CP迅速下降(P<0.01),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1),伤后6个月时疗效评估中良好者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经皮气管切开联合短时间轻~中度HV在sTBI患者中有利于降低ICP,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重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 不同通气状态下丙泊酚对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的影响

    作者:黄绍农;刘友坦;张嘉新;卢健芳;陈志聪;李维平

    过度通气可使颅内压(ICP)迅速下降.临床上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常用过度通气控制颅内高压,但过度通气可使腩血管收缩,有造成脑缺血,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危险[1].

  • 应用控制性过度通气治疗小儿颅内高压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阮伟红;李善秀;仝伟;李洪荣

    目的探讨控制性过度通气治疗小儿颅内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经常规降颅压治疗效果不佳的36例小儿颅内高压症患者行控制性过度通气,观察治疗前、后颅内压下降情况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过度通气治疗后患儿颅内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病死率(12%)较无过度通气治疗者(19.66%)降低,临床症状改善快.结论控制性过度通气能有效而快速地降低颅内压,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高压症疗效显著.

  • 过度通气对严重颅脑伤手术患者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作者:程明华;姚咏明

    目的:探讨过度通气对严重颅脑伤手术患者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脑动静脉氧含量差(A-VDO2)和脑静动脉血乳酸差(V-ADL)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6例严重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后,通过改变控制通气呼吸频率和吸入气氧分压调节过度通气水平,使每种通气水平维持稳定15 min后,均测定SjvO2、A-VDO2以及V-ADL.结果:当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100~15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200~250 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从30 mm Hg降至25 mm Hg时,可使SjvO2明显降低,A-VDO2明显升高,但PaO2200~250 mm Hg与PaO2100~150 mm Hg相比,SjvO2的绝对值均明显较高,A-VDO2绝对值明显较低.与基础值相比,PaO2100~150 mm Hg、PaCO2 30 mm Hg及25 mm Hg和PaO2200~250 mm Hg、PaCO2 25 mm Hg时V-ADL均明显升高.结论:较高氧合(PaO2200~250 mm Hg)和中度过度通气(PaCO2 30 mm Hg)对脑氧供需平衡无明显影响,是严重颅脑损伤手术患者过度通气的佳匹配方式.

  • 2种潮气量对超重或肥胖患者全麻机械通气的影响

    作者:邓军;韦克;黄仕英;刘敬臣;杨瑞敏

    目的:研究2种不同潮气量对超重或肥胖患者机械通气效果的影响,寻求一种能使超重或肥胖患者避免过度通气和降低通气相关性肺损伤( VILI)发生风险的理想通气模式。方法80例超重或肥胖拟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成4组:男性对照组、男性实验组、女性对照组、女性实验组。各组均采用3 mg/L 丙泊酚复合3μg/L 瑞芬太尼靶控静脉输注,0.3 mg/kg顺阿曲库铵诱导,同时纯氧(4 L/min)辅助呼吸。喉镜明视下气管插管,按各组VT调节潮气量,R 11次/min,I:E=1:2;50%氧气-空气2 L/min 机械通气。3 mg/L 丙泊酚复合3μg/L瑞芬太尼持续靶控输注;0.1 mg/kg顺阿曲库铵间断静注。分别于机械通气开始(S)、机械通气后1 h(1 h)、手术结束前(E)以及复苏拔管前(R)作血气分析,并分别监测气道压力(PAW)和计算氧合指数。结果①对照组潮气量(VT)与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男性对照组VT比实验组大20%,女性对照组 VT比实验组大13%。②对照组机械通气开始 PAW( PAWS)、机械通气1 h PAW (PAW1h)及手术结束前PAW(PAWE)与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③女性对照组机械通气1 h氧合指数(OI1h)及手术结束前氧合指数(OIE)与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均<0.05)。④男性对照组的 OIE <300者与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对照组 OIE<300者与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⑤对照组机械通气1 h p(CO2)(p(CO2)1 h)及手术结束前 p(CO2)(p(CO2)E)与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实验组以较小的潮气量、气道压力,能充分地维持机械通气下的肺氧合,避免过度通气,降低 VILI发生的风险,是一种肺保护通气模式。

  • 高性能战机飞行员航训过度通气致急性缺氧耐力不良两例

    作者:陈晓健;李交杰;陈小萍

    急性缺氧耐力评定是航空生理训练基本内容之一,它是通过缺氧体验和测定有效意识时间来评定缺氧耐力的,其客观指标通过有效意识时间来体现.有效意识时间是指从中断氧源开始到不能有效地采取自救措施的时间间隔[1].急性缺氧耐力存在个体差异,航训中训练顺序安排不合理或训练方法不当也会导致个体的急性缺氧耐力下降.下文就是在航训中发生两例过度通气从而导致急性缺氧耐力下降现象发生的报告.

  • 过度通气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脑氧代谢的影响

    作者:黄绍农;赵大忠;李维平;刘友坦;陈建颜;高申山

    目的探讨过度通气对重型颅脑外伤(TBI)病人脑组织氧分压(PbrO2)的影响.方法比较12例TBI病人过度通气前后PbrO2、ICP、CPP的变化.结果过度通气前后PbrO2明显降低(P<0.05).结论过度通气降低PbrO2,使已降低的PbrO2进一步减少,有可能加重继发性脑缺血缺氧.

  • 人工过度通气对颅脑手术病人脑氧代谢的影响

    作者:杨利孙;程娟丽;章翔;付洛安;费舟

    目的采用颈内静脉血气监测技术,观察不同程度的人工过度通气对颅脑手术病人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对36例颅脑手术患者进行过度通气,根据呼期末二氧化碳分压(PCO2)将病人分为A、B、C 3组,其PCO2分别控制在4.5、4.0和3.5kPa.通气1 h后,同时采集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样,检测颈静脉血样饱和度(SjO2),计算脑氧摄取(CEO2)、颈静脉血氧含量(CjO2)和脑动静脉氧差(AVDO2).结果 A、B组通气前后SjO2、CEO2、CjO2和AVDO2变化不大;C组通气后SjO2和CjO2降低,CEO2增高,与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深度过度通气(PCO2 3.5 kPa)可导致脑氧代谢障碍.维持PCO2在4.5~4.0 kPa可能是过度通气治疗时需要掌握的安全界限.

  • 高通气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培俊

    目的:对高通气综合征的症状表征及诊断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诊断治疗的32例高通气综合征病患的症状表征进行总结,并分析其检查资料,探讨治疗方法.结果:32例病患中,75.0%(24/32)存在应激事件,15.6%(5/32)出现恐惧等相关情绪,9.4%(3/32)不存在刺激影响.症状表征主要为头晕、心悸、呼吸受阻等.诊断方法可选择通气激发试验.治疗中主要是给予代谢纠正和呼吸治疗(腹式、面罩).结论:临床上可防治高通气综合征,该病症有效且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为呼吸治疗.

5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