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人脑复苏的研究探讨

    作者:薛慎伍;朱建友

    老年患者在发生心搏呼吸骤停后,如能及时正确的处理,基本生命体征可望在短期内恢复稳定.Simon等[1]报道,25%~50%心搏骤停患者经标准心肺复苏(CPR)能够恢复自主循环,但治愈率仍在2%~14%的低水平,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是顽固性神经细胞损伤,CPR成功后,自主循环重新恢复,复杂的继发性脑血流分布紊乱导致了脑再灌注损伤和易损神经元的死亡,且伴有大脑功能预后的进一步恶化[2].脑复苏的终目的是恢复中枢神经功能,恢复患者智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 老年 脑复苏 研究
  •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在脑保护脑复苏中的应用

    作者:陈绍洋;路志红;熊利泽

    许多脑保护脑复苏措施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脑氧供需,应用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可有效及时地评估脑损害,对脑保护脑复苏过程进行指导,改善患者预后.

  • 重症监护病房优化治疗对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研究

    作者:鄢忠平;杨敏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优化治疗对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3月-2018年5月收治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于心脏骤停后成功复苏.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治疗,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对症治疗.观察组给予ICU优化治疗,具体措施:①制定6 h血流动力学治疗目标,力争使患者在6 h内完成目标治疗.②患者入住ICU后进行亚低温治疗,温度控制在33~35℃,维持时间为12~24 h;在控制体温的同时,要预防抽搐或寒战的发生,可以酌情使用镇静药物,并辅以脱水剂与神经营养药;③缺氧或者血氧饱和度不达标者给予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吸气压力不超过30 cm H2O;高血糖患者要控制在6~8 mmol/L.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神经功能达到1~2级24例(48.0%),3~5级26例(52.0%);对照组神经功能达到1~2级12例(24.0%),3~5级38例(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20例,死亡率40.0%;对照组死亡36例,死亡率7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肾功能衰竭、癫痫、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脓毒血症、肺水肿、肺炎等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监护病房优化治疗对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ICU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综合征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金

    目的: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进行ICU优化治疗,探析其对脑复苏的疗效.方法:选择88例心脏骤停复苏成功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ICU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ICU优化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意识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7d后无意识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5%)明显低于对照组(34.1%),P<0.05.结论:ICU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脑复苏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可以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促进患者意识尽快恢复.

  • 不同剂量纳络酮对心脏骤停大鼠脑复苏的影响

    作者:谷莉娜;董均树;余剑华;刘晓亮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纳络酮对脑复苏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窒息缺氧制备心脏骤停的动物模型,在光镜下观察大剂量肾上腺素治疗时,不同剂量纳络酮对脑组织的影响.结果:大剂量纳络酮对脑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纳络酮能明显改善心脏骤停时脑缺血性损害,大剂量纳络酮的脑保护作用优于小、中剂量的纳络酮,因而有利于脑复苏.

  • 不同剂量纳络酮对心脏骤停大鼠脑复苏的影响

    作者:谷莉娜;董均树;余剑华;刘晓亮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纳络酮对脑复苏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窒息缺氧制备心脏骤停的动物模型,在光镜下观察大剂量肾上腺素治疗时,不同剂量纳络酮对脑组织的影响.结果:大剂量纳络酮对脑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纳络酮能明显改善心脏骤停时脑缺血性损害,大剂量纳络酮的脑保护作用优于小、中剂量的纳络酮,因而有利于脑复苏.

  • 188例院前心肺复苏临床分析

    作者:刘纯;赵志刚;吴光凤;袁海华

    目的:分析院前心肺复苏(CPR)病例的抢救经过,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提高院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途径.方法:回顾分析188例院前CPR病列的复苏开始时间,临床急救措施,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等方面的资料.结果:188例患者中,31例心肺复苏成功,4例心肺脑复苏成功,心肺复苏成功率16.49%,心肺脑复苏成功率2.13%.CPR开始时间越早,除颤时间越早,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越高.结论:良好齐全的急救设备,专业的院前急救水平,普及急救知识,加快CPR及除颤开始时间,及时给予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是提高院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重要途径.

  • 脑复苏救治中药物应用的进展

    作者:朱鋆;莫小红

    从八十年代建立现代复苏学以来,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发展,心肺复苏抢救过程已程序化、规范化、社会化,但心搏呼吸骤停患者虽然初期复苏成功,然而神经学方面的病残率极高,其中关键是以脑复苏为重点的后期复苏.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也比较集中在脑复苏上,其中人工低温技术、脱水降颅压、高压氧呼吸控制、营养支持等的措施,大家已接受及应用.现在,就目前脑复苏药物的应用进展叙述如下.

    关键词: 脑复苏 救治 药物 应用
  • 颈部脊髓电刺激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

    作者:王培东;杨德功;张国瑾;郝孔志;杨志远

    应用颈部脊髓电刺激(cervical spind cord stimulation,cSCS)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在日本开展较多,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其临床适应证和使用方法及治疗作用机制需进一步探讨[1]。我中心自1997年7月~1999年6月应用cSCS治疗6例PVS病人,分析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1例,年龄27~63岁,平均(42.7±12.0)岁。病程60~497天,平均264.5天。重型颅脑外伤3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脑血管畸形出血1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脑复苏专业组于1996年4月制定的PVS诊断标准[2]。

  • 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作者:杨立山;吴嘉荔;陈伟;李文峰;陈中伟;曹瑞

    目的 评价参附注射液在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80例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对照组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28天进行脑功能分级(CPC)、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及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统计两组患者呼吸机使用天数、总花费及病死率,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方案后CPC、Glasgow评分、SOFA评分、呼吸机使用总天数及总花费的差异.结果 8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病历资料不完整,从病例中剔除,终实验组37例,对照组40例.实验组存活病例在治疗后第3、7、14、28天CPC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Glasgow评分实验组分别在治疗后第14、28天时较对照组高(P<0.05).SOFA评分实验组在治疗后第3、7、14天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3、7、14、28天呼吸机使用天数、住院总花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在第3、7、1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28天,实验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

  • 20例心肺脑复苏成功的体会

    作者:戴国强;张依飞;孙琦

    我院急诊科自1993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抢救心搏呼吸骤停967例,初步复苏成功(心跳、血压恢复)者78例,经进一步生命支持和针对原发疾病治疗,终19例康复出院,1例脑复苏不完全.现就复苏成功的20例浅谈我们的体会.

  • 亚低温脑复苏的探讨

    作者:陆建明;陈波

    心搏骤停脑复苏后脑功能损伤的恢复十分困难,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脑保护方法的探索,亚低温对脑的保护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公认.但目前国内外对脑降温方法有所不同,国外主张全身亚低温治疗而国内多主张头部局部降温,为探讨两者对脑复苏的效果及其治疗价值,本文对25例病例进行了临床研究与分析,报告如下.

  • 心搏骤停后脑复苏研究的动物模型

    作者:马宇洁;杨兴易;林兆奋;张雷;潘曙明

    目的 建立一种新型简便的心跳骤停后脑复苏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清洁级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40只,采用窒息合并冰氯化钾停跳液致大鼠心跳骤停,5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记录基本生命体征变化、发生循环停止时间(TCA)、自主循环恢复时间(TROSC)、72 h存活率,复苏后不同时间点(3、6、12、24、48、72 h)神经功能评分(NDS),观察复苏后3 h和72 h透射电镜下皮层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造模后大鼠迅速发生循环停止,TCA和TROSC分别为(137.3±10.2)s,(64.4±9.3)s,复苏成功率87.5%,72 h存活率为80%.NDS在复苏后3 h时低,以后NDS渐趋好转.血浆丙二醛(MDA)水平显著升高,在72 h略有同降,但仍高于造模前(P<0.01).电镜显示复苏后3 h脑损害严重,72 h逐渐减轻.结论 这一模型操作简单且结果稳定.

  • 乌司他丁多次给药对延迟心肺复苏大鼠海马谷氨酸含量的干预作用

    作者:姜银松;李新宇;王占青;方喆琦

    心肺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1-2],但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脑复苏质量却不尽人意,心肺复苏的关键取决于脑功能的恢复[3-5]。王姗姗等[6]研究表明乌司他丁(U TI )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功能的预后有益,但目前动物实验多于心脏骤停(CA )后即刻进行心肺复苏(CPR),而患者心脏骤停到实施CPR常需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为更接近临床,本实验在大鼠心脏骤停后3 min 进行延迟CPR,在ROSC 后连续两次给予 UTI 干预,探讨U TI对延迟复苏大鼠海马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心肺复苏期间肾上腺素剂量对兔脑复苏的影响

    作者:刘晓亮;邢吉红;马涤辉;董均树

    心脏骤停是心脏突然丧失了有效的泵血功能,使有效的血液循环突然完全停止,是心脏急症中严重的情况.成功的心脑肺复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否恢复,即脑复苏是否成功.在复苏术中重要的药物是肾上腺素.为了探讨肾上腺素剂量在心脏骤停时对脑复苏的影响,我们设计了本次实验.

  • 用脑功能量化评估方法评价脑复苏患者预后

    作者:王晓晖;钱素云

    20世纪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迅速发展,21世纪CPR研究成果显著,发达国家和地区自主循环恢复率已经接近或达到50%.但复苏后患儿的存活出院率仍低,主要由于脑损害和脑死亡.故改进脑复苏技术、减轻脑损害、恢复脑功能成为复苏学研究重点.脑功能动态评价有助于评判新技术和患者预后,具有临床和社会意义.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心搏骤停脑复苏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易珏;张慧利

    心搏骤停在临床上时有发生,心肺复苏是救治心搏骤停关键步骤,而脑复苏终决定患者的转归.近年来,利用简便易行的生化标志物来评估心搏骤停后脑复苏成为研究热点.烯醇化酶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参与糖酵解过程.而其亚型γγ仅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故命名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al specifc enolase,NSE),脑损伤程度越重,NSE释放越多,血清NSE作为一个特异性较强、灵敏性较高、检测方便且能反应脑损伤程度的生化指标受到重视.本文就血清NSE在心搏骤停脑复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心肺复苏中溶栓对脑复苏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娜;刘纪改

    院外心搏骤停(CA)的发生率约为每年(36~128)/10万[1],86%的患者接受了心肺复苏(DPR),17%~49%的患者恢复了自主循环[2].在心肺复苏后存活的患者中,80%都经历了不同时间的昏迷,其中40%的患者进入了持续植物状态,80%的患者在1年内死亡[3],完全的脑功能恢复很少见.自建立现代"心肺复苏术"40年来,CPR的疗效始终令人沮丧,而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虽然指南[4-5]规范了复苏程序和方法,但未能改变复苏成功率低的事实.

  • 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蒋崇慧;谢钢;程少均;郑伟华;赵双彪;尹刚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Barthel 指数(MBI)及生活质量评分(QOL)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并观察亚低温对他们的影响.结果在心肺复苏后第7d,亚低温组GCS评分明显比常规治疗组高(P<0.05);在复苏后第12周和24周,亚低温组NFI评分及QOL评分均明显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MBI评分明显较常规治疗组高(P<0.01).结论亚低温可改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脏骤停后大鼠脑海马神经生长因子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作者:龚峥;林庆明;李敏;陈锋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后大鼠脑海马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SD雄性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Sham组(n=6),CA组(n=6),BMSCs组(n=6),通过窒息法诱导CA后进行心肺复苏(CPR),在复苏成功后1 h,BMSCs组和CA组分别由尾静脉注射BMSCs 1×106/0.5 mL和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CPR成功后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ELISA法测定血清S100B,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脑组织海马区中NGF、Caspase-3表达情况.结果 复苏成功第7天,与CA组比较,BMSCs组mNSS评分及S100B水平均较低[(0.9±0.3)vs(4.5±0.6),(90.12±4.62)pg/mL vs(182.30±2.58)pg/mL,均P<0.05],且具有较高的NGF表达阳性率及较低的Caspase-3表达阳性率[(11.391±1.297)vs(7.744±1.334),(6.256±1.036)vs(8.506±1.742),均P<0.05].结论 外源性BMSCs移植可改善复苏后神经功能损伤,可能与其上调了NGF的表达及下调了caspase-3的表达有关.

279 条记录 1/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