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SPECT维修 4例

    作者:卢冬霞

    我院的 STECT是 GE公司的型号为 Elscint APEX SPX Helix的单光子发射型系统,具有双探头,并采用了先进的滑环技术,维修起来难度较大,现介绍如下维修实例 故障现象 1 在做 ECT采集时,探头在旋转中途突然停下并显示出现 ERROR# 157号错误。 故障分析与检修此故障为旋转轴心故障, SPECT的探头不能旋转。根据维修手册,做如下步骤的检查和处理: (1)对滑环用精密电器清洁剂清洁。 (2)对探头旋转轴部位的传感器用精密电器清洁剂清洁。 (3)对滑环系统和旋转中心测试,结果正常。 (4)做 ECT采集,中途发生停机,不能进行正常的 ECT采集。 (5)检查旋转驱动电路板 BUR2000,发现电压不稳定,换一新的电路板,再进行 ECT采集,故障排除。 故障现象 2 SPECT在每次换准直器时,机器显示 ERROR# 72错误,机器死机,要在操作台上键入 GRESET重新启动才能恢复正常。 故障分析与检修此故障为计算机在进行驱动电压测试时, PSD的加压电压未连接上。根据维修手册,作如下步骤的检查和处理:

  • 激光定位灯在放射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史永吉;姚志凯;纪文达

    通常激光定位灯由3个激光灯组成,其颜色有红色和绿色2种.在机架对面中央上方墙壁上方安装1个激光灯,人体曲面纵轴激光束激光灯,其作用是校正人体纵轴.通过它与人体正中线之间的关系来判断人体是否躺直.在机架左右两侧墙壁上各安装1个具有双窗口双功能、分别射出纵轴线和横轴线的双线激光灯,其纵轴线和横轴线相交成十字线,两侧纵轴线和横轴线在同一平面.3个激光灯的激光线的交点也正是旋转中心,即等中心治疗的靶区中心.在体表纵轴线可以校正人体横断面是否在一平面,横轴线可以校正人体冠状面是否在同一平面.我们在放射治疗中应用激光定位灯束校正摆位.

  • CT旋转中心的精确确定方法

    作者:孟凡勇;李忠传;杨民;李静海

    CT旋转中心(COR)的精确确定是图像准确重建的一个前提条件,COR的偏差会导致重建图像出现伪影,降低成像质量,本文对现有的COR确定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心投影具有π分割数据一致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投影原始数据精确确定CT投影中心的方法.本方法无需专用校正模体,不需知道CT测量的几何参数,不需要全周扫描数据,对于射线源与旋转中心的连线不垂直于探测器的情况同样适用.实验结果证明,本方法适用范围广,抗随机噪声能力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髋臼卵圆窝参照法在THR中髋臼假体旋转中心的疗效分析

    作者:闫英杰;朱龙;程战伟;冯凯;焦雄

    目的:采用卵圆窝参照法实施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探讨髋臼假体旋转中心变化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1月至2013年4月治疗的93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测量手术后双髋关节X线片髋关节旋转中心、外展角、前倾角,比较手术后髋臼假体旋转中心与解剖旋转中心符合率,对患者的Harri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7.5个月。所有病例X线片提示,假体位置良好,无髋臼及股骨假体松动,无需要翻修病例。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1.45±9.74)分,增加到(91.36±3.65)分,优78例(83.87%),良8例(8.60%),可7例(7.52%),优良率92.47%。手术前后Harris评分结果比较t=3.2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髋臼假体旋转中心O2恢复至解剖旋转中心O1者67例,符合率72.04%。未恢复者26例,未符合率27.96%。髋关节旋转中心(COR)恢复组与未恢复组外展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68°±5.35° vs.48.37°±4.65°,t=2.8301,P<0.05),COR恢复组与未恢复组前倾角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7.36°±6.65° vs.16.51°±7.25°,t=0.5394,P>0.05)。COR恢复组与未恢复组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1.45±7.38 vs.38.85±6.65,t=1.5657,P>0.05), COR恢复组与未恢复组术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45±3.35 vs.81.65±5.39,t=11.6417,P<0.05)。结论髋臼假体旋转中心应遵循解剖重建的原则,临床关键在于确定髋臼旋转中心的位置,达到理想的臼杯外展40°,需内置、上移髋臼旋转中心。通过优化髋臼假体的倾斜角和覆盖,达到稳定关节,减少磨损,改善功能,取得良好的临床远期疗效。

  • 旋转中心偏移对显微CT松质骨定量分析的影响

    作者:盛志峰;徐康;戴如春;伍贤平;廖二元

    目的 观察旋转中心微小偏移对显微CT测量参数的影响.方法 20只7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去卵巢组(OVX)和假手术组(SHAM).手术后3周处死,应用显微CT扫描胫骨近干骺端.手动校正以获取每次扫描的佳旋转中心,分析各旋转中心在偏移±0.5、±1.0、±1.5和±2.0像素条件下的密度及微结构参数.结果 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OVX组与SHAM组比较,表观骨密度、组织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和联接密度明显下降,骨小梁间隔明显增宽(P<0.05).组织骨密度、各向异性度、骨小梁面积密度和联接密度随旋转中心的偏移下降,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厚度随偏移幅度的加大逐渐升高.旋转中心偏移±1.5像素内,对组织骨密度、骨体积分数、各向异性度和联接密度的测量无影响.而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面积密度在旋转中心偏移±1.0像素内影响较小.OVX组与SHAM组各参数随旋转中心偏移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参数随旋转中心偏移服从二次回归方程趋势.通过二次回归方程拟合,可以获得实际旋转中心.以该中心获取的图像质量高,并能确保定量分析数据的准确.实际旋转中心与人为校正的佳旋转中心之间存在微小差异.结论 旋转中心的微小偏移对表观骨密度、结构模型指数、骨小梁间隔和数量的测量无明显影响.组织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密度、骨体积分数、各向异性度和联接密度受旋转中心偏移影响较大.通过二次曲线方程拟合能找到正确的旋转中心,该中心与人为校正获取的佳旋转中心存在一定误差.

  • 髋臼内壁内移截骨全髋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旋转中心重建的病例对比分析

    作者:崔岩;刘建国;安久利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的对比分析研究,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行全髋置换时,髋臼内壁内移截骨术和传统术式在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面的作用.方法 将笔者行传统全髋置换术治疗的髋关节发育不良11例(传统术式组),与文献报道张洪行髋臼内壁内移截骨全髋置换17例(髋臼内壁内移截骨组)进行对比,通过在骨盆正位X线片上绘制Ranawat三角获得髋关节理想旋转中心,测量手术前、后实际股骨头旋转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和垂直距离,探讨两种术式在全髋置换髋臼重建时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面的作用.结果 传统术式组术前水平距离为8~58 mm,平均25.92 mm,术后为6~34 mm,平均16.46 mm,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802,P<0.01);术前垂直距离为4~38mm,平均20mm,术后为2~36mm,平均18.46 mm,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589,P<0.05).两组手术前后水平距离差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7.36 mm、8.81 mm,髋臼内壁内移截骨组大于传统术式组.有统计学差异(t=2.56,P<0.05);两组手术前后垂直距离差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0.41mm、3.47 mm,髋臼内壁内移截骨组大于传统术式组,有统计学差异(t=2.27,P<0.05).结论 传统术式有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的作用;在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作用上,髋臼内壁内移截骨术优于传统术式.

  • 关于矫正下肢畸形成角旋转中心的概念解析

    作者:秦泗河

    Ilizarov环型外固定器是一种可安装、能够任意改变牵拉方向和角度的关节铰链,这使得其在矫形方面极具优势.但Dror与John等医师在对Ilizarov铰链进行多方面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发现,机械铰链和矫正骨骼畸形的旋转中心(位置)不吻合,导致某些术后继发性畸形.既往矫形外科所遵循的截骨矫形原则未能使不同类型的肢体畸形均达到充分及准确的矫正,原因是难以同时恢复下肢骨骼的机械轴和解剖轴.

  • 眼球运动动态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续)

    作者:王琪;樊兆珊;王利华

    根据图1所示-2-3、-4层面,分别测量三个眼环的直径,根据右下图所示确定眼球旋转中心的位置.

  • 初次复杂全髋关节置换术旋转中心重建策略及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秦立武;黄相杰;姜红江

    目的 探讨初次复杂全髋关节置换术旋转中心重建策略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41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髋臼假体旋转中心与解剖旋转中心符合率及术后假体旋转中心的误差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Ha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3.5±5.3)分增加至末次随访(87.4±3.2)分.恢复至理想旋转中心者为(96.4±3.2)分.结论 恢复髋关节正常的旋转中心是置换后临床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 Micro-CT系统中对投影图像旋转中心的校正

    作者:张蔚;罗守华;陈功

    目的:修正CT投影图像中心和实际旋转中心之间的误差,提高重建图像的质量.方法:分析了投影中心和实际的旋转中心偏差对重建图像产生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根据投影图像中物体和背景的灰度值差异特点来计算旋转中心的方法,并根据计算出的旋转中心对投影图像进行修正.结果:根据5~10组相差180°的对称投影图像计算出的投影中心与实际旋转中心偏差在1个像素内,大大提高了重建图像的质量.结论:该校正方法直接从已经获得的投影图像出发,不需要增加辅助条件和投影图像数量,并且计算量较小,作为重建前处理对投影图像进行纠正,基本不影响重建的速度,准确率较高.

  • 3DCT技术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作者:徐永胜;魏宝刚;吕龙;马秉贤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3DCT)技术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单侧髋臼发育不良Crowe分型为Ⅲ、Ⅳ型的患者25例进行THA,其中男性5例5髋,女性20例20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47.9岁.所有患者术前行骨盆正位数字X射线摄影(DR)及3DCT,依据髋臼三维重建数据指导手术,术后行骨盆正位DR,并对比手术前、后患侧与健侧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来评价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的恢复程度.结果 CT显示髋臼前后径变小,髋臼后壁增厚,髋臼深径较浅.以上测量指标与正常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测量髋臼前后径为(32.98±1.02)mm,髋臼深径为(14.21±0.56)mm,与术前影像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6~38 mm,平均水平距离为20.15 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为-2.0~9.3 mm,平均水平距离为2.95mm,理想旋转中心外侧为正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74,P< 0.01).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为18 ~42mm,平均垂直距离23.58 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为-6.0 ~ 13.4mm,平均垂直距离为3.25 mm,理想旋转中心上方为正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53,P<0.01).结论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行THA,3DCT技术可以量化指导如何选择合适的髋臼假体、髋臼骨移植重建部位、髋臼假体安放角度等;对于恢复头臼假体同心复位,恢复髋关节解剖结构,重建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术后移位

    作者:赵宇;邱贵兴

    20世纪40年代中期,Jaslow和Cloward将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的概念引入临床,其基本原理是:提供机械稳定性,保留椎间隙的原始高度,撑开椎间孔.Lin等[1]阐述获得良好融合的原则:保留运动节段后柱的完整性,部分保留终板完整性,大程度地去除间盘组织(尤其是髓核),应用骨栓植骨.相对于后外侧融合,PLIF的生物力学优势在于沿受力轴承受压力,并接近旋转中心,植骨块可从相邻椎体获得血供,利于植骨融合.植骨融合后,能重建前柱并恢复强大的承载能力.尽管理论上PLIF具有上述优势,但是手术的操作困难和可能的并发症制约了这种技术的广泛开展[2,3].

  • 重视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的程序化与精细化

    作者:张洪;常红星

    自从1988年伯尔尼大学Ganz等报告应用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以来,该术式得到广泛认可与应用。髋臼周围截骨术能够有效改善髋臼覆盖、增加负重关节面,使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减小髋关节负重面软骨应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推迟骨关节炎发生的目的[1-2]。根据国内外近20年的临床应用来看,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有症状的髋关节发育不良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3-6]。近年来,随着髋关节发育不良诊断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臼周围截骨术受到越来越多关节外科医生的关注,在国内专业期刊上有不少相关文章发表。然而,由于髋关节发育不良畸形的复杂性,手术部位深在,手术操作风险大,学习曲线较长,使该术式仍处于曲高和寡的状态,让不少医生望而生畏。重视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的程序化、精细化操作和围手术期处理,将有利于缩短学习曲线及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人工膝关节假体设计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功能的影响(中)

    作者:周一新

    膝关节屈曲轴线对髌股关节的影响经典膝关节运动学认为,膝关节并不按固定轴线屈曲.在膝关节由伸直到屈曲的过程中,其屈曲轴线不断由股骨髁的前上方向股骨髁的后下方移动,即膝关节的瞬时旋转中心呈反写的"J"形(J curved instant center of rotation).经典的反"J"形瞬时旋转中心理论可以圆满地解释为获得足够的活动度膝关节骨性结构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之一,即随着膝关节不断屈曲股骨后髁的曲率半径必须不断减小,以避免股骨后方与胫骨上端发生撞击.另一条件是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胫股关节的接触点必须不断后移,即经典膝关节运动学中认为的"后滚".与此同时,"J"形瞬时旋转中心现象的存在,充分体现了生物界解剖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法则.随着膝关节逐渐屈曲,躯体中心远离膝关节,重力的力臂延长,对伸膝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J"形瞬时旋转中心理论认为,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膝关节屈曲轴线不断由前上方向后下方移动.屈曲轴线后移使髌骨到屈曲轴的距离增大,即随着膝关节逐渐屈曲,伸膝装置的力臂不断延长.事实上目前使用的绝大多数假体均按"J"形瞬时旋转中心理论来设计,假体从股骨远端向后髁移行的过程中,曲率半径逐渐变小,膝关节瞬时旋转中心后移.

  • 全髋关节置换中髋臼假体位置对磨损的影响

    作者:

    髋臼杯倾斜角对全髋关节置换非常重要.研究显示,髋臼杯的倾斜角应≤45°,否则会加剧磨损[1-5].髋臼杯植入的标准是杯体稳定固定,具有合适的倾斜角和前倾角,以避免碰撞,为髋关节提供良好的稳定性[6-9]及减少磨损.有报道认为,髋臼杯的中心与髋关节的旋转中心一致是骨水泥髋臼杯植入的重要标准,因为这与磨损相关[10,11].实际上,Karachalios等[11]发现,旋转中心在水平方向的改变>7.5 mm是导致磨损增加的一个重要变量.而对于非骨水泥髋臼杯,目前尚没有相似的报道.

  • 腰椎椎体间旋转中心的在体研究

    作者:夏群;Shaobai Wang;Guoan Li

    目的 测定生理载荷下正中矢状面上腰椎椎体间屈伸运动中心及横断面上腰椎椎体间左右旋转中心,为人工腰椎间盘假体设计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招募40~60岁健康志愿者10名,采用双X线透视影像系统(dual fluoroscopic imaging system,DFIS)和MR检查相结合技术,在计算机软件辅助下,从受试者腰椎MRI获取每一节段腰椎三维重建模型,匹配到DFIS捕获的不同活动体位时腰椎双斜位X线透视图像上,重现生理载荷下腰椎椎体间三维运动状态,利用三维坐标系计算出生理载荷下正中矢状面上腰椎椎体间屈伸运动中心点及横断面上腰椎椎体间左右旋转中心点.结果 在矢状面上L_(2,3)和L_(3,4)的椎体中心点、骨性椎管中心点和棘突尖部运动范围分别为(0.3±0.3)mm、(0.6±0.3)mm;(2.5±1.7)mm、(2.3±1.1)mm;(7.5±3.2)mm、(7.3±3.6)mm.在横断面上L_(2,3)和L_(3,4)的椎体中心点、骨性椎管中心点和棘突尖部运动范围分别为(0.7±0.4)mm、(1.0±0.9)mm;(1.1±1.0)mm、(1.4±1.3)mm;(1.6±0.9)mm、(2.3±1.6)mm.经过线性拟合计算获得正中矢状面上腰椎椎体间(L_(2,3)、L_(3,4))屈伸运动中心位于椎体中轴后方5 mm处,横断面上腰椎椎体间左右旋转中心位于椎体前方35.1 mm(L_(2,3))和32.2 mm(L_(3,4)).结论 正常人体在生理载荷条件下,正中矢状面上腰椎椎体间(L_(2,3)、L_(3,4))屈伸运动中心在椎体中后1/3部位;而横断面上腰椎椎体间(L_(2,3)、L_(3,4))左右旋转中心在椎体前方约30mm处.

  • 垂直骨面型对正畸诊断治疗的影响

    作者:荆璇;武秀萍

    颌面部垂直向的发育有3型:分别为高角型、均角型和低角型。高角型患者面下1/3长,颌骨骨密度低,咀嚼肌力弱,颏部多后缩,常伴前牙开牙合;低角型患者面下1/3短,颌骨骨密度高,咀嚼肌力强,颏部较明显,常伴深覆牙合。一般认为后面高与下颌升支高度和颞下颌关节的位置有关;前面高与髁突的生长方向、上颌骨骨缝的生长和牙槽骨发育程度有关。后面高不足,前面过高造成高角;前面高不足,后面高过度造成低角。高角病例以垂直生长型、下颌平面顺时针旋转和旋转中心靠近髁突为特征;低角则为水平生长型,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旋转中心位于平面后部。不同垂直骨面型个体的生长发育特点、颅面结构特征及相关肌肉功能活动等都存在差异,从而影响矫治目标的制订及治疗方案的设计。本文就垂直骨面型在正畸诊断和治疗中与牙齿、平面、牙槽骨、软组织侧貌等的关系作一综述。

  • 负重状态对下腰椎椎体间旋转中心的影响

    作者:刘佳男;夏群;苗军;李宏达;魏冬

    背景: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过度的负重运动是导致腰椎退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负重对于正常人腰椎在体运动模式的影响仍不明了。目的:探索负重状态下正常人屈伸活动时下腰椎椎体间旋转中心的位置变化特点及规律。方法:招募无腰椎疾患的健康志愿者14例,年龄(25±5)岁。采用双X射线透视影像系统和螺旋CT检查相结合技术,在计算机软件辅助下,从薄层CT扫描获取腰椎L4-5、L5-S1节段三维重建模型,匹配到双X射线透视影像系统捕获的前屈、中立和后伸时腰椎双斜位X射线透视图像上,重现生理载荷及负重状态下腰椎椎体间三维运动状态。在L4-S1相邻椎体上建立三维坐标系,从而获得腰椎椎体间在前屈、后伸及整体屈伸运动中的旋转中心点。结果与结论:(1)生理载荷下:正常人L4-5节段整体屈伸运动的旋转中心点位于椎体中轴前方约1.0 mm处,L5-S1节段整体屈伸运动的旋转中心点位于椎体中轴前方约0.7 mm处。(2)负重后:两节段屈伸运动的旋转中心点仅向后方轻微移动约0.5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分别计算对比前屈后伸两部分旋转中心点的位置及其移动范围:负重10 kg后L4-5、L5-S1节段旋转中心点的移动范围较无负重时明显增大(P <0.05),且负重后L5-S1节段前屈部分的旋转中心点位置较无负重时明显向椎体前方偏移(P <0.05)。(4)结果提示,负重使正常人旋转中心的运动轨迹异常增大,且腰椎椎体间处于屈曲位时更易受到影响。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21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敬东;韩文锋;项良碧;祖启明;毕研;孙蕊

    目的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影响因素,探讨术中如何准确置入髋关节假体以减少髋关节脱位.方法 分析我科2005年1月-2012年12月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病例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病人脱位发生率为1.3%.女性占脱位人数的比例为62%,男性占38%.早期脱位占脱位人数的比例为90%,晚期脱位占10%.前方脱位占脱位人数的比例为19%,后方脱位占81%.假体位置不良占脱位人数的比例为52%,精神神经功能不全者占29%,术后活动范围过度者占脱位人数的比例为19%.结论 患者因素、术者因素及髋关节假体因素都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产生影响,术中准确置入髋关节假体是影响髋关节脱位的关键因素.

  • 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与上颌骨上抬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娄新田;沈国芳;冯贻苗;房兵;吴勇;朱敏

    目的:探讨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时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的位置,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与上颌骨上抬量、下颌骨长度和下颌平面角的关系.方法:选取25例单纯采用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矫治垂直向发育过度的患者,测量其术前、术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Reuleaux法测量实际下颌骨旋转中心.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ANS、PNS上抬量、下颌骨长度、MP-SN角度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进行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平均位于髁突中点下方15.64 mm,后方0.82 mm处.ANS点和PNS点上抬量、下颌骨长度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相关,MP-SN角度与下颌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相关.结论: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于髁突外,其与上颌骨上抬量、下颌骨长度和下颌平面角相关.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