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精神活性物质成瘾的学习记忆机制

    作者:郑明岚;朱永平

    药物成瘾是一种以强迫性觅药、无限制用药、中断用药后出现戒断症状为典型特征的慢性复发性脑病[1].其中以精神活性物质的影响为广泛,危害严重.精神活性物质成瘾之后,其记忆十分强烈深刻、终生难忘,甚至在戒断若干年后,与成瘾有关的刺激(药物随身用具、毒友、与过去用药有关的环境)都是导致复吸的危险因素.这提示成瘾过程可能出现了由药物诱导的行为和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稳定形式,这种突触可塑性可看作是学习记忆的一种特殊形式.

  •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

    作者:石少波;管洁

    目的 评价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以2016年2—8月,医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94例入选研究,每收集2例患者,抽到1号签入选对照组,抽到2号签入选观察组,对照组对症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安排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持续6个月.对比干预前后精神症状发生情况与量表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幻觉、妄想、猜疑/被害、敌对性、焦虑、被动冷漠社交退缩、 抑郁率分别为9.50%、50.00%、33.30%、11.90%、9.50%、2.40%、14.3%低于干预前59.50%、76.20%、85.70%、59.50%、76.20%、50.00%、57.10%,对照组幻觉、 焦虑、 抑郁发生率21.40%、40.30%、31.00%低于干预前69.10%、73.81%、57.10%,组间对比观察组妄想、猜疑/被害、敌对性、焦虑、被动冷漠社交退缩、抑郁比重低于对照组71.40%、78.60%、52.40%、40.30%、45.20%、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GAS分别为(82.4±11.4)分、(75.3±12.5)分高于干预前(63.4±11.7)分、(62.1±8.8)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SDSS评分分别为(1.2±0.5)分、(1.7±0.6)分低于干预前(3.1±0.8)分、(3.2±0.9)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GSES(29.5±3.1)分高于干预前(26.3±2.4)分、对照组(25.4±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复吸,观察组未出现暴力行为,低于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药物对症治疗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有助于减轻精神障碍.

  • 精神活性物质对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燕婷;梁建辉

    热休克蛋白70(Hsp70)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重要的一类蛋白,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结构较为保守,主要发挥分子伴侣、抗凋亡以及免疫调节功能.精神活性物质可导致高体温,诱导细胞应激,促进细胞凋亡,在非致死剂量下可使细胞内Hsp70适应性表达增高.本文以吗啡、甲基苯丙胺、酒精、可卡因为例,阐明它们对Hsp70表达的影响和涉及的分子机制,为精神活性物质与Hsp70相关性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精神活性物质对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影响

    作者:景丽;梁建辉

    当前,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成瘾呈上升趋势,其既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学问题.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发现,基因表观事件的发生与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成瘾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起了关键作用,基因表观事件的发生与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成瘾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组蛋白乙酰化起了关键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可上卡因、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吗啡和酒精等多种精神活性物质对组蛋白乙酰化的影响.

  • 1例器质性精神障碍合并右侧颞顶叶出血昏迷患者的护理

    作者:钱应菊;李萍

    器质性精神障碍(Organic psychosis)是指各种脑器质性精神病、躯体疾病和中毒引起的可逆性或不可逆性脑功能损害时所致的精神障碍.包括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即症状性精神病)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即中毒性精神障碍).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为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

  • 1例器质性精神障碍合并右侧颞顶叶出血昏迷患者的护理

    作者:钱应菊;李萍

    器质性精神障碍(Organic psychosis)是指各种脑器质性精神病、躯体疾病和中毒引起的可逆性或不可逆性脑功能损害时所致的精神障碍.包括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即症状性精神病)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即中毒性精神障碍).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为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

  • 利培酮口服液致男性乳房发育1例

    作者:袁园;冉哨东;胡涛

    1 病例患者男,26岁,未婚.因"再起凭空闻人语,疑人害2月,总病程3年"入院.否认重大躯体疾病史和烟酒、精神活性物质接触史.入院时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入院前已服用利培酮口服液(商品名:维思通)2年余.

  • 减肥果所致精神障碍5例分析

    作者:林淑香

    现将2007年至2009年诊断为精神活性物质(减肥果)所致精神障碍5例住院病例总结如下.1病例摘要案例1:女,31岁,初中文化,已婚.以"兴奋、话多、言语夸大、情绪不稳10天"于2007年7月28日入院.

  • 对精神病住院患者进行艾滋病检测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作者:熊日先

    精神病患者因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现实检验能力,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加以约束和控制,常成为性侵犯的实施者和被害者、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者.这些因素造成精神病患者,特别是流浪精神病患者成为艾滋病的易感高危人群,当务之急是早期发现其中的感染者和患者.因此,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开展常规HIV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合并对立违抗性障碍患儿血清5-羟色胺的对照研究

    作者:苏林雁;谢光荣;高雪屏;黄春香;朱荣华

    为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合并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的临床特征及与5-羟色胺(5-HT)的关系,我们检测了一组ADHD患儿的血清5-HT水平.对象为1998年1月至2000年6月在本所儿童心理卫生门诊就诊儿童,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中ADHD诊断标准.排除近2周服用过精神活性物质、患有严重躯体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孤独症、精神分裂症及智商<70分者.共61例.其中男53例,女8例.按DSM-Ⅳ中ODD标准将61例分为不伴ODD组(以下简称ADHD组)和伴有ODD组(以下简称合并组).ADHD组共33例,平均年龄(9.7±2.0)岁,病期(5.8±2.5)年.合并组共28例,平均年龄(10.2±2.4)岁,病期(6.2±2.3)年.两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显著性(t=0.51~1.05,χ2=0.002~2.63,P>0.05),仅合并组出生时异常者(6例)高于ADHD组(1例,χ2=4.86,P<0.05).

  • 肝脏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精神状态的调查

    作者:苏冈;刘金凤;陆贯一

    为了解肝脏移植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我们对12名受肝者在围手术期进行了精神心理测评。 对象 12例中男11例,女1例;年龄29~60岁,平均(42±10)岁。临床诊断均为肝炎后肝硬化,于1998年4月至1999年4月接受原位肝移植。 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自制的移植问卷,以及精神检查等进行精神心理测评。由2名精神科医师于术前3~5天及术后1周完成,并在患者的意识清晰、合作、能自行答卷时进行量表测评。统计学处理使用t检验。 结果 12例均完成了术前测评,由于移植手术、躯体状况等影响,仅4例患者完成了术后测评。(1)SCL-90:移植前,患者组与正常人比较,总均分分别为(分)1.70±0.44和1.44±0.43(P<0.01),躯体化(分)1.94±0.68和1.37±0.48(P<0.01),强迫(分)1.98±0.68和1.62±0.58(P<0.05),抑郁(分)2.01±0.73和1.50±0.59(P<0.01),精神病性(分)1.59±0.38和1.29±0.42(P<0.01)。移植后,4例患者的躯体化因子分高于正常人[(1.79±0.17)分;(P<0.01)],亦高于手术前[(1.29±0.20)分;P<0.01]。(2)SDS、SAS:移植前,患者SDS均分为(分)49.17±11.47;其中6例为轻度抑郁,1例为重度抑郁。SAS评分为(45.63±10.64)分;其中2例轻度焦虑,1例中度焦虑。移植后SDS及SAS评分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二者分别为(分)45.50±9.91和34.38±9.71。(3)精神科情况:移植前患者均除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精神障碍;在移植后第2,4天,有2例男性分别出现谵妄、躁动、被害妄想而拒绝治疗,经予小剂量奋乃静后精神症状消失。(4)移植问卷结果:移植前,5例患者对移植手术了解很少,6例有一般了解,仅1例对手术有全面了解;所有患者均从移植医生处获得有关移植手术的知识,其中2例还分别从亲友和报纸上获得;10例均希望从医生处获得有关手术的全部情况(其中7例认为这样有助于与医生今后的配合),1例认为了解手术反而会增加烦恼,1例认为无所谓;9例自觉精神压力大,3例无何压力;6例想与主管医生或所信任的医生谈论病情和手术,另6例则认为不需要或无所谓,但8例认为医生的语言安慰对解除思想压力很有必要;6例听说过关于心理医生,6例否认。5例认为有必要与心理医生谈谈,7例认为没必要;6例想与家人呆在一起。移植后,完成测评的4例均想见到亲人,2例对手术结果表示非常满意,2例认为术后由护士护理更好;2例认为手术减轻了自己的心理负担,2例否认;3例认为需要与心理医生谈谈;患者术后担心的是移植的肝脏能否被接受、肝炎病毒再感染、是否终身服药、家庭负担等等问题,希望医生在术后给予指导。 讨论导致本组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原因可能有:(1)长期肝病、躯体症状所致持续应激;(2)等待器官的压力;(3)经济负担;(4)术后应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5)手术结果与对手术的期望不相符等。患者渴望对手术有较全面的了解,但由于多种原因医生未能详细讲解,患者对此表示不满。患者能够接受心理医生,术后愿与心理医生交谈,说明移植前后的心理干预可行且必要。

  • 从曲马多能否列入国际管制透视监测信息作用

    作者:逢立艳;马军丽;周立新;张黎明

    目的 分析世界卫生组织讨论能否将曲马多列入国际管制的技术报告,了解药品上市后监测数据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通过检索美国FDA和世届卫生组织网站,找出审评曲马多的技术报告.结果 在1992 ~ 2006年期间,世界卫生组织对曲马多进行了4次审评,基于各国提供的曲马多滥用情况及对公共健康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等监测数据,考虑多种因素,权衡利弊,终没有将其列入国际管制.结论 药品上市后的监测数据,是对研发时期实验数据的—个重要补充,在专家决策及实施药品管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物质依赖住院病人逃逸的分析及其对策

    作者:王达平;韦少凤;徐健雄;胡文生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私逃的特点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物质依赖科8例住院逃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逃逸者多数为新型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患者外逃多发生在晚上非正常上班期间,外逃方法多为毁坏病房窗子后逃跑.逃逸时患者戒断症状已消除或精神病性症状已消失.患者外逃后大多能及时追回或及时办理自动出院手续,外逃期间未发生严重后果.结论:新型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逃逸发生率较高.私逃原因复杂多样,应采取综合措施防范患者外逃.

  • 76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司法精神病鉴定分析

    作者:杜颖;谭常赞;黄祖历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病鉴定中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并对是否需要及时所外就医进行评估.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广东省三间强制隔离戒毒所委托鉴定,并诊断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案例76例,采用自编调查表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类分析.结果:苯丙胺类兴奋剂(冰毒、摇头丸等)使用广泛.有精神病性障碍表现者55例(72.4%),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幻觉、被害妄想等.需及时所外就医60例(78.9%).结论:吸食苯丙胺类兴奋剂较早较多出现精神症状,吸毒至出现精神症状时间不一,且主要表现为精神病性障碍,被鉴定人多数需及时所外就医.

  • 某医院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及变化趋势

    作者:刘益亮;朱进才;郭华贵;谢雪珍;谌红献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及其变化趋势,为毒品滥用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2016年连续5年出院诊断符合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病案分析.结果:5年间共收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571例次,占该时期我院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的1.92%(571/29768);各年度收治患者住院例次及构成比均逐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067,P<0.05);疾病诊断构成中,冰毒所致精神障碍多(219例,38.35%),K粉所致精神障碍及海洛因所致精神障碍大致相仿(148例,25.92%;146例,25.57%);各年度中,海洛因所致精神障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冰毒所致精神障碍及K粉所致精神障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全国毒品滥用结构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以青壮年(平均年龄33.58±8.33岁)、已婚之外的婚姻状态(53.59%)、男性(90.37%)为主;2014年后精神活性物质的女性滥用者明显增多.结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发生变化,冰毒、K粉等新型毒品已逐渐取代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女性更倾向于滥用新型毒品.相关部门应予以重视,加强预防,降低毒品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的危害.

  • 73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神赐;徐继美;徐雪云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自编调查表对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结果:在73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中,以男性较多,主要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也有使用海洛因、麻古、镇静安眠药所致的精神障碍.从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到出现精神障碍的时间以兴奋剂(麻古)致精神障碍的时间短.结论:长期滥用精神活性物质易引起精神障碍,应该加大对精神活性物质的控制,同时加大其对社会危害性的宣传.

  • 甲基苯丙胺的毒性及危害

    作者:胡早秀;于建云;李桢

    苯丙胺类物质是一组具有类似化学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包括苯丙胺(amphetamine)、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俗称冰毒)、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俗称摇头丸)及其它一些精神兴奋剂.90年代以来,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ants,ATS)滥用增长势头迅猛,超过海洛因、可卡因等传统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人数达3 020万,呈全球蔓延之势.专家们预测,ATS将成为21世纪广泛滥用的药物,甲基苯丙胺和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将是其中常被滥用的物质[1-4].鉴于现今ATS滥用日趋严重(尤其是冰毒和摇头丸)且中毒和致死时有发生,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ATS中的甲基苯丙胺的毒性及危害作一综述报导.

  • 青少年药物滥用和预防教育现状

    作者:朱逸宽;江矫英;楼洪刚;陆建荣;徐翔

    "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物质即指麻醉药品、精神活性物质,是指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影响认知、情绪、意识等心理过程的化学物质.因为麻醉药和部分精神活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于临床,所以也称为"药物(drug)";又因为绝大多数精神活性物质具有不同程度的成瘾性,所以有时也称为"成瘾物质或依赖性物质(addictive substance)".

  • 酒依赖者的并发症及治疗结果(附46例临床资料分析)

    作者:姚旺;裴静云

    在现代社会中,饮酒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而酒类是精神活性物质,长期过度酗酒,会发生慢性酒精中毒性疾病.近年由于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酒依赖患病率已达14.30‰~37.27‰,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及社会问题.

  • 酒依赖的中医病机与辨证治疗

    作者:王保秀;朱伟

    非医药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明知该物质的使用会引起或加重本人身心损害,但仍不能停止或减少使用,造成社会和职业性危害,谓之物质滥用.

98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