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华西医学杂志

华西医学

华西医学杂志

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 화서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影响因子: 0.7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0179
  • 国内刊号: 51-135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70
  • 曾用名: 华西医讯;华西医学(内科部分)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华西医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石应康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双侧岩下窦取血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微腺瘤术前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李瑞春;鲍刚;祁磊;谢万福;王茂德;郭世文;徐高峰

    目的 探讨双侧岩下窦取血(bilateral inferior petrosal sinus sampling,BIPSS)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微腺瘤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7年5月接受术前BIPSS检查的ACTH微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ACTH值岩下窦/肘静脉血≥2和双侧岩下窦ACTH比值≥1.4的定性和定位标准,评价BIPSS对ACTH微腺瘤术前诊断的价值.结果 共纳入5例患者,其中男1例,女4例;平均年龄(49.6±9.2)岁;平均病程(17.2±7.5)个月.全部5例患者ACTH值岩下窦/肘静脉血>2,3例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发现肿瘤位置与BIPSS检查结果不符合.BIPSS术后有1例出现皮下血肿,1例出现短暂恶心,无颅内感染和死亡病例.结论 BIPSS对ACTH微腺瘤术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对微腺瘤在垂体组织中的定位诊断的价值不足.

  • 大面积脑梗死发生和预后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李昱晓;周红青;刘鸣

    目的 了解大面积脑梗死(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LHI)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结局,并探讨其与TOSAT病因分型的关系.方法 基于成都卒中登记库平台,前瞻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1日-2012年2月29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相关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进行入院评定,随访发病后3个月死亡/残疾[改良Ranl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3分]结局.根据TOAST病因分型分为不同亚组,对LHI发生和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研究共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 729例,其中LH1317例(18.3%),非LHI 1 412例(81.7%).与LHI发生独立相关的因素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亚组中为男性、高血压和入院时间延迟(p<0.05),在心源性栓塞型亚组中为心房颤动和心脏瓣膜病(P<0.05).年龄较轻、非高血压、入院及时、GCS评分较高、NIHSS评分较低与LHI患者预后较好(病后3个月时mRS<3分)相关(P<0.05).结论 高血压病史、性别、入院时间延迟、心房颤动、心瓣膜病史与LHI的发生独立相关.预后较好的LHI患者高血压比例更低,GCS评分更高,NHISS评分更低,年龄更小.

  • 系统化呼吸训练对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肺功能影响评价

    作者:宋千;郭小叶;祁磊;梁晨;王拓;鲍刚;李瑞春

    目的 探讨系统化呼吸训练对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入院行保守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呼吸训练组患者接受系统化呼吸训练,常规训练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住院天数、肺功能测定指标(肺活量、大通气量百分比、患者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呼吸力学指标(气道峰压、气道阻力).结果 呼吸训练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和住院天数[10.0%,(8.17±0.99)d]均明显低于常规训练组[33.3%,(12.67±0.9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训练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呼吸力学指标均好于常规训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训练可促进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肺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酶切法去除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体系中内源性核酸污染

    作者:刘健刚;汪求精;刘明刚;宋昭;陈乾

    目的 建立去除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体系中内源性核酸污染的方法,用于降低或排除颅内术后易感染细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出假阳性的概率.方法 首先去除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中的内源性核酸污染;随后利用多重PCR技术,以混合菌DNA作为模板进行革兰菌特异性鉴定;并研究去除污染后的多重PCR技术检测混合细菌DNA的检测限和灵敏度.结果 建立的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去除荧光定量PCR体系内的内源性核酸污染,并对PCR体系中Taq酶的活性以及扩增效率均无影响,低检测限为102 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假单胞菌),与培养法相同.酶切法对PCR体系中酶的活性及扩增效率均无明显影响,且对PCR反应体系及引物特异性没有影响(循环数Ct=32,荧光强度ARn=200).过滤法却使PCR扩增效率显著下降(循环数Ct=32,荧光强度ΔRn=150).结论 酶切法去除内源性核酸污染对荧光定量PCR检测限及灵敏度均无影响,操作简便快速,降低了PCR检测的假阳性概率,能及时准确地诊断颅内细菌感染.

  • 溴隐亭治疗不同类型泌乳素腺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郄远巍;李文鹏;邓丽芸;肖涌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泌乳素腺瘤的临床特点及经溴隐亭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经溴隐亭药物治疗的泌乳素腺瘤患者病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共纳入经溴隐亭治疗泌乳素腺瘤患者106例,其中微腺瘤67例,大腺瘤31例,巨大腺瘤8例.3组患者在年龄及性别分布、泌乳素水平、临床表现及溴隐亭有效剂量间存在差异(P<0.05).经溴隐亭治疗后微腺瘤组有61例泌乳素水平降至正常;63例症状明显改善;28例病变缩小或者消失,38例无变化,1例增大.大腺瘤组26例泌乳素水平降至正常,27例症状得到改善,23例病变减小或消失.巨大腺瘤组6例泌乳素恢复正常,8例病变均缩小或消失,6例症状改善.3组患者泌乳素水平恢复率及症状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肿瘤体积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泌乳素微腺瘤及大腺瘤多见于育龄期女性患者,以月经紊乱、泌乳为主要表现,而泌乳素巨大腺瘤多见于中年男性,以头痛、视力视野障碍等为主要表现.溴隐亭对于不同大小的泌乳素腺瘤都具有很好的疗效,其症状缓解率和泌乳素水平控制率高,能明显控制病变生长,缩小病变.因此溴隐亭应作为不同类型泌乳素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 四川省神经内科护士科研能力和需求的调查分析

    作者:耿丹;苗晓慧;涂双燕;冯薇;李银萍;杨蓉

    目的 调查分析四川省神经内科临床护理人员的科研知识学习、科研能力及科研需求现状.方法 2015年5月-6月运用便利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四川省7所医院神经内科在岗护理人员153人,对护理人员的科研知识学习、科研能力及科研需求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53名神经内科护理人员中,50.3%科研能力得分为低水平,47.7%为中水平,2.0%为高水平.护士护理科研能力总分为4~101分;得分高的维度为问题发现能力,得分低的维度为科研设计能力与资料处理能力.66.2%的护理人员没有参加过相关科研培训,51.3%的护理人员自学过科研知识,65.6%的护理人员非常愿意参加科研培训;网络是护理人员倾向的自学途径.不同初学历、是否参加过高考、是否参加过科研培训、是否自学过科研知识、是否愿意参加科研培训的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数护理人员科研知识来源于自学,现有的科研培训满足不了护理人员的科研需求,初始学历、科研意愿是护理科研能力的相关因素,然而,由于样本量的限制,自学科研知识、参加科研培训能对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提升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尚待进一步探索.

  • 脑卒中患者居家照顾者负担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金垚;甘莉;耿丹;何凌霄;杨蓉

    目的 了解脑卒中患者居家照顾者负担情况,并分析照顾者负担与照顾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2015年5月-11月调查脑卒中患者及其居家照顾者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Zarit照顾者负担感受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对230例脑卒中患者居家照顾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230例脑卒中患者居家照顾者平均年龄为(66.7±11.7)岁,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平均得分为(21.11±6.96)分,呈轻度负担水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患者的合并症情况、自理情况、居住地和照顾者自觉健康状况为其居家照顾者负担的影响因素(P<0.05).居家照顾者负担总分与其总体生活质量得分(P<0.01)、生理维度得分(p<0.01)、社会维度得分(P<0.01)、环境维度得分(P<0.01)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脑卒中患者居家照顾者负担普遍存在,照顾者负担越重,生活质量越差.应同时兼顾患者和照顾者的需求,根据中国城乡不同情况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出发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康复指导、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提高居家照顾者的生活质量.

  • 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非特指型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

    作者:李强;陈铌;刘艳辉;鞠延

    目的 总结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胚胎性肿瘤非特指(not otherwisespecified,NOS)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和诊疗进行总结和讨论.方法 回顾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颅内肿瘤患者中,符合CNS胚胎性肿瘤NOS型诊断标准的7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诊治经过、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25.4岁;病变位于大脑半球5例,位于第三脑室2例.临床症状主要为高颅压引起的头痛、恶心、呕吐,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行开颅手术切除病变.术后行病理诊断确诊为CNS胚胎性肿瘤NOS型.术后随访6个月~3年,2例死亡.结论 CNS胚胎性肿瘤NOS型是颅内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该病已被列为CNS胚胎性肿瘤的一大亚类.术前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通过规范化的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患者能有效延长生命,部分患者可获得较长生存期和较高生活质量.

  • 单侧开颅显微手术切除累及双侧的大型嗅沟脑膜瘤

    作者:张扬;周良学;徐建国;蔡博文;姜曙;刘翼;游潮

    目的 探讨经单侧额下入路切除大型双侧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技术要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2007年6月-2014年5月利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181例大型双侧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首发症状为头痛头昏者95例,嗅觉减退或者丧失者53例,视力视野障碍者26例,认知功能下降3例,癫痫2例,偶然发现2例.手术均采用单侧额下入路,显微(后期部分病例辅以内镜)切除显露于视野的肿瘤,后切开大脑镰,必要时结扎上矢状窦切除对侧肿瘤;同期或分期切除侵入筛窦等处颅底肿瘤,重建颅底.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Simpson Ⅰ级切除33例,Ⅱ级切除141例,Ⅲ级切除4例,Ⅳ级切除3例.术前视力损害者术后视力视野改善215只眼(215/229),无改善12只眼(12/229),加重2只眼(2/229).术前嗅觉丧失59侧,术后均未恢复,术前有残余嗅觉者,术后仍保存有嗅觉者149侧(149/303).随访(76.9±43.8)个月,术后复发或残瘤再长21例.结论 因对侧眼和(或)鼻的功能补偿作用,嗅沟脑膜瘤早期不易发现;经单侧额下入路能够提供足够的手术空间切除大型双侧嗅沟脑膜瘤,视力视野改善明显,但嗅觉功能保存差;该入路创伤小、并发症少,如辅以内镜,可以提高全切率,符合微侵袭理念,可作为此类肿瘤优先考虑的术式.

  • 26例以延髓为新病灶的多发性硬化患者MRI、病理及临床特征总结

    作者:胡小辉;杨彦;龚道恺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延髓新发病灶的MRI、病理及临床特点和治疗结局.方法 以“multiple sclerosis”和“medulla oblongata”为关键词,查找PubMed、EBSCO和Springer数据库中2000年1月1日-2018年5月1日相关英文文献,对以延髓新发病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MS患者的MRI、病理、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结局进行总结.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共26例患者.20例MS患者头部轴位MRI显示延髓病灶主要为楔形(9/20)和圆形或椭圆形(9/20).2例MS患者尸检显示延髓病灶处存在炎性细胞浸润和急性脱髓鞘.延髓新病灶相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眼球震颤(9/26)、左心室心尖球囊综合征(8/26)、神经源性肺水肿(6/26)和急性心功能衰竭(6/26).与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左心室心尖球囊综合征相关的延髓神经核团主要为孤束核,同时也可涉及到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内侧网状结构;与各种类型的眼球震颤相关的延髓神经核团主要为中介核、Roller核和(或)自主神经结构.结论 MS累及延髓的新病灶在头部轴位MRI上主要表现为楔形、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延髓病变可累及孤束核、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内侧网状结构、中介核、Roller核和(或)自主神经结构,引起特异性临床症状,如眼球震颤、左心室心尖球囊综合征、神经源性肺水肿和急性心功能衰竭.糖皮质激素仍为缓解MS新发延髓相关临床表现的主要治疗方法.

  •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陈艳;谭鑫;吴波

    目的 了解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不同部位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登记2014年2月1日-11月1日于简阳市人民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析发病14d内的患者头颅MRI检查结果,分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计数EPVS的数量并按0~4分评分;对脑白质病变及脑萎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并统计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数量;收集可能影响EPVS严重程度的因素(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史、临床特征等);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EPVS的分布情况;将可能影响EPVS严重程度的因素(单因素分析P≤0.10)作为自变量,根据评分结果将基底节区与半卵圆区EPVS划分为无或轻度/重度分别作为因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170例患者,97.6%的患者基底节区可见EPVS,所有患者半卵圆中心均可见EPVS;基底节区以分值1分与2分常见,半卵圆中心以分值2分及3分多见.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 =1.04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l) (1.015,1.071),P=0.002]、侧脑室周围白质病变[OR=4.203,95%Cl(1.525,11.583),P=0.006]及高血压[OR=3.965,95%Cl(1.927,8.157),P<0.001]是与基底节区EPVS严重程度有关的独立因素,侧脑室周围白质病变是与半卵圆中心EPVS严重程度有关的独立因素[OR=2.248,95%Cl(1.054,4.795),P=0.036].结论 EPVS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很常见,半卵圆中心EPVS的数量较基底节区更多.与半卵圆中心EPVS比较,基底节区EPVS与高血压性脑小血管病更相关,它可能是高血压性脑小血管病的标志.

  • 重症脑梗死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王璐;畅雪丽;袁若圳;刘鸣

    目的 了解重症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登记2008年1月1日-2013年5月27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症脑梗死定义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5分.收集基本临床特点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重症脑梗死发生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3 3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重症脑梗死348例(10.3%),非重症脑梗死3 016例(89.7%).与非重症组患者相比,重症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比例更低,入院NIHSS评分更高,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更低,心脏病史、卒中史比例更高,入院血红蛋白含量更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比例更高,而小动脉闭塞型在非重症组中比例更高.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比值比(odds ratio,OR) =1.02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1.010,1.031),P<0.00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OR=1.442,95%CI (1.062,1.958),P=o.019]及心源性栓塞型[OR=1.919,95%CI (1.319,2.793),P=0.001]是重症脑梗死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重症脑梗死患者3个月病死率和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32.1%、83.3%,1年病死率和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41.8%、79.3%.TOAST分型中不明原因型病死率高,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低(P≤0.001),不良结局在各个亚型间分布比例相似.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是重症脑梗死预后重要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 重症脑梗死占所有脑梗死患者的10.3%,高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是重症脑梗死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重症脑梗死患者3个月及1年病死率、不良结局发生率远高于普通患者,高龄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

  • 芬戈莫德对大鼠丘脑-脑室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甘奇;张晗媚;马卫朝;刘翼

    目的 在丘脑-脑室出血(thalamic-ventricle hemorrhage,TH-IVH)动物模型构建基础上,探究芬戈莫德(FTY720)在大鼠TH-IVH后继发性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清洁级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应为假手术组(Sham组)、TH-IVH组、干预组(FTY720组).TH-IVH组和FTY720组均建立TH-IVH动物模型,FTY720组建模后用FTY720进行干预.观察时间点为建模后1、3、7d,主要观察指标为各组神经功能评分、连续体质量变化、脑组织含水量、炎症细胞活化程度、神经元变性及凋亡水平、细胞自噬水平.结果 Sham组与TH-IVH组、FTY720组与TH-IVH组在各观察时间点的体质量变化、神经功能评分、脑水肿程度、小胶质细胞活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建模后1、3d,Sham组与TH-IVH组、FTY720组与TH-IVH组变性神经元数量、凋亡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1、3 d FTY720组与TH-IVH组在LC3Ⅱ/LC3 Ⅰ蛋白表达比值、Bcl-2/Bax表达比值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TY720能改善大鼠TH-IVH模型急性期的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神经元自噬与凋亡的调节和免疫抑制有关.

  • 眼底病变与不同亚型脑卒中发生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韦琛琛;张舒婷;潘若素;金禹汐;刘鸣

    目的 通过眼底照相对脑卒中患者的眼底病变进行记录,探讨眼底病变与不同亚型脑卒中发生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登记2007年6月-10月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标准对脑梗死进行分型,根据患者入院症状及影像学结果将脑出血患者进行分型,并全面收集可能与卒中危险因素相关的其他临床资料.记录视网膜病变、动静脉交叉征、小动脉狭窄等眼底改变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眼底病变与脑卒中各亚型的独立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且完成眼底照相检查的脑梗死患者199例,脑出血患者95例.199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生视网膜病变43例(21.6%),动静脉交叉52例(26.1%),小动脉狭窄43例(21.6%).95例脑出血患者中发生视网膜病变23例(24.2%),动静脉交叉14例(14.7%),小动脉狭窄25例(26.3%).以后循环脑卒中为对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视网膜病变与部分前循环梗死(P=0.029)和前循环脑出血(P=0.041)的发生独立相关.结论 视网膜病变与部分前循环梗死和前循环脑出血的发生独立相关.以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大样本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眼底病变对前循环卒中的预测价值.

  • 脊髓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

    作者:孔德生;夏晴;李凯;叶迅;贾文清;王嵘;赵元立

    目的 探讨脊髓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纳入2011年1月-2017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确诊的脊髓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患者共1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12例患者中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25.5岁.临床表现与肿瘤占位效应相关.12例患者肿瘤均位于髓内,其中位于颈髓5例,位于胸髓7例;术前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脊髓髓内室管膜瘤者10例,误诊为肠源性囊肿者1例,误诊为高级别胶质瘤者l例.所有患者均行后正中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手术治疗,其中8例患者肿瘤全切,3例大部切,1例部分切.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死亡,平均随访时间43.1个月,9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2例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l例患者较术前出现症状加重.无再手术患者.2例行放射治疗,所有患者均未行化学治疗.结论 脊髓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发生在青少年患者,颈胸段脊髓为好发部位,诊断主要依据肿瘤组织典型的双向结构、Rosenthal纤维、嗜酸性颗粒小体等病理学特征,术前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为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 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双阳性的重症肌无力13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举;连志云;陈虹西;石紫燕;冯惠茹;苗晓慧;杜琴;周红雨

    目的 总结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AChRAb)和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muscle-specific tyrosine kinase antibody,MuSKAb)双阳性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6年11月),搜集国内外病例报告,结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病例,回顾性分析AChRAb和MuSKAb双阳性MG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AChRAb和MuSKAb双阳性MG患者13例,其中男l例,女12例;发病年龄平均(31.07±24.77)岁.其中10例双阳性MG患者病程中进展加重,出现严重的咽喉部肌肉受累、呼吸困难以及颈部无力,6例出现肌无力危象.11例患者有胸腺检查记录,其中4例为胸腺增生,1例为胸腺瘤.11例双阳性患者胆碱酯酶抑制剂无效或疗效差,而血浆置换(3/3)、利妥昔单抗(1/1)及激素(7/12)疗效显著,其他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球蛋白有一定疗效,7例行胸腺切除术双阳性患者中5例术后症状显著或部分改善.结论 较单一MuSKAb阳性者,AChRAb和MuSKAb双阳性MG患者病情可能更严重,更易出现肌无力危象,胸腺增生性病变发生率较高,胸腺切除术可能有效.

  • 3.0T MRI功能成像对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放射性脑损伤和复发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徐宗胜;陈晓霖;王嵘;赵元立;路长宇

    目的 探讨不同的3.0 T MRI功能成像在鉴别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中的诊断性价值.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7年3月-2018年1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31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其中14例为肿瘤复发,17例为放射性脑损伤.所有患者均完成MRI头颅常规、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DSC-PWI)以及增强序列扫描并记录和对比相关参数.结果 肿瘤复发组异常强化灶区域3D-ASL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高于放射性脑损伤组(t=3.016,P=0.005),两组患者水肿区域和正常区域CB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复发组中异常强化灶区域CBF值高于正常区域(t=2.628,P=0.014),而放射性脑损伤组异常强化灶区域和正常区域中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复发组异常强化灶DSC-PWI中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比值(t=2.894,P=0.007)、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比值(t=2.694,P=0.012)及水肿区域rCBV比值(t=2.622,P=0.013)及rCBF比值(t=2.775,P=0.010)均高于放射性脑损伤组,但两组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MTT)比值及相对达峰时间(relative time to peak,rTTP)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脑损伤组异常强化灶区域rCBV比值(t=2.921,P=0.008)及rCBF比值(t=3.100,P=0.004)均高于水肿区域,rMTT比值及rTTP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复发组异常强化灶各参数与水肿区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效力比较中,3D-ASL中CBF值及DSC-PWI中rCBV比值及rCBF比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2、0.675和0.645,截断值分别为34.59、1.48和1.67,灵敏度分别为79.2%、61.5%和58.3%,特异度分别为44.4%、32.8%和22.4%.结论 MRI功能成像在鉴别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性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人工智能机器人在血管外科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曾国军;王家嵘;赵纪春

    目前人工智能在机器人系统主要分为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及腔内机器人导航系统两类.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能有效缩短血管旁路术中的血管吻合及血管阻断时间,而腔内机器人导航系统具有良好的定位及实时观测功能,且在通过复杂病变及特殊解剖位置时具有显著优势.高昂费用及复杂冗长的设备调试过程是限制机器人系统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以机器人系统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血管外科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及广阔前景,但仍需要更多研究改善其不足和进一步明确其标准术式及远期疗效.

  • 临床试验注册概述及其在神经病学领域的应用

    作者:李宛凌;陈蕾

    临床试验是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科研手段,为医务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临床试验注册要求研究者将研究计划提前公布,及时上传原始数据及研究结果,实现数据共享,避免重复研究,使临床试验更加透明化、规范化.该文对临床试验注册的相关内容进行概述,并简介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及注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以其在神经病学领域的应用为例,探讨临床试验注册在具体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价值及不足,旨在提高临床研究者的注册意识,提升临床研究质量.

  •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研究进展——2017年度回顾

    作者:严玉颖;吴波;刘鸣

    2017年我国在神经病学脑血管病方面取得多项研究进展.该文通过对中国研究者主持或参与的大型临床研究进行回顾,从卒中流行病学资料更新、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探究、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以及预后等方面,对研究结果进行简要总结.这些研究探索了包括溶栓治疗药物剂量选择、新型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脑出血预后及血肿扩大征象等问题,与临床工作结合紧密,有深远的实践价值.

  • 为与不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

    作者:马卫朝;甘奇;刘翼

    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ST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搭桥术已广泛用于治疗烟雾病患者,而在症状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MCA狭窄/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尚有争议.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显微器械的发展、手术技术的成熟以及对疾病认识的加深,需要对STA-MCA搭桥手术在治疗症状性ICA/MCA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性进一步进行研究.该文梳理了该术式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既往在ICA/MCA治疗方面的数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意义与不足,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可改进之处,为进一步的随机对照研究理清了思路.

  • 应关注颈内静脉回流不良综合征

    作者:杨晓燕;闫峰;孟然;周炳;吉训明

    颈内静脉长期慢性回流不良,影响着脑部血液回流心脏,对颅内的组织结构产生影响,导致脑组织静脉性缺血,进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与体征,但目前国内外对颈内静脉回流异常关注不够,有人认为是生理变异.该文从颈内静脉异常的病理意义、可能的病因、病理机制、临床症状及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帮助.

  • 生物样本库建设的关键问题及解决策略

    作者:徐艳;樊萍;胡迅

    生物样本库是转化医学、精准医学及药物研发的重要支撑平台.近10年,虽然我国生物样本库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该文从伦理、质量控制、信息化管理、应用及共享4个方面对样本库建设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旨在为高标准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 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策略的思考

    作者:吴波

    显微外科手术长期以来一直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的主要方法.随着显微外科技术与神经影像学的进步、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以及微创神经外科理念的深入,当今听神经瘤手术发展的趋势是大限度切除肿瘤并保留面神经功能,强调生活质量的提高.如何大限度切除肿瘤又能保留神经功能,始终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鉴于此,近些年来“近全切除”“次全切除”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策略日益被接受.但作为神经外科医生,应将肿瘤“全切除”并保留神经功能作为终极目标;对那些肿瘤-神经血管粘连严重者,采取“近全切除”不失为一理性的选择;同时应加强术后长期随访,明确肿瘤残留的生物学行为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必要性与长期效果.

  • 人工智能在医疗及神经病学领域的应用

    作者:黄欢;赵钢

    该文阐述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介绍了医学专家系统的工作机制、主要结构以及国内外医学专家系统的发展历程及临床应用;简要阐述了机器学习的概念,常用算法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神经病学中的应用,并对人工智能系统在医疗领域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后对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 Rasmussen脑炎一例

    作者:魏大萍;卢思佳;林玲

    病例介绍患儿,女,6岁.因“发作性抽搐、言行异常2年”于2016年3月1日入院.患儿入院前2年于“感冒”、发热后出现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双眼上翻、口吐白沫,并伴有意识丧失,发作约24 h可自行缓解.发作频率为每2~3个月1次,每次发作症状类似,发作时间持续数小时不等,偶伴小便失禁、咬伤舌尖.患病后患儿逐渐出现行为异常、脾气暴躁,表现为无目的性乱跑、冲动行为以及自伤、伤人等.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癫痫”,经治疗后无明显好转,并逐渐出现行走不稳、语言表达困难、发音不清,并伴有智力、计算力、记忆力明显下降及左侧肢体活动障碍.

  • 误诊为多发性硬化及胶质瘤的原发性中枢系统血管炎一例

    作者:林敬;吴波;刘鸣

    病例介绍患者,女,39岁,农民,汉族,右利手.因“反复全身乏力、行走不稳1年余,口角右歪3个月”于2016年12月入院.现病史:2015年8月患者于“感冒”后出现全身乏力,伴全头部胀痛、视物成双、头晕、进食后呕吐、行走不稳感,无视物旋转、发热、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等其他不适,自认为患“感冒”于当地诊所治疗未见好转.2015年9月患者因上述症状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查头部MRI提示:双侧大小脑半球、脑干多发斑片状及团片状异常信号影,病灶呈明显强化,倾向于多发性硬化活动期(图1a、1b);腰椎穿刺颅压正常,脑脊液常规:有核细胞18×106/L,单核40%,多核60%,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多发性硬化”,予以激素冲击等治疗后患者视物成双、头晕、头疼、行走不稳明显好转,仍有全身乏力感.

  • 不典型耐药结核性脑膜炎一例

    作者:赵佳驹;吴波

    病例介绍 患者,男,48岁.因“头痛伴发热1+个月”于2017年2月3日入院.2017年1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双侧颞部胀痛为主,伴发热,体温高39.3℃,无视物模糊、言行异常、肢体麻木无力及意识障碍等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诊断“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予以HREZ方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四联抗结核治疗方案抗结核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转至我院进一步治疗.入院体格检查(查体):体温38.3℃,心率11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2/72 mm Hg(1 mm Hg=0.133 kPa).

  • 巨型基底动脉动脉瘤表现为第三脑室占位一例

    作者:龚敏;王淼;游潮

    病例介绍患者,女,48岁.因“头痛伴下肢乏力2个月”于2017年8月28日入院.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间断发作,伴下肢无力,行走时摔倒,无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无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到当地医院就诊,头部CT提示:第三脑室占位病变.既往史:20年前行剖宫产手术,2年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体格检查:患者神清语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高级神经活动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全套、输血全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及胸部X线平片未见明显异常.头部CT显示第三脑室占位,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图la).完善头部MRI检查提示:第三脑室占位,伴有不均匀强化(图1b~ 1d).

华西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7 01 02
1996 01 02 04
1995 01 02 03 04
1992 01 02 03 04
1991 02 03 04
1986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