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发行周期: 周刊
  • 邮发: 8-584
  • 曾用名: 现代康复;现代康复杂志;中国临床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王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重复高压氧预处理对兔短暂脊髓缺血后线粒体结构及ATP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聂煌;熊利泽;劳宁;陈绍洋;雷毅;曾毅;徐宁

    背景:重复高压氧预处理诱导脊髓对随后的缺血产生耐受,这一现象的证实为临床防治胸腹主动脉术后的脊髓缺血并发症开辟了新的道路.探讨其缺血耐受性产生的机制无疑将为这一方法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目的:探讨重复高压氧预处理诱导脊髓缺血耐受中线粒体结构及ATP酶活性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4-03/06在第四军医大学空医系高压氧舱及西京医院麻醉科实验室完成.选用雄性新西兰大白兔50只.方法:5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单纯缺血对照组,重复高压氧预处理组:0.25 MPa,100%O2,1 h/d,5 d.每组25只.后1次预处理后24 h制作脊髓缺血模型.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造成脊髓缺血(20 min)/再灌注模型,观察动物再灌注6,24和48 h后肢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于缺血前、再灌注6,24和48 h处死动物并提取线粒体测定ATP酶活性.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动物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②各组动物脊髓线粒体ATP酶活性.③各组动物病理学评估.结果:纳入分析50只,终进入统计分析的大白兔保持为2组,各25只,无缺失值.①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再灌注6,24和48 h高压氧预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脊髓线粒体ATP酶活性:两组动物再灌注后各时间点线粒体Na+,K+-ATP酶活性和Ca2+,Mg2+-ATP酶活性均明显下降,高压氧预处理组Na+,K+-ATP酶活性在再灌注6,24h和48 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a2+,Mg2+-ATP酶活性在再灌注6 h和24 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病理学评估:电镜下观察再灌注48 h时的组织切片,对照组线粒体空泡化明显,高压氧预处理组多数线粒体结构接近正常.结论:高压氧预处理诱导脊髓缺血耐受产生的机制部分可能是通过减慢线粒体ATP酶活性下降,维持线粒体功能实现的.

  • nm23基因表达对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等预后指标的影响

    作者:张勇;杨学伟

    目的:探讨nm23基因表达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1997-06/1998-12行根治性治疗的乳腺癌患者60例.均为女性,年龄26~63岁.有腋淋巴结转移30例,无腋淋巴结转移30例.依国际抗癌协会临床分期标准,Ⅰ期30例,Ⅱ期16例,Ⅲ期14例,无Ⅳ期患者.随机选取同期乳腺囊性增生症患者20例作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两组患者标本中nm23基因的表达情况,观察nm23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远处转移及生存率的关系.nm23基因表达以细胞浆呈棕黄色为阳性.结果:乳腺癌患者60例,乳腺囊性增生症患者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nm23基因在乳腺癌及乳腺囊性增生症中的阳性表达:乳腺癌中nm23阳性表达显著高于乳腺囊性增生症中nm23阳性表达(60.0%,30.0%,P<0.05).②nm23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临床Ⅰ~Ⅱ期患者nm23阳性表达率著性高于Ⅲ期患者(67.4%,35.7%,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nm2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86.7%,33.3%,P<0.05);雌激素受体(+)者nm2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雌激素受体(-)者(72.7%,25.0%,P<0.05);孕激素受体(+)者nm2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孕激素受体(-)者(75.0%,30.0%,P<0.05).③nm23阳性表达与远处转移及生存率的关系:无远处转移者nm2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有远处转移者(73.4%,14.3%,P<0.05);nm23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nm23阴性表达者(94.4%,50.0%,P<0.05).结论:检测乳腺癌组织中nm23基因对评价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基因 预后
  • 外源突变型p53和潜伏膜蛋白1基因在转基因鼠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何迎春;田道法;田甜;卢芳国;刘宇勤

    目的:观察转基因小鼠鼻腔、鼻咽、肺、食道、胃、大肠、肝、肾、脾中外源突变型p53mt和潜伏膜蛋白1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3/04在湖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基础研究室完成.选取4月龄转p53mt和潜伏膜蛋白1基因F0代小鼠1只,以正常同龄未转基因C57BL/6J小鼠4只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分别检测转基因鼠和对照鼠鼻腔、鼻咽、肺、食道、胃、大肠、肝、肾、脾中p53mt和潜伏膜蛋白1基因的表达强度,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反应物的平均灰度值.系统设定白色大灰度为256,黑色小灰度为0.灰度值越小,代表阳性反映程度越高.结果:实验纳入转基因鼠1只,对照鼠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蛋白质阳性表达信号的定位分布:转基因鼠p53mt和潜伏膜蛋白1基因的免疫组化阳性信号均为棕黄色的颗粒或斑块,表达量高,p53mt蛋白绝大部分分布于细胞膜和胞浆内,少数位于细胞核中.对照鼠p53mt蛋白在组织中呈弱表达,潜伏膜蛋白1的蛋白阳性信号主要位于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和胞浆中.②转基因鼠和对照鼠不同组织部位中p53mt基因表达的平均灰度值:转基因鼠食道、肝、脾中平均灰度值较高(131.75±17.25,135.15±13.14,139.42±11.55),在鼻腔黏膜、鼻咽组织、大肠中平均灰度值较低(96.61±12.43,109.26±9.90,109.45±6.72).除了胃、脾外,各组织部位与对照鼠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③转基因鼠和对照鼠不同组织部位中潜伏膜蛋白1基因表达的平均灰度值:转基因鼠鼻咽部平均灰度值低(106.75±19.57),其次为鼻腔、食道、肺、胃,而在大肠、肝、脾中表达水平较高(152.29±12.17,134.98±17.79,158.35±10.75).除鼻腔、大肠、肝、脾外,各组织部位中潜伏膜蛋白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对照鼠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④转基因鼠不同组织部位中p53mt基因与潜伏膜蛋白1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转基因鼠鼻腔黏膜、鼻咽组织、食道、肺、胃、大肠、肝、肾、脾中潜伏膜蛋白1基因表达水平和p53mt基因表达水平无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744,0.459,0.589,0.722,0.258,0.252,0.337,0.111,0.209).结论:外源突变型p53mt基因在转基因鼠鼻腔、鼻咽和大肠中表达水平较高,潜伏膜蛋白1基因在鼻咽组织中表达呈高.两种基因在不同器官组织部位的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尤以潜伏膜蛋白1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较强,但两种基因的表达不存在相关性.

  • 长骨近关节端骨缺损的力学和生物力学结构重建

    作者:胡春明;张伟;苏云;王成学;徐莘香;卢宝顺

    背景:长骨近关节端的复杂粉碎骨折或骨肿瘤切除后造成的骨缺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寻找一种可行的重建方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目的:对比观察3种骨重建方法,探讨一种修复长骨近关节端骨缺损的治疗方法.设计:完全随机设计,自身及组间对照.材料:实验2000-10/2002-04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动物室完成.采用12只健康成年杂种狗,雄5只,雌7只,体质量12~18 kg.方法:12只狗制作股骨髁上方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n=4),采用3种方式进行重建:①Ⅰ组:单纯骨水泥填充.②Ⅱ组:自体髂骨移植+骨水泥填充.③Ⅲ组:自体髂骨移植+骨水泥填充+L梯形加压钢板固定.术后3,6,12,24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动物取标本,右股骨为实验侧,左股骨为对照侧.处死前1周开始进行荧光标记.处死前行双硫兰血管灌注.主要观察指标:取标本后进行X摄线片、生物力学测定、血管灌注及免疫荧光观察.观察3组骨愈合、骨血运恢复情况及生物力学测定情况.结果:12只狗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片结果:Ⅰ组于6及12周,Ⅱ组于6周发生实验侧骨折,Ⅲ组无骨折发生.②生物力学所测定的骨刚度:实验侧较对照侧Ⅰ组降低67%,70%;Ⅱ组降低66%,76%,46%;Ⅲ组降低8%.③术后标本观察,在成骨和骨痂生成方面,以及血管双硫兰灌注显示的血运重建方面等结果显示,Ⅲ组在各时期均明显优于其余两组.结论:自体髂骨+骨水泥填充+L-梯形加压钢板固定的方式是较为理想的骨重建方式.可恢复病损骨的功能,防止再骨折、骨不连等并发症.

  • 运动对低氧状态下大鼠骨骼肌中低氧诱导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余斌;汪志中;苏秀云;侯振海;钟世镇

    目的:观察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对大鼠腓肠肌中的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在骨骼肌低氧适应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3-12在广州体育学院完成,实验动物选择雄性SD 2月龄大鼠80只,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4组,常氧安静组、常氧运动组、低氧安静组、低氧运动组,每组20只.建立大鼠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模型,低氧安静组、低氧运动组每天置减压帐篷内23 h,并在减压帐篷内进行跑台训练1 h,跑台速度设定为25 m/min.常氧运动组大鼠训练同前两组.低氧安静组不运动,其余条件与低氧运动组一致.所有实验动物分批(每次4只)于实验开始后第3,7,10,14天用30g/L戊巴比妥钠麻醉,迅速完整切除左侧腓肠肌,称重后取1 g肌肉组织制作成肌肉悬浆以备用.运用表面加强激光解析电离化芯片技术检测法测定大鼠腓肠肌中的低氧诱导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3只动物因不能完成实验而被淘汰,77只大鼠数据有效,进入后统计的数据每组为4只.①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的分子量Mr为120 167,表明其存在源后修饰.常氧安静组及低氧安静组实验后第3天未检测到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常氧运动组表达量低于低氧运动组,差异有显著性[(6.27±1.58),(14.69±1.34),P<0.001 ].②常氧安静组实验后第7天仍未检测到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常氧运动组表达量有一定程度降低,低氧安静组可以检测到表达,低氧运动组表达量增加,低氧运动组与常氧运动组及低氧安静组有明显差异[(20.13±0.85),(4.81±0.69),(2.27±0.61),P<0.001].③常氧安静组实验后第10天仍未检测到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常氧运动组表达量有一定程度降低,低氧安静组可以检测到表达,低氧运动组表达量增加,低氧运动组与正常氧运动组及低氧安静组有明显差异[(26.23±0.84),(3.76±0.63),(3.65±0.73),P<0.001].④正常氧安静组实验后第14天仍未检测到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正常氧运动组表达量有一定程度降低,低氧安静组可以检测到表达,低氧运动组表达量增加,低氧运动组与常氧运动组及低氧安静组有明显差异[(29.54±0.61),(1.29±0.35),(13.47±0.62),P<0.001].⑤低氧诱导因子的含量与低氧程度、时间以及运动均有交互作用,在本实验设计的低氧条件下,低氧时间越长,同时给予适当的运动训练的大鼠骨骼肌中含量高.结论:低氧条件下适当运动可以通过增加低氧诱导因子的表达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骨骼肌的低氧适应能力,起到保护骨骼肌的作用.

  • 嗅茎切断对脑室下层细胞迁移的影响

    作者:王德广;张凤真

    背景:在成年大鼠的脑室下层存在神经元前体细胞,这些细胞持续不断沿着嘴侧迁移流不停地向嗅球迁移并分化嗅球内的中间神经元,阻断嘴侧迁移流对这些细胞的迁移以及分化是否产生影响尚不得而知.目的:探讨嘴侧迁移流阻断对脑室下层细胞迁移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州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1997-09/1999-01在徐州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嗅茎切断30 d组(n=10)和60 d组(n=15,其中5只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嗅球后切断嗅茎,手术30,60 d后将动物灌注固定处死,制作脑的连续石蜡切片,计量嗅球后份平面嘴侧迁移流的细胞密度和横截面积、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嘴侧迁移流内的细胞进行定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嗅茎后份平面的细胞密度,横截面积和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结果:纳入25只SD大鼠,因手术动物死亡和嗅茎切断手术失败,用于分析的动物只有13只,30 d组5只,60 d组8只(其中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的3只).①嗅茎切断后嗅茎后份平面嘴侧迁移流形态学及数量变化:在Nissl染色的切片上,嘴侧迁移流细胞较密集,染色深,和周围组织区别明显.未见明显的核固缩、核碎片等细胞死亡的特征.嗅茎切断30 d组和60 d组手术侧嗅茎后份平面的细胞密度均高于对照侧(P<0.01),60 d组手术侧嘴侧迁移流在嗅茎后份平面的相对细胞密度高于30 d组手术侧的细胞密度(P<0.01).两组手术侧横截面积均大于对照侧(P<0.01),但嗅茎切断60 d组和30 d组手术侧无差异(P>0.05).②嗅茎切断手术后嘴侧迁移流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嗅茎切断60 d后,嗅茎后份平面嘴侧迁移流内积聚的细胞表现为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阳性.结论:切断嗅茎导致嘴侧迁移流内神经元前体细胞在切断平面的尾侧积聚,这些集聚的细胞可能发生分化.

  • 人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与瘙痒症状的正相关性组胺在增生与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没有差异

    作者:赵李平;利天增;赵玮玮;徐盈斌;柯昌能

    目的:测定不同瘙痒程度的增生与非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组胺水平的差异,评价组胺在人瘢痕瘙痒发生中的意义.方法:瘢痕和正常皮肤标本取自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2002-09/2004-12收治的住院或门诊需手术切除瘢痕的89例患者.瘢痕瘙痒的程度可分为:0级:无瘙痒感;1级:瘙痒很轻,轻抓可缓解;2级:瘙痒令人烦恼,需较强烈的搔抓方可缓解,可以耐受;3级:瘙痒影响工作或不能耐受,需长时间不断搔抓,无语言表达能力的儿童表现为吵闹不安.用荧光法测定不同程度瘙痒的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组胺水平并分析其与瘢痕瘙痒的关系.结果:①增生性瘢痕和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组胺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236.32±26.79),(225.68±25.53),(162.31±18.97)ng/g,P<0.01],但在增生性瘢痕和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却无明显差异(P>0.05).②2和3级瘙痒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高于0级[0级:(173.57±19.85)ng/g,2级:(235.32±22.67)ng/g,3级:(246.73±27.98)ng/g,P<0.01],1级瘙痒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与0级无显著性差异[1级:(182.38±20.23)ng/g,P>0.05],3级瘙痒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与2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瘢痕的瘙痒程度与组胺的含量呈正相关(r=0.912,P<0.01).结论:①增生和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组胺水平无明显差异.②瘢痕局部组织中组胺含量的升高与瘙痒有关,组胺含量升高瘙痒程度加重.

    关键词: 瘢痕 组胺 瘙痒
  • 应用透明质酸钠凝胶和自体静脉血管包绕减少吻合口局部瘢痕增生

    作者:魏勇;陈晓亮;燕淑荣;王亭

    目的:应用透明质酸钠凝胶和自体静脉血管包绕在缝合口处观察吻合口处瘢痕增生的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05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创伤中心完成.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和血管组,每组30只.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大鼠,分别切断两侧坐骨神经,并切去2 mm神经段造成缺损,一侧单纯行常规外膜缝合做为对照侧,另一侧常规外膜缝合后,吻合口及局部用透明质酸钠凝胶均匀涂抹,做为实验侧;血管组同法切断大鼠坐骨神经,一侧单纯外膜缝合做为对照侧,另一侧常规外膜缝合后,吻合口及局部用自体静脉血管包绕,做为实验侧.两组标记后分笼喂养.术后4,8,12周分别对每组中10只大鼠神经修复处,进行局部观察,电生理检测,并切取神经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和有髓神经纤维再生分析.结果:实验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4,8,12周时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和血管组肉眼形态学、组织学观察瘢痕明显少于单纯缝合组.②术后4,8,12周时电生理测试两组运动电位的潜伏期实验侧明显短于对照侧[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实验侧(2.41±0.32),(1.54±0.15),(1.31±0.25)ms,对照侧(3.96±0.72),(2.63±0.65),(2.0±0.72)ms;血管组:实验侧(2.20±0.51),(1.60±0.17),(1.15±0.75)ms,对照侧(4.02±0.51),(3.01±0.72),(2.7±0.65)ms,P<0.01],而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和血管组的动作电位的波幅实验侧明显高于对照侧[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实验侧(11.62±0.76),(15.7±0.88),(16.22±0.38)mV,对照侧(9.65±0.65),(12.3±0.65),(14.2±0.55)ms;血管组:实验侧(10.59±0.66),(15.91±0.72),(16.10±0.12)mV,对照侧(8.65±0.65),(13.0±0.55),(14.1±0.75)ms,P<0.01].③组织图像分析系统显示两组的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率及有髓神经纤维所占面积比例实验侧明显优于对照侧[透明质酸钠凝胶组:(53.22±1.89)%,(76.55±1.32)%,(89.62±2.18)%和(45.36±1.69)%,(78.56±1.56)%,(87.61±0.52)血管组:(54.21±1.37)%,(75.21±1.56)%,(89.95±1.35)%和(46.67±1.56)%,(77.67±1.67)%,(87.72±1.96)%,P<0.01].④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和血管组各项检查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中,局部应用透明质酸钠凝胶或局部缝合口用自体静脉血管包绕,可明显减少缝合口处瘢痕组织的形成.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瘢痕 再生
  • 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细胞周期素D1和P16与肺癌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邱红;苏长青

    背景:细胞周期素D1和P16通过调节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的活性而实现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分裂的作用.人类多种肿瘤中都存在不等的细胞周期素D1基因扩增或过表达,并伴随P16基因的高频率失活.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D1基因的扩增和P16基因的缺失与肺癌的关系.设计:病理标本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八一医院生化科.对象:肺癌标本40例均来源于1998-06/1999-06解放军第八一医院手术的肺癌患者,患者均知情同意,分别在肿瘤区及正常肺组织区取材.方法: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以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在同一反应管中同时扩增细胞周期素D1基因和P16基因.取10 μL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在15 g/L琼脂糖凝胶上电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肺癌患者病理组织中细胞周期素D1和P16的基因扩增结果.②细胞周期素D1和P16与肺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结果:①细胞周期素D1和P16扩增结果:肺癌细胞周期素D1扩增的阳性率为55%(22/40),P16阳性率为65%(26/40).②细胞周期素D1和P16与肺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两者扩增的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随转移的发生和病程的发展,细胞周期素D1扩增阳性率升高而P16阳性率下降.结论:细胞周期素D1的扩增和P16的缺失与肺癌细胞的高增殖活性密切相关.检测两种基因的变化,可有助于判断肺癌的转移、恶性度及评估预后.

  • 苦参碱对兔耳皮肤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抑制

    作者:吴金家;陈爱华;肖华;宋旭东;余力

    目的:观察使用苦参碱预防兔耳创面增生性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11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及病理科完成.在10只兔耳作80个创面建立增生性瘢痕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苦参碱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5只兔,40个创面.在做兔耳创面后的第2天起,开始使用药物,每次取0.5 mL液体点至创面,3次/d.苦参碱组使用苦参碱贮液,生理盐水组使用生理盐水.在第3周切除兔两耳增生性瘢痕,做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两组兔耳创面中不形成增生性瘢痕的创面愈合时间及形成增生性瘢痕的数量;胶原纤维的面密度比、Ⅰ型和Ⅲ型胶原的面密度比值.结果:10只大白兔、80个创面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苦参碱组未形成增生性瘢痕有12个创面(30%),平均愈合时间为(10.6±1.7)d,形成增生性瘢痕块有28个创面(70%).生理盐水组未形成增生性瘢痕有9个创面(22.%),平均愈合时间为(10.1±1.1)d,形成的增生性瘢痕块有31个创面(77.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光镜观察:苦参碱组平均胶原纤维面密度比明显较生理盐水组低(0.481±0.048,0.604±0.040,P<0.001);苦参碱组平均Ⅰ/Ⅲ型胶原的面密度比值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2.574±1.006,2.286±0.416,P<0.001).结论:苦参碱不影响兔耳创面的正常愈合,也不能预防兔耳创面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但可以减轻所形成的增生性瘢痕的增生程度.

  • N-硝基精氨酸甲酯对大肠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作者:于丽波;孙文洲;董新舒

    背景:一氧化氮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双向作用,高浓度的一氧化氮通过细胞毒作用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起抗肿瘤作用;在肿瘤组织改变的微环境下,其对肿瘤组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肿瘤的生长.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硝基精氨酸甲酯对人大肠癌细胞LS174T侵袭、运动能力的影响.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材料:实验于2004-01/10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完成,人大肠癌细胞系LS174T购自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N-硝基精氨酸甲酯购自Sigma公司.方法:采用0.2,0.4,0.8和1.0mmol/LN-硝基精氨酸甲酯对LS174T细胞进行干预,用重组基底膜侵袭实验观察药物对癌细胞侵袭、运动能力影响.主要观察指标:N-硝基精氨酸甲酯对LS174T细胞侵袭重建基底膜的抑制率和趋化运动抑制率.结果:①0.2,0.4,0.8和1.0 mmol/L N-硝基精氨酸甲酯处理LS174T细胞72 h,对细胞侵袭重建基底膜的抑制率分别为10.29%,19.62%,34.08%,42.23%(P<0.05或0.01).②0.2,0.4,0.8和1.0 mmol/L N-硝基精氨酸甲酯处理LS174T细胞72 h,对细胞趋化运动抑制率分别为20.76%,24.95%,39.43%,46.85%(P<0.01).结论:N-硝基精氨酸甲酯具有抑制LS174T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作用.

  • 封闭负压引流治疗中人慢性创面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变化

    作者:石冰;李望舟;李学拥;陈绍宗;李金清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是否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的合成从而减低炎性反应来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方法:选取2001-04/2002-04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收治的急、慢性创面患者21例为实验对象,其中急性创面患者为普通外科乳腺癌手术患者,共10例,慢性创面患者为烧伤整形科收治的患者,共11例.全部患者均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慢性创面诊断标准:创面形成1个月以上而无愈合倾向,应用传统保守治疗方法无效者.收集10例急性创面患者乳癌术后1,2,3 d的创面引流液,同时收集11例慢性创面(5例压力性溃疡,6例静脉性溃疡)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前及治疗后1,3,5,7 d的创面渗出液,利用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急、慢性创面肿瘤坏死因子的含量,并进行动态观察与比较.结果:实验共纳入急性创面患者10例,慢性创面患者11例,全部进人结果分析.①急性创面术后不同时间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的比较:急性创面引流液渗出第1天肿瘤坏死因子值水平较低(0.35±0.07)μg/L,第2天含量有所下降(0.12±0.04)μg/L,第3天回升(0.24±0.08)μg/L,第1天与第2天差异显著(t=3.042,P=0.008).②慢性创面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的比较:慢性创面渗出液中静脉性溃疡及压力性溃疡在治疗前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较高,以前者更为显著[(0.82±0.14),(0.45±0.05)μg/L].随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时间的延长,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前者在封闭负压引流后1,3,5 d差异显著(t=2.909,P=0.008;t=3.223,P=0.005),后者在封闭负压引流后5,7 d差异显著(t=2.059,P=-0.037).结论:急性创面渗出液中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较低,随时间延长会出现轻度波动;而慢性创面中肿瘤坏死因子值较高,以静脉性溃疡更为明显,随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时间的延长,肿瘤坏死因子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前慢性创面炎症反应较重,而治疗后炎症反应得以控制.证明肿瘤坏死因子的增高是形成慢性创面的一个重要因素.

  • 腺苷A1受体拮抗剂在地氟醚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

    作者:胡胜;熊利泽;陈绍洋;刘艳红;魏梦绮;宦怡

    目的:探讨腺苷A1受体拮抗剂对地氟醚短暂预处理脑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1/03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实验室和放射科核磁共振室完成.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6):生理盐水+地氟醚组,在地氟醚预处理(1个低肺泡有效浓度,60 min)前30 min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5 mL/kg;二甲基亚砜+地氟醚组,在地氟醚预处理前30 min经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砜2.5 mL/kg;腺苷A1受体拮抗剂+地氟醚组,在地氟醚预处理前30 min经腹腔注射腺苷A1受体拮抗剂1 mg/kg;生理盐水+O2组,在吸氧预处理前30 min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5 mL/kg;二甲基亚砜+O2组,在吸氧预处理前30min经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砜2.5 mL/kg;腺苷A1受体拮抗剂+O2组,在吸氧预处理前30 min经腹腔注射腺苷A1受体拮抗剂 1 mg/kg.预处理结束1 h后所有动物均采用右侧颈动脉丝线栓塞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120 min,观察再灌注后24 h动物神经系统改变及脑梗死范围.结果:36只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均存活,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预处理期间各组生理参数比较:直肠温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压及血糖在预处理期间各组间无明显差异.②神经行为学改变:腺苷A1受体拮抗剂+地氟醚组再灌后24 h神经行为学评分为(3.00±0.89)分,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地氟醚组和二甲基亚砜+地氟醚组,与吸氧预处理各组无明显差异.③脑梗死范围:弥散加权法所测为(247.9±38.24)mm3,三苯四氯氮唑染色法所测为(301.70±41.47)mm3,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地氟醚组和二甲基亚砜+地氟醚组,与吸氧预处理各组无明显差异;吸氧预处理三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腺苷A1受体阻滞剂8-环戊基-1,3-二丙基黄嘌呤可消除短暂地氟醚预处理产生的脑保护作用,表明该作用可能与腺苷A1受体相关.

  • 酒精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大鼠血浆内皮素与一氧化氮的变化

    作者:齐振熙;喻灿明

    目的:观察酒精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大鼠的内皮素与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分析其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4在福建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进行.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采用酒精灌胃法造模,高剂量组给予56%白酒8 mL/(kg·d)灌胃;低剂量组给予56%白酒6 mL/(kg·d)灌胃;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3组动物于20周麻醉处死取材,进行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实验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动物的血浆内皮素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尤其高剂量组升高为显著[对照组:(110.46±26.01)ng/L,高剂量组(179.80±37.37)ng/L,P<0.01;低剂量组(149.01±32.70)ng/L,P<0.05].②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动物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比对照组降低,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19.00±4.89)μmol/L,高剂量组(13.71±4.24)μmol/L,P<0.05;低剂量组(15.35±4.30)μmol/L,P<0.05].结论:酒精中毒导致内皮素含量升高和一氧化氮含量降低,引起股骨头微循环障碍,终导致其缺血性坏死.

  • 复方杜仲健骨颗粒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400例分析

    作者:王和鸣;葛继荣;殷海波;冯兴华;朱立国;张军;郭振江;罗涛

    背景: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文精神,进行复方杜仲健骨颗粒(伯司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试验.目的:评价复方杜仲健骨颗粒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治疗的安全性.设计:以壮骨关节丸为对照药,双盲双模拟随机方法.单位: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和北京中医医院.对象:自1999-09/12,进行Ⅱ期临床试验,观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00例,其中复方杜仲健骨颗粒组100例,壮骨关节丸组100例;自1999-12/2000-03,进行Ⅲ期临床试验,观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400例,其中复方杜仲健骨颗粒组300例,壮骨关节丸组100例.所有患者均经X射线检查确诊;中医证见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患者均知情同意.方法:复方杜仲健骨颗粒组:复方杜仲健骨颗粒(1包/次,3次/d)+壮骨关节丸模拟剂;壮骨关节丸组:复方杜仲健骨颗粒模拟剂+壮骨关节丸(1包/次,2次/d).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治疗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主要观察指标:患者经治疗后的关节功能、临床疗效、中医证侯积分和不良反应.结果:参选的600例患者全部完成数据采集,无脱落者.①复方杜仲健骨颗粒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壮骨关节丸组(92%,82%).②与壮骨关节丸组比较,复方杜仲健骨颗粒组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壮骨关节丸组.③复方杜仲健骨颗粒在改善中医证侯方面优于壮骨关节丸组(积分下降值分别为7.03±3.38,5.43±3.16).④试验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杜仲健骨颗粒能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症状,应用安全、有效.

  • 国产超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折术后下肢功能评定半年随访

    作者:肖军;杨述华;许伟华;叶哲伟;叶树楠;梁袁昕

    目的:探讨国产超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病例来源于2002/20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住院的行手术切开复位超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髌骨骨折患者28例.术后第2~3天患肢置于下肢持续被动器上做持续被动屈伸功能锻炼,第5天开始进行床上练习患肢主动屈膝活动;1周后持拐下地患肢不负重行走并逐渐加大屈膝活动,术后6周可逐渐脱拐行走.术后1,2,4,12和24周进行定期随访,评定膝关节功能,观察骨折愈合时间.结果:全部病例平均随访11.7(6~20)个月.①远期膝关节功能评定:术后6个月对患者关节功能评定结果为:优17例,良9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3%.②骨折愈合时间:随访3,4个月时,患者无畸形及延迟愈合发生;股四头肌萎缩6例,术后6~12个月恢复4例,12~18个月恢复2例;无一例患者发生螺钉松动或移位.结论:超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螺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有效性;在早期能保证骨折端固定所需有强度,能达到安全、稳固牢靠的要求,且随着骨折的愈合,强度逐渐降低,和骨折愈合同步进行,不产生应力遮挡,有利于恢复骨的正常生物学结构和功能;固定强度维持时间长达6个月;终能被人体完全吸收并排除体外.用于治疗髌骨骨折,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安全可靠,是髌骨骨折的理想内固定物.

  • 牵引及推拿的力学作用对颈椎病的疗效

    作者:张益珍;王晓红;幸浩洋;张黎明

    背景:非手术疗法治疗颈椎病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都涉及到力学作用,尤其是颈椎牵引及推拿按摩的力学性质更加显著.目的:通过比较牵引和推拿按摩与单一牵引对颈椎病患者的干预效果,对不同康复方法中力的依从性进行探讨.设计:病例对比观察.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中心.对象:选择2002-10/2003-07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中心门诊就诊的符合非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52例,均自愿参加观察.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方法:①实验组采用牵引和推拿按摩术相结合的方法.牵引1次/d,30 min/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一两个疗程.推拿按摩8~10 min/次,1次/d,5次为1个疗程,治疗一两个疗程.②对照组则采用单纯的牵引方法.采用颈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选用表中临床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3大项目作为评分标准.根据治疗前后评分计算改善指数: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后由医师进行评定改善指数.显效:临床症状、体症明显改善,对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影响小;有效:临床症状、体症有改善,工作、学习部分受影响;无效:临床症状、体症无改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同治疗前.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干预效果.结果:颈椎病患者52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比较: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颈椎治疗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6.431 ±3.212,13.147±3.036(t=4.676,P<0.01)],且实验组患者颈椎功能改善指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0.505±0.163,0.368±0.145(t=3.860,P<0.01)].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干预效果比较:实验组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80.8%,46.2%).结论:牵引和推拿按摩术相结合对颈椎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优于单纯牵引疗法.不同的康复方法,其力学特性不同,干预效果也有较大的差异,表明力的变化对康复效果有明显影响.

  • 中药干预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李荣;路平;寇小格;席鸿钧

    目的:观察食管癌患者术后服用中药对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02/2002-02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住院的食管癌术后患者128例,均自愿参加观察.男96例,女32例.随机分为3组,抗肿瘤药物治疗(化疗)组、中药加化疗组和中药组分别43,43和42例.术后2~4周开始治疗.①化疗组:亚叶酸钙(100mg/m2静滴2 h)+5-氟尿嘧啶(300mg/m2静滴6~8 h)+顺铂(20 mg/m2,静滴1 h),静滴1~5 d,休息14 d,21 d为1个周期,共6个周期.化疗期间给予适当水化利尿和止吐治疗.②中药组:中药煎剂1付/d,采用基本组药(太子参、麦冬、玉竹、当归、红花、天花粉、生地黄、天龙、夏枯草、石见穿、白花蛇舌草、山慈菇、蜈蚣等)结合辨证加减治疗.治疗时程12个月.③中药加化疗组:采用化疗和中药治疗同时进行.观察各组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情况、年生存率、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状态变化(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数量及血清IgG,IgA,IgM含量)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按治疗前后卡氏评分变化进行评估,增加≥10分为改善,降低≥10分为下降,增加或降低<10分为稳定).治疗前评定时间为化疗前1周以内或术后2~4周,治疗后评定时间为全程化疗后2个月或服中药6个月后.分别在疗程结束后第1,2,3年末进行随访.结果:纳入12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生活质量的比较:中药组、中药加化疗组和化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69.4%,58.1%,37.2%,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6.10,P<0.05).②复发或转移情况:中药组、化疗组、中药加化疗组患者复发或转移率分别为71.4%,76.7%,53.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6.53,P<0.05).③年生存率比较:各组患者1,2年生存率相比,中药加化疗组明显优于中药组及化疗组[72.1%,42.9%,46.5%;55.8%,28.6%,27.9%(x2=7.44,6.46,P<0.01)],且中药组长期生存趋势较好.④免疫功能变化:治疗后中药组的血清IgG含量、中药加化疗组的血清IgA含量均比治疗前显著升高(x2=9.68,3.36,P<0.05);治疗后化疗组的血清IgG,IgA,IgM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x2=1.87~4.96,P<0.05).治疗后中药组的CD3+、CD4+细胞数量、中药加化疗组的CD3+细胞数量均比治疗前显著升高(x2=5.72~11.68,P<0.05);治疗后化疗组的CD3+,CD4+细胞数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x2=13.42,10.82,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患者服用中药后生活质量及免疫状况均显著改善,生存率也明显提高,可能与中药具有抗癌作用的同时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关.

  • 角膜新生血管的调控

    作者:王泳;柳林

    目的: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众多基础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总结角膜外伤、炎症、感染等多种疾病共同病理改变的角膜新生血管的调控机制及治疗新方法,以期对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有所帮助.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7-01/2004-08的与角膜新生血管相关文献,检索词"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并限定文献语种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2-01/2004-08的与角膜新生血管相关文献,检索词"角膜新生血管",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角度,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论著,排除标准:重复的研究论述或从其他学科的角度研究膜新生血管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8篇关于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基础研究.有关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论著共30篇,排除8篇为重复研究.30篇文献围绕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从不同的角度论证其调控网络的重要性.资料综合:角膜新生血管是角膜外伤、炎症、感染等多种疾病共同的病理改变.治疗角膜新生血管对许多角膜疾病的转归和角膜盲的挽救意义重大.①促进角膜新生血管的分子调控机制:早期的研究认为,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和发展与组织微环境中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有密切关系,在这些促血管因子的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被激活,迅速突破血管基底膜、增殖移行并终形成新生血管.②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分子机制:新的观点认为,角膜的无血管特性有赖于角膜组织中数量足够和功能正常的血管抑制因子,而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是抗血管因子和促血管因子组成的分子网络表达失平衡所致,即抑制血管因子不足或促进血管因子过多.③干预分子机制的治疗策略:调控血管生成的分子网络平衡对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认为削弱血管生成促进因素或加强血管生成抑制因素,使分子网络重新恢复平衡,是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根本方法.针对于各种血管生成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前景光明,抗血管生长因子的基因疗法初见成效,另外各种拮抗血管生长因子的人工合成物也陆续出现,直接使用血管生长抑制因子治疗新生血管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在优化血管生长抑制因子用药方案的研究中发现,联合使用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是单独使用的16倍以上.结论:角膜新生血管的分子调控网络在病变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明确其关键控制点,利用基因操作技术把两种抑制因子的融合基因产物用于抗血管的研究,这将为第二代的抗血管药物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 兔脱细胞尿道基质制备的可行性

    作者:张金明;崔永言;徐路生

    目的:采用曲拉松与氨水混合液萃取制备脱细胞尿道基质材料,探讨此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2-12/2003-0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外科完成.选用新西兰雄性大白兔4只,取标本前2天起每天肌注庆大霉素1万单位.将4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空气栓塞处死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完整尿道组织,用曲拉松与氨水混合液萃取制备脱细胞尿道基质材料,分别于脱细胞处理3,7,11d后收集标本进行物理性状观察、组织学观察,找到脱细胞效果佳的时间段.结果:实验纳入大白兔4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脱细胞处理前后尿道基质的物理性状观察:经脱细胞处理后的尿道基质,其外观体积与脱细胞处理前相差不大,但颜色变为透白色,柔软,富有弹性及韧性.②脱细胞处理后不同时间尿道基质组织学观察:与正常尿道组织相比,脱细胞处理3 d后组织中蓝染核物质大量减少,局部核物质聚集,有细胞碎屑残留,弹力纤维排列规整,管腔光滑;脱细胞处理7 d后组织中蓝染核物质进一步减少,视野中剩余核物质呈线形或弧形排列,仍有细胞碎屑残留,弹力纤维排列整齐,但空隙较正常加大,管腔光滑;脱细胞处理11d后苏木精-伊红染色蓝染核物质和细胞碎屑已不存在,弹力纤维排列仍规整,空隙较前述增大,管腔光滑,脱细胞处理成功.结论:采用曲拉松及氨水混合液经脱细胞处理11d后,尿道基质组织材料中未见细胞存在,由排列规则的胶原及弹力纤维组成,管腔光滑,证明脱细胞尿道基质制备成功.

  • 饰面瓷对玻璃渗透氧化铝陶瓷-饰面瓷复合材料颜色的影响

    作者:伊元夫;刘洪臣;温宁;邓斌;田杰谟

    目的:观察饰面瓷类型和厚度对玻璃渗透氧化铝陶瓷-饰面瓷复合材料颜色的影响规律.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3在解放军总医院完成.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用渗透铝瓷基底分别用In-Ceram AL2色玻璃料及白行研制的AG2玻璃料渗透,制作10 mm×10 mm×1 mm样本,并在其上分别构筑不同厚度Vitadur Alpha饰瓷A2色的不透明牙本质瓷、牙本质瓷,EN1色牙釉质瓷,采用Minolta CM-2600d分光测色计进行颜色测定.结果:不透明牙本质瓷对基底颜色的饱和度和色相进行调节,随牙本质瓷厚度的增加,复合材料的颜色表现为明度降低,饱和度与色相趋于稳定,而随牙釉质瓷厚度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明度进一步降低.结论:渗透铝瓷基底明度对复合材料颜色有重要的影响,不透明牙本质瓷的作用是迅速消除基底颜色与比色板各色号间的颜色差距,再通过调节牙本质瓷、牙釉质瓷的厚度达到复现自然牙颜色的目的.

  • 应用生物蛋白胶与胚胎软骨细胞混合移植修复兔膝关节实验性软骨缺损区

    作者:陆敏安;杨渊;肖增明;李世德

    背景:应用异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较多,但其可引起免疫反应.由于胚胎细胞具有较低的抗原性和较强的增殖能力,期望其能为组织工程研究与应用开辟新的载体材料.目的:采用兔胚胎软骨细胞培养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并对其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设计:随机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试验室.材料:孕4周新西兰大白兔1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2.5 kg .方法:实验于2000-12/2002-06在广西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试验室完成.在成兔股骨内侧髁作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实验组采用生物蛋白胶与胚胎软骨细胞相混后,植入兔膝关节实验性软骨缺损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或单纯用生物蛋白胶移植修补,分别于术后4,8,12周观察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情况,并按改良Pineda方法对其进行组织学评分,标准为细胞形态、基质染色、表面平整、软骨厚度、宿主结合5项,0分表示正常,分值越高表示改变越严重.主要观察指标:①兔膝关节标本大体观察结果.②兔膝关节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③关节软骨组织学半定量计分结果.④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区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结果:24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膝关节标本大体观察结果:胚胎软骨细胞+纤维蛋白封闭剂组缺损区颜色接近正常软骨,质韧弹性好,与周围软骨界限消失;纤维蛋白封闭剂组与未处理组始终未愈合,但创面略小,有白色纤维组织充填.②兔膝关节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胚胎软骨细胞+纤维蛋白封闭剂组优势组织为透明样软骨,深方为骨组织,表面略凸或平整,基质着色正常,与周围软骨完全结合分界不清,组织中未发现淋巴细胞浸润;纤维蛋白封闭剂组与未处理组为纤维组织,部分有残留明显的凹陷性瘢痕,与周围组织接合或部分接合.③关节软骨组织学半定量计分结果:按改良自Pineda方法,12周胚胎软骨细胞+纤维蛋白封闭剂组评分显著低于纤维蛋白封闭剂组和未处理组[(0.50±0.76),(7.88±1.13),(8.13±1.36)分,P<0.05],而单纯用纤维蛋白封闭剂修补组在4周与未处理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8,12周则无差异.④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区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2周时胚胎软骨细胞+纤维蛋白封闭剂组完全修复8膝,纤维蛋白封闭剂组不完全修复1膝,未修复7膝,未处理组未修复8膝.结论:胚胎软骨细胞移植组所产生的修复组织接近正常软骨组织,明显优于纤维蛋白封闭剂组和未处理组,该方法作为关节软骨缺损修复是可行的.

  • 人胎儿毛乳头细胞和聚羟基丁酯细胞相容性实验

    作者:王洪涛;陈璧;汤朝武;杨清芳;丁国斌

    目的:探讨人胎儿毛乳头细胞与生物可降解材料聚羟基丁酯的细胞相容性,为进一步以聚羟基丁酯为基质用人胎儿毛乳头细胞诱导表皮干细胞分化为毛囊,从而构建具有毛囊结构的组织工程皮肤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3/07在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烧伤外科实验室完成.标本为5~7个月胎龄终止妊娠人流胎儿(家属知情同意).将二步法培养的人胎儿毛乳头细胞接种于聚羟基丁酯浸泡液及膜片上,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细胞黏附率和细胞增殖指数,并在体外培养1,4 d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①人胎儿毛乳头细胞在聚羟基丁酯浸泡培养基中生长良好.②24 h,48 h,72 h四甲基偶氮唑盐法结果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4 h后人胎儿毛乳头细胞在聚羟基丁酯支架上黏附率为79.06%.③电镜显示人胎儿毛乳头细胞生长良好,形态正常,黏附牢固.结论:人胎儿毛乳头细胞与聚羟基丁酯相容性,黏附性良好,可以用于进一步构建具有毛囊结构的组织工程皮肤.

  • 不同移植方式对胎鼠脊髓移植物成活生长的效果评估

    作者:宋明发;周赤忠;宋清安;汤功华;王俊涛

    目的:通过单纯胚胎脊髓移植和胚胎脊髓大网膜双重移植两种方式,分析胎鼠脊髓移植物成活生长情况及形态学变化,为脊髓损伤找寻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方法:实验于2000-01/2002-01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博爱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选取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两组:单纯胚胎脊髓移植组48只,胚胎脊髓大网膜双重移植组42只.显微镜下造成两组鼠脊髓半侧损伤,取孕14 d的胎鼠脊髓1.0~2.0 mL移植于单纯胚胎脊髓移植组大鼠的脊髓损伤处,胚胎脊髓大网膜双重移植组在此基础上用大网膜覆盖于胚胎脊髓损伤处.术后14 d将两组存活的实验鼠按Ducker's评级方法进行瘫痪肢体功能测定(0级:完全瘫;1级:能自主运动,但不能支撑体质量;2级:能站立但不能行走;3级:能行走,但困难伴痉孪;4级:能跑,但有轻度共济失调;5级:正常运动).分别于术后15,60,120 d将大鼠断头处死,电镜观察移植物存活生长情况及形态学变化.结果:实验纳入大鼠90只,移植术后死亡43只,共4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14d两组大鼠移植物的存活率:单纯胚胎脊髓移植组有9只大鼠的移植物存活,存活率52.94%;胚胎脊髓大网膜双重移植组有26只大鼠的移植物存活,存活率86.67%,两组差异显著(P<0.05).②术后14 d两组大鼠瘫痪肢体的肌力恢复情况比较:单纯胚胎脊髓移植组移植物存活的9只鼠中仅有2只肌力恢复至Ⅰ~Ⅱ级,胚胎脊髓大网膜双重移植组移植物存活的26只鼠其肌力均得到恢复,其中18只恢复正常.③术后不同时间两组大鼠存活移植物的形态学变化:术后15 d,电镜下移植物内神经细胞生长分化,细胞器增多,结构正常,生长旺盛,并见幼稚神经元发出的粗大神经生长锥;术后120 d则演变为成熟神经元,移植物与宿主有血管沟通现象及新生血管和新髓鞘形成.结论:胚胎脊髓大网膜双重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胚胎脊髓移植,大网膜移植是移植物成活生长及肢体肌力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提示胚胎性神经组织移植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作用.

  • 组织工程化骨构建及其修复羊跖骨标准性骨缺损的放射学评估

    作者:周月容;李章华;宋振华;赵强;王常勇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与可降解的多孔β-磷酸三钙陶瓷复合后具有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为临床上修复各种原因导致的骨缺损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从放射学角度探讨用多孔β-磷酸三钙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植入羊体内修复标准性骨缺损的效果.设计:以骨折愈合不同时期的骨痂生长情况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工程中心.材料:实验于2002-03/2003-09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工程中心完成.选取健康成年中国绵羊2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4只,单纯植入组8只,复合植入组8只.方法:全麻无菌条件下,抽取羊骨髓10~15 mL,分离并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与多孔β-磷酸三钙陶瓷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各组动物均在跖骨中段锯取21 mm长的跖骨干缺损,复合植入组植入β-磷酸三钙陶瓷与自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单纯植入组植入β-磷酸三钙陶瓷,空白对照组缺损区空缺,然后逐层缝合.分别在术后即刻及1,3,6个月摄片观察,进行放射影像学评估(骨缺损区每面骨连接形成即得1分,在缺损区的任一面上均无骨连接为O分,缺损区的前、后、侧面及中央均形成骨连接为4分),图像分析X线阻射密度比较骨缺损的修复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绵羊术后一般情况及大体观察、骨缺损区放射学分析结果.结果:实验纳入绵羊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绵羊术后一般情况:术后2~6 h苏醒,切口无感染,内固定无松动.术后1周精神已逐渐恢复正常,伤肢能落地,但不能负重,2周后可以部分负重,3周有轻微跛行,4周后能自由活动,无跛行.②各组绵羊术后6个月大体观察结果:单纯植入组植入物表面白色的透明软骨样组织逐渐钙化,两端有骨桥与宿主骨相连,但仍可见有陶瓷材料颗粒存在;复合植入组植入物已不见,材料与宿主骨的界面消失,骨缺损部与宿主骨基本一致.空白对照组在术后各时间点均无骨组织形成.③各组绵羊术后不同时间骨缺损区放射学评分比较:复合植入组术后3,6个月均明显高于单纯植入组[(2.3±0.3),(1.8±0.5);(3.3±0.5),(2.6±0.6)分,P均<0.05].④各组绵羊术后不同时间骨痂厚度与阻射密度相对值测量结果:复合植入组术后6个月骨痂厚度明显低于单纯植入组(4.62,7.64,P<0.05),阻射密度相对值明显高于单纯植入组(70.4±1.5,61.18±1.2,P<0.05).结论:放射学评估及骨缺损密度测量能够较好地反映骨缺损修复的动态发展过程,多孔β-磷酸三钙陶瓷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植入羊体内,可使大节段骨缺损较快得到修复.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部分脱蛋白骨对兔股骨头缺损再血管化的影响

    作者:龚跃昆;彭吾训;李晓辉;李世和;李彦林;杨浩

    背景: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是骨科领域的一大难题.然而,近来的研究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有效的血管生成因子,推测其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方面可能具有一定潜能.目的:模拟临床上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开窗法的手术过程制备兔股骨头缺损,并植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部分脱蛋白骨,以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股骨头缺损的再血管化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材料:实验于2002-07/2003-07在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成年雄性健康新西兰白兔27只,体质量2.2~2.8 kg.随机分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部分脱蛋白骨复合骨组,单纯部分脱蛋白骨组,空白对照组,每组9只.方法:①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部分脱蛋白骨复合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 ng/mm3载体.②股骨头缺损模型的建立及修复:取兔27只,在股骨头颈交界处开窗,建立骨缺损模型.复合骨组植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部分脱蛋白骨;部分脱蛋白骨组植入单纯部分脱蛋白骨;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植入物.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2,4,8周各时相点麻醉状态下进行墨汁灌注并处死,取材.主要观察指标:①兔股骨头标本组织学检查及血管计数.②微血管面积图像分析.结果:27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股骨头标本组织学检查及血管计数:术后8周,复合骨组:移植材料被骨组织所取代,骨髓腔形成,其中有丰富的髓内血管存在;脱蛋白骨组:移植材料亦被骨样组织包裹,且大部分部分吸收;空白对照组:股骨头的缺损区被纤维组织填充,在缺损区周边的结缔组织中可见新生骨样组织和散在软骨细胞岛,血管数量较少.2周微血管计数复合骨组均显著高于部分脱蛋白骨组和空白对照组[(31.833±7.914)比(22.917±2.079)和(11.250±4.220)(血管数量/视野),P<0.01,P<0.05];4周和8周微血管计数复合骨组和脱蛋白骨组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②微血管面积图像分析:20μm厚的透明标本光镜下观察见:术后2,4,8周,复合骨组修复区血管丰富并吻合成网,部分脱蛋白骨组血管丰富吻合成网,空白组血管散在.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股骨头缺损的再血管化作用,其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具备一定的潜能和优势.

  • 自体与同种异体骨软骨镶嵌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

    作者:东海潮;南丰;李靖年

    目的:探讨自体和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的效果、可行性及相关问题.方法:实验于2002-05/12在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27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同侧膝关节造成实验性缺损,随机将动物分成自体移植组(自体骨软骨移植)9只、异体移植组(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9只、对照组(软骨缺损无处理)9只.自体移植组和异体移植组动物分别做2柱的自体和异体非负重区骨软骨柱移植,术后不限制运动,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后4,8,12周处死,进行大体观察、测量修复移植组织厚度、组织学光镜、电镜研究和统计学处理.结果:27只实验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自体移植组软骨面愈合修复满意.移植后8周时移植的软骨面更鲜活,移植软骨边缘细胞坏死较少,关节面轮廓恢复更佳;12周时,关节面覆盖程度、与周边正常软骨融合程度较好,组织学光镜、电镜示移植物与骨床骨性愈合,陷落极少,无明显退行性变,成熟软骨细胞较多.②同种异体移植组修复软骨缺损结果不佳.术后4周时,排斥-吸收表现明显,移植物的软骨面已吸收近半,骨柱塌陷明显,交界处可见炎细胞浸润,免疫排斥反应明显.关节囊等周边软组织粘连水肿严重,关节退行性变无一例外.12周时,基本完成表面纤维软骨修复,交界处排异反应略轻但始终存在,关节外观凹凸不平,退行性变严重.③修复组织与周边正常软骨平均厚度的百分比,8周时自体移植组高于异体移植组[(96.22±2.69)%,(64.86±3.79)%,P<0.01];12周时自体移植组高于异体移植组[(105.84±7.37)%,(61.57±3.24)%,P<0.01].结论:自体骨软骨镶嵌移植可以修复兔关节软骨的缺损.以家兔为对象,新鲜无处理的同种异体骨软骨镶嵌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不可行,其排斥反应及吸收破坏严重.

    关键词: 膝关节 软骨 移植
  • 多隧道、多层次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矫治额颞部凹陷中的作用

    作者:郑宗梅;归来;张智勇;金骥;牛峰;余东;唐晓军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脂肪颗粒多隧道、多层次游离移植矫治额颞部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3-08/2004-12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通过注射麻醉液预先估计填充量,受区皮下预处理形成多个隧道.以注射器吸取腹部脂肪颗粒,经纯化后,分皮下和肌肉内,超量30%注射充填额颞部凹陷.随访1年观察患者凹处陷脂肪颗粒移植效果.结果:2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患者额颞部凹陷处脂肪颗粒移植效果:术后未发现有感染、坏死及液化等症状.除6例进行二次注射外,其余均为一次性注射.充填后原凹陷部位丰满,局部无硬结,质感和外形好,与周围组织无界限.结论: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矫治额颞部的凹陷,塑型容易,其形态质感与周围组织一致,无明显界限,且方法简便.

  • 磷酸钙骨水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实验性股骨头坏死

    作者:苏云;张伟;胡春明;徐爽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有较强的诱导成骨作用,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磷酸钙骨水泥因为具有许多优点而可能成为其良好的载体.目的:评价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及单纯磷酸钙骨水泥对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修复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八医院动物实验室.材料:健康成年兔24只,体质量2.5~3.0kg,雌雄不限.骨形态发生蛋白(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研究所提供).磷酸钙骨水泥(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同日本爱知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及日本三菱公司材料综合研究所共同研究开发).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解放军第二○八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将磷酸钙骨水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制备成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兔24只,随机分为2组,即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充填组及单纯磷酸钙骨水泥充填组,每组12只.制作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缺损模型后于骨髓道内充填磷酸钙骨水泥或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术后动物3周及12周时分批处死动物进行X射线、组织学及电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兔的成骨情况,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24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兔骨缺损区大体观察和X射线检查结果:术后12周时,磷酸钙骨水泥组可见有许多新骨形成,材料体积变小.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组有大量新骨形成,降解吸收现象明显,材料体积明显变小.②两组兔股骨头标本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12周时磷酸钙骨水泥量减少,与新生骨之间部分区域可见空隙存在,新生骨小梁增粗,可见幼稚骨细胞,其细胞核圆形,染色质有轻度超边,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有空化及嵴断裂现象;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组可见散在磷酸钙骨水泥,新生骨长人材料并与之相互分割包裹,成骨细胞紧帖附于磷酸钙骨水泥颗粒,其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增多扩张,线粒体增多肿胀,大量毛细血管侵入材料内部,血管周围依附较多成骨细胞.结论:磷酸钙骨水泥是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理想载体,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传导成骨和诱导成骨活性大于单纯磷酸钙骨水泥组,对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修复作用.

  • 应用可吸收生物膜引导硬腭黏骨膜再生

    作者:罗恩;胡静;李继华;宁秋;余兰;魏世成

    目的:观察聚左消旋聚乳酸膜对羊腭部软组织缺损的引导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7在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四川简阳山羊12只,分为左消旋聚乳酸组和空白对照组,6只/组.左消旋聚乳酸膜由成都迪康中科生物医学材料有限公司制备,分子质量约4.1×104 u,拉伸强度>5.0 Mpa,厚0.5 mm,膜无色透明,可以根据需要修剪成不同的形状.于两组羊硬腭中份切除一18.0 mm×16.0 mm的矩形黏骨膜,暴露骨面,用骨膜分离器潜行分离周围黏骨膜,形成约3 mm的游离黏骨膜边缘.再于暴露骨面用牙科裂钻做一17.0 mm×15.0 mm的矩形骨缺损,使得口鼻腔相通,形成腭部贯通性缺损模型.左消旋聚乳酸组植入一21.0 mm×19.0 mm左消旋聚乳酸膜,空白对照组制备同样大小的软硬组织缺损,但不植入左消旋聚乳酸膜.分别于术后1~7周对两组腭部软组织缺损大小进行测量.7周后取左消旋聚乳酸组缺损区新生软组织标本,行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结果:实验纳入12只羊,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术后不同时间平均黏骨膜缺损面积的比较: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左消旋聚乳酸组于术后第3,4,5,6周均显著缩小[(249.11±26.08),(202.32±14.15)mm2;(249.11±28.34),(167.32±22.73)mm2;(249.11±27.23),(72.14±12.08)mm2;(249.11±26.78),(3.34±2.28)mm2;P均<0.01],且于第7周完全关闭软组织缺损.②两组大体观察结果比较:左消旋聚乳酸组:术后第1周,术区有轻微红肿,缺损边缘已有新生的黏膜上皮组织,黏膜缺损面积因水肿的边缘而轻微的缩小,左消旋聚乳酸膜由透明变为乳白色半透明.第2周,红肿已消失,黏骨膜缺损边缘新生的上皮组织已经完全覆盖黏膜缺损边缘,黏膜缺损面积进一步缩小,左消旋聚乳酸膜仍为乳白色半透明.第3~5周时,黏膜缺损面积持续缩小,左消旋聚乳酸膜变为乳白色不透明.第6周时,6只山羊的黏膜缺损已有5只完全关闭,愈合的软组织中央均有不同大小的疤痕组织形成.剩下的1只在第7周时完全关闭.空白对照组:第1周,术区未见红肿,黏膜上皮组织再生尚未完全覆盖黏膜缺损边缘.第2周,黏膜上皮组织已完全覆盖黏膜缺损边缘.第3周,黏骨膜向鼻腔垂直生长,覆盖部分骨缺损边缘,水平测量黏骨膜缺损及骨缺损面积没有缩小.第4~7周,黏骨膜缺损及骨缺损与第3周时没有变化.6只羊均形成永久性口鼻瘘.③左消旋聚乳酸组光镜观察结果:新生黏膜组织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较薄的新生黏膜组织处,上皮和结缔组织纤维排列方向较为紊乱;较厚的新生黏膜组织处,纤维排列方向成横向或纵向走行,在不同的层面走向不同,但在同一层面排列较为整齐.结缔组织内可观察到少量血管,未见神经、肌肉和骨组织.愈合软组织中央均可见大小不等的瘢痕组织.新生黏膜与材料接触处可见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包膜,未见明显炎症反应和异物反应.结论:左消旋聚乳酸膜可引导羊腭部黏骨膜沿其生长,自行修复一定大小的软组织缺损从而达到修复重建腭部软组织缺损的目的.

  • 几种生物材料表面黏附特性的实验

    作者:杨大志;郑启新;郭晓东;郝杰;宋玉林

    目的:应用微吸管吸吮技术测量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聚乳酸、聚丙交酯/乙交酯、聚丙交酯/乙交酯/天冬氨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表面的黏附力,以筛选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生物材料.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5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选取4周龄健康SD大白鼠4只.大鼠麻醉后抽取双侧胫骨和股骨的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制备以玻璃为底、直径约25 mm的特制圆形小腔室,分别将聚乳酸、聚丙交酯/乙交酯、聚丙交酯/乙交酯/天冬氨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溶液0.3 mL滴入小腔室内,300 r/min离心5 min,在玻璃表面形成聚合物薄膜.用微吸管拉制器拉制微吸管,加工成前端内径为2~4 μm的微管,并用微量进样器向微管内灌满培养液,微管后端接于水压控制的微操作手上,并与自动压力控制系统连接.将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接种在表面为不同材料的小腔室内,在每种材料表面随机测量20~30个细胞,以没有涂覆材料的玻璃为对照,测量骨髓细胞于不同时间在三种生物材料表面的细胞黏附力.结果:实验纳入大鼠4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不同生物材料上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力的比较:细胞种植到生物材料表面4,12,24 h,骨髓基质细胞在聚丙交酯/乙交酯/天冬氨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表面的黏附力均明显高于聚乳酸、聚丙交酯/乙交酯[(172.78±15.23),(155.609±17.29),(144.84±21.14);(324.84±102.73),(199.39±37.20),(234.09±62.09);(180.77±29.22),(170.32±21.14),(174.38±44.29)×10-10N,P均<0.05].结论:微细管吸吮法能够精确测量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力.在聚乳酸、聚丙交酯/乙交酯、聚丙交酯/乙交酯/天冬氨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这三种生物材料中,聚丙交酯/乙交酯/天冬氨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表面的细胞黏附力好,是较理想的生物材料.

  • 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生物学活性及其复合异种骨体内异位植入的成骨活性

    作者:张学瑜;卜海富;孙和炎

    目的:观察复合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异种骨的成骨活性及其量效关系.方法:实验于2001-07/2002-05在安徽医科大学完成.以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与去抗原部分脱钙牛松质骨载体复合,制成复合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的异种骨(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脱钙牛松质骨)植入小鼠右股部肌袋内.将6周龄雄性BALB/C小鼠144只,随机分成4组,植入含0.4 mg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脱钙牛松质骨骨粒组;植入含0.1 mg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脱钙牛松质骨骨粒组,单纯植入脱钙牛松质骨载体骨粒组,单纯植入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组,每组36只.术后7,14,21 d取材,通过大体观察、X射线影像学、组织学和骨计量学方法检测各组的诱导成骨活性.结果:144只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单纯植入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组于光镜下见大量间充质细胞增殖,局部软骨组织生成,软骨细胞成熟.②脱钙牛松质骨与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复合后,小牛骨松质结合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呈实体性疏松绒毛结构,骨松质孔洞内填充云絮状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物质,两者结合良好.③各组术后不同时间组织学检查结果为:植入含0.4 mg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脱钙牛松质骨骨粒组术后7 d出现软骨分化的小鼠有5只,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标本大量间充质细胞被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14 d有4只出现新骨诱导的现象,出现多处分散的骨软骨组织,多发生于植骨周围,21 d见散在软骨岛和稀疏退变小软骨岛,部分小鼠有新骨形成,但无骨髓及板层骨形成.植入含0.1 mg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脱钙牛松质骨骨粒组术后7 d出现软骨分化的小鼠有3只,见少量间充质细胞被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有零星的间充质细胞分化、过渡为软骨细胞;14 d有部分标本可见骨及软骨组织,有的可见稀疏小软骨岛存在,21 d有4只出现新骨诱导.单纯植入脱钙牛松质骨载体骨粒组主要表现为纤维结缔组织包绕植骨,植骨周围见组织细胞增生.单纯植入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组以肌纤维为主,无典型软骨细胞出现.表现为正常横纹肌切面和肌间隔结构.④术后不同时间植入含0.4 mg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脱钙牛松质骨骨粒组和植入含0.1 mg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脱钙牛松质骨骨粒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前者高于后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脱钙牛松质骨是高效诱导成骨材料,经处理的小牛松质骨是良好的缓释载体,提高了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的骨诱导能力.②复合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异种骨的成骨活性与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的含量成正比.

  • 功能性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复合微粒的制备分离方法比较

    作者:刘源岗;罗丙红;廖问陶;李立华;周长忍

    背景:生物相容性是药物缓释系统的一个关键指标,除了材料本身具有生物相容性以外,微球的球形度和表面光洁度对生物相容性也有很大影响.目的:获得球形度较高且表面光滑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提高微球的生物相容性.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暨南大学生物材料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4-06/2005-01在暨南大学生物材料研究室完成.材料有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菌酶,聚乙烯醇,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仪器:匀浆机,超声波清洗仪,机械搅拌机,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方法:①微球制备:采用双乳液法制备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溶菌酶为模型蛋白药物.采用3种分离方法(直接冷冻干燥法、过滤法、离心法)收集产品,洗涤,真空冷冻干燥.②扫描电镜观察:观察3种分离方法对微球形态的影响.所有的样品都经过镀铜台以及喷金处理,然后再进行电镜观察.③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微球的表面形态结构进行分析.结果:①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直接冷冻干燥法和过滤法相比,离心处理的方法对获取球形度较高且表面光滑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更为有效,而超声分散对微球的形态结构造成影响.②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微粒表面光滑平整,平均粗糙度为48.55 nm.结论:通过观察不同的下游处理过程对微球分离制备的影响,能够获得球形度高且表面光滑的产品.此外,根据实验过程中微粒的形成与支架的构建同步这一结果,提出了一步法这一新方法用于构建与微粒结合有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胎鼠成骨细胞骨保护素及其配体mRNA表达与阿胶强骨口服液含药血清的影响

    作者:沈霖;武嘉林;夏远军;李蕾;高兰;谢晶;周丕琪;杨艳萍

    背景:阿胶强骨口服液治疗骨质疏松疗效肯定,但其确切作用机制有待探讨.目的:观察阿胶强骨口服液含药血清对胎鼠成骨细胞中骨保护素及保护素配体表达的影响,探讨阿胶强骨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的分子水平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分组,对照实验.材料:实验于2003-06/2004-10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骨代谢实验室完成.选用3月龄Wistar大鼠(雌雄各半)30只,随机分为3组,阿胶强骨口服液组和雌激素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选用清洁级新生SD大鼠12只用于成骨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①各组Wistar大鼠灌胃7 d后,制备各组的含药血清.②将清洁级新生SD大鼠分离的颅骨成骨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消化传代,取二代培养的成骨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培养细胞被分为5组,分别加同体积药液.阿胶强骨口服液组分别加入用培养液稀释为100和500及1 000 g/L浓度的阿胶强骨口服液含药血清;雌激素组分别加入100及1 000 g/L替勃龙含药血清;对照组仅加培养液.同时各组再加入含100g/L小牛血清的培养液,继续培养.③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分析法、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测定成骨细胞增殖,用放免法测定细胞内骨钙素含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胎鼠成骨细胞中骨保护素及保护素配体mRNA的表达.④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胎鼠成骨细胞经阿胶强骨口服液或利维爱含药血清干预后,细胞中骨保护素及保护素配体mRNA的表达.结果:①成骨细胞增殖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分析法及3H-胸腺嘧啶核苷测定结果:阿胶强骨口服液组和替勃龙组各药物血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并在500g/L时达到大效应(P<0.01),当浓度大于500g/L时,其作用趋于饱和.各浓度阿胶强骨口服液及替勃龙含药血清均可增加成骨细胞骨钙素含量(P均<0.05).②骨保护素基因mRNA表达:阿胶强骨口服液组含药血清1000g/L时强,明显高于100和500g/L(P<0 05),阿胶强骨口服液组含药血清1000g/L及雌激素组含药血清100和1 000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③RANKL基因表达:阿胶强骨口服液组含药血清1 000g/L时强,明显低于100和500 g/L(P<O 05),阿胶强骨口服液组含药血清1000g/L及雌激素组含药血清100和1 000g/L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1).结论:①阿胶强骨口服液对成骨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和可饱和性,与替勃龙相近.②阿胶强骨口服液治疗骨质疏松疗效机制之一可能与其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调节OPG/RANKL表达有关.

  • 原位肝移植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心肌损害的关系

    作者:刘德昭;黑子清;罗刚健;黎尚荣;马武华;罗晨芳

    目的:观察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以及各种心肌酶的变化,探讨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06/09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拟行原位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20例,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接受原位肝移植术.常规结扎切断肝管、肝左右动脉和门静脉,用肝上下腔静脉阻断钳从前至后夹闭肝上下腔静脉,切除病肝后进行供肝吻合.先吻合腔静脉,腔静脉吻合口为倒三角形,再吻合门静脉,恢复供肝血流,进入新肝期,再依次吻合肝动脉和胆管.分别在术前、无肝前、无肝期30 min、新肝期30 min、术毕、术后24 h各采中心静脉血3 mL,测定心肌酶谱.同时测量围术期心率、心输出量、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患者2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全部患者术后转归情况:20例患者均成功接受原位肝移植术.手术时间(335.74±74.04)min,无肝期时间(36.37±7.90)min.术后3例出现心脏衰竭,心脏衰竭患者中有2例终死亡.其余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②全部患者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心输出量和中心静脉压在无肝期下降(P<0.01),进入新肝期增高(P<0.01或0.05);平均动脉压在阻断和开放下腔静脉后3 min内有一过性下降,应用血管活性药后基本维持稳定;心率在无肝期增快,进入新肝期早期增高,以后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③全部患者肝移植围术期心肌酶谱的变化:与麻醉后术前比较:无肝期30 min除肌红蛋白显著增高外(P<0.01),其余各种酶均基本相似(P>0.05);新肝期30 min、术毕的心肌酶谱各值均显著增高(P<0.05或0.01);术后24 h除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无明显变化外(P>0.05),其余各种酶均显著增高(P<0.05或0.01).与新肝30 min比较:术后24 h的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α-羟丁酸脱氢酶均显著降低(P<0.05),肌酸激酶则显著增高(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红蛋白基本无变化(P>0.05).结论:新肝期表现为高血流动力学,而心肌酶普遍增高,术后24 h开始恢复,提示开放后血流动力学与心肌损害存在分离现象.

  • 壳聚糖-聚乳酸复合人工硬脑膜的研制

    作者:郭万厚;郭秋菊;张松林;李建珉

    目的: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和壳聚糖制作一种新型的可吸收人工硬脑膜.方法:实验于1999-06/2002-06年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实验中心完成.实验材料主要为壳聚糖粉、聚乳酸网、质量浓度为10g/L的冰醋酸和铺膜设备.用稀酸溶解壳聚糖粉末,用特制的铺膜设备在聚乳酸网上成膜.碱、蒸馏水处理后,环氧乙烷消毒后备用.按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对人工硬脑膜进行物理性能及化学性能的测试.结果:①人工硬脑膜(湿态)物理性能测试结果:强度≥0.2 N/mm,50%作负荷伸长20%不断裂,弹性恢复力82%,厚度约为(0.21±0.02)mm,耐缝性(0.32±0.08)N/mm.②人工硬脑膜化学性能测试结果:水中可溶物0.38%,易氧化物合格,酸碱度合格,灰分0.23%,重金属含量合格.结论:应用可吸收生物材料制备的人工硬脑膜,在物理性能上接近人体正常硬脑膜,能够保证手术缝合时不脱边、不撕裂,且能随颅内压的变化而有一定的弹性伸缩.其化学性能符合国家有关体内植入物的标准,可望成为一种理想的人体硬脑膜替代物.

  • 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和其他生物敷料的透水特性

    作者:冯祥生;陈晓东;谭家驹;潘银根

    目的:比较不同生物敷料的透水特性及各种创面所需敷料的透水特性.方法:实验于2003-01/04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实验室完成.采用透湿杯法测试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PVC薄膜、人体全层异体皮、人体刃厚皮、去表皮真皮深层断层猪皮、人体三度烧伤焦痂、人体深二度烧伤痂皮、水合纤维素敷料、戊二醛全层猪皮、Intergra、新鲜去表皮猪皮(含全部真皮层)、Alloderm、新鲜全层腹部猪皮、新鲜全层背部猪皮、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8层纱布、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16层纱布及PVC薄膜的透水量.结果:①在透湿杯内15 mL生理盐水干水时间: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2 d,人体刃厚皮40 d,去表皮真皮深层断层猪皮、戊二醛全层猪皮、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8层纱布和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16层纱布为2.5 d或3 d,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PVC薄膜、人体异体皮、新鲜全层腹部猪皮、PVC薄膜40 d均未干.②透水性(24 h,37℃下):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为5 856.56 g/m2,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PVC薄膜413.21 g/m,人体异体皮1 194.25 g/m2,人体刃厚皮249.12g/m2,去表皮真皮深层断层猪皮611.47 g/m2,戊二醛全层猪皮6 100.36g/m2,新鲜全层腹部猪皮780.52g/m2,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8层纱布3 584.53 g/m2,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16层纱布4 644.95 g/m2,PVC薄膜1 777.86g/m2.结论:不同生物敷料的透水性数据对临床不同创面的生物敷料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表皮、异体皮保湿性良好,可用于切削痂创面的保护;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透水透气性良好,可用于浅Ⅱ度和深Ⅱ度创面保护.

    关键词: 真皮 生物敷料 烧伤
  • 正常人表皮细胞老化过程中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高学军;蔡霞;张鹏;唐胜建

    背景:目前有关表皮细胞体外衰老的文献报道甚少,而表皮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化皮肤所必需的种子细胞,文章拟对正常人表皮细胞老化过程中的生物学特性加以阐述,为组织工程化皮肤选择合适的种子细胞奠定基础.目的:通过研究表皮细胞体外增殖与老化规律,为选择合适的组织工程化皮肤种子细胞提供依据.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潍坊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材料:实验于2000-09/2002-09在潍坊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实验样本来源于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行包皮环切术的6~8岁正常男性儿童20例切除的健康包皮组织,监护人获完全同意,将包皮标本用于表皮细胞增殖培养实验.方法:取正常年轻人表皮细胞进行传代培养,以不同代龄细胞为实验对象,采用形态学观察、群体倍增时间、免疫细胞化学及β-半乳糖苷酶染色的方法,检测表皮细胞老化规律.主要观察指标:①表皮细胞生长特性的改变.②表皮细胞形态学改变.③表皮细胞表型的改变.结果:①表皮细胞生长特性的改变:体外单层培养9代,P2的群体倍增时间短,前5代增殖能力较强,P5以后群体倍增时间明显延长,P8细胞不再增殖.②表皮细胞形态学改变:原代细胞接种3 d后开始增殖,4 d后细胞加速增殖,培养1周左右细胞接近融合.显微镜、免疫组化鉴定,符合表皮细胞的特点.③表皮细胞表型的改变:随着细胞的连续传代培养,β-半乳糖苷酶组化表达呈现从弱(在年轻细胞中占9%)到强(在老化细胞中占65%)的趋势,β-半乳糖苷酶染色的阳性率和细胞代龄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7,P<0.01).结论:①与年轻细胞相比,老化细胞具有衰老形态和酶细胞化学特征的增多;在细胞从年轻向老化发展的进程中,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呈延长的趋势.②与年轻细胞相比,老化细胞中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显著增强,且这种增强与细胞衰老表型的出现和细胞增殖能力的丧失相平行,反应细胞的老化程度.③本实验建立了体外培养正常人表皮细胞的衰老模型,第1~5代表皮细胞(供者年龄16~18岁)可作为构建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种子细胞.

  • 肿瘤坏死因子α对心肌细胞线粒体和膜电位、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作者:王琳;丁秀云;刘谟焓;王士雯

    目的:通过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对培养的衰老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变化,探讨其在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1-09/2002-09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电镜中心进行.常规培养心肌细胞.用噻唑兰检测不同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1000,3 000,5 000U/L)对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以3 000U/L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心肌细胞,Rhodamine123和Fluo-3/AM负载后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测量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钙浓度([Ca2+]i)的变化.结果:①噻唑兰法显示3种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24 h后,A值百分率高,48 h后A值百分率下降.②3 000U/L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心肌细胞后,共聚焦扫描图像显示心肌细胞[Ca2+]i升高,作用0,2,12 h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29.64±16.33,9645±29.42,104.52±22.17,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3000 U/L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线粒体膜电位在75 s内可见荧光强度先稍有降低后升高,未用肿瘤坏死因子α处理组及肿瘤坏死因子α处理后5,10,15,20 min、2及12 h的MMP荧光强度分别为134±57,115±43,114±40,112±38,97±28,77±55,34±16,12 h后线粒体膜势能下降一半,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意义.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能增加[Ca2+]i、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可能是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心肌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 兔骨髓基质细胞在纤维蛋白胶中的立体培养

    作者:武汉;谷长跃;张春秋;尹飞;高中礼;朱庆三;段德生

    目的:应用纤维蛋白胶作为细胞支架进行兔骨髓基质细胞立体培养,探讨其作为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1-09/2002-03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卫生部创伤骨科研究室、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完成.采用兔骨髓基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在CO2孵箱中进行传代培养后,收集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与新型支架材料纤维蛋白胶复合后再进行培养4周,采用相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苏木精-伊红染色等手段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在纤维蛋白胶中的生长状况.结果:用相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苏木精-伊红染色均可观察到骨髓基质细胞在不同强度的纤维蛋白胶中的生长状态不同,在低强度纤维蛋白胶中活性好,扩增迅速,而在高强度纤维蛋白胶中细胞生长缓慢,数量少或逐渐死亡.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在低强度纤维蛋白胶中能够良好扩增生长.纤维蛋白胶具有孔隙适宜、可塑性强,可降解等优点,是优良的细胞生长支架载体.

  • 骨髓基质细胞与快速成形仿生人工骨支架载体的体外附着实验

    作者:彭磊;胡蕴玉;徐华梓;王臻

    目的:探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聚乳酸-羟基乙酸与磷酸三钙人工合成仿生复合材料骨移植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11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完成.新西兰兔,雌性,体质量2.5~3.0 kg.仿生人工骨材料为清华大学机械学院快速成形实验室提供,将其剪成2 mm×4 mm×1 mm大小,750 mL/L乙醇浸泡消毒30 min,紫外灯照射2 h灭菌,烘干备用.在新西兰兔股骨上端,抽取约1.5 mL骨髓,进行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将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以4×1010L-1细胞密度接种于仿生人工骨材料中,第7天取材,透射显微镜及其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粘附情况.结果:仿生人工骨复合物表面及其孔隙内长满细胞,透射显微光镜下可见细胞覆盖的光照影.扫描电镜下观察:3 d时,仿生人工骨复合物载体表面细胞生长密集,胞体呈不规则的球形、梭形或多角形,从胞体生出的细胞突长短不一,有的与其他细胞相连.第7天时细胞在孔洞中长满,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分泌.结论:快速成形仿生人工骨复合材料与骨髓基质细胞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具备作为细胞支架骨移植材料的性质.

  • 腺病毒介导的心肌营养素1基因修饰大鼠神经干细胞

    作者:杨云华;廖维宏;张正丰;李栋平;李红运

    目的:以心肌营养素1基因修饰大鼠神经干细胞,为心肌营养素1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提供物质基础.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重点开放实验室进行.从Wistar大鼠胚胎海马和室管膜区组织分离、培养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以构建纯化好的重组腺病毒-心肌营养素1和重组腺病毒-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载体转染神经干细胞.相差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胞生长存活情况,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神经干细胞及其诱导后分化细胞的特异性蛋白巢蛋白、神经微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外源性Brdu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掺入情况,并观察心肌营养素1基因在神经干细胞中的表达.结果:①从胚胎大鼠分离的神经干细胞可在体外多次传代,经细胞增殖标记物Brdu掺入实验证明神经干细胞具有分裂增殖能力.②检测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巢蛋白、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微丝蛋白和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证实神经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③重组腺病毒-心肌营养素1及重组腺病毒-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神经干细胞后应用免疫组化和荧光示踪技术,检测到神经干细胞中心肌营养素1和报告基因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明显持续增加.结论:①实验成功地分离和培养出大鼠神经干细胞,并在体外可多次传代增殖并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②重组腺病毒-心肌营养素1和重组腺病毒-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神经干细胞后,外源性心肌营养素1基因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在细胞中可持续稳定表达.

  • 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实验

    作者:郭宝凤;董明敏;任秀花

    目的:面神经损伤修复的"金标准"是自体神经移植,但自体神经移植将不可避免造成患者的二次损伤而使其在临床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面神经损伤的效果以探讨其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6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完成.2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治疗组:神经干细胞移植+内置胶原蛋白海绵的硅胶管;对照组:无细胞只有内置胶原蛋白海绵的硅胶管.术后12周,进行系列神经电生理检测、神经组织学观察、BrdU和S10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检查.结果:实验兔20只均进入分析.①术后12周,神经电生理检测治疗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1.65±0.21)ms,对照组(2.93±0.44)ms,P<0.01],而治疗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6.1±0.35)mV,对照组(1.9±0.46)mV,P<0.01].②术后12周,行BrdU单标、BrdU和S100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治疗组有大量BrdU阳性细胞,且部分阳性细胞同时呈现S100双标阳性.对照组未见BrdU阳性细胞.③术后12周,半薄和超薄切片显示治疗组的再生纤维以有髓神经纤维为主,髓鞘板层结构清晰,轴浆内细胞器丰富.对照组的再生纤维髓鞘发育差,但能看到典型的髓板层结构,轴浆内细胞器较少.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能显著提高面神经损伤后修复的效果.

  • 构建真核表达质粒载体pIRES2-EGFP-FLT3及其在脐血CD34+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张勇;张林生;郭朝华;张红宾;裴莉;钟大平

    目的:构建真核表达的双顺反子质粒载体pIRES2-EGFP-FLT3配体,为研究Flt3配体对急性放射复合伤造血功能恢复作用提供实验物质基础.方法:实验于2003-05/09在第三军医大学劳动卫生教研室完成.先用SalⅠ和BglⅡ双酶切pUMVC3-hFLT3配体,得到全长的人FLT3配体序列(0.8kb),两端抹平后克隆至pIRES2-EGFP载体的BglⅡ位点.然后用NheⅠ和XhoⅠ酶切鉴定;后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重组质粒转入脐血CD34+细胞中,经过G418筛选,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表达.结果:①构建了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FLT3.②重组质粒pIRES2-EGFP-FLT3能在脐血CD34+细胞中的表达,凝胶电泳和测序结果证明将FLT3 cDNA亚克隆入pIRES2-EGFP内,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脐血CD34+细胞胞体发出绿色荧光.③转染效率为10.3%.结论:①携带标记基因的双顺反子质粒载体pIRES2-EGFP-FLT3能稳定地转入真核细胞表达载体.②该质粒转染到分离纯化的脐血CD34+细胞中,并获得阳性转染细胞的克隆.

    关键词: 抗原 CD34 质粒 转染
  • 人脐静脉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体外分离扩增实验

    作者:唐晓琼;赵智刚;王红祥;李秋柏;邹萍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及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定向分化,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研所完成.无菌条件下取正常人脐静脉,10g/L胶原酶Ⅱ消化脐静脉内皮细胞,以IMDM作为培养基进行培养和纯化细胞,检测其生物学特点;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诱导前后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分化前后细胞上的神经丝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脐静脉来源的细胞呈纤维样贴壁生长,具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诱导分化后,大部分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典型神经样细胞形态,出现神经丝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结论:人脐静脉可以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并可以在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细胞来源.

  • 移植脊髓中嗅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马元琛;唐勇;沈慧勇;杨志华;吴燕峰;王学文;王鹏

    背景:嗅鞘细胞被证明有修复损伤脊髓的作用,但对其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多.目的:观察移植的嗅鞘细胞在损伤脊髓中的迁移方式.设计:随机对照实验.材料:2个月雄性SD大鼠38只,体质量(350±20)g.方法:实验于2004-02/05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实验中心进行.①取SD大鼠2只用于嗅鞘细胞提取,将嗅鞘细胞用双苯亚甲胺染色.②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近端组,远端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近端、远端组建立大鼠胸髓损伤模型.分别于脊髓损伤近端、远端注入嗅鞘细胞悬液;对照组不损伤胸髓,仅注射嗅鞘细胞悬液.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4,6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脊髓中嗅鞘细胞的分布.结果:36只大鼠,分为3组,术后近端组死亡1只;远端、对照组各死亡2只.进入结果分析29只.各组大鼠脊髓中嗅鞘细胞分布:术后2,4,6周,近端组和远端组的嗅鞘细胞进一步沿着脊髓长轴纵向迁移,远达8 mm,能够穿过瘢痕,到达断端对侧的细胞数量很少;对照组嗅鞘细胞只是局部的扩散,没有迁移.结论:嗅鞘细胞的迁移主要沿着轴突进行,向头端和尾端迁移的数量和速度都没有明显区别,嗅鞘细胞只在损伤的脊髓中进行迁移.

  • 基于盲解卷问题的脉搏波的信号分析

    作者:李绪彤;亓慧;邹华伟

    背景:人体脉搏信号可以看作是心脏源的激励信号和脉搏系统冲激响应的卷积,目前对脉搏冲激响应有了较详细的认识,但是对激励源信号的研究还需深入.目的:提取心脏激励源信号的特征波形.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山东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所.对象:2004-3-11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的身体健康的成年人.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方法:将采集到的正常人的脉搏信号,输入到同态解卷的脉搏系统分析模型上,利用脉搏信号盲解卷的原理,基于实际可行的算法,提取心脏激励源信号.主要观察指标:①正常的脉搏信号波形.②心脏激励源信号.结果:在复时谱的后端(n>n0),周期性的脉冲和脉搏信号的基本周期一致.证实了脉搏信号中存在一个周期性激励源.如果采用高通滤波器(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复时谱滤波器n0选择30左右,效果佳)进行滤波,得到的复时谱分量再经过傅氏变换,指数运算和傅氏逆变换,就能得到激励源信号波形.结论:实际可行的算法为脉搏信号的进一步分析提供了依据.

  • 下肢矫形器对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能力恢复的辅助作用

    作者:杨俊玲;魏毅;张建国;孙宝健;陈爽;柯玉艳

    目的:观察装配不同下肢矫形器在脊髓损伤中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2/2004-12在十堰市中医院假肢矫形康复中心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17例.在装配下肢矫形器前进行康复强化训练与治疗,包括肌力、心肺功能、转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根据损伤平面,损伤程度类型及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状况不同,装配不同下肢矫形器.装配后进行站立及行走能力强化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心理治疗.患者训练2次/d,50~60 min/次,训练4~8周,训练前后用改良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测评.结果:17例脊髓损伤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装配下肢矫形器后改良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评分均高于装配前[(84.852±16.124),(61.122±21.615)分;(109.316±16.156),(87.982±17.148)分,P<0.01],装配矫形器后改良Barthel指数中的床椅转移和平地行走能力评分均高于装配前[(15.457±1.59),(8.857±3.126)分;(14.832±2.427),(6.121±3.052)分,P<0.05~0.01].装配矫形器后功能独立性评定中的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能力评分均高于装配前[(6.958±0.237),(3.829±1.452)分;(6.214±0.566),(2.482±1.014)分;(4.161±1.674),(1.263±0.561)分,P<0.05~0.01].②17例中4例达到治疗性步态(借助双腋拐可以在室内行走),6例达到了家庭功能性步态(在室内独立行走,一次连续行走距离为400~800m),7例达到了社区性步态(一次连续性行走>900m,可以上下楼梯2层以上). 结论:在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中,装配不同下肢矫形器结合站立及行走能力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行走能力.

  • 建立带桩嵌体修复下颌第一磨牙残冠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作者:连克乾;王安训;陈应明;胡玲玲;李雪铃

    背景:磨牙残冠修复时通常情况下残留的牙体较少,且修复后在各种受力情况下牙齿的应力分布能够直接影响修修复后效果,有限元法逐渐被应用到义齿的应力分析中.目的:建立带桩嵌体修复下颌第一磨牙残冠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提高复杂牙齿的建模水平及分析修复方式的应力分布特点提供实验数据.设计:重复观察测量.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与放射科,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固体力学系,光华口腔医学院修复科.材料:实验于2003-11/2004-12在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应用力学系完成.选取离体的形态正常的人右下颌第一磨牙6颗,东芝Xpress/SX螺旋CT机,图像合成软件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方法:从6颗离体的形态正常的人右下颌第一磨牙中,选取密合度好且形态接近临床要求的1颗进行根管治疗,制作制锁式的带桩嵌体修复体.利用螺旋CT分别对修复前牙体、修复后戴入主根管的带桩嵌体的残冠、戴入二带桩制锁式嵌体的残冠进行断层扫描.通过图像合成软件建立残缺牙体、金属部分的三维数字模型,二者黏结形成修复后的整个牙体模型.为了更好的模拟天然牙在实际中的边界条件,将牙槽骨考虑在内.利用ANSYS软件中的Mesh命令,直接对模型进行智能网格划分.主要观察指标:修复前剩余牙体、修复后带桩嵌体、修复后的牙槽骨和牙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结果.结果:通过计算机建立了修复前剩余牙体、修复后带桩嵌体、牙槽骨和牙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网格自动划分,共有117 720个单元,20 988个节点,建成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与实体组织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结论: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与三维有限元法相结合,可以建立复杂的牙模型,且能真实地模拟实际情况,使用性好.

  • 硕导园地

    作者:

    关键词:
  • 干细胞的临床研究

    作者:

    关键词: 干细胞 临床研究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专家们认知的人体组织器官的"克隆"工程

    作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7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z1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7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