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异烟肼缓释材料制备与分析

    作者:李大伟;马远征;杨飞;崔旭;李力韬;安晋宇;张嘉利

    目的 制备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异烟肼缓释材料,分析材料体内外性能.方法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溶解于适量1,4-二氧六环中,将β磷酸三钙、异烟肼二种粉末直接混入PLGA溶液中,超声混合均匀.将悬浊液置入模具中制成材料.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结构,并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取36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制作股骨髁缺损模型,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材料(β-TCP/PLGA)(实验I组)、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异烟肼(β-TCP/PIGA/INH)(实验Ⅱ组)缓释材料,并设置空白对照组(实验Ⅲ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和12周观察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情况,并采用影像学、组织学评分和骨长入率评价骨修复效果.结果 β-TCP/PLGA/INH缓释材料在局部可持续释放异烟肼至12周.12周后,实验Ⅰ组与Ⅱ组骨缺损得到修复,实验Ⅲ组骨缺损未修复;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的骨长入率分别为83.0%±7.0%、84.0%±6.0%,而实验Ⅲ组为10.0%o±1.1%00,组织学评分分别为(7.3±0.6)分、(7.1±o.8)分、(2.0±0.4)分.组织学评分和骨长入率在实验Ⅰ与Ⅱ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评分t值为0.400,P>0.05;骨长入率:t=-0.217,P>0.05);和空白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评分t值分别为14.700、11.404,P值均<o.01;骨长入率:t值分别20.604和24.262,P值均<0.01).结论 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异烟肼缓释材料可很好的修复兔骨缺损,材料降解速度与骨形成速度相匹配,并能在足够成长的时间范围内维持异烟肼的释放.

  •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红卫;赵钢生;张西峰;黄洪斌;吴英勇

    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填充修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骨缺损94例,男59例,女35例;年龄11~72岁,平均39.4岁.骨缺损部位:胸腰椎38例,跟骨25例,胫骨15例,股骨7例,肱骨近端3例,桡骨远端5例,近节指骨1例.骨缺损原因:骨折塌陷复位后骨缺损63例,骨髓炎20例,骨囊肿6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内生软骨瘤1例.骨缺损范围为1 cm×1 cm~4 cm×20 cm,用CPC填充修复,CPC充填量为3~42 g,其中单纯CPC填充修复74例(胸腰椎骨折行椎体成形38例,骨折复位后空腔充填25例,良性骨肿瘤病灶刮除后充填11例),载药CPC填充修复骨髓炎2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9.6个月.全部患者术后未见过敏或毒性反应,无皮疹或高热,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均正常,切口无瘙痒感.随访时X线片显示,植入CPC与宿主骨接触紧密,界面处未见间隙存在,骨缺损处的解剖形状完全或大部分恢复,未见脱落现象,随访时部分患者CPC部分降解成骨.9例发生术后伤口渗出,为淡黄色清亮稀薄分泌物,细菌培养阴性,经换药后伤口愈合良好.结论:CPC填充修复骨缺损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理想的骨替代品,载药CPC是治疗骨髓炎的理想方法.

  • 载药磷酸钙人工骨治疗慢性骨髓炎

    作者:沈万祥;孙伟方;王路;何余庆;赵嘉懿

    随着抗生素的应用及外科技术的进步,慢性骨髓炎发病率已明显下降,然而,慢性骨髓炎的治疗问题仍然具有挑战性.我们自2001年9月-2003年2月,采用载万古霉素的磷酸钙人工骨治疗慢性骨髓炎11例,随访1~2.5年,平均1.6年,结果显示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持续抗生素灌洗和载药人工骨植骨联合皮瓣或肌皮瓣移植治疗难治性慢性骨髓炎

    作者:陈波;范顺武;李钧;舒正华

    慢性骨髓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程长且难以治愈,给患者精神上、经济上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如何在彻底控制感染的基础上达到临床治愈,一直是骨科医生探索的方向.随着医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其治疗有了很大提高.2001年8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严重创伤术后伴有软组织缺损的难治性慢性骨髓炎13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胸腰椎骨质疏松骨折行磷酸钙骨水泥灌注成形的生物力学实验

    作者:施俊武;胡艇;池永龙;郭晓山

    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PC)注射椎体成形术后对胸腰椎骨质疏松骨折椎体的力学影响.方法:将4具甲醛固定的老年尸体胸腰椎标本建立前屈方向加载单椎体骨折模型,将固液比为2.5:1的自固化CPC对胸腰椎骨质疏松骨折标本行成形强化,骨折前、成形后分别行屈曲压缩力学实验.结果:在同样的载荷下,单椎体CPC成形后的椎体应变比骨折前小,有统计学差异(t=6.37,P<0.05),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标本行CPC灌注成形可以恢复椎体的强度和刚度,分别增加16.92%和22.31%(P<0.05).结论:椎体内注射CPC能明显恢复骨质疏松骨折椎体的力学性质.

  • 磷酸钙骨水泥人工骨的制备及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同志超;王坤正;韩学哲;李毅;刘淼;赵小魁;刘凯

    目的制备水泥型羟基磷灰石(CPC)人工骨,并研究CPC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高温法制备出磷酸四钙,然后在模拟体内环境下将其与无水磷酸氢钙发生水化固化反应,合成水泥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将自制的CPC人工骨植入新西兰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中,术后4、8、12、16周取材,采用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分析评价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 CPC植入后4周有新生软骨形成及未成熟的骨组织,可见大量的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胶原组织及较多的小血管.8~16周新骨继续生成,人工骨逐渐改建为成熟的板层骨、骨小梁和髓腔结构.结论 CPC人工骨制备简单,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效果,可能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 新型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邹华章;廖威明;段昕;陈建伟;叶建东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PC)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体外生物力学性能,以探讨该材料能否有效替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应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方法 取老年尸体共20个胸腰椎新鲜标本(T11~L3),经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试骨密度后完全随机分为CPC组和PMMA组.在材料试验机上制成椎体压缩骨折模型并测量两组椎体初始的强度和刚度,然后分别用CPC和PMMA两种材料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再次测量术后两组椎体的强度和刚度.结果 两种骨水泥都具有良好的可注射性,CPC固化后不放热,PMMA固化有明显放热反应,体外工作时间CPC长于PMMA,X线显影效果CPC优于PMMA.椎体后凸成形术后PMMA组椎体大载荷(4.80±1.957)kN、抗压强度(4.794±1.683)kPa,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刚度高于骨折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C组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大载荷(3.412±1.078)kN、抗压强度(3.477±0.689)kPa,稍高于骨折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刚度(918±201)N/mm,低于骨折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CPC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能有效恢复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可望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作为PMMA的理想替代材料.

  • 新型生物全降解药物释放支架对小型实验猪冠状动脉内膜的影响

    作者:贺素媛;李虎;任珊;郑晓新;冯高科;易欣;李晓艳;蒋学俊

    目的 探讨由融入无定型磷酸钙纳米颗粒构建的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置入小型实验猪后对损伤血管内膜的影响.方法 将10只正常小型实验猪随机分为实验组(即融入无定型磷酸钙纳米颗粒构建的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组,5只)和对照组(普通聚左旋乳酸支架组,5只),选取合适的冠状动脉随机置入1枚普通聚左旋乳酸支架或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8 d取股动脉血采用免疫吸附法行C反应蛋白(CRP)浓度检测.支架置入术后4周所有实验动物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后,处死动物并取支架置入部位血管固定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炎性细胞及炎症积分、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核因子(NF)-κB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tin)分析.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动物术后对动物觅食、活动等一般情况无影响.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液CRP浓度显示,两组术前与术后28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CR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支架置入部位血管炎症细胞(27.32±1.50比54.12 ±3.99,P<0.05)及炎症积分(1.04±0.17比2.08±0.23,P<0.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内膜增生面积增加、管腔面积减少、面积狭窄百分比升高及支架置入部位α-SM-actin平均光密度值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其于冠状动脉置入后支架部位炎症较普通生物降解支架明显降低,未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亦不会导致内膜明显增生.

  • 多孔磷酸三钙修复腔隙性骨缺损38例随访研究

    作者:许宋锋;徐明;于秀淳;孙玉玺;杨阳;苏情;胡睿;翟永飞;卢建熙

    目的:报告多孔磷酸三钙(tricalciumphosphate,TCP)治疗38例腔隙性骨缺损患者至少随访2年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对38例腔隙性骨缺损患者采用多孔磷酸三钙填充修复,男22例,女16例。年龄3~58岁,平均23岁。缺损范围小0.72cm3,大151.88cm3,平均35.62cm3。随访25~65个月,平均41个月。采用在体TCP人工骨降解的X线片并图像分析软件分析植骨区灰度变化,计算材料降解率,动态观察多孔磷酸三钙人工骨降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见任何过敏或毒性反应。随时间延长,人工骨材料逐渐降解,新骨逐渐形成,以术后1年内降解速度快。患者年龄越小(<16岁)、肿瘤体积越小(<10cm3),新骨成骨、材料降解速度越快。结论多孔磷酸三钙人工骨可以用作良性或侵袭性骨肿瘤骨缺损的修复,平均随访41个月,疗效满意。

  • 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凝胶构建组织工程骨

    作者:赵亮;Hockin Xu;王健;史占军

    目的 构建新型可注射强化型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凝胶组织工程骨,探讨其力学性能,细胞活性和成骨作用.方法 选用第四代hUCMSCs,1.2%海藻酸钠水凝胶构建hUCMSCs水凝胶微球.高温煅烧钙/磷比约为1.9的磷酸氢钙和碳酸钙混合物,按摩尔质量比以1:1混合制备CPC粉末.15% Chitosan,8mm长度可吸收纤维用于提高CPC复合物力学强度.实验组分为四组:(1)单纯hUCMSCs微球;(2) CPC hUCMSCs微球;(3) CPC+ chitosan+ hUCMSCs微球;(4) CPC+ chitosan+可吸收纤维+hUCMSCs微球,分别检测力学性能,细胞活性和成骨作用.结果 新型组织工程骨力学性能显著增强,抗弯曲强度提高到(11.7±2.1)MPa,弹性模量提高到(2.0±0.4)GPa,断裂功提高到(1.65±0.66) kj/m2(P<0.05).hUCMSCs的ALP活性第7天时明显增高,第14天时达峰,第21天时有所减弱,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第7天时,所有实验组中的hUCMSCs均见少量矿物合成.第14天和第21天时,矿物合成数量明显增多.hUCMSCs中ALP 基因表达培养第1天低,第4天达峰,第8天时稍减弱.OC基因表达第8天达峰.结论 构建完成新型可注射强化型磷酸钙骨水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凝胶构建组织工程骨.水凝胶微球中hUCMSCs在CPC中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CPC-chitosan-可吸收纤维组织工程骨力学性能满足松质骨力学要求,支持水凝胶微球中hUCMSCs的细胞活性和成骨作用.为组织工程骨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 复合rhBMP-2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成形术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白波;徐谦;陈艺;叶建东;吴景明;陈东峰

    目的 探讨自主研发的复合rhBMP-2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替代注射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应用于猕猴椎体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将4只成年猕猴分为Ⅰ、Ⅱ两组,每组2只.每组猕猴T10~L7的20个椎体经皮穿刺,按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复合材料组(A组,8个椎体)、可注射型PMMA组(B组,6个椎体)和手术空白对照组(C组,6个椎体).分别于术后即刻和术后1、2,4、6个月行放射学检查.Ⅰ组于术后2个月、Ⅱ组于术后6个月处死,取出单个椎体,每个椎体取含材料骨样本2份,1份用于光镜检查,另1份用于扫描电镜.观察两种材料强化椎体的早期和后期效果和变化.结果 A组2个月时材料部分降解,未见界面缝隙、纤维增生、炎性浸润或硬化骨痂现象,大量类骨质形成并长人材料,可见新生血管;6个月后大部分材料吸收完全,大部分软骨钙化形成成熟骨组织,有完整的骨小梁及哈佛系统.B组2个月时未见材料降解,中度炎性浸润,纤维组织膜包裹,界面缝隙明显,未见新骨生长;6个月时,炎性浸润消失,纤维界膜变薄,界面缝隙变窄,仍无材料降解和新骨生长.C组2个月后椎体骨隧道被新生骨质填充,骨小梁排列紊乱,边界硬化骨痂形成;6个月后,骨小梁排列整齐,边界骨痂消失,不能辨认,骨重建完成.结论 复合rhBMP-2的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植入椎体后能够获得良好的诱导生长活性,材料降解和新骨替代同步,周期接近于正常椎体的骨愈合,可望替代PMMA获得椎体成形后早期和远期更好的组织学效果.

  • 纳米人工骨椎间融合术在前路内固定治疗特发性胸腰椎或腰椎侧凸中的应用

    作者:朱泽章;毛赛虎;赵清华;邱勇;孙旭;钱邦平;王斌;俞杨

    目的 探讨前路内固定矫形联合纳米人工骨椎间融合术治疗特发性胸腰椎或腰椎侧凸的融合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8年3月采用前路内固定矫形和纳米人工骨椎间融合术治疗的特发性胸腰椎或腰椎侧凸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2 ~25岁.术前主弯Cobb角为40°~56°,平均46°±5°.术中在固定区近端和远端的椎间隙放入充填好自体肋骨的钛网椎间融合器,而其余间隙则放入充填好纳米磷酸钙人工骨的钛网椎间融合器.评估术后的椎间融合效果,并采用x2检验及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冠状面矫形与矢状面重建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4例中共103个椎间隙行植骨融合术,其中48个椎间隙为自体肋骨植骨,55个间隙为人工骨植骨.术后随访12 ~33个月,平均23.8个月.术后6个月时,肋骨植骨椎间隙的融合率为54.2%( 26/48),人工骨植骨椎间隙的融合率为50.9%( 28/55).1年随访时,所有椎间隙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中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主弯平均矫正率为76%±11%,术前主弯Cobb角46°±5°与术后主弯Cobb角14°±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95,P<0.05);末次随访时主弯的矫正丢失-5.1° ~10.4°.术后冠状面平衡及远端固定椎的倾斜也获得了明显改善和维持.术后胸腰段后凸角较术前明显减小(t=3.11,P<0.05).结论 在特发性胸腰椎或腰椎侧凸前路矫形手术中,采用人工骨材料行椎间植骨,可以获得满意的融合效果和对侧凸纠正的维持.

  • 中、晚孕期补充外源性钙制剂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作者:汪丹;高谨;陈文贤

    目的 探讨中、晚孕期补充外源性钙制剂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1 2月于成都市某三甲妇女儿童专科医院住院分娩的7 908例孕产妇的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外源性钙制剂补充情况,将其分为实验组(n=3 763,补充外源性钙制剂)和对照组(n=4 145,未补充外源性钙制剂).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比较两组孕妇基本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 两组孕妇基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孕妇孕期合并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7.15%和8.1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9.07%和10.93%),并且差异有统计意义(x2=24.39,28.46;P<0.05).实验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3 062±1 051)g vs(2 964±1 230)g],并且其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93%vs 7.9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67,x2=24.36;P<0.05).结论 中、晚孕期补充外源性钙制剂对降低孕期合并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增加新生儿体质量、减少早产和低体质量儿具有明显影响.采用小剂量每日多次补充赖氨酸磷酸氢钙可以作为中、晚孕期补充外源性钙制剂的优选策略.

  •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酸胆碱对牙本质粘接剂抗蛋白附着的影响

    作者:张宁;张珂;徐华焜;白玉兴

    目的 评价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酸胆碱(2-methacryloyloxyethyl phosphorylcholine, MPC)和无定形纳米磷酸钙颗粒(nanoparticles of 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NACP)改性牙本质粘接剂的抗蛋白附着和细菌黏附性能,为预防继发龋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商品化的牙本质粘接剂(Scotchbond Multi-Purpose)作为对照组,在商品化牙本质粘接剂中添加质量分数为7.5%的MPC和20%的NACP作为改性组.制作牙本质粘接试件(每组10个),测试抗剪切强度,即牙本质粘接强度.制作粘接剂试件(每组26个),双辛丁酸法评价抗蛋白附着性能;用人唾液培养所得的牙菌斑全菌生物膜模型研究附着于粘接剂试件表面的牙菌斑全菌生物膜的乳酸产量和活/死菌染色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改性组牙本质粘接强度分别为(29.5±2.9)和(28.7±2.2) M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3).改性组蛋白附着量[(0.21±0.02) μg/cm2]显著低于对照组[(4.17±0.45) μg/cm2] (P=0.000).改性组表面菌斑的乳酸产量[(7.71±1.07) 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9.18±2.34) mmol/L](P=0.000).活/死菌染色显示改性组试件表面黏附的活细菌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本项研究用MPC和NACP改性的牙本质粘接剂,改性后粘接强度无改变,而蛋白附着量和细菌黏附显著降低.

  • 镁合金表面沉积β-磷酸三钙涂层的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作者:郝玉全;谭丽丽;颜廷亭;阎秀林;杨柯;艾红军

    目的 研究表而沉积β-磷酸三钙涂层的镁合金对人外周淋巴细胞DNA的影响,以期为涂层镁合金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化学沉积法在镁合金表面沉积β-磷酸三钙涂层(镁合金涂层组),同时设镁合金组、阴性对照组(纯钛)和阳性对照组(质量浓度为0.5 mg/L的博来霉素);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每组观察60个细胞,计算4组尾矩和尾部DNA百分含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检验.结果 镁合金组尾矩为(0.52±0.12),尾部DNA百分含量为(6.82±1.81)%;镁合金涂层组尾矩为(0.51±0.12),尾部DNA百分含量为(6.89±1.93)%;镁合金组与镁合金涂层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尾矩为(0.47±0.14),尾部DNA百分含量为(6.29±1.64)%;阳性对照组尾矩为(5.17±1.23),尾部DNA百分含量为(22.09±4.51)%.结论 沉积涂层后的镁合金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程度未增加.

  • 磷酸钙骨水泥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复合物用于拔牙位点骨质保存的动物实验

    作者:麦昱颖;武辉煌;麦志松;李幸红;黄琳惠;廖红兵

    目的 初步探索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与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微球复合物作为修复材料应用于拔牙位点即刻修复的可行性.方法 用15只犬建立犬下颌即刻拔牙缺损模型,每只犬制备3个下颌骨缺损区,分别植入CPC-PLGA微球复合物(实验组,E组)、颗粒状骨粉(Bio-Oss,阳性对照组,P组)、自体血(空白对照组,B组),4、8、12周后取材观察(每组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5),比较各组骨密度、新生骨量.结果 4、8周时各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E组骨密度(114.9±8.4)与P组(117.4±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B组(95.0±12.6) (P <0.05).术后4周新生骨量P组[(87.5±1.5)%]>B组[(78.7±2.7)%]>E组[(69.2±1.8)%](P<0.05);8、12周新生骨量P组[(94.0±2.3)%和(93.5±1.9)%]与E组[(94.7±1.1)%和(96.0±0.9)%]均显著大于B组[(76.8±3.0)%和(87.0±2.4)%](P<0.05).结论 CPC-PLGA微球复合物即刻修复拔牙位点的效果与颗粒状骨粉相似,可有效保存拔牙位点骨质.

  • 酪蛋白磷酸肽-非结晶型磷酸钙与含氟制剂抑制牙釉质脱矿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春波;孙新华;侯旭;闫阔

    目的 评价酪蛋白磷酸肽-非结晶型磷酸钙(casein phosphopeptide-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CPP-ACP)与几种临床常用的含氟制剂抑制牙釉质脱矿的作用,为正畸临床预防牙釉质脱矿提供依据.方法 将70颗离体牙分为7组,每组10颗,即A组:CPP-ACP组;B组:CPP-ACP+含氟漱口水组;C组:含氟漱口水组;D组:含氟玻璃离子牙体保护剂组;E组:含氟树脂粘接剂组;F组:氟保护漆组;G组:空白对照组.将7组样本按三餐进食时间放人人工致龋液中,每次10 min,前6组分别于样本颊面釉质表面涂布CPP-ACP、CPP-ACP和含氟漱口水、含氟漱口水、含氟玻璃离子牙体保护剂、含氟树脂粘接剂、氟保护漆,空白对照组不处理,7组样本其余时间均浸泡于人工唾液中.于实验1、2、3个月用原子力显微镜检测.结果 实验1个月D组釉质表面粗糙度[(114±1) nm]显著低于G组[(172±9) nm] (P <0.05);实验2和3个月各组釉质表面粗糙度与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粗糙度2和3个月为(87±9)和(27±6) nm,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C组2和3个月粗糙度分别为(145±8)和(126±7)nm,显著高于D、E、F组(P<0.05).结论 CPP-ACP与含氟制剂在人工致龋环境中均有抑制牙釉质脱矿的作用,CPP-ACP与含氟制剂联合应用效果更佳;含氟固体(D、E、F组)比含氟液体(C组)抑制牙釉质脱矿作用效果更好.

  • 利用器官培养方法观察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对成骨细胞的影响

    作者:赵崇莹;王玲菲;麦昱颖;武辉煌;廖红兵

    目的 通过利用新生小鼠颅盖骨体外器官培养模型,观察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浸提液对成骨细胞的作用,为研究磷酸钙骨水泥的降解成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剪取74只新生乳鼠两侧颅顶骨,分别培养于BGJb培养液(空白对照组)、BGJb培养液+浸提6h的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实验1组)、BGJb培养液+浸提14 d的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实验2组),通过甲基噻唑基四唑法、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实时PCR检测钙、磷离子对细胞的体外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相比,实验1组颅盖骨培养3、5、7、9d的细胞增殖能力持续增强(P<0.05)(A值分别为0.563±0.047、0.932±0.065、1.325±0.139、1.395 ±0.108),培养3、7、10 d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为(5.111 ±0.440)、(8.380±0.505)、(10.124±0.625) U/g prot]、骨钙蛋白表达(2-ΔΔCt值分别为4.41 ±0.52、21.24±2.17、31.84±3.51)持续增强(P<0.05);实验2组培养5、7、9d的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0.05),培养7、10 d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颅盖骨器官培养方法可作为磷酸钙骨水泥降解成骨机制的研究模型.

  • 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后组织学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辉;倪才方;陈珑;唐天驷;杨惠林;黄剑飞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磷酸钙骨水泥(CPC)渗漏入椎间盘后组织学变化、细胞凋亡状态及其对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用8只成年杂种犬,每只犬的L2~3、L3~4、L4~5椎间盘作为实验对象,用完全随机法分成对照组、PMMA和CPC 3组,经椎间盘直接穿刺注入骨水泥制成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模型.24周后观察椎间盘组织学改变,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凋亡的细胞,并对3组椎间盘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和Bcl-2、Bax免疫反应阳性的细胞进行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组织学检查对照组椎间盘未见退变,PMMA及CPC组椎间盘显示髓核的细胞外基质呈不同程度压缩,髓核细胞数量不同程度减少,纤维断裂或扭转.对照组、PMMA及CPC组病理评分分别为4.4±0.5、9.6±0.7、8.8±1.0;3组髓核组织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依次降低,吸光度(A)值分别为0.368±0.026、0.241±0.020、0.302±0.019;髓核组织细胞TUNEL A值及Bax蛋白的表达依次升高,TUNELA值分别为0.212±0.016、0.3820.021、0.326±0.021,Bax蛋白A值分别为0.227±0.024、0.361±0.037、0.276±0.021,上述3组病理评分、TUNEL、Bax和Bc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PMMA、CPC注入椎间盘会导致椎间盘退变,PMMA所致椎间盘退变较CPC更严重.骨水泥漏入椎间盘导致细胞凋亡,Bcl-2和Bax表达对细胞凋亡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 新型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的动物体内植入研究

    作者:孟丹;谢秋菲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分析新型的、可注射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成骨特性及其临床可操作性.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股骨髁部钻取直径4 mm、深6 mm的洞造成骨缺损,每只大白兔左右两侧股骨分别注入实验材料壳聚糖微球/磷酸三钙骨水泥和对照材料--α-磷酸三钙骨水泥(α-tricalcium phosphate cement,α-TCP),术后第3天摄X线片观察骨水泥充填情况.实验动物分成3个时点组,每组4只,分别在术后第8、16、24周取实验侧壳聚糖微球/磷酸三钙骨水泥和对照侧α-磷酸三钙骨水泥的植入处标本.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骨水泥在骨内的降解及新骨再生情况.扫描电镜观察骨-骨水泥界面的超微结构.结果:壳聚糖微球/磷酸三钙骨水泥第8周时有少量降解,第16周时降解吸收较多,壳聚糖微球降解后在骨水泥内部原位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孔隙.24周时材料大量降解,仅存少量大粒径壳聚糖微球,降解同时有大量新骨生成.α-TCP骨水泥较壳聚糖微球/磷酸三钙骨水泥降解较少,骨水泥内部致密少孔.结论:壳聚糖微球/磷酸三钙骨水泥在骨组织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结合能力.在骨修复过程中,较对照材料α-TCP骨水泥降解速度快,并可引导新骨生成.

119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