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发行周期: 周刊
  • 邮发: 8-584
  • 曾用名: 现代康复;现代康复杂志;中国临床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王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中医药治疗肿瘤特点分析

    作者:胡玲;王洪琦;邢海伦

    目的:通过比较中、西医治疗肿瘤的不同特点,分析中、西药在治疗肿瘤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中药防治肿瘤的初步思路.方法:检索Pubmed和中文生物医学期刊中的相关论文,以2003/2004年发表的关于中西医治疗肿瘤的文献为主,并进行相关信息的探讨.结果:认为西药治疗近期有效率较高,但仅能达到临床上的完全缓解而不是彻底清除癌细胞,故而复发和转移终难以避免;近年来兴起的基因治疗由于在体内易失活、治疗靶向性差及转染的致瘤性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仍停留在实验阶段而未正试用之临床.中医治疗以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及生存期延长的整体调控为特点,虽然近期有效率低,远期稳定率却高;但对相关证型标准及疗效的评价仍欠客观、规范,作用机制的探讨不够深入.结论:通过分析,初步提出中医药防治肿瘤应重视证型的标准化、强调稳定率、注重群体观察、积极开展二级预防、加强机制研究及筛选创制有效新药的思路.

  • 慢性软组织损害的概念与纤维肌痛综合征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比较

    作者:江亿平

    目的: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比较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概念与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诸方面的异同.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2001-01/2005-05的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相关文献,检索词"fibromyalgia syndrome,myofascial pain syndrome",并限定文献语种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医学专题全文数据库2000-01/2005-05的与慢性软组织损害、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相关文献,检索词"慢性软组织损害、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相关主题的书籍3本.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上述专题的临床试验文献及所有相关的综述文献,筛除非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查找全文,以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及论述相关课题的正反意见的综述作为纳入标准.对文献中有关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在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结果:共收集到"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英文文献216篇,中文文献57篇,"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英文文献67篇,中文文献19篇,慢性软组织损害中文文献6篇,删除内容几近重复的文献,剩余20篇.①发病机制: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病因素包括睡眠困扰、生长激素水平下降、心理异常、血清5-HT 3受体异常等,但这些发病因素都不一定是病因,而是疾病产生的症状;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发生于创伤、劳累过度或肌肉长时间维持在收缩状态之后,后者常见于长时间在书桌前从事读写或计算机工作者,同时本病还可见于患有颈或下腰部骨关节炎的患者中;软组织外科学认为,椎管内软组织损害性病变是由于硬膜外和神经根鞘膜外脂肪急性损伤后遗或慢性劳损形成的原发性无菌性炎症病变的化学性刺激,作用于鞘膜外神经末梢,结合椎管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病变,引起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痛.②临床表现: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通常表现为躯体、髋部和肩带部位的疼痛和僵硬感,也有患者可出现肌肉疼痛、无力,患者有特殊痛点存在,而在压痛点邻近区正常;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特征是与触发点相关的局部肌肉、骨骼出现疼痛和压痛,疼痛部位深并可伴有烧灼感;慢性软组织损害病变范围可广可狭,主要取决于病变时间长短和就诊时患者是否存在椎管内炎症反应.③诊断: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依据是患者具有广泛疼痛的病史,指压检查中18个部位中有11个阳性压痛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颈后、下腰部、肩和胸部是常累及部位;慢性软组织损害患者只要有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部的疼痛、酸胀、麻木、冷热异常等症状,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和肿瘤后,均可诊断为某某部位慢性软组织损害.④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常用水杨酸盐、局部治疗、生物反馈法、行为改善法、催眠疗法、三环类抗抑郁药物、进行规律的有氧锻炼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除镇痛药物外,对受累部位予以按摩和超声有一定的益处;慢性软组织损害的治疗除药物、理疗外,中国特有的推拿按摩、针灸、手法及银质针松解术在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纤维肌痛综合征可基本覆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概念,而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与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概念相比在诊断、治疗方面更完善,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是先进而准确的.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盘炎的特征分析

    作者:郝玉洁;白跃宏

    目的根据椎间盘炎患者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盘炎的特征.方法选择1988-06/2000-05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椎间盘炎患者15例.L4-5椎间盘手术12例,L5~S1椎间盘手术3例,其中同时行L4-5和L5~S1两个节段手术2例.发生感染间隙L4-5 12例,L5~S13例.于发病后1~7周,14例患者进行血沉和白细胞检测;9例患者进行X射线检查;7例患者进行CT检查;11例患者MRI检查.结果纳入1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14例血沉平均为(38.0±2.7)mm/h;9例白细胞增高为11.8×109L-1.②X射线片检查结果:6例无明显变化,3例椎体边缘模糊,终板破坏.③CT检查:5例椎间隙密度减低,2例异常软组织影突入椎管内,起病后45 d1例见椎体终板破坏,边缘有硬化骨形成.③MRI检查:11例,T1W像感染椎间隙、临近椎体、硬膜信号明显减低,椎板及附近软组织信号也有减低;T2W像感染椎间隙及临近椎体、硬膜囊信号明显增强;在横断面上,椎管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椎管内可见软组织影突入,层次分界不清.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症状消失,又重新出现剧烈腰腿痛,伴不规则低热,血沉升高即应想到椎间盘炎.MRI对早期确诊椎间盘炎具有重要价值.

  • 超短波并手法与物理温热式低周波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比较

    作者:史文红

    目的对超短波并手法与物理温热式低周波疗法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进行对比.方法选择2003-05/09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48例,均自愿参加观察.分为2组,综合治疗组和低周波组各24例.综合治疗组采用先超短波后手法治疗的综合方案.超短波治疗采用超短波仪肩部对置法,微热量.1次/d,20min/次,共30次.手法治疗包括两方面:①按摩推拿疗法:除按摩肩关节周围肌群外同时点压肩、肩井、曲池、合谷等穴,每次约5 min.②关节松动术:包括分离牵引、长轴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外展摆动及侧方滑动.手法治疗1次/d,35 min/次,共30次.低周波组采用单一低周波治疗方案,治疗强度为耐受量.1次/d,25 min/次,共30次.根据Constant-Murley法评定治疗前后肩关节的功能:疼痛15分,日常生活活动20分,关节活动度40分,肌力25分,共100分.显效≥70分,好转46~69分,无效≤45分,有效=显效+好转.结果4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综合治疗组患者显著优于低周波组[95.8%,83.3%(x2=3.67,P<0.05)].结论采用超短波并手法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可以将生理学、物理学及生物力学效应紧密配合,与单一物理温热式低周波疗法相比,能够更显著地改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肩关节运动功能.

  • 中药熏洗加推拿按摩治疗小腿骨痂延长术后关节功能障碍32例报告

    作者:彭丹;张湘生;曾文;黎志宏;孙材江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推拿按摩治疗小腿骨痂延长术后因肌张力增高所致的关节功能障碍.方法于2001-01/2003-02选择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行骨痂延长术后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32例.应用中药海桐皮汤(海桐皮、川椒、透骨草、伸筋草、牛膝各15 g,当归、乳香、没药、川芎、红花、威灵仙、防风、草乌、白芷、川乌、甘草各10 g.加水2000mL左右,煮沸20min取液)熏洗小腿1次/d,1 h/次.并用松筋手法、摇法和扳法等推拿按摩法治疗小腿骨痂延长术后关节疼痛不适、畸形及功能障碍的患者,1次/d,1周为1疗程,治疗4周.评估标准以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为依据,治疗效果分为优、良、差3级.结果32例59腿均完成治疗,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治疗4周后,按照评估标准优30腿(51%),良25腿(42%),差4腿(7%),优良率93%.结论中药熏洗加手法治疗小腿骨痂延长术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痛苦小、操作简单,方法实用.

  • 环氧乙烷化学指示胶带变色作为松质骨移植材料灭菌指示效果的可行性观察

    作者:孙建华;史晨辉;刘维刚;董金波;黄新玲;王维山

    目的观察环氧乙烷化学指示胶带对松质骨材料灭菌指示效果.方法样本来源于2001-04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提供的肾移植供体2例,均征得本人和家属同意,自愿提供.清洁条件下取骨,制成1 cm×1 cm×1 cm松质骨材料,环氧乙烷化学指示胶带贴于三层聚乙烯袋外、中、内层,用ZMW型环氧乙烷灭菌箱(150 L)在20℃消毒4 h,16℃消毒6 h及20℃消毒36 h,比较不同消毒条件下指示胶带变色程度及样本在消毒后的细菌培养情况以指示胶带由黄色变为桔红色为达到骨材料消毒要求.消毒后标本行细菌培养,以骨材料无细菌生长,作为骨材料无菌指标.结果在不同消毒条件下,外、中、内层环氧乙烷化学指示胶带均变色良好,每组中均有部分样本细菌培养阳性.结论:环氧乙烷化学指示胶带变色不能作为松质骨移植材料的灭菌指标.

    关键词: 环氧乙烷 灭菌
  • 关节镜结合术后康复改善膝关节炎并化脓感染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作者:何江涛;蔚破;吴青;赵吕国;蒋成

    目的探讨关节镜结合术后康复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化脓性感染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00-03/2004-02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发化脓感染患者15例为观察对象.采用关节镜下观察及手术治疗.术后结合康复训练.出院后长期随访,指导康复训练.根据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由两组医师分别对患者行术前及术后6周评分.随访2年.结果15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并坚持锻炼,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关节镜下可见所有病例关节腔积液浑浊、脓样;有坏死组织、纤维素粘连;滑膜增生变性、充血肿胀;软骨退行性变;交叉韧带炎性侵犯.7例出现半月板退性变或破裂,4例关节腔内游离体形成.术后疼痛迅速缓解.3~5 d局部红肿明显减退,体温下降.术后6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提高35分.平均随访2年,膝关节功能继续改善,但仍残留有不同程度的膝部疼痛.无一例感染复发.结论对于膝骨关节炎并化脓感染,采用关节镜清理术结合术后持续冲洗及康复训练,创伤轻,痛苦小,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膝关节运动功能.

  • 生长因子对烧伤创面瘢痕增生的影响

    作者:祖红旭;王肖蓉;于爱香;肖胜利;余燕妮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减少瘢痕的作用.方法纳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2000-01/2004-11住院的深Ⅱ度烧伤创面患者480例,将因无经济条件不能接受治疗的240例设为对照组,治疗组240例.治疗组入院后,创面清创,喷洒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于创面,150 AU/cm2创面,给药1次/d,至创面痊愈.对照组创面清创后,用碘伏纱布或油纱半暴露创面.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及3个月愈合后皮肤瘢痕增生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426例.治疗组较对照组提前1周愈合,3个月瘢痕增生少.结论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使深Ⅱ度创面提前愈合、减少瘢痕增生.

  • 澳式手法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

    作者:张捷

    背景:肩关节周围炎起病较为隐蔽和缓慢,常引起肩关节活动障碍.物理治疗、针灸治疗、药物治疗、局部封闭等疗法均具有一定的疗效.

  • 肥厚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多种治疗方案进展

    作者:张玲;武继祥;张雪;李世荣

    目的了解肥厚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各种治疗方案的进展,寻找适合于成熟瘢痕组织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肥厚性瘢痕或瘢痕疙瘩的各种疗法及其他药物治疗进行分析,归纳其优点及副作用.结果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这类疾病的主要手段,但单纯切除后的复发率仍很高.结论成熟的瘢痕及瘢痕疙瘩对以上疗法均具有耐受性,寻找适合于成熟瘢痕组织的治疗方法可能是一个研究方向.

  • 天鹅记忆加压接骨器对肱骨骨折加载应力的选择

    作者:苏佳灿;王瑞官;张春才;薛召军;吴建国;丁祖泉

    背景:肱骨骨折治疗中经常遇到的主要问题在于应力加载的方向与应力加载的力值.目的:分析天鹅记忆加压接骨器固定肱骨时不同应力加载的选择,为今后肱骨骨折治疗时内固定器械的放置部位、载荷的施加方向及大小等提供力学依据.设计:进行不同应力加载的条件下,构建肱骨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和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实验于2001-01/2003-05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实验室和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室完成.选取湿成年尸体肱骨标本和与之相对应型号的天鹅型记忆接骨器.方法:选择湿肱骨标本行CT成像得到肱骨每层横截面图像,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5.6建立肱骨、天鹅型记忆接骨器以及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固定肱骨的三维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对比不同加载方式下肱骨的受力情况,寻求临床治疗的参考数值.结果:所构建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固定肱骨三维模型,逼真反映真实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获得不同加载方式下肱骨的受力情况.结论: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固定肱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肱骨正常力学行为以及骨折后内固定的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 以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骨水泥充填成人股骨头坏死区域的力学变化

    作者:薛文;王坤正;凌伟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磷酸钙骨水泥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填充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的力学改变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11在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完成.运用表面提取技术(螺旋CT)建立一个中心性的成人股骨头坏死的模型,分别计算正常股骨头、坏死股骨头以及填充磷酸钙骨水泥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后股骨头表面的大塌陷值.磷酸钙骨水泥的弹性模量分别为1.2 GPa,500MP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弹性模量为2 GPa,泊松比均为0.3.结果:①坏死股骨头表面的大塌陷值较正常股骨头(0.319 8 mm)增大,位于表浅坏死区的大塌陷值(0.411 0 mm)大于位于中层的坏死区(0.330 0 mm),深层坏死区的塌陷值(0.322 2 mm)小.②填充磷酸钙骨水泥初期的股骨头表面大塌陷值(0.316 2 mm)较正常股骨头减少,但减少幅度小于填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0.312 6 mm).③填充磷酸钙骨水泥吸收稳定后股骨头的表面大塌陷值(0.326 4 mm)较正常股骨头增大,但小于坏死股骨头的改变.结论:位于表浅的大面积的股骨头坏死的塌陷危险性大,其次为中层的坏死区,位于深层的危险性小.作为填充治疗材料,磷酸钙骨水泥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更为合适,但也存在改进的地方.

  • 胫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佳效果的生物力学特性

    作者:杨建成;吕继宏

    目的:对胫骨交髓内钉远端不同锁钉方式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分析锁钉固定佳效果的力学因素.方法:实验于2001-04/06在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择成人新鲜尸体胫骨标本6具(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提供),每具标本先后模拟骨折愈合、稳定骨折及不稳定骨折3种状态.4枚锁钉按胫骨自上向下位置分别编为1,2,3,4号.①骨折愈合组:安装交锁髓内钉模拟骨折愈合.②稳定骨折组:中段横行锯断模拟稳定性骨折,分为远端两枚锁钉;远端3号锁钉固定;远端4号锁钉固定.③不稳定骨折组:胫骨中段制成1.5 mm骨缺损模拟不稳定性骨折,分为远端两枚锁钉;远端3号锁钉固定;远端4号锁钉固定.采用MTS试验机,轴向加载0-1 000 N,加载速度为50 N/s,按制备顺序先后分别测量不同状态远端两枚锁钉处应力应变情况.结果:6具胫骨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各组胫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的应力应变:分别在4号钉2枚,3号钉2枚,4号钉1枚,3号钉1枚不同状态固定下,不稳定骨折组应力应变显著大于稳定骨折组[(6.47±0.49)×10-4比(4.57±0.46)×10-4mm/N,(8.10±0.64)×10-4比(4.97±0.05)×10-4mm/N,(9.18±0.65)×10-4比(5.82±0.76)×10-4mm/N,(11.10±1.04)×10-4比(6.67±0.40)×10-4mm/N,P<0.05];稳定骨折组应力应变大于骨折愈合组.②不同状态锁钉固定应力应变比较:4号钉2枚<3号钉2枚<4号钉1枚<3号钉1枚.结论:在远端两枚锁钉中,靠近侧的锁钉应力应变更大.远端改用一枚锁钉固定后,远端锁钉承受的应力应变进一步显著增加,且以离骨折线较近的一枚锁钉固定应力应变更大,易发生断裂及退钉,故应以两枚锁钉固定远端并远离骨折线.

  • 视频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对正常学龄前儿童的步态分析

    作者:周安艳;李海;黄东锋;尹运冬;曹建国

    目的:应用视频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检测和分析小样本正常学龄前儿童的步态特征.方法:于2004-05/2005-04选择深圳市不同地区的4所幼儿园的儿童及深圳市儿童医院职工的学龄前子女83名,均具有正常步行功能,监护人知情同意.根据实足年龄分组,3岁组(3岁≤年龄<4岁)12人;4岁组(4岁≤年龄<5岁)35人;5岁组(5岁≤年龄<6岁)30人;6岁组(6岁≤年龄<7岁)6人.应用视频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采集受试者自由步行30 s的步态分析数据,包括步态周期、步频;步态周期不同时相(支撑期、摆动期及双足支撑期)及所占步态周期的比率;左右步态周期比及连续性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图.比较总体样本是否存在男女差异、左右侧差异,不同年龄组儿童步态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当参数的变异系数<12.5%时,认为该参数的变异性处于可接受水平.结果:83名儿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总体样本参数的变异性:步行周期为(0.939±0.095)s,步频为(129.13±13.77)次/min,变异系数分别为10.12%和10.66%,离散度较小.②步行周期和步频:不同年龄组儿童步态周期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步频随年龄的增长呈减少趋势,其中5岁组儿童的平均步行周期显著长于4岁组[(0.977±0.103)s,(0.913±0.075)s(P<0.05)].③不同时相所占步态周期的比率:左右足之间及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儿童步态的对称性:全体样本的左侧支撑时间/右侧支撑时间为0.997±0.041,左侧步态周期/右侧步态周期为0.989±0.064,变异系数分别为4.11%,6.47%,提示步态具有左右对称性.⑤性别差异:在步态的各参数分析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视频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预实验的各项测定参数均处于可接受水平,为康复医学客观精确、定量对比分析儿童病理性步态初步建立了一种科学评估手段,也为今后进行大样本的儿童步态分析奠定了基础.

  • 应用数字调控压模法技术构建颅骨修复体

    作者:李文超;徐子海;李春森;陈超敏;周凌宏;唐木涛

    背景:钛板作为颅骨修复体因良好特性得到广泛应用.但颅骨形状复杂,修复体的现行制作技术成本高,设计和制造困难.目的:观察应用数字调控压模法制作适形颅骨修复体技术对神经外科颅骨缺损修复的效果.设计:回顾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三○三医院神经外科和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对象:选择2001-09/2004-09在解放军第三0三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外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20例,颅骨缺损部位:额颞部5例,颞顶部4例,颞额顶部4例,顶部4例,枕部3例.颅骨缺损范围:小4 cm×4 cm,大12 cm ×12 cm.方法:应用原始颅骨CT数据三维重建,进行修复体的几何设计,完全拟合颅骨的自然形态.利用新型数控成型模制作系统,根据拟合修复体数据控制形成相应凹凸模型,将钛钢板压制成形,实现与创伤部分精确贴合.主要观察指标:颅骨修复术特点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2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近期皮下积血2例,硬膜外血肿1例,脑内血肿1例,无脑挫伤发生.远期随访11例,全部缺口愈合良好,无发生感染、修复体松动、修复体外露等意外事故.②适形钛网颅骨修复术塑型精确、边缘贴合误差小,手术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患者对修复外形及舒适的满意度达到100%.结论:应用数字调控压模法制作适形钛网人工颅骨修复术效果良好,各项指标优于传统的手工塑型颅骨修复术.

  • 脊柱矫形器对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矫正作用

    作者:张孝超;杨文兵;陈述清;梁红英

    目的:探求矫形器在康复工程上的运用,分析脊柱矫形器对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的康复矫治作用.方法:以2003-04/2004-10福建省假肢中心收治的处于骨骼生长发育期的35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为观察对象.所有患儿佩带矫形器治疗,应用了胸腰椎矫形器34具,颈胸腰矫形器1具,每天穿戴23 h,应用时间为生长发育停止或经测定脊柱侧弯已经稳定.患儿佩带矫形器后,每天至少参加运动疗法1 h,直至畸形基本稳定.治疗前后应用激光测力平台和X射线片测量患儿脊柱侧弯角度和旋转角度,并进行分级(0级:侧弯<10°和旋转<Ⅰ度;Ⅰ级:侧弯10~20°和旋转Ⅰ~Ⅱ度;Ⅱ级:侧弯21~35°和旋转角度Ⅱ~Ⅲ度;Ⅲ级:侧弯36~45°和旋转Ⅲ度以上),根据治疗前后级别变化分析脊柱矫形器的矫治效果,治疗后达0级为恢复正常,改善1个级别以上为显效,控制畸形不再发展为有效.结果:35例患儿均完成治疗进入结果分析.所有患儿均达到了控制脊柱侧弯、保持正确姿势的效果.治疗18个月后恢复正常6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结论:脊柱矫形器在脊柱侧弯矫治中能让患儿保持正确的体位,辅助稳定病变关节,减少椎体承重,促进病变愈合,预防和矫正椎体畸形,在提高特发性脊椎侧弯患儿的躯体功能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 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带桩嵌体修复下颌第一磨牙残冠的等效应力分布

    作者:连克乾;王安训;许鸿生;陈应明;胡玲玲

    目的:对垂直静态载荷下模拟天然牙齿与镍铬合金、金钯合金带桩嵌体的等效应力云图进行比较,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带桩嵌体修复下颌磨牙残冠的的等效应力分布.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12在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应用力学系完成.从6颗离体的形态正常的人右下颌第一磨牙中,选取密合度好且形态接近临床要求的1颗,应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和图像合成软件,建立模拟的下颌第一磨牙和带桩嵌体修复的下颌第一磨牙残冠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垂直向加载的情况下,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对天然牙、镍铬合金、金钯合金带桩嵌体修复牙的应力进行分析.结果:从6颗右下颌第一磨牙中选取1颗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①等效应力云图显示,在垂直向加载的情况下,镍铬合金、金钯合金带桩嵌体修复后剩余牙体的各个部位的应力均比模拟天然牙小,应力比较集中在远中牙颈周围,尤其是在牙根内侧,并且颊侧比舌侧受到的等效应力稍大.②将修复后的牙冠及剩余牙体的大应力进行比较,在100N的垂直荷载下,用合金带桩嵌体修复技术修复牙体的受力情况比完整牙体效果好,且镍铬合金比金钯合金优越一些.结论:垂直向静态载荷下,合金带桩嵌体使修复后的下颌第一磨牙残冠等效应力降低,但等效应力相对集中于远中牙颈,尤其是牙根内侧的颊侧处,且镍铬合金比金钯合金优越一些.提示对固位形比较差的牙体缺损应通过全冠修复或带桩嵌体修复的形式予以治疗.

  • 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结合倍他米松神经及痛点阻滞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作者:罗芳;申颖;刘延青;王恩真;王保国

    背景:应用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类固醇激素类药物行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获得了非常满意的临床效果,联合治疗对肩周炎的治疗效果如何?目的:探讨玻璃酸钠肩关节腔内注射结合倍他米松行神经及痛点阻滞改善肩周炎患者疼痛变化及关节功能.设计:自身前后对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对象: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疼痛门诊2004-01/10就诊的肩周炎患者20例,年龄40~65岁.方法:对20例肩周炎患者行肩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与倍他米松行神经及痛点阻滞联合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时记录.①疼痛症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以"没有任何疼痛感觉"为0分,"设想的不能忍受的疼痛"为10分,记录安静时、运动时疼痛评分.②日常生活活动的评分:按5级法记录,4分为全部做不到;3分经他人帮助可以做到;2分自己勉强可以做到,多半感到不便;1分自己勉强可以做到,不太感到不便;0分与正常人一样可以做到.主要观察指标:①肩周炎患者安静和运动时疼痛评分.②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安静时目测类比评分:治疗1周后低于治疗前[(4.34±1.33),(8.27±1.37)分,P<0.01].②运动时目测类比评分:治疗1周后低于治疗前[(4.73±1.31),(8.49±1.35)分,P<0.01].③日常生活动作评分:治疗1周后低于治疗前[(1.10±0.74),(3.30±0.48)分,P<0.01].结论:肩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结合倍他米松行神经及痛点阻滞可有效治疗肩周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疼痛治疗中推广应用.

  • 容量泵输注尿激酶对老年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下肢静息痛、间歇跛行及行走距离的影响

    作者:杨文;初荣;王玉;曾倩;刘淑荣;罗宁;杨鸿雁;汤北

    背景: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常出现肢体发凉、麻木、疼痛、溃疡,重者发生肢体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目的:观察容量输液泵输注尿激酶对闭塞性动脉硬化性肢体缺血患者下肢疼痛及行走功能的改善作用.设计:随机分组,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第二干部病房.对象:2000-01/2003-12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第二干部病房诊断明确的77例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42例.方法:治疗组:经前臂静脉输注尿激酶50~70万U,每小时输注10万U,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决定用药时间,5~8 d一疗程.对照组:静脉滴注复方丹参30 mL,1次/d,共15 d.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后下肢静息痛、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行走距离的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两组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用药情况:治疗组每天应用容量泵输注尿激酶(60±12.1)万(50~70万)U,10万U/h,治疗(7±3.6)d(5~11 d).对照组均用复方丹参30 mL×15 d.②两组效果比较:治疗组静息痛消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9/35),30%(3/42),x2=4.45,P<0.05],治疗组间歇性跛行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8%(17/35),39.1%(9/42),x2=8.91,P<0.01],治疗组行走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120.2±23.5),(76.5±12.6)m,t=7.34,P<0.01].③未发生出血病例.结论:应用容量泵输注尿激酶,可控制每小时用药量,改善了肢体的慢性缺血症状,75%的患者静息疼痛消失,80.8%的患者间歇性跛行改善,行走距离明显增加,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下肢功能,且未出现出血现象.

  • 拇指背侧筋膜皮瓣修复虎口中重度挛缩的中远期功能评估

    作者:朱伍;袁少英;陈丽娜;陈振权;曹建斌

    目的:对虎口中重度挛缩患者行拇指背侧筋膜皮瓣修复,并观察术后患侧中远期的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取1995-08/2004-12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骨科收治的13例重度虎口挛缩患者,均采用带拇指背侧筋膜皮瓣转移修复,术前常规检查确定是否有手术禁忌证.手术于臂丛麻醉下进行,切取拇指背侧筋膜皮瓣(带拇背桡侧或尺侧动脉及神经),皮瓣切取范围远端至拇指甲根部近侧0.5 cm,两侧至指侧中线,以第一掌骨基底部至第一掌骨中点之间为蒂部.供区创面予以植皮,皮瓣转移后首先修复虎口底部,如掌侧或两侧遗留少许创面,可以游离皮片进行移植修复.对掌功能位行克氏针固定三四周,拔针早期中药熏洗,术后半年内虎口必须予以支具保护,以保证修复后效果.按照手指总活动度系统评价法(优:正常;良:手指总活动度为健侧的75%以上;尚可:手指总活动度为健侧的50%~75%;差:手指总活动度为健侧的50%以下;极差:手指总活动度比术前恶化)以及患侧外形、感觉、拇指使用情况等对关节功能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实验纳入13例患者均完成2年随访,中途无脱落者.①术后不同随访时间患侧关节功能恢复情况:13例患者术后6个月皮瓣成活良好,虎口开大与健侧基本相同,关节外形满意,关节稳定,术后2年屈曲畸形消失,伸指活动可,拇指外展对掌功能良好,第1掌指关节活动正常,主观满意率为84.6%(11/13).②术后6个月手指总活动度评估结果:13例患者中,优10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2.3%.③术后6个月患侧外形、感觉及拇指使用情况:全部患者重建虎口外形正常,皮肤质地及色泽接近正常,未见明显的色素沉着,冬季皮肤无明显异常;13例患者痛觉全部恢复,触觉迟钝者占6.2%,只有17.4%的患者两点辨别感觉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实体综合感觉能力优良率92.1%,平均分13分;全部患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均能自然地使用患指,使用时虎口无触痛或感觉异常等现象.结论:虎口中重度挛缩患者行拇指背侧筋膜皮瓣修复,重建虎口外形美观,感觉良好,拇指外展及对掌功能恢复满意,损伤小,皮瓣切取范围完全可以达到虎口开大后所需皮瓣修复的宽度,手术操作简便易行,其中远期疗效满意.

  • 乳腺癌术后康复训练操对患者上臂水肿及肩关节活动的影响

    作者:王炳高;袁新颜;王启堂;栾晓东;王翠平;贾爱玲;王守彪;孙宇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运用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自行编制的康复训练操训练,观察其术后患侧上臂水肿的发生率及肩关节的活动度.方法: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03-09/2004-07收治女性乳腺癌患者200例(Ⅰ~Ⅲ期,均经病理证实),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康复训练组(140例).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操训练,只自行锻练.康复训练组,运用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自制的康复训练操,辅以音乐进行康复训练.该康复训练操共分五部分,分别表示术后1周内、2周内、3周内、4周内及术后1个月以上5个时段,每部分分4节.测量患侧上肢水肿[标准:术后首次换药(排除包扎过紧造成水肿)后出现患侧上肢胀痛;患侧上肢较另一侧上肢肿大;压之有凹陷]发生率,观察术前、术后1,2,3个月肩关节的活动度,上肢的前、后、侧方上举角度,内外方旋转角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0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测量结果比较:术后3个月康复组的前方上举、后方上举、侧方上举、外旋、内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6.0±1.0)°,(49.0±2.0)°,(85.0±1.0)°,(61.0±1.0)°,(83.0±1.0)°;(48.1±2.0)°;(46.2±1.0)°,(59.5±4.0)°,(58.3±1.0)°,(49.1±1.0)°,t=6.32-1.56,P<0.05].②两组患者患侧上臂水肿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康复训练组上肢水肿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7%,32%),u=4.42,P<0.05;(2%,15%),u=3.94,P<0.05].结论:康复训练操能有规律地活动上肢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使患侧上肢水肿减轻,肩关节的活动度及功能障碍明显改善.

  • 氯诺昔康加芬太尼用于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的患者自控镇痛

    作者:吴颖川;张娟;黄绍农

    目的:比较不同配方镇痛药用于鼻内窥镜手术后的患者自控镇痛效果.方法:纳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3-10/2004-10耳鼻喉科住院患者40例,均在全麻下行鼻内窥镜手术,术后48 h内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芬太尼0.5 mg,氯诺昔康32 mg,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对照组20例,芬太尼1.4 mg,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背景速度均为2 mL/h,患者自控静脉镇痛1 mL/次,锁定时间6 min.术后48 h内根据患者的休息时间及状况每8~14小时随诊1次,记录目测类比评分、用药量、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次数及术后镇静程度.患者术后疼痛评判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0代表无痛,10代表剧痛.镇静程度分5级:Ⅰ=清醒;Ⅱ=瞌睡;Ⅲ=入睡,但可唤醒;Ⅳ=深睡,不能被语言唤醒,可被推醒;Ⅴ=任何方法无法唤醒.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①术后镇痛评分:两组术后48 h内目测类比评分<4分.②术后镇痛药用量:对照组芬太尼用量多于实验组[(1.32±0.06),(0.46±0.03)mg,P<0.05].③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有效按压次数:两组相似[实验组为(44.57±4.01)次/48 h,对照组(47.15±4.25)次/48 h].④两组术后镇静程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组:Ⅰ级13例,Ⅱ级5例,Ⅲ级2例;对照组:Ⅰ级4例,Ⅱ级10例,Ⅲ级6例,P<0.05].⑤不良反应:在发生的比例上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氯诺昔康可有效加强鼻内窥镜手术后芬太尼的镇痛作用,明显减少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提高镇痛的安全性及镇痛质量.

    关键词: 镇痛 芬太尼 内窥镜
  • 淡淡的紫丁香

    作者:

    淡淡的浸着母亲的柔情淡淡的裹着初夏的落英淡淡的我虽未解你的含义却读懂了你的美丽……

    关键词: 母亲
  • 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冯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可信性

    作者:张富洪;刘益善

    目的:探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评定的可信性. 方法:选择2003-11/2004-08在空军总医院正骨中心门诊及病房收治的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综合评分表记分,用冯氏手法治疗后再次评分,分别进行对比.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中每项有6个备选答案(分值0~5分,0分表示无任何功能障碍,5分表示功能障碍明显),将9个项目选择答案相应得分累加后计算其所占总分(45分)的百分比,即为汉化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为正常,越接近100%则功能障碍越严重.综合评分表为临床常用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定标准,选择了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系为密切的症状与主诉、工作和生活能力、下肢功能、临床体征4大项目,并对各项目及亚项目的不同表现确定不同的评分,应用时先分别对各项目评分,然后将评分相加,即为总分(20分),分值越小疗效越差,如果将分值域划分成4至5段,即可变成对患者进行优良可差等级评定法评定,优为分值≥16,良为11~15分,可为6~10分,差为0~5分.结果:入选的35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患者经治疗后汉化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优良率86%;综合评分优良率为94%;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综合评分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冯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稳定、可靠,可以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 颈椎曲度异常的测量及其病因

    作者:白晓东;张韶峰;杨传铎;邢更彦;庞晓东;杜明奎

    目的:分析颈椎前凸的生理意义,探讨颈椎曲度异常的测量、分型及其病因.方法:选择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骨科2001-10/2004-04收治颈椎前凸异常的患者209例,颈椎及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占87.3%.患者均摄标准的颈椎侧位及前后位X射线片,应用直接测量法测量颈椎前凸的曲度:作第1颈椎线(即寰椎前结节中心点和后弓窄处中心点的连线)与第7颈椎椎体下缘的直线的延长线,分别再作此两延长线的垂线,测量两垂线形成的角度,即为颈椎前凸角度的度数,正常值为30°~45°.颈椎曲度异常分型:颈椎前凸过大(>45°);颈椎前凸曲度变小(0°~30°);颈椎曲线变直(0°);颈椎曲度后凸:(0°~-20°);复合的颈椎曲度异常: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呈直线或呈后凸,整个颈椎呈"S"形.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0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患者颈椎曲度异常分型特征及比例:①颈椎前凸过大占8.6%.特征为椎体前部、后部及棘突底部(C2~T2)在一条弧度>45°、向前的曲线上;通常有一正常的下部颈椎弯曲和一个>45°的上部颈椎(C1,C2,C3)弯曲,C1椎体线更加向上倾斜.②颈椎前凸曲度变小占49.3%;颈椎曲线变直占11.5%.特征为椎体前部、后部及棘突底部(C2~T2)在一条弧度为0°~30°、向前的曲线上;C1椎体线仍向上倾斜,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的距离与后弓大于枢椎棘突之间的距离.③颈椎曲度后凸占17.7%.特征为全部或部分椎体前部、后部及棘突底部(C2~T2)在一条弧度为0°~-20°、向后的曲线上;C1椎体线向下倾斜,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的距离与后弓小于枢椎棘突之间的距离.④复合性颈椎曲度异常占12.9%.特征为整个颈椎有两个弯曲,此两弯曲有一交叉点,其中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呈直线18例;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后凸,整个颈椎呈"S"形9例.结论:颈椎的曲度主要由颈椎小关节面和椎间盘平面决定.任何影响颈椎小关节柱的高度和关节面的角度的因素均可改变椎前凸曲度的大小.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和对压力的反应,同样可以改变"正常"的颈椎前凸曲度.

  • 自制腰椎间盘突出症评估系统对外科治疗患者术前病情程度及术后功能恢复的预测

    作者:张岩;王欢;段景柱;周凤华

    目的: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自制腰椎间盘突出症评估系统对患者进行病情程度评估以及预测术后的功能效应.方法:选择2000-02/2002-11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因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而首次行腰椎手术的患者177例,在术前、术后应用自制评估系统进行评分.①术前评分:包括症状功能、体征及影像3部分,共100分,按得分情况分为3组:≤40分组的轻度患者15例,41~60分组的中度患者44例,≥61分组的中度患者46例.术后随访项目:症状功能和体征、术后对治疗的满意程度、术后生活能力、术后对生活的态度、术后工作、家务活动及术后影像检查(X射线,CT,MR),也是100分.评估标准为得分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②术后疗效根据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判断术后疗效,优:术前症状缓解,腰椎活动度、直腿抬高试验、神经功能均恢复,并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良:术前症状部分缓解,腰椎活动度、直腿抬高试验、神经功能部分改善,不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差: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有关体征无改善.然后将各组数据输入并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完成随访的105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腰椎间盘突出症评估系统手术前后总评分比较:治疗前明显高于治疗后[(28~80,0~66)分,(t=23.086,P<0.01)],说明治疗后症状、体征得到改善.②按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判定术后疗效:术前评分>40分组中疗效差的比例明显低于≤40分组[(15.3,40)%,(x2=12.31,P<0.01)].41~60分组术后疗效优,优良率可达97.7%.术前评分60分上下时和40~60分组与61分以上组经统计学分分析比较在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x2=0.03,x2=2.29),(P<0.05)].结论:自制腰椎间盘突出症评估系统在病情评估方面同时适用于术前和术后,而且其术前评分对术后疗效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 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和病理分型的关联性

    作者:刘衡;刘鸣;张维岳;贾连顺

    目的:通过对脊髓型颈椎病MRI影像表现和病理分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明确其关联性.方法:于2001-01/2003-12选择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骨科医院脊髓型颈椎病住院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脊髓型颈椎病病理阶段的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将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分型细分为5期即椎间盘变性/膨隆期,椎间盘突出症期,椎间盘脱出症期,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通过对120例不同病理分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椎间盘MRI影像表现在T1、T2加权像上进行信号分析,将MRI影像表现特点进行归纳分类,确定为12个观察指标为:①椎板间平行结构消失呈楔形变.②椎间高度变低,椎间隙变窄.③椎间盘夹层样结构消失.④纤维环出现裂隙呈条状高信号.⑤纤维环完整髓核膨隆.⑥髓核信号强度的变化.⑦髓核突出为孤立团块.⑧髓核突出有狭颈相连.⑨椎间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⑩骨赘的形成及其对脊髓的压迫.[11]黄韧带肥厚并对脊髓的压迫.[12]脊髓信号的改变及其变性程度.以得出规律性的结果.统计学设计采用回顾性、成组设计的方法.结果:脊髓型颈椎病的12个MRI观察指标在不同的临床分期中都有各自的出现率.①椎板间平行结构消失呈楔形变在椎间盘变性/膨隆期,椎间盘突出症期,椎间盘脱出症期,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依次为53.3%,73.3%,80.0%,90.0%,90.0%.②椎间高度变低,椎间隙变窄在5期病理分型的出现率依次为76.7%,90.0%,90.0%,90.0%,93.3%.③椎间盘夹层样结构消失的出现率依次为73.3%,80.0%,86.7%,93.3%,93.3%.④纤维环出现裂隙呈条状高信号的出现率为43.3%,66.7%,76.7%,80.0%,86.7%.⑤纤维环完整髓核膨隆在椎间盘变性/膨隆期的出现率为53.3%.⑥髓核信号强度的变化在5期的出现率为73.3%,80.0%,86.7%,93.3%,90.0%.⑦髓核突出为孤立团块在椎间盘脱出症期,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为86.7%,93.3%,93.3%.⑧髓核突出有狭颈相连在椎间盘突出症期的出现率为86.7%.⑨椎间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在5期的出现率为40.0%,90.0%,96.7%,100.0%,100.0%.⑩骨赘的形成及其对脊髓的压迫在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依次为100.0%,86.7%.[11]黄韧带肥厚并对脊髓的压迫在后4期的出现率为20.0%,30.0%,46.7%,60.0%.[12]脊髓信号的改变及其变性程度在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为100.0%.作者对每1个观察指标在各个临床分期中的出现率进行x2检验,P=0.0~0.3.结论:①在脊髓型颈椎病不同的病理分型中,有其相对应的脊髓型颈椎病的MRI观察指标出现,其改变和病理分期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②由MRI影像表现可以判断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理分型,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 假体的临床应用

    作者:

    关键词: 假体
  • 汽车碰撞防护栏致交通伤的动物实验模型

    作者:郭晓丽;朱佩芳;王正国;尹志勇;谭浩;陈海斌

    目的:应用实车进行碰撞实验,探讨轿车与防护栏相碰撞交通伤发生情况和伤情特点.方法:实验于2004-07/12在解放军交通医学研究所进行.选择重庆本地中国家养普通白猪10只,分为驾驶员组和前排乘员组,每组5只.以坐姿分别固定于驾驶员座椅上和前排乘员座椅上,以49 km/h的行驶速度和45°角与右侧防护栏相撞.观察事故现场0 h至伤后24 h两组猪存活情况,损伤组织形态学改变[(包括损伤部位、损伤定级评分(AIS)、肺含水率、肺体指数及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参照器官损伤定级(OIS)和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98,0分为正常,分值越高表示损伤越严重),损伤程度评分(ISS)为身体3个严重损伤区AIS评分的平方和.结果:纳入家猪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猪存活及损伤情况:驾驶员组家猪全部存活24 h,前排乘员组家猪伤后4 h全部死亡、其中死于事故现场3只.家猪伤后体表损伤较轻,内脏器官损伤严重,平均损伤定级标准(AIS)评分为3.41±0.97,高分驾驶员组低于前排乘员组(2.80±0.84,4.00±0.70);肺含水率和肺体指数驾驶员组均低于前排乘员组[(75.95±5.26)%比(84.70±6.34)%;(0.81±0.10)比(1.19±0.11)];损伤严重度评分(ISS)驾驶员组亦低于前排乘员组(22.40±3.65,33.80±5.89);器官损伤定级在较重至危重范围.损伤伤类主要为撞击和挤压所致钝挫撕裂伤.②两组猪损伤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主要表现为肢体骨折,心、肺、肝、脾、胃肠等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破裂和出血,伤后肺水含量明显增加.组织切片光镜观察可见细胞变性、坏死,肺泡毛细血管损伤、肺间质及肺泡内有血液渗出及间质性肺水肿.结论:车辆侧向碰撞防护栏非常危险,交通伤发生率高,伤型伤类复杂,前排乘员侧动物伤情重于驾驶员侧动物,多并发重要脏器损伤.

  • 颈部挥鞭伤仿真发生装置及其模拟实验

    作者:杭建金;陈海斌;唐禾

    目的:验证自行设计的颈部挥鞭伤仿真发生装置的可操作性及稳定性,通过模拟实验分析颈部挥鞭伤的伤情特点以及损伤程度和牵引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5在第三军医大学新建的实车碰撞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成年杂种犬21只,随机分为4组:重度伤组、中度伤组、轻度伤组各6只,分别施加(40±1.5)g,(25±1.5)g,(15±1.5)g的牵引加速度;对照组3只,用于检查正常颈段脊髓的病理切片.采用自行设计的颈部挥鞭伤仿真发生装置,建立犬颈部挥鞭伤的实验模型,通过联合行为评分(分为五级:0级:弛缓性瘫痪;1级:肌紧张和膀胱控制失调;2级:受伤后肢的负重作用;3级:表现为1或2个后肢跛行;4级:能短时间行走、跑,不能走直行路线;5级:正常,完全恢复)对实验犬的运动、感觉、反射以及肢体动作协调等脊髓功能进行综合评定.检测伤前和伤后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以及损伤程度.结果:实验纳入21只犬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颈部挥鞭伤仿真发生装置的建立:此装置可以根据落锤重量和下落高度差的调节产生比较稳定、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和牵引加速度,能较好的模拟汽车追尾碰撞中乘员的头颈部运动特点,可用于仿真汽车追尾碰撞过程中颈部挥鞭伤的发生过程.②行为学观测(联合行为评分):不同的加速度组其损伤的程度不同.重度伤组、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在致伤后各时相点沣的评分均小于正常值(5分),且3组评分依次递增.③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伤后即刻重度伤组出现了波形基本消失,没有明显的NPN波形.与各自伤前比较,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伤后即刻的N1,P1波均明显升高[(37.2±2.7),(12.4±1.3)μV;(58.9±3.1),(48.6±2.0)μV;(18.2±2.1),(12.4±2.0)μV;(55.5:±2.0),(48.7±2.3)μV,P均<0.01].与重度伤组伤后24 h比较,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的N1,P1波均明显降低[(21.4±1.4),(17.9±1.9),(17.0±2.5)μV,P均<0.01;(53.9±4.8),(51.7±4.4),(51.5±8.4)μV,P均>0.05].④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伤后即刻重度伤组出现了波形基本消失,没有明显的NPN波形.与各自伤前比较,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伤后即刻的N1,P1波均明显升高[(20.5±2.5),(7.7±0.8)μV;(25.85±1.4),(17.8±2.6)μV;(12.1±1.9),(7.85±1.3)μV;(22.6±1.7),(17.6±2.0)μV,P均<0.01].与重度伤组伤后24 h比较,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的N1,P1波均明显降低[(18.5±2.5),(13.1±3.9),(8.75±0.7)μV,P均<0.01;(21.7±2.4),(19.7±1.8),(19.8±2.3)μV,P均<0.05].⑤脊髓C4~7段病变情况:大体观察除了重度伤组出现颈部皮下出血,肺部出血水肿外,其余组皆无异常.光镜检测下重度伤组可见神经元数量较少,绝大多数发生变性、坏死,中度伤组可见大部分的神经元变性,轻度伤组形态基本正常. 结论:自制的颈部挥鞭伤致伤装置能较好地模拟汽车追尾碰撞中乘员的头颈部运动特点,可用于仿真汽车追尾碰撞过程中颈部挥鞭伤的发生过程.对犬施加的致伤牵引加速度越大,则引起犬的颈段脊髓损伤程度也越严重.

  • 人增生性瘢痕瘙痒症状与局部5-羟色胺的含量

    作者:赵李平;利天增;祁少海;徐盈斌;谢举临;柯昌能

    目的:测定不同程度瘙痒的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5-羟色胺水平,评价5-羟色胺在增生性瘢痕瘙痒症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和外科实验室完成.取瘢痕和正常皮肤标本89例(每例患者均有1处瘢痕).男48例,女41例.其中增生性瘢痕68例,非增生性瘢痕21例.两组病例中各取8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应用荧光法测定不同程度瘙痒的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5-羟色胺水平,并分析其与瘢痕瘙痒程度(分级:0级:无瘙痒感;1级:瘙痒很轻,轻抓可缓解;2级:瘙痒令人烦恼,需较强烈的搔抓方可缓解,可以耐受;3级:瘙痒影响工作或不能耐受,需长时间不断搔抓,无语言表达能力的儿童表现为吵闹不安)的关系.结果:①5-羟色胺含量:增生性瘢痕明显高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467.82±38.92),(382.79±34.36),(378.65±29.98)ng/g,P<0.01].②不同瘙痒级别的瘢痕组织中5-羟色胺含量:3级和2级显著高于10级和0级[(479.32±40.16),(470.33±39.12),(393.37±37.56),(381.25±32.09)ng/g,P<0.01].③瘢痕部位瘙痒程度与局部5-羟色胺含量的关系呈正相关(r=0.918,P<0.01).结论:瘢痕中、重度瘙痒组织中5-羟色胺含量显著高于轻度瘙痒和无瘙痒组织;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5-羟色胺含量显著高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提示5-羟色胺在瘢痕的中、重度瘙痒症状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瘢痕 瘙痒 烧伤
  • 实验性骨不连模型的制作

    作者:肖德明;徐忠世;林博文;卢小虎;杨大志

    背景:目前在探讨骨缺损的物理和药物方法治疗的效果、检验手术方式的有效性、以及评价骨替代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所起的作用时,尚缺少一种客观的、标准的动物模型.目的:为骨不连的实验研究建立一种客观的动物实验模型.设计:制作兔骨不连模型的验证性实验.单位:深圳市人民医院骨科.材料:取普通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只,体质量(2.5±0.5)kg,6~8月龄,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1999-05/08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只,在前臂桡骨中段截除1.5 cm骨段(包括骨膜),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10周后经大体标本、病理组织学及X射线检查确定骨不连形成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兔前臂桡骨骨缺损模型大体观察及病理组织学和放射学检查结果.结果:纳入白兔20只(40侧桡骨)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骨缺损区大体观察:10周后骨缺损区可见纤维瘢痕组织填充,无骨性连接,骨蜡未吸收,骨端硬化,髓腔闭塞,两侧断端有少量骨痂形成,骨缺损范围为0.8~1.2 cm.②兔骨缺损区病理组织学检查:光镜下骨断端髓腔封闭,有软骨细胞及骨细胞,细胞呈无序排列,纤维膜覆盖,缺损区为纤维瘢痕组织.③兔骨缺损区放射学检查:于10周Z射线拍片见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断端硬化,髓腔封闭,两侧断端有少量骨痂形成,骨痂形成不规则.结论: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骨不连的病理改变,符合骨不连的要求,反映了骨不连的一般特征,可以认为是一种可靠而实用的实验性骨不连动物模型.

  • 珊瑚颗粒即刻植入修复骨缺损

    作者:丁俊清;吕晓春;程祥惠;杨碧玉;雷志敏;周海孝;李俊;段春枝;张远芳;王丽红

    背景: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大小与其完全修复所需要时间成正比,并认为骨缺损大于1 mm者,应争取植骨,以利于新骨生长和种植体的早期固位.目的:比较珊瑚颗粒和羟基磷灰石颗粒在即刻种植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材料:羟基磷灰石涂层种植体,羟基磷灰石颗粒,珊瑚颗粒,成年杂种犬3只.方法:实验于2002-08/2003-04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完成.麻醉下将3只犬股骨钻6个孔(每侧股骨3个孔),造成骨缺损.在所有近心端一组种植体周的骨缺损中植入珊瑚颗粒(珊瑚颗粒组),在所有远心端的一组种植体周的骨缺损中植入羟基磷灰石颗粒(羟基磷灰石颗粒组),中间一组种植体周的骨缺损中不植入任何材料(空白对照组).术后2,3,4个月麻醉状态各处死犬1只,取犬种植区骨段各组材料标本进行X射线检查及扫描电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犬种植区骨段各组材料X射线检查及各组标本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结果:①种植区骨段各组材料X射线检查结果:4个月,珊瑚颗粒组和羟基磷灰石颗粒组种植体与骨组织紧密结合.空白对照组尚有部分骨组织缺损.②种植区骨段各组标本扫描电镜观察结果:4个月,珊瑚颗粒组新生骨组织完全成熟,珊瑚颗粒残留少许.羟基磷灰石颗粒组新生骨组织完全成熟,羟基磷灰石颗粒仍大量存在,颗粒无明显吸收.空白对照组,种植体颈部存在部分空隙.结论:即刻种植体周骨缺损>1 mm以上应植入植骨材料.作为植骨材料,珊瑚颗粒较羟基磷灰石颗粒有更好的骨引导活性,能降解吸收为骨组织替代,而羟基磷灰石颗粒不能吸收,影响骨改建.

  • 绿色荧光蛋白在组织工程关节软骨构建中的示踪作用

    作者:李忠;杨柳;陈光兴;林炎水;段小军

    目的:探讨绿色荧光蛋白在组织工程关节软骨体外构建和体内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中对细胞的示踪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9/12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清洁级雄性3~4周龄日本大耳白兔2只作为供体,麻醉处死后,切取关节软骨,系列酶消化分离软骨细胞,洗涤,37℃于体积分数为0.05的CO2中培养,传代扩增.再选取清洁级雄性4月龄日本大耳白兔2只作为受体.首先用反转录病毒载体pLEGFPN1感染软骨细胞,将胶原凝胶包埋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软骨细胞接种于聚磷酸钙纤维/左旋聚乳酸三维支架后体外培养3周,再用标记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物移植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接种支架率和体外培养过程中细胞在支架上生长、增殖、分化、分布及术后4周细胞在缺损区的成活与软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实验共纳入4只日本大耳白兔,作为受体的2只进入结果分析.①绿色荧光蛋白反转录病毒转染第一代关节软骨细胞情况:转染后3 d,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可看到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关节软骨细胞,主要为三角形,少数呈多角形和梭形.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绿色荧光蛋白阳性软骨细胞的形态变为以梭形为主,少数细胞为三角形和椭圆形,体外培养8周,细胞增殖良好,荧光强度无减弱.流式细胞仪检测G418筛选2周后软骨细胞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率为87.3%.②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物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软骨细胞三维接种支架后,细胞几乎全部种植于支架上,在支架材料内分布均匀,刚接种的细胞呈圆形,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3~4 h细胞开始变形,2~3 d即己基本完全变形,细胞的形态以长梭形为主,呈网状排列,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支架上的细胞逐渐由梭形变成圆形,移植前(体外培养3周)支架上细胞大多数己呈圆形.体外培养6周,细胞密度增加,荧光强度未见减弱,而不能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未标记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物中细胞的形态.③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关节软骨细胞在修复区成活及参与软骨缺损修复情况:移植术后4周,大体观察可见移植组织有别于周围软骨,表面尚平整.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4周,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修复区细胞为透明软骨样细胞,排列不规则,表层细胞体积较小,数量较多,深层细胞体积较大,细胞外基质较少,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甲苯胺蓝染色可见修复区甲苯胺蓝阳性的基质较少,支架材料大部分降解吸收,修复区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连接处稍不平整,未见淋巴细胞浸润.倒置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修复区可见发绿色荧光的圆形细胞及其分裂相,荧光充满整个细胞,荧光细胞未进入周围的软骨及软骨下骨中,与周围正常关节软骨分界清楚.结论:反转录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对关节软骨细胞的黏附、伸展、生长和增殖等功能没有明显的影响,可长期稳定的标记关节软骨细胞以及动态观察软骨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等情况,对组织工程软骨体外构建和体内软骨形成有良好的示踪作用.

  • 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对犬缺损颌骨的诱导再生及修复

    作者:李宁毅;商红国;高宁;陈涛

    目的:利用骨髓基质干细胞、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及聚乳酸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诱导颌骨再生,修复颌骨缺损,并对其成骨效能进行评价.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青岛大学附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普通级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4组,即骨髓基质干细胞+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聚乳酸+骨髓基质干细胞组、聚乳酸组,3只/组.全部动物双侧下颌骨体部分别造成30 mm×12 mm椭圆形缺损,用自身对照法,右侧骨缺损为实验侧,左侧为空白对照侧.取犬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为成骨细胞,给予不同材料复合后植入颌骨缺损区:骨髓基质干细胞+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与聚乳酸;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植入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与聚乳酸;聚乳酸+骨髓基质干细胞组植入聚乳酸、骨髓基质干细胞;聚乳酸组植入聚乳酸.术后第2,4,8周行X线、组织病理及扫描电镜检查,观察成骨情况.结果:实验纳入12只犬,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观察:原代培养24 h后部分细胞贴壁,48 h后贴壁细胞向四周伸展,边缘的细胞呈梭形,散在生长的细胞呈椭圆形或梭形;10~12 d后细胞集落间相互融合成单层,形态多为梭形.细胞传代培养后4 h开始贴壁,8~10 h基本贴壁完全,细胞大部分向梭形、多角形细胞转化,带有数个突起.②传代细胞密集区Von Kossa染色结果:细胞密集区出现大面积黑染区域,即钙结节,而细胞密度较低的区域并无着色.③各组第8周时两侧成骨情况大体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实验侧缺损为板层骨修复,质硬,部分区域呈骨性突起;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实验侧缺损为不完全修复;聚乳酸+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实验侧缺损可见散在骨岛形成;聚乳酸组实验侧缺损区仅在边缘有新骨形成.各组空白对照侧均为纤维组织充填.④各组第8周两侧成骨情况X线检查结果:实验侧:骨髓基质干细胞+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植入区可见较规则骨小梁像;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植入区可见少量密度高的骨痂影形成;聚乳酸+骨髓基质干细胞组骨床边界较模糊,植入区可见密度高的骨痂影形成;聚乳酸组植入区点片状密度较高的影像.各组空白对照侧8周时植入区均无阻射影像.⑤各组第8周两侧成骨情况组织学检查:实验侧:骨髓基质干细胞+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新生骨形成大片状结构,植入区内骨髓腔开始形成,聚乳酸大部分降解,新生血管数目增多,有的穿过降解的聚乳酸内部;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以纤维成骨方式为主,也可见软骨化骨过程,骨小梁增多;聚乳酸+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缺损区有较多散在骨岛形成,可见软骨化骨;聚乳酸组骨缺损不完全修复,纤维组织嵌于缺损区,骨床边缘成骨细胞较活跃;骨髓基质干细胞+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实验侧的成骨量明显优于其余3组;各组空白对照侧均未见有新骨形成,缺损为纤维组织充填.⑥骨髓基质干细胞+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聚乳酸组第8周两侧成骨情况扫描电镜检查结果:实验侧聚乳酸大部分吸收,被骨组织替代,可见小血管穿入聚乳酸内,新骨内骨细胞分布均匀,骨细胞位于陷窝内,孔隙内可见骨质沉积;空白对照侧见大量纤维蛋白,未见骨组织形成.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可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并能钙化形成新骨.外源性骨形成蛋白可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与降解速率及骨再生速率相匹配的聚乳酸复合,具有快速成骨的效能,可作为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 组织工程骨植入股骨头缺损坏死模型中的诱导成骨能力

    作者:龚跃昆;彭吾训;李彪;刘劲松;李世和

    目的:观察吸附有骨形态发生蛋白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异体脱抗原松质骨植入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区后的病理变化过程,评价其诱导成骨活性及生物降解性,以探索股骨头坏死治疗的新方法.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7在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动物为健康成年杂种犬30只60侧股骨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植入异体脱抗原松质骨组;植入复合物组.每组20侧股骨头.建立液氮冷冻诱导性犬股骨头坏死缺损坏死模型,用温盐水复温后,空白对照组不充填植入物,植入异体脱抗原松质骨组充填异体脱抗原松质骨,植入复合物组植入吸附骨形态发生蛋白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异体脱抗原松质骨.其中骨形态发生蛋白12.5 m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000IU.术后3,6,12周分批处死.动物处死后,解剖双侧股骨头以体积分数为0.1的甲醛固定.摄X射线片,行大体观察,光镜下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无死亡,30只犬共60侧股骨头均纳入结果分析.①空白对照组3,6周时缺损清晰可见,缺损被纤维组织部分充填,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12周时缺损仍然存在,缺损区仍为结缔组织充填,缺损与周围骨组织界限清晰.②植入异体脱抗原松质骨组,3周时纤维组织长入移植物孔隙内,间充质细胞少;6周时移植物吸收不全,表面有新骨形成;12周时移植物完全吸收,可见新生的稀疏骨组织.③植入复合物组3周时肉芽组织和新生血管生长活跃,出现多量的间充质细胞,新骨开始形成,移植区密度低于周围骨组织;6周时移植区与宿主骨分界模糊,移植物完全吸收,大量新生骨小梁和新骨形成;12周时移植区与宿主骨密度相当,与宿主骨界限不清,新骨改建接近正常松质骨.结论:异体脱抗原松质骨是生长因子的良好吸附载体,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适宜新组织长入.吸附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异体脱抗原松质骨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骨坏死病理条件下股骨头地骨修复能力,有望成为股骨头坏死治疗的一种手段.

  • 骨形态生成蛋白在诱导骨形成过程中同时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成的剂量依赖性效应

    作者:方秀统;牛丰;张新;高鹏;贾国伟;丰景斌

    目的:血管生成与早期骨形成密切相关,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有利的血管生成因子.探讨骨形态生成蛋白在骨生成过程中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08在吉林大学预防医学院地方病研究所完成.取12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骨形态发生蛋白4 2 mg组、骨形态发生蛋白4 4 mg组、骨形态发生蛋白4 6 mg组,每组10只.①模型建立:大鼠氯氨酮腹腔注射麻醉后,于右侧股骨前外侧长约2 cm处分离至肌肉间隙,骨形态发生蛋白组置入充满不同剂量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7 mm明胶海绵,对照组肌间隙仅置入明胶海绵,缝合伤口.②肌肉组织标本病理观察:分别于术后3,7 d每次每组随机选取5只在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肌肉组织标本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③肌肉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NA的表达测定:确定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内对照β-肌动蛋白引物序列,取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做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肌肉组织标本病理改变:伤后3 d骨形态发生蛋白各组比较差别不显著.伤后7 d可见软骨细胞分泌的骨基质成分出现,并且随着骨形态发生蛋白4剂量的增加而增加.②各组大鼠肌肉组织标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NA的表达:伤后3 d骨形态发生蛋白各组表达未检出.伤后7 d电泳分析可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β-肌动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42 mg组,4 mg组和6 mg组均显著高于与对照组(0.92±0.14,1.07±0.11,1.09±0.19,0,P<0.05),骨形态发生蛋白46 mg组显著高于骨形态发生蛋白2 mg组(P<0.05).结论:实验结果论证了骨形态发生蛋白引诱骨形成过程中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形成,并且随着骨形态发生蛋白4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进一步促进和加速骨形成.

  • 定量超声技术评估组织工程骨修复家兔桡骨的骨强度

    作者:赵勤鹏;范清宇;鱼兵

    目的:应用定量超声技术评估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的家兔桡骨骨强度,探讨其成骨活性以及矿化规律.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1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30 d龄家兔4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聚乳酸-聚乙醇酸组,20只/组.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家兔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到预制形状的聚羟乙酸-乳酸中,体外复合培养1周后移植修复家兔桡骨15 mm的缺损;聚乳酸-聚乙醇酸组采用单纯聚乳酸-聚乙醇酸对家兔桡骨骨缺损进行修复,未加入骨髓基质干细胞.对两组家兔的新生组织进行组织学、生物化学及放射线检查,12周后见新生骨完全填充了缺损,组织学显示其成骨过程为软骨内成骨.然后分别于12,16,22周对两组进行骨超声评估,测量超声波在桡骨中的传播速度.结果:实验纳入40只家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家兔骨缺损模型不同时期超声波在桡骨中的传播速度值的比较:①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与聚乳酸-聚乙醇酸组在骨修复后12,16,22周均逐渐升高[(2 890±99),(3 010±108),(3 106±116)m/s;(2 720±96),(2 910±101),(3 100±98)m/s;P均<0.05].②第12,16周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传播速度值明显比聚乳酸-聚乙醇酸组快(P均<0.05);而第22周时两组传播速度值基本接近(P>0.05).结论:应用定量超声技术检测到家兔桡骨骨缺损修复后不同时期的超声波在骨骼中的传播速度值,成骨活性呈动态变化,矿物质含量及骨强度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反映了修复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其组织工程骨的成骨能力增加.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成骨活性、骨内矿物质含量及骨强度在骨修复后12,16周明显高于聚乳酸-聚乙醇酸组,至22周时两组成骨活性接近稳定,其骨强度大致相同.提示定量超声技术为组织工程骨的生物力学强度检测确定了一种新的方法.

  • 自体骨泥混入骨膜碎片植骨与单纯自体骨泥植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对比实验

    作者:张明;杨智贤;石展英;李百川;韦保全

    目的:观察应用自体骨泥混入骨膜碎片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并与单纯自体骨泥植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作比较.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2在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选择新西兰白兔12只,建立双侧桡骨中段1.5 cm×0.3 cm的骨缺损.实验侧(左侧)将髂骨制成的骨泥与髂骨内板骨膜剪成的碎片相混匀后取0.5 g植入骨缺损处,对照侧用松质骨骨泥0.5 g植入,于术后2,4,6,8,10,12周分别摄X射线片并在麻醉状态下每次处死2只,于骨缺损处两端剪断桡骨,完整取出骨缺损段,分析天平称重,双侧对比,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组织学情况.结果:纳入12只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12周平均骨质量比较:实验侧明显高于对照侧[(1.31±0.05,1.12±0.03)g,(P<0.05)].②术后平均骨愈合时间比较:实验侧明显低于对照侧[(3.66±0.30,4.25±0.55)周,(P<0.05)].③光镜下检查结果:4周实验侧除了有大量的新生骨细胞外,开始出现较多的骨小梁等正常结构,对照侧的骨小梁结构较实验侧少;实验侧和对照侧在6周以后的骨痂已经有了正常的骨结构,骨细胞均匀,骨小梁排列整齐.④电镜检查结果:术后2周实验侧与对照侧骨痂组织中均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在实验侧发现正常的骨祖细胞,而对照侧未发现;4周时实验侧可见较成熟的骨细胞,而对照侧所见到的骨细胞发育较差;两侧6周以后的骨痂组织中均有正常的骨细胞.结论:自体骨泥混入骨膜碎片后成骨愈合能力较单纯自体骨泥植骨明显增强,可提高骨质量,缩短骨愈合时间,促进骨细胞的发育,具有方法简单、不增加手术难度和创伤,效果可靠等优点,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植骨方法.

  • 不同年龄段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滑液中基质蛋白多糖的变化

    作者:卫晓恩;庄志杰;石印玉;曹月龙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年龄段骨关节炎患者滑液中关节软骨基质蛋白多糖的变化与正常人比较,探索建立早期骨关节炎滑液中生化指标判断标准.方法:选择2002-01/2003-04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科门诊治疗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0例,平均年龄47岁.无明显骨赘形成和关节间隙狭窄影像学表现,患者知情并同意.按年龄分为30~39岁组,平均年龄35.1岁;40~49岁组,平均年龄44.9岁;≥50岁组,平均年龄65.4岁.选择同期无关节疾患的正常者10例为正常对照组,参与者均知情同意,平均年龄38.7岁.收集患者和正常人的关节滑液2~5 mL,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滑液样本中蛋白多糖的水平.结果:纳入患者60例,正常者1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不同年龄段骨关节炎组与正常组关节滑液中蛋白多糖含量:正常对照组滑液中蛋白多糖水平为(29.8±8.4)μg/L,30~39岁组升高[(94.9±74.2)μg/L,40~49岁达到高[(288.7±118.6)μg/L,P<0.01],≥50岁组明显降低[(178.6±126.1)μg/L],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和30~39岁组(P<0.01).结论:骨关节炎患者滑液中蛋白多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滑液中蛋白多糖含量可以作为判断早期骨关节炎的生化指标.

  • 膝关节镜下骨关节炎与大骨节病组织形态对照分析

    作者:凌鸣;易智;常彦海;李建发;罗振群

    背景:骨关节炎和大骨节病两者的病理改变有相似之处,但大骨节病病因不清,破坏更严重.通过对二者病理改变的对照分析,希望利用骨关节炎的治疗经验,确立一种关节镜下治疗大骨节病的有效方法.目的:通过对膝骨关节炎与大骨节病病变组织的形态进行对照,便于膝关节镜下对大骨节病的诊断和手术方法的选择.设计:病例分析. 单位: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对象:于1998-04/2000-09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随机选取35例膝关节严重骨关节炎,需行关节镜手术的患者;2001-11在陕西省洛川县医院(疫区)随机选取31例大骨节病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方法:两组病例均采用日本OLYMPUS全套彩色电视关节镜及手术系统施行膝关节手术,术中进行录像记录,术后剪辑、拍照及对照、分析.膝关节镜手术中观察两种疾病膝关节滑膜、髌骨、股骨、胫骨及半月板的病理改变.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骨节病与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滑膜损伤检查结果.②软骨损伤检查结果.③半月板损伤检查结果.结果:对66例患者的观察结果全部进行了统计、分析,无样本脱落.①大骨节病与骨关节炎滑膜损伤检查结果:损伤分级0级、1级、2级、3级,大骨节病与骨关节炎患者分别有0,3,5,23例和0,3,16,16例(P<0.05).②软骨损伤检查结果:大骨节病软骨损伤表现为大片软骨剥离,部分脱落致骨裸露,裸露骨面凹凸不平;骨关节炎软骨损伤表现为软骨磨损,在骨裸露处可残留软骨岛,骨裸露面不光滑有时见到纤维条带附着于表面.③半月板损伤检查结果:大骨节病半月板损伤24例,应力点毛糙5例,形态为毛刺样破损19例,其中内外侧半月板均有损伤9例;骨关节炎半月板损伤16例,边缘磨损11例,破损5例.结论:大骨节病较之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的软骨损伤明显严重,尽管大骨节病发展的结局也是严重的骨关节损伤,但其病理形态与骨关节炎仍有差别,手术中要充分考虑大片软骨剥离的特殊性.

  • 幼年时期行腭成形术对成年后上颌骨正常发育影响的定量分析

    作者:余炜伟;崔淑霞;谢婧

    目的:探讨腭成形术在手术年龄的选择上对上颌骨正常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门诊1993-01/2004-01腭裂患者30例为腭成形术组,5岁前行腭成形术,现年龄15~21岁.选择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2000年普查人群中40例正常牙合样本为正常对照组,年龄15~21岁.2组对象均拍摄标准X射线头颅正侧位片,所有X射线片由第一作者扫描入计算机,同时标志点定点,然后由计算机进行测量.X射线头颅侧位片采用Wylie,Steiner,Ricketts三种经典头影测量分析方法.测量指标为前颅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颌突角,面角,翼上颌裂点-上第一恒磨牙,下颌长度,上颌长度,蝶鞍中心-翼上颌裂点,上颌长度/下颌长度.定量分析腭成形术对患者上颌骨发育的影响.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0例腭裂患者及40例正常牙合样本的各项指标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上颌相对颅底的位置关系:腭成形术组前颅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上颌长度、蝶鞍中心-翼上颌裂点、翼上颌裂点-上第一恒磨牙测量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腭成形术组:(76.0±3.45)°,(42.87±2.51),(11.05±1.89),(10.28±1.72)mm;正常对照组:(82.04±3.22)°,(47.96±2.96),(16.90±2.80),(15.24±0.76)mm,P<0.01].②两组上、下颌骨相对关系:腭成形术组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颌突角、下颌长度、上颌长度/下颌长度、面角测量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腭成形术组:(79.6±2.40)°,(-1.62±1.07)°,(-4.12±1.89)°,(107.40±6.50)mm,(0,49±0.02),(86.78±4.02)°;正常对照组:(77.6±2.90)°,(3.79±1.87)°,(6.18±3.12)°,(102.80±4.80)mm,(0.69±0.06),(84.30±3.31)°,P<0.01].结论:5岁前行腭成形术,成年后头颅侧位片测量结果显示上颌骨长度变小,上颌骨前缘位置后移,显示上颌发育不足,提示可能是由于瘢痕的牵拉使上颌发育受限.

    关键词: 上颌骨 骨发育 腭裂
  • 关节软骨病理损害的早期评价方法:MRI和关节镜图像对照

    作者:陈群;冯阳

    目的:比较膝关节软骨病理损害MRI和关节镜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关节软骨变性和损伤的有效评价方法.方法:选择2003-01/2004-06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关节中心临床拟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及其他关节紊乱症的患者125例,共148个膝关节,均行关节镜检查及MRI检查,将膝关节分髌骨、股骨内髁、股骨外髁、胫骨4个关节面,MIR图像和关节镜图像逐一对照分析.①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损害MRI分级采用Recht标准:0级正常关节软骨,Ⅰ级软骨分层结构消失,软骨内出现局灶性低信号区,软骨表面光滑,Ⅱ级软骨表面轮廓轻至中度不规则,软骨缺损深度未及全层厚度的50%,Ⅲ级软骨表面轮廓中至重度不规则,软骨缺损深度深达全层厚度的50%以上,但未见完全脱落,Ⅳ级软骨全层缺损、剥脱,软骨下骨质暴露伴或不伴软骨下骨质信号改变.②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损害的关节镜分级采用Outerbridge标准:0级正常关节软骨,Ⅰ级软骨软化水肿或出现表面泡状结构,Ⅱ级软骨变薄出现轻中度纤维化,Ⅲ级软骨重度纤维化,呈现蟹肉样改变,Ⅳ级软骨退行性变深达骨皮质,全层软骨缺损、软骨下骨质裸露.③分别统计592个关节面在MRI和关节镜的分级情况,然后使用统计软件SPSS10.0分析两者的一致性.结果:125例患者的148个膝关节(592个关节面)的MRI和关节镜图像资料均纳入分析.①膝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损害的MRI分级结果:0级11,Ⅰ级97,Ⅱ级171,Ⅲ级204,Ⅳ级109.②膝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损害的关节镜检查分级结果:0级11,Ⅰ级95,Ⅱ级146,Ⅲ级247,Ⅳ级93.③软骨退变损伤的MRI与关节镜对照分析结果:经一致性检验,kappa值0.674,统计量x2=32.157,两者具高度一致性(P=0.000).结论:磁共振和关节镜检查关节软骨各有其优势.在早期,当软骨病变局限于软骨内而表面无改变时,关节镜检查往往为阴性,磁共振可反映出软骨结构的改变.在晚期出现了软骨的变薄、脱落和骨质外露,关节镜观察更直观,能对软骨损伤的大小范围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进行治疗.对关节镜治疗后的随访,效果评定,磁共振又能提供客观依据.只有MRI和关节镜检查结果相结合分析,对于关节软骨损伤的分类、分期及损伤范围、程度的评价才能为临床干预提供更加可靠的影像学信息.

  • 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相关因子对其生长特性的影响

    作者:高小青;袁琼兰;杜杰;杨朝鲜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过程中加入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人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后生长情况及二次传代后加入多聚赖氨酸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2在泸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进行.①分离新生Wistar大鼠大脑组织,采用原代机械吹打使其成为细胞悬液后,离心,吸去上清液,加入干细胞培养液(10 g/L牛血清白蛋白、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20μg/L、人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μg/L、N2补充液)重悬细胞,因其是否接种在含或者不含多聚赖氨酸包被玻片的培养瓶内分为包被组和不包被组.②将上述培养的细胞悬液离心、消化后再加入干细胞培养液重悬细胞,以1×105个/mL密度接种在25 mL培养瓶内.以后两三天换液一次,五六天传代一次.③取包被组二次传代后的神经球滴在包被有多聚赖氨酸的盖玻片上观察神经干细胞生长情况.结果:①细胞培养过程中加人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和人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后,细胞团数量逐渐增多,原来的小细胞团体积变大,分裂的细胞折光性更强,更透亮.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瓶内飘浮的细胞团数目更为增加,几乎都成规则细胞球.将培养细胞五六天传代一次.②在预先置入有多聚赖氨酸包被的玻片组,培养第2天,全部的单个细胞和细胞团贴壁、分化,以后分化细胞逐渐增多,突起交织成网,几乎贴满瓶底.但在培养的第4天,瓶底逐渐出现成团细胞簇,起初数量少,后数量增多,贴壁生长.培养第7天后,细胞簇陆续挣脱瓶底,漂浮在培养液中,成为游离细胞球.细胞球体积明显小于不加多聚赖氨酸处理的玻片组,即使增加培养时间,也未见细胞团继续长大.将二次传代后的神经球,继续加多聚赖氨酸处理的玻片,细胞生长状况同原代.结论:①在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传代过程中加入促有丝分裂因子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和人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分裂和增殖.②相同培养条件下,加入多聚赖氨酸包被的玻片,神经干细胞生长的速度和大小均小于不加入多聚赖氨酸包被的玻片.

  • 大鼠脑室膜管下区神经干细胞的贴壁培养及其分化特征

    作者:高峰;田玉科;安珂;杨辉

    目的:探索大鼠脑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的贴壁培养方法及其体外分化特性.方法:实验于2004-10/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实验室进行.取出生24 h内的SD大鼠,分离其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应用无血清Neurobasal培养基(含20 g/L B27,20μg/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20μg/L表皮生长因子)进行贴壁培养.采用巢蛋白抗体鉴定培养细胞,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体积分数为0.05胎牛血清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后,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2,3-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相应抗体检测神经干细胞分化情况.结果:①在细胞培养第4,5天即可见培养基中出现大量的由几十个细胞构成的结构紧密、大小不等的悬浮细胞球,即神经球.②神经球贴壁培养24~48 h后形成片状细胞克隆,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③细胞一般七八天传代一次,经七八次传代,培养2个月左右,细胞进入生长停滞状态.④贴壁培养的细胞巢蛋白染色及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染色均为阳性.在培养基中加入血清后,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分化后细胞包括微管相关蛋白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和2,3-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阳性细胞,巢蛋白表达均为阴性.结论:贴壁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经多次传代培养后仍可保持较强的增殖能力,仍保持了其本身的特性,同时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特性,因此可以认为贴壁培养法可作为一种理想的神经干细胞的培养方法.

  • 自体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加矫形手术治疗脑性瘫痪上肢重度痉挛性畸形1例:2年随访

    作者:李贵涛;徐如祥;姜晓丹

    目的:观察应用矫形手术,自体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并正中神经部分切断方法治疗重型脑性瘫痪上肢痉挛患儿,探讨其在降低肌张力的同时,提高肌力和手指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02-02确诊为重型脑性瘫痪后遗右上肢肘、腕关节严重痉挛和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1例.男,12岁,病程12年.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评定患儿智商为55分(90~109分为平常;80~89分为低于平常;70~79分为边界;<69分为智力缺陷),应用巴氏指数(共10项,每项10分,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评估患儿残疾自理能力45分,左上肢可支撑协助爬行.右上肢肌张力Ⅲ级,肘关节屈曲挛缩45°,腕关节屈曲挛缩105°,右腕骨质轻度畸形,右手不能持匙和分指.双下肢肌张力Ⅲ级,髋、膝、距小腿(踝)关节均有屈曲挛缩.对此患儿的治疗方案监护人知情同意.采用矫形手术:①上肢矫形手术:行屈腕屈指肌起点下移和尺侧屈腕肌腱背移;②术后2个月行右上肢正中神经部分切断和自体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移植.自患儿右髂后上棘取骨髓12 mL,用梯度密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基质细胞,接种于含维甲酸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基中,连续培养11d后移植.取右腋窝纵切口,显露正中神经后切开神经外膜,将正中神经在神经外膜内切断一半,缝合外膜将培养好的干细胞注入外膜内,周围用凝胶海绵包埋,滴2 mL神经节苷脂于凝胶海绵上,逐层缝合切口.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标准评定肌张力(0级:无肌张力增加;Ⅰ级:肌张力轻度增加;Ⅱ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Ⅲ级:肌张力严重增高;Ⅳ级:强直).结果:①上肢矫形手术2个月后复查右上肢,屈肘屈腕挛缩好转,但屈肘屈腕肌痉挛状态无改善,右手指随意伸屈功能无好转.②由于屈肘屈腕挛缩有复发趋向,因此决定行右上肢正中神经部分切断和自体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移植.③移植术后1周、2周、1个月时检查右上肢屈肘、屈腕、屈指肌张力低于正常,右手腕屈曲和手指屈曲肌力下降到Ⅱ级,正中神经支配区域感觉迟钝.但肘关节屈曲挛缩和腕关节屈曲挛缩均消失,右手也不能持匙,不能分指,手指不能夹纸.3个月后右上肢屈肘、屈腕、屈指肌张力,以及右手腕的屈曲和抓握肌力开始恢复.18个月后右手腕和手指屈曲肌力达到Ⅳ级,可持匙进食,可夹纸,肌张力和感觉基本正常,患儿可扶单拐行走,右上肢屈肌痉挛状态未见复发,2年后复查右手腕指屈伸功能仍在改善中.结论:本例脑性瘫痪患者所致肘、腕关节严重痉挛和屈曲挛缩,行正中神经部分切断和自体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后,不但降低了屈肌痉挛的状态,而且改善了正中神经部分切断后腕手指屈曲无力和感觉异常.说明此方法不仅有利于周围神经横断缺损感觉运动功能的修复,而且对肌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的作用.

  • 嗅鞘细胞移植后脑出血大鼠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及神经功能评分变化

    作者:唐洲平;郭守刚;康慧聪;朱遂强;雷霆;方思羽;张苏明

    背景:嗅鞘细胞作为一种可再生且自体取材的移植细胞,在脊髓疾病移植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关于脑出血的移植治疗目前有待实验结果的进一步积累.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后脑出血大鼠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评估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出血的疗效.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03/2003-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神经研究中心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6只.嗅鞘细胞移植组在制作大鼠尾状核出血模型第3天时,取10μL嗅鞘细胞悬液向大鼠脑内匀速注射(1 μL/min).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 μL.方法:大鼠在移植前,移植后第3,7,14,30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模型制作后第1天在两组中各取1只大鼠,制备脑组织切片,神经元轴突髓鞘观察采用髓鞘固蓝染色,神经纤维观察采用神经纤维嗜银染色.各组移植后第3,7,14,30天各取1只大鼠,制作石蜡切片,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后存活、迁徙及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情况,并进行神经前体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轴突髓鞘和神经纤维观察.②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第3,7,14,30天神经前体细胞计数.③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第3,7,14,30天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32只大鼠均进入实验分析.①脑出血后第30天时血肿周边及血肿灶中嗅鞘细胞计数:移植组的髓鞘化数量和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②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前体细胞计数:脑出血后第7,14,30天,嗅鞘细胞移植组的神经前体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41.1±2.4)个/视野,(34.5±1.2)个/视野;(43.6±1.2)个/视野,(37.2±2.0)个/视野;(19.3±1.0)个/视野,(14.2±0.4)个/视野,(t=2.42~4.02,<0.05)].③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嗅鞘细胞移植组在脑出血后第14,30天时明显低于第3天[(2.21±0.20)分,(1.50±0.21)分,(2.74±0.21)分,(t=2.06,3.27,<0.05)],对照组只在脑出血后第30天时低于第3天[(1.96±0.12)分,(2.76±0.20)分,(t=2.47,P<0.05)].结论:①嗅鞘细胞有增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数量的作用.②嗅鞘细胞可促进脑内神经细胞轴突再生,使其重新髓鞘化并建立突触联系,恢复其运动功能,进而加快损伤组织的修复.

  • 三甲复脉汤含药血清体外诱导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

    作者:邝学媚;廖欣;杜少辉;陈东风;陈洁生

    目的:观察三甲复脉汤含药血清体外诱导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2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神经解剖学实验室完成.选择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龟板组与三甲复脉汤组,每组10只.龟板组与三甲复脉汤组每天给予龟板与三甲复脉汤口服液4 mL灌胃1周,对照组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则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1周.采用含药血清体外定向诱导第五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龟板组与三甲复脉汤组用含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L-DME 2 μL预处理24 h后,再分别加入龟板、三甲复脉汤含药血清诱导.每次诱导时设有对照血清组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加入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μL).诱导后5 h,12 h,1 d,3 d,7 d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鉴定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共有2只动物死亡,进行了相应的补充,进入结果分析为40只,保持为4组,每组10只.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受诱导向神经元分化的形态特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龟板与三甲复脉汤血清诱导5 h后,部分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胞体变小,胞质向核周收缩,由原来的梭形变成圆形,形成网络样结构.随着诱导时间延长,骨髓间质干细胞呈渐近性的向神经元样细胞转化,神经样细胞增多.对照组未见有神经元样细胞出现.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细胞的神经分化鉴定:神经元样细胞的胞体和突起神经丝蛋白染呈棕色,神经丝蛋白阳性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为阴性.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细胞的神经元样细胞数:诱导后12 h,神经元样细胞阳性率达到高峰,碱性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龟板组、三甲复脉汤组细胞的神经元样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74±6),(75±6),(71±5),(6±1)个];至第7天仍有神经元样细胞存活,其中以三甲复脉汤存活时间长,高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龟板组[(21±3),(12±3),(15±2)个].结论:三甲复脉汤含药血清可以在体外诱导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分化为神经元,而且能延长其表达.

  • 明胶/壳聚糖创面敷料对新鲜创面收缩性的影响

    作者:黄治林;姜广建;郭万厚;孟令军;谢艾玲;张义东;郑桓;冯辉利

    目的:探讨一种透明型明胶/壳聚糖敷料对新鲜创面的收缩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12在唐山市工人医院美容整形科完成.将壳聚糖溶解于适宜的稀酸溶液中,加入溶解于水的明胶,并加入一种适宜的增塑剂,充分搅拌混合,流涎法铺膜.制成明胶/壳聚糖(g/g)分别为5:10(盐酸溶解),10:10(分为盐酸和乳酸溶解),15:7(盐酸溶解),明胶/壳聚糖/甘油(g/g)分别为10:10:4(分为盐酸和乳酸溶解),10:10:6(盐酸溶解)7种膜.在24只成年大鼠的背部作一新鲜创面,切至皮下组织层,面积为4 cm×4 cm.分别将不同制法的7种明胶/壳聚糖膜与创面自然贴附,不借助其他敷料覆盖其上.以凡士林纱布贴附为对照.每种敷料贴3只鼠创面处.黏附能力的分级在置于创面后即刻,3,4,7 d测量评估:黏附面积<50%为较差,50%~69%为一般,70%~90%为良好,>90%为优秀.观察不同制法的明胶/壳聚糖膜用于新鲜创面的收缩性及抑制新鲜创面的收缩性,抑制收缩率=[创面长(mm)×创面宽(mm)/原长(mm)×原宽(mm)]×100%.结果:24只大鼠所有创面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制法的明胶/壳聚糖膜对新鲜创面的黏附性:0~4 d明胶/壳聚糖膜黏附面积均达到优秀(>90%)和良好(75%).7 d,伤口边缘的黏附逐渐减弱,渗出物和肉芽组织的生长及动物的活动导致膜的周边与伤口分离.②不同制法的明胶/壳聚糖膜用于新鲜创面的收缩性:4 h收缩为38.0~40.5 mm.③不同制法的明胶/壳聚糖膜抑制新鲜创面的收缩性:7 d收缩率,凡士林纱布为69.2%,乳酸溶解明胶/壳聚糖膜为85.2%,盐酸溶解明胶/壳聚糖膜为100.1%.明胶/壳聚糖膜抑制新鲜创面的收缩性效果好于凡士林纱布.结论:明胶/壳聚糖膜用于新鲜创面时,具有延缓收缩的能力.有些明胶/壳聚糖膜有轻微的收缩,是由于甘油的复脱水作用促进了收缩,用乳酸溶解壳聚糖比用盐酸溶解的膜更易导致收缩,故优选盐酸.大量渗出不利于膜对创面的贴附,为防止膜的周边与伤口过早分离,膜的周边应以透明型3M透气胶带固定.

  • 微囊化牛嗜铬细胞移植对疼痛大鼠行为学及脊髓P物质释放的影响

    作者:游言文;臧卫东;曹靖

    目的:了解微囊化牛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疼痛大鼠脊髓后角P物质释放的影响,探讨嗜铬细胞移植镇痛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9在郑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取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和裸细胞组各8只.分别在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和裸细胞组大鼠的脊髓蛛网膜下腔植入不包裹牛嗜铬细胞的含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空囊的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液、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牛嗜铬细胞和单纯牛嗜铬细胞.移植8周后,在3组大鼠右侧后爪掌侧皮下注射50μL 5 mL/L的甲醛溶液,观察其注射后1 h内每5 min大鼠的疼痛反应时间,即缩腿及舔爪时间之和.在行甲醛处理后1 h,将各组大鼠麻醉后处死,制备脊髓切片,免疫组化法染色,通过测量各组大鼠脊髓后角浅层P物质样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吸光度分析大鼠脊髓后角浅层P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空囊组和微囊化细胞组分别有1只大鼠移植术后死亡,进入结果分析共22只.①各组大鼠缩腿舔爪时间比较:微囊化细胞组、裸细胞组大鼠显著低于空囊组(F=31.271~122.402,P<0.05),微囊化细胞组大鼠显著低于裸细胞组(F=31.271~122.402,P<0.05).②各组大鼠两侧脊髓后角浅层P物质样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吸光度比较:微囊化细胞组及裸细胞组大鼠显著高于空囊组[右侧:0.065±0.003,0.040±0.006,0.034±0.004;左侧:0.066±0.002,0.042±0.004,0.035±0.005(F右侧=156.672,F左侧=155.841,P<0.05~0.01)],而微囊化细胞组显著高于裸细胞组(P<0.01).结论:牛嗜铬细胞移植对甲醛致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可应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同时还可以抑制甲醛致痛诱发的P物质的释放,增加脊髓后角P物质的含量,提示P物质可能参与了嗜铬细胞移植镇痛过程.其中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的牛嗜铬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提高镇痛效果,提示微囊具有良好的免疫隔离作用.

  • 壳聚糖-DNA纳米粒对肿瘤细胞的转染效率

    作者:张红菱;李媛媛;李晓波;徐顺清

    背景:非病毒载体具有低毒,低免疫反应,靶向性和易于组装等优点已成为目前研究基因转染的热点.目的:评价壳聚糖-DNA纳米粒对肿瘤细胞的转染效率和细胞毒性.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环境医学研究所.材料:Zeta电位/粒度分析仪;荧光分光光度计;Hoechst 33258;PLPS-3'EGFP质粒;肺癌细胞A549和人肝癌细胞HepG2.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环境医学研究所完成.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做报告基因,复凝聚方法制备壳聚糖绿色荧光蛋白质粒纳米粒.②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制备的纳米粒形态;Zeta电位/粒度分析仪测量纳米粒的粒径和表面电位;酶保护试验检测纳米粒的抗DNA酶降解性能.③体外转染人肝癌细胞Hep G2和肺癌细胞A549.分别在24,48和72 h后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转染情况.④纳米粒细胞毒性分析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试验.主要观察指标:①纳米粒的包封率与理化特征.②纳米粒的细胞转染效率.③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结果:①纳米粒的包封率与理化特征:壳聚糖纳米粒的核酸包封率为91.7%,纳米粒多呈球形,平均粒径149 nm,表面电位+20.5 mV.壳聚糖纳米粒能保护DNA不受DNA酶Ⅰ降解.②纳米粒的细胞转染效率:48 h后转染率达到高峰,A549转染率为95%;而HepG2只有10%左右.③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纳米粒和壳聚糖溶液均能抑制HepG2和A549生长,壳聚糖溶液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纳米粒.结论:壳聚糖质粒纳米粒能转染HepG2和A549两种肿瘤细胞,且对两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提示壳聚糖纳米粒能作为DNA的载体,用于肿瘤细胞的转染.

  • 微囊化PC12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微胶囊材料的生物学特征

    作者:雄鹰;王为;于炜婷;郭昕;王秋艳;胡国华;宋月平;马小军

    背景:帕金森病系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使纹状体内多巴胺减少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将分泌多巴胺的细胞或转染多巴胺合成限速酶基因的细胞进行脑内移植,能一定程度地逆转或改善症状,但存在免疫排斥的问题.目的:探讨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应用免疫隔离的方法进行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观察微胶囊的生物相容性及其机械强度.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生物医用材料工程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8/2004-02在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40只.PC12细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提供.方法:在纹状体内注射6-羟多巴胺盐溶液制备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其中制备模型成功大鼠25只,随机分为微囊化细胞移植组12只:将25μL的微囊化细胞悬液(相当于2.5×104个细胞)分两点定位注射到动物模型右侧(损毁侧)纹状体内.非微囊化细胞移植组7只:植入25μL裸PC12细胞悬液(相当于5×104个细胞).空微胶囊移植组6只:植入25μL的空微胶囊悬液.各组大鼠在移植后第7天注射阿朴吗啡(0.05 mg/kg),然后记录每只大鼠的旋转行为,1次/周,共12周.术后12周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回收微胶囊观察生物相容性和免疫隔离作用.主要观察指标:①微胶囊在大鼠纹状体内的生物相容性.②微胶囊的免疫隔离作用.③各组大鼠移植前后平均旋转圈数.结果:进入结果分析25只,其余均为模型制备不成功而脱落.①微胶囊的生物相容性:回收的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形态完整,表面光滑,无炎细胞浸润.②微胶囊的免疫隔离作用:微胶囊内的PC12细胞继续增殖,部分形成了细胞团.③各组大鼠移植前后平均旋转圈数:移植前各组大鼠的单侧旋转记录无明显不同(P>0.05).微囊化细胞移植组移植2周后平均旋转圈数明显低于移植前,甚至停止旋转,症状的改善保持至移植后12周.非微囊化细胞移植组的平均旋转圈数也明显低于移植前,但8,12周又有上升趋势,与移植前无明显变化(P>0.05).空微胶囊移植组移植前后的旋转圈数基本一致.结论:①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强度,在移植部位不引发炎症反应,并保持形态的完整性.②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有免疫保护作用,包封的PC12细胞移植到帕金森病大鼠的脑内可以长期存活,继续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通过合成和释放多巴胺,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症状.

  •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小鼠腹腔移植的生物学评价

    作者:孙林;张华安;王为;马小军

    目的:实验证明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具有一定的通透性和免疫隔离特性,用于体外细胞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植入体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细胞黏附和纤维化现象,因此对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作为细胞移植用的免疫隔离载体在体内的移植效应进行评价.方法:实验于2004-03/07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生物医用材料工程实验室完成.采用自制静电液滴发生器制备海藻酸钙凝胶微球,以一定浓度海藻酸钠溶液中和成膜后的海藻酸钙微球即得到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将对数生长的L 929细胞消化后与海藻酸钠溶液混匀,转移至静电液滴发生器,制备包封细胞微囊.取小鼠8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7组,每组12只.①对比观察材料对移植的影响:取3组小鼠,每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移植单纯的海藻酸钙胶珠、壳聚糖成膜的海藻酸钠微囊和外层用海藻酸钠中和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在移植后的第7天和14天观察微囊回收率.②对比观察粒径对移植的影响:另取两组小鼠,分别移植粒径为200 μm左右和粒径为500μm左右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于移植后1,4,14 d观察微囊回收率.③对比观察细胞的存在对移植的影响:取两组小鼠分别移植空的微胶囊和包封有L 929细胞的微胶囊.于移植后4,14 d观察微囊回收率.回收率=(回收微囊体积/移植微囊体积)×100%.结果:84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材料微囊回收率:壳聚糖成膜的胶珠引发的黏附重,外层以海藻酸钠中和后的微囊其次,而单纯的海藻酸钠胶珠在所考察的时间内基本没有引起黏附.②不同粒径微囊回收率:粒径为200 μm左右的微囊相对于粒径为500 μm的微囊引发的黏附略有增加,但差别不明显,粒径200 μm左右的微囊彼此聚集的特点导致回收率低于粒径为500μm左右的微囊.③在细胞微囊与空微囊回收率:与空胶囊比较,包封细胞的微囊黏附程度明显增加.结论:黏附程度随着粒径的增加而略有增加,壳聚糖是引发黏附的主要原因,细胞的存在提高了黏附程度.

  •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对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创面修复的影响

    作者:王红光;曹卫红;邹晓防;杨志祥;谷庆阳;王德文

    目的:探讨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形成早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实验于1999-06/2004-12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完成.选取二级健康雌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照射组40只、创伤组30只、正常对照组10只.照射组以60Coγ射线50Gy单次局部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动物模型,照射部位为双后大腿、臀部及全尾;创伤组于背部制作直径1.5 cm单纯皮肤伤口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创面内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400倍条件下光镜观察其相对含量,以视野内阳性细胞数量为准,分为阴性(视野内无阳性信号)、弱阳性(视野内可见10个以下阳性信号)、阳性(视野内可见11~30个阳性信号)、强阳性(视野内可见30个以上阳性信号).结果:实验共纳入8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73只,死亡7只.①照射组与创伤组大体观察:照射组照射后1~7 d未出现异常反应,第9天出现尾根部红肿及足底轻度红肿,第28天尾根部与大腿内侧脱毛、糜烂及浅小溃疡达高峰,第35天伤口仍未愈合,溃疡周围可见新生上皮迟缓长入,第55天溃疡周围新生上皮部分覆盖创面,伤口有收缩趋势,但仍未愈合.创伤组皮肤伤口均经历炎症渗出、伤口收缩、瘢痕愈合阶段,伤后1~2 d炎性渗出较多,第3天伤口开始收缩,伤后18 d时伤口全部愈合.②照射组与创伤组基本病理学变化:照射组:溃疡前期表皮细胞及毛囊上皮肿胀、核固缩、碎裂,真皮及皮下组织出现充血性血管反应,胶原纤维肿胀、融解、断裂、水肿、排列紊乱,并有灶状表皮浅层缺失灶;溃疡期溃疡表面为坏死组织层,其下为增生不良的肉芽组织,其内极少见新生血管,胶原纤维变性、融解、断裂、水肿,可见成纤维细胞松散聚集形成的细胞团.创伤组:伤后1~3 d,创面大量炎细胞、浆液和纤维素渗出,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加,散在肉芽组织形成;伤后5~9 d,肉芽组织增殖达到高峰,上皮细胞增殖旺盛;伤后11d,伤口逐渐愈合;伤后11~21 d,肉芽组织减少,由瘢痕组织取代;伤后21~28 d,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胶原纤维逐渐增宽呈条束状.③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结果:正常对照组:皮肤内无明显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阳性信号.创伤组:伤后5~10 d,创面肉芽组织内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呈强阳性,创面愈合后表达迅速减弱.照射组:形成溃疡前(照射后1~11 d)组织内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逐渐增强,呈阳性;溃疡形成后(照射后14~28 d)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较创伤组伤后5~10 d明显减弱.结论: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内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减弱可能与其愈合延迟有关,早期应用生长因子制剂可能有助于溃疡的愈合.

  • 釉基质蛋白对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合成蛋白的影响

    作者:刘兰宁;刘宏伟;金岩;王浈

    目的:检测釉基质蛋白作用下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合成蛋白的变化,分析釉基质蛋白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08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选取11~14岁儿童因正畸需要拔除的无牙周病及龋病的健康新鲜前磨牙,锐利刀片刮除牙根颈部1/3牙龈及牙周膜,采用全牙胶原酶消化法培养获得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证实为外胚间充质细胞.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分为2组:对照组为含10 mL/L新生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液,实验组为100 mg/L釉基质蛋白,用含10 ml/L新生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液配制.将第3代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制备成密度为1×104/mL的细胞悬液,接种入预先放置有细胞爬片的6孔板中,24 h后按实验分组更换诱导液.逐日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第3,7天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两种细胞骨涎蛋白、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牙骨质附着蛋白的表达.结果:①细胞形态学观察:加入诱导因子初期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随时间延长,实验组细胞突起逐渐变短,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②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对照组骨涎蛋白、骨桥蛋白呈弱阳性到阳性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骨涎蛋白、骨桥蛋白均呈现不同程度胞浆着色加深,与作用时间成正比.对照组细胞骨粘连蛋白基本为阴性表达,而实验组细胞第3天时即检测到了骨粘连蛋白的表达,且随时间的延长染色加深.未经釉基质蛋白处理的牙骨质附着蛋白抗体为阴性表达,经过釉基质蛋白作用第3,7天均检测到牙骨质附着蛋白抗体的弱阳性表达,胞浆着色呈淡棕黄色.设立的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均未见着色.③釉基质蛋白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合成骨涎蛋白、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第3,7天骨涎蛋白和骨桥蛋白均明显上调(184.31±5.67,168.20±6.93;181.42±4.99,163.91 ±5.86;213.02±5.40,194.81±5.06;211.12±5.59,182.06±6.66;P均<0.01),骨粘连蛋白对照组未表达,实验组第3天时检测到表达;实验组第7天骨涎蛋白、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上调幅度均明显高于第3天(163.91±5.86,168.20±6.93,P<0.05;182.06±6.66,194.81±5.06,P<0.01;196.73±5.47,204.67±5.12,P<0.01).结论:釉基质蛋白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具有上调骨涎蛋白、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的作用,随时间延长这种促进作用愈明显;并能诱导细胞表达牙骨质附着蛋白.釉基质蛋白在一定浓度下可使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向成骨、成牙骨质样细胞分化.

  • 体外培养大鼠胰岛分泌功能与利培酮和氯氮平及其代谢产物的干预效应

    作者:王高华;王惠玲;周媛;王晓萍

    背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中氯氮平对糖代谢影响大,利培酮影响较小,介于氯氮平、奥氮平和传统抗精神病药之间.目的:比较利培酮、氯氮平及其代谢产物去甲氯氮平和N-氧化氯氮平对体外培养的胰岛分泌胰岛素功能的影响,从而了解其对糖代谢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材料:实验于2003-9/2004-01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实验中心完成.选用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只.方法:①采用经典的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纯化胰岛.②以含2 g/L牛血清白蛋白和3.3 mmoL/L葡萄糖的Hanks液每孔1 mL,预孵育30 min,弃上清.每6孔为一组,共5组:对照组、利培酮组、氯氮平组、去甲氯氮平组和N-氧化氯氮平组的孵育液均含1 g/L二甲基亚砜、3.3 mmoL/L或16.7 mmoL/L的葡萄糖液1mL;利培酮组、氯氮平组、去甲氯氮平组、N-氧化氯氮平组的孵育液中另含1 μmoL/L的利培酮、氯氮平、去甲氯氮平(DCLO)、N-氧化氯氮平(NCO);各组有3孔继续孵育1 h,另外3孔继续孵育4h;吸取上清液,保存于-20℃冰箱中待测.重复3次.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上清液中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和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量.③实验结果以中位数M(P25,P75)表示;数据间差异性测定采用Mann-Whitney非参检验法.主要观察指标:各组上清液中胰岛素分泌量比较.结果:①对照组孵育1和4h后糖刺激胰岛素分泌高于基础胰岛素分泌量[1.91(1.68~2.62),2.21(1.59~3.05)μU/IEQ;1.05(0.71~1.15),1.65(1.16~1.84),P<0.05],说明胰岛生物学功能良好.②利培酮组和N-氧化氯氮平组孵育1和4 h后,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和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氯氮平组孵育4 h后,基础胰岛素分泌量低于对照组[1.65(1.16~1.84),1.08(0.88~1.20)μU/IEQ,P<0.05].去甲氯氮平组孵育1和4 h后,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15(0.84~1.32),1.91(1.68~2.62)μU/IEQ;1.08(O.62~1.33),2.21(1.59~3.05)μU/IEO,P<0.05,0.01].结论:氯氮平影响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其代谢产物去甲氯氮平影响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量,而利醅酮不引起胰岛素分泌缺陷.

  • 正常人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β-半乳糖苷酶的变化

    作者:蔡霞;高学军;冯令军;张鹏;唐胜建

    背景: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常用于研究细胞水平的衰老,β-半乳糖苷酶是鉴别衰老细胞的标志酶,本实验拟观察正常人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β-半乳糖苷酶的变化情况.目的:建立一个稳定的二倍体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了解正常人成纤维细胞老化过程中β-半乳糖苷酶的变化规律.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潍坊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材料:实验于2000-09/2002-09在潍坊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实验样本来源于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行包皮环切术的6~8岁正常男性儿童(n=20)切除的健康包皮组织.方法:①成纤维细胞培养:取包皮组织,分离真皮和表皮,真皮部分用含100 mL/L胎牛血清DMEM培养液终止胰蛋白酶作用,再用200 U/mLⅠ型胶原酶37℃条件下消化30 min,收集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皿中,细胞培养达80%汇合时进行传代培养.②细胞鉴定: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增殖情况、透射电镜及抗vimen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③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观察对比: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按群体倍增水平分为两组,第一组代表年轻细胞,采用10代龄;第二组代表老化细胞,采用65代龄.进行消化传代,分别按2×104,4×104分别接种于24孔培养板内.每隔24 h消化计数,每次每组计数3孔,计算均值.共记数8 d,以培养时间为横轴,细胞数为纵轴,绘制生长曲线并计算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④β-半乳糖苷酶组化检测及阳性细胞的半定量分析:成纤维细胞每5 n代龄(共13代)作细胞爬片,漂洗,加入SA-β-gal染色液,37℃孵育48 h.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蓝染细胞为阳性细胞,每次随机挑选视野计数500个细胞,得到阳性细胞百分率.主要观察指标:①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②正常人成纤维细胞老化过程中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结果:①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细胞生长曲线显示,老化细胞生长速度较年轻细胞明显减慢.年轻细胞大增殖数约为47.3×105,对数生长期在3.0~6.0 d,细胞倍增时间为2.18 d.老化细胞大增殖数各为8.5×104,对数生长期分别在4.0~7.5 d,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依次为3.86d.②正常人成纤维细胞老化过程中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与年轻细胞组(阳性细胞率=4%)相比,衰老细胞组中阳性细胞率(60%)大为增强.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β-半乳糖苷酶染色的阳性率和细胞代龄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92,P<0.01).结论:在正常人成纤维细胞从年轻向老化发展的过程中,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呈增高的趋势;与年轻细胞相比较(占4%),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在老化细胞中显著增强(占60%),且这种增强与细胞衰老表型的出现和细胞增殖能力的丧失相平行,可反应细胞的老化程度.本实验为建立成纤维细胞衰老模型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也为老年学及肿瘤生物学甚至组织工程学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核心蛋白聚糖对兔屈趾肌腱损伤位点胶原纤维形成以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延迟效应

    作者:熊雁;张正治;可金星;路菊;陶忠芬;潘峰;孙玮

    目的:观察兔屈肌腱损伤位点直接注射核心蛋白聚糖后对胶原纤维形成的作用,以及其改善兔屈肌腱损伤后的愈合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中心实验室进行.选取成年日本大耳白兔18只.按术后不同时间随机分成2,4,8周组,每组6只.①取兔后肢的第2趾,暴露深屈肌腱,横行切断.右侧肌腱缝合位点直接注射核心蛋白聚糖100μL(0.25g/L)为实验趾;左侧肌腱缝合位点注射磷酸盐缓冲液(1倍的磷酸盐缓冲液)100 μL为对照趾.石膏固定.②各组兔肌腱大体粘连性状观察:于术后2,4,8周分别暴露粘连组织、腱鞘和肌腱,观察肌腱粘连形状(肌腱粘连分为4级,Ⅰ级为无粘连,Ⅴ级为广泛粘连).③各组兔肌腱缝合段组织学观察:于术后2,4,8周取实验趾和对照趾肌腱缝合区切片.随机取2个标本切片做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成纤维细胞计数;2个标本切片做Masson3色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含量;2个标本行透射电镜观察肌腱愈合中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的超微结构.结果:18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肌腱大体粘连性状观察结果:8周组,实验趾吻合口光滑,愈合良好,Ⅰ,Ⅱ级粘连,肌腱滑动性好;对照趾吻合口形成Ⅳ,Ⅴ级粘连,与腱鞘很难分离,肌腱滑动性极差.②兔肌腱缝合段成纤维细胞计数结果:2周组实验趾显著少于对照趾[(708.67±73.30),(4 289.33±55.79)个/视野].4周组实验趾多于对照趾[(6 734.83±192.91),(3 322.33±183.32)个/视野].8周组实验趾和对照趾无明显差异[(3 525.17±166.36),(3 267.50±167.91)个/视野].③兔肌腱缝合段胶原纤维含量观察结果:光镜下观察,8周组实验趾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多,排列规则,胶原束直径一致,胶原纤维成熟.对照趾胶原纤维不规则,胶原束直径大小不一,成熟度有所增加.④兔肌腱缝合段超微结构观察结果:8周组实验趾胶原原纤维成熟排列规则,粗细均匀,纤维周期横纹清晰,腱细胞细胞质空泡减少.对照趾胶原原纤维不排列,纤维周期横纹不清晰,腱细胞活跃,胞突增多,胞质内大量空泡.结论:①核心蛋白聚糖对胶原的形成和成熟起到一个调节作用,使胶原束的直径更加一致,达到一个理想的胶原愈合.②延迟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够明显改善肌腱损伤后的愈合质量.

  • 应用骨髓基质细胞及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兔桡骨实验性缺损

    作者:付春江;毕郑钢;张军;曹杨

    背景:应用干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的方法修复骨缺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应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设计:左右侧对照实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中心.材料:10~个月新西兰大白兔1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2.5 kg.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将兔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培养、传代扩增.取兔12只行桡骨中段截取1.5 cm骨质,造成完全骨缺损.于左侧缺损处植入载有骨髓基质细胞的胶原海绵,右侧植入单纯胶原海绵对照.12周后麻醉状态处死动物,比较基质细胞和胶原海绵复合物移植与单纯胶原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X射线片评价标准按骨缺损修复分期方法(分为0~5级,5级为骨缺损全部被新骨替代,0级为无新骨修复).主要观察指标:兔桡骨缺损处大体观察,X射线观察,组织化学观察及电镜观察结果.结果:纳入12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侧兔桡骨缺损处大体观察: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处骨痂坚实突出于骨缺损处,与断端连续性好.对照侧无连续骨痂通过骨缺损处,断端间有纤维组织连接.②两侧兔桡骨缺损处X射线观察:在第12周实验侧有连续骨痂通过骨缺损处,髓腔通畅,塑形不完全.对照侧无连续骨痂通过断端.③两侧兔桡骨缺损处组织学观察:第12周实验侧骨缺损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及新生基质.对照侧仅在断端间见少量骨细胞,断端处为纤维组织充填.④兔桡骨缺损电镜观察:实验侧成骨细胞接近正常骨细胞可见大量丰富扩张内质网,蛋白合成旺盛,细胞器含量丰富.结论:骨髓基质细胞作为一种骨源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经过扩增可以用作种子细胞,通过组织工程的方法可以修复骨缺损性疾病.

  • 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及其低免疫源性实验

    作者:王庆海;曾秋棠;杨靖;李小峰

    目的:通过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验证其多能分化特性,检测分化后的细胞进行免疫源性.方法:①实验于2003-03/2004-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1月龄Wistar大鼠20只.②贴壁法体外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用化学物质5-氮杂胞苷诱导24 h,免疫组化检测诱导后的细胞心肌特异性蛋白的表达,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源性.③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1:单独的反应细胞组;对照组2:刺激细胞+反应细胞.实验组1:不同数量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1×107,1×108,1×109 L-1+反应细胞;实验组2:不同数量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1×107,1×108,1×109L-1+刺激细胞+反应细胞.以抑制率表示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调控活性.④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方差齐检验后,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部分诱导后的细胞胞浆结蛋白,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连接蛋白-43免疫组化呈阳性反应.②实验组1(加入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为1×107,1×108,1×109L-1时)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每分钟脉冲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4 610.106±276.16,3 704.55±159.50,2 881.317±114.62,8 232.333±351.71,P<0.05),各剂量骨髓间质干细胞组间差异明显(P<0.05).③实验组2(加入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为1×107,1×108,1×109L-1时)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43.9%,55.1%,65.7%,1.65%,P<0.05),各剂量骨髓间质干细胞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潜能,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可以抑制正在进行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具有低免疫源性,可用于同种异体移植.

  • 复合骨髓基质细胞的藻酸钙凝珠体外培养特征

    作者:李文辉;侯筱魁;汤亭亭;王友

    背景:载体材料是种子细胞生长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实验进行了软骨细胞在藻酸钙凝胶载体中的长期体外培养.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复合藻酸钠形成的藻酸钙凝珠体外培养扩增后其细胞活力、组织形态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郑州大学骨科研究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骨科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1-09/2002-03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骨科实验室完成.4~6周龄新西兰大白兔8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提取.方法:取白兔8只,麻醉后,用肝素预处理过的16号穿刺针于股骨第3转子下抽取骨髓1.0~2.0 mL,用于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传代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制备藻酸钠溶液;藻酸钠复合骨髓基质细胞形成藻酸钙凝珠,细胞密度为1×109 L-1,体外培养4周.①骨髓基质细胞活力观察采用锥虫蓝染色,倒置相差镜下观察.②骨髓基质细胞组织学检测采用甲苯胺蓝染色.③骨髓基质细胞超微结构观察采用透射电镜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骨髓基质细胞活力.②骨髓基质细胞组织学观察.③骨髓基质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结果:①骨髓基质细胞活力: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为圆形,大小不一,部分细胞呈团状分布,胞核清楚,个别为双核细胞,几乎无蓝染细胞.②骨髓基质细胞组织学观察结果:细胞与材料均匀混合,材料无着色;细胞均匀着色,大小不一,核大浆少,个别为双核或多核细胞,可见细胞分裂相;细胞结构完整、轮廓清楚,周围有少量的异染性反应.③骨髓基质细胞超微结构:结构正常,无线粒体肿大及核糖体脱颗粒现象发生;胞核完整,形态幼稚且较大,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见双核.结论:①复合骨髓基质细胞的藻酸钙凝珠亲水性好,营养物质易于渗透,适合细胞生长、增殖.②骨髓基质细胞增生分裂能力活跃,通过体外培养,使体内骨髓基质细胞实现数目扩增是可行的.③藻酸钙复合骨髓基质细胞用于组织工程方法修复骨软骨缺损具有可行性.

  • 地塞米松对骨髓基质细胞中骨保护素与核因子κB活化受体配体基因表达的干预作用

    作者:蔡马;张宝;姜立

    目的:观察应用地塞米松后骨髓基质细胞中骨保护素与核因子κB活化受体配体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地塞米松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09在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生理生化教研室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6周龄SD大鼠4只,抽取大鼠股骨骨髓,使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有核细胞,贴壁分离法获取骨髓基质细胞,以2×104/cm2的密度接种进行细胞传代与分组实验.实验分2组,对照组继续用原培养液培养;实验组在原培养液基础上加入地塞米松(浓度10-7mol/L)诱导培养.两组细胞继续培养1周后,抽取总RNA进行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比较两组骨髓基质细胞中骨保护素与核因子活化受体配体基因的表达水平.骨保护素与核因子κB活化受体配体mRNA表达量用β-actin表达量来标准化.结果:①骨保护素mRNA表达水平(骨保护素/β-actin):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21±0.12,2.05±0.11(t=10.320,P<0.01)].②核因子κB活化受体配体mRNA表达水平(核因子κB活化受体配体/β-actin):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53±0.14,1.17±0.19(t=11.525,P<0.01)].③核因子κB活化受体配体/骨保护素mRNA表达水平比值: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21±0.17,0.62±0.08(t=16.925,P<0.01)].结论:加入地塞米松后骨髓基质细胞骨保护素分子合成减少,从而减弱其对核因子κB活化受体配体-核因子κB活化受体信号轴的抑制作用,因此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作用相对增强,导致骨重建失衡.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迪谢内肌营养不良模型鼠的肌肉病理学改变

    作者:谢模英;杨慧民;褚倩;傅新巧;张苏明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迪谢内肌营养不良模型鼠后肌肉病理改变,及迪谢内肌营养不良致病基因dystrophin蛋白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7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神经科实验室进行.取4~6周龄C57BL/6雄性小鼠的股骨和胫骨,采用密度梯度分离和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①正常组:2周龄C57BL/6小鼠4只,不干预.②对照组:2周龄mdx鼠4只,左后腿腓肠肌注射50μL磷酸盐缓冲液.③移植组:2周龄mdx鼠4只,左后腿腓肠肌注射50 μ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悬液(约1×106).16周后3组小鼠麻醉下取左腿腓肠肌中部肌肉,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核内移肌纤维占总肌纤维百分率,及dystrophin免疫组化染色计算阳性纤维与总肌纤维百分率.结果:12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核内移肌纤维占总肌纤维百分率:正常组肌纤维少核内移(1.2%);对照组肌纤维大小不等,大量核内移(75%);移植组肌纤维核内移明显减少(23.3%).②dystrophin染色阳性纤维与总肌纤维百分率:正常组为100%,移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5%,23.3%).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迪谢内肌营养不良模型小鼠mdx,可使其骨骼肌细胞膜骨架蛋白dystrophin恢复,肌肉病理改变好转,且疗效持续到治疗后4个月以上,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mdx小鼠治疗有效.

  • 不同传代倍数胎儿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观察

    作者:李敏霞;孟保福;龚红梅;王利霞

    目的:观察不同传代倍数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提供部分实验参数.方法:实验于2004-03/10在安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和安阳肿瘤医院临床实验室完成.采用全髓直接接种法分离培养13~18周胎龄水囊引产新鲜胎儿股骨骨髓(获提供者知情同意标本用于此实验).贴壁细胞达90%以上融合时消化传代.传代细胞部分以1×109 L-1的细胞密度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的L-DMEM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传代;部分在培养基中添加成骨诱导剂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及抗坏血酸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如此连续传10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细胞化学染色检测成熟成骨细胞的标志酶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鉴定不同代次培养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结果:①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百分率:传代7代以内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无显著差异,均在87.5%以上(P>0.05);以第3代强达93.4%.第8代后逐渐减弱,为72.7%~51.3%.②碱性磷酸酶活性:传代7代以内无差异(P>0.05),以第3代高,为(2 307.1±15.0)nkat/L,第8代后逐渐降低,至第10代仅为(905.2±10.0)nkat/L.结论:不同代次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不同,8代以后明显减弱.提示脱离了体内环境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逐渐老化.做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不宜超过7代.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基因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后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肖骏;王岩

    目的:将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转染兔骨髓基质细胞,使其在该细胞中瞬时表达,并观察该表达载体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实验于2004-08/1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①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取4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提取.培养的第2代细胞用于实验.②基因转染:将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转染兔骨髓基质细胞,对照组则为空载体pcDNA3.③转染与非转染骨髓基质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④转染细胞的增殖状况检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各组吸光度(A)值(A值越大表示细胞增殖越强).结果:①转染与非转染骨髓基质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表达:琼脂糖凝胶电泳的结果显示,未转染和转染pcDNA3质粒的细胞仅出现内参照β-肌动蛋白的条带,而转染的细胞出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和β-肌动蛋白的两条带.②转染细胞的增殖状况:24,48,72 h各时间点单纯骨髓基质细胞组和转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骨髓基质细胞组细胞增殖均显著高于与对照组(72 h:1.233±0.45,1.575±0.45,0.482±0.04,P<0.01);转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骨髓基质细胞组显著性高于单纯骨髓基质细胞组(P<0.01).结论:将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基因转入软骨组织工程佳种子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明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效应,并初步证实了其促进种子细胞的成骨活性.

  • LIM矿化蛋白-1在脊柱外科中的实验研究现状

    作者:白玉树;侯铁胜

    目的:LIM矿化蛋白-1是一种细胞内非分泌蛋白,能够直接或间接的诱导骨化,调节骨形态蛋白、蛋白多糖和胶原等物质的代谢.目前已成为脊柱外科实验研究现的热点课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8-01/2005-03期间与LIM矿化蛋白-1脊柱外科实验相关的文章,检索词"LIM,mineralization,protein",并限定文献语种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 1998-01/2005-03期间与LIM矿化蛋白-1脊柱外科实验相关的文章,检索词"LIM矿化蛋白",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LIM矿化蛋白-1的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29篇相关文献,1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其中13篇为应用随机、盲法、对照的观察对比研究,3篇为综述进展.排除的113篇文献是由于内容陈旧或重复.资料综合:LIM矿化蛋白-1能够诱导成骨、促进融合、改善椎间盘代谢以及防治骨质疏松等,应用病毒载体转染的方法已经在动物的体外和活体实验中得到证实.人体针对承载LIM矿化蛋白-1载体病毒的免疫抑制可以克服.大剂量的地塞米松、反寡义核苷酸可以抑制或阻断LIM矿化蛋白-1的表达,而补肾方药可减轻或逆转这种抑制效果.LIM矿化蛋白-1的另外两种同源蛋白与之有着相似但却不同的生化作用,而LIM矿化蛋白-1诱导成骨促进融合的作用却与其共有的LIM蛋白功能域无关.结论:LIM矿化蛋白-1是一种有效的成骨细胞分化促进进子,其调控作用是通过骨形态蛋白实现的.LIM矿化蛋白-1对椎间盘以及椎体退变的调控作用较复杂,有待于近一步深入分析.

  • 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的研究现状

    作者:贺利军;陆斌;陈向阳;李战宁;张文苑;魏斌;李朝辉

    目的:回顾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进而寻求理想的前路减压、植骨方法,促进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和植骨融合率的提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4-12期间的关于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的文章,检索词"Advance of anterior decompression,bonetransplantationfino materials of ceruicl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4-12期间的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的文章,检索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材料",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上述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的文献,然后筛初非随机实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以是随机对照实验作为纳入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5篇关于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的随机和非随机实验,18个试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67篇.资料综合:18个试验包括运用不同方法进行颈椎前路减压,使用不同植骨材料进行椎体间融合,并且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论:颈椎前路手术以成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主要方法,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发展迅速,大量研究发现环锯减压、圆柱状自体植骨块植入技术,对于椎间盘切除患者,临床骨融合率高.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培养移植

    作者:李颖;张林

    目的: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培养后自体移植被认为是眼表疾病的佳治疗方法,因此,有必要深入认识角膜缘干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特征、组织学解剖和微环境以及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方面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5-01/2002-12的文章,检索词"limbus corneae,stem cells,autotransplant",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http://www.wanfangdata.com.cn1995-01/2002-12的文章,检索词"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移植",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选择与角膜缘干细胞组织学、生理病理学研究的相关及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培养移植相关文献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动物实验研究.②临床观察应用研究.排除标准:①重复研究.②综述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20多篇上述相关文献.选择符合标准的15篇文章进行综合分析.资料综合:①角膜缘干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特征:角膜上皮干细胞具有其他定向干细胞相似的特性,有很强的增殖和细胞分裂能力;处于低分化状态;细胞周期长;分裂不对称.②角膜缘干细胞组织学解剖:在角膜缘基底部的Vogt栅栏区乳头状结构中的某些基底细胞即是角膜缘干细胞.③角膜缘干细胞与微环境:干细胞的增生和分化受到血清来源的因素及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因此,微环境中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角膜缘干细胞的增生分化,从而导致各种角膜损伤性疾病的发生.④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将严重眼表疾病患者健眼的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培养到羊膜载体上进行自体患眼眼表移植.观察术后2~5 d内角膜上皮即可再生,1个月后视觉灵敏度明显增加,术后观察4个月,可见角膜上皮完整性以及持续性新生血管消退.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培养后移植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其中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培养后移植治疗眼表疾病已初步获得成功,然而这种移植术后远期疗效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培养后的角膜缘上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生理、生化和免疫特性的变化及移植的载体、移植后细胞的移行、黏附、增殖和分化能力等问题,以及对于干细胞独特的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干细胞的纯化与体外培养,如何控制干细胞的分化及细胞因子对干细胞的影响等都尚待需进一步研究.对没有任何自体角膜缘干细胞来源双眼伤患者可否行同种异体角膜缘干细胞培养后移植?是否通过培养角膜缘干细胞的抗原性可能发生改变从而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这将是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 组织工程方法修复涎腺缺损

    作者:李龙江;赵洪伟

    目的: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组织工程方法修复涎腺缺损的研究较多,涎腺组织工程化修复重建的基础实验与临床应用均有新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0-01/2004-12相关涎腺组织工程的文献,检索词"salivary gland,tissue engineering",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 1998-01/2004-12相关涎腺组织工程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涎腺,组织工程",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涎腺组织工程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涎腺缺损与修复.②涎腺的组织工程修复方法.排除标准:①涎腺的良恶性肿瘤.②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7篇关于涎腺组织工程的文献,纳入21篇符合标准的文献,9篇文献对涎腺组织工程的方法及材料进行评价.资料综合:由于涎腺腺细胞体外培养容易,保持了生物学特征,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组织工程化人工涎腺的研究中.涎腺腺细胞为高度分化的上皮细胞,不易分离,在体外培养难以保持分化状态.目前,在许多组织内找到了具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而涎腺暂时未能分离出干细胞.但推测涎腺腺体内有干细胞的存在.为了获得更多的功能细胞进行细胞与材料、细胞构建组织的实际研究需要,研究者进行了涎腺种子细胞永生化的研究.通过结合免疫、化学、放射及影像学等多学科的技术发展,使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关系,进而阐明材料对细胞的作用机制.结论:涎腺组织工程方法修复涎腺缺损是肯定可行的,但涎腺组织工程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透过血脑屏障的可能性

    作者:王昌铭;王景周

    目的:探讨血脑屏障对脐血单个核细胞的选择性通透性.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Elsevier全文数据库1996/2004与脐血单个核细胞及血脑屏障相关文章,检索词"umbilical cord blood cells,mononuclear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s,Intravenous,Intraarterial,intracarotid,blood brain barrier",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2002/2004期间的文章,检索词"脐血细胞、单个核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血脑屏障",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有关血脑屏障和脐血单个核细胞或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向脑实质定向迁移的文献.排除标准:文献中重复研究、综述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8篇相关文献,其中10篇因系重复研究而被筛除.选取的28篇分别选自19种不同的杂志.资料综合:28篇文献对脐血单个核细胞如何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移植脐血单个核细胞能够透过血脑屏障在宿主中枢神经系统内存活、分化为神经细胞,并迁移到病变部位与宿主神经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整合而改善感觉、运动和认知等神经功能的缺损.不同的病理生理情况下血脑屏障对其有选择性通透作用,脐血单个核细胞进人脑组织的主要机制为黏附分子介导的特异性转移、血脑屏障固有簿弱环节、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及病变组织的趋化作用等. 结论:已证实脐血单个核细胞经外周血管输入可透过血脑屏障,并改善神经功能的缺损,这为移植干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 转化生长因子β与关节软骨损伤的组织工程化修复

    作者:黄涛;吕刚

    目的:各种生长因子与软骨细胞再生的关系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并开始进行生长因子与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研究,总结转化生长因子β在关节软骨修复中的新进展,为其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 1995-01/2004-12与关节软骨损伤的机制和类型、转化生长因子β、转化生长因子β与关节软骨修复的研究有关的文章,检索词"TGF-β,articular cartilage"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http:∥www.zglckf.com及相关连接的数据库中1999-01/2004-12与转化生长因子β、关节软骨修复的研究有关的文章,检索词"转化生长因子β,关节软骨",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为与转化生长因子β修复软骨损伤有关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研究及Meta分析类文章.未排除文章中是否应用随机设计、对照、盲法.资料提炼:收集到有关转化生长因子β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修复软骨损伤的文章95篇.1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56篇内容陈旧的文章及24篇重复性研究.15篇文献中3篇涉及关节软骨损伤的机制和类型,6篇涉及转化生长因子β的生物学功能,6篇涉及转化生长因子β与关节软骨损伤修复.资料综合:①超过关节软骨生理耐受限度的撞击、剪切、扭曲和摩擦等外力都可致关节软骨损伤,关节软骨缺损分为部分厚度和全层关节软骨缺损两种类型,关节软骨自身修复能力很差.②转化生长因子β是多种功能的多肽生长因子,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途径均能产生转化生长因子β,并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结合,开始信息传递.③转化生长因子β通过刺激骨、软骨细胞合成胶原和基质蛋白,快速形成细胞外基质,达到其促进骨、软骨损伤修复的作用.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在关节软骨损伤的组织工程化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通过发挥软骨诱导作用,促进干细胞分化为软骨;或促进软骨特异性基质的合成,如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在当前各种软骨缺损修复方法都存在缺陷的情况下,转化生长因子β作为具有良好软骨诱导作用的细胞因子,将在软骨组织工程中有广阔应用前景.

  • 全耳郭缺损的修复

    作者:曾文;葛夏文;颜永年;林峰;周天瑞

    目的:耳郭重建是全耳郭缺损修复的主要手段,是目前整形外科中具挑战的手术之一.通过对不同的耳郭重建方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优缺点,探求全耳郭缺损修复的发展趋势.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Elseviers和Pubmed数据库1959-01/2004-12有关耳郭重建方面的应用及相关文章,检索词为"ear reconstruction,microtia,auricle reconstruc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计算机检索CNKI 1995-01/2004-10有关耳郭修复方面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有关全耳郭缺损修复的各种方法的原理及实施方案.②耳郭重建的临床应用和动物实验.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6篇相关文献,将研究内容相似的文章进行归类,并将不同研究方法的权威人物发表的文献进行提取,终获得14篇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资料综合:在文献中,有6篇是采用自体软肋骨来修复全耳郭缺损的,从早方法的提出到目前新的发展,有4篇是采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支架来修复的,介绍了其原理、方法及临床应用的情况,有2篇是介绍种植赝复体进行修复的,有2篇是关于应用组织工程技术进行修复的方法,主要是做了动物实验.结论:通过对现有全耳郭缺损修复方法的比较,可知组织工程技术将是耳郭再造具潜力的方法.

  • 汗腺发生及形态结构在汗腺重建中的可能性

    作者:李海红;周岗;付小兵

    目的:通过对汗腺发生、形态、结构以及神经支配和汗液产生及汗腺细胞电生理实验的归纳总结,加深对汗腺再生与重建理论依据的认识.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0-01/2005-01与汗腺发生、形态、结构以及神经支配及汗液产生机制的相关文章,检索词"sweat gland,structure,function",并限定文章语种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清华全文期刊数据库1990-01/2005-01与汗腺发生、形态、结构、神经支配及汗腺细胞电生理实验的相关文章,检索词"汗腺、发生、结构、功能",限定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汗腺发生、形态、结构、神经支配及汗液产生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10篇相关文献,14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70篇文献是由于内容陈旧或重复.资料综合:140篇文献中,86篇涉及汗腺发生、形态与结构,31篇涉及汗腺的神经支配,23篇涉及汗液产生及汗腺细胞电生理实验.①汗腺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赖于表皮基底膜区的生理性稳定与真皮-表皮间的相互作用,是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与细胞外基质、表皮生长因子共同协调作用作用的结果.②汗液从汗腺的分泌部分泌时为近等渗液,流经导管时,钠、氯和一些水分被重吸收,使汗液的成分发生变化,终以低渗液从皮肤表面排出.③汗腺导管细胞和分泌细胞具有不同的电生理现象,正常状态下分泌细胞静息膜电位明显高于导管细胞.④大量体外实验成功分离并培养了汗腺的导管细胞、分泌细胞以及肌上皮细胞,并对其形态发生、生长调控及分化与功能进行探讨以期重建汗腺.结论:由于表皮干细胞与汗腺在发育学上有共同的起源,有可能利用表皮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定向分化,从而再生汗腺.另外大面积烧伤患者仍有部分残留的汗腺,有可能通过加速汗腺再生速度和消除瘢痕组织中的屏障因素来重建汗腺.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

    作者:王苏;邢建丽

    目的:通过分析国外近年来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新疗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2000-01/2005-05的与多发性硬化治疗相关文献,检索词为"Multiple Sclerosis,Newtreatment",同时检索了军事医学图书馆馆藏杂志,均限定文献语种为English.资料选择:首先对资料进行初选,选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随访超过1年并且做了MRI对照观察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搜集到新方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文章191篇,其中8篇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6篇随访观察不满1年或治疗前后无MRI对照的资料被去除.其他文章来自图书馆资料.选取其中的12篇进行综述.将所选资料按照多发性硬化的分类、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现状分别进行论述.资料综合:多发性硬化按照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复发-缓解型,继发进展型,原发进展型和爆发型4种亚型.动物实验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可行性,进入临床试验后,造血干细胞移植多用于治疗病情难以控制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已获得了初步的临床体验.但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观察刚刚起步,尚有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殛待解决.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确切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但对于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继发进展型、原发进展型和和爆发型多发性硬化患者不失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 组织工程骨的再血管化研究

    作者:王玉学;毕郑钢;杨成林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的方法及其应用效果和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2004-06期间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方面的相关文章,检索词"Tissue engineered bone;Revasculariz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清华同方数据库2000-01/2004-06期间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资料选择:资料纳入标准①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方法和对照之间的比较研究.②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方法之间的比较研究.资料提炼:共检索到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方面的相关文献31篇,筛除明显不随机试验研究和重复研究8篇,共有23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其中有2篇为关于松质骨和羟基磷灰石三维孔隙结构的研究,2篇为在支架材料中种植细胞密度的研究,6篇为在支架材料中复合生长因子的研究,5篇为血管内皮细胞与成骨细胞联合培养方面的研究,2篇为在组织工程骨中植入血管束的研究,3篇为用筋膜包被组织工程骨的研究,3篇为预构组织工程骨的研究.资料综合:支架材料适宜的三维孔隙结构、在支架材料上以适宜的密度种植种子细胞、在细胞和支架材料复合物中复合适量的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与成骨细胞以适宜的比例联合培养后与支架材料复合移植、将血管束植入组织工程骨、用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及将组织工程骨预先置于各种带蒂肌瓣中预构均有利于组织工程骨的再血管化.预构组织工程骨是在异位完成血管化,不受骨缺损局部条件的影响,其临床应用前景可观.结论:将组织工程骨置于体内血液供应良好的带蒂组织内预构,是在异位完成组织工程骨的再血管化,形成具有血运的组织工程骨,然后行带蒂或吻合血管的组织工程骨移植修复骨缺损,不受骨缺损局部血液供应条件的影响,理论上可明显提高组织工程骨的成活率和修复骨缺损的成功率.

  • 应用单平面和多平面截骨术矫治脊椎后凸实验中发生的生物力学损伤特征比较

    作者:郭卫春;明江华;彭昊;陶海鹰;马友缘

    背景:关于单平面和多平面截骨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已颇多,但两者间生物力学特点直接比较的实验结果不多.目的:探讨单平面截骨Dick钉固定和多平面截骨Luque棒固定治疗脊椎后凸的生物力学损伤特点.设计:随机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实验室.材料:12具新鲜小牛胸腰段脊柱标本,年龄三四岁.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09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将12具新鲜小牛胸腰段脊椎标本(T8~L5)随机分成完整组、单平面截骨Dick钉固定组(Dick组)和多平面截骨Luque棒固定组(Luque组),每组4具.以侧弯方式进行超生理负荷试验,损伤试验在Instron5500型万能材料试验机上以10 mm/min的速度匀速度加载,直至标本发生骨折或脱位而屈服.记录截荷值的变化并观察损伤模式,绘制损伤试验的载荷-位移曲线.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牛脊柱标本损伤性右侧弯试验截荷-位移曲线.结果:12具小牛脊柱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完整组标本在3 600 N的弯曲载荷下屈服,曲线形态缓和;单平面截骨Dick组在2 800N时屈服,曲线亦较缓和;多平面截骨Luque组加载至7 160 N才屈服,抵抗力几乎直线下落至4 000 N以下,此后曲线平缓.结论:实验中多平面截骨Luque棒固定的大抗屈服能力稍优于单平面截骨Dick钉固定组,但不足以构成临床应用中决定取舍的依据,两种术式术后脊柱稳定性坚强可靠,有利于术后脊柱功能的恢复.

  • 人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后颈椎应力分布评价

    作者:沈强;罗亚平;管志海;侯筱魁;王以进

    目的:采取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手段,评价颈椎间盘假体植入后颈椎应力分布及力学性能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4/05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实验室进行.采集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家属自愿捐助).颈椎间盘假体采用医用不锈钢和医用聚乙烯材料制作,高度为5 mm,深度为14 mm.屈伸活动度为8°,左右侧弯10°.实验标本在C3~7平面截取标本并在上、下截面浇灌骨水泥平台,两端平行度≤1°.分为正常组(未置换假体前)和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假体后),每组均为6个标本.模拟人体正常颈椎受力状态,选择50,100和150 N 3个级别载荷,测试两组C4~5椎节在屈曲、伸展和侧屈状态下,椎体和关节突关节应变和应力.结果:两组各6个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颈椎椎体和小关节的载荷-应变变化:正常颈椎在载荷150 N时,屈曲位C4微应变为1 406±98,C5为860±60;随着载荷增加,C4应变增加较大.伸展位,C4微应变为2 035±140,C5为1 450±102;随着载荷增加,C4和C5应变均增大.侧屈位时,颈椎应变情况位于屈曲位和伸展位之间.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C4,C5和C4~5关节突关节在各种体位及载荷下均较正常颈椎的应变略小(P>0.05).②两组颈椎椎体与小关节的应力:正常颈椎应力前屈时C4为(1.97±0.14)MPa,C5小于C4为(1.20±0.09)MPa,C4-5关节突关节为(1.54±0.11)MPa.伸展位时,C4,C5和C4~5关节突关节应力显著增加[(2.85±0.20),(2.03±0.14),(2.18±0.17)MPa].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后,C4,C5和C4-5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值较正常组略减小(P>0.05).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后屈曲、伸展和侧屈体位时应力变化规律与正常组一致.结论:颈椎间盘假体植入椎间隙后,椎体和小关节的载荷-应变以及应力分布具有类似正常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说明该设计具有显著的椎节稳定性,并且在生理载荷下保留椎节活动度以及不同运动状态下正常应力分布的生物力学功能.

  • 自血光量子疗法治疗颈椎病的动物实验

    作者:刘志勇;李皓桓;刘军;刘世清

    目的:观察自血光量子疗法对颈椎病实验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自血光量子疗法治疗颈椎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3/09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完成.实验动物为健康成年雄性家兔36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颈椎病组和自血光量子组,每组12只.对照组不实施手术造模,颈椎病组及自血光量子组通过手术制备颈椎病实验动物模型.采用自血光量子疗法对自血光量子组动物予以干预,对照组及颈椎病组不予处理.自血光量子组动物按3.5 mL/kg体质量自股静脉采血,并与预计采血量1/4的复方枸橼酸钠抗凝液混匀后,置入光量子血疗仪的石英瓶内进行处理.血液处理完毕后自采血静脉快速回输,整个过程严格遵守无菌原则.6个月后,行Rivlin斜板实验(受试家兔分正、反两个方向置于可调节橡胶面斜板上,测定动物在斜板上停留10 s的大倾斜角度,两个方向的角度平均后即为该动物斜板实验的功能角度)观察动物功能恢复.麻醉后处死动物,迅速取出C3~7整段颈椎标本,于冰盐水中剥去硬脊膜和凝血块,经处理后采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血液及颈髓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良好存活,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施手术6个月后,颈椎病组实验动物斜板实验功能角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及自血光量子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对照组动物同自血光量子组动物接近无差异.②颈椎病组动物血液及颈髓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较正常组动物降低[血液:(50.68±9.12)×103,(108.79±8.01)×103 NU/L,P<0.05;脊髓:(68.99±7.26)×103,(137.22±10.10)×103 NU/L,P<0.05].经自血光量子疗法治疗后,血液及颈髓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回升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接近[血液(101.07±9.75)×103 NU/L,脊髓(124.73±11.21)×103 NU/L,P>0.05].结论:自血光量子疗法可有效提高颈椎病实验动物血液和脊髓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改善机体运动功能,有望应用于临床.

  • 丹参注射液处理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前后胸主动脉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作者:郝岗平;史仁玖;张媛英

    目的:观察经丹参注射液处理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前后胸主动脉细胞与病理组未经处理的同类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2在泰山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完成.1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病理模型组和丹参注射液处理组,每组9只.两组均以50万U维生素D/kg体质量的总剂量分3 d灌胃,每天喂高脂饲料15g/只,连续30 d.同时丹参注射液处理组按1.5 mL/(kg.d)体质量,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15 d.30 d后应用DDRT-PCR技术分析丹参注射液处理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胸主动脉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并用反向Northem证实,计数统计处理后细胞表达上调和下调的基因数量.结果:纳入1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胸主动脉mRNA的差异显示分析:大鼠胸主动脉细胞总RNA经DDRT-PCR分析,60对引物进行PCR反应,有32对引物组合中发现有差异片段,个别的引物组合扩增出2~3条差异带,共发现重复性较好的差异条带37条,其中4条在丹参注射液处理细胞中表达较强,其余在病理组细胞中特异表达或表达较强.②mRNA差别显示技术分离差异片段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在29个阳性克隆中有21个克隆与已知基因序列高度同源,13个目前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有关;另外8个克隆为未知基因的序列.③病理组和丹参注射液处理组大鼠胸主动脉细胞mRNA的反向Northern分析:丹参注射液处理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前后胸主动脉细胞出现一些表达上调和下调的基因片段.上调基因有Apo bec-1结合蛋白基因、ERP72、nitric oxide synthase 2和Gpx1;下调的基因有胸腺素β4、FGFRI原癌基因伴随蛋白、ICAM-1、endothelin2、c-myc和TNF-α.结论:对29个阳性克隆中有21个克隆与已知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其中13个目前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有关,将其各取约300ng的DNA产物,结果显示1、4、8和13号基因在丹参注射液处理组大鼠胸主动脉细胞后表达上调,2、3、6、7、9和12号表达下调,其余的诱导前后没有差异,可以认为是假阳性,总阳性率达76%.用DDRT-PCR方法证实经丹参注射液处理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前后胸主动脉细胞可发生一些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病理变化减弱,阻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 三七和丹参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化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作者:李景恒;黄萍;詹宇坚;黄玲

    目的:了解活血化瘀中药三七和丹参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5/2003-06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完成.C57BL/6J幼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三七组、丹参组,每组10只.建立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幼鼠模型,模型对照组、三七组、丹参组动物均置于密闭容器内,容器内氧气分压控制为75%;正常对照组在正常空气环境下饲养.5 d后将动物取出置于正常空气环境下饲养,三七组每天腹腔注射血栓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35g/L)1次,丹参组每天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1次,按10 mL/kg体质量给药,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每天腹腔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1次.5 d后所有动物自眼球取血,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结果:实验小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丹参组低于模型对照组[(15.65±2.51),(19.34±4.88)ng/L,P<0.05];三七组和正常对照组低于模型对照组[(12.87±3.26),(9.28±1.26)ng/L,P<0.01].结论:活血化瘀药物三七和丹参能减少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可通过改善局部缺氧环境或影响各种新生血管生长因子而阻止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 脐带静脉组织结构的定量分析评估其替代小动脉移植材料的可行性

    作者:李文春;王军;唐杰;黄铁柱

    背景:长期以来,因缺乏理想的血管移植材料而制约了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组织工程技术已解决了大口径人工血管替代品,但小动脉人工血管替代品一直未获得理想的材料.目的:观察不同胎龄、不同段脐带静脉的几何形态和显微结构成分,以探讨脐带静脉作为小动脉移植材料的可行性.设计:分组对照观察.单位:郧阳医学院医用生物力学实验室.对象:实验于2001-09/2004-07在郧阳医学院医用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择十堰市太和医院妇产科收集胎龄在24~42周自然流产或分娩的胎儿脐带50例(经产妇许可),产妇年龄在20~30岁.方法:①对脐带静脉进行机械剥离,制备成脐带静脉标本.根据胎龄分为5组:24~27周组7例;28~32周组7例;33~36周组8例;37~40周组20例;41~42周组8例.其中取胎龄在37~40周的脐带20例,依胎盘端为近端,胎儿端为远端分为近、中、远3段.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Weigert法、苯胺蓝法及桔黄G法分别染组织结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平滑肌.②脐带静脉图像定量分析:测量管径、壁厚、内膜、中膜和外膜厚度,采用德国产Leica-Q500IW彩色图像处理系统.提取中膜平滑肌细胞核,计算机自动计数测量框内细胞核的数目和面积,然后换算出单位面积内的细胞核的数目和面积,以此作为中膜平滑肌细胞核的数密度和面密度;分别测量血管壁中膜平滑肌、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各成分的绝对面积,计算不同着色面积与测试区域整体面积之比,从而求出平滑肌、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在各血管壁中的相对含量.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胎龄脐带静脉的几何形态变化.②不同胎龄脐带静脉的显微结构成分.③不同段脐带静脉的显微结构成分.结果:①不同胎龄脐带静脉的几何形态变化:随胎龄增加,脐带静脉中膜厚度和外径在各胎龄组间均有显著的增加(24~27周,28~32周,33~36周,37~40周,41~42周中膜厚分别为0.186,0.203,0.237,0.264,0.268 mm,F=133.35,P<0.01;外径分别为1.861,1.962,2.303,2.464,2.465 mm,F=37.35,P<0.01).②不同胎龄脐带静脉的显微结构成分:从24~40周,随胎龄增加,脐带静脉中膜弹性纤维含量逐渐增多,胶原纤维的含量及胶原纤维/弹性纤维比值逐渐减少.③不同段脐带静脉的显微结构成分:弹性纤维的含量近段比远段多(10.16,6.36Aa%,F=5.77~12.3,P<0.05),由近段到远段胶原纤维/弹性纤维比值逐渐增大(F=7.63~13.4,P<0.05).结论:①脐带静脉具有与普通中等动脉相似的结构,37~40周脐带静脉管壁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含量适中,既能承载一定的应力,又有较大的扩张能力,还富含平滑肌,具备收缩能力.②在血管移植时,以选用37~40周脐带静脉为佳,且近段顺应性优于远段,可适时选用,以利于脐带静脉移植于动脉后,能很快适应动脉的力学环境,提高移植后的远期通畅率.

    关键词: 移植 血管 脐静脉
  • 鸡血藤活性成分SS8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祖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王东晓;刘屏;陈宜鸿;陈孟莉;殷建芬

    背景:机体造血调控的关键在于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被抑制的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增强,都可以促进机体造血功能的恢复.目的:分析鸡血藤活性成分SS8对骨髓抑制小鼠粒单系造血祖细胞、红系造血祖细胞、巨核系造血祖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2-02/2002-06在解放军总医院药理研究室完成.选取健康昆明种小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SS8高剂量组、SS8中剂量组、SS8低剂量,4只/组.方法: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以60Coγ射线全身亚致死量辐射(照射率210.6 Rnt/min,照射剂量400cGy/min,照射时间110.7s),于照射后当天正常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注射用水,SS8高、中、低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0.4,0.08,0.016 g/L鸡血藤活性成分SS8,1次/d,连续给药21 d.给药后第3,7,14,21天时分别行颈椎脱位法处死小鼠,收集股骨骨髓造血祖细胞,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对长期接受SS8治疗后的骨髓抑制小鼠的造血祖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粒单系造血祖细胞、红系造血祖细胞、各组爆式红系造血祖细胞、各组爆式红系造血祖细胞的集落生长情况.结果:实验纳入2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粒单系造血祖细胞集落生长情况:给药后3 d,正常组粒单系造血祖细胞集落数为(180.67±5.03)个,SS8高、中、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基本相似[(0.75±0.96),(1.75±0.50),(1.75±0.96),(1.75±0.96)个;t=1.847 7,P=0.114 1;t=1.473 1,P=0.191 1;t=1.473 1,P=0.1911];给药后21 d,SS8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基本持平[(43.60±2.07),(47.00±3.92)个;t=1.534 0,P=0.175 9],SS8中、高剂量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0.60±3.36),(93.00±3.16),(47.00±3.92)个;t=16.889 6,P<0.05;t=18.2718,P<0.05].②各组红系造血祖细胞集落生长情况:给药后3 d,对照组和SS8高、中、低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红系造血祖细胞数目明显降低;至给药后7 d,各组均开始恢复;给药后21 d,SS8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基本相似[(44.50±1.29),(42.67±7.23)个;t=0.511 9,P=0.630 5],SS8中、高剂量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2.50±2.08),(93.25±3.10),(42.67±7.23)个,t=5.355 3,P<0.05;t=12.822 3,P<0.05].③各组爆式红系造血祖细胞集落生长情况:给药后3 d,对照组和SS8高、中、低剂量组爆式红系造血祖细胞均降至低,分别为(1.00±1.00),(7.00±1.00),(6.00±2.00),(6.00±2.00)个,但SS8高、中、低剂量组仍高于对照组(P均<0.05);给药后21 d,SS8低剂量组仍与对照组相似[(5.00±1.82),(3.00±0.82)个;t=2.003 8,P=0.091 9],SS8中、高剂量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25±2.50),(16.25±1.71),(3.00±0.82)个;t=9.311 9,P<0.05;t=13.973 5,P<0.01].④各组巨核系造血祖细胞集落生长情况:给药后3 d,由于照射后小鼠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受损,SS8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巨核系造血祖细胞数目较正常组显著降低,但SS8高、中、低剂量组仍高于对照组[(2.67±0.58),(1.33±0.58),(1.33±0.58),(0.33±0.58)个],且SS8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941 2,P=0.007 8);给药后21 d,SS8高、中、低剂量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50±0.58),(2.00±0.32),(1.50±0.58),(1.00±0.52)个;t=3.851 2,P=0.008 4;t=0.975 3.P=0.361 7;t=1.283 7,P=0.246 6].结论:鸡血藤活性成分SS8低剂量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祖细胞的增殖无显著刺激作用,而中、高剂量均可显著升高骨髓抑制后粒单系造血祖细胞、红系造血祖细胞、巨核系造血祖细胞集落产率,且随时间的延长刺激作用逐渐加强,且高剂量的刺激作用明显优于中剂量.提示造血祖细胞的增生是机体造血的重要环节,鸡血藤活性成分SS8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祖细胞的增殖有明显刺激作用.

  • 直接注射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对成年犬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影响

    作者:窦克非;杨跃进;邱洪;慕朝伟;阮英茆;陈纪林;高润霖;陈在嘉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区心肌内直接注射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对心肌梗死犬左室功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2-03/2003-09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分子医学中心完成.选用杂种成年犬16只.②以机械法结合IA型胶原酶与胰蛋白酶的二步酶消化法的改良成年犬骨骼肌成肌细胞培养方法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及扩增.③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将动物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成肌细胞注射组,每组8只.对照组:在梗死区点状注射生理盐水;成肌细胞注射组:在梗死区点状注射成肌细胞悬浮液.④冠状动脉结扎前、结扎后15 min及4周时以漂浮导管测定左室功能指标(左室压力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心排出量),将左室压力大上升和下降速率与左心室收缩末压相除获得其校正值,结扎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每搏输出量及左室射血分数),计算室壁节段运动指数和体现左室重构的球形指数.⑤组间比较分析用t检验,组内不同时段数据分析用配对t检验.结果:成肌细胞注射组的2只动物分别死于心肌梗死模型建立过程中的室颤和术后猝死,对照组的死亡动物中2只死于术后猝死,1只死于术后严重感染,进入结果分析11只犬(成肌细胞注射组6只,对照组5只).①左室功能参数的变化:对照组冠状动脉结扎后即刻左室压力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左室压力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左心室收缩末压和心排出量明显低于结扎前,且术后4周时心排出量仍明显低于结扎前(P<0.05);成肌细胞注射组术后4周各指标基本恢复至冠状动脉结扎前水平(P>0.05);其收缩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也比冠状动脉结扎后显著上升(P<0.05),而左室压力大下降速率和左室压力大下降速率/左心室收缩末压基本无变化(P>0.05).②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结果:成肌细胞注射组结扎后4周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余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心肌内直接注射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能显著提高犬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不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舒张功能和左室重构指标.

  • 中国血管腔内外科技术发展历程20年介入物理疗法的激光技术、血管腔内支架发展技术、支架材料学改性技术、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汪忠镐

    The endovascular surgery in China has been developing from none to a few, from a few to many, from primary to refinement,from blind to directional, and it is expecting to grow even rapidly as "spring bamboo after a timely rain" in which "science is the first motive force" and a consistent diligence and endeavor putting into it from vascular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s has been playing a distinctively important role. It has experienced a hard initiation and developing process. Describing here is mainly the development of endolumianl vascular surgery for major vein and artery, i.e., the vena cava and the aorta, however it was still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medium-sized vessels. Until now, we have treated more than 137 cases. The total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aortic dissection treated by endografting should be more than 1 000. The endoluminal treatment, including the hybrid or semi-interventional method for treating aortic dissection is very likely to have a particularly better future in comparison to the treatment for those with the infra-renal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in which requires, unlikely the surgery for handling aortic dissections with long segmental involvement of the aorta,less surgical demanding.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 distinctively difference we have had now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in term of the incidence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nd aortic dissections and their related treatment would be gradually disappeared in the future. The endoluminal treatment for treating greater vessel disorders has less mortality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such as hyperplagia, stoke or cerebral deficits, paralysis,etc., less rehabilitation is required and thus has a fruitful future.

  • 走在方阵前面的排头兵

    作者:

    在部队的时候,赵春华总是站在队伍前列,当排头兵;如今,脱去戎装的他,担任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又走在了士细胞研究领域的国际前列.

  • 骨关节炎中影响软骨细胞凋亡的因素

    作者:雷鸣;郭风劲

    目的:近年来国外对骨关节炎的发生及发展机制有许多研究成果,骨关节炎中软骨细胞凋亡影响因素的研究颇具新意.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5-01/2004-12与骨关节炎中软骨细胞凋亡相关的文献,检索词"osteoarthritis,chondrocyte,apoptosis",并限定文献语种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的摘要进行阅读初审,选取包括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试验.②试验包括对照组.排除标准:①没有设立对照组的文献.②综述类文献、Meta分析、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11篇关于骨关节炎中软骨细胞凋亡影响因素的试验,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5篇.排除的文献为综述类文献28篇和重复研究48篇.35篇文献多为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有关的试验,分别对各种凋亡影响因素进行评价.资料综合:在骨关节炎患者和老年人的软骨中,由于细胞外基质成分降解或通过高级糖基化、酪氨酸亚硝基化等修饰作用破坏了正常的细胞外基质从而使软骨细胞发生炎症反应并促进其死亡.各种机械性刺激是软骨细胞功能的重要调节因素,施加机械压力的加速率也决定软骨损伤和软骨细胞死亡的类型与程度.经某些细胞因子作用的正常软骨和分离培养的软骨细胞产生高水平的NO,而NO产物又能诱导软骨细胞死亡.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与相应的死亡配体结合能激活凋亡信号通路,当存在其他前凋亡因子或缺乏某些促存活因子时肿瘤坏死因子崮苡盏既砉窍赴蛲觥U怯捎谀芰看皇芩鹗谷砉窍赴对其他的致死因子变得更加敏感.在发育和骨关节疾病相关过程中,软骨细胞的死亡虽然有p53的参与,但其精确的机制有待阐明,同时没有足够的直接证据表明c-myc能够影响软骨细胞的存活或死亡.结论:骨关节炎中影响软骨细胞凋亡的因素很多,机制复杂,许多因素导致软骨细胞凋亡的通路有待进一步阐明.

  • 突发性髋关节坏死的概念及其功能愈后

    作者:徐卫东;殷辉

    目的:认识突发性髋关节坏死的病因以及临床特征,为突发性髋关节坏死患者的功能愈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技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01/2004-12-31与突发性髋关节坏死相关文献,检索词"rapidly,destructive,hip"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从检索结果中选择部分文献.纳入标准:与突发性髋关节坏死病因、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相关研究.排除标准:综述类文章、Meta分析类文章、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检索到26篇关于突发性髋关节坏死的文献,其中14篇与其病因、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有关,排除的12篇为关于该病的同一研究内容的重复结果.资料综合:突发性髋关节坏死为一种非自愈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不但出现在股骨头,也表现在髋臼,X射线的表现常常在短期内进展迅速.突发性髋关节坏死的一个突出特点之一是病程短,早期的X射线可显示骨质疏松及轻微的早期关节炎表现,在较短时期后,患者症状严重加重,患肢缩短,X射线表现为髋关节的全关节严重损害.在诊断方面,可以从患者的病史、主诉、症状、临床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来排除其他疾病.在早期予保守治疗,同一般的髋关节骨关节病(或股骨头坏死),而一旦浸润严重,可予全髋置换,愈后较好.结论:突发性髋关节坏死以早期髋关节疼痛,短期内迅速出现髋关节破坏,病因尚不明确,缺血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临床尚缺乏敏感的早期诊断指标.对关节破坏严重的患者,目前好的治疗方法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 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不愈合和骨折延迟愈合的作用

    作者:王维;何成奇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在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机制以及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0-01/2004-12与体外冲击波相关的文章,检索词"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fracture healing,nonunion,delayed osseous union",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4-12期间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体外冲击波,骨折愈合,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筛除明显非随机实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为随机对照实验.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实验,采用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实验包含平行对照组.排除标准:重复性实验.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5篇关于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随机对照文章,39个实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6篇均为重复的同一研究.39个实验包括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可能的机制以及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分别对各实验给予评价.资料综合:许多临床研究发现体外冲击波对治疗人类长骨骨折后的骨折不愈合,疗效是肯定的,有效率可达到41%~85%,并且具有非侵入性、并发症少、相对安全等优点.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的机制是综合因素的作用,其激活了骨不连的生物学状态,出现了一种类似新鲜骨折的愈合过程,加之体外冲击波本身对组织细胞的刺激作用,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诱导成骨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从而使骨不连得以愈合.但体外冲击波能量大小、治疗次数、总剂量、是否需要麻醉及镇静药目前还存在很大分歧.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是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一种安全有效、非侵袭性、并发症少的方法,但是仍然缺乏可靠的随机前瞻性研究充分证明该治疗效果确切.

  • 下尺桡关节损伤后解剖学修复及其功能重建特征

    作者:方永超;顾德毅;虞堂云

    目的:总结近年来下尺桡关节损伤在解剖、生物力学、损伤机制、诊断特点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评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下尺桡关节损伤方面的文献.①对www.ncbi.nlm.nih.gov/PubMed2003-01/2005-04文献进行检索,检索词为"the distal radioulnar joint",限定文章语言为English.②同时检索http:∥www.wanfangdata.com.cn/1995-01/2004-12文献,检索词为"下尺桡关节",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纳入条件:①实验研究.②临床研究.排除条件:①下尺桡关节肿瘤、畸形、退行性变类文献.②重复研究文献.③综述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41篇关于下尺桡关节的解剖、生物力学、损伤机制、诊断特点和治疗方面的文章,重点引用文献23篇,排除118篇.资料综合:①解剖和生物力学:在外科手术中,如果要保持正常的生物力学,下尺桡关节的解剖完整性应该保持.②损伤机制和诊断特点:对前臂损伤进行详细的查体尤其重要,一定要对受伤部位的上下关节详细检查,并对肘关节损伤患者的下尺桡关节不稳定有清楚认识.利用一些较新的技术能增加早期诊断正确率.③治疗:下尺桡关节损伤保守治疗:采用前臂完全旋后位夹板固定治疗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Ⅰ型脱位)36例,效果优良;早期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后直接经皮钳固定下尺桡关节脱位,这种方法具有固定物体积小,固定牢,操作简单的优点;晚期则必须进行补救手术,包括尺骨小头切除术、Sauve-Kapandji术、韧带转位重建术、旋前方肌骨膜瓣转位术、尺骨缩短或桡骨延长术等,各手术有其各自优缺点及适应症,但或多或少都残留一定的后遗症,应尽量做到远端尺桡关节的解剖学重建.结论:下尺桡关节损伤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如何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的避免后遗症将是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 持续被动运动在肢体关节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作者:马培谨;齐艳;金岩

    目的:持续被动运动可以有效防止关节粘连,促进关节内软骨的再生与修复,对肢体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现就其在肢体关节康复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简要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CHKD期刊全文库2000-01/2004-12期间的文献,检索词为"持续被动运动,连续被动运动,CPM",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另外,选取与连续被动运动有关的书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近期及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文献.纳入标准:选择持续被动运动在四肢外伤及手术后康复治疗中应用的文献.排除标准:①较陈旧的文献.②非核心期刊的文献.③综述文献.④对临床应用无指导意义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105篇关于持续被动运动的文献,其中有18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87篇文献系重复的同一研究和综述文献.资料综合:关节附近骨与软组织的损伤可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①持续被动运动的作用:持续被动运动可以有效防止关节的粘连,减轻局部疼痛,促进水肿消退,促进关节内软骨的再生与修复,促进骨折端骨痂形成和钙化,避免因制动所致的肌肉萎缩、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发生.②适应证:持续被动运动适用范畴广泛,对于大多数关节及邻近组织的病损,在固定较为可靠的情况下均可应用.③持续被动运动的时间及关节活动范围:有报道,术后第1天即可开始行持续被动运动,肢体活动度从20°~30°开始,5°~10°/d增加至大角度,运动不少于4 h/d.④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其专用机器持续被动运动机,在-5°~120°之间随意调节关节活动的范围和时间,使用方便.同时,可配合超短波、电脑中频等中医方法,可加强持续被动运动的效果.结论:持续被动运动可有效防止关节粘连,减轻局部疼痛,促进水肿消退,促进关节内软骨的再生与修复,促进骨折端骨痂形成和钙化,避免因固定所致的肌肉萎缩和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发生,是促进肢体关节康复的重要方法.

  • 组织工程化培养生物反应器传质过程分析

    作者:吴金辉;张西正;陆庆飞;郭勇;李瑞欣

    目的:分析组织工程化培养生物反应器传质过程,讨论影响传质能力的关键因素,探索改善传质能力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01/02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建立理想模型,理论分析液膜中、培养液中的营养物从培养物表面到培养物内部、培养物内部细胞新陈代谢废物扩散的传质过程.结果:初步给出了传质过程的理论方程,给出了作为关键因素之一的压力对传质过程影响的微分方程.结论:传质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相互制约的过程,压力是传质过程中的关键因素,选择合适的脉冲压力有助于改善传质水平,为设计新型高传质能力的组织工程化培养生物反应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肛门括约肌压力非对称性变化的测压研究及其应用

    作者:肖元宏;刘贵麟

    目的:了解肛门括约肌压力非对称性变化的规律,为肛门控制研究提供生物力学佐证,而且也有助于指括约肌损伤的修复和功能重建,以及术后的生物反馈训练.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 1965-01/2005-04关于肛门外括约肌压力非对称性,肛门括约肌解剖学基础及括约肌生物反馈训练疗效评价的文章,检索词"anal sphincter,pressure asymmetry,anatomy,biofeedback"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资料选择: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初审后,按如下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选择.纳入标准:按照文献发表年代顺序纳入从定性到定量角度阐述括约肌压力偏位特点的测压研究文献,肛门外括约肌解剖学构筑特点决定压力偏位的基础研究文献,此压力偏位用于定量评价括约肌功能状态的临床应用及生物反馈应用文献.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有关外括约肌解剖构筑的影像学及超声研究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关于括约肌压力偏位的文献20篇,有关括约肌解剖构筑的文献200篇,有关肛门外括约肌生物反馈训练的文献39篇,与本文密切相关的文献19篇,排除240篇.资料综合:①对肛门外括约肌压力偏位的测压研究进展按时间顺序进行较详细阐述,说明了随着测压仪器的不断精密,压力检测位点越来越多,准确性越来越好,人们对于外括约肌压力偏位的研究逐渐从定性发展到定量,揭示了这种压力偏位有助于肛门节制的机制.②从局部解剖的角度对这种压力偏位形成的基础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提出手术中修复或重建括约肌复合体的同时恢复压力偏位的重要性.③对完善肛门括约肌功能的生物反馈训练标准进行了评价,提出反馈过程中力求恢复压力偏位的必要性. 结论:肛门外括约肌存在压力偏位现象,这种偏位的形成有助于肛门节制.进行括约肌修复或重建手术中要注意恢复这种压力的偏位,括约肌压力偏位可以作为评价生物反馈训练疗效的可靠指标.

  • 青少年脊柱侧凸症的支具治疗:应用与评估

    作者:钱雪华;孙鹏;施杞

    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症的非手术疗法之一支具治疗的应用历史,疗效评估及其副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70-01/2003-12和Embase1970-01/2004-04有关青少年脊柱侧凸症支具治疗的文章,检索词为"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brace,review",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根据综述描述及引用文献,选取使用支具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症的研究报道.纳入标准:符合随机临床试验,有正常组对照或/和支具类型之间的对比评估分析及10个月以上的随访研究.排除标准:明显不符合临床随机实验要求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42篇支具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症的综述文献,从中筛选出24篇文献,分析评估青少年脊柱侧凸症的支具应用,排除的文献包括同一内容的实验研究及未做随访的研究文章.资料综合:24个实验包括5 432例患者,均采取各种支具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症.支具类型包括Boston、Charleston、胸腰骶支具和Milwaukee等.目前对支具的有效性及支具选择方面仍存在不同意见.不恰当的支具治疗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如皮肤溃疡、心理障碍、背痛、胸廓畸形及影响呼吸功能障碍等.结论:虽然对支具使用和效果评估存在不同意见,但一般认为规范化的早期支具治疗可以有限的控制青少年脊柱侧凸症的畸形进展.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作者:陈裔英

    目的:系统阐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各种康复评价及干预措施,旨在为患者提供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2003-04期间有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康复评定及治疗方面的文章,检索词为"osteoarthritis,knee,rehabilitation,treatment",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1980-01/2003-04期间有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康复评定及治疗方面的文章,检索词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评定,治疗",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筛选出明显不随机对照的实验文章,对剩余的文献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临床实验.②实验包含平行对照组,即安慰剂对照、空白对照、阳性对照、剂量反应对照等.③治疗组应用本文所涉及到的不同疗法进行干预.资料提炼:共收到29篇关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康复评定和治疗的临床实验的文章,1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7篇试验中,均为重复的同一课题.资料综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关节软骨纤维化,退行性变和新骨生成,以至关节不稳,半脱位,屈曲性挛缩.可以通过诊断标准、形态学检查、肌力测定、膝关节活动度测定、步态分析、本体感觉、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生活质量评定及残疾指数评定等进行患者的康复评定.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药物、物理、运动、作业、中医、心理、生物工程及手术治疗等.结论:关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康复评定可以从不同侧面全面进行,治疗也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实施,但目前尚无单一的特效手段,多种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可能会起到佳的效果.

  • 高分辨率螺旋CT及X射线检查对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患者选择及术后效果评估的价值

    作者:徐学东

    背景:人工电子耳蜗是用来代替病变耳蜗的一种高科技治疗手段,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了解人工耳蜗电极的植入情况.目的:探讨CT及X射线检查对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前患者筛选及术后效果评估的价值.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耳鼻咽喉科听力重建病房.对象:选择1999-01/2003-06拟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患者44例.语前耳聋32例,年龄2.5~12岁;语后耳聋12例,年龄10~42岁.方法:对44例患者均采用颞骨轴位高分辨率CT螺旋扫描及内耳三维重建.患者取仰卧位,两侧对称分别做靶扫描,视野9.6 cm,基线与听眶上线平行,轴位容积扫描颞骨.扫描参数:层厚1nn,螺距1.0,间距0.5 mm,扫描结束后再行层厚1 mm,间距0.1 mm内插重建.术后采用常规耳蜗轴位改良的斯氏位X射线摄影,对于怀疑有术后并发症的3例患者,行螺旋CT颞骨容积扫描.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前患者内耳结构检查结果.②术后患者内耳和植入电极排列及深度检查结果.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前患者内耳结构检查结果:32例语前聋患者中检出1例2耳Mondini畸形Ⅰ型,2例4耳Mondini畸形Ⅱ型;12例语后聋患者中检出2例4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例2耳内耳骨化,1例2耳耳硬化症,3例6耳大前庭水管综合征.②术后患者内耳和植入电极排列及深度检查结果:X射线片显示,植入的耳蜗电极位于耳蜗之中,呈二维的螺旋状,位于内耳道底.3例术后行CT检查,电极自圆窗植入耳蜗底周.其中1例术后植入电极扭结并感染.结论:①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前应用颞骨轴位高分辨率CT螺旋扫描及内耳三维重建可以检出急慢性中耳炎、内耳骨迷路结构的严重畸形.②术后耳蜗位X射摄影片可提供电极的位置、植入的深度以及电极有无扭结或滑脱.CT及耳蜗位摄片检查相互补充,可进行术前病例选择和术后效果评估,有助于大限度地发挥人工耳蜗改善听力的作用.

  • 缺血再灌注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基膜细胞外基质与视网膜细胞线粒体钙含量的变化

    作者:范定怀;陈少强;黄焱;张更

    目的:采用前房灌注加压法制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抗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抗体对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基膜的细胞外基质进行免疫组化反应,观察视网膜微血管基膜的细胞外基质和视网膜细胞线粒体钙含量的变化.方法:实验在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室完成.9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缺血1 h再灌注1 h组、缺血1 h再灌注2 h组、缺血2 h再灌注1 h组、缺血2 h再灌注2 h组,每组18只.缺血再灌注各组采用提高眼压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恢复眼压形成血流再灌注,每组取8只大鼠视网膜组织用抗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抗体标记,测定阳性染色平均单位面积.每组取10只大鼠测定视网膜细胞线粒体钙浓度的变化.结果:9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视网膜微血管基膜的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阳性染色平均单位面积:缺血再灌注各组比正常对照组小(P<0.01).②视网膜微血管基膜阳性产物呈不连续线状的数量:缺血再灌注各组比正常对照组多(P<0.01).③视网膜细胞线粒体钙含量:缺血1h再灌注1,2 h组,缺血2 h再灌注1,2 h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1.82±1.97)μg/g,(40.45±3.92)μg/g,(43.68±4.01)μg/g,(68.76±5.37)μg/g,(13.37±1.23)μg/g,(F=6.634~8.987,P<0.01)].随缺血再灌注的延长,大鼠视网膜线粒体钙含量逐渐增高.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视网膜细胞线粒体钙含量升高,并可能激活细胞外的蛋白酶,降解微血管基膜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导致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功能损伤.

  • 角膜移植术后CD80和CD86的表达与白细胞介素2及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的相关性

    作者:郑鲜娜;余洪华

    目的:探讨协同刺激分子CD80和CD86在角膜移植术后的表达以及与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的相关性.方法:动物实验和指标测定均于2004-10-08/12-30在广州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进行.随机将F344大鼠5只及Lou大鼠25只分为同种异型组和对照组,同种异型组采用F344大鼠5只为供体,Lou大鼠10只为受体,对照组采用Lou大鼠5只作为供体和Lou大鼠10只作为受体.角膜移植术后CD80和CD86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白细胞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细胞CD80和CD86表达:同种异型组均高于对照组[(22.20±6.00)%和(48.60±11.89)%,(8.50±2.76)%和(24.20±5.31)%,P<0.01].②角膜移植术后白细胞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同种异型组均高于对照组[(134.991±24.93)%和(30.89±13.86)%,(28.11±12.09)%和(9.03±4.61)%,P<0.01].③角膜移植术后CD80和CD86与白细胞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相关性:同种异型组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升高与CD80和CD86的表达有相关性(r=0.87,r=0.82,P<0.01);同种异型组白细胞介素2表达的升高与CD80和CD86的表达亦有相关性(r=0.75,r=0.72,P<0.01).结论:角膜移植术后CD80和CD86分子表达增加从而活化局部T细胞的功能,分泌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使免疫排斥反应发生.

  • 膝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特发性髌骨软骨软化症

    作者:薛元锁;刘智;时述山

    目的:观察膝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特发性髌骨软骨软化症改善疼痛及恢复关节功能的效果.方法:于2001-04/10选取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门诊特发性髌骨软骨软化患者31例(36膝)作为观察对象.膝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2mL,1次/周,疗程为5周,治疗2月后复诊检查.以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中的疼痛和功能评分和疼痛消失时间作为观察指标.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中的疼痛和功能评分:①疼痛(30分).任何时候都无疼痛30分,行走时无疼痛15分,行走时轻微疼痛10分,走时中度疼痛5分,行走时严重度疼痛0分;休息时无疼痛15分,休息时轻微疼痛10分,休息时中度疼痛5分,休息时严重疼痛0分.②功能(22分).行走站立无限制12分,行走2 500~5 000m 10分,行走500~2 500m 8分,行走小于500 m 4分,不能行走0分;能上楼梯5分,能上楼梯,但需支具2分,屋内行走,无需支具5分,屋内行走,需支具2分.结果:3例患者在接受1次治疗后出现膝关节疼痛加重的表现,考虑为药物反应而停止继续使用,排除在观察范围内.20例完成3次治疗,8例完成1疗程治疗.20例(65%)患者接受3次治疗后,膝关节疼痛消失,其治疗前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中的疼痛和功能评分平均为22.9,治疗后2个月平均为45.5分;8例(26%)患者接受1疗程治疗后,膝关节疼痛消失,其治疗前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中的疼痛和功能评分平均为13.7,治疗后2个月平均为43.25分.治疗1疗程后2个月时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中的疼痛和功能评分平均改善22.77±6.95,差异有显著性(t=18.2,P<0.01).结论:膝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特发性髌骨软骨软化症的方法,临床症状和疗效相关,症状越重,疼痛消失时间越长.

  • 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措施:随机对照试验及系统评价分析

    作者:康杰;李宁;吴滨

    目的:膝骨关节炎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应用各种非手术疗法评价其在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上的不同.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的Ovid全文数据库March 25,2004和Cochrane数据库2004,同时纳入了已经证实的随机对照实验和相关综述.搜索关键词包括:膝,骨关节炎,有效性,安全性,非手术疗法,随机对照实验等.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纳入关于评价膝骨关节炎治疗措施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随机对照实验和系统评价.非阿司匹林类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比较的随机对照实验共16组纳入系统评价,涉及了8种药物;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和安慰剂比较的随机对照实验共6组,包括1 689例患者被纳入了研究,平均年龄60.8岁,男25%,女75%.葡糖胺分别与安慰剂和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比较的随机对照实验共16组纳入评估,共有2 029例患者参与了试验.另外透明质酸和中草药分别有26组和5组随机对照实验进行了系统评价.非药物治疗中运动锻炼共有17组随机对照实验共2 562例纳入系统评价;其他物理疗法中共有28组1 453例患者纳入系统评价.资料提炼:根据关键词,共收集到相关文章89篇,因部分文章不符合标准,或相互引用,排除35篇,引用文献30篇.资料综合:药物治疗能明显减轻膝关节的疼痛,缓解功能障碍,促进关节软骨的新陈代谢,修复关节结构,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种类的药物在骨关节炎的不同阶段疗效不同.体育锻炼可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疼痛耐受,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增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减轻疲劳感,减轻疼痛,改善功能.冷疗对增强股四头肌肌力,减轻肿胀,提高关节的活动范围和柔韧性.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在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和疼痛方面都有效,但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上各有优缺点.结论:非类固醇抗炎药、葡糖胺、透明质酸、肢体锻炼、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肌肉电刺激疗法等方式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有着不同的优点,但是针灸和中医药因缺乏统一的结果评估标准,故疗效不确定,尚需更多的实验支持.

  • 髌骨置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作者:廖国强;黄中强;曾春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髌骨与行髌骨置换对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999-03/2004-03东莞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因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1例(55膝).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未置换髌骨21膝,置换髌骨34膝.术后康复训练:①术后当天,抬高患肢休息.②术后第1天,做患肢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和距小腿关节主动活动.③术后第2天,患肢行持续被动活动,自40°起,术后2周增加至120°.直腿抬高练习训练股四头肌肌力.④术后第3天,开始主动活动范围练习.⑤术后第5天,扶助行器下地部分负重练习.⑥术后第1周,活动范围0~90°以上.⑦术后第2周,活动范围0~110°以上,增强本体感觉训练,协调性练习,步态训练,增加下蹲练习.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法评定膝关节功能(优:≥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60分).结果:纳入患者45例(55膝),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HSS膝关节评分:未置换髌骨组优9例,良9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5.7%(18/21);置换髌骨组优17例,良13例,中4例,优良率88.2%(30/34).两组优良率无显著差别(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未置换髌骨组21膝术后3膝发生髌股关节疼痛,其中1例疼痛症状重,行髌骨置换术后疼痛缓解;置换髌骨组34膝,术后1膝发生髌股关节疼痛.未置换髌骨组术后髌骨半脱位3例,置换髌骨组5例.两组均未见假体松动断裂、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选择性地行髌骨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亦未增加术后并发症.

  • 下腰痛症状与巨细胞病毒感染

    作者:洪永锋;王斌;吴建贤;李红安;王明丽;类延花;蔡亦红

    目的:探寻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下腰痛存在的相关性,旨在进一步阐述下腰痛的可能病因.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2-01/2004-04的文章,检索词为"back pain,human cytomegalovirus,viru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http:∥www.wanfangdata.com.cn/1998-01/2004-12的文章,检索词为"腰痛、人巨细胞病毒",限定文章语言为中文.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腰痛的病因学研究.②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疼痛的相关研究.排除标准:①较陈旧的文献.②重复研究.③综述文献.资料提炼:共检索到181篇巨细胞病毒感梁与下腰痛相关文献,其中25篇符合标准,排除的其余文章系同一类的重复性研究、较陈旧的及综述文献.资料综合:①下腰痛简介:成年人中60%~80%有下腰痛史,但85%的下腰痛原因不明,临床上不能针对病因开展有效治疗,由此导致5%~10%的下腰痛转为慢性或致残,因而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Muneshige等指出病毒感染理论是揭开慢性局部疼痛之谜有吸引力的假说.②人巨细胞病毒简介:成年人群中人巨细胞病毒感染非常普遍,其抗体阳性率为40%~100%.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类型分为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和症状性感染.③人巨细胞病毒可能引起下腰痛的途径:有先天性感染、围生期感染和后天性感染;试验研究显示许多脊柱结构,包括韧带、平面关节、椎骨骨膜、椎骨周围的肌肉和筋膜、血管、纤维环和脊神经根病变可导致下腰痛.结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下腰痛可能具有相关性,但其确切关系尚待进一步观察验证.

  • 大肠癌发病的相关流行病学特征

    作者:张振亚;赵泽贞;宋杏丽

    目的:探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生活习惯、饮食、药物及遗传等因素对大肠癌发病的影响,以期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NCBI Entrez PubMed 1980-01/2003-12相关大肠癌流行病的文章,检索词为"large intestine cancer,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1994-01/2003-12有关大肠癌流行病的研究文章,检索词为"大肠癌,流行病,预防",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符合检索词的文献进行初审,并察看每篇文章后的引文.纳入标准:①影响大肠癌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文章.②不同机体状态、激素水平及遗传因素对大肠癌发病的作用.③不良致病因素诱发大肠癌的机制研究.④大肠癌的干预实验和三级预防的论述文章.⑤RCT类研究类文章,不要求排除盲法.排除标准:综述文献、Meta分析、重复研究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4篇相关文献,含追溯法查找文献17篇.5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出26篇文章.排除的文章中6篇是关于大肠癌基础生化方面的研究,12篇为大肠癌不同病理类型、住院病例分布等方面文章,4篇为Meta分析,4篇为科普介绍及医源性或自身性延误诊治的文章.选取资料显示大肠癌发生与分布和地区、年龄、饮食因素、寄生虫病、遗传、激素、肠道慢性疾患及长期精神紧张等方面有关并加以论述.资料综合:①论述了不同饮食特点、微量元素摄入及生活习惯对大肠癌发病的影响.②对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机制加以分析.③阐述了机体免疫状态、激素水平及遗传因素与大肠癌的相互关系.④以病例对照研究方式对以上情况加以论述.⑤提出降低大肠癌发病率相应预防措施.结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肠癌的发病率和分布有所增加,并且呈年轻化的趋势;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合理运动,可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关键词: 大肠 肿瘤 流行病学
  • 亚低温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诱导细胞凋亡的保护

    作者:高卉;周水生;罗德生;万敬之

    背景:细胞凋亡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关键性作用,细胞凋亡的发生与凋亡抑制基因Bcl-2和凋亡促进基因Bax蛋白表达程度密切相关.目的:探讨亚低温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肠组织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湖北省咸宁学院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与生物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2-04/12在咸宁学院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Wistar健康雄性大鼠32只,术前禁食24 h,自由饮水.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亚低温预处理组,8只/组.方法:除假手术对照组外,其余3组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①假手术对照组仅暴露肠系膜上动脉而不夹闭,共2 h,结束实验后取材;缺血再灌注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松夹60 min再取材;缺血预处理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5 min和松夹5 min作为预处理,余同缺血再灌注组;亚低温预处理组实施缺血预处理前在小肠周围充填碎冰造成小肠亚低温(33~35℃),余同缺血预处理组.②各组大鼠取中段小肠4 cm,分为两段,分别置于甲醛和戊二醛中固定,制作电镜标本.免疫组化后显微镜下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各组吸光度值,每组选10个视野进行测量,计算平均值,肠黏膜损伤按Chiu标准进行分级.0级:正常黏膜绒毛;Ⅰ级:上皮下间隙增大,通常在绒毛的尖端,常伴有毛细血管淤血;Ⅱ级:上皮下间隙扩张伴随上皮层同固有层中度分离;Ⅲ级:绒毛两侧上皮层大量的同固有层分离,部分绒毛顶端破损;Ⅳ级绒毛破损伴随固有层毛细血管暴露,可能观察到固有层的细胞成分增多;Ⅴ级:固有层破坏和不完整、出血和溃疡.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肠缺血再灌注后Bcl-2与Bax蛋白吸光度值的变化.②各组肠黏膜损伤分级.③各组肠黏膜组织学变化.结果:3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各组肠缺血再灌注后Bcl-2与Bax蛋白吸光度值的变化: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均明显升高(4.03±1.02,9.56±1.32,P<0.01;5.67±1.34,19.07±1.63,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Bcl-2表达升高(9.56±1.32,15.03±1.44,P<0.01),Bax表达降低(19.07±1.63,14.11±1.21,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亚低温预处理组Bcl-2表达仍有所升高(15.03±1.44,18.17±2.03,P<0.05),Bax表达仍降低(14.11±1.21,11.58±1.04,P<0.05).②各组肠黏膜损伤分级情况:假手术对照组肠黏膜基本正常,损伤均为0级;缺血再灌注组肠黏膜损伤Ⅱ级2只,Ⅲ级3只,Ⅳ级3只,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缺血预处理组肠黏膜损伤Ⅰ级2只,Ⅱ级4只,Ⅲ级2只,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亚低温预处理组肠黏膜损伤0级1只,Ⅰ级3只,Ⅱ级4只,低于缺血预处理组(P<0.05).③各组肠黏膜组织学形态电镜观察结果:假手术对照组肠黏膜上皮微绒毛排列整齐,各细胞器形态正常;缺血再灌注组肠黏膜上皮微绒毛稀疏、变短、脱落,线粒体明显肿胀,空泡变性,内质网排列紊乱、肿胀;缺血预处理组肠黏膜上皮微绒毛排列基本整齐,线粒体内质网轻度肿胀;而亚低温预处理组肠黏膜上皮微绒毛排列整齐,线粒体内质网肿胀不明显.结论:肠缺血再灌注前进行缺血预处理可以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并下调Bax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肠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细胞凋亡以保护缺血再灌注肠损伤.亚低温状态能增强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 卡巴胆碱对肠部分缺血再灌注家兔血浆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作者:白玉梅;朴商;胡森;曹卫红

    目的:探讨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肠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浆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含量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1/05在解放军第三○四医院完成.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卡巴胆碱治疗组20只、肠部分缺血再灌注组20只、假手术对照组5只.卡巴胆碱治疗组在部分阻断肠系膜上动脉2 h后肠内注射卡巴胆碱30 mg/kg.肠部分缺血再灌注组用自制血流阻断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50%,4 h后恢复灌流.假手术对照组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各组分别于阻断前及阻断后2,4,8 h,1,2,3 d测定血浆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实验兔40只,卡巴胆碱治疗组18只、肠部分缺血再灌注组17只、假手术对照组5只.①家兔肠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0含量明显升高.②肠内注射卡巴胆碱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在术后1 d显著降低,白细胞介素6含量在阻断4及8 h显著降低,与肠部分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差异显著.③肠缺血再灌注组与卡巴胆碱治疗组血浆白细胞介素10含量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卡巴胆碱能明显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产生和释放,而对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影响甚微.表明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7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z1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7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