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泡状棘球蚴病术后的护理查房讨论

    作者:何明霞;邵福丽

    护士长: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纯护理模式已向以生理,心理,社会多元化护理模式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正在我院推广,护理查房的方式也逐渐渗透在整体护理中.现在就整体护理在"肝泡状棘球蚴病术后的运用",汇报给大家,首先,请甲护士介绍病历.

  •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诊断及分析

    作者:隋燕妮;农红

    目的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声像图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对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泡状棘球蚴病41例进行分类研究.结果根据声像表现将其分为实质肿块型、囊样液化型、混合型三类.结论超声显像对肝泡状棘球蚴病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应注意与原发性肝癌等作鉴别.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梗阻2例

    作者:姚兰辉;吕永泉

    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ntion,OLT)治疗终末期肝病已日益为人们所接受,OLT术后下腔静脉(IVC)梗阻的发病率很低,有关报道较少.我院2000年9月~12月对2例患者行背驮式OLT术.例1,男性,30岁,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门静脉高压症,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例2,女性,22岁,肝泡状棘球蚴病手术切除失败,病灶侵犯肝门部,因供-受体肝体积不匹配行减体积(6,7段切除)移植.使用ATL HDI-3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宽为2~5MHz.于术后第1、2周每天1~2次,第3、4周每天1次,1月后每周1~2次探测,了解IVC和肝静脉(HV)的情况.

  • 肝泡状棘球蚴病门脉血供的实验研究

    作者:任伟新;肖湘生

    目的 观察活体碘油门静脉灌注在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中的分布,初步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的门脉血供.方法 3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20只).两组又各分为3个亚组,正常组每个亚组分别为4只、3只和3只大鼠.实验组20只感染肝泡球蚴病的大鼠每个亚组分别为8只、6只和6只大鼠.所有动物均开腹直视下穿刺门静脉,于透视下缓慢注射碘化油0.2 ml,分别在15 min、4 d和7 d后处死动物,取新鲜肝脏行钼靶摄影后进行HE染色及苏丹Ⅳ染色,观察碘油分布.结果 活体条件下对感染肝泡球蚴病的大鼠经门静脉灌注碘油后,通过低电压X线摄影共9只实验动物肝脏中可见碘化油选择性地进入病灶,而苏丹Ⅳ染色有8只于病灶周围的炎症反应带中可见碘油沉积,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活体碘油门静脉灌注方法简单易行,结果真实可靠;②门静脉参与了部分晚期肝泡状棘球蚴病灶的供血;③本实验为肝泡球蚴病双重途径介入治疗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 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与开腹造模的比较

    作者:张明星;任伟新;迪理木拉提·巴吾冬;顾俊鹏;许晓冬;张海潇;杨磊

    目的 比较肝泡状棘球蚴病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与开腹直视肝内注射肝泡状棘球蚴原头节两种造模方法的优缺点及对后续介入实验研究的影响.方法 将162只Wistar大鼠分成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组及开腹接种组,每组81只,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和开腹直视下肝内注射肝泡状棘球蚴原头节的方法制备肝泡状棘球蚴病动物模型,以超声筛查动物模型.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对比分析造模情况.结果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组80只成活,其中48只造模成功,肝脏病变阳性率60.00%(48/80),病灶生长部位固定,与周围粘连、侵犯门静脉等脉管系统较轻,3只门静脉插管失败,插管成功率为93.75%(45/48);开腹接种组77只成活,其中33只造模成功,肝脏病变阳性率为42.86%(33/77),病变部位不固定,与周围脏器粘连显著,8只病变侵犯门静脉而插管失败,插管成功率为75.76%(25/33).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组造模肝脏病变阳性率及插管成功率均高于开腹接种组(X<'2>=4.617、5.394,P=0.032、0.020).结论 肝泡状棘球蚴病介入实验研究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造模的方法病变阳性率高,造模过程简单,动物痛苦小,死亡率低,适宜后续研究.

  •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声像图特征及与肝癌的鉴别诊断

    作者:王建国;隋燕妮

    目的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HAE)的声像图特征及与原发性肝癌(HCC)的鉴别诊断,以提高超声对HAE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总结87例HAE的声像图特征,与病理组织类型比较分类,结合彩色多普勒能量显像(CDE),提出鉴别要点.结果 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AE声像图表现为实质肿块型48例占55.2%,混合型24例占27.6%,囊样液化型15例占17.2%,本组诊断符合率为88.5%(77/87),误诊率为11.5%(10/87).结论超声显像对HAE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应注意与HCC等作鉴别.

  • 肝包虫病致反复发作急性胰腺炎1例

    作者:李宝亮;赫嵘;贾哲;张珂;蒋力;穆毅

    肝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体肝脏所导致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可分为肝细粒棘球蚴病及肝泡状棘球蚴病,以肝细粒棘球蚴病多见。本病多见于畜牧区,是我国西北地区及西南地区常见病,患病率在0.5%~5.0%。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临床表现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合并急性胰腺炎及化脓性胆管炎时病情危重。本院收治1例肝以反复发作胆源性胰腺炎病及急性胆管炎为表现的肝包虫病病例,现报告如下。

  • 肝泡状棘球蚴病合并肺、脑转移

    作者:郭永忠;丁木拉提;朱马拜;高永盛;初伊明;温浩

    外科手术无疑是有效治愈泡状棘球蚴引起的恶性肝包虫(alveolar hydatid disease, AHD)的首选方法,而AHD肺、脑转移已属晚期,泡型包虫病原发在肝脏占98%,死亡率在诊断确定后10年内达93%,而脑肺转移者短期内其死亡率更高.我们统计1993-2003年新疆伊犁河谷收治的包虫病2069例,其中肝泡球蚴病84例,肝泡球蚴合并肺、脑转移者6例(肺转移5例、肺脑转移1例),详见表1~3.

  • 肝泡球蚴病术后综合治疗

    作者:梁东;李桂萍;傅振超;张元利;俞天生;张伟

    根治性切除是肝泡状棘球蚴病(肝泡球蚴病)的有效方法,而早期诊断和彻底切除是取得根治的好方法.但由于症状轻微,多数病人就诊时间偏晚,已发生广泛肝浸润及转移,大多只能行姑息性切除.加之肝泡球蚴术后复发,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我科采取手术后综合性治疗,可改善全身状况,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提高了治疗效果.

  • 肝移植治疗晚期肝泡状棘球蚴病临床研究

    作者:季学闻;张金辉;赵晋明;邰沁文;阿依甫汗·阿汗;买买提居马·对先;温浩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治疗晚期肝泡状棘球蚴病(HAE)的策略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12月~2009年5月实施的6例晚期HAE患者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移植前和移植后均给予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15~20 mg·kg-1·d-1)抗包虫治疗.结果 6例移植手术历时中位时间635.0 min(490~760 min),无肝期中位时间65.5 min (44~90 min),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中位数20.5 u(9~40 u).除1例抢救性经典原位肝移植因严重的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和凝血功能障碍而于术后第1天死亡,余5例手术成功.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6.0个月(3~19个月).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54 d、98 d和6个月因胆道铸型、胆源性脓毒血症和急性排斥反应而死亡.1例活体肝移植受者术后8个月因胆道狭窄行胆肠吻合术而治愈.另1例左肺有转移灶的患者病情稳定而未发现新发病灶.结论 肝移植治疗晚期HAE术前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手术难点在于病灶的清除和肝后下腔静脉的重建,移植前后抗包虫药物和低剂量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是预防移植后泡状棘球蚴病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手段.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的作用

    作者:姚兰辉;吕永泉

    原位肝移植(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作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已日益受到重视.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重要的监测手段成为OLT围手术期首选影像检查方法.现将我们对3例OLT的超声监测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2000年6~12月3例患者接受OLT.例1、2均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前者伴原发性小肝癌,后者伴门静脉高压症;例3为肝泡状棘球蚴病未能手术切除病灶.3例均采用背驮式下腔静脉(IVC)吻合.例3施行减体积(6、7段切除)移植,且因包虫侵犯肝外胆管而行胆-肠吻合,例2同时切除脾脏.OLT受肝者年龄平均为38岁,例1、2为男性,例3为女性.使用美国ATL HDI-3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频宽为2~5 MHz,术中探头频宽为4~8 MHz.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监测.术前探测受肝,了解其病变程度,移植中需吻合处管道是否受累及有无邻近脏器病变等.术中于血管吻合后立即探测肝动脉(HA)、门静脉(PV)及IVC吻合口是否通畅,排除HA栓塞.术后第1、2周每天1~2次,第3、4周每2 d 1次,1月后每周1~2次超声检测,了解肝实质、HA、PV及IVC内血流及胆道情况.定期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活检.

  • 进一步开拓与提高超声技术对肝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应用

    作者:简文豪

    本期集中刊登了肝疾病的超声诊断及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的论文共12篇,较全面地展示了我国超声技术在肝疾病临床应用的现状.原发性肝细胞癌及肝转移癌的超声诊断,一向为医学界所瞩目,已有很多文献见于各专业刊物.对肝癌的超声诊断,二维超声的声像图所见仍是基本和主要的依据,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则是超声用以确诊的佳手段.彩色多普勒技术包括速度型与能量型两种血流显像方法,可以提供肝癌的血供信息并从而成为确定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条件,超声造影比彩色多普勒技术又可更完整地显示肝癌及肝癌前病变,例如肝硬化并发腺瘤样增生的血供情况,尤其是对低速、微细血流的显示对较早期诊断小肝癌有一定意义.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用能量多普勒检测肝泡状棘球蚴病,显示其病灶内基本无血流,与肝癌的血供特点存在显著的差异,有助于肝癌与肝寄生虫病的鉴别诊断.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尚无市售的超声造影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超声技术临床应用的发展.囊肿型肝恶性肿瘤发病率低,但由于与囊肿型非恶性病变的治疗方针截然不同,其鉴别诊断因此更为重要.解放军总医院总结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囊壁上有实性结节、囊肿内有分隔、囊壁及(或)分隔上检出动脉样血流,是肝以及其他脏器囊肿型恶性病变常有的超声所见.

  •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诊断

    作者:龚河军

    肝棘球蚴病足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肝脏引起的寄生虫病,流行于牧区.棘球蚴有细粒棘球绦虫和泡状棘球绦虫两种,前者多见,引起覆状棘球蚴病,亦称肝包虫囊肿病,后者引起泡状棘球蚴病.肝泡状棘球蚴病主要见于我国西北地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包虫病的重要手段,为探讨CT检查对肝泡状棘球蚴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价值,笔者总结了本院3年来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现报告如下.

  • MARS人工肝治疗肝移植术后患者一例报告

    作者:肖琳;张跃新;鲁晓擘;刘浩;徐玲;吕荣福;何方平

    临床资料患者女,43岁,汉族,诊断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经B超,CT及手术探查病理证实).由于巨大病灶侵犯了第一肝门和胆道系统,且间歇性胆道感染并继发肝脓肿,反复出现寒战高热、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肝功能趋于衰竭,各种治疗措施无效,后于2002年9月17日施行原位肝移植术.

  • 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CT图像特征的分析

    作者:赵兴华

    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CT图像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某院收治的13例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对这些患者均进行肝脏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扫描结束后,观察这些患者肝脏CT影像学的表现.结果:对这13例患者进行CT检查的结果显示,在这些患者中,肝脏内存在单发病灶的患者有9例,存在多发病灶的患者有4例.这些患者病灶的直径在2~12 cm之间.其中,病灶累及肝门的患者有2例,肝内胆管出现扩张的患者有4例,出现继发性肝硬化的患者有2例.结论:根据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的CT表现能够明确地观察到其肝脏病灶的性质、形态、大小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临床医生应熟练掌握此病患者的CT表现,并结合其病史及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其病情进行综合诊断,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 肝泡状棘球蚴病不同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分析研究

    作者:赖春友;徐明清;严律南;文天夫;李波;王文涛;杨家印

    目的:比较肝泡状棘球蚴病(HAE)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并分析影响HAE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HAE病人的诊疗记录.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病人分为非移植性根治性切除组(A组)、术中病灶绝大部分切除(90%以上)组(B组)、术中不能90%以上切除或仅引流组(C组)、肝移植组(D组).结合随访资料,评价四组的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A组死亡率低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生存曲线结果显示,A组预后生存状况优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非移植性根治性切除、术中出血量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前提下,对HAE病人行非移植性根治性切除术治疗效果好,且非移植性根治性切除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复杂肝包虫手术及残腔处理方法探讨

    作者:明国富;张辉

    肝泡状棘球蚴病( 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系泡状棘球绦虫所致.分为肝棘球蚴病和肝泡球蚴病,吐鲁番地区是人体肝包虫病的多发区,对本区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目前对复杂肝包虫手术及残腔处理临床上仍比较棘手.现就我院1998至2009年收治的213例复杂肝包虫病患者治疗情况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收集新疆吐鲁番市人民医院1998年6月至2009年5月间213例肝包虫患者,其中男性122例,女性91例,年龄17~66岁.有明确接触史者占97%.复发性肝包虫20例(9.3%);肝多发包虫32例(15%);肝包虫囊腔有感染48例(22.5%);巨大肝包虫56例(26.2%);合并其它部位包虫11例(5%);外囊钙化15例(7%);合并胆汁瘘31例(14.5%).(二)临床表现病史较长,多达数年之久.肝区胀痛,病灶内有坏死液化和感染时可伴发热.病程发展缓慢,晚期可出现肝功能损害.患者多出现贫血貌.肝脏肿大.

  • 感染泡球蚴大鼠经门静脉灌注化疗栓塞后肝组织的病理变化

    作者:朱帝文;张海潇;任伟新;熊进;徐晓辉;温浩

    目的 观察经门静脉途径灌注阿苯达唑脂质体和碘化油混悬液后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过程,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 将20只感染泡球蚴的Wistar大鼠分为治疗组(19只)和感染对照组(1只),治疗组大鼠经门静脉穿刺灌注阿苯达唑脂质体和超液态碘化油混悬液0.2 ml,分别于治疗后4、7和10d处死大鼠6、5和5只,取各组大鼠泡球蚴组织,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 结果 感染对照组大鼠泡球蚴组织结构正常,治疗组大鼠经治疗后4d,泡球蚴组织结构基本正常.7d以变性改变为主,10d以坏死改变为主.7和10d均可见脂质体和碘油颗粒大量在泡球蚴组织内沉积,并引起肝泡球蚴组织结构破坏,囊泡塌陷,生发层、角质层结构退变. 结论 门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肝泡球蚴病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技术方法.

  • 阿苯达唑微球肝动脉灌注对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治疗作用

    作者:樊玉祥;任伟新;迪力木拉提·巴吾冬;顾俊鹏;许晓东;张海潇;纪卫政;姜涛;温浩

    目的 观察阿苯达唑-PEG6000固体分散体壳聚糖微球经肝动脉灌注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效果.方法 将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3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A)、空白微球组(B)和阿苯达唑微球组?,A、B和C组分别经肝动脉灌注0.3 ml生理盐水、空白微球2.7 mg/kg(溶于0.3 ml生理盐水)、阿苯达唑-PEG6000固体分散体壳聚糖微球2.7 mg/kg(溶于0.3ml生理盐水).于灌注后第1、3、7、14和42天采集大鼠外周静脉血,检测白细胞(WBC)、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值.第42天处死全部大鼠,取肝泡状棘球蚴组织,观察各组病理变化.结果 各组大鼠白细胞第1天出现暂时性升高[A组(86.11±19.14)×109/L、B组(117.11±21.76)×109/L和C组(118.11±24.52)× 109/L],第7天恢复正常[A组(7.85±6.57)×109/L、B组(11.73±4.85)×109/L和C组(8.49±1.36)×109/L].B、C组在第3天AST、ALT达到高值[B组AST (193.15±21.57)U/L、ALT (78.39±9.78)U/L;C组AST (189.91±14.06)U/L,ALT (88.43±9.23)U/L)],与A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恢复正常水平[B组AST (109.31±15.48)U/L、ALT(47.86±9.49)U/L;C组AST (105.37±8.16)U/L、ALT (49.53±6.75) U/L],与A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2天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A、B组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结构基本正常,C组病变以生发层坏死为主.结论 阿苯达唑-PEG6000固体分散体壳聚糖微球经肝动脉灌注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有一定疗效.

  • 肝泡状棘球蚴病

    作者:王迎;吕永泉

    肝泡状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是一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由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肝脏并不断增殖芽生,似癌样浸润扩散,造成肝组织不可逆的进行性损害.临床上具有慢性隐袭进行性的特点,常伴有肺及脑等重要器官转移.由于A.e.具有一定的地区分布性,易于引起误诊,因此复习有关文献,提高A.e.的全面认识,对临床诊治工作必将有所裨益.

4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