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步骤诱导逐步筛选法建立高效的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胰岛祖细胞的分化方案

    作者:隋婧;姜方旭;施秉银

    目的 探讨胚胎干细胞(ESCs)体外定向分化为胰岛祖细胞的分化潜能,应用多步骤诱导逐步筛选法建立高效的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胰岛祖细胞的分化方案,提高胚胎干细胞向胰岛祖细胞分化的效率.方法 体外传代培养ESCs,采用逐步筛选分化方案,在不同的分化阶段,给予不同的生长因子诱导分化后,RT-PCR法检测胰腺特异性基因的表达,筛选佳的诱导因子组合,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相关特异蛋白的表达,从而建立体外高效的定向分化方案.结果 从未分化ESCs定向分化为定形内胚层细胞,以活化素A诱导组的Sox17和Foxa2基因表达显著;从定形内胚层细胞分化到后前肠细胞,以维甲酸+FGF10诱导组的Hnf4a和Hnf6基因表达显著;从后前肠细胞定向分化到胰腺内胚层细胞,以维甲酸+环杷明+DAPT+Exendin 4诱导组的Pdx1、Ptfla、Hblx9等胰腺特异性基因表达显著;从胰腺内胚层细胞定向分化到胰岛祖细胞,以维甲酸+DAPT+Exendin 4诱导组的Ngn3、Nkx6.1、Pax4、Pax6等基因表达显著.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可见胰腺特异性的相关蛋白表达,多数Ngn3+细胞同时表达胰腺特异性基因Nkx6.1和Pdx1.结论 应用多步骤诱导逐步筛选法可以建立高效的ESCs定向分化为胰岛祖细胞的分化方案,提高ESCs向胰腺内胚层分化的分化效率,为1型糖尿病的β细胞再生治疗提供试验依据和可行性方案.

  • Snail、E-cadherin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徐蕾;李旭;陈葳

    目的:探讨宫颈癌中转录因子Snail和E-cadherin的表达、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5例宫颈组织石蜡切块,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Snail、E-cadherin的表达.结果:①Snail主要在宫颈癌细胞中表达,在正常宫颈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Snail的表达强度随着肿瘤分期上升而提高,肿瘤组织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Snail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明显关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E-cadherin在正常宫颈组织中表达,在宫颈癌细胞中不表达、低表达或少量异位表达.E-cadherin的表达强度随着肿瘤分期上升而下降,正常组织高于肿瘤组织,宫颈CIN高于浸润癌,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一定关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Snail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性.结论:宫颈癌进展中,转录因子Snail对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存在调控致其表达由强变弱或不表达,促进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

  •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在肿瘤及炎症中的交叉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泽信(综述);侯立朝(审校)

    肿瘤与炎症关系肿瘤与炎性关系密切,癌症的发生大约20%与慢性炎症有关[1]。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作为宿主正常保护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清除病原体,但是它也同时促进肿瘤的发生。致瘤性的病原体能够损坏宿主免疫使得低度而慢性的炎症持续存在。持续存在的慢性炎症能导致机体处于免疫失调及自身免疫性状态,终促进肿瘤的发生。然而,肿瘤发生后也可引起炎症的产生。研究表明,有些肿瘤可以通过分泌一些急性分子来促进炎症的发生,这些肿瘤相关的炎症反应能被加入到肿瘤治疗行列。Michael Karin等做了大量癌症与炎症关系的研究,他们发现两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在吸烟对肺肿瘤发生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吸烟引起的肺部炎症导致细胞增殖增加是引起肺肿瘤发生的原因,在髓样细胞内IκB激酶β(IKKβ)的降低以及c-Jun N末端蛋白激酶1(c-Jun n-Terminal protein kinase 1,JNK1)的灭活都可降低肿瘤的发生[2]。同样,在饮食性和遗传性的肥胖引起肝癌的研究中,他们发现肥胖引起的肝癌是依赖于促肿瘤发生因子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大量产生,而这两种因子可以导致肝炎发生及促癌转录因子STAT 3的激活,由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以及IL-6及TNF的大量产生可能也增加其他癌症的发生危险[3]。多次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的免疫细胞是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TAMs )和T细胞,这种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能促进肿瘤的增长,而且很可能是肿瘤血管生成、肿瘤浸润、转移所必需的[4]。而且,TAMs是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5],因此,TAMs在肿瘤及炎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细胞因子信号进行药理学干预可以降低肿瘤的发生及增长[6]。因此,寻找肿瘤与炎症相关的分子进行干预很可能作为肿瘤预防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 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缺氧诱导因子-1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作者:韦良宏;陈海东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s,MMPs)是一类结构中含Zn2+和Ca2+的蛋白水解酶类,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的代谢.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HIF-1)是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的一种转录因子.MMPs和 HIF-1在大肠癌组织中均高表达,且与肿瘤的多种生物学行为有相关性,说明MMPs和 HIF-1在大肠癌的发病机制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现就MMPs和 HIF-1的结构与功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促癌机制作一综述.

  • 宿主抗病毒因子与HIV-1的相互作用

    作者:李伟;秦晓瑞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的感染会引发艾滋病。HIV-1是一种逆转录病毒,由于其具有侵染不分裂细胞的能力,在逆转录病毒的分类上属于慢病毒家族。病毒颗粒的外层是来自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上面含有病毒自身编码的膜蛋白。病毒颗粒内部由一层病毒衣壳蛋白(CA)包裹着一对基因组RNA(gRNA)。gRNA长约9.1kb,在病毒编码的逆转录酶的作用下,逆转录为基因组DNA。病毒DNA病毒编码的整合酶的作用下,整合进宿主细胞的染色质DNA中,利用宿主细胞的转录因子完成病毒 mRNA 的转录。病毒的mRNA经过可变剪切的机制,产生多种病毒蛋白。通过单剪切产生的病毒mRNA,可以翻译出病毒膜蛋白,在细胞膜上分布。由全长mRNA(gRNA)翻译出的结构蛋白Gag在细胞膜上完成多聚化,并特异性的结合gRNA,组成新的病毒颗粒。新组装的病毒颗粒通过出芽的方式,夺取含有病毒膜蛋白的细胞膜,离开细胞。HIV-1的感染会造成细胞损伤,如病毒膜蛋白与细胞的受体CD4的结合而引起的细胞凋亡、病毒蛋白Vpr对细胞周期的干扰作用[1]等。通过长期的进化,宿主细胞发展出了抑制病毒复制的机制,而HIV也进化出了拮抗或逃逸宿主细胞抑制的方法,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焦点,为人们认识病毒的复制提供了新的视野。

  •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在血液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贺玲;贺春艳;张卫玮;陈娟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 ,iPS)是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将某些转录因子导入动物或人的体细胞,使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类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 ,ES)样的多潜能细胞,其在合适条件下能够分化为各种细胞。本文就iPS在血液疾病中应用的潜能,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

  • 地塞米松体外短期处理抑制CD8 T细胞的活化与功能

    作者:谢婷;欧志兵;黄丽艳;张健;金坤;瞿小旺;刘文培;罗迪贤

    目的: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广泛,其免疫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分析糖皮质激素体外短期处理对CD8+T细胞活化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3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同一样本分为地塞米松处理组及对照组,体外处理3天后流式细胞仪检测:CD8+T细胞总数及其亚群的分布、活化、凋亡;CD8+T细胞功能及其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地塞米松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① 地塞米松短期处理后CD8+T细胞比例减少且呈剂量依赖性,主要表现为效应性T细胞减少(P<0.001);② 地塞米松抑制CD8+T细胞活化(P=0.044),促进亚群效应性T细胞晚期凋亡(P=0.032);③ 地塞米松上调抑制性受体: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3(Tim-3)的表达(P=0.009;P=0.023);④ 地塞米松抑制CD8+T细胞穿孔素(Perforin)、颗粒酶B(Granzyme B)等功能性分子及胞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P=0.008;P=0.001;P=0.05;P=0.022).⑤ 地塞米松处理后,CD8+T细胞转录因子脱中胚蛋白(Eomes)表达下降,且Eomes与T盒转录因子(T-bet)比值降低(P<0.001;P=0.005).结论:地塞米松体外短期处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显著抑制效应性CD8+T细胞活化与分化并促进其凋亡.功能上通过抑制转录因子Eomes表达,影响CD8+T细胞功能并促进其耗竭.

  • TGF-β与转录因子在肝纤维化中的相互作用

    作者:唐娜

    肝纤维化的形成是由于肝脏持续性损伤以及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失衡所引起的.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肝纤维化形成中的关键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与TGF-β相关的转录因子如AP1、STAT3及Foxo3a等也参与肝纤维化的调控过程.现就在肝纤维化中TGF-β与转录因子AP1、STAT3和Foxo3a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 STAT3对肿瘤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作用

    作者:贺税(综述);陈宏辉(审校)

    上皮-间质转化(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是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间质表型细胞的生物学过程,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通过多种调控因子参与肿瘤上皮间质转化各个环节的调控过程,并在EMT中多变的角色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 HIF-1基因C1772T、G1790A多态性与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旭萍

    缺氧诱导因子-1(HIF-1)是首先被低氧诱导并在组织细胞广泛表达的转录因子,HIF-1通过与靶基因低氧应答元件(HRE)的结合位点相结合并调节后者的转录,在缺氧分子生物学反应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 阿苯达唑对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bet及GATA3 mRNA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马海长;吐尔洪江·吐逊;张恒;张雪;刘清;杨乐;林仁勇;温浩

    目的 探讨阿苯达唑对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转录因子T-bet和GATA3mRNA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1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5例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服用阿苯达唑15例,纳入药物组;肝泡型包虫病首治患者14例,纳入肝泡型包虫病组;健康志愿者26例,纳入健康志愿者组.药物组患者口服片剂阿苯达唑10 mg/(kg ·d),用药时间为(2.5±2.3)年.所有受试者在入组后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外周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bet和GATA3 mRNA的表达,同时运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浆IFN-γ、IL-5的表达.正态分布数据以(x)±s表示,偏态分布数据以M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用直线相关分析探讨两因素之间相关关系.结果 药物组、肝泡型包虫病组和健康志愿者组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bet mRNA中位值分别为0.117、0.114、0.094,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34,P>0.05);药物组、肝泡型包虫病组和健康志愿者组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ATA3mRNA表达水平中位值分别为0.006、0.007、0.02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96,P<0.05);药物组、健康志愿者组和肝泡型包虫病组受试者T-bet与GATA3的比值(T-bet/GATA3)中位值分别为25.618、8.235、4.35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2,P<0.05).药物组、肝泡型包虫病组和健康志愿者组受试者血浆IFN-γ表达水平分别为(367±252) μg/L、(305±52) μg/L、(326±122) μg/L,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2,P>0.05);药物组、肝泡型包虫病组和健康志愿者组受试者血浆IL-5表达水平分别为(40±8)μg/L、(52±39) μg/L、(41±6)μg/L,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5,P>0.05);药物组、健康志愿者组和肝泡型包虫病组受试者IFN-γ与IL-5的比值分别为9.5±9.2、6.8±2.1、8.0±2.8,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P>0.05).药物组患者阿苯达唑用药时间和T-bet/GATA3之间无相关性(r=0.076,P>0.05).结论 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口服阿苯达唑后明显上调T-bet/GATA3,逆转Th1/Th2细胞失衡,Th1细胞杀伤多房棘球蚴的能力明显增强,而Th2细胞保护多房棘球蚴的能力有所减弱.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有所恢复.外周血T-bet/GATA3可作为阿苯达唑治疗肝泡型包虫病疗效评价的随访指标.

  • Ets-1反义寡核苷酸抑制裸鼠胃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作者:丁印鲁;赵峰;周存才;宫向前;李兆亭

    目的研究Ets-1反义寡核苷酸对裸鼠胃癌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裸鼠胃癌皮下种植模型,分别应用Ets-1反义、正义寡核苷酸与PBS行瘤内注射,观察种植瘤生长的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瘤组织Ets-1 mRNA的变化,并应用免役组织化学检测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差异.结果经Ets-1反义寡核苷酸治疗后,反义Ets-1组较正义组及PBS组裸鼠胃癌生长明显受到抑制[(0.60±0.11)g vs(1.18±0.11)g vs(1.28±0.13)g,P<0.01];瘤组织Ets-1 mR-NA表达降低,微血管密度显著低于正义组与PBS组[(10.4±3.1)vs(24.5±8.4)vs(20.6±7.5),P<0.01].结论Ets-1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裸鼠胃癌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减少微血管形成有关.

  • 创伤骨科转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丹;高峰

    基因治疗是借助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或基因转染(gene transfection)技术将具有生物学作用的基因材料或信息(称为目的基因)转入细胞内,以改变细胞的功能来治疗或预防疾病[1]。可以通过病毒载体、脂质体或基因枪将基因转入到细胞内。基因治疗为疾病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目前,通过体内(in vivo)和体外(ex vivo)基因转移技术,将编码核酸或蛋白质的调节因子(如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转录因子等)的基因成功地转入了骨骼肌肉系统的组织中,包括骨、关节软骨、半月板、肌腱、韧带等组织[2],为基因治疗骨、软骨、肌腱、韧带损伤奠定了基础。

  • 核因子-κB在高压氧治疗缺氧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颜晓华;刘苡;杨于嘉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转录因子,可调控细胞因子、炎性蛋白的合成以及氧自由基的产生,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缺氧缺血性损伤(HID)及其损伤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现综述如下:

  • Nrf2/ARE信号通路及其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潘晓菲;谭初兵;时丽丽;张洁;徐为人;汤立达

    Nrf2/ARE信号通路是细胞氧化应激反应中的关键通路,其调控的下游抗氧化蛋白和Ⅱ相解毒酶在细胞防御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现有研究显示Nrf2/ARE通路在抗炎、抗肿瘤、神经保护、抗凋亡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Nrf2为靶点的药物有望用于多发性硬化、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其中已有富马酸二甲酯、巴多克沙龙等多个新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就Nrf2/ARE通路与疾病的关系及以其为靶点的新药研发进展做一综述.

  • 皮肤创伤修复的新靶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

    作者:梁鹏飞;黄晓元;杨兴华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核激素受体家族成员中配体诱导激活的转录因子,由英国科学家Issemann和Green[1]于1990年首次报道.

  • 转录因子 Sp1对胆酸转运蛋白 MRP3、MRP4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琨;柴进;封欣婵;程英;张睴君;胡珍;陈兰芳;陈文生;何勇虹

    目的:研究胆汁淤积时 Sp1对 MRP3、MRP4表达的影响,以完善 MRP3、MRP4表达调控机制。方法构建 Sp1过表达质粒及 Sp1 siRNA 片段,分别转染 HepG2细胞,筛选稳转细胞株。提取细胞总 RNA 和总蛋白,RT-qPCR 检测 MRP3、MRP4 mR-NA 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 检测 MRP3、MRP4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 Sp1-OE-HepG2和 Sp1siRNA-HepG2稳转细胞株。在 Sp1-OE-HepG2细胞中,MRP3、MRP4 mRNA 和蛋白水平表达均增高,其中 MRP3 mRNA 水平表达增高2.8倍,MRP3蛋白水平表达增高3.0倍;MRP4 mRNA 和蛋白水平分别增高3.2倍和2.5倍;而在 Sp1 siRNA-HepG2细胞中,MRP3、MRP4则表达下降,其中 MRP3 mRNA 表达降低52%,MRP4 mRNA 表达降低58%,MRP3蛋白表达降低57%,MRP4蛋白表达降低60%。结论转录因子 Sp1能够调控胆酸转运蛋白 MRP3、MRP4的表达。

  • 金雀异黄素对脑缺血/再灌注诱导大鼠海马组织STAT3激活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洪春;张光毅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I/R)后海马组织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TAT3)的激活及金雀异黄素对其的影响.方法:免疫印迹测定STAT3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STAT3的DNA结合活性.结果:I/R3h后胞浆STAT3持续磷酸化激活,再灌注3 h和72 h达两高峰(1.7和2.5倍);而STAT3蛋白表达I/R24h开始升高,72h达高峰(1.7倍);核内STAT3的磷酸化水平及DNA结合活性缺血后即显著增高,再灌注3 h和72 h达两高峰(分别为2.6、3.1及3.6、4.4倍).金雀异黄素呈剂量依赖方式明显抑制I/R 72 h诱导STAT3的磷酸化及DNA结合活性的升高,但不影响STAT3蛋白表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导致STAT3的磷酸化激活及DNA结合活性的增加,蛋白酪氨酸激酶参与STAT3的激活调控.

  • IGF-I、GM-CSF和EGF通过MAPK途径上调MC3T3-E1及C2C12细胞中核心结合因子α1的表达

    作者:裴育;孟迅吾;周学瀛;邢小平;夏维波

    目的:研究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巨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对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的调节作用及其与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方法:采用报告基因方法和RT-PCR技术检测Cbfα1基因启动子活性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在MC3T3-E1细胞中,IGF-Ⅰ(1 nmol/L-1μmol/L)、GM-CSF(100 nmol/L)和EGF(1 μmol/L)作用24小时能够增加Cbfα1基因启动子活性(P<0.05).加入PD98059(10 μmol/L)后不但抑制了Cbfα1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基础表达,而且完全阻断了IGF-1、GM-CSF和EGF所诱导的Cbfα1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增加(P<0.01).在C2C12细胞中得到了类似结果.另外,MC3T3-E1和C2C12细胞分别经IGF-Ⅰ(1,100 nmol/L)、GM-CSF(100 nmol/L,1 μmol/L)和EGF(1μmol/L,100 nmol/L)处理后均使Cbfα1基因mRNA表达水平提高(P<0.05).而加入PD98059可抑制上述因子的刺激作用.结论:IGF-Ⅰ、GM-CSF和EGF能够刺激MC3T3-E1和C2C12细胞中小鼠Cbfα1基因启动子活性及mRNA的表达,此作用可能经MAPK信号传导通路介导.

  • 高氧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研究现状及治疗靶点

    作者:方以群;张懿

    长时间暴露于氧气中可导致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目前对于高氧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就近年对高氧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探讨活性氧族、炎症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及转录因子在肺型氧中毒发病中的作用,同时展望治疗靶点.

1793 条记录 89/90 页 « 12...82838485868788899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