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谷氨酰胺联合泛醇对烧伤家犬肠道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王裴;赵云;戚华兵;彭曦;尤忠义;汪仕良

    目的 观察应用谷氨酰胺、泛醇及其复方制剂对减轻烧伤家犬肠道损伤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家犬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烧伤对照、泛醇、谷氨酰胺、泛醇+谷氨酰胺5个组,每组6只家犬,观察伤后7 d各组动物肠道损伤和修复指标.结果 烧伤家犬乙酰胆碱、肠黏膜蛋白含量明显降低,血浆二胺氯化酶(DAO)含量和损伤指数则明显增高(P<0.05),给予谷氨酰胺、泛醇以及复方药物均可明减轻烧伤后肠道损伤,降低血浆DAO活性和黏膜损伤指数(P<0.05);给予泛醇则能明显增加乙酰胆碱合成.与单方组相比,复方制剂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单方组.结论 烧伤后肠道损伤明显,给予谷氨酰胺能明显减轻肠道损伤,给予泛醇能明显促进乙酰胆碱合成,促进胃肠运动,复方制剂疗效明显优于单方.

  • 乙酰胆碱诱发冠状动脉微血管性心绞痛临床研究

    作者:赵颖军

    目的 观察胸痛患者乙酰胆碱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试验过程中,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可疑胸痛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狭窄<50%的受试者574例,用0.1%乙酰胆碱溶液30 μg、50 μg、100 μg单次或多次冠状动脉内注射,行冠状动脉痉挛诱发试验,同时试验前后冠状静脉窦采血测定乳酸.结果 根据临床症状以及冠状动脉内径减少是否大于>50%、冠状静脉窦乳酸是否转为阳性等将受试者分为三组,冠状动脉正常组(n=108)发生率18.8%,冠状动脉痉挛组(n=337)发生率58.7%、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组(n=129)发生率22.5%.三组比较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达69.8%,与冠状动脉正常组48.1%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吸烟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统计学分析是由于男性的比例减少所致.结论 乙酰胆碱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试验中,可诱发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冠状静脉窦乳酸增加,说明心肌无氧代谢增加.该病例更多见于女性患者.该研究未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吸烟、高血压、2型糖尿病有关.

  •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及临床应用

    作者:勇强;陈真

    1980年Furchgott和zawadzki[1]发现在外源性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介导的血管舒张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血管内皮不仅在血管舒张方面发挥作用,而且还发现血管内皮分泌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内皮依赖性收缩因子(endothelium-dependent constricdng factors,EDCFs)对血小板聚集、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单核细胞黏附、黏附分子的表达以及在凝血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种因子具有抑制和激活作用.

  • 心肌桥患者乙酰胆碱试验与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左心室心肌灌注显像的评价

    作者:叶新和;杨承健;徐欣;曹佳宁;董丰;王仁荣;胡大一

    目的 探讨心肌桥患者乙酰胆碱试验与静息-负荷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左心室心肌灌注显像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9-01-2011-12入选43例先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心肌桥患者,并进行乙酰胆碱试验;观察心肌桥患者99 Tcm-MIBI静息及负荷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分布特点.结果 43例患者中,位于前降支心肌桥占86.0%(37/43),收缩期狭窄NobelⅡ级、Ⅲ级分别占55.8%(24/43)和30.2%(13/43).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痉挛29例(67.4%),乙酰胆碱试验阳性占81.4%(35/43).43例心肌桥患者中出现异常心肌灌注显像37例(86.0%).其中29例患者左心室心肌出现2处不同部位的放射性分布改变.6例收缩期狭窄Nobel Ⅰ级心肌灌注正常;24例收缩期狭窄NobelⅡ级出现异常心肌灌注显像,17例表现为中度、重度心肌灌注减少,6例表现为轻度心肌灌注减少,1例表现为反向再分布;13例收缩期狭窄NobelⅢ级出现异常心肌灌注显像,10例表现为中度、重度心肌灌注减少,1例表现为轻度心肌灌注减少,2例表现为反向再分布.结论 心肌桥患者心肌桥严重程度与心肌缺血有关,乙酰胆碱可诱发壁冠状动脉痉挛,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心肌桥Nobel Ⅱ、Ⅲ级患者均出现心肌血流灌注异常.

  • 兔食管下括约肌与体部形态及乙酰胆碱对其功能影响的比较

    作者:韩勇;赵正源;王云杰;徐晖

    目的:比较兔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与食管体部形态变化,探讨食管体部平滑肌和LES细胞收缩功能及对乙酰胆碱的反应.方法:利用光镜、透射电镜下观察LES与食管体部形态;测定LES与食管体部压力;使用激光共聚焦测定食管体部平滑肌和LES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以及对乙酰胆碱(ACh)作用的反应.结果:兔食管LES平滑肌细胞周围肌浆网及肌丝明显增加.LES平均压力为1.4±0.1 kPa;食管体部平均压力为.0.6±0.1 kPa(P<0.01).兔食管LES平滑肌[Ca2+]i平均为156.1±4.8 mol/L;兔食管体部平滑肌细胞[Ca2+]i平均为122.6±4.3 nmol/L(P<0.05).加入ACh后再次测定[Ca2+]i,LES平滑肌[Ca2+]i平均为241.3±5.7 nmol/L与加入ACh前有显著差异(P<0.01);加入ACh后食管体部平滑肌[Ca2+]i平均为131.6±3.2 nmol/L,与加入ACh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正常食管LES与体部平滑肌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理学基础及收缩机制,食管体部对Ach诱导产生的收缩需要有细胞外钙的支持,而Ach对LES的收缩作用是通过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而产生的.

  • 壁细胞酸分泌的调节

    作者:孙凤蓬;宋于刚;高天明

    胃壁细胞经H+/K+-ATP酶分泌HCl.组胺、乙酰胆碱、胃泌素等促分泌因子通过神经、旁分泌、内分泌等途径,调节HCl的分泌.壁细胞中存在胆碱能、胃泌素、组胺H2、前列腺素E亚型、生长抑素亚型、白介素-1亚型等受体.壁细胞的分泌功能可被乙酰胆碱、胃泌素、组胺H2等受体拮抗剂所阻滞.ECL细胞、G细胞、D细胞等胃内分泌细胞参与胃酸分泌调节.Ca2+是壁细胞内介导酸分泌的重要信使.Carbachol、CCK-8、胃泌素、组胺等促分泌因子,可使壁细胞从细胞内钙库释放CM+,致胞质游离Ca2+增加.钙通苴拮抗剂对胃酸分泌具有抑制作用.胃壁细胞膜上存在K+通道和Cl-通道,酸分泌伴随着K+、Cl-通道活动和跨膜离子交换.在壁细胞的刺激-分泌耦联中,细胞内C1-浓度对壁细胞Cl-/HCOs-交换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胃壁细胞中表达AQP4,AQP4集中位于壁细胞的侧基膜,他在胃酸分泌中起作用,转运跨过壁细胞膜的水.

  • 胃黏膜壁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徐远溪;王志荣;陈锡美

    胃黏膜壁细胞是胃腺内一种重要的分泌细胞,具有泌酸、产生内因子及调节胃内酸碱水平等作用,其中尤以泌酸功能为重要:一方面,组胺、乙酰胆碱(Ach)和胃泌素等促分泌因子可通过各种途径调节盐酸分泌;另一方面,壁细胞泌酸也与其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相关联.近年来,又发现壁细胞还参与调控胃黏膜细胞的增生和分化.目前,对胃壁细胞酸分泌的调节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在泌酸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乃至其超微结构、电生理和对胃黏膜上皮分化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长足进步.

  • 外源性乙酰胆碱和一氧化氮对大鼠胃电节律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龙庆林;王振华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的胆碱能神经和氮能神经激动剂或抑制剂后胃电节律的变化,探讨外源性乙酰胆碱和一氧化氮对大鼠胃电节律的影响.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12只)和药物作用组(8只),记录硝普钠、阿托品、氯化氨甲酰胆碱(CCH)、左型精氨酸甲酯(L-NAME)以及新斯的明等药物对胃电节律影响.结果:硝普钠和大剂量阿托品、CCH、L-NAME均可引起明显的胃电节律失常,异常节律指数(ARI)和慢波频率变异系数(CV)明显升高;CCH和硝普钠合用时胃电节律失常较单用硝普钠或新斯的明时好转.结论:一氧化氮和乙酰胆碱之间在调节胃电节律时存在着精细的平衡,当失去平衡尤其是一氧化氮增加而乙酰胆碱减少时,则胃电节律失常明显增加.

  • 皱皮木瓜总黄酮松弛胃肠平滑肌的效应机制

    作者:柳蔚;杨兴海;周敏;李从德

    目的:探讨皱皮木瓜总黄酮(FLC)松弛胃肠平滑肌作用机制及其与Ca2+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兔离体空肠、回肠和结肠带生物测定法,在离体标本灌流槽中以Tyrode's液平衡家兔空肠、回肠和结肠带,分别观察FLC对空肠自律性收缩、对Ach诱导空肠收缩、对高钾所致结肠带收缩、以及CaCl2诱导回肠平滑肌收缩的影响.结果:FLC和Ver对高K+去极化所致结肠带收缩呈剂量依赖性松弛作用,压低大效应(Emax);FLC(8 g/L)对空肠自律性收缩(频率:5.83±2.64 vs 12.52±0.41,P<0.01;张力:0.76±0.26 g vs 2.13±0.21 g,P<0.01)和Ach诱导的收缩反应(频率:7.00±2.44 vs 13.10±0.90,P<0.01;张力:0.87±0.34 g vs 3.47±0.57 g,P<0.01)均具抑制作用;FLC剂量依赖性抑制Ca2+诱导回肠收缩作用,4、8 g/L时收缩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2.53±0.45,1.35±0.57 mmvs 5.41±0.64 mm,P<0.01).结论:FLC抑制胃肠平滑肌的功能与阻断电压依赖性的钙通道有关.

  • 衰老与内皮依赖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异常

    作者:李刚;Laukkanen J

    内皮是血流与血管平滑肌之间的生理屏障.由于其解剖部位,内皮是心血管危险因子作用的先目标.正常内皮细胞可释放血管活性物质调控血管张力.内皮功能异常可导致血管矛盾运动.内皮细胞可产生许多缩血管舒血管物质,如:一氧化氮,P物质,内皮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血栓素A2及自由基,参与心血管病理生理改变.由于一氧化氮扩张血管及抑制血小板作用,其对血管功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内皮细胞可通过其自分泌,旁分泌甚至内分泌途径而发挥其作用.完整的内皮细胞通过其分泌的活性物质可影响血管细胞的生长增殖,血小板粘附聚集及炎症反应.乙酰胆碱,腺苷对覆盖正常内皮的血管可触发血管扩张运动;然而内皮功能受损的血管,其情形完全相反,乙酰胆碱,腺苷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内皮功能异常可导致血管痉挛,血栓形成,血管增生,后导致亚临床,临床的动脉粥样硬化.

  • 高分辨力超声无创性评价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作者:厚磊;赵冬

    1980年Furchgott和Zawadzki发现内皮细胞在外源性乙酰胆碱(ACh)介导的血管舒张中起重要作用[1].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血管内皮不仅在血管舒张中发挥作用,而且由血管内皮分泌的一氧化氮(NO)和内皮依赖性收缩因子(EDCFs)还分别对血小板聚集、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单核细胞粘附、粘附分子的表达以及在凝血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种因子起抑制和激活作用.随着内皮各种功能不断被发现,内皮在人类疾病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测定内皮功能的方法不断涌现.1992年Celermajer等[2]首先提出采用高分辨力超声无创性测定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方法,本文将对这一方法的原理、操作、优点与不足以及实际应用等问题做一阐述.

  • 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胆碱乙酰转移酶和血清乙酰胆碱水平的变化

    作者:郑斌;马芹;李芳;刘睿方;刘然;朱小玲;柳景华

    目的:心肌不仅有迷走神经支配,而且存在非神经性乙酰胆碱合成系统.我们拟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胆碱乙酰转移酶表达水平、血清乙酰胆碱浓度以及心肌乙酰胆碱毒蕈碱2型受体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大鼠心肌梗死,在实验第14天、第28天、第42天时观察大鼠心脏非梗死区心肌的胆碱乙酰转移酶表达水平、血清乙酰胆碱浓度以及心肌乙酰胆碱毒草碱2型受体表达水平.结果:大鼠在心肌梗死后第28天、第42天时,其心脏非梗死区心肌胆碱乙酰转移酶的表达水平增加,血清乙酰胆碱的浓度升高,非梗死区心肌乙酰胆碱毒蕈碱2型受体表达水平增加.结论: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过程中,心肌乙酰胆碱的非神经性合成机制表达增加,表现为心肌胆碱乙酰转移酶表达增加,血清乙酰胆碱水平升高,同时伴有心肌乙酰胆碱毒蕈碱2型受体表达增加.这些现象可能是心力衰竭时的代偿机制,并可能是刺激迷走神经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基础.

  • 体外冠状动脉痉挛微环境模型的构建

    作者:曹星梅;宋现涛;黄榕翀;陈亚磊;栗佳男

    目的 通过体外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构建冠状动脉痉挛微环境,为冠状动脉痉挛在内皮细胞水平的研究提供新方法.方法 培养HUVECs,采用分别用不同浓度(0、25、50、75、l00μg/mL)脂多糖(LPS)体外诱导HUVECs损伤,建立细胞损伤模型,Cell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抑制率.采用乙酰胆碱(Ach)刺激细胞构建冠脉痉挛微环境模型,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水平([Ca2]i)的变化评价模型的模拟.结果 LPS作用24小时诱导内皮损伤呈剂量依赖性,LPS浓度在75μg/mL时HUVECs与其他浓度相比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并且SOD抑制率下降,间接反映内皮细胞损伤模型构建成功.Ach刺激未受损伤的HUVECs,[Ca2+]i明显增加,而Ach刺激LPS损伤的HUVECs,[Ca2+]i水平变化不显著,说明冠脉痉挛微环境模拟成功.结论 Ach刺激未受损伤细胞时,细胞内钙离子明显增加,而Ach刺激受损伤的细胞时,细胞内钙离子变化不明显.本模型为冠脉痉挛在内皮细胞水平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通过刺激自主神经结丛建立持续局灶性心房颤动动物模型

    作者:耿宁;孙英贤;Sunny PO;Benjammine J.Scherlag

    目的探讨一种通过刺激自主神经结丛来建立持续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动物模型的新方法.方法共选取20只雄性杂交狗,随机分为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组(10只)和卡巴胆碱(Carbachol)组(10只).用苯巴比妥钠麻醉,行右侧开胸及心包切开手术,暴露出右肺静脉与右心房之间的脂肪垫,将一注射针插入该脂肪垫中,以备注入乙酰胆碱或卡巴胆碱.将多电极导管(Cordis Webster公司,美国)缝合在右上肺静脉、右心房、左心房上.分别在给药前后(乙酰胆碱组:10 mmol/L乙酰胆碱0.5 mL;卡巴胆碱组:10 mmol/L卡巴胆碱0.5 mL),于右心房处行程序期前刺激,来测定有效不应期及诱发房颤,刺激强度分别采用2倍、4倍、10倍及20倍起搏域值,如出现房颤,则记录房颤持续长时间及房颤时心房电活动的平均周期.结果向右心房脂肪垫注射乙酰胆碱或卡巴胆碱后可明显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增加诱发房颤大与小偶联间期之差,延长房颤持续的时间,缩短房颤时心房电活动的平均周期.乙酰胆碱组,未注射乙酰胆碱时,在刺激强度为2倍、4倍、10倍及20倍起搏域值时,在右心房处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分别为(116.3±17.8)ms,(102.3±22.7)ms,(91.7±21.9)ms和(80.0±23.0)ms,注入乙酰胆碱后则分别缩短为(103.8±26.1)ms(P>0.05),(94.7±21.9)ms(P<0.05),(74.3±20.0)ms(P<0.01)和(65.5±17.8)ms(P<0.05).未注射乙酰胆碱或卡巴胆碱时,所诱发房颤均为短阵性房颤,持续时间为(9.7±6.0) s(乙酰胆碱组)和(10.4±8.0)s(卡巴胆碱组),心房平均电活动周期为(122.0±9.0) ms(乙酰胆碱组)和(120.0±8.0) ms(卡巴胆碱组);注入乙酰胆碱后持续时间延长为(596.7±281.0) s(P<0.01),心房平均电活动周期缩短为(76.0±32.0) ms(P<0.05); 注入卡巴胆碱后则诱发出频率极快、持续时间更长的房颤,持续时间延长为(2?364.0±1?169.0) s(P<0.01),心房平均电活动周期缩短为(39.0±12.0) ms(P<0.01).结论向狗右心房脂肪垫注射卡巴胆碱可成功建立持续性房颤的动物模型.

  • 冠状动脉内乙酰胆碱激发试验与麦角新碱激发试验的对比研究

    作者:于滨;杨军;方毅民;黄奇迅;王桂乐

    目的:比较选择性冠状动脉内乙酰胆碱(Ach)和麦角新碱(ER)激发试验对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安全性.方法:79例患者中对41例患者实施了Ach激发试验,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有无心绞痛和ST段改变分为AchⅠ组和AchⅡ组,注药剂量右冠状动脉依次为Ach 20μg和50μg,左冠状动脉依次为20μg、50μg和100μg;另38例患者实施了ER激发试验,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有无心绞痛和ST段改变分为ERⅠ组和ERⅡ组,右冠状动脉注入ER 20μg,左冠状动脉注入32μg.以注入Ach或ER后冠状动脉出现完全或接近完全闭塞(≥99%狭窄)为激发试验阳性.结果:Ach法诊断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的敏感性为90%,ER法的敏感性为72%,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二者的特异性均为100%.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并发症Ach法9.8%(4/41),ER法28.9%(11/38),二者差异性显著(P<0.05).激发多支血管痉挛阳性率AchⅠ组15.0%(3/20),ERⅠ组5.6%(1/18),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均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安全性,Ach法更为安全,并且有利于多支血管痉挛的研究.

  • 乙酰胆碱试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时的心电图改变

    作者:向定成;龚志华;何建新;洪长江;马骏;邱健;冯力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发生时的心电图变化规律.方法:64名因胸痛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排除具有缺血意义的病变后进行乙酰胆碱试验,术中进行包括胸前V1,3,5在内的9导联心电图记录,比较阳性组和阴性组心电图ST段、T波变化及各种心律失常情况.结果:乙酰胆碱试验阳性组(n=46)中ST段抬高者为19.6%,阴性组(n=18)无ST段抬高(P<0.05);ST段压低者分别为39.1%及11.1%(P<0.05);出现T波高尖者分别为82.6%和16.7%(P<0.001),阳性者ST段变化幅度与冠状动脉痉挛发生时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2, P=0.042),其中ST段抬高患者的冠状动脉痉挛时狭窄程度均在99%以上;两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短暂性冠状动脉痉挛不一定伴有ST段抬高,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痉挛程度有关,而T波高尖可能比缺血性ST段改变更敏感.试验中的心律失常可能与乙酰胆碱的药理作用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痉挛无关.

  • 饮酒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致晕厥1例

    作者:程飞;张密;董晓;党书毅;周明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1岁,主因“晕厥2小时”入院,患者发病前一日饮白酒约3两,凌晨于卫生间发生晕厥,持续约5分钟,意识恢复后,无肢体活动障碍及其他特殊不适。既往有类似饮酒后晕厥病史2次。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肝炎、结核病史,吸烟史20余年,20支/日。查体:T 36.8℃,HR 76次/分,R 18次/分,BP 132/78 mm Hg,(1mmHg=0.133kPa)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6%。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脑钠肽(BNP)、肌钙蛋白T(cTnT)正常。心电图、胸片、头颅CT、脑电图、心脏彩超、Holter、运动平板试验均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初步考虑为排尿性晕厥,未行特殊药物治疗,观察1周后出院。出院后患者再次大量饮酒,并在第2天凌晨再发晕厥,急诊120送入我科,急诊车心电监护上显示一过性ST段弓背向上抬高,同时见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入院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在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冠脉造影术示:冠状动脉大致正常。征得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后,停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及长效硝酸酯类药物24小时后,行乙酰胆碱激发试验。术前用生理盐水配置0.1%乙酰胆碱生理盐水溶液,按递增方案(10μg,30μg,60μg,100μg)注射[1]。经导管,右冠状动脉15秒内注射乙酰胆碱10μg,5分钟内多次造影未见冠状动脉痉挛(图1),间隔5分钟后同样方法注射乙酰胆碱30μg,造影发现右冠动脉近段痉挛(图2),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图3、4),静脉推注预先准备的阿托品,患者右冠状动脉痉挛随即缓解,恢复窦性心律。据以上检查结果推测,患者为饮酒后诱发右冠状动脉痉挛,继而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引起晕厥。该患者在戒烟、戒酒的基础上,长期应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睡前口服硝酸甘油治疗,随访6月,未再发晕厥。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非典型性胸痛的临床意义

    作者:向定成;Franz Xaver Kleber;马骏;邱建;何建新;龚志华;辛达临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非典型性胸痛的病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4例临床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且需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同时伴有非典型性胸痛的患者,在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同时或术前和术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及左心室功能,其中21例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行乙酰胆碱试验.结果31例患者冠状动脉均正常或狭窄程度<50%,3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5%,但在心动过缓患者可见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明显缓慢.部分患者左心室明显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降低,9例乙酰胆碱试验阳性.无严重冠状动脉病变者多在起搏器植入术后或合并钙拮抗剂治疗后胸痛消失.结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非典型性胸痛多数不具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基础,可能与心动过缓所导致的冠状动脉血流缓慢或冠状动脉痉挛有关,在安装起搏器和服用钙拮抗剂后胸痛多缓解.

  • 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系统评价

    作者:杨南竹;贠相华;周玉颖;王宏艳;吴玉秋

    目的 Meta分析评价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Ovid、CNKI及万方数据库.以AD患者服用多奈哌齐5 mg和10 mg口服干预12~30周为标准,以安慰剂为对照,选取自各数据库建库至2013年9月,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所有文献,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其检索到198篇相关文献,9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符合纳入标准,AD患者共3064例.多奈哌齐对AD患者总体功能评价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安慰剂(OR=1.86,95%CI:1.56~2.21,P<0.01).与5 mg治疗比较,多奈哌齐10 mg治疗对AD患者总体功能评价的改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1,95%CI:0.72~1.15,P=0.43).多奈哌齐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4,95%CI:0.88~1.24,P=0.65).多奈哌齐5mg、10 mg治疗AD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0,95% CI:0.47~1.04,P=0.08).结论 多奈哌齐可显著改善AD患者的总体功能评价,安全性好,但疗效并不存在剂量依赖性.但限于纳入的研究文献较少及疗法学质量上的局限,本系统评价结果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 胆碱能系统功能紊乱与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作者:李兵;李彦;聂坤;王丽娟;张玉虎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疾病,主要以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除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等运动症状外,非运动症状,如认知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疲劳、抑郁、焦虑等在PD中也非常常见.其中PD认知功能障碍分为PD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PD-MCI)及PD痴呆(Parkinson disease dementia,PDD).PD-MCI是指PD正常认知功能和PDD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在非痴呆的PD患者中比较常见,患病率为27%[1-2].PD-MCI是发展为PDD的危险因素之一,在疾病进展过程中,PD-MCI发展为PDD的风险在48%~78%,10年以后,50%PD患者会发展成PDD,20年后则达到80%[1-3].因此,研究PD-MCI对理解和预测PDD的过程非常重要.

963 条记录 4/49 页 « 12345678...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