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探讨快通道心血管手术麻醉处理效果

    作者:蒋倩;罗粤;过勇

    目的:探讨快通道心血管手术麻醉处理的佳效果.方法:总结我科2011年2月~2012年2月22例心血管手术快通道麻醉的可行性.结果:术后22例全部在6 h内拔管,术毕即拔管5例.ICU滞留时间12~24 h,住院时间 6~8 d.结论:心血管手术可以实施快通道麻醉,缩短患者在ICU和病房的滞留时间,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降低医疗费用.

  • 瑞芬太尼用于快通道心脏麻醉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孙成成;李军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用于快通道心脏麻醉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2014年7月-2016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义乌医院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60例患儿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30例采用瑞芬太尼快通道麻醉方案;对照组30例采用芬太尼麻醉方案.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波动情况、术后拔管及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时、切皮开胸时、体外循环前的MAP、HR波动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呼吸抑制、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拔管时间(230.5±43.7)min明显快于对照组的(382.6±61.5)min;观察组的拔管时间>6 h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3.33%;观察组的ICU入住时间(10.25±5.03)h、总住院天数(6.28±1.75)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7.38±8.65)h、(11.40±3.06)d.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快通道心脏麻醉可实现早期拔管的临床目的,能够有效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

  • 气管切开后拔管策略对拔管成功率的影响

    作者:夏嘉川;罗忠纯;郭祥奎;邓强;杨雪;叶茜

    目的 优化气管切开后导管拔管策略.方法 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脑损害气管切开术后患者118例,分为早期拔管组(n=74)和传统拔管组(n=44),比较两组拔管成功率、耐受程度,拔管前和拔管后7d检测患者血生化指标.早期拔管组再分为一次性拔管组(n=37)和先堵管后拔管组(n=37),比较两组拔管成功率.结果 早期拔管组和传统拔管组间拔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016,P>0.05).早期拔管组拔管当日耐受性较低(χ2=4.909,P<0.05),拔管7 d、15 d后耐受性无显著性差异(χ2<1.995,P>0.05).拔管后7 d,患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均下降(t>2.680,P<0.05),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显著升高(t>11.620,P<0.001).一次性拔管组与先堵管后拔管组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2.902,P>0.05).结论 有良好咳嗽和吞咽功能为拔管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其余拔管指征对拔管成功与否无决定性影响,但影响耐受性;拔管对控制患者并发症有利.一次性拔管法有其优势.

  • 药代学药效学和围术期循环功能调控

    作者:张马忠;杭燕南;王祥瑞

    几乎没有一种麻醉药能单独用于临床手术麻醉,尤其对那些高风险非心脏手术患者.为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麻醉药选择主要基于围术期心室功能、是否需早期拔管、医生对药代学/药效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的了解及使用经验等加以综合考虑.

  • 小儿大动脉调转术后早拔管策略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旭;李守军;李霞;杨菊先;曾敏;李胜利;段雷雷

    目的:心脏手术后快速康复是一项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性技术。是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呼吸机辅助及ICU 滞留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加快床位周转,从而减轻社会及家庭的负担。其中,早期拔管(early extubation,EE)是快速康复技术中为重要的步骤。目前简单先心病及部分复杂先心病(如完全性房室通道、右心旁路手术)术后的快速康复已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常规应用。但鉴于复杂先心病整体心脏畸形与手术方式的复杂性,复杂先心病术后早期拔管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探讨小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后早期拔管的可行性及相关风险因素。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早拔管是否适合于所有低龄复杂患儿?

    作者:王旭;李守军;杨菊先;曾敏;李胜利;段雷雷;李霞

    目的:随着小儿心脏外科整体治疗水平的提高,与先心病外科治疗相关的死亡率和并发症都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在这种低死亡率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促进低龄复杂先心病的快速康复,降低ICU滞留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成为小儿外科中心新的工作目标。本文探讨低龄复杂先心病外科术后早期拔管的可行性及相关风险因素。

  • 作者:

    关键词:
  • 我的OPCAB

    作者:于洪泉

    我的OPCAB(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开始于1999年,当时对OPCAB的认识仅认为是适合小切口、单支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并不被外科医师广泛接受,这种手术也并不是用于所有的患者,有的医院是有选择的开展这项技术,但在巴黎欧洲医院的Romano医师已经开始常规采用这项技术有近1年的历史了.即使是3~4根血管的搭桥手术,患者也能很快恢复,能够早期拔管,并且并发症进一步减少.惊人的手术效果使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他一起上台,参加手术,了解心脏稳定的方法、显露的手段、麻醉管理的方法和术后的管理,临走的时候,他又送我2个心脏稳定器(Octopus).回来后我就开始了这种手术的尝试.第一个患者68岁,是一位三支血管病变的患者,有严重的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脂血症,经同麻醉医师反复探讨,确定适合中国患者的麻醉剂量和术中管理的注意事项.

  • 快通道心血管手术的麻醉

    作者:徐长荣;姜灿红

    目的:总结我科2008年3月~2009年10月20例心血管手术快通道麻醉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例心功能Ⅱ~Ⅲ级的患者以咪达唑伦、小剂量芬太尼、丙泊酚、爱可松诱导,术中行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持续泵入、异氟醚或七氟醚吸入,早期拔管,术后镇痛.结果:术后20例全部在6 h内拔管,术毕即拔管4例.ICU滞留时间12~24 h,住院时间6~8 d.结论:心血管手术可以实施快通道麻醉.缩短患者在ICU和病房的滞留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降低医疗费用.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的"快通道"麻醉管理

    作者:战珑;蒋大中;韩建阁;吕国义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病人实施"快通道"麻醉的管理及术后拔管时间.方法 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78例,采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异氟醚等静吸复合全麻.硝酸甘油、佩尔地平、艾司洛尔、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用于调控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住ICU时间.结果 所有病人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住ICU时间分别为(78±42)min、(6.5±2.0)h、(16.2±6.3)h.术后71例病人在6小时内拔管.76例预后良好,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实施"快通道"麻醉有利于术后早期拔管,减少病人在ICU停留时间.

  • 小儿心脏手术后早期拔管可行性探讨

    作者:汤文宇;成浩;张惠娟;杨建平

    目的探讨芬太尼、异氟醚复合麻醉下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手术室拔除气管导管的可能性、安全性.方法对38例有房、室缺小儿(男/女:15/23,年龄:2~6岁,房缺10例,室缺28例,ASA Ⅰ~Ⅱ级)在体外循环下行缺损修补术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5例手术室内拔管,拔管时间17.8±4.6min;所有拔管小儿术中、拔管前后循环稳定;3例拔管后1小时内出现PaCO2增高;1例术后3天因肺不张而行再插管.结论对于单纯的房室缺、心功能好的小儿,10~20μg/kg芬太尼加异氟醚的麻醉在手术室拔管是可能的、安全的.

  • 肝移植术后拔管的研究现状

    作者:张景晓;韦中余

    目前我国肝移植围手术期病死率已降至5%以下,肝移植术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由于肝移植受体全身状况差、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围手术期处理十分复杂、术后并发症较多,术后生存率仍有待提高,而术后气管插管的早期拔除有利于患者的恢复.众多的研究者实行了肝移植术后早期拔管,但现在仍没有统一的临床指南.本文主要从早期拔管的定义、发展、优点及其风险、麻醉技术对早期拔管的影响四个方面介绍了肝移植术后早期拔管现状,认为早期拔管在大多数肝移植术后患者中是安全可行的.拔管医师对拔管前患者的全面的、个体化的评估是拔管成功的重要保证.

  • 心脏外科快通道麻醉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价值研究

    作者:殷亨明;白延仓;王云;光文辉;李祥

    目的 研究心脏外科快通道麻醉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价值.方法 选取拟接受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2例,随机分为2组各76例,治疗组使用快通道麻醉方式,对照组使用常规麻醉方式,2组患者采用相同的手术方式.比较2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心肺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2组患儿术后ICU的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总费用情况,观察2组患儿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138.2±27.4) min,心肺转流时间(55.3±13.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6.7±10.7)min,对照组分别为(140.1±28.1) min、(53.8±10.9) min和(34.3±8.5)min,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JP均>0.05);治疗组手术结束即拔管,术后ICU停留时间(2.1±1.3)d、总住院时间(7.2±3.2)d、术后开始进食时间(3.7±2.6)d、住院总费用(3.51±0.723)万元,对照组术后(4.0±0.5)h拔管,其余数据分别为(4.1±1.2)d、(11.3±2.8)d、(5.1±1.3)d和(6.17±3.875)万元,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采取快通道麻醉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中的推广.

  • 快通道麻醉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黎必万(综述);陈贤(审校)

    1993年,Verrier 等在华盛顿大学首次提出“快通道”外科概念,而快通道麻醉则成为快通道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通道外科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快通道麻醉核心理念为术后早期拔除气管导管,促使全身重要脏器功能从手术中尽早恢复,而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恰当的麻醉药物与麻醉技术是快通道麻醉顺利执行的关键。随着医疗器械和科技的发展革新,外科手术逐步走向微创,快通道麻醉迅速广泛应用于各类外科手术,如腹腔镜、胸腔镜、择期主动脉瘤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肝胆管手术等,快通道心脏麻醉(fast track cardiac anesthe-sia,FTCA)更是顺应心脏手术中从传统的心内直视向不停跳、微创、闭式体外循环等方向发展的特点。快通道心脏麻醉的实施主要是用短效阿片类药取代长效阿片类药,或减少长效阿片类药的用量,同时联合应用吸入麻醉药(七氟醚等)和其他短效静脉麻醉药物以达到术后及早(1~6 h)拔除气管导管的目的,既保证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又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缩短,显著缩短在 ICU 停留的时间,减少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 ICU 病床周转利用率,降低医疗费用,改善临床预后[1]。本文通过总结文献,对其适应证、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

  • 阿芬太尼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作者:陈猛;曾因明;段世明;许鹏程;范建伟

    围术期的心肌缺血及由此而引发的再灌注损伤问题一直是麻醉和外科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随着外科、麻醉、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外从经济和医疗等方面考虑,提出了"快车道"心脏麻醉的概念[1].麻醉处理的关键是能实施早期气管拔管.阿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芬太尼衍生物,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等优点,可能有利于术后的早期拔管,在临床应用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我们已经观察到该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2],本实验进一步探讨其保护作用与阿片受体和一氧化氮的关系.

  • 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110例临床观察

    作者:哈斯塔娜

    目的:探讨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手术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先天性心脏病并进行手术的患者110例,采用复合麻醉,观察术后患者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中知晓情况。结果110例患者术后清醒时间为(75.00±38.72)min;拔管时间为(215.00±107.35)min,其中98例(89.09%)拔管时间<6h,拔管后均无再次插管。术中仅1例患者术中知晓,知晓率为0.98%。患者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的发生。结论采用快通道心脏麻醉有利于术后早期拔管,缩短患者在重症监护室的停留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同时可降低医疗成本的麻醉方法。

  • 快车道心脏外科麻醉与选择性早期拔管40例分析

    作者:李慎占;李霞

    "快车道"心脏外科(Ftcs)麻醉,为近年来在心脏麻醉领域的主要进展之一.即在心脏手术后早期拔除气管内导管(<6 h)对缩短在ICU滞留时间、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费用有积极意义.对2001年~2003年40例择期心脏手术的患者施行快车道心脏麻醉,早期拔管.报告如下:

  • 高浓度氟康唑封管治疗腹透患者真菌性腹膜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崔杏成;倪军;王旭翔;程晓霞;鲁盈

    真菌性腹膜炎是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中的一种严重的腹膜炎,腹部压痛、反跳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腹透并发的其他腹膜炎[1],预后不良,早期拔管町能可以降低病死率[2].

  • 快通道心脏麻醉与术后早期拔管及术中知晓

    作者:汪祖巾;阴泽民;张文颉;那江;王建刚

    目的比较"快通道"心脏麻醉(fast-track cardiac anesthesia,FTCA)与传统的大剂量芬太尼麻醉对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术后清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简称拔管)时间和术中知晓的影响.方法 FTCA组(Ⅰ组)麻醉维持以异氟醚为主,芬太尼组(Ⅱ组)麻醉维持以芬太尼为主,观察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术中知晓情况.结果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Ⅰ组均比Ⅱ组短,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且Ⅰ组病人无拔管后再插管,亦无术中知晓.结论施行"快通道"心脏麻醉有利于术后早期拔管,减少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对病人的心血管系统无明显的不良影响.同时减少了病人在重症监护室(ICU)的停留时间,降低了医疗成本.

  • 拔管时留置细导管预防全麻早期拔管并发症的价值探讨

    作者:王亮;欧平华;颜昌福;易正金;罗雪;王泽芬

    目前,临床上对全麻术后拔管时机的掌握均持慎重态度,当患者意识恢复、自主呼吸良好、咳痰有力、肌力正常时才考虑拔管,以便尽量避免可能发生的拔管后窒息等不良事件.而患者在等待拔管过程中常出现体动、呛咳、吐管等痛苦反应,且常因气管导管过粗而造成喉部损伤[1],少数患者在拔管前后还会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脑血管意外及术区出血、引流管脱落、意外坠床等不良事件发生.近年来我们对全麻复苏患者进行拔管时,采用留置细导管的方法以预防全麻早期拔管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就其安全性和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5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