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实用皮肤病学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Dermatology 실용피부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6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1293
  • 国内刊号: 11-565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http://sypf.cnmanu.net/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杨蓉娅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玫瑰痤疮一例

    作者:杨怡;王祎琳;丁香玉;赵华

    玫瑰痤疮病因复杂,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迁延而出现面部红色斑块或鼻赘,使治疗难度加大。我科采用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1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现报告如下。

  • 蜱叮咬二例

    作者:刘湘辰;杨高云;赵俊英

    临床资料
      例1,女,4岁。主因头皮异物2 d,于2012年6月23日就诊。患者于就诊前2 d在草地上玩耍后发现头皮有一小米粒大小的异物,褐黑色,无自觉症状。异物逐渐增大,于外院诊断蜱叮咬,建议外科局部切除治疗,患儿家属拒绝。自行用艾草烟熏治疗无效,异物增大至绿豆大小,伴轻微瘙痒及疼痛。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头皮顶部可见一褐黑色约0.6 cm×0.8 cm大小的卵圆形虫体,虫体头部嵌入皮肤,周围皮肤有红晕(图1a),触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诊断:蜱叮咬。治疗:用甘油及莫匹罗星软膏外敷10 min后,用镊子夹住虫体,轻轻外拔,无松动感;继续甘油及莫匹罗星软膏外敷20 min后,沿蜱体喙器刺入方向取出一完整虫体,外用百多邦,每日3~5次。随访1个月无不适。

    关键词: 蜱叮咬 治疗
  • 儿童疥疮误诊一例

    作者:刘耀辉;廖文俊

    临床资料
      患儿,女,11岁。主因全身淡红色丘疹、丘疱疹伴瘙痒2个月,于2013年9月10日就诊。2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双上肢伸侧、股上部内侧出现针头大小红色丘疹、丘疱疹,散在分布,光滑发亮,伴微痒;曾于外院诊断为荨麻疹,给予口服依巴斯汀5 mg/d、外涂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1个月余,瘙痒略有减轻,但皮损未见消退;并发现双侧腋窝、腹部分别出现肤色、淡红色丘疹,瘙痒明显。先后在两家医院诊断为湿疹、丘疹性荨麻疹,并给予口服西替利嗪5 mg/d、皮敏消胶囊、外涂复方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及中药药浴等(具体成分不详)治疗。用药期间瘙痒有所减轻,但相继在脐周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疱疹、双侧腋窝丘疹融合成蚕豆大小的肤色结节。发病以来精神状态佳,无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结核、肝炎等其他传染病接触史。父母近10 d来四肢出现类似皮损,夜间瘙痒明显。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皮肤科检查:全身皮肤干燥,双手粗糙、肥厚,双上肢、腰部、股上部内侧及双下肢可见暗红色光滑发亮丘疹、丘疱疹,双侧腋窝见蚕豆大小的肤色结节,脐周见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疱疹,皮损周围有血痂及抓痕(图1)。

    关键词: 疥疮 儿童 误诊
  • 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一例

    作者:林挺;杨慧兰;粱洁;廖秋林

    原发性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CD30posi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发生于淋巴结和结外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我科收治1例临床罕见的以皮肤结节及溃疡为表现的面部原发性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现报告如下。

  • 恶性黑棘皮病一例

    作者:郝小军;孙婷;李林丽;吕国彦

    临床资料
      患者,男,58岁。颈部、躯干、四肢色素沉着1年,头面部皮肤增厚及泛发性丘疹伴剧烈瘙痒6个月,于2012年10月17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颈部、躯干、四肢皮肤出现色素沉着,呈绒毛状或乳头瘤状增生,无不适感。6个月前头面部出现米粒大小的肤色及淡红色丘疹,伴剧烈瘙痒,丘疹逐渐增大并进行性增多,头面部皮肤逐渐增厚。曾就诊于外院,诊断为色素性皮炎、痒疹,给予口服西替利嗪、泼尼松,皮损好转,瘙痒减轻,部分色素脱落,但停药后皮损反复。近2个月皮损加重伴乏力、纳差、体重减轻。既往体健,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检:T 37.5℃,精神稍差,体型略消瘦,双颈部、右锁骨上、双腋窝可触及数个黄豆至花生米大小淋巴结,余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头面部密集米粒至黄豆粒大小肤色及淡红色角化性丘疹,皮肤增厚,呈脑回状(图1a)。颈部、躯干及四肢皮肤弥漫性色素沉着,皮肤干燥、粗糙,呈绒毛状或乳头瘤样增生(图1b,1c)。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示右肺占位性病变。经皮穿刺活检示鳞状细胞癌。胸部CT示右肺上叶后段占位性病变;纵膈内及双腋窝多发淋巴结。头颅CT示多发脑转移瘤。颈部彩超示颈部多发淋巴结增大,右侧锁骨上窝可见增大淋巴结。腹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棘层中度肥厚,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少许淋巴细胞浸润(图2a,2b)。诊断:①恶性黑棘皮病;②肺癌伴颅内、纵膈淋巴结转移。患者已有颅内、纵膈淋巴结转移,丧失手术治疗机会,目前主要给予支持疗法,辅以放疗及化疗。在放疗及化疗同时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15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口服非索非那30 mg每早1次、西替利嗪10 mg每晚1次,局部外用复方氟米松乳膏等对症治疗,皮损及瘙痒较前改善。

    关键词: 黑棘皮病 恶性
  • 落叶型天疱疮误诊一例

    作者:曾梅华;陈军;邓德权;谢其美;桑红

    临床资料
      患者,女,81岁。主因右面颊部红斑痂皮伴刺痛、瘙痒5月余,周身多发红斑、水疱伴痒10 d,于2013年1月8日就诊。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先于右侧颞部出现散在肉色丘疹,无痛痒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颞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考虑鲍恩病。遂给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3次,治疗期间皮损无好转,渐往外扩展,转为粉红色、黄褐色结痂,累及整个右侧面颊,局部有刺痛、瘙痒不适感。10 d前患者前胸、背部开始出现多发红斑、水疱、大疱,渐发展至四肢等部位,再次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样皮炎,给予抗感染、抗过敏及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5 d后部分水疱渐干涸,局部遗留红斑、脱屑,但未痊愈。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否认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体格检查:一般状态良好,整个右侧面颊红斑基础上黄色及少量血性痂皮(图1a),颈部、前胸、背部、外阴、四肢等部位见多发红斑、干涸的水疱及红褐色斑疹,伴脱屑(图1b)。面部痂皮及躯干部皮损真菌镜检阴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分别取面部皮损及右下肢较新鲜皮损):①右面颊部皮损组织病理示部分表皮缺失,表皮棘层松解,,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图2a,2b);②右下肢皮损组织病理示角质层水疱形成,真皮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图2c,2d)。右下肢皮损直接免疫荧光(DIF)示:IgG、IgA、C3棘细胞间网状沉积,IgM阴性。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诊断:落叶型天疱疮。治疗:丙种球蛋白20 g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3 d后皮损明显好转停药,甲泼尼龙琥珀酸钠6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辅助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半年后患者复诊,周身皮损已消退,遗留少量暗红色斑,右侧面颊部皮损明显消退,遗留散在结痂。

    关键词: 天疱疮 落叶型 误诊
  • 结缔组织痣一例

    作者:陈楠;孔祥明

    临床资料
      患者,男,18岁。主因腰部斑块13年,于2013年4月8日就诊。患者13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后腰部出现肤色小丘疹,皮损缓慢增多、变大,逐渐融合形成斑块,无自觉症状。曾于外院行CO2激光治疗2次,后均复发。既往身体健康,无特殊疾病史。家族成员无类似疾病史。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腰上部可见直径2 mm~2 cm大小不等的苍白色、肤色或黄褐色坚实的丘疹和结节,部分融合,皮损境界清楚,外形不规则,表面不平(图1),触之质硬韧,无触痛。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内胶原纤维增生,胶原束粗大,外形不规则,部分呈碎片状,周围无明显炎症浸润(图2)。诊断:结缔组织痣。治疗:建议患者转整形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拒绝。随访至今,皮损无明显变化。

    关键词: 结缔组织痣
  • 泛发性发疹型汗管瘤一例

    作者:吴银华;白娟;乔建军;方红

    临床资料
      患者,女,20岁。主因面颈部、躯干、四肢丘疹6年余,于2013年5月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前胸部出现粟米大淡红色丘疹,无自觉症状。后皮损逐渐增多,累及颜面部、颈项部、双侧腋窝、腹部、背部及四肢。皮损夏季明显发红,冬季色泽变淡。颈部皮损曾在外院行CO2激光治疗,效果不佳,遗留点状增生性瘢痕。患者既往体健;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下眼睑、颈项、躯干、双腋窝、双上肢屈侧、双下肢近端皮肤密集分布淡红色或肤色扁平丘疹,直径2~3 mm,表面光滑,质硬,互不融合,无触痛。颈部及前胸部可见CO2点激光治疗后遗留多处粟米大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部分瘢痕相互融合(图1a-1d)。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生化、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及梅毒抗体均未见异常。上胸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真皮上部多个嗜碱性细胞组成的条索状小团块及管腔样结构,管壁为单层或双层上皮,腔内有嗜酸性物质(图2)。诊断:泛发性发疹型汗管瘤。由于本例患者为瘢痕体质,既往在外院行CO2激光治疗,术后瘢痕明显,遂考虑行保守治疗:维生素A胶丸2.5万U口服,每日2次;外用0.1%阿达帕林凝胶每晚睡前点涂。治疗6周后效果不明显,遂改为阿维A胶囊20 mg、维生素E胶丸100 mg口服,每日1次。3个月后原有皮损仍未见明显消退,亦无新发皮损。由于皮肤、黏膜干燥等不良反应,患者拒绝继续口服药物,外用0.1%阿达帕林凝及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外涂颈部瘢痕处,抑制瘢痕增生。定期电话随访,截至发稿时患者自诉皮损无明显消退。

    关键词: 汗管瘤 发疹型 泛发
  • 以胆囊炎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并发梅毒一例

    作者:乔亮;徐敏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0岁,未婚。主因右上腹疼痛伴发热2 d,于2012年6月9日就诊于普外科门诊。就诊当日患者急性痛苦面容,体温39.2℃,心率100次/min,右上腹压痛,莫菲征(+)。腹部彩超示:胆囊炎,胆结石。血常规中WBC1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7%,外科考虑急性胆囊炎、胆结石,予静脉注射夫西地酸、替硝唑,症状稍减轻。2 d后头面部开始出现红斑,随后躯干亦出现少量相同皮损,少数破溃、结痂,同时伴高热及腹痛。外科先后给予夫西地酸、克林霉素、阿奇霉素、替硝唑及解痉、解热镇痛药物治疗,仍每日间断发热、腹痛,夜间加重。6月17日皮肤科会诊,体温38.5℃,头面部、躯干部散在痘疮样皮损,表面结痂,无脓,基底潮红,以面部为重。颈部触及数枚黄豆大小淋巴结,口腔无溃疡,扁桃体无红肿,双手掌、足跖出现多发圆形暗红斑。追问病史,承认有非婚性生活史,否认药物过敏史。皮肤科检查:阴茎包皮甲盖大小溃疡,触之硬,表面少许结痂,接近愈合。双掌跖暗红色圆形斑,中央见干燥鳞屑,无水疱(图1)。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实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1:64,患者拒绝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查。诊断:①梅毒;②胆囊炎。治疗:注射用头孢地嗪钠2 g静脉注射、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240万U,每周1次,共3次;同时顿服甲泼尼龙12 mg,连用3 d。治疗当晚体温达41℃,出现吉赫反应,给予地塞米松5 mg肌内注射后体温逐渐正常,腹痛逐渐减轻至消退。2012年8月19日复诊,包皮溃疡愈合,RPR转阴,TPPA阳性,面部遗留淡红斑,掌跖红斑消退,未再发热及腹痛。2013年1月24日,该例患者因右拇指关节肿痛复诊(图1c)。再次复查血清RPR阴性、TPPA阴性。追问病史,承认有吸毒史10年。2006年于天津市疾控中心确诊HIV抗体阳性,2010年检测CD4细胞350个/μl(正常值450~1440个/μl),已确诊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考虑该患者并发梅毒,梅毒血清反应可出现假阴性,再次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240万U,每周1次,3次治疗后,右拇指关节肿痛好转。2013年1月31日开始不明原因持续发热7 d,体温高41℃,2月份右腋窝淋巴结明显增大,3月份在天津市疾控中心检测CD4细胞9个/μl,CD8细胞515个/μl(320~1250个/μl), CD4/ CD8比值0.02(1.00~2.87)。以艾滋病并发梅毒转天津市传染病医院治疗。给予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联合治疗30 d;复方磺胺甲口恶唑3片,每日3次;左氧氟沙星0.3,每日2次,连续用药14 d。1周后右腋窝红肿、疼痛减轻,1个月后热退,3个月后右腋窝红肿大部分消退。2013年7月复查CD4细胞141个/μl,CD8细胞499个/μl, CD4/ CD8值0.28,RPR阴性,TPPA阴性。现仍在随访中。后诊断:①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②梅毒;③胆囊炎。

  • 孤立性局限性神经瘤二例

    作者:翟志芳;钟华;杨希川;程良金;钟白玉;郝飞

    临床资料
      病例1,患者,男,33岁。主因右侧额部肤色结节5年余,于2009年12月18日就诊。5年前患者右额部出现绿豆大小的肤色丘疹,自觉无痒痛,缓慢增大,无破溃。全身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额部见一直径约0.8 cm大小的类圆形肤色结节,界限清楚,表面光滑(图1a),质地中等,无压痛。初步诊断:①神经纤维瘤;②表皮囊肿。

  • 尖锐湿疣患者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17水平检测

    作者:许辉;马红;闵敏;顾文涛;李遇梅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患者CD4+T淋巴细胞、皮损组织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以及其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例CA患者CD4+T淋巴细胞、皮损组织中及血清IL-17、IFN-γ的水平,并与20名正常人作比较。结果 CA患者CD4+T淋巴细胞中IL-17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水平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皮损组织中IL-17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同样IFN-γ水平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中IFN-γ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IL-17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引起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 IFN-γ、IL-17在CA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医用水凝胶在激光治疗中的应用及多中心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樊昕;刘丽红;安俞熙;富秋涛;李淼;李远宏;夏文华;李雨璇;杨蓉娅

    目的:评价医用水凝胶作为冷敷材料在激光治疗术中及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国内6家医疗单位随机选取100例患者,其中行强脉冲光治疗52例,激光脱毛治疗26例,色素性疾病22例。采用自身对照,一侧面部(一侧肢体)使用水凝胶,另外一侧作为空白对照。在激光脱毛治疗前将水凝胶贴敷于激光治疗部位,直接透过水凝胶做激光穿透治疗,强脉冲光治疗时用水凝胶替代普通凝胶,其他激光术后将水凝胶贴敷于激光治疗部位。分别于术中、术后30 min和术后7 d观察并评价症状和体征,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术中、术后30 min 患者和医师评价红斑、灼热、肿胀评分明显降低,水凝胶侧优于对照侧(P <0.05);治疗后30 min 临床症状消退评分水凝胶侧明显优于对照侧(P <0.05);术后7 d 患者和医师体征评分和临床症状消退评分水凝胶侧与对照侧无差异(P >0.05);无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医用水凝胶在激光治疗中和术后短期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不适感和降低激光术后皮肤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和舒适度。

  • 皮肤血管炎86例临床组织病理分析

    作者:石丽君;曹爱华;高宇

    目的:评价组织病理学检查在皮肤血管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所皮肤科门诊1995年1月-2009年12月诊治的86例皮肤血管炎的临床资料及皮损组织病理特征。结果86例患者中男32例,女54例,平均年龄(32±10.63)岁。组织病理类型包括5型,其中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51例(59.30%),淋巴细胞性血管炎15例(17.44%),血管炎伴脂膜炎13例(15.12%),肉芽肿性血管炎5例(5.81%),节段透明性血管炎2例(2.32%),部分患者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诊断有一定的差异。结论皮肤血管炎分类复杂,临床表现各异,所有分型中以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常见,组织病理学对各型皮肤血管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分型更加准确。

  • Th17细胞相关因子与寻常性进行期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唐娟;张晓艳;宋佩华;尤立平;向青;李红艳;徐波

    目的:探讨Th17细胞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IL-17F、IL-21、IL-22与寻常性进行期银屑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别检测30例患者和20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12例患者皮损、12名正常皮肤组织中上述4种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患者组PBMC中IL-17A、IL-17F、IL-21和IL-22的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均<0.05),患者组皮损中4种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结论 Th17细胞因子IL-17A、IL-17F、IL-21和IL-22的mRNA水平在患者组PBMC及皮肤组织中明显升高,提示Th17细胞因子可能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 胶原贴敷料在儿童皮肤血管瘤激光术后的疗效观察

    作者:钱华;李巍;徐荣华;鲁慧;吴亚芬

    根据脉管性疾病的细胞生物学特点,Mulliken和Glowacki [1]于1982年提出将其明确区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两大类。1996年国际血管异常研究协会(ISSVA)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的血管病变分类标准[2]。因此血管瘤是一种以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特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表现为出生即有或出生不久出现的鲜红色斑片或红色、紫红色肿块,界清质软,数月内生长迅速。皮肤血管瘤(cutaneous hemangiomas)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皮肤良性肿瘤,激光是早期干预和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尽管激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公认,但仍可能存在色素沉着和瘢痕等不良反应。近年来文献报道胶原蛋白可用于光子和激光术后的皮肤修复治疗,但尚无儿童皮肤血管瘤激光治疗后使用胶原贴敷料的报道。本文通过使用胶原贴敷料外敷激光术后创面,观察其修复的效果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 咪喹莫特对尖锐湿疣皮损朗格汉斯细胞的影响

    作者:丁小洁;熊心猜;王亚琴

    目的:探讨外用咪喹莫特治疗尖锐湿疣可能的机制。方法咪喹莫特治疗前、后对30例尖锐湿疣患者分别取同一部位皮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CD1a的表达,并以Motic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对阳性细胞进行定量分析。15名正常男性的包皮作为对照。结果光学显微镜及Motic彩色医学图文分析显示,用药前患者皮损中CD1a+朗格汉斯细胞(LC)数量与用药后皮损及正常皮肤比较,均明显减少(P<0.05);而用药后患者皮损中CD1a+LC的数量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尖锐湿疣皮损中典型的LC少见,咪喹莫特治疗后,皮损中形态正常的LC增多。结论尖锐湿疣皮损中LC功能的恢复可能是咪喹莫特治疗尖锐湿疣的机制之一。

  • 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皮肤损伤修复研究所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通知

    作者:

    第十一期全国皮肤外科与微创注射美容学习班(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014-04-12-092、I类学分6分),将于2014年9月19-21日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主要学习内容:注射与填充美容技术,面部年轻化微整形技术,各类瘢痕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毛发移植术,面部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自体脂肪移植在美容外科的应用,上睑皮肤松弛的手术矫正、东方人重睑修复术技巧、体形雕塑--新型溶脂技术,美容外科手术原则细解,美容外科手术技巧、手术并发症及其风险防范等。

  • 医用水凝胶在面部注射美容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隋志甫;赵志力;李华锋;石成方;杨蓉娅

    目的:评价医用水凝胶作为冷敷材料在注射美容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70例实施面部注射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注射前及注射后左侧面部使用水凝胶作为冷敷材料,右侧面部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注射中、注射后30 min及注射后1周观察并评价注射部位瘀斑消退时间、疼痛感、红热、肿胀及干紧等不适感症状评分。结果患者左侧面部注射部位瘀斑消退时间明显短于自身右侧面部注射部位(P<0.01),注射中及注射术后30 min疼痛感左侧明显低于右侧,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面部注射部位红热、肿胀及干紧症状评分明显优于自身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水凝胶作为接触式降温敷料,可以有效改善注射治疗后的瘀斑症状,并明显减轻局部疼痛、皮肤红热、肿胀及干紧等不适症状。

  • 螨变应原注射液特异性免疫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评价

    作者:石海云;王学艳;庄严

    目的:评价螨变应原注射液特异性免疫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方法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和瘙痒评分及用药评分,评价尘螨变应原阳性的慢性湿疹患者接受螨变应原注射液治疗1年后的疗效,并观察其复发情况。结果31例患者坚持完成1年的疗程,3例退出。治疗后患者EASI和瘙痒评分及用药评分均较其治疗前明显减少(P均<0.01),随访1年复发率为12.90%。结论螨变应原注射液特异性免疫治疗慢性湿疹有一定疗效。

  • 2013欧洲毛霉病临床诊疗指南解读

    作者:刘涵;廖勇;杨蓉娅;吕雪莲

    毛霉病是一种进展迅速的侵袭性真菌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加,且病死率居高不下。毛霉病相对少见,临床难以进行严格的对照研究,诊治水平亟待提高并规范。2014年4月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学会(ESCMID)及欧洲医学真菌联合会(ECMM)正式联合发布的2013毛霉病临床诊疗指南可为毛霉病的诊疗提供较可靠依据,该文对指南进行简要介绍和解读,并侧重特殊人群的诊治原则。

    关键词: 毛霉病 诊断 治疗 指南
  • 酸性氧化电位水浴治疗重症银屑病的护理

    作者:郭丽英;梁斌;汪郭亮;杨颖

    重症银屑病患者是指体表受累面积(BSA)>10%(10个手掌的面积)或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l0或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10的患者,患者病情较重,各种症状导致皮肤创面不易愈合。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将导致全身感染。酸性氧化电位水在外科换药中应用比较广泛,但用于重症银屑病浸浴疗法较少。近2年来我科利用酸性氧化电位水的物理特性,用于重症银屑病患者全身的清洁、消毒、浸浴和换药,对皮肤屏障修复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全身与局部的浸浴疗法在治疗重症银屑病上取得很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养阴活血除湿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

    作者:车秋芬;张利平;王旭阳;孙景涛

    目的:观察养阴活血除湿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0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养阴活血除湿方和氯雷他定口服,醋酸曲安奈德尿素软膏外用,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口服,醋酸曲安奈德尿素软膏外用,4周后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试验组有效率89.47%,对照组有效率69.75%,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4例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嗜睡及心悸。结论养阴活血除湿法治疗慢性湿疹临床有辅助疗效,不良反应小。

  • 维A酸对A375细胞黑素合成及酪氨酸酶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曹俊;陈菊萍

    目的:探讨维A酸对人A375黑素瘤株细胞黑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A375细胞分为维A酸组、8-甲氧补骨脂素(8-MOP)组、氢醌组、阴性对照组(A375细胞只加入相应溶媒,不加入药物)分别培养,于24 h、48 h和72 h测定黑素含量及酪氨酸酶活性;培养24 h Western检测酪氨酸酶蛋白的变化。结果A375细胞加入维A酸24 h、48 h、72 h后黑素含量及酪氨酸酶活性均较阴性对照组下降(P<0.05)。阴性对照组A375细胞酪氨酸酶蛋白含量测定值为(0.89±0.085),维A酸组A375细胞酪氨酸酶蛋白含量为(0.56±0.044)(t=3.811,P<0.05)。结论维A酸能抑制人A375黑素瘤株细胞黑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及蛋白表达。

  • 不规则毛霉感染引起的皮肤毛霉病20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夏志宽;刘畅;丛林;陈卫;张德全;田艳丽;王文岭;杨蓉娅

    目的:通过对不规则毛霉感染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不规则毛霉感染引起皮肤毛霉病的流行病学、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提高临床医生的警惕性及诊治经验。方法对检索到的20例不规则毛霉感染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例不规则毛霉感染患者均表现为皮肤毛霉病,仅1例同时伴有肺部感染。15例来自中国,1例有糖尿病史,1例有白血病史,10例有外伤、手术或叮咬史。皮损几乎均出现在暴露部位,其中鼻面部13例,四肢7例,病程多呈慢性。早期表现为红斑、丘疹、结节,后期可发展成溃疡、坏死、黑痂及骨质破坏。经真菌镜检、培养、组织病理、ITS区测序等检查证实为不规则毛霉。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单独或联合伊曲康唑治疗预后好。结论不规则毛霉感染多发生于免疫正常者,外伤、烧伤、手术及叮咬是主要诱发因素。感染主要累及鼻面部及四肢皮肤暴露部位,以红斑、坏死为主要表现,极少累及内脏。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检查可以诊断该病, ITS区测序可明确鉴定到种。及早诊断并给予清创及两性霉素B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Rowell综合征一例

    作者:陈志平;周飞红;王辉

    Rowell综合征表现为红斑狼疮并发多形红斑皮损,临床上少见。该文报道1例临床上符合Rowell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并复习了Rowell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对Rowell综合征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

  • 结核相关性脂膜炎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作者:王萍;游弋;钟白玉;杨希川;阎衡;张静;郝飞

    目的:分析结核相关性脂膜炎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探讨结核感染与脂膜炎发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月-2013年8月252例组织病理明确诊断为脂膜炎的患者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并根据结核菌素皮试(TST)结果及其阳性反应级别分为PPD阴性组及PPD阳性组,其中PPD阳性组又分为PPD 1+、PPD 2+、PPD 3+3组。再根据T-SPOT. TB结果分为T-SPOT.TB阴性组及T-SPOT.TB阳性组,对比分析各组间患者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结果 PPD阳性组与PPD阴性组患者组织病理改变在表皮、脂肪层受累、炎性浸润细胞类型、有无上皮样肉芽肿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PPD阳性级别组患者的组织病理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POT.TB阴性组与阳性组患者组织病理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脂膜炎的发病与结核感染密切相关, PPD检测阳性及皮损组织病理中出现脂肪层以小叶受累或混合型炎症、以上皮样和(或)多核巨细胞浸润为主以及上皮样肉芽肿是脂膜炎与结核感染相关的线索。

  • 毛母质瘤336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作者:邓德权;夏春;陈军;曾梅华;陆珍凤;桑红

    目的:回顾性分析336例毛母质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336例组织病理确诊为毛母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性发病率无差异,青年期为发病的就诊高峰,头面部、颈部为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初诊科室较多,临床误诊率高。结论该病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临床医师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全国皮肤美容化妆品制剂研修班招生

    作者:

    全国皮肤美容化妆品制剂研修班自2002年开办以来,已有4000余名国内外各级皮肤科教授、医师,皮肤美容师、技师,药师,化妆品工程师、技师,医学生等参加培训,促进了我国皮肤美容外用药与化妆品结合,皮肤美容与化妆品的融合与发展、中西医药结合,参加学员掌握了配制技术,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医学美容杂志社和马振友皮肤病研究所等机构于2014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继续举办研修班(继续教育文号陕:14070),学期5天,以《皮肤美容化妆品制剂手册》第2版为教材,以外用药与化妆品制备示教和实习为主,有全国名老中医艾儒棣传授中医外用药应用与炼丹,赵炳南嫡传弟子邓丙戌传授赵炳南经验及鲜药应用及配制技术,顾伟程、马振友、李维凤、王伯亚教授和药师等传授和示教外用制剂配制技术,张宝元工程师传授化妆品配制技术。另提供皮肤美容原料药及教材邮寄信息。

  • 第十四届全军皮肤科专业学术会议通知

    作者:

    关键词: 皮肤科 专业 学术
  • 第十一届国际美容皮肤科学大会

    作者:

    第十一届国际美容皮肤科学大会即将于2014年9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国际美容皮肤科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osmetic Dermatology)主办,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承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此次会议由陈洪铎院士、Pierfrancesco Morganti教授、刘雁飞副会长任大会名誉主席,张建中教授和高兴华教授任大会主席,刘玮教授任大会秘书长,李远宏教授和陈周教授任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会议将邀请60余位国内外著名美容皮肤病学专家演讲,探讨美容性皮肤病诊治、环境与皮肤、皮肤老化等数十个热点话题的新进展。敬请全国同道踊跃参加,详情请登录www.ICCD2014.org。

  • 皮肤恶性肿瘤microRNA的研究进展

    作者:尹新江;何春涤

    MicroRNA(miRNA)分子广泛参与调控机体细胞的增生、分化、代谢、凋亡等生理病理活动,通过各种复杂的机制调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近来研究发现,皮肤肿瘤中存在miRNA的异常表达,提示miRNA亦参与皮肤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同时人们对二者的关系及其具体机制进行了研究。该文对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miRNA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皮肤扩张术联合术后早期电子线放疗治疗下颌角痤疮后瘢痕疙瘩

    作者:陈强;蔡景龙;宗宪磊;何永强;周振山

    目的:探讨皮肤扩张术联合术后早期电子线放疗治疗下颌角痤疮后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10例下颌角痤疮后瘢痕疙瘩患者(皮损面积5.0 cm×5.0 cm~15.0 cm×7.0 cm,高度0.5~1.5 cm)接受皮肤扩张术联合术后早期电子线放疗,术后随访12~24个月评价疗效。结果10例患者均全部完成治疗过程,扩张皮瓣转移后无坏死和切口瘢痕疙瘩复发,结果满意。主要并发症为一期手术后出现血肿1例,注水壶翻转注水困难1例,经过对症处理均治愈。结论皮肤扩张术联合术后早期电子线放疗是治疗下颌角痤疮后瘢痕疙瘩较好的方法。

  • 抗磷脂综合征的皮肤表现

    作者:赵玉磊;苏晓红

    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以反复动静脉形成、流产、血小板减少及血抗磷脂抗体持续阳性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综合征可以累及包括皮肤在内的全身任何器官。临床上皮肤表现可作为其首要症状,多见于网状青斑、Sneddon综合征、白色萎缩、皮肤溃疡坏死、斑状萎缩和Degos病等。掌握抗磷脂综合征的皮肤表现对其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极为关键。

实用皮肤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