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实用皮肤病学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Dermatology 실용피부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6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1293
  • 国内刊号: 11-565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http://sypf.cnmanu.net/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杨蓉娅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头皮盘状红斑狼疮一例

    作者:吴洁;陈向齐;陈胜平;曾德华

    临床资料
      患者,女,35岁。主因头皮多发性红斑伴局部脱发7年余,于2011年12月就诊。7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右耳后出现花生米大红斑,瘙痒明显,局部头发脱落。遂后头顶、左耳后出现类似皮损,皮损渐增多,面积逐渐扩大。初起红斑略有肿胀感,后逐渐萎缩,表面出现少许鳞屑。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结果不详,给予糖皮质激素类制剂外用,自觉无明显好转。既往体健,否认家族中有类似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头顶部有4处鸽蛋大脱发斑,3处为略肿胀淡红色斑,1处表面萎缩,边界可见不规则暗紫红斑,表面覆黏着性鳞屑(图1),双侧耳后近颞部头皮亦见类似皮损,右侧皮损萎缩明显,触之质硬(图2)。皮损局部脱发,未见脓疱及断发,边缘头发无松动。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红细胞沉降率, C反应蛋白,补体,肝、肾功能,自身抗体均正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板层型角化过度,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炎症,透明变性。毛囊周围炎症明显,密集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图3),局灶毛囊融合,周围纤维化,皮脂腺减少,基底细胞液化变性不明显(图3)。免疫组化染色:C3d,IgM,IgG在表皮、毛上皮及汗腺的基膜均阳性(图4),符合盘状红斑狼疮改变。诊断:盘状红斑狼疮。治疗:硫酸羟氯喹100 mg,每日2次口服,白芍总苷胶囊0.6 g,每日3次口服,卤米松软膏每日2次外用。1个月后皮损轻度改善,卤米松软膏改为糠酸莫米松乳膏(艾洛松)外用。半年后复诊,红斑面积明显缩小,轻度萎缩,有部分新生头发。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盘状
  • 新生儿红斑狼疮一例

    作者:丁欣强;雷德军

    临床资料
      患儿,男,69天。主因头面、躯干红斑50 d,加重15 d,于2010年11月4日就诊。患儿出生15 d后发现额部一蚕豆大的环形红斑,未经治疗皮疹的逐渐扩大、增多,延及头面及躯干部,无发热;在当地医院就诊曾给予外用药(莫匹罗星等)治疗,效果欠佳。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母乳喂养。其母自述无红斑狼疮病史,曾有关节疼痛史,对光敏感,无明确服药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额头、颜面、躯干散在多个不规则圆形或卵圆形红色及紫红色环状斑疹,蚕豆至钱币大小,皮损中央趋于消退或有轻度萎缩,边缘红且隆起,压之褪色,可见少许鳞屑,尤以额部、颜面部皮损为重(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WBC)4.9×109/L[正常值(15.0~20.0)×109/L],红细胞(RBC)3.08 ;×1012/L[(6.0~7.0)×109/L],血红蛋白(Hb)94 g/L(170~200 g/L);尿、粪常规无明显异常。血生化检查: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9 U/L(0~40 U/L),碱性磷酸酶(ALP)433 U/L(40~160 U/L)余均正常。抗核抗体(ANA)阳性(1∶280),抗SS-A(Ro)抗体、抗SS-B(La)抗体、抗Ro 52 kDa抗体均阳性,抗双链(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ul-SnRNP、抗Jo-1抗体、抗Scl-70抗体均阴性。IgG、IgA、IgM、C3、C4均正常。血浆快速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均为阴性。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51次/min。心脏B超: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中央型)、卵圆孔未闭,彩色血流显示:房水平左向右分流、左室假腱索。诊断:①新生儿红斑狼疮;②先天性心脏病。

    关键词: 红斑狼疮 新生儿
  • 浅表性大疱型坏疽性脓皮病并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

    作者:梁思;郭付云;张晓艳;宋佩华;杨顶权

    临床资料
      患者,女,53岁。主因躯干反复出现溃疡1.5年,左上肢溃疡10 d,于2012年8月8日来我科就诊。患者1.5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季肋下出现溃疡,伴剧烈疼痛,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予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炎(具体不详)治疗后皮损好转。6个月前左侧腰部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于当地予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炎(具体不详)治疗后皮损好转。10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左上肢出现一蚕豆大小的脓疱,逐渐扩大,脓疱破溃,形成溃疡,伴红肿、剧烈疼痛及间断发热,体温高达40℃(36~37℃),无其他不适。既往史:阑尾炎2年,结肠息肉史2年。扩肛术、肛裂切除术后8个月。婚育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全身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上肢见15 cm×10 cm大小皮肤溃疡,周围有不规则暗紫色环状隆起,其上有薄壁松弛性水疱(图1)。左季肋及左腰部可见两处8 cm×6 cm瘢痕。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10.95×109/L[正常值(4~10)×109/L],中性粒细胞0.7×109/L[(2~7)×109/L],单核细胞总数9.8×109/L[(0.12~0.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6.5%(50%~70%),淋巴细胞百分率3.8%(20%~40%),单核细胞百分率89.6%(3%~8%),红细胞2.27×1012/L[(4.0~5.5)×1012/L],血红蛋白76 g/L (120~160 g/L),血小板61×109/L[(100~300)×109/L];生化全项:肌酐111μmol/L(35~106μmol/L),尿酸485μmol/L(150~420μmol/L),钾3.3 mmol/L(3.5~5.5 mmol/L),钠133 mmol/L(135~145 mmol/L),高敏C反应蛋白236.37 mg/L(0~3 mg/L);尿常规:白细胞137.3μl(<25μl),白细胞24.7 HPF(0~5.4 HPF),细菌2114.7μl(0~131μl)。常规及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胸部X片提示双下肺炎性病变。结肠镜未见明显异常。第1次复查血常规:白细胞2.72×109/L,淋巴细胞总数0.49×109/L,红细胞2.42×1012/L,血红蛋白80 g/L,血小板69×109/L;第2次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56×109/L,中性粒细胞0.1×109/L,红细胞2.13×1012/L,血红蛋白74g/L,血小板60×109/L。骨髓形态学提示增生减低,粒系减少,红系增生相对活跃,巨核正常,造血岛部分空虚;血涂片:白细胞明显减少,可见异形红细胞,血小板减少,未见寄生虫。染色体实验报告:核型未见异常克隆。左上臂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棘层轻度水肿,真皮内弥漫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明显核尘,皮下组织有部分出血区(图2)。显示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急慢性炎,伴真皮及表皮内脓肿形成。骨髓病理检查:髓腔内充满脂肪髓,仅见极少数有核细胞;网织染色阴性。诊断:①浅表性大疱型坏疽性脓皮病;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泼尼龙)40 mg/d静脉滴注,口服泼尼松30 mg/d,沙利度胺50 mg每日3次;治疗2周后,皮损疼痛好转,溃疡周围浸润减轻,泼尼松改为15 mg/d,继续治疗10 d,渗出减少,溃疡面积缩小,甲泼尼龙停用,泼尼松改为20 mg/d维持治疗。同时给予益血生胶囊1.0 g,每日3次口服治疗。2个月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7.86×109/L,中性粒细胞0.1×109/L,红细胞2.58×1012/L,血红蛋白85 g/L,血小板105×109/L。患者皮损明显好转,溃疡愈合,遗留红色瘢痕,皮损处残留小片状痂皮(图3),将泼尼松逐渐减量至停用,随访3个月皮损未反复。

  • 特发性皮肤软组织钙沉着症一例

    作者:庞漩;张建中;赵明福;刘政邑;刘萍

    临床资料
      患儿,男,7岁。主因臀部结节2年、右肘部结节1个月,于2012年7月9日就诊。2年前发现患儿左侧臀部有一黄豆大、坚实小结节,无痛痒,当地医院诊断为“皮脂腺囊肿”,予手术切除。术后1个月右侧臀部又相继出现数个同样性质的小结节,未处理。1个月前,右肘关节出现大片红肿、多发性小结节,有少量白色物质流出,自觉疼痛,活动受限。患儿平素体健,饮食均衡,无手术及外伤史,否认有其他疾病史。体格检查:发育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右肘关节伸侧红肿,多发性硬结节,绿豆至玉米粒大小,与皮肤粘连,表面红肿。其中一个结节破溃,有少量乳酪样分泌物流出(图1a),局部压痛,关节活动受限,两侧臀部散在数个绿豆大皮下小结节,质硬,触痛不明显(图1b)。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正常,腹部B超无异常,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均在正常范围,血钙2.33 mmol/L(正常值2.1~2.8 mmol/L),血磷1.87 mmol/L(1.29~1.94 mmol/L),血碱性磷酸酶231 U/L(45~132 U/L)。右肘关节X线片示:右肘关节背侧软组织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密度不均匀,关节结构正常(图2)。臀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可见蓝紫色团块状物,皮下脂肪坏死,有少许蓝色絮状物(图3)。内分泌科会诊后排除代谢性疾病。诊断:特发性皮肤软组织钙沉着症。治疗:口服氢氧化铝凝胶10 ml,每日3次。1个月后复诊,臀部结节略变小,右肘部硬红斑块基本消退,结节变小,破溃愈合;治疗改为氢氧化铝凝胶,每次5 ml,每日3次。电话随访至今,患者病情较上次复诊无明显变化。

  • 红斑狼疮/扁平苔藓重叠综合征一例

    作者:张松松;吴剑波;陶斯静;郑楷平;宋韬

    临床资料
      患者,男,66岁。主因双耳郭、手背及足跟部紫红色斑片、反复破溃伴疼痛10年余,于2012年1月13日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耳郭、双手背及足底出现多个紫红色皮损,每于冬季发生破溃,伴明显疼痛,夏季症状可缓解。曾多次在当地医院治疗,注射抗生素等药物,病情时好时坏。近2年来患者皮损增多、发作频繁。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及光敏史。皮肤科检查:双耳郭、双手指背均可见散在紫红色斑片,皮损中央萎缩,可见浅表溃疡、色素减退及脱失;多个指、趾甲甲板变薄、萎缩、脱落;双手指关节僵直,活动受限。双足跟及足跖外侧缘皮损角化增生明显,足跟处可见浅溃疡(图1a-1c);双唇可见紫红色斑片,上附粘着性鳞屑,口腔黏膜正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红细胞沉降率、抗“O”、类风湿因子均正常。抗核抗体(ANA)阳性(1:100),核颗粒型,SS-A阳性,SS-B阳性。足外侧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显著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颗粒层楔形增厚、棘层肥厚、基底细胞局灶性液化变性,表皮基底层及真皮上层可见胶样小体;真皮浅层可见致密的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带状浸润,真皮深层血管、附属器周围亦可见炎性细胞灶状浸润(图2a-2c)。治疗及随访:入院后给予氢化泼尼松40 mg/d、胸腺五肽10 mg/d静脉滴注,硫酸羟氯喹0.1 g每日2次口服,局部给予强效糖皮质激素霜剂外用。1周后患者耳郭、手指疼痛明显减轻,溃疡愈合,糖皮质激素改口服后出院。随访3个月,至今口服泼泥松15 mg/d,病情稳定。

  • 多发性基底细胞癌一例

    作者:杨玲;许速;黄柠;金艳霞;戴荣琴;徐文漭

    临床资料
      患者,女,72岁。主因周身散在黑褐色斑块并反复出血10余年,于2012年3月2日就诊。10余年前患者发现右耳后有一约米粒大的淡褐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此后该皮损渐增大、颜色加深,且右耳郭、左耳郭背侧、鼻背、下颌、腰背部、骶尾处及左小腿屈侧等多部位陆续出现类似皮损,其中右耳郭处皮损反复出血,未诊治。患者既往体健,工作及生活环境无特殊,家族中无类似疾病。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无异常,全身骨骼外观未见畸形改变,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皮肤科情况:右耳郭可见一2 cm×3 cm大小不规则的红褐色浸润性斑块,边界不规则,表面少许结痂(图1a);右耳后、左耳郭背侧、鼻背右侧、下颌、左腰、骶尾部及左小腿屈侧等多处皮肤可见直径<1 cm的淡黑色或深褐色斑块或隆起性肿物,界清,颜色欠均匀(图1b-1e)。辅助检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示全身骨骼及器官未见肿瘤转移灶,未见骨畸形;肿瘤标志物、艾滋病抗体正常;其余常规检查无异常。右耳郭皮损组织病理示:肿瘤团块位于真皮内及耳郭软骨周围,瘤细胞似基底样细胞,在瘤团块周边排列成栅栏状,耳郭软骨未见破坏(图2a)。诊断:右耳郭基底细胞癌。治疗:光动力治疗,每月1次,3次治疗后右耳郭处皮损面积缩小至1 cm×1.5 cm大,表面结痂;右耳后、左耳郭背侧、鼻背右侧、下颌、左腰、骶尾部及左小腿屈侧等处皮损均距边缘扩大5 mm完整切除,组织病理示:肿瘤团块多位于真皮内,组织病理的表现与右耳郭皮损相同,均切缘干净(图2b-2f)。后诊断:皮肤多发性基底细胞癌(右耳郭、右耳后、左耳郭背侧、鼻背右侧、下颌、左腰、骶尾部及左小腿屈侧)。患者于4个月后失访。

    关键词: 基底细胞
  •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四个家系报告

    作者:王珍;李铁男;吴雨虹;陈晴燕;赵桂兰;佟艳梅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yschromatosis symmetrica hereditaria,DSH)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色素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发生在四肢伸侧的对称性色素减退及色素沉着斑和面部雀斑样皮损。现将2010~2012年我科诊治的20例患者及其4个家系的调查报告如下。

  • 银屑病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一例

    作者:马荣;陈宏

    临床资料
      患者,男,44岁。主因躯干、四肢泛发皮损,伴瘙痒20余年,伴发水疱半年,加重20 d,于2012年6月11日就诊。患者于20年前无明显诱因于背部、下肢出现散在红斑、丘疹、鳞屑伴瘙痒,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银屑病,经口服药与外用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1年前患者于当地用偏方口服及外用药治疗后皮损泛发全身,实验室检查显示汞中毒(具体指标不详)后停药。6个月前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伴瘙痒,2012年5月21日复查血清汞2.9 ng/ml(正常值<2.5 ng/ml)。20 d前于背部、两侧肋部出现绿豆至黄豆大水疱,不易破溃。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颈部、躯干、四肢泛发红斑、丘疹,结痂,上覆较厚鳞屑,背部及两肋部可见米粒至黄豆大小水疱,呈半球状,疱壁紧张(图1),疱壁较厚不易破溃,尼氏征(-)。黏膜无损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3.37×109/L[正常值(4~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39.3%(50%~75%);淋巴细胞百分率9.3%(20%~40%);嗜酸粒细胞百分率43.6%(0.5%~5%)。肝、肾功能:白蛋白25.70 g/L (35~55 g/L);球蛋白52.30 g/L(26~38 g/L);白蛋白/球蛋白0.49(1.5~2.5)。免疫球蛋白:IgG 18.70 g/L (7.00~17.00 g/L);IgA 12800 mg/L(700~3800 mg/L);IgM 37200 mg/L(600~2500 mg/L)。红细胞沉降率64 mm/h(0~5 mm/h)。血清免疫固定电泳结果阴性;尿常规、流式尿沉渣分析、狼疮抗凝物检测均正常;腹部B超未见异常。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下水疱,疱内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较多嗜酸粒细胞(图2)。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基膜IgG(-),IgA(+), C3(+)。诊断:寻常性银屑病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给予天疱疮颗粒(津药制字Z20070048号)、加减胃苓颗粒(津药制字Z20070023号)各6 g,每日2次口服;泼尼松40 mg/d;氯化钾缓释片1g,每日2次;白芍总苷胶囊0.6 g,每日2次;复方甘草酸苷胶囊3粒,每日2次;烟酰胺,每日500 mg;盐酸左西替利嗪,每日1次口服。盐酸环丙沙星乳膏(津药制字H20070276号)与复方依沙吖啶糊(津药制字H20070229号)1∶1混合;与糠酸莫米松乳膏(艾洛松)交替外用。治疗5周后,水疱基本消退,破溃处基本愈合,躯干、四肢见鳞屑性红斑,将泼尼松减量至30 mg/d,外用药调整为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与1‰醋酸曲安奈德乳膏1∶1混合外用。2012年9月21日泼尼松减为15 mg/d。2013年2月2日复诊,由于患者感冒、饮酒等因素且没有按时复诊,停药半个月病情加重,水疱、鳞屑性红斑复发,给予泼尼松40 mg/d,天疱疮颗粒与皮炎一号颗粒(津药制字Z20070037号)各6 g,每日2次口服。2013年4月20日复诊,患者水疱消退,无新发皮损,躯干、四肢仅有淡红色斑片以及淡棕色色素沉着斑(图3)。泼尼松减为12.5 mg/d维持至发稿。

  • 皮下结节病一例

    作者:费良阅;陈扬鑫;张晓艳

    临床资料
      患者,女,52岁。主因四肢皮下结节反复发作4年余,于2010年4月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确诱因四肢出现大小不等的皮下结节,有轻微触痛,2~3个月后皮损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反复发作。否认有虫咬、外伤及异物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四肢散在蚕豆至鸡蛋大皮下结节,境界欠清,微隆起于皮面,表面皮肤呈正常肤色或淡紫红色(图1)、无破溃,皮温稍高,有轻度触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IgG 20.3 g/L(正常值6.9~16.2 g/L)。心电图,肝、胆、胰、脾、肾B超及胸部X线片正侧位无异常,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PPD)试验弱阳性。右下肢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轻度血管周围炎。皮下脂肪组织中散在肉芽肿性结节,结节由上皮样细胞构成,中央无干酪样坏死,周围可见多核巨细胞,边缘浸润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PAS染色(-),抗酸染色(-),网状纤维染色示结节周围有网状纤维包绕并穿插其中(图2a-2c)。诊断:皮下结节病。因为目前尚未发现有系统累及,拟给予泼尼松30 mg每日1次口服,患者拒绝治疗。半年后随访,原有皮损部分消退,未遗留明显痕迹,仍有少量新的皮下结节不时出现,但较前明显减轻。后失访。

    关键词: 结节病 皮下
  • 暂时性棘层松解性皮病一例

    作者:张士发;赵丽萍;蒋中华;王艳红;宋丽新;王良民;赵卓

    临床资料
      患者,男,70岁。主因头皮、前额斑丘疹伴瘙痒6个月,于2011年3月9日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头皮、前额出现斑丘疹,伴轻度瘙痒,4个月前全身出现大量斑丘疹伴轻度瘙痒,曾给予中药治疗(具体不详)无效,既往史、过敏史及家族史无特殊。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前额、头皮可见轻度浸润性斑块、斑丘疹,表面有片状粘着鳞屑,局部有抓痕及干痂,皮损界限清楚。前胸、腹部、腰部、上肢屈侧、下肢伸侧密集分布淡红色小丘疹,聚集呈大片,部分排列成圆形或椭圆形,中央平坦,有轻度褐色色素沉着,表面有较多抓痕及血痂,少量鳞屑,皮损界限清楚,对称分布(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嗜酸粒细胞5.7%(正常值0%~4%),IgE阳性,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均正常。腹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局部角化不全,颗粒细胞层变薄,表皮假瘤性增生,上皮脚下延,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部分棘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棘细胞层厚薄不均,灶性海绵水肿,棘层中上部松解、裂隙,可见“谷粒”,散在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外移。真皮浅层水肿,小血管充血,周围较多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真皮中下部未见明显异常(图2)。临床诊断:暂时性棘层松解性皮病。治疗:维A酸20 mg,每日3次口服,躯干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每日3次;面部外用0.3%他克莫司软膏,每日1次。治疗1个月后皮损大部分消退,无瘙痒,维A酸改为20 mg,每日2次口服,丁酸氢化可的松每日2次外用,0.3%他克莫司软膏隔日1次外用;治疗2个月后,皮损进一步减轻,维A酸减量为10 mg,每日1次口服;3个月后皮损消退,嗜酸粒细胞及IgE检查正常,遂停药。用药期间除口唇轻度干燥外,无明显其他不良反应。电话随访1年无复发。

  • 扁平苔藓样角化病一例

    作者:文术;冯雨苗;孙澜

    临床资料
      患者,男,45岁。主因右颞部淡紫色斑块2年,于2010年11月9日就诊。2年前患者右颞部出现一花生米大的淡紫色斑,无瘙痒、疼痛,未予重视。近半年来,皮损缓慢增大,表面轻度隆起。近2个月偶感瘙痒,搔抓后有少量脱屑。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局部外伤史,个人及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右颞部见一1.5 cm×1.0 cm大小淡紫色斑块,略高出皮面,边界清楚,表面轻度角化,触之稍硬,无压痛,口腔黏膜无损害(图1)。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灶性角化不全,基底细胞液化变性,部分表皮突延长,基底层黑素增加,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大致呈带状分布,并可见噬色素细胞及嗜碱性变(图2)。结合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诊断为扁平苔藓样角化病。患者未接受治疗,后失访。

    关键词: 角化病 扁平苔藓样
  • 表现为多形性皮损的Sweet综合征一例

    作者:戴明;李东升;江萍

    临床资料
      患者,男,60岁。主因全身皮损伴瘙痒1周,加重伴发热3 d,于2012年1月7日就诊。患者1周前左前臂、额部起红色小丘疹,自觉瘙痒,不痛,当时未予处理,皮损渐扩散至双上肢、躯干,部分皮损顶端有小水疱;3d前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不详,给予青霉素及地塞米松(具体剂量不详)治疗2 d,治疗期间患者皮损进一步增多,部分皮损出现糜烂、渗出,尤以面部为重,伴口腔溃疡,瘙痒加重,糜烂、渗出部位有明显痛感,精神、食欲差。1d前至我市另一家医院以“疱疹性湿疹”予以“更昔洛韦0.5g”及“克林霉素1.2 g”静脉滴注,同时予以“依巴斯汀10 mg”每日1次口服,患者病情无缓解,遂于今日转至我院皮肤科就诊,拟“重症多形红斑”、“Kaposi水痘样疹”收入院。患者自述因“风湿关节炎”既往有1年时间的药酒服用史(具体药物成分不详,每日饮用药酒约50 ml),至发病前1d患者仍在饮用药酒,否认其他药物服用史。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内科病史,否认乙型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及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史。近1周精神、食欲、睡眠差,2日未排粪便,尿排出困难。入院体检:体温37.9℃,血压117/66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22次/min,脉搏94次/m i n;患者精神不振,咽部充血水肿,双侧扁桃体Ⅰ°增大,口腔上腭可见核桃大暗红糜烂面,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部、躯干、四肢泛发黄豆至一元钱币大小水肿性暗红或紫红色斑疹,中间色深,上有针头至绿豆大水疱。面部糜烂、渗出明显,双眼睑明显水肿,睁开困难(图1)。实验室检查:WBC 11.07×109/L[正常值(4~10)×109/L],中性粒细胞83.8%(50%~70%),嗜酸粒细胞0.4%(0~5%);血钾3.3 mmol/L(3.5~5.4 mmol/L),肝功能中白蛋白(ALB)32.4 g/L(35~55 g/L);粪常规、尿常规、心肌酶谱、肾功能均正常;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心电图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可疑。左前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角化过度,表皮增生,可见角层下多个脓疱形成,真皮乳头及浅层高度水肿,血管增生扩张充血,真皮层血管周围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少许嗜酸粒细胞浸润,可见核尘(图2)。诊断:Sweet综合征。

  • 胶原贴敷料对于面部轻度痤疮的屏障功能作用观察

    作者:郭建美;孙楠;刘慧贤;张子君;吴艳

    目的评价胶原贴敷料对面部轻度痤疮患者面部屏障功能的作用,同时观察痤疮皮损、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变化。方法对36例患有面部轻度痤疮的受试者,采用自身左右面部对比的方法,采用胶原贴敷料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4周对比测试,面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经皮水分丢失、皮脂量、皮肤颜色进行测试;采用炎症性皮损和粉刺计数判定痤疮皮损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治疗侧面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显著升高(P<0.05);经皮水分丢失明显下降(P<0.01),治疗侧发生皮肤红斑,粗糙和脱屑低于对照侧面部皮肤。治疗侧炎性丘疹数目减少,红斑指数下降,但与对照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所有受试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胶原贴敷料单独使用可促进轻度痤疮患者的面部屏障功能的修复,同时对于炎症性皮损、皮肤红斑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面部小面积瘢痕手术切口早期应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强脉冲光照射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小玉;王小琴;刘琰;王晓斌;谭磊;牟艳萍

    目的探讨面部小面积瘢痕切除术后切口早期应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行面部小面积瘢痕切除术的228例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行常规切除改形术后,两组除均按时换药拆线、外用硅凝胶制剂等抗瘢痕增生的措施治疗外,试验组于拆线时切口内一次性注射A型肉毒毒素,术后1、2、3个月每月给予强脉冲光照射治疗1次。结果试验组切口红肿时间缩短、瘢痕增生程度较轻,色素沉着较少,没有明显的瘢痕疙瘩形成;而对照组切口红肿时间较长、瘢痕增生程度较重,色素沉着较多,3例在下颌部位发生瘢痕疙瘩;试验组术后1年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1.22%、98.25%,对照组的术后1年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3.16%和92.98%,两组的治愈率之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切口早期应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面部小面积瘢痕,可显著提高手术治愈率,且具有简单易行、不良反应低的特点。

  • 长脉宽755 nm紫翠宝石激光治疗雀斑的疗效观察

    作者:姜军;李淼

    目的观察长脉宽755 nm紫翠宝石激光治疗雀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9例雀斑患者接受长脉宽755 nm激光治疗,共治疗1~2次,治疗间隔4周。术后4周、1年和2年复诊或电话随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19例患者中1次治疗有效率为79.8%(95例),2次治疗后有效率为98.3%(117例)。所有患者术后反应轻微,且均无永久色素改变、瘢痕、皮肤质地改变、创面感染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长脉宽755 nm激光治疗雀斑疗效肯定,且较为安全。

    关键词: 雀斑 紫翠宝石激光
  • 复方红参肽原液电离子导渗对面部敏感性皮肤的辅助疗效观察

    作者:易文娟;梁虹;谢婷;李慧;胡英姿;蒋长华

    目的观察复方红参肽原液电离子导渗对改善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的有效性。方法30例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20例接受维生素E霜和复方红参肽原液电离子导渗治疗,对照组10例接受维生素E霜治疗,均治疗8周。结果受试者自评量表提示,试验组满意度较高(P<0.05);皮肤分析仪检测提示试验组的皮肤水分、弹性、红血丝均明显改善(P<0.05);Photoshop CS5软件分析面部图像提示试验后面部皮肤皱纹、毛孔均明显改善(P<0.05),色斑平均减退率为11.23%。结论复方红参肽原液电离子导渗可以改善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状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肤质。

  • 西罗莫司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

    作者:方晓波;周炳荣;胡燕燕;张婷;张倩;骆丹

    目的研究西罗莫司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青少年男子环切术后包皮进行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西罗莫司浓度分别为0、0.1、1.0、10.0 mg/L处理24 h,并设立空白对照。吖啶橙染色检测细胞自噬,Western印迹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及beclin1的表达水平。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多组间均数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0、0.1、1.0、10.0 mg/L西罗莫司组吖啶橙染色荧光定量呈浓度依赖性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C3-B及beclin 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罗莫司可以提高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自噬水平。

  • Kaposi肉瘤组织人类疱疹病毒8型免疫组化检测

    作者:李淑艳;张德志;刘勇;靳颖;普雄明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检测Kaposi肉瘤(KS)组织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的可行性及其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58例KS组织和40例化脓性肉芽肿组织中HHV-8的表达。结果①HHV-8在KS真皮瘤体中的表达阳性率为94.83%(55/58),在化脓性肉芽肿表达均阴性,在KS组织和血管瘤组织瘤体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HV-8在KS组织表皮中表达阳性率为6.90%(4/58),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阳性率为91.38%(53/58),真皮梭形细胞中表达阳性率为94.83%(55/58)。③结节期KS组织中表达HHV-8阳性的细胞所占比例较斑片期及斑块期明显增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HV-8在KS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激光脱毛的临床应用

    作者:魏振东;林茂;涂彩霞

    体毛过多是一种常见的美学问题,传统脱毛方法的共同缺点是难以破坏毛母质和毛囊干细胞,故只能达到暂时性脱毛的效果。激光脱毛技术基于选择性光热动力学原理,可选择性地被毛囊内黑素颗粒吸收,产生光热效应,将毛球及毛囊干细胞彻底破坏,产生永久性脱毛,具有方便快捷,安全高效,效果永久性等特点。近年来激光脱毛仪器不断改良问世,受到了广大群众与皮肤科医师的深切关注。该文综述了激光脱毛技术的发展、作用原理、临床应用及相关影响因素。

    关键词: 脱毛 激光 临床应用
  • 拔甲联合甲床矫正术治疗嵌甲所致慢性趾甲沟炎的护理

    作者:罗娟;赖小梅;陈廷;戴耕武;陈晓霞;宋翔

    慢性趾甲沟炎是门诊常见的甲部疾病,同时伴发嵌甲或肉芽组织形成。临床表现为甲沟红肿,周围组织炎性肉芽增生,甚至有脓性分泌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且不能自愈[1]。我科于2006年8月~2012年3月对慢性甲沟炎患者采用拔甲联合甲床矫正术治疗及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措施和体会报告如下。

  • 红蓝光照射联合中药湿敷治疗面部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林琼;于宇;张添龙

    目的观察红蓝光照射联合中药湿敷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临床疗效。方法试验组采用欧美娜红蓝光治疗仪进行治疗,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嘱患者用中药煎水进行湿敷,每次15~20 min,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仅采用红蓝光照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皮损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第4周有效率分别为96%和60%,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红蓝光照射联合中药湿敷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有较好疗效。

  • 皮肤性病学计算机临床模拟诊治系统在皮肤科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罗娜;吴毅;杨希川;谭立文;郝飞

    皮肤性病学是一门病种繁多、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繁冗复杂的专业学科。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显得相对枯燥与乏味。该研究组通过开发皮肤性病学临床模拟诊治系统的教学软件,使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余可直接参与临床病例的分析与判断,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PBL)对皮肤病与性病的学习印象更加深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牢固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后结业成绩。

  • Q开关532nm激光治疗浅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症一例

    作者:王伟;周刚;刘庆荣

    报告Q开关532 nm激光成功治疗1例浅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症。患者,女,49岁。颜面部弥漫分布大小不等浅褐色斑疹,中心色淡略凹陷,边缘隆起,似黑圈状损害。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汗孔角化症。经Q开关532 nm激光治疗2次,皮损大部分消退,取得较好效果。

  • 电灼术联合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意外粉粒沉着病一例

    作者:胡浪;曹索奇;叶超然;邓光平;向雪

    报道1例意外粉粒沉着病患者的治疗方法。患者为21岁男性,硅粉爆炸后致面部、颈部粉粒及色素沉着。经电灼术去除较大颗粒异物后,再以1064nm Nd:YAG激光治疗2次,激光治疗间隔3个月,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 第四届全国激光美容与注射美容大会

    作者:

    关键词: 激光美容 注射
  • 《中国皮肤科学史》出版及筹建“中国皮肤科博物馆”通报

    作者:

  • 第十四届全军皮肤科专业学术会议通知

    作者:全军皮肤病专业委员会

    为促进我军皮肤病领域的学术发展, 提高军队皮肤病防治及研究水平,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批准,第九届全军皮肤科专业委员会拟定于2014 年10 月16 ~ 19 日在云南昆明召开“第十四届全军皮肤科专业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将由全军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和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共同主办,内容将继续发扬历届大会的传统,邀请国内及军内知名专家做特邀讲演,阐述皮肤科研究领域的新研究进展,并将重点突出交流我军皮肤病防治研究成果。

  • 激光美容医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作者:杨蓉娅

    1激光美容医学的起源
      早在1916年爱因斯坦就提出自发和受激辐射理论,直到1961年Maiman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红宝石激光。而激光第一个被应用的领域就是医学领域。1961年,红宝石激光被试用于对剥离的视网膜进行焊接。同年,Goldman等开始在皮肤上研究激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并于1963年开始将红宝石激光成功应用于良性皮肤损害和文身治疗,开创了激光医学应用的先河。之后不久,氩离子激光、Nd:YAG激光、CO2激光等医用激光器先后问世。1970年Goldman等人首次用连续CO2激光治疗基底细胞癌和皮肤血管瘤,自此一门新的学科--激光美容医学诞生。1961年长春光机所研制了我国首台红宝石激光器,1965年北京同仁医院开始了红宝石激光视网膜凝固的动物实验。

    关键词: 激光医学 美容
实用皮肤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