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实用皮肤病学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Dermatology 실용피부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6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1293
  • 国内刊号: 11-565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http://sypf.cnmanu.net/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杨蓉娅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色素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一例

    作者:邓德权;胡文星;惠云;桑红

    临床资料
      患者,女,42岁。主因骶尾部暗青色皮下结节20余年,于2014年10月13日就诊。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骶尾左上部出现皮下小结节,无痛痒不适,未经治疗,缓慢增大。近期皮损隆起,表面出现暗青色斑。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骶尾左上方可见一略突出皮肤的直径约2cm的暗青色类圆形结节,光滑、无破溃,活动度差,无浸润感,无压痛(图1)。初步诊断:表皮囊肿。门诊手术切除:沿结节边缘行皮损全切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皮下,质地硬,边界清有包膜,切面灰白,质韧。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全层至脂肪层弥漫分布大量的肿瘤细胞,呈束状、席纹状排列;瘤细胞呈梭形,胞浆略嗜酸性,细胞核梭形或不规则形。核内染色质粗,核仁未见,偶见核分裂相;肿瘤细胞间见色素颗粒沉积(图2)。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34(+++), SMA、desmin、S-100、EMA均阴性, Ki-67<2%阳性(图3)。后诊断:色素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明确诊断后进行了全身体检,未发现其他皮疹及病变。遂行扩大切除术,切缘距离上次切口约5 cm,深至脂肪全层,间断缝合切口(图4a)。伤口愈合良好,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图4b)。

  • 卡波西肉瘤一例

    作者:吴洁;陈向齐;陈胜平;曾德华

    临床资料
      患者,男,22岁,福建人。主因双下肢皮疹渐增多1年余,于2014年7月11日就诊。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下肢屈侧出现散在黄豆大黑褐色丘疹,无明显痒痛,未诊治。后皮损逐渐增多增大变硬,偶感疼痛,曾就诊外院按“湿疹、瘢痕疙瘩”予外用药物等治疗,皮损无明显好转。既往乙型病毒性肝炎及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病史5年余,2012年起因肾炎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治疗,现醋酸泼尼松片15 mg每日1次口服;2013年12月加用环孢素软胶囊25 mg每日2次口服,2个月后停用。家族中无类似患者。系统检查:满月脸,轻度营养不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余无特殊。皮肤科情况:双下肢屈侧见多发暗紫红色丘疹、结节,部分融合成斑块,质韧,边界欠清,部分斑块表面破溃糜烂。辅助检查:艾滋病病毒抗体阴性;血生化示尿素氮17.1 mmol/L(正常值2.9~8.2 mmol/L),肌酐191 umol/L(53~115μmol/L),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1 g/L(130~175 g/L)。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大量梭形细胞,中间夹杂较多大小不一血管腔,间质内见红细胞溢出,梭形细胞部分见核分裂象,血管周围见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CD34阳性,HHV-8阳性,Ki67阳性比例75%。诊断:①卡波西肉瘤;②乙型病毒性肝炎;③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④轻度贫血。患者明确诊断后入住我院放疗科,查胸部CT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示肝实质回声稍增粗,余未见明显异常,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治疗:下肢局部三维立体适形放疗,共放疗25次,总剂量50 Gy,治疗中无特殊不适,出现血红蛋白下降,予输血等治疗,疗程结束后皮损明显消退,达到部分缓解。截止发稿前1个月,电话随访患者诉下肢皮损较放疗结束时略增多,上肢出现散在类似的花生米大小紫红色结节,尚未行病理活检。考虑卡波西肉瘤播散的可能性大,建议行上肢新发皮损的活检病理检查,仍在随访中。

  • 以泛发性丘疹、结节为主要表现的二期梅毒并发HIV感染一例

    作者:袁柳凤;刘彦春;赵兴云;伦文辉

    临床资料
      患者,男,27岁,未婚。主因全身泛发性红色丘疹、结节2周,于2015年4月9日就诊。2周前,无明显诱因患者躯干、四肢出现红色丘疹、结节,皮疹渐泛发全身,无瘙痒等自觉症状。患者从22岁开始有同性性接触史,否认吸毒史、输血史、手术史、硬下疳史及其它传染病史。查体:神清,精神可,口腔、咽喉部位未见异常,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活动度可,轻微触痛,余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查体:面颈部、躯干、臀部、四肢、双手掌及外生殖器均可见多发米粒至黄豆大小红斑、丘疹及结节(图1),跖部无皮疹。实验室检查: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阳性(1∶256),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抗HIV抗体:初筛及确证试验均阳性,CD4+T淋巴细胞计数:391个/uL(参考范围:706~1125个/uL)。诊断:①二期梅毒;②HIV感染。预防吉海反应:第1次肌注前30 min口服醋酸泼尼松片30 mg,之后连续2 d醋酸泼尼松片30 mg每日1次口服。梅毒治疗: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3周;第3周复诊时皮疹明显消褪(图2),第4周复诊时皮疹完全消褪,遗留色素沉着,复查TRUST:1∶256,CD4+T淋巴细胞计数:1185个/uL。疗程结束后1个月和4个月复查TRUST结果分别为1∶16和1∶4。2015年11月1日患者左侧臀部、左下肢出现带状疱疹,复查CD4+T淋巴细胞计数:392个/uL,TRUST:阴性,给予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及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并于2015年11月5日开始服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药物(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2015年11月18日患者双上肢出现散在红斑,渐蔓延至全身,伴瘙痒,诊断“药疹”,给予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片口服,静脉滴注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复方甘草酸苷,治疗10天后皮疹消褪。2015年12月12日患者躯干四肢出现散在分布暗红斑,无痛痒,复查TRUST 1∶32,再次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3周,皮疹消褪。2016年2月26日患者复查TRUST 1∶16,皮疹未复发,目前仍在门诊随访中。

    关键词: 二期梅毒 HIV
  • 厚皮性骨膜病一例

    作者:孙祺琳;刘洋;陈向东;陈骏

    厚皮性骨膜病又称骨膜增生厚皮症、特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病因不明。其临床特征包括皮肤增厚、回状颅皮、骨膜肥厚、关节肿胀、杵状指(趾)等。现将我院近诊断的一例厚皮性骨膜病报告如下。

  • 褶皱部位网状色素异常一例

    作者:王林;曹燕;王光平;杨雪源;贾虹

    临床资料
      患者,女,75岁。主因腋下、腹股沟褐色斑片2个月,于2015年7月23日就诊。2个月前,患者腋下、腹股沟出现褐色斑片,逐渐增多,无瘙痒疼痛等不适。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腋下、腹股沟可见棕褐色网状斑,颈部、乳房下、肘窝、及腘窝散在米粒至钱币大小棕褐色斑,部分融合,表面光滑无鳞屑(图1)。实验室检查:真菌镜检及培养均(-)。右侧腋下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轻度乳头瘤样增生,真皮浅层可见嗜色素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轻度增生(图2)。诊断:褶皱部网状色素异常。患者无自觉症状,未行特殊治疗。2016年1月底电话随访,皮损未扩大,无主观不适。

  • 新生儿红斑狼疮一例

    作者:杜甜甜;杨宝琦;田仁明;张福仁

    临床资料
      患儿,女,20天龄。主因头面部红斑10 d,躯干、四肢红斑4 d,于2015年1月26日就诊。10 d前,无明显诱因患儿头面部出现数个环状红斑,上覆少许鳞屑,皮损渐累及躯干及四肢,无发热、喘息等。患儿系第二胎,足月剖宫产,出生时Apgar评分10分。其兄无类似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其母亲有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病史20年,曾口服醋酸泼尼松1~2年(具体剂量不详),后口服薄芝、硫酸羟氯喹、雷公藤多甙等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妊娠期间面部曾出现红斑,未予治疗,自行消退。孕检梅毒阴性。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心脏听诊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皮肤科检查:头面部、躯干及四肢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或环形浸润性红斑,附着少量鳞屑,部分融合(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大致正常;抗核抗体(ANA)阳性1∶10000,核颗粒型;抗SS-A抗体(++);抗RO-52抗体(++);抗SS-B抗体(+++);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Scl-70抗体、抗Sm抗体、抗着丝点B蛋白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Jo-1抗体均阴性;梅毒血清学检查阴性。真菌镜检(腹、颈)阴性。心脏超声多谱勒正常。患儿母亲血常规、肝肾功、免疫学检查均正常。诊断:新生儿红斑狼疮。治疗:硅油乳膏外用,尽量避光防晒,密切注意心脏是否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电话随访:患儿3个月时皮疹完全消退,复查ANA及其它抗体为阴性,心电图正常。

  • 向神经纤维瘤分化的巨大先天性黑素细胞痣一例

    作者:张晶;范应君;晏洪波;冯俊明

    巨大先天性黑素细胞痣(giant congenitalmelano-cytic nevus,GCMN)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肿瘤,一般出生即有,不遗传。有的先天性巨痣可合并血管痣、脂肪瘤或神经纤维瘤。我科诊治一例向神经纤维瘤分化的先天性巨痣,现报告如下。

  •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误诊为皱褶部网状色素异常一例

    作者:白丽娜;林于樱;黄英;朱威

    临床资料
      患者,女,47岁。主因反复发作的双侧腋下及腹部皮损伴瘙痒10年,于2013年6月22日就诊。10年前因辛辣饮食后,患者左腋下出现散在红色小丘疹及小水疱,自觉瘙痒,曾于外院按“皱褶部网状色素异常”给予氧化锌软膏、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和莫匹罗星软膏治疗,一周后症状缓解。10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遇热、上呼吸道感染或睡眠不足时易复发,口服头孢类药物、外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和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后,症状可暂时缓解。既往史无特殊。家族史:患者的姐姐、姨母、外祖父皆出现上述症状(图1)。系统查体: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皮肤科情况:双腋下、乳房下、腹股沟及腹部对称性分布色素沉着斑点,直径约1~5 mm,其间夹杂少许暗褐色丘疹,部分丘疹上有褐色痂皮,皮损区由外围向中心,颜色逐渐加深,无鳞屑及角质增厚(图2)。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正常。左腋下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不规则肥厚,表皮内有裂隙,裂隙内松解的棘细胞呈倒塌的砖墙样,基底层色素无明显增多,真皮浅层水肿、血管周围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图3)。诊断: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轻型)。治疗:盐酸米诺环素胶囊50 mg每日2次口服,莫匹罗星软膏及糠酸莫米松软膏每日各1次交替外用,2周后大部分丘疹消退,瘙痒症状明显好转。截至发稿日止,患者病情稳定无复发。

  • 光动力治疗日光性角化病一例

    作者:刘小峰;张斌;韩秀娟

    临床资料
      患者,女,80岁。主因面部皮疹伴瘙痒5年,于2013年11月23日就诊。5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面部出现红斑,自觉瘙痒,曾按“脂溢性皮炎”给予蓝科肤宁湿敷,两周后鼻背部逐渐出现红斑、脱屑;之后又按“脂溢性角化病、脂溢性皮炎”等持续外用尿素软膏及硅霜,皮损时有反复,鼻背部皮损逐渐变硬、颜色变暗,瘙痒明显。系统查体无异常。皮肤科查体:鼻背及右颊部各见一3 cm×4 cm、5 cm× ;6 cm大小红色至褐色斑疹,表面干燥附着黏着性鳞屑,右颊皮损处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图1a)。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其它疾病史。鼻背及右颊部各取一处皮损(图中圈示处)行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灶性增厚,棘层肥厚(图2)。诊断:日光性角化病。综合考虑患者的耐受性和美容效果,选择光动力(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鼻背和右面颊皮损。治疗前先用生理盐水去除皮损表面鳞屑,后避光外敷20%ALA(5-aminolevulinic acid,5-氨基酮戊酸,上海复旦张江,118mg/支)溶液(鼻背和右颊各3支ALA),3 h后红光照射(武汉亚格LED治疗仪,波长633±10 nm),能量密度100 J/cm2,时间15 min,分次照射,每两周治疗1次,共3次。PDT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局部红肿、瘙痒、刺痛,一周左右自行缓解。治疗结果:全疗程结束2周后皮损基本消退,遗留色素沉着(图1b)。随访1年,原有色沉变淡,无复发。

  • 中整协互联网医美分会携手专家联盟以色列飞顿--开启万人乐提拉点亮年轻笑容医美盛宴

    作者:

    【愿景?意义】“万人乐提拉”首次把互联网与医疗美容机构紧密结合起来,融合了医美专家、医美机构、医美设备厂商、医美互联网 APP 平台、国内权威媒体、互联网公司以及投融资机构数百家,旨在打造中国安全医美环境,医美互联网健康生态圈,规范医疗美容行业发展,改变中国医疗美容行业良莠不齐的整体形象,让中国求美者美的安心、舒心、放心。

  • 2015美国HPV及相关疾病指南解读

    作者:徐辉;邹先彪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常见的生殖器部位感染的病原体,与尖锐湿疣、宫颈癌或癌前期病变关系密切,该文简要解读美国2015年HPV及其相关疾病的指南。

  • 不同浓度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囊肿痤疮疗效观察?

    作者:郭晓兰;邓列华;杨文彪;黄芳仪;欧阳志彬

    目的:探索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囊肿痤疮时5-氨基酮戊酸(ALA)的适浓度。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116例囊肿痤疮患者分为3个治疗组,给予ALA的浓度分别为5%、7.5%、10%,均采用波长632.8 nm的红光照射,每周1次,共4次。结果在治疗结束后2周、1个月、3个月,7.5%和10%浓度组间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这两组与5%浓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良反应为红斑、肿胀,部分患者出现轻微渗出及暂时性色素沉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溃疡和瘢痕。结论结合临床有效率及安全性,ALA-PDT治疗囊肿痤疮宜采用7.5%的浓度。

  • 透明质酸敷料对皮肤基础状态影响的研究?

    作者:赵琦;马慧敏;徐家穗;陈军;赵莎;闪军伟;冯仁洋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敷料提升皮肤基础状态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招募女性健康志愿者200名。对所有受试者使用透明质酸敷料每晚1次,连续使用28 d。于透明质酸敷料使用前、使用第14天、第28天,检测皮肤水分、油分、弹性、黑色素、血红素等基础状态,评价使用满意度和安全性。结果透明质酸敷料使用前、后不同时间,其皮肤水分、弹性改善有统计学意义(F=76.26、7.07,P<0.05),油分、黑色素、血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4、1.47、2.22,P>0.05)。透明质酸敷料使用28 d后,其使用贴合度、气味及使用舒适度的满意度均为100%,即刻滋润度及皮肤改善度的满意度均为99.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透明质酸敷料可提升皮肤的水分和弹性,受试者满意度高,安全性好。

  • 静脉曲张性溃疡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龚南棚;谭杨;杨航;张道军;伍津津;雷霞

    目的:分析静脉曲张性溃疡的临床表现、细菌感染和药敏特征。方法对2011年1月—2015年1月确诊的92例静脉曲张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静脉曲张性溃疡患者中男68例,女24例,平均年龄61岁,静脉曲张平均病程15年,溃疡平均病程3.47年,溃疡平均面积10.37 cm2。41例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6.8%(11例),铜绿假单胞菌占21.9%(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100%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医院常用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钠等耐药。结论静脉曲张性溃疡好发于老年男性,病程和住院时间长,溃疡面感染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根据细菌分布及药敏分析,需要高度重视这些细菌种类的演变和耐药。

  • 中药洗剂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慢性化脓性穿掘性头部毛囊炎护理

    作者:苏慧;王玮蓁;刘晓峥

    慢性头部化脓性穿掘性毛囊炎是多数毛囊炎及毛囊周围在头皮深处相互连接形成的脓肿,主要发病人群是成年男性,成慢性反复发作,治疗棘手。头部毛囊炎是由于毛囊细菌性感染发生脓性炎症,其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不清洁,搔抓,机体抵抗力低下可为本病的诱因[1]。头部毛囊炎易反复复发,皮损较多时可融合成片,愈合可形成小片状秃发斑。该病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严重者导致患者精神异常。我科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联合中药洗剂治疗38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活血解毒汤治疗银屑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田田;王萍;周冬梅;姜希;姜春燕;陈维文;徐景娜;苏婕;李伯华;曹洋;金力;孙丽蕴

    目的:观察活血解毒汤治疗银屑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活血解毒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治疗12周后,进行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中医主要临床症状、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ASI评分、DLQI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在红斑、浸润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活血解毒汤对寻常性银屑病血瘀证安全有效。

  • 实例解析科学取向教学论在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设计

    作者:杨雅骊;朱元杰;方伟;陈江汉;廖万清

    结合文献复习,以《痤疮》为例,根据科学取向教学论开展教学设计,就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策略使用和学习测量与评价等方面展开解析,对皮肤性病学的日常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意义。

  • 局部皮瓣修复面部基底细胞癌术后皮肤缺损

    作者:赵军磊;张栋益

    目的:探讨局部皮瓣修复面部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切除后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62例基底细胞癌患者在全麻或局麻下,行皮损扩大切除,根据缺损的大小、部位、深度采取各种局部皮瓣修复创面,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及外观。结果62例面部皮肤缺损,皮瓣修复成活良好、美观,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结论通过局部皮瓣修复面部基底细胞癌术后皮肤缺损,结果满意,瘢痕不明显。

  • 甘肃地区寻常性银屑病病情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杨桂兰;苏湘川;潘之;肖辉;马天骄;马燕雪;王泾舟;宋凡军;王剑锋

    目的:探讨影响银屑病发病及病情的饮食因素及其他因素,指导银屑病患者合理饮食与健康生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与银屑病病情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面粉(OR=2.214)、牛肉(OR=3.308)、羊肉(OR=2.145)、鱼虾(OR=1.952)、辣椒(OR=2.559)、洋葱(OR=1.519)、吸烟(OR=2.515)、饮酒(OR=2.205)、咸菜和酸菜(OR=1.752),以及失眠(OR=1.502)与肥胖(OR=1.557),这些可能是银屑病的危险因素;而大米(OR=0.422)、粗粮(OR=0.252)、蛋类(OR=0.459)、鲜奶(OR=0.576)、苹果(OR=0.650)、香蕉(OR=0.656)、芹菜(OR=0.515)、茄子(OR=0.652)可能是银屑病的保护因素。结论银屑病患者应戒烟、戒酒,避免失眠,避免进食鱼虾、辛辣、羊肉、牛肉、辣椒、面粉、洋葱等食物,多食大米、粗粮、鸡蛋、鲜奶、苹果、香蕉、芹菜、茄子等食物,注意控制体重,保证睡眠质量。

  • 阿萨希毛孢子菌抗氧化酶活性研究

    作者:张杨梅;李海涛;王聪敏;祝贺;敖俊红;杨蓉娅

    目的:观察和测定44株不同来源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抗氧化酶活性。方法收集44株不同来源T.asahii,将其分为环境组(3株)、临床组(9株)、体内传代组(20株)和体外耐药组(12株),分别用羟胺法和可见光法测定其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环境组:SOD酶活性均值为(4.01±0.66)U/mgprot,CAT酶活性均值为(48.51±7.60)U/mgprot;临床组:SOD酶活性均值为(10.45±3.87)U/mgprot,CAT酶活性均值为(110.56±35.77)U/mgprot;体内传代组:至传代第5代,菌株SOD酶活性均值为(8.65±4.15)U/mgprot,CAT酶活性均值为(71.36±12.19)U/mgprot;耐药组:至诱导末期第10代菌株SOD酶活性均值为(8.02±1.56)U/mgprot,CAT酶活性均值为(80.43±8.92) U/mgprot。结论 T.asahii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不同来源T.asahii抗氧化能力不同,主要体现在抗氧化酶活性的不同。其中,临床组菌株抗氧化能力强,体内传代组菌株和体外耐药组菌株次之,环境组菌株低。

  • 卤米松对角质形成细胞维生素D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莲;张斌;何威;王儒鹏;周春丽;王为;王玉娟;黄珂

    目的:观察卤米松对角质形成细胞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维生素D3衍生物治疗银屑病效应的潜在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观察不同浓度卤米松、卡泊三醇在不同时相点下对HaCaT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蛋白印迹法,观察不同浓度卤米松在不同时相点作用下HaCaT细胞VDR的表达情况。结果卤米松可增强卡泊三醇对HaCa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卤米松作用24 h、48 h后,HaCaT细胞中VDR mRNA及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并呈剂量依赖性效应。结论卤米松上调VDR的表达可能有助于提高角质形成细胞对维生素D3衍生物作用的反应性,从而有可能提高维生素D3衍生物对角质形成细胞的治疗效应。

  • 外周血吲哚胺2,3-双加氧酶和梅毒血清固定关系的研究?

    作者:韩莉;谢震;王有为;刘杨英;万慧颖;周敏

    目的:研究外周血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和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用Ficoll-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血清固定患者与无血清固定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BMC中的IDO。结果梅毒患者的IDO蛋白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血清固定患者的IDO蛋白要显著高于无血清固定的患者,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梅毒患者外周血IDO水平升高与血清固定密切相关。结论 IDO可能参与了梅毒血清固定和免疫耐受。

  • 皮肤止痒脱敏膜治疗皮炎和湿疹的Meta分析

    作者:张蕾;张洁;李雪;杨维玲

    目的:利用Meta分析评价皮肤止痒脱敏膜治疗皮炎或湿疹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数据库、VIP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纳入皮肤止痒脱敏膜治疗皮炎或湿疹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半随机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篇文献纳入本项研究,累计患者327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皮肤止痒脱敏膜在提高治愈率[RR=1.85,95% CI(1.50,2.29),P<0.01],总有效率[RR=1.39,95%CI(1.24,1.56),P<0.01]和不良反应[RR=0.37,95%CI(0.22,0.64), P<0.01]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显效率[RR=1.07,95%CI(0.97,1.17),P>0.05]和症状体征总评分(TSS)[WMD=-0.54;95%CI(-1.13,0.06),P>0.0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皮肤止痒脱敏膜是治疗皮炎或湿疹确切的有效方法,但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来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 喜树碱对低氧诱导HaCaT细胞趋化因子配体20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梁宇;郭满盈;王翔;陆亚琪;朱晓杨;郝阳阳;陈杨

    目的:观察喜树碱(CPT)对低氧(2%O2)培养下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趋化因子配体(CCL20)表达的影响,探讨CPT治疗斑块状银屑病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HaCaT细胞分为常氧组(21%O2点)和低氧(2%O2点)组,培养12 h,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CL20 mRNA的相对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Kit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CCL20表达;将12.5、25.0、50.0、100.0、200.0 nmol/L的CPT作用低氧诱导12 h的HaCaT细胞,ELISA Kit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CCL20表达。结果常氧组和低氧组培养12 h,HaCaT细胞CCL20 mRNA表达(ΔCT值)分别为-15.19±0.13和-13.70±0.10,两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30,P=0.001);低氧培养12 h后HaCaT细胞(1×105个细胞)较常氧组CCL20蛋白表达增多,分别为(112.18±28.66)pg/ml、(64.36±47.85)pg/ml,但两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5,P=0.212);100.0、200.0 nmol/L CPT处理低氧诱导12 h的HaCaT细胞(1×105个细胞)CCL20的表达分别为(64.35±19.70)pg/ml(、74.35±23.85)pg/ml,溶媒对照组为(112.18±28.66)pg/ml,组间多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氧可诱导HaCaT细胞CCL20mRNA表达增加;100.0、200.0 nmol/L CPT可抑制HaCaT细胞CCL20蛋白的表达。

  • 第六届全国激光美容与面部年轻化学术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微创美容学术大会医美互联网高峰论坛会议通知

    作者:

  • 进修医师培训班通知

    作者:

    关键词: 进修医师 培训班
  • 书讯

    作者:

    由杨蓉娅、戴耕武、潘宁教授主编的《皮肤外科学》第2版已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全书共100余万字,相比第1版增加了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补充了部分以皮肤外科治疗为主的疾病种类,将激光医学与注射美容等前沿科学也囊括其中。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通篇配有精美彩图,可作为皮肤科、美容科医生的实用教材和参考书。

  • 第十四期全国激光美容与抗衰老新技术学习班通知

    作者:

  • 《中国皮肤性病学书目提要及著者传略》征文及研修班招生

    作者:

  • 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庄滨瑜;栗玉珍

    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EB )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它是一类由于Ⅶ型胶原基因突变或缺失所引起的机械性大疱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水疱及瘢痕的形成,慢性、难以愈合的创伤。根据遗传方式可分为显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dominant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DEB)和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recessive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RDEB)。近年来随着DEB遗传基因、分子发病机制及VII型胶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DEB的治疗有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有的已经进行临床前试验及临床试验。该文对DEB目前的治疗方法及其新进展进行概述。

  • 米诺环素在皮肤科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曹燕;王林;贾虹;杨雪源

    米诺环素为半合成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属于第二代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高效性和长效性,在四环素类抗生素中,抗菌作用强。除了抗微生物作用,还有多种生物作用,如抗炎、抗凋亡、抑制蛋白水解,以及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等作用。临床上,四环素已被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疾病,如痤疮、酒渣鼻、大疱性皮肤病等。该文综述了米诺环素治疗皮肤病的新的进展,如治疗白癜风、色素性痒疹、自身免疫性大疱病、肉芽肿性疾病等,以期为一些皮肤病的治疗有药物禁忌时提供辅助或备选方法。

  • CLOVES综合征

    作者:尹瑞瑞;孙玉娟;马琳

    CLOVES综合征是一种以先天性脂肪瘤过度生长、血管畸形、表皮痣、脊柱侧弯/骨骼畸形或脊髓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罕见的过度生长综合征,其病因为PIK3CA基因突变。治疗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多学科联合管理,目前主要是对症处理。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基因靶向治疗会成为一种可能。本病长期预后不明。

实用皮肤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