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实用皮肤病学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Dermatology 실용피부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6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1293
  • 国内刊号: 11-565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http://sypf.cnmanu.net/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杨蓉娅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原发性皮肤浆细胞瘤一例

    作者:孙建波;晏洪波;冯俊明

    临床资料
      患者,男,72岁。主因双足弓内侧缘出现皮下结节1年余,于2013年7月16日就诊。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左足弓内侧缘出现皮下结节,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逐渐增大,于2013年6月在当地行左足弓内侧缘皮损完全切除术后行组织病理检查,提示为皮肤浆细胞瘤,未再行特殊治疗。1周后,右足弓内侧又出现类似皮损,逐渐增大。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营养好,浅表淋巴结无增大,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足弓内侧见一0.8 cm×0.8 cm大的肤色结节,顶端中央呈紫红色,质地中等,境界尚清,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明显,无挤压痛(图1);左足弓内侧可见1 cm长的线状瘢痕。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无异常。血生化检查:蛋白电泳γ和M带为0.2(正常值0.09~0.18)。尿本周蛋白:IgG 9.0μg/ml(<9.0μg/ml),白蛋白2400μg/L(<2300μg/L),尿β2微球蛋白200μg/L(<200μg/L)。患者拒绝行骨髓穿刺检查。全身骨骼CT及X线片检查无明显异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及皮下组织内有片状浸润的浆细胞,偶见异形性及多核浆细胞(图2a,2b)。免疫组化染色:CD38(+)、CD43弱阳性、CD138(+)、Kappa(+)、CD79a(+)、CD20(-)(图3a-3f)。2013年底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进一步免疫组化染色提示k链(+),λ(-)。诊断:原发性皮肤浆细胞瘤。治疗:手术将结节全部切除后密切跟踪随访观察。患者于2015年4月来我院复诊,皮损无复发,血尿检查、X光片及全身骨骼CT检查均无异常。

  • 表现为扁平苔藓样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

    作者:樊雪;方凯;孙秋宁

    临床资料
      患者,男,26岁。主因全身起皮损伴瘙痒2年零6个月,于2015年1月20日就诊。患者2012年7月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行供者为其父的6/6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血型O-O。术后口服醋酸泼尼松60 mg每日1次、环孢素100 mg每日2次、吗替麦考酚酯500 mg每日3次、伊曲康唑200 mg每日2次及阿昔洛韦400 mg每日2次治疗。术后3周,患者食用海鲜后出现腹泻伴发热,高体温38.7℃,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经对症治疗12 d,上述症状好转。术后2个月,泼尼松逐渐减量至停药,同时停用吗替麦考酚酯、伊曲康唑、阿昔洛韦,仅口服环孢素100 mg每日2次维持治疗。术后3个月,患者面部、双上肢、双下肢、躯干出现散发粟粒至绿豆大红色斑疹,伴瘙痒,外用他克莫司和止痒乳膏后瘙痒稍缓解。术后半年,皮损逐渐扩展至全身;双眼结膜充血,遇光后充血加重;双手(足)指(趾)甲失去光泽,逐渐变软、粗糙、萎缩,部分呈翼状胬肉状;自觉全身乏力。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采用醋酸泼尼松40 mg每日1次口服,皮损减轻,双眼结膜病变减轻,甲部病变无明显改善。泼尼松逐渐减量至停用,皮损及双眼结膜病变反复。术后1年,患者双肘关节出现疼痛,关节逐渐挛缩伴伸直障碍,当地医院再次给予醋酸泼尼松40 mg每日1次、吗替麦考酚酯500 mg每日3次口服,患者关节痛略减轻,关节挛缩无明显改善,后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至停用。病程中患者一直服用环孢素100 mg每日2次。患者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双肘关节压痛阳性,余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部、颈部、躯干、四肢可见弥漫性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斑,双肘关节挛缩伴伸直障碍(图la);面部可见网状色素沉着,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毛发稀疏(图1b);双眼结膜充血(图1c);口腔黏膜白斑(图1d);双手(足)指(趾)甲粗糙、萎缩,部分指甲呈翼状胬肉状(图1e)。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肌酶谱、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谱均正常;动态红细胞沉降率:36 mm/1h(正常值0~20 mm/1h)。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萎缩,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组织细胞浸润,见较多的噬色素细胞。诊断:皮肤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吗替麦考酚酯500 mg每日3次、环孢素100 mg每日2次口服,醋酸泼尼松60 mg每日1次口服,加用我院自制益气活血类中成药复松片2.4 g每日3次口服。1个月后根据病情,醋酸泼尼松减量至50 mg每日1次,连续服用2个月,余用药不变。现患者关节痛明显减轻,皮损及关节挛缩无明显改善,目前仍在随访中。

  • 石膏样小孢子菌致伪膜性阴囊癣一例

    作者:张影;郑宝勇

    临床资料
      患者,男,32岁,农民。主因阴囊白色附着物4 d,于2014年8月21日就诊。4 d前患者发现阴囊部出现少许白色附着物,无明显自觉症状,洗澡时白色附着物可暂时洗去,但其后复现,且逐渐增多。既往体健,否认有冶游、动物接触史,个人卫生习惯欠佳,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阴囊散在灰白色附着物,擦去附着物可见基底略红,境界清楚,无明显渗出(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均阴性。皮屑及附着物10%氢氧化钾制片直接镜检可见大量透明、分支、分隔菌丝及关节孢子(图2);接种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SDA)25℃培养,菌落生长快,3 d开始生长,初为白色绒毛状气生菌丝,2周内渐变为淡黄色至棕黄色粉末状菌落,凝结成片,菌落中心颜色较深,边缘浅,背面呈棕黄色(图3a);挑菌落用棉兰染色,显微镜下可见多数的梭形大分生孢子,壁薄,内有3~5个分隔(图3b),根据菌落形态及大分生孢子形态鉴定为石膏样小孢子菌。诊断:伪膜性阴囊癣(石膏样小孢子菌所致)。治疗:1%特比萘芬乳膏外用,每日2次,治疗2周后电话随访患者诉皮损完全消退。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误诊为血管瘤一例

    作者:翟羽;周村建;钟白玉;杨希川;翟志芳

    临床资料
      患者,男,29岁。主因右上腹肋缘处暗红色包块10年、逐渐增大6个月,于2014年9月10日就诊。患者主诉10年前右上腹肋缘处出现一紫红色包块,蚕豆大小,质软,初起时与皮肤平齐,自觉无不适,未予治疗。近半年来肿块突出于皮肤表面,并逐渐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病史。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增大。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上腹肋缘处可见一突出皮肤的半球形紫红色包块,约鸽蛋大小,表面光滑、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质软,触之有囊性感,无压痛(图1)。彩超显示:右侧腹部不均匀低回声区,内探及动静脉血流信号,考虑为血管瘤。初步诊断:血管瘤。手术完全切除包块行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大量梭形细胞增生扩张,交叉排列呈漩涡状或车轮状,细胞无明显异形性,其间毛细血管增生,并见黏液样物质沉积(图2a,2b)。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34(+)、vimentin阳性(图3a,3b),血管内皮细胞CD31染色阳性(图3c)。后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随后给予扩大范围(距原肿瘤边缘3 cm)再次根治切除,术后随访至今无复发。

  • 伴脱发的头皮深在性红斑狼疮并发干燥综合征一例

    作者:赵文;彭琳琳;曹玉平

    临床资料
      患者,女,42岁。主因头顶脱发3年,伴口干、眼干1年,于2014年3月12日就诊。3年前,患者头顶部出现多处斑状脱发,无自觉症状,自行外用章光101等生发制剂无效。脱发区渐增多,部分融合成片。近1年来,患者自觉时常有口干、眼干等症状,无明显乏力,无发热及关节痛,无光敏,无口腔溃疡等。既往长期血红蛋白偏低(<110 g/L),未正规诊治;否认有系统性疾病病史、肝炎和结核等传染病史、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头皮顶部多处大片椭圆形斑状脱发区,边界不清;脱发区内无明显红斑,头皮无萎缩及瘢痕,未见明显毛囊角栓及鳞屑,其上毛发未全部脱落,仍有少量正常终毛毛发存在,长度与直径均与周围正常毛发无明显差异,脱发区交界处毛发生长密度正常,拉发试验阴性(图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白细胞2.5×109/L[正常值(3.5~5.5)×109/L],红细胞3.76×1012/L[(3.8~5.1)×1012/L],血红蛋白107 g/L(115~150 g/L),血小板104×109/L[(125~350)×109/L];抗核抗体阳性(1∶100,荧光法),抗SSA/60KD抗体(++),补体:C30.65 g/L (0.8~1.6 g/L),C40.1 g/L(0.1~0.4 g/L)。红细胞沉降率、抗链球菌血清素O、类风湿因子、尿常规均正常,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阴性;脱发区真菌镜检阴性。唾液流率检查阳性:唾液基础流率为0.2 ml/min(>0.4~0.6 ml/min),刺激流率0.7 ml/min(>1.0 ml/min)。眼科行角膜染色阳性。胸部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真皮深部血管及少部分毛囊、汗腺周围单一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脂肪层可见少量浆细胞、组织细胞,偶见中性粒细胞(图2a-2d);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阴性。诊断:①深在性红斑狼疮;②狼疮性脱发;③干燥综合征。治疗:醋酸泼尼松20 mg每日1次口服,连服2个月后,脱发及口干、眼干症状明显缓解;醋酸泼尼松减量至15 mg每日1次口服,加用硫酸羟氯喹0.1 g每日2次、白芍总苷胶囊0.6 g每日3次口服,连续治疗6个月余,原有脱发区长出正常毛发,自行停药。随访1年,目前毛发长度与密度已完全正常。

  • 泛发性疣状扁平苔藓一例

    作者:曹娟梅;赵明福;张建中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4岁。主因躯干、四肢皮损伴微痒1年零6个月,于2014年12月就诊。1.5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左腋窝出现质硬皮损,无不适,逐渐增多,延及左前胸、左上肢、额部、躯干、右上肢及双下肢,伴微痒。曾于2013年8月于外院诊断为扁平苔藓,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疗效欠佳。既往有腹泻病史10余年,未行诊治;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非对称分布的玉米粒至黄豆大小、褐色疣状斑丘疹或斑块(图1a),左前胸部至左上肢屈侧皮损呈条带状分布,伴明显疣状角化,部分皮损及周围皮肤有网状色素沉着(图1b),额部甲盖大小紫红色斑块伴表皮轻度萎缩(图1c);口腔黏膜、外生殖器及指甲未见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三酰甘油2.62 mmol/L(正常值0.45~1.81 mmol/L);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肿瘤标志物,抗核抗体及IgE均正常,腹部B超、胸X线片均未见异常;全消化道钡剂检查示:过敏性结肠炎。取额顶部、左胸部、右大腿皮损4处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基本相同: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局灶性鳞状上皮增生,部分区域基底层结构欠清,真皮浅层可见灶状或片状淋巴细胞浸润,间有散在吞噬色素的组织细胞,间质内小血管增生(图2a-2c)。诊断:泛发性疣状扁平苔藓。治疗:硫酸羟氯喹200 mg每日3次口服;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g肌内注射,每1~2个月1次;卤米松软膏、肤疾宁贴剂每日1次外用。连续治疗4个月后,皮损明显好转(图3a,3b),目前仍在随访中。

  • 小剂量泼尼松对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疼痛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林子刚;刘利利;徐瑞宏;李晶晶;汪丹

    目的:观察小剂量泼尼松干预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过程中所产生疼痛的作用。方法试验组51例,在照光前0.5 h给予小剂量泼尼松20 mg口服;对照组49例,照光前不服用任何药物。采用NRS(numeric rating scale)评分法记录两组患者在照光3、5、10、15、20 min的疼痛分值,比较两组5个时间点中高的疼痛评分值;并于末次治疗后1、2、4、12、24周进行疗效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复发情况。结果照光期间所产生的疼痛以局部浅表的灼痛和刺痛为主要特征,两组高疼痛评分中位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80.4%和81.6%,复发率分别为19.6%和1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泼尼松可缓解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照光过程中所产生的疼痛,不影响临床疗效。

  • 十肽-12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丽红;樊昕;安俞熙;徐阳;杨蓉娅

    目的:观察露明斯 TM(十肽-12)治疗黄褐斑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30例黄褐斑受试者,以治疗前为基线,通过治疗前后进行自身对照。每日使用露明斯 TM亮白组合于面部,共使用6~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拍摄VISIA图像观察疗效,并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黄褐斑面积及颜色进行4级评分,计算总积分及积分下降指数;由受试者对疗效进行满意度评价,共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色斑痊愈5例,治愈率为16.7%;显效14例(46.7%);好转7例(23.3%);无效4例(13.3%),总有效率为86.7%。随访6个月,5例(16.7%)患者轻度复发。治疗结束后60%以上的受试者表示对治疗满意或非常满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露明斯 TM治疗中国人面部黄褐斑效果较好、安全性高。

  • 22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皮损处理临床回顾

    作者:张华;郝天智;王方明;高鸿敏;鲁刚

    目的:回顾分析全身治疗及综合皮损处理技术救治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的疗效。方法在抗休克、抗感染、抗过敏、治疗原发病灶等系统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脱细胞真皮、纳米银敷料、人工细胞愈合膜、生长因子等新型敷料和药物以及悬浮床、烧伤创面治疗仪、半导体激光等设备治疗皮损。结果22例患者中19例治愈出院,1例死于肺动脉栓塞,2例死于感染性休克。结论全身治疗可以维持患者内环境的稳定、控制皮损发展、减少感染的发生;悬浮床、气垫床可以避免压迫导致创面加深;纳米银敷料、活性碳敷料可以防治创面感染;脱细胞真皮包扎治疗、烧伤创面治疗仪、半导体激光、生长因子的应用可以加速创面愈合,减轻患者痛苦。

  • 匹多莫德口服液联合0.025%维A酸乳膏治疗儿童顽固性扁平疣疗效观察及免疫功能检测

    作者:许向前;张弘;黎伟珍;郭汗香;莫令君;邓列华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口服液联合0.025%维A酸乳膏治疗儿童面部顽固性扁平疣的疗效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扁平疣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患儿(60例)给予匹多莫德口服液,隔日晚睡前外用0.025%维A酸乳膏,对照组患儿(60例)给予左旋咪唑口服,0.025%维A酸乳膏外用同试验组。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检测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随访1个月。结果试验组患儿痊愈率为73.3%,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患儿痊愈率为46.7%,有效率为66.7%,试验组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起效时间和痊愈时间均早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匹多莫德口服液联合0.025%维A酸乳膏治疗儿童面部顽固性扁平疣疗效好,安全性较高,可显著增强患儿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

  • 新生儿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一例

    作者:常宏宇;花少栋;李芳;李士芝;李翔文

    29天男性新生患儿,出现皮肤干燥、全身膜样脱屑、毛发稀疏色黄、无汗,反复发热。皮肤活检显示真皮内皮肤附属器消失,基因检测显示EDA基因突变,诊断为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该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可影响牙齿、头发、指甲和汗腺的发育或功能。少汗型患儿可因排汗异常而导致体温升高。因此,对于新生儿有不明原因的反复发热,同时具有特殊外貌者,排除感染等引起发热的因素后,应考虑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的可能,及时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避免延误病情。

  • 4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初次住院患者临床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景业;尹莉;尹志强;鲁严;骆丹

    目的:总结45例初次住院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分析2009年8月—2014年12月45例住院治疗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病理、治疗方案及并发症等方面的情况。结果45例住院患者86.67%为老年人,均表现为瘙痒性紧张性大疱,普通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下水疱,直接免疫荧光检查见IgG和(或)C3在基膜带呈线状沉积。6例患者转科或自动出院,入院时均存在低白蛋白血症。余39例患者好转或临床治愈出院,总有效率为86.67%。39例患者中9例单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0例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主要为甲氨蝶呤)。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组的住院天数显著少于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组(P<0.05)。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感染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住院治疗的首选,视病情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以增加疗效,但感染发生率会增加,要警惕低白蛋白血症的危险性。

  • 婴儿Kasabach-Merritt综合征16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作者:燕丽;徐哲;孙玉娟;马琳

    目的:探讨婴儿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12月诊治的16例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住院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儿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75.8 d,均表现为生后或生后不久出现迅速增大的血管瘤,并发血小板减少及出血倾向;均在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支持对症治疗,9例联合局部外科治疗或瘤体内药物注射。12例治愈或好转,4例无效(其中3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发病早,病情危重,需要早期综合治疗,糖皮质激素仍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多数患儿治疗效果较好。

  • Rho激酶活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彭世光;符颖;李莉;何焱玲

    目的:探讨Rho激酶(Rho kinase, ROCK)活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LE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ROCK活性,SLE疾病活动指数2000(SLEDAI-2000,SLEDAI-2K)评分评估SLE患者疾病活动程度,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ROCK活性与SLEDAI-2K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SLE疾病轻度、中度及重度活动组患者ROCK活性均明显高于健康受试者,中度和重度活动组患者ROCK活性显著高于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患者的ROCK活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K活性与SLEDAI-2K评分呈相关性。结论 ROCK活性与SLE疾病活动度相关,可作为一种新的潜在的SLE疾病活动度评估指标。

  • 斑秃患者疾病认知状况的初步研究

    作者:余南岚;谭欢;杨希川

    目的:调查斑秃患者的疾病认知因素,探讨各因子的负性认知强度,并分析影响斑秃患者疾病认知的相关因素。方法以疾病认知问卷(the brief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BIPQ)方式,对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首次确诊的130例斑秃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3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1.82±10.28)岁,男性占42%,女性占58%,BIPQ总评分值为(40.15±9.12)分。其中评分较高的是疾病关切度(8.42±2.20)分、疾病严重后果(5.72±2.88)分和情绪反馈(5.68±2.85)分,而评分较低的是药物控制(3.35±2.63)分和疾病同一性(3.09±2.36)分。经统计学分析,年龄、婚姻、文化程度、家族史、工作性质、病程、脱发面积、拉发试验、复发、斑秃类型BIP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BI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斑秃患者比男性有更强的负性疾病认知,同时斑秃患者对待不同的认知因子,其信念也不同,临床上应重视这部分负性认知较高的患者及因子,针对性地开展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建立科学的疾病认知,积极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方式,促进疾病康复。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沈小姣;秦晓蕾;于波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的不同治疗方案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6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1个基础疗程、1个基础疗程联合1个维持疗程和2个基础疗程治疗,治疗结束后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访视,记录皮损消退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3个月后3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0%、90%和88.2%;6个月后3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55%、85%和88.2%。12个月后3组复发率分别为60%、20%和52.9%。结论 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安全、有效。2个基础疗程和1个基础疗程联合1个维持疗程方案均获得较好的疗效,且基础疗程联合维持疗程的治疗复发率低。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其免疫学进展

    作者:包振宇;邹先彪;张云杰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人皮肤和黏膜的多种良、恶性病变,如尖锐湿疣、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宫颈癌等。HPV感染后可刺激宿主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产生一定的免疫应答;HPV亦通过多种免疫逃逸机制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监视与清除。HPV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HPV感染后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无症状或病变持续存在甚至发生癌变)。该文综述了HPV感染后宿主免疫反应及HPV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

  • 儿童甲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尹瑞瑞;孙玉娟;马琳

    儿童甲病与成人不同,可分为先天性或遗传性甲病综合征和获得性甲病两类。常见的先天遗传性甲病综合征包括先天性厚甲症、遗传性全白甲、先天性角化不良、甲-髌骨综合征和黄甲综合征。获得性甲病包括真菌性甲病、非真菌性甲病、损伤性甲病和甲肿瘤。儿童甲病应通过全面的体格检查后再诊断。

  • 皮肤镜临床应用新进展

    作者:夏金玉;邵丽;张斌;韩秀娟

    皮肤镜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和研究。近年来,由于诊断标准的完善和确立,使皮肤镜诊断更加准确和系统化,应用范围更广。目前皮肤镜不仅用于色素性皮肤病,还可用于炎症性皮肤病、血管性皮肤病、皮肤附属器疾病、代谢类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同时可用于皮肤病治疗疗效的观察和判定。该文就皮肤镜临床应用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硫唑嘌呤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慧;王萍;沈柱;翟志芳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AZA)是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之一,在自身免疫性及炎症性皮肤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其不良反应的产生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该文将从硫唑嘌呤的药物代谢、药理机制,及其在相关皮肤病治疗过程中的用法、疗效、安全性评估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更好地指导皮肤科医生合理应用硫唑嘌呤,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其所致的不良反应。

  • Dectin-1与真菌β-葡聚糖介导的天然免疫

    作者:祝贺;吕雪莲;杨蓉娅

    β-葡聚糖是真菌胞壁的主要多糖成分。天然免疫系统识别这一成分后触发髓系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杀伤和清除入侵微生物。该文主要介绍天然免疫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与β-葡聚糖的特性以及它们通过何种信号传导途径激活天然免疫系统。对β-葡聚糖和dectin-1的研究必将为研制抗真菌免疫制剂和抗真菌药物靶点提供崭新的思路。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作者:王聪敏;李海涛;周双琳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11月—2014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128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在常规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和物理治疗等西医手段基础上,结合中医针灸、刺血拔罐治疗,并进行相应的专科护理。评估住院前、出院当天及出院6个月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疼痛改善情况。结果临床痊愈93例,显效30例,总有效率为96.09%。随访6个月,5例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专科护理技术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疗效显著,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

  • 运用多媒体教学阐述象思维在中医皮肤科教学的应用

    作者:朱慧婷;张广中;张苍;曲剑华;李伯华

    中医象思维是通过取类比象的方式,以“象”为工具进行标志、归类,达到模拟、领悟、认识客体的方法。该文探讨了如何在中医皮肤科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对中医皮损辨证、以皮治皮、以搔止搔、以形治形等特色象思维进行阐述,帮助学生理解,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指出多媒体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要把握课堂节奏不宜过快,平时注意积累典型病例皮损照片以丰富恰当的取象类比素材。

实用皮肤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