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临床血液学杂志

临床血液学

临床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 림상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
  • 影响因子: 1.0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2806
  • 国内刊号: 42-128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16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血液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宋善俊 陆道培 胡丽华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HbA2/HbF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郑素娟;顾海慧;黄艳艳;臧艳;查占山;李津婴;钱宝华

    目的:探讨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在检测相关定性定量指标时的干扰因素,提高血红蛋白病的确诊率.方法:应用D-10 Dual Program仪器的地中海贫血(地贫)模式,利用HPLC测定人全血中HbA2/HbF的百分含量,分析洗脱时间、峰形及其他影响测值的因素.结果:①样本前处理的影响:提取样品的血红蛋白后进行上样分析,发现血红蛋白抽提液(1∶200的比例稀释)的上样分析效果显著优于全血(1∶300的比例稀释)直接上样,能更好地使地贫模式的总面积控制在1 000 000~4 000 000μvolt·s,同时可避免进样管堵塞事件的发生.②年龄因素的影响:新生儿HbF的百分含量高,可致峰值过饱和而使测值不准确或测不出,需用碱变性试验进行验证.③疾病类型的影响:重症β地贫、HbF持续增高症等血红蛋白病也以HbF明显增高为主,同样可出现前述峰值过饱和现象,而致HbF测值不准确或测不出,需倍比稀释或梯度稀释样本再行测定或行碱变性法进行验证.④异常血红蛋白病峰形观察:异常血红蛋白病的峰形图会有特征性变化,比如血红蛋白H病会在洗脱时间0.37 min左右出现unknown值,血红蛋白S病会出现S-Window值,血红蛋白C病等其他异常血红蛋白病会出现C-Window值等.结论:样本稀释度的高低会影响地贫模式下的峰形扫描总面积,从而影响HbA2/HbF测定值的准确性;对新生儿和重症地贫等样本并行碱变性试验可避免误诊和漏诊;对异常血红蛋白病峰形的观察为进行地贫基因分析作了很好的提示.

  • 探讨中国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适预后分层

    作者:李兆建;徐俊卿;刘小倩;刘英慧;陈丽明;初晓霞

    目的:探讨适合中国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预后分层标准.方法:收集634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采用U检验及COX回归分析,生存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对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国际临床实践指南(2015)、美国西南肿瘤组(SWOG)指南、英国研究理事会(MRC)指南对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根据NCCN指南分为3组:预后良好组、预后中等组和预后不良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6.0(95%CI 29.0~42.9)个月、10.1(95%CI 8.4~12.0)个月,3.9(95%CI 1.8~6.0)个月,总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SWOG指南无法将预后未知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进行明确划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7).MRC指南将11q、7q-异常归入了预后中等组,3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6.5(95%CI 294.3~48.7)个月、8.9(95%CI 7.2~10.9)个月,5.8(95%CI 2.9~7.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预后中等组中位生存期下降.②年龄≥60岁患者,按照NCCN指南划分3组预后,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且含染色体单体核型和复杂核型患者发病率较<60岁患者的发病率高(10.1%∶7.1%,10.1%∶6.2%,P<0.05).结论:NCCN指南可对我国年龄<60岁AML患者进行更为准确的危险度分组和预后评估,但对我国年龄>80岁AML患者预后划分准确性欠佳,需进一步探索.

  • EB病毒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37例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作者:李国辉;范玉贞;陈任安;秦炜炜;及月茹;陈怡;亓晖;尹郸丹;刘利

    目的:探讨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PS)的临床特点、治疗以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37例EBV-HP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方案及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中乳酸脱氢酶(LDH)、铁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敏感.与未成年患者相比,成年患者发病时血小板往往更低,低钠低钾血症发生率也较高,肝脏肿大相对少见.37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41%(另外有4例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化疗患者有效率为64.7%,明显高于未化疗患者.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1个月生存率为45%,6个月生存率为31%,12个月生存率为25%.治疗后疾病控制情况及是否应用化疗药物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在进一步治疗的33例患者中,化疗患者1年总生存率达41.2%,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患者1年总生存率为10.3% (P=0.03).白蛋白是影响预后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发病时中性粒细胞数量、EBV拷贝数及患者年龄均可能影响预后,而LDH及铁蛋白与预后并无明显相关性.结论:LDH、铁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是诊断EBV-HPS敏感的指标,未成年患者及成年患者可能具有不完全相同的临床表现.EBV-H PS预后不佳,一旦确诊需要尽快应用以VP16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方案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LDH及铁蛋白与预后并无明显相关性.

  • DNMT1与EZH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圣豪;郑翠苹;陈松燕;刘珍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DNMT1与EZH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50例AML患者和30例正常供者骨髓细胞中DNMT1与EZH2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DNMT1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及其与EZH2的相关性.结果:AML患者骨髓细胞中DNMT1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供者[(2.72±0.73)∶(0.89±0.27),P<0.01];EZH2 mRNA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正常供者(4.39±1.06)∶(1.87±0.33),P<0.01];EZH2与DNMT1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02);DNMT1 mRNA表达水平与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60%、WBC≥50×109/L显著相关(均P<0.05);DNMT1 mRNA高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95%CI 9~19个月),显著低于DNMT1 mRNA低表达组患者的32个月(95%CI 27~40个月)(P=0.006).结论:DNMT1和EZH2在AML患者中均高表达,二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DNMT1与AML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 单药来那度胺治疗难治复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梁良;赵明;朱愿超;胡欣;杨莉萍;刘辉

    目的:评价来那度胺单药治疗难治复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ClinicalTrials.gov,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网站,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治疗评价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软件和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对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计算有效率、相对风险率、相对危险度(RR)和95%置信区间(95% CI).结果:共纳入8个队列研究进行后续分析.结果显示,来那度胺单药治疗难治复发CLL的总有效率为24%(95%CI 16%~35%,I2 =66.6%),来那度胺单药大耐受剂量对难治复发CLL的有效率为27%(95%CI 19%~36%,I2=52.1%).28 d为1个周期,用药28 d,休息0 d(28/28)的给药方案好,有效率为36%(95%CI 30%~43%,I2=40);28 d为1个周期,用药21d,休息7 d(21/28)方案次之,有效率为18%(95%CI 10%~31%,I2=0).二者相比,相对风险率为2.00(95%CI 1.05~3.62).对遗传学高危[17p和(或)11q]患者疗效的比较可见,来那度胺单药治疗后,与其他患者相比,二者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56,95%CI 0.25~1.28).结论:对于不适用于其他治疗或遗传学高危的难治复发CLL患者,来那度胺单药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 硼替佐米为主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与安全性临床观察

    作者:刘斯佳;杜新;蔡云;蔡力生;汪鹏程;陈伟红;刘焕勋;李玉珠;李明

    目的:研究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MM患者,其中42例接受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初发MM 31例,复发难治MM 11例;轻链型12例,非轻链型30例;肾功能正常27例,肾功能损害15例;另外10例接受传统型(含长春新碱+蒽环类+地塞米松)化疗方案.比较硼替佐米初治组与传统化疗组,硼替佐米治疗组中轻链型与非轻链型、肾功功能正常者与肾功能损害者的疗效.同时观察42例硼替佐米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硼替佐米初治组总有效率(ORR)和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分别为87.10%(27/31)和64.52%(20/31),分别优于传统化疗组的20.00%(2/10)和10.00%(1/10),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硼替佐米治疗组中非轻链型患者的ORR和CR+ VGPR率分别为76.67%(23/30)和56.67%(17/30),分别高于轻链型患者的75.00%(9/12)和50.00%(6/12),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功能正常患者的ORR和CR+ VGPR率分别为77.78%(21/27)和59.26%(16/27),分别高于肾功能损害者的73.33(11/15)和46.67%(7/15),但2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42例患者中,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28.57%、12/42)和周围神经炎(35.71%、15/42).在给药途径方面,硼替佐米静脉给药组乏力和周围神经炎的发生率,均分别高于硼替佐米皮下注射组(42.86%∶14.28%,52.38%∶19.05%,均P<0.05).结论:以硼替佐米为主的方案治疗初发MM疗效优于传统化疗方案,肾功能不全患者可以安全使用.硼替佐米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和周围神经炎,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硼替佐米皮下注射给药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相对较高.

  • 2例新生儿血友病临床诊治分析及文献复习

    作者:胡晓琳;陈玲;刘伟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新生儿期发病血友病患儿诊断及治疗的早期认识.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4年诊治的2例血友病患儿,结合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比较其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及预后,讨论血友病新生儿期发病的诊疗经验及教训.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性,均为血友病A(重型);2例均为剖宫产出生,但病例2为顺产转剖宫产,2例均无器械分娩等辅助分娩史.2例患儿入院时间分别为生后4天和1天,确诊年龄分别为出生后6天及24天.2例患儿早期均有高胆红素血症,均无颅内出血.其中病例1还表现为皮肤瘀斑及医源性穿刺部位血肿,出生后第6天确诊血友病,给予凝血因子或血浆治疗后随访短期内预后良好;病例2出生后第1天因黄疸、头颅血肿住院,经退黄、换血等治疗效果不佳,继发胆汁淤积性肝炎,于出生后24天转入我院,经检查确诊血友病,给予相应治疗,家长放弃治疗,出院1周后继发严重颅内出血合并脑疝死亡.结论:血友病目前尚无特异的根治方法,强调对新生儿期发病的血友病患儿早期认识及早期预防性治疗对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有较大意义.

  • 苯化学制剂致同胞兄弟共患急性髓系白血病

    作者:袁军清;袁梦涛;刘京霞

  •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作者:吕莹;刘春霞;姚小健;张亚男;牟晓丽;李卓;马婷;席亚明

  • 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方法的比较研究

    作者:路春霞;魏本杰;舒畅;杨丽丽;左红斌

    目的: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提取、冻存及复苏工艺,实现脐血单个核细胞的长久保存.方法:采集足月妊娠者脐血40~180 ml,运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和AXP脐带血自动分离系统与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两步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采用非程控降温法降温,将细胞保存于-196℃液氮中.比较分析不同分离方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细胞得率及活力;冷冻保护液配制分2组:无血清培养液+ 10% DMSO+ 10%右旋糖酐和自体血浆+ 10%DMSO+ 10%右旋糖酐,根据冻存时间进行细胞复苏,分析其冻存前后的细胞活力、单个核细胞回收率、CD34+细胞数和CFU形成能力.结果: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后获得的脐血单个核细胞活力为99.70%±0.30%,回收率为54.40%±4.52%;两步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活力为99.60%±0.40%,回收率为62.12%±3.78%,2组回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冻存6、12、24个月后,各时间点单个核细胞无血清培养液组复苏回收率和活力分别为80.75%±4.60%和91.75%±5.42%;自体血浆组复苏回收率和活力分别为81.55%±4.50%和92.65%±4.9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苏后CD34+细胞占1.25%±0.70%,集落形成总数为(32.10士29.60)/105.结论:两步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的回收率高于一步法,两种保护液的保护效果无显著差异.

  • 减低剂量ATG在高危急性白血病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王晓宁;孙春红;贺鹏程;习杰英;李静;郭彩利;张梅

    目的:观察减低剂量的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用于预防高危急性白血病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疗效及其对移植后造血植入、疾病复发及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2010-05-2013-12我院血液内科收治的4例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在HLA半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采用减低剂量的ATG(3例总剂量7.5 mg/kg,1例8.75 mg/kg)联合环孢素A、短程甲氨蝶呤及霉酚酸酯预防GVHD,观察移植后造血重建、GVHD、出血性膀胱炎及病毒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移植后复发和总生存情况.结果:4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3~4周检测供受者嵌合率均为100%,1例出现急性GVHD,2例出现慢性GVHD,3例移植后出现巨细胞病毒血症,1例出现EB病毒血症,1例出现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3例分别于移植后6、10及12个月复发,1例复发后行DLI获得二次缓解.1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和25%.结论: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急性白血病时减低剂量ATG可能对造血植入无影响,GVHD发生率未见显著增加,能否降低复发率尚需进一步扩大病例数进行观察.

  •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淋巴细胞增殖性肿瘤间的关联

    作者:王素丽;何广胜;李建勇

  • 新药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进展

    作者:王志清;徐祖琼;朱学军

  • 《piRNA-823调节重新DNA甲基化和血管生成促进多发性骨髓瘤肿瘤形成》解读

    作者:孙春艳;徐健

    1 研究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源性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约占所有恶性疾病的1%和血液恶性肿瘤的15%,是血液肿瘤第二大常见恶性疾病[1].MM以中老年人发病居多,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近年来,由于新药的开发应用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发展,MM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MM仍被认为是无法根治的疾病[2].

  • 冒烟型骨髓瘤需要治疗吗?

    作者:刘俊茹;李娟

    冒烟型骨髓瘤(smoldering multiple myeloma,SMM)是指符合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但不伴有骨髓瘤相关的器官功能损害,介于意义未明的单克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和症状性多发性骨髓瘤之间的一种浆细胞疾病.SMM患者可在多年内无治疗的情况下无进展,也称为无症状性多发性骨髓瘤.在国外,SMM占所有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10%~15%[1-2].

    关键词: 骨髓瘤 治疗
  • 高危冒烟型骨髓瘤是否需要提前治疗?——是!

    作者:王国苗;路瑾

    冒烟型骨髓瘤(smoldering multiple myeloma,SMM)是症状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前期无症状临床阶段,进展为MM的风险不一致[1].2014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更新指南把旧标准中的部分超高危SMM(2年内进展率达80%~90%)划到需要治疗的MM范畴[2].这些患者具备3个危险因素之一,即骨髓克隆性浆细胞比例≥60%、血清受累与非受累游离轻链的比率≥100、磁共振显示>1个局部病变[1].剩余的SMM中仍有部分高危SMM.这些高危SMM同样具有2年内进展为MM高可能性,这部分患者未来同样有可能被筛选出来,划为需要治疗的MM.

  •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版)解读

    作者:侯明;秦平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男女发病率相近,60岁以上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群体.2007年成立的ITP国际工作组,更新了ITP的命名、诊断标准、分期及治疗方案[1].借着这一契机,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与血栓学组于2009年4月召集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治疗专家共识研讨会,发表了“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 对国际骨髓瘤工作组有关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处理推荐的解读

    作者:侯健;李荣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发病率高,居血液系统肿瘤第二位.虽然近年来MM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大部分患者终都会复发.对于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relapsed and refractory MM,RRMM)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 Group,IMWG)先后于2006年,2009年及2011年发表了有关RRMM的共识[1-3].2016年5月,IMWG总结基于多个国际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终形成了针对RRMM的处理推荐[4].

  • 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的诊疗进展

    作者:王棪嫒;路瑾

    淀粉样变性的本质是一种蛋白构象病.错误折叠的蛋白无法正常溶解,在细胞外聚集形成不溶性的纤维丝,沉积在除了脑室膜之外的任何组织,损伤组织结构并进一步导致脏器功能的受损.引起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的蛋白有多种,在血液系统中以轻链沉积引起的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为常见.淀粉样变性的发病率约为0.8/10万,60~79岁为发病的高峰年龄[1].其治疗方法多来源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案.近,由于一些新的预后分层指标出现,新的终点事件出现以及新型治疗药物的产生,AL型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的诊疗取得了许多进展,在此对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支持.

  • CAR-T治疗细胞因子风暴中的出凝血异常、中枢神经系统改变

    作者:梅恒;吴耀辉;郭涛;金润铭;胡豫

  • CART细胞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疾病中的临床转化研究

    作者:韩为东;魏建树;罗灿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modified T cells,CART cells)在B细胞系血液肿瘤治疗中的突破,为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选方案.其中以CD19为靶点的CART疗法由于效果显著、研究广泛,已成为多数临床研究机构开展基因修饰T细胞治疗研究的模式疗法.然而,如何更合理有效的利用CART疗法治疗血液肿瘤仍需要不断的探索与了解,这有助于血液肿瘤治疗有效性的提高,同时也为CART在实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因此我们在本文中将回顾近年国内外机构在此领域中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及改进策略等方面的进展,为更好地开展临床试验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参考与实践指导.

  • 肿瘤的CART细胞治疗

    作者:梁爱斌;李萍;曾赤佳;刘劼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治疗是一种肿瘤特异性T细胞治疗,CART技术是把识别肿瘤细胞特异靶点的功能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改造患者的T淋巴细胞,让T细胞能够识别肿瘤细胞,成为肿瘤特异性T细胞用于肿瘤治疗.其中识别CD19靶点的CART可以治愈B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FDA可能在一两年后批准上市.由于CART技术在血液肿瘤的成功应用,以及技术本身的应用广泛性,将来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血液肿瘤和实体瘤上.因此,CART细胞治疗被称为第三代细胞治疗.

临床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