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依鲁替尼与达沙替尼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及其机制实验研究

    作者:邓媛;陶善东;张欣;马晶晶;何正梅;陈月;邓之奎;于亮

    目的:研究Btk抑制剂PCI-32765(依鲁替尼)和酪氨酸激酶Bcr-abl抑制剂Dasatinib(达沙替尼)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Sup-B15、RS4;11)增殖、凋亡的影响,为其用于Ph+和Ph-ALL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PCI-32765和Dasatinib单药及联合用药处理Sup-B15与RS4;11细胞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凋亡,刘氏染色法观察对细胞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PCI-32765和Dasatinib对Btk上下游信号分子表达及活性的影响.结果:PCI-32765对RS4;11和Sup-B15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Sup-B15细胞对其敏感性高于RS4;11,IC50值分别为3和8μmol/L(P <0.05).Dasatinib对RS4;11和Sup-B15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也呈剂量依赖性,IC50值分别为5μmol/L和5 nmol/L,相差1 000倍(P<0.01).Dasatinib与PCI-32765联用后,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PCI-32765和Dasatinib分别作用RS4;11和Sup-B15细胞8、12、24、36、48和72 h,PCI-32765与Dasatinib单药组及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存活率均逐渐降低,且两药具有协同作用,呈时间依赖性.PCI-32765或/和Dasatinib处理的RS4;11和Sup-B15细胞体积缩小,细胞质密度增加,核固缩、核偏位、核碎裂,但小剂量Dasatinib单药对RS4;11细胞凋亡促进不明显,联合用药组凋亡细胞增多.PCI-32765或/和Dasatinib处理Sup-B15细胞BCR-ABL、Btk、Lyn、Src表达水平及活性均降低,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RS4;1 1细胞Btk、Lyn、Src表达水平及活性均降低,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结论:PCI-32765或Dasatinib均可明显抑制Sup-B15和RS4;11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且有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活化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 利妥昔单抗与依鲁替尼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凋亡协同作用研究

    作者:梁碧琦;谭晓虹;孙洁;黄云;李喆;岑洪

    目的 近年来发现依鲁替尼是B细胞恶性肿瘤的新型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联合新药依鲁替尼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研究逐步展开,本研究探讨利妥昔单抗与依鲁替尼对DLBCL细胞系Farage增殖及凋亡影响的协同作用.方法 不同浓度的单药利妥昔单抗和单药依鲁替尼处理Farage细胞24、48和7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15 μmol/L依鲁替尼处理Farage细胞48 h后,采用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含人补体的培养条件下,1 μg/mL利妥昔单抗联合10 μmol/L依鲁替尼同时处理Farage细胞48 h后,采用CCK8法检测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结果 利妥昔单抗在不含人补体的培养基中对Farage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不明显,在含人补体的培养基中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依鲁替尼在含或不含人补体的培养条件下对Farage细胞均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种条件下的增殖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78,P=0.329),15 μmol/L依鲁替尼作用Farage细胞48 h时,Fas(1.63±0.09)、Caspase-8(1.90±0.11)和Caspase-3(2.20±0.11)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1.00±0.00).在含人补体的培养基中,1 μg/mL利妥昔单抗联合10 μmol/L依鲁替尼同时处理Farage细胞48 h后,联合组增殖抑制率为(57.06±1.48)%,高于依鲁替尼单药组(33.83±3.39)%和利妥昔单抗单药组(26.92±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403,P<0.001.联合组的凋亡和坏死率(44.30±2.20)%高于利妥昔单抗单药组(21.73±2.00)%和依鲁替尼单药组(17.44±1.60)%,且利妥昔单抗单药组和依鲁替尼单药组均高于空白组(2.32±0.2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7.205,P<0.001.结论 利妥昔单抗可通过CDC效应引起DLBCL细胞凋亡坏死及增殖抑制,依鲁替尼可能通过上调Fas、Caspase-3和Caspase-8基因的表达,促使DLBCL细胞凋亡和增殖抑制,利妥昔单抗联合依鲁替尼对DLBCL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坏死作用明显强于单药利妥昔单抗或依鲁替尼.

  •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2015年第57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

    作者:田园;刘辉

    B细胞和T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类罕见,且预后不良的淋巴组织肿瘤,二者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均以症状性脾脏肿大和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通过严谨评估其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可将二者加以区分,并可与其他T或B细胞白血病相鉴别.尽管部分患者可能会有不同时长的惰性期,但典型的临床表现仍是侵袭性过程.T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T-PLL)的一线治疗为静脉注射阿仑单抗,而B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的一线治疗为以嘌呤类似物为基础的化学免疫治疗.新型B细胞受体抑制剂,如依鲁替尼和艾代拉里斯,可能将在B-PLL的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对于存在P53缺失的患者可能有效.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对符合移植条件的患者仍可考虑,并且可能是此疾病目前唯一的治愈方法.在过去几年中,许多疾病发病和进展背后的分子机制逐渐被揭示,为新型靶向治疗方法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 口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依鲁替尼

    作者:王彦明;钟武;周辛波

    依鲁替尼(ibrutinib,商品名Imbruvica)是由Pharmacyclics公司和强生旗下子公司杨森制药共同研制的第一个口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至2015年1月,FDA已批准其用于4种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在其他B细胞淋巴瘤适应证的扩展研究仍值得期待.依鲁替尼通过对布鲁顿酪氨酸激酶的不可逆抑制机制发挥疗效,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治疗套细胞淋巴瘤重要的突破,并有望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从死刑判决变成可控制的慢性疾病.笔者就依鲁替尼的研发历程、基本性质、作用机制、药动学、药效学、临床试验及应用等研发动态作一概述,以期能为医院临床用药起到指导作用.

  • 斑蝥酸钠对依鲁替尼在大鼠体内代谢的影响

    作者:陈克莉;袁红昌;李双龙;朱永良;邱相君

    目的 建立同时检测依鲁替尼及其代谢产物(PCI-45227)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研究斑蝥酸钠对依鲁替尼在大鼠体内代谢的影响.方法 按照体重将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9只.对照组腹腔注射0.9% NaCl 0.5 mL·kg-1,实验组腹腔注射斑蝥酸钠注射液0.5 mL·kg-1,连续10 d.第11天给药后,2组均灌胃给予依鲁替尼10mg·kg-1.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以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依鲁替尼和PCI-45227的浓度,以DAS 3.0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依鲁替尼:对照组和实验组的Cmax分别为(1019.43±74.88),(1196.58 ±81.64)ng·mL-1;这2组的AUC0-∞分别为(1.10±0.25)×104,(1.34 ±0.10)×104 ng·h·mL-1.PCI-45227:这2组的Cmax分别为(230.59±15.36),(167.28±38.99)ng·mL-1;这2组的AUC0-∞分别为(3203.80±345.78),(2443.95±680.71) ng·h·mL-1.给予斑蝥酸钠后,依鲁替尼的Cmax和AUC0-∞均明显增加,而代谢物PCI-45227的Cmax和AUC0-∞均明显降低.结论 斑蝥酸钠能可以增加依鲁替尼的血浆暴露量,减少PCI-45227的血药浓度.斑蝥酸钠能抑制依鲁替尼在大鼠体内的代谢.

  • 依鲁替尼长期给药对姥鲛烷诱导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作者:陈海清;胡勇;戚勇;王久存

    目的 评估依鲁替尼长期给药对姥鲛烷诱导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副作用.方法 6周龄雌性BALB/c小鼠ip给予姥鲛烷0.5 mL制备SLE小鼠模型.4周后,根据抗双链DNA(DS-DNA)抗体滴度和体质量均匀分为模型组、依鲁替尼30 mg·kg-1治疗组和泼尼松10 mg·kg-1治疗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28周.每4周测定1次体质量,ELISA法测定血清中抗DS-DNA抗体、抗单链DNA(SS-DNA)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水平,评估关节炎红肿等症状的评分及发病率;生物化学法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和尿液尿蛋白水平评估肾功能.给药28周后处死小鼠,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集心、肝、脾、肺和肾,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生物化学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评估肝功能;HE染色观察后足和肾组织病理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免疫复合物IgG沉积.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抗DS-DNA,SS-DNA和组蛋白抗体及IL-6,IFN-γ和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血清肌酐、尿素氮和尿蛋白升高,关节炎症状严重(P<0.01),后足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严重(P<0.01),肾和脾显著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依鲁替尼治疗28周可减缓SLE模型小鼠体质量下降,降低抗DS-DNA,SS-DNA和组蛋白抗体水平(P<0.01),减轻小鼠关节红肿等症状(P<0.01),并降低关节炎发病率,降低血清细胞因子IL-6,IFN-γ和TNF-α水平(P<0.01);后足关节病理观察显示,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软骨破坏和骨吸收减轻(P<0.01);肾组织病理观察显示,炎症细胞浸润和IgG免疫复合物沉积减少,血清肌酐、尿素氮和尿蛋白水平降低(P<0.01),血清GPT和ALP活性亦降低(P<0.01).结论 依鲁替尼给药28周对SLE模型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未见明显副作用.

  • 32例套细胞淋巴瘤中BTK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贾晓辉;孔令喆;王先火;张会来

    目的:检测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病理组织中Bruton酪氨酸激酶(Bruton tyrosin kinase,BTK)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经病理检测诊断为MCL且随访资料完整的32例患者和10例良性淋巴结增生患者的病理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2例MCL组织和10例良性淋巴结组织染色,并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收集的患者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BTK蛋白在MCL组织和正常的淋巴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但在MCL病理组织中多为强阳性表达;BTK阳性表达与Ki-67和MIPI评分相关;应用Kaplan-Meier法对预后进行分析,显示BTK强阳性表达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显著低于BTK弱表达患者(P=0.030),但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统计学意义(P=0.073);PFS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ECOG评分≥2分,骨髓受累,BTK强阳性表达,Ki-67>30%,根据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mantle cell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MIPI)评分≥6分,皆是M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但在Cox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仅MIPI评分≥6分可作为MCL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BTK在MCL患者中多为强阳性表达,且与Ki-67和MIPI评分呈正相关;BTK强阳性表达患者的PFS显著低于BTK弱表达患者,但由于随访时间短暂和样本量限制,BTK的强阳性表达尚不能作为PFS的一项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 Btk抑制剂依鲁替尼的合成工艺改进

    作者:刘悦;陈延峰;许宁;蔡路德;赵燕芳

    目的 研究Btk抑制剂依鲁替尼的合成工艺.方法 以4-苯氧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氯代、取代、吡唑环化、嘧啶环化反应得到中间体3-(4-苯氧基苯基)-1H-吡唑并[3,4-d]嘧啶-4-胺,再经Mitsunobu反应、脱Boc、酰化反应得到目标产物依鲁替尼.结果与结论 目标化合物及部分中间体的化学结构经MS、IR、1H-NMR和13 C-NMR确证,纯度经HPLC测定.总收率为28.5%(以4-苯氧基苯甲酸计),纯度为99.7%.此路线所用原料廉价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收率与纯度均较高,杂质较少,对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 依鲁替尼合成研究进展

    作者:谷向永;杜强强;王鹏;李丕旭

    依鲁替尼是一种近年上市的靶向抗癌新药,可用于套细胞淋巴瘤(MCL)的治疗.本文对文献报道的依鲁替尼的合成方法进行归纳和讨论,旨在为依鲁替尼新合成工艺研发提供参考.依鲁替尼的合成主要包括以Mitsunobu/取代反应为关键步骤的合成方案;以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为关键反应的合成路线;以不同方法引入丙烯酰基的合成方案以及其他类型的合成路线.

  • 套细胞淋巴瘤的新药研究进展

    作者:郭晔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一种相对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约占所有B细胞NHL的6%~8%,好发于老年男性.MCL具有特征性的11和14号染色体易位,从而导致周期蛋白D1 (cyclin-D1)的过表达,使之成为病理诊断的要点[1].作为一种不可治愈的淋巴瘤类型,MCL具有临床表现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异质性,小部分患者可以呈现出惰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但大部分患者肿瘤发展迅速并且容易出现胃肠道和骨髓的累及,传统的治疗手段有限且预后不佳.

  • 依鲁替尼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邹寿涛

    依鲁替尼为首创的Bruton酪氨酸激酶(BTK)不可逆抑制剂,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快通道审批程序批准上市,目前已获得用于套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等多种适应证.本文综述依鲁替尼的临床研究.

  •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进展

    作者:余和平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为一较罕见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伴有IgM单克隆球蛋白血症,该病为不可治愈的惰性B细胞肿瘤.随着其发病机制研究的日益深入以及各种新药的研制,患者临床预后有了较大改善,针对各种临床伴发状况的治疗也有了更清晰的选择.本文综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临床治疗进展.

  • (S)-1-叔丁氧羰基-3-羟基哌啶的化学-酶法合成

    作者:竺伟;王波;吴会;李兵豪

    3-羟基哌啶经N-叔丁氧羰基保护、次氯酸钠-TEMPO氧化、酮还原酶K198不对称催化还原得到依鲁替尼手性中间体(S)-1-叔丁氧羰基-3-羟基哌啶,总收率70%.

  •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硼替佐米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张雯;程辉;唐古生;丁静;胡晓霞;杨建民;王健民;吕书晴

    目的 探讨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依鲁替尼(ibrutinib)和AVL-292单药及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H929和RPMI8226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依鲁替尼、AVL-292单药以及联合硼替佐米处理H929、RPMI8226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药物处理前后细胞内BTK信号通路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依鲁替尼和AVL-292均可抑制H929、RPMI8226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依鲁替尼对H929、RPMI8226细胞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10.41±3.29) μmol/L和(51.65±13.58) μmol/L,AVL-292对H929、RPMI8226细胞48 h的IC50分别为(7.77±2.99) μmol/L和(6.44±1.06) μmol/L.不同浓度的依鲁替尼(5、10 μmol/L)和AVL-292(5、10 μmol/L)分别与不同浓度的硼替佐米(5、10、20、50 nmol/L)联合应用对H929、RPMI8226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高于相应浓度单药组(P<0.05,P<0.01),不同组合的协同系数R均>1.0.10 μmol/L依鲁替尼、10 μmol/L AVL-292和20 nmol/L硼替佐米单独作用48 h后,H929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5.12±1.59)%、(18.23±6.38)%和(10.71±1.62)%,均高于对照组[(6.46±1.18)%;P<0.05,P<0.01];RPMI8226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9.29±1.44)%、(15.01±4.99)%和(7.58±1.13)%,10 μmol/L依鲁替尼和10 μmol/L AVL-292单药组与对照组[(5.54±1.6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μmol/L依鲁替尼和10 μmol/L AVL-292分别与20 nmol/L硼替佐米联合后,H929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0.31±3.94)%和(51.55±6.39)%,RPMI822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1.86±1.93)%和(43.23±4.03)%,均高于相应单药组(P<0.01).10 μmol/L依鲁替尼单药和10 μmol/L AVL-292单药作用24 h后,H929细胞内BTK、NF-κB p65、Akt和ERK的磷酸化水平及Bcl-XL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两药分别联合20 nmol/L硼替佐米后,对上述蛋白的调节作用均较相应单药组增强(P<0.05,P<0.01).结论 BTK抑制剂依鲁替尼和AVL-29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H929、RPMI8226有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并与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内BTK活性及下游NF-κB、Akt、ERK信号通路活性,下调抗凋亡蛋白Bcl-xL表达、激活caspase-3依赖的凋亡途径有关.

  • 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菲;朱海静;周湘;陆涛;焦宇;唐伟方

    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激酶,目前已成为治疗血液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失调疾病的热门靶标.BTK有多个抑制剂已进入临床研究,表现出较好的开发前景,其代表性药物依鲁替尼(ibrutinib)在临床试验中对于套细胞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显示出突出的治疗活性,已被批准上市.本文对BTK的结构功能以及在研的BTK抑制剂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依鲁替尼对伯基特淋巴瘤细胞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陈莉莉;施文瑜;尤学芬

    目的:研究依鲁替尼(ibrutinib)在体外对伯基特淋巴瘤细胞株Namawal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CCK8法,细胞周期分析法检测依鲁替尼作用于Namawal细胞株后,对其增殖、细胞周期等细胞生物学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电镜观察药物作用该细胞株后48H细胞核变化;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ibrutinib作用于Namaw-al后BT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经依鲁替尼处理后的Namawal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依鲁替尼下调BTK信号通路上相关蛋白活性。结论:依鲁替尼通过抑制p-BTK活性抑制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治疗Burkitt淋巴瘤的潜在新药。

  • MYD88 L265P基因突变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中的意义研究进展

    作者:初文慧;于文征

    MYD88 L265P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3p22.2上的单个核苷酸的改变,该突变可以导致NF-κB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活化,从而促进细胞恶性增殖.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已经证实该突变广泛存在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中,对WM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方面均有重要意义.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依鲁替尼的出现为WM的靶向治疗提供了选择.

  • 新药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进展

    作者:王志清;徐祖琼;朱学军

  • 非生发中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作者:陈燕梅;吴裕丹

  • BTK抑制剂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卜凡丹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