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滴式数字PCR用于HCVRNA定量检测的评价

    作者:魏飞力;黄彦翔;殷继明;李庆;王洁琳;陈德喜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是引起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HCV RNA检测对于HCV诊断、疗效监测以及治疗终点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HCV RNA定量检测试剂大多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由于标准品的不同,不同厂家仪器检测结果之间会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同一种方法,由于环境以及操作人员不同,反应自身扩增效率也会存在一定变化,造成结果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通常要求患者在不同时间点检测HCV RNA时,尽可能在同一个实验室,使用相同的检测方法,以保证结果的一致性[1-2]。此外,检测方法的灵敏性是评判检测技术的一个关键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微滴式数字PCR技术,是将样本通过微滴发生器进行微滴化处理,将PCR反应体系制成数万个皮升级大小的油包水液滴,以确保实现单分子扩增,在PCR扩增反应结束后,使用微滴检测器对每个微滴逐个检测,后通过软件分析,计算靶分子的拷贝数[3]。由于该方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因此目前该技术的应用方向主要集中在从外周血中获得分子生物标记物以及进行低频特异突变筛查等方面,有关其在病毒核酸定量检测方面的报道尚不多见[4]。为了评价该技术在HCV RNA定量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其对低拷贝HCV RNA的定量能力,我们对微滴式数字PCR检测HCV RNA的性能进行了评价。

  • 线粒体基因tRNALeu(UUR)A3243G突变糖尿病的多系统临床特征与基因诊断

    作者:王从容

    线粒体基因 tRNALeu(UUR)A3243G 突变(mt.3243A>G突变)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1],属于单基因突变导致的特殊类型糖尿病[2],典型临床特点为年轻发病、体型消瘦、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进行性衰退、伴听力损害、呈母系遗传规律[3],但由于线粒体DNA突变的细胞杂胞质性,该病临床表现呈明显异质性[4]。随着突变筛查、基因诊断技术的提高,完善mt.3243A>G突变糖尿病多系统精确评估方法,已成为糖尿病精准医学之迫切需要。

  •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在快速产前诊断β地中海贫血中的应用

    作者:廖灿;李茹;魏明;李东至;李坚

    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单基因疾病之一[1],是由β珠蛋白(hemoglobin beta,HBB)基因突变导致HBB合成障碍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为β地贫高发区,其中广西、广东和海南的发病率高,至今已发现有200多种β地贫基因突变[2],其中CDs41-42 -TCTT、IVS2-654C>T、-28A>G、CD17A>T及CDs71-72+A位点突变占所有突变类型的90%以上[3-4].重型β地贫患儿出生后需要定期输血治疗,除非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大部分患儿将于青少年期夭折.由于目前对该病尚无理想的根治方法,因此,通过产前诊断阻止重型β地贫患儿出生是首选的预防措施.目前,国内外检测β地贫基因突变的方法主要有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ARMS)、反向点杂交(RDB)、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DHPLC)等[5-8].高分辨率熔解(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曲线分析技术是一种高效稳定的PCR技术,不受突变碱基位点与类型的局限,无需序列特异性探针,存PCR反应结束后直接进行HRM即可完成对样品的突变筛查和基因型分析.本研究探讨HRM分析技术在快速产前诊断β地贫中的应用价值.

  • 伴呼吸窘迫脊髓性肌萎缩1型

    作者:李西华;胡超平;赵蕾;王艺;周水珍

    第一次查房入院第1天。住院医师汇报病史:患儿,女,2岁2个月,因“反复出现气促、呼吸困难1年余”收治入院。患儿1岁因“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咳嗽、呈阵发性咳嗽、四肢肌力偏低(双上肢肌力4级、下肢肌力3级),双足内翻至2岁仍不会站立、行走。外院肌电图检查提示骨骼肌神经源性损害,累及上下肢,考虑为脊髓性肌萎缩症,行 SMN1基因检查未检出7、8外显子大片段缺失或重复。在1岁6个月因”肌无力、支气管肺炎、呼吸衰竭,X 线胸片显示左侧及右上肺肺不张、血气分析显示2型呼吸衰竭,进行气管切开连接呼吸机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外院仍不排除脊髓性肌萎缩症,并进行 SMN1基因7、8外显子点突变筛查,结果为阴性。随着患儿呼吸困难加重,出现呼吸窘迫、呼吸衰竭,今为进一步明确病因收治我院重症监护室。

  • 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儿GJB2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郝津生;张亚梅;戴朴;张杰;姜苏敏;张莉;焦雪梅;康东阳;张昕

    目的 对散发聋病患儿进行GJB2基因突变检测,探究其在遗传性聋临床工作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门诊139例散发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及150例听力正常个体的外周血DNA样本共289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分析方法扩增GJB2基因片断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139例病患组中发现GJB2基因突变31例,占22.30%.其中235deIC纯合突变9例;235deIC与299-300delAT复合突变9例;235deIC与176-191 dell6复合突变5例;235deIC与257C>G复合突变1例;235deIC与35insG复合突变1例;5例为235deIC携带者:95G>A纯合突变1例.235delC等位基因频率患病组为14.03%,正常对照组为1.00%(x(2)=38.35,P<0.01).结论 GJB2基因突变在散发的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儿中有着较高的携带率,在临床工作中将GJB2基因作为常规检测有重要意义.

  • 基因芯片联合焦磷酸测序技术应用于新生儿遗传性聋基因突变位点筛查

    作者:李凡玲;田虎;周明;赵艾君;王为;印爱军;杜伟强;袁群芳;李志伟;彭炜

    目的 联合基因芯片和焦磷酸测序筛查新生儿遗传性聋基因突变,为早期诊断和预防遗传性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2000例新生儿抗凝脐带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微阵列芯片检测4个聋病基因共9个突变位点,对基因芯片检测的阳性结果 进行焦磷酸测序验证.结果检出GJB2基因突变中有1例35delG突变类型,3例176 del16突变类型,57例235del C突变类型,9例299 del AT突变类型;6例GJB3基因538C>T突变类型;线粒体12S rRNA中有5例1555A>G突变类型,1例1494C>T突变类型;SLC26A4中有6例2168A>G突变类型,23例IVS7-2A>G突变类型.2000例新生儿中共103例携带突变基因,基因突变率5.15%.结论 本地区非遗传性聋家族史新生儿中GJB2基因突变多见.新生儿中开展遗传性聋基因筛查对早期遗传性聋诊断和预防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对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诊断,能够预防用药控制聋病发生,保障该基因突变携带者健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 福州地区88例听力障碍者致聋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作者:林文津;郭舜民;徐小妹;徐榕青;张亚敏

    目的:对福州地区非综合征聋患者相关基因突变分析,了解福州地区聋病患者常见突变基因及突变热点。方法收集福州地区88例非综合征聋患者外周血样本,对常见聋病基因GJB2、SLC26A4、12 S rRNA基因采用传统测序法分析进行检测,对未筛查出致病突变基因的样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其他聋病基因进行全面检测。结果共检测出聋病基因突变30例(34.09%),其中3个常见聋病基因突变占23例(26.14%),12 S rRNA突变14例,GJB2突变6例,SLC26A4突变3例;其他罕见基因MYO15A突变2例,MYO7A、OTOF、TECTA、TMC1、ILDR1各1例。结论福州地区非综合征聋患者中常见聋病基因突变率12 S rRNA高,其次为GJB2和SLC26A4,为福州地区聋病患者分子病因筛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湖州市新生儿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结果分析

    作者:忻蓉;顾春健;娄志武;沈学萍;蒋琦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临床价值。方法对2014年2月~2015年8月出生的1933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听力及耳聋基因的联合筛查。结果1933例新生儿中,听力初筛通过率71.34%(1379/1933),未通过率28.66%(554/1933),听力障碍率4.14‰(8/1933)。基因筛查突变率:GJB2突变率28.97‰(56/1933),SLC26A4突变率13.97‰(27/1933),GJB3突变率6.21‰(12/1933),线粒体12 S rRNA基因突变率1.03‰(2/1933)。1例235delC纯合突变,听力初筛双耳未通过,复筛失访;2例12 S rRNA1555A>G同质突变听力初筛通过。8例听力障碍者耳聋基因筛查均正常。结论聋病基因同步筛查可以弥补单纯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不足,两者应联合运用,互为补充,发挥大作用。

  • 陕西省及周边地区非综合征性聋常见致聋基因突变频率分析

    作者:王剑;梁鹏飞;王淑娟;邱建华

    目的 分析陕西省各地区及周边省非综合征性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方式及频率.方法 采集陕西、甘肃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共986例非综合征性聋患者外周血,提取血液基因组DNA,对GJB2基因、SLC26A4基因以及线粒体12S rRNA 1494以及1555位点进行直接测序,序列与NCBI网站标准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本研究非综合征性聋患者包括陕西省821例,甘肃省111例,宁夏回族自治区54例.其中GJB2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检出率陕西省19.85%(163例),甘肃省18.92%(21例),宁夏回族自治区20.37%(11例).GJB2基因常见突变方式235delC检出率陕西省13.46%,甘肃省13.51%,宁夏回族自治区11.11%.SLC26A4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检出率陕西省14.74%,甘肃省11.71%,宁夏回族自治区7.41%.SLC26A4基因常见突变方式IVS7-2检出率陕西省7.31%,甘肃省9.46%,宁夏回族自治区0.93%.陕西省共15例携带线粒体均质性突变(1.83%),甘肃省6例携带线粒体均质性突变(5.41%),宁夏回族自治区1例携带线粒体均质性突变(1.85%).结论 GJB2基因及SLC26A4基因的致病率及携带率与西北地区平均水平较为一致,高于既往数据水平,线粒体基因突变的携带率整体偏低.本研究将为陕西及西部地区开展聋病基因筛查、早期诊断以及遗传咨询提供指导依据.

  • 聋病基因筛查和耳聋防控新手段

    作者:袁永一;戴朴

    重度聋一旦发生便无法恢复,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学习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除昂贵的人工耳蜗植入外,重度聋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能否在聋病发生前找到行之有效的防控方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据推测,60%重度聋与遗传因素有关[1].由于聋病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且基因谱和突变谱广泛,大规模防控在世界各国尚无成功先例可循.

    关键词: 基因 突变筛查
  • 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的质控体系建立

    作者:黄丽辉;韩德民

    2007年国内学者首次提出“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的理念[1],即在广泛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基础上融入耳聋基因筛查,在新生儿出生时或出生后3天内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或足跟血,进行耳聋基因筛查.2011年8月北京市卫生局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进行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工作试点获得成功,2011年12月北京市政府将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列入2012年北京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 乌鲁木齐地区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筛查分析

    作者:侯小娟;阿布利克木·依明;康本;张咏中;周宁;颜抗;张劲

    目的 研究乌鲁木齐地区非综合征性聋患者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乌鲁木齐非综合征性聋患者标本609例,对其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评估.结果 12S rRNA基因突变分析共发现11个突变位点,已知的A1555G、961DelT、C1494T突变分别占2.96%,1.15%,0.16%.另外A1047G突变相关报道较少,A1585G突变未见相关报道.其他突变均为多态性位点.结论 线粒体12S rRNA突变是引起遗传性聋的重要因素,此次乌鲁木齐地区线粒体12S rRNA A1555G突变在聋病人群中的检出率与前期报道相比有所降低,可能与耳毒性药物使用量降低有关.A1047G与新发现的A1585G突变是否与聋相关,还需进一步研究.对筛查中阳性突变携带者及其母系家庭成员需告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风险,使其避免使用,逐步降低药物性聋的发生率.

  • 从遗传性聋基因筛查到基因诊断——我们的路还有多远

    作者:冯永;刘亚兰

    聋病是人类常见的致残性疾病,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新评估数据显示,全球目前共有3.6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占全球总人口的5%,而中国的听力残疾人有2780万,居各类残疾之首(33%).其中60%的聋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遗传性聋(hereditary hearing loss,HHL).依据是否伴随其他组织器官症状,可将遗传性聋分为非综合征性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和综合征性聋(syndromic hearing loss,SHL)两类,所占比例分别为70%和30%[1].

  • KCNQ4基因的多态性与高频听力下降的研究

    作者:李丽娜;李庆忠;武文明;王秋菊

    目的 对中国散发高频听力下降患者中KCNQ4基因突变情况进行筛查,研究该基因第二内含子多态性与高频感音神经性聋的关系.方法 在聋病门诊收集散发高频感音神经性聋患者71例,另外选取健听对照40例.采取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 检测KCNQ4基因第二内含子多态性.结果 实验组的71名患者中,有16名患者出现47bp的插入或缺失,其中有5名患者出现第二内含子47bp的缺失;11名患者出现第二内含子47bp的插入.对照组的40名成员中,有2名成员出现47bp的插入.这2名成员均为男性,听力为正常,且没有耳聋的家族史.听力正常的成员中没有发现47bp的缺失.结论 这个改变对听力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外显子2与3的剪切拼接形式的变异而影响钾通道蛋白质的功能的.这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 不伴前庭导水管扩大内耳发育畸形患者的基因筛查研究

    作者:王剑;梁鹏飞;王淑娟;查定军;陈阳;邱建华

    目的: SLC26A4基因突变已被证实与前庭导水管扩大及其相关的内耳发育畸形密切相关。本研究对12例不合并前庭导水管扩大的内耳畸形耳聋患者进行基因筛查,以明确其可能的致病相关基因。方法所有患者均通过颞骨CT及内听道MRI明确其内耳发育畸形特征。知情同意后采集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对SLC26A4基因、GJB2基因等进行直接测序,序列与NCBI网站标准序列比对分析。对其中2例患者采用高通量芯片进一步测序研究,该芯片包含51个已明确耳聋致病性的基因。结果本研究检出1例携带SLC26A4基因c.2219G>T(rs111033310)杂合突变,1例携带GJB2基因c.235delC杂合突变,其他患者均未检出上述基因可疑致病突变。基因芯片检查结果显示,1例检出3种少见杂合错义突变(检出率<1%),分别为CDH23基因(rs181658753)、STRC基因(rs143613180)和WFS1基因(rs142651446);另1例检出2种新的杂合错义突变TRIOBP基因(c.6196G>A,p.Glu2066Lys)及LOXHD基因(c.1261C>T,p.Arg421Trp),及一种剪切区突变ESRRB基因(c.1057+8C>T)。结论本研究通过基因直接测序及高通量芯片测序,检测到6个基因的少见突变及新突变。包括遗传因素在内的内耳畸形及听力异常致病相关因素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家系基因筛查的研究

    作者:张明秋;司大勇;焦海旭;张桂华;王娟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左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受损终导致心力衰竭以及恶性心律失常为指征的心肌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占所有心肌病的60%[1].扩张型心肌病是特发性,而不是像心肌缺血、瓣膜病或者高血压等可识别的原因导致的.目前认为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FDCM)占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病人数目的比例约上升至50%,而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报道称,FDCM的发生率是2%-6.5%[2-5].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是扩张型心肌病没有被认知的一部分,核纤层蛋白A/C的缺乏可能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常见的原因[6].本篇就核纤层蛋白A/C的基因LMNA有无发生突变,我们收集一个中国人扩张型心肌病的家系,用基因测序的方法对LMNA基因的12个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筛查.初步探索该家系引起扩张型心肌病的基因突变位点.

  • 30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 SLC26A4基因诊断与听性脑干电位特性分析

    作者:高东梅;刘洪泉;金鹏;于姝媛;王苹;杜波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内耳畸形疾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听力障碍性疾病,发病率占儿童和青少年感音神经性聋的1%-12%[1]。主要表现为波动性和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发病年龄可以从出生后至青春期的任何年龄段。目前临床诊断主要是颞骨高分辨率薄层 CT 扫描、SLC26A4基因突变筛查和听性脑干电位检测。本文收集了我科门诊经颞骨 CT 扫描证实为 LVAS 的患者,通过听力学检测及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比较分析 SLC26A4基因突变和脑干电位(ABR)检测在 LVAS 临床诊断过程中的特异性。

  • 畸精子症病人的睾丸特异性表达基因SPEM1筛查分析

    作者:邱庆明;刘刚;李维娜;史秋雯;朱复希;卢光琇

    目的:探讨睾丸特异性表达基因SPEM1突变与畸精子症患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从2005年4月至2007年3月临床上不明原因的畸精症患者113份外周血标本以及100份正常生育能力男子的外周血标本,抽提其DNA.然后采用PCR技术、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以及测序等手段对全部DNA样本进行该基因的突变筛查.结果:在畸精症患者中发现1个新的未见报道的多态性位点;尚未发现有基因突变或微缺失.结论:SPEM1基因突变或缺失不是引起本组畸精子症病人的主要致病基因.该基因在对畸精子症所致不育的诊断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 基于单中心儿童样本库人群全外显子组数据的致病突变携带者分析

    作者:林伊凤;王慧君;吴冰冰;杨琳;董辰;卢宇蓝;周文浩

    目的 通过对比公共数据库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分子诊断中心(复旦儿科)样本库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数据中已知儿童致病突变频率差异,推测中国人群隐性遗传致病基因携带者频率分布.方法 整理公共数据库(OMIM、ClinVar、HGMD)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计算复旦儿科样本库中的WES数据,基于公共数据库的致病基因的携带者频率.结果 从公共数据库分析中共得到1 368个常染色体隐性致病基因上的60 209个位点.在复旦儿科1 147例临床WES样本中,共筛出408个基因上的1 016个突变位点.比较复旦儿科、人类外显子组整合数据库(ExAC)东亚(4 312例)和欧洲人群(33 301例)突变位点的出现频率,3个人群中均发现了人群特有的突变位点,相比ExAC欧洲人群,复旦儿科人群中的突变位点出现频率与ExAC东亚人群更为相近.在携带者频率>1%的基因中,复旦儿科和ExAC东亚人群相同的基因分别为70/81个(86.4%)和70/102个(68.6%);复旦儿科和ExAC欧洲人群相同的基因分别为37/81个(45.7%)和37/136个(27.2%).结论 通过与ExAC东亚和欧洲人群数据进行对比,中国人群中隐性致病基因及致病突变位点的携带者频率与ExAC东亚人群较为相似,与欧洲人群差异较大,建立针对中国人群特异性的常见遗传携带者突变位点筛查项目十分必要.

  • 耳聋致病基因定位克隆的方法与策略

    作者:李庆忠;迟放鲁

    近10年来,聋病相关基因定位克隆取得迅猛发展.耳聋作为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基于聋病大家系应用位置候选基因策略是首选的定位克隆方法.连锁分析是定位单基因疾病的一种遗传统计学方法,其依据是重组和交换原理.在定位区域内,根据基因的表达模式或编码蛋白的功能,选择候选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探寻导致耳聋的分子病理机制.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