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细胞分化及细胞间连接蛋白在睑裂斑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董诺;陈文生;李炜;吴护平;刘昭升;李程;林辉;瞿杨洛娃;邵毅;刘祖国

    、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明显增强(3242.45±3056.78、2324.05±2598.64、8979.97±3777.61),K19表达下降甚至阴性表达(5995.64±5140.48).K10、K19、E-cadherin和β-catenin在正常结膜与睑裂斑的上皮细胞中阳性表达的吸光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19、K10、E-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在睑裂斑上皮细胞异常表达,提示其上皮细胞存在鳞状上皮化生现象.

  • 上皮型钙黏附蛋白、CD44v6及连接蛋白4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宝燕;戴晓汶;陈清勇;方丽;钱斌;孙国英;崔海宏

    目的 研究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CD44v6和连接蛋白43(Cx43)在人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和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技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cad、CD44v6及Cx43在30例正常肝组织,25例肝良性病变和38例HCC中的表达;另在HCC组检测并分析了该3种标记物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和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 E-cad与Cx43均在正常肝组织及肝良性病变组高表达,而在HCC组表达都明显降低,前两组与HCC组间表达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E-cad=879.2,FCx43=303.7,P<0.05).相反,CD44v6在正常肝组织及肝良性病变组表达较低,而在HCC中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7.2,P<0.05).HCC组E-cad和Cx43阳性表达强度在患者不同性别、年龄及肿瘤的组织学分级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44v6表达与HCC的组织学分级有关,HCC分化差,CD44v6表达高(t=-2.06,P<0.05),但不同年龄、性别组HCC的CD44v6阳性表达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E-cad与Cx43的表达呈正相关,而E-cad、Cx43与CD44v6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HCC的发生、发展伴随着多种分子表型的改变.E-cad、Cx43的低表达与CD44v6的高表达可能参与HCC的侵袭,尤其是CD44v6的表达还与HCC的组织学分级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判断HCC的诊断和预后有一定价值.

  • 17β-雌二醇对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6表达及乳腺癌MCF-7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刘亚芳;吴琼;许晓明;任玥;于立娜;全成实;李玉林

    目的 研究雌激素调控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6表达和对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用17β-雌二醇(17β-E2)作用MCF-7细胞后,采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claudin-6表达与17β-E2的浓度和时间效应关系;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17β-E2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法检测17β-E2对MCF-7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RT-PCR结果显示,17β-E2能够诱导MCF-7细胞表达claudin-6,其诱导表达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佳浓度和时间分别为5 nmol/L和24 h;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17β-E2组claudin-6主要表达于细胞膜;CCK-8结果显示,5 nmol/L 17β-E2作用24 h可明显抑制MCF-7细胞的生长(P<0.05);细胞划痕实验显示,5 nmol/L 17β-E2作用24 h具有抑制MCF-7细胞迁移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7β-E2可以调控claudin-6表达,并具有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推测17β-E2调控claudin-6表达可能在影响MCF-7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 高尔基体内Connexin32蛋白对肝癌细胞Li-7的运动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李庆昌;王鑫;潘泳岐;刘树立;邱雪杉;王恩华

    目的 探讨肝癌细胞中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32 对肝癌细胞运动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可能 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逆病毒感染的方法在肝癌细胞系Li-7 中建立Connexin32 蛋白表达可通过doxycyc- line 调控的Li-7 Tet-off Connexin32 稳定克隆,应用高尔基体染色确定Connexin32 蛋白亚细胞定位,应用刮擦 负荷-染料转移实验(SL-DT)方法评价间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GJIC)水平,运用体外跨室细胞运动及侵 袭方法验证Connexin32 表达与肝癌细胞运动和侵袭能力的相关性.结果 利用逆病毒感染方法建立了稳定 整合了Connexin32 cDNA 和调控序列Tet-off 的肝癌细胞Li-7 Tet-off Connexin32 亚克隆,Western-blot 结果显 示外源性Connexin32 蛋白表达于细胞质中且受细胞培养液中多西环素(Dox)调控,当从细胞培养液中去除 Dox 时,Connexin32 表达量增加到基础表达量的4 倍;高尔基体染色显示Connexin32 蛋白定位于高尔基复合 体内,SL-DT 实验证实外源性高尔基体内表达的Connexin32 蛋白使相邻肝癌细胞间不能形成有效的GJIC,跨 室细胞运动和侵袭实验表明次高尔基体内异常蓄积的Connexin32 蛋白过表达显著增强肝癌细胞的体外运动 和侵袭能力(P 均<0.05).结论 高尔基体内异位表达的Connexin32 蛋白GJIC 非依赖性发挥促进肝癌细 胞运动和侵袭能力的作用.

  •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管壁的连接蛋白表达

    作者:杜一鹏;曾昭华;苏子焯;刘宝骅;梁丽英

    目的:高脂饲料喂养ApoE-/-小鼠,构建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观察在AS形成过程中,连接蛋白37(cx37)、cx40和cx43的表达情况。方法8周龄apoE-/-小鼠(AS组)、野生型小鼠(control组)各40只,同时予高脂饲料喂养,分别在高脂喂养的第0、4、8、12周采集标本。HE染色鉴定AS模型,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胸主动脉cx37、cx40和cx43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小鼠血管SMC的cx37均呈高表达,且AS组的cx37表达呈上升趋势较control组明显(组间两两比较,0周、4周vs.8周、12周,P均<0.05)。两组小鼠血管SMC的cx40呈稳定表达状态(P>0.05)。两组小鼠血管SMC均无法检测到cx43的表达。结论 cx37可能作为连接蛋白的代表在小鼠AS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 无锡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的MALDI-TOF-MS筛查分析

    作者:孟西娜;张婷;臧嘉;蒋新液;陈钰;侍佳;吴志君;许飞

    目的 分析无锡地区耳聋致病基因突变热点及携带频率,建立无锡地区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临床推广标准.方法 根据中国人群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热点突变设计,利用MALDI-TOF-MS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技术,以2013至2014年期间无锡市妇幼保健院2 79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集足跟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针对中国人群特点,进行4个基因(GJB2,GJB3,SLC26A4和12s rRNA)20个突变位点的基因突变检测,结合OAE及AABR听力筛查,并对结果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 检出耳聋基因突变新生儿158例,携带率为5.65%,其中单位点突变152例(5.44%),复合突变6例(0.21%).在阳性检出样本中,GJB2及SLC26A4基因突变占总阳性样本的88.61%(140/158).阳性突变位点数多的是GJB2基因235delC位点,共检出73例(46.20%),其次是SLC26A4基因IVS7-2A>G位点(30/158,18.99%).此次检测中还发现了3例纯合突变样本,均是12s rRNA基因1555A>G突变.通过耳聋基因筛查结合听力筛查,共确诊4例中度及重度耳聋新生儿.结论 MALDI-TOF-MS对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突变检出率较高,与传统常用基因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检测位点多、覆盖率高、高通量等特点,能够满足临床对常见耳聋基因检测的要求,为耳聋基因突变携带儿未来的婚育、用药及提早干预提供了积极有效的遗传指导意义.

  • 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

    作者:刘颖;刘俊;钱伟;侯晓华

    目的 研究ANP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的变化及与胰腺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80只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为假手术(SO)组和ANP 3、6、12、24 h组.以5%胆酸钠逆行性胰胆管注射诱导ANP大鼠动物模型,行胰腺组织病理学评价,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及其mRNA表达.结果 occludin蛋白沿脑血管线性表达.ANP 3 h组蛋白表达量从S0组的0.49±0.08下降到0.35±0.09;occludin mRNA表达从1.50±0.30减少到1.01±0.18(P<0.05).ANP 6 h组达低值,分别为0.26±0.07和0.93±0.19.ANP 12、24 h组occludin蛋白和mRNA表达量又较ANP 6 h组增加(P<0.05),但仍低于SO组(P<0.05).occludin蛋白及mRNA表达与胰腺组织损害程度呈明显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8和-0.536,P<0.05).结论 在ANP进程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及其mRNA均呈下调趋势,且与胰腺病变程度呈负相关.

  •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变化及己酮可可碱对其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庆刚;雷若庆;许志伟;李红昌;韩天权;张圣道

    目的 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肠道屏障功能改变及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FTX)对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 54只SD雄性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NP组、PTX组和假手术组.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建立ANP模型.假手术组只翻动十二指肠.PTX组在制模后经阴茎静脉注射PTX 25 mg/kg体重.术后3、6、24 h分批处死大鼠.取血测淀粉酶、D乳酸及TNF-α含量,取胰腺及末端回肠常规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回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结果 建模后6 h,ANP组血清淀粉酶、TNF-α、D-乳酸含量分别为(9141±672)U/L、(347.96±79.47)pg/ml和(10.21±1.08)mg/L,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的(1723±57)U/L、(134.09±31.36)pg/ml和(4.33±0.49)mg/L(P值均<0.01);PTX组血淀粉酶、TNF-α、D-乳酸分别为(7965±318)U/L、(238.48±44.35)pg/ml和(8.75±1.28)mg/L,较ANP组显著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0.01).假手术组大鼠肠黏膜上皮ZO-1阳性率为(3.29±0.36)%;ANP组为(1.91±0.32)%,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5);PTX组为(2.53±0.43)%,较假手术组减少,但较ANP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PTX可减轻ANP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肠黏膜上皮ZO-1的降解.

  • 膜突蛋白抗体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疾病的初步研究

    作者:毛华;杨晓武;杜峰;胥勇;朱晋坤;文美;刘廷筑

    目的 探讨膜突蛋白(moesin)及moesin抗体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疾病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利用纯化的重组moesin作为抗原建立间接ELISA,在实验中测定抗原佳包被浓度、抗体佳稀释浓度及酶标二抗佳稀释倍数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20例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20例、原发性高血压30例、颈动脉硬化20例、糖尿病20例及高脂血症30例]患者及健康对照组1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抗moesin抗体.结果 抗moesin抗体在120例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疾病的阳性检出率较高,达25%~7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x2=55.679,P<0.01);其中ACS组阳性检出率高达70%,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组(x2=11.774,P<0.05),其他各亚型疾病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31,P>0.05).结论 抗moesin抗体在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疾病的患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虽然在伴有单一的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危险因素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中抗moesin抗体阳性检出率稍低,但在这些危险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引起的ACS患者中抗moesin抗体阳性检出率较高.提示抗moesin抗体对于诊断血管内皮损伤,作为一个全新的诊断线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连接蛋白37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和临床分型及预后

    作者:刘丹;孙建功;孙洪英;杨静;张广炜;李新辉

    目的 探讨连接蛋白37(Cx37)基因C1019T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临床分型、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组)232例,又分为3个亚型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组(脑梗死组)115例、脑栓塞组31例、腔隙性脑梗死组(腔梗组)86例;另选健康者235例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各组Cx37基因C1019T多态性分布.结果 脑卒中组及脑梗死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空腹血糖、血压、血脂等因素后,Cx37基因C1019T的TT基因型脑卒中其亚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发病风险明显增加(P<0.05).但其各基因型与脑卒中预后无相关性(P>0.05).结论 Cx37基因C1019T的T等位基因是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遗传易感基因之一.Cx37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无关.

  • 线粒体缝隙连接蛋白43和活性氧及蛋白激酶C通路参与后处理心脏保护

    作者:涂荣会;钟国强;曾志羽;文宏;黄政;黎庆捷;张馨月;蒙健军

    目的 探讨线粒体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和活性氧及蛋白激酶Cε(PKCε)信号通路在缺血后处理中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建立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IR组、IPC组和IPC+ 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腹腔注射NAC 150 mg/kg,15 min后IPC处理),每组10只.应用伊文思蓝/TTC双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荧光探针测定心肌线粒体活性氧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线粒体总Cx43、磷酸化Cx43和PKCε蛋白表达.结果 与IR组比较,IPC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降低[(27.97±4.26)% vs(46.78±3.32)%],心肌酶LDH及CK-MB、心肌细胞凋亡率及线粒体活性氧生成下降;上调线粒体总Cx43、磷酸化Cx43和PKCε蛋白表达.IPC+ NAC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LDH及CK-MB、心肌细胞凋亡较IPC组显著升高(P<0.05),心肌线粒体PKCε蛋白表达较IPC组显著下调(P<0.05).结论 活性氧信号介导IPC心脏保护,该保护作用与线粒体Cx43及PKCε密切相关,Cx43和活性氧及PKCε信号通路在IPC的心脏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 缺血后处理减轻心肌线粒体损伤对缝隙连接蛋白43的影响

    作者:何燕;曾志羽;钟国强;李薇;李金轶;李伟科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线粒体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影响以及心肌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4只,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后处理组,每组16只.检测各组心肌梗死面积,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荧光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比色法检测线粒体Ca2+和丙二醛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Cx43含量.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和缺血预处理组兔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心肌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明显减轻,跨膜电位、SOD活性、线粒体Cx43明显升高,Ca2+、丙二醛浓度明显降低(P<0.05,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免线粒体Cx43明显下调(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保护心肌及线粒体可能与提高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线粒体氧自由基水平和减轻线粒体Ca2+超载有关,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线粒体Cx43表达有关.

  • 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因子对脑梗死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

    作者:郭艳;余列;蒋超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因子(TSG-6)对脑梗死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及紧密连接蛋白ZO-1和Claudin5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溶剂治疗组18只和TSG-6治疗组18只,后2组按再灌注时间分为再灌注1d组、3d组、5d组,每个亚组6只.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栓塞模型.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缺血侧脑组织伊文蓝(EB)含量评价BBB的通透性;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NSS)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ZO-1和Claudin5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溶剂治疗组比较,TSG-6治疗组大鼠缺血再灌注3d组和5d组mNSS评分、脑梗死体积和伊文蓝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G-6治疗组3d组和5d组脑梗死侧的ZO-1和Claudin5蛋白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G-6能够有效的抑制脑梗死大鼠BBB紧密连接蛋白ZO-1和Claudin5表达的丢失,促进BBB修复,减轻脑水肿,加快神经功能恢复.

  • 心脏缝隙连接蛋白基因变异与心房颤动

    作者:沈虹;张红明;李艳敏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大多数继发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但也有2%~16%的房颤患者,无明显的已知危险因素和基础心脏病,称作特发性房颤或孤立性房颤,此类房颤多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然而,造成这种心律失常的始动因素和维持因素尚不明确,导致对此类房颤的预防和干预存在难度.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细胞电生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房颤的分子遗传学病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揭示房颤的发生、发展机制带来了曙光[1-2].陆续有学者发现与房颤相关的系列基因座位和基因,如10q22-q24、6q14-q16、5p13、10p11-q21基因座,及KCNQ1、KCNE2、KCNJ2、KCNH2、KCNA5、SCN5A、Connexin40、ABCC9、NPPA、Connexin43等10余种基因[3-8].

  •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陈芳;杨承健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发生与生活质量下降、脑卒中、心力衰竭、病死率的增加等密切相关[1-2].目前,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然而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房颤基因学方面的研究为明确房颤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观点.近,一项包括2446例入选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了外周血中与持续性房颤紧密相关的7个基因,并详细比较了各个基因与房颤之间的关联度大小[3].父母患房颤者,则子女房颤发病率增加1.85倍.家族中有房颤患者,则该家庭成员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要增加40%[4].众多流行病学研究证据表明,基因在房颤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明确房颤发病的易感基因,能够对房颤的发生、维持的机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新的观点.我们将从房颤发病机制的角度分析房颤发病机制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 增龄对大鼠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

    作者:吴克芬;李希;任卫英;胡予

    目的 了解大鼠肠道上皮屏障功能随增龄所发生的变化. 方法 选用3月龄组、12月龄组、24月龄衰老模型鼠组,每组各10只.取大鼠末端回肠制作切片观察小肠黏膜形态学变化及绒毛高度、厚度等.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大鼠末端回肠黏膜的紧密连接蛋白闭锁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ZO-1)的分布和表达. 结果 24月龄衰老模型鼠、12月龄大鼠小肠黏膜厚度及绒毛高度均较3月龄降低[小肠黏膜厚度:24月龄(87.6±6.32)μm,12月龄(131.8±5.22) μm,3月龄(162.9±7.28)μm,P<0.05;绒毛高度:24月龄(56.4±5.38)μm,12月龄(76.7±5.40)μm,3月龄(108.1±6.42)μm,P<0.05],且24月龄衰老模型鼠小肠黏膜厚度及绒毛高度较12月龄亦降低(P<0.05).24月龄衰老模型鼠、12月龄大鼠小肠黏膜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表达均较3月龄减少[Occludin蛋白:24月龄(2.23±0.60)%,12月龄(4.21±0.61)%,3月龄(12.31±0.94)%,P<0.05; ZO-1蛋白:24月龄(2.03±0.54)%,12月龄(4.02±0.65)%,3月龄(12.21±0.81)%,P<0.05],24月龄衰老模型鼠小肠黏膜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表达较12月龄亦降低(P<0.05).24月龄衰老模型鼠和12月龄大鼠小肠黏膜组织中Occludin mRNA和ZO-1mRNA相对表达量较3月龄减少(OccludinmRNA:24月龄0.20±0.03,12月龄0.38±0.02,3月龄0.66±0.03,P<0.05;ZO-1mRNA:24月龄0.18±0.03,12月龄0.37±0.02,3月龄0.63±0.03,P<0.05),24月龄衰老模型组与12月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鼠小肠黏膜厚度及绒毛高度逐渐降低,小肠黏膜的紧密连接蛋白逐渐减少,小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 大鼠心室肌缝隙连接蛋白增龄性变化对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王杏芬;张存泰;徐仁德;阮磊;全小庆;操明;童雪影;杨艺

    目的 研究大鼠心室肌缝隙连接蛋白(Cx43)增龄性改变及增龄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的原因.方法 随机取3~6月龄(幼年组)、9~12月龄(青年组)、18~21月龄(中年组)及24~26月龄(老年组)F344健康雄性大鼠,通过监测其肢体导联心电图,记录其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各组心室肌分别用苏木素-伊红、马森三色复合染色,运用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技术,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总Cx43(Total-Cx43)及去磷酸化Cx43(NP-Cx43)分布及量的改变.结果 老年组16只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5%(12只),高于其他3组(均P<0.05),其心室肌细胞肥大,排列稀疏、错乱,结缔组织增生.Total-Cx43表达量随增龄依次减少,各组与幼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细胞分布由端端整齐排列渐趋杂乱.中年组大鼠NP-Cx43表达较幼年及老年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 老年组大鼠易发室性心律失常可能与其心室肌重构,细胞及其端端缝隙连接蛋白排列紊乱,Total-Cx43表达量降低,NP-Cx43表达量增加有关.

  • X-连锁隐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与Cx32基因突变

    作者:罗巍;唐北沙;萧剑锋;江泓;羊毅;李崎;马燕琳

    目的探讨X-连锁隐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CMTXR)与Cx32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了一个 X-连锁隐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家系中4名患者,9名有血缘关系的正常人及家系外50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结果发现该家系中4例患者及3名有血缘关系的正常人均出现异常SSCP条带,经测序证实为Arg15Gln突变.结论 Cx32基因突变可以导致 X-连锁隐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应用PCR-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可对由 Cx32基因突变所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进行基因诊断.

  • 盐酸法舒地尔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作者:郑鹏飞;巫相宏;黄文;马国添;闭奇

    目的 探讨盐酸法舒地尔(HF)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分为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HF组(腹腔注射HF 30 mg/kg)、脂多糖组(尾静脉注射脂多糖1 mg/kg)和脂多糖+HF组(腹腔注射HF30 mg/kg 0.5h后,尾静脉注射脂多糖1 mg/kg),每组大鼠均为6只.8h后处死大鼠,提取主动脉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ho相关的卷曲蛋白激酶1(ROCK1)、缝隙连接蛋白(Cx)43和小窝蛋白(Cav)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脂多糖组ROCK1(2.67±0.03比1.00±0.04)、Cx43(1.73±0.03比1.00±0.08)和Cav1(1.85±0.04比1.0±0.03)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O.05);而脂多糖+HF组ROCK1 (0.38 ±0.02)、Cx43 (0.58±0.02)和Cav1 (0.27 ±0.01)的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脂多糖组(P均< 0.05).(2)Western blot显示,脂多糖组ROCK1(3.46 ±0.82比2.19±0.56)、Cx43(0.33±0.09比0.11±0.06)和Cav1(3.45±0.74比2.25 ±0.9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脂多糖+HF组ROCK1(1.09±0.52)、Cx43(0.01 ±0.06)和Cav1(2.06±0.40)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脂多糖组(P均<0.05).(3)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脂多糖组ROCK1(84.1±0.9比53.7±2.9)、Cx43(99.1 ±2.1比46.2±0.8)和Cav1(167.0 ±6.4比84.9±1.0)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脂多糖+HF组ROCK1(30.4±0.6)、Cx43 (21.4±1.3)和Cav1(55.8 ±2.8)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脂多糖组(P均<0.05).结论 HF通过降低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ROCK1、Cx43和Cav-1表达水平增高,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 快速右心房起搏对实验犬心房胶原纤维分布的影响

    作者:熊日新;钟国强;宋红星;张景昌;凌云

    目的 实验探讨切除上腔静脉中部和主动脉根部脂肪垫(简称脂肪垫)对快速右心房(RA)起搏实验犬的心房胶原容积分数(CVF)的空间分布变化意义.方法 24只成年健康杂种犬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切除脂肪垫组、保留脂肪垫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RA心外膜起搏6周,按左心房(LA)、RA、左心耳(LAA)、右心耳(RAA)、房间隔(AS)5个部位取材,Masson染色测算CVF,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缝隙连接蛋白(Cx)40和Cx43mRNA表达.结果 (1)假手术组和切除脂肪垫组CVF在部位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留脂肪垫组胶原增生明显,见于LAA和AS,P<0.01.(2)假手术组Cx40mRNA含量分布在LA、RA、RAA、A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x40mRNA表达在切除脂肪垫组与保留脂肪垫组以LA、LAA增多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假手术组Cx43mRNA含量优势表达于RA、RAA,P<0.01;而在切除脂肪垫组LA、RA、RAA、AS其含量增多,在保留脂肪垫组的相应部位,其含量减少,P<0.01.结论 快速RA起搏所致心房间质纤维增生具有空间各异向性,去迷走神经能抑制此效应.迷走神经效应影响起搏后Cx40mRNA与Cx43mRNA在心房与心耳间含量的表达.

178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