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无锡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的MALDI-TOF-MS筛查分析

    作者:孟西娜;张婷;臧嘉;蒋新液;陈钰;侍佳;吴志君;许飞

    目的 分析无锡地区耳聋致病基因突变热点及携带频率,建立无锡地区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临床推广标准.方法 根据中国人群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热点突变设计,利用MALDI-TOF-MS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技术,以2013至2014年期间无锡市妇幼保健院2 79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集足跟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针对中国人群特点,进行4个基因(GJB2,GJB3,SLC26A4和12s rRNA)20个突变位点的基因突变检测,结合OAE及AABR听力筛查,并对结果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 检出耳聋基因突变新生儿158例,携带率为5.65%,其中单位点突变152例(5.44%),复合突变6例(0.21%).在阳性检出样本中,GJB2及SLC26A4基因突变占总阳性样本的88.61%(140/158).阳性突变位点数多的是GJB2基因235delC位点,共检出73例(46.20%),其次是SLC26A4基因IVS7-2A>G位点(30/158,18.99%).此次检测中还发现了3例纯合突变样本,均是12s rRNA基因1555A>G突变.通过耳聋基因筛查结合听力筛查,共确诊4例中度及重度耳聋新生儿.结论 MALDI-TOF-MS对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突变检出率较高,与传统常用基因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检测位点多、覆盖率高、高通量等特点,能够满足临床对常见耳聋基因检测的要求,为耳聋基因突变携带儿未来的婚育、用药及提早干预提供了积极有效的遗传指导意义.

  • X-连锁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家系TRAPPC2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孔祥东;刘宁;史惠蓉;吴庆华;赵振华;孟静静;江淼

    目的 探讨使用PCR为基础的毛细管电泳法对1个中国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X-SEDT)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和携带者筛查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X-SEDT家系6名成员外周血样本,PCR扩增TRAPPC2基因第3、4、5和6外显子及侧翼DNA序列,采用琼脂糖电泳检测、荧光标记片段毛细管电泳分离方法进行片段分析,同时进行PCR产物直接毛细管电泳测序,检测TRAPPC2基因突变情况;使用荧光标记片段法进行携带者筛查,DNA直接测序对筛查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先证者和先证者母亲分别携带TRAPPC2基因c.262_266delGACAT(D88del;I89fX12)缺失突变和杂合缺失突变,该突变在中国群体中为首次报道,先证者2个姐妹筛查结果显示,先证者大妹妹携带c.262_266delGACAT缺失杂合突变,先证者小妹妹未携带此突变.结论 TRAPPC2基因c.262_266delGACAT突变是该X-SEDT家系的致病原因,对TRAPPC2基因的微小缺失型突变,采用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法进行DNA测序和片段分析可用于X-SEDT分子诊断和携带者筛查.

  • X-连锁迟发性脊髓骨骺发育不良家系的基因诊断

    作者:王莉;姚丰;廖世秀;王应太;杨艳丽;黄飞飞

    目的 探讨一个X-连锁迟发性脊髓骨骺发育不良(X-linked 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tarda,SEDL)家系发病的分子机制,建立基因诊断方法 .方法 采用身高测量、影像学检查殚及家系分析进行临床诊断.收集相关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后,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分析家系中先证者、携带者和健康人SEDL基因的第3~6外显子.利用微卫星位点DXS16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PCR-SSCP检测到先证者第4外显子有异常泳动带;第4外显子的序列分析表明3例先证者均存在C.218C>T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S73L改变,3例携带者均存在该核苷酸位点的杂合突变,健康人未见突变;先证者的第3、5和6外显子核酸序列未见突变.序列分析证实家系中3名未婚女性Ⅲ10、Ⅳ6和Ⅳ7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 C.218C>T突变是导致该家系发病的分子机制,可采用第4外显子序列分析对该家系进行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

  • 药物外排泵基因表达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关系的探讨

    作者:李桂莲;王撷秀;谢彤;巨韩芳;赵慧;穆成;赵德福

    目的 探讨MTB药物外排泵基因的表达与耐药表型、耐药相关基因突变型的关系.方法 从2007年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参比室库存菌株中选择对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和乙胺丁醇联合或单一耐药的全部耐药MTB菌株45株及对以上4种药物全敏感的MTB菌株26株(全敏组).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异烟肼耐药相关基因katG、inhA、oxyR-ahpC、ndh,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rpoB,链霉素耐药相关基因rpsL、rrs和乙胺丁醇耐药相关基因embB、embC、embA的突变情况.提取菌株RNA后逆转录并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药物外排泵基因Rv1410c、Rv2136c、Rv0783c和Rv1819c的表达量,并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分析药物外排泵基因表达量在不同菌株耐药表型、耐药相关基因突变型菌株中的差异.结果 Rv1410c表达量在耐链霉素组[(8.48±6.33)×10-5],耐异烟肼组[(8.43±6.38)×10-5],耐利福平组[(9.59±7.27)×10-5],耐多药组[(10.37±7.86)×10-5],耐异烟肼+链霉素组[(9.39±6.81)×10-5],均高于全敏组表达量[(5.67±3.29)×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8、2.20、2.29、2.34、2.43,P均<0.05).Rv2136c表达量在耐异烟肼组[(3.51±2.43)×10-5],耐多药组[(4.21±2.94)×10-5],耐异烟肼+链霉素组[(3.81±2.46)×10-5]均高于全敏组表达量[(2.50±1.44)×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3、2.22、2.28,P均<0.05).rpoB 531突变型菌株Rv0783c的表达量[(5.41±3.03)×10-6]高于野生型耐利福平菌株[(2.29±1.62)×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P<0.05).结论 Rv1410c和Rv2136c表达量高低与MTB对多种药物耐药有关,Rv0783c的高表达与利福平耐药株rpoB 531位密码子突变可能相关.

  •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C与肺动脉高压

    作者:徐磊;付秀华

    肺动脉高压致死致残率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的增加是核心因素,Ca2+浓度的增加会引起细胞的增殖进而引起肺动脉高压.细胞内Ca2+浓度主要受细胞膜Ca2+通道的调节,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C是Ca2+通道蛋白的主要成分.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C1、4、6参与了肺动脉高压的发病,笔者对其具体机制进行了综述.

  • 学语前性耳聋疾病相关基因的产前诊断

    作者:胡浩;邬玲仟;梁德生;冯永;蔡芳;夏昆;潘乾;龙志高;戴和平;夏家辉

    目的确定耳聋疾病的相关基因. 方法从1例曾生育过一先天性耳聋男孩和一正常男孩、现孕21周的孕妇及其家庭成员的外周血和胎儿的羊水细胞中抽提基因组DNA,先对此家系中的耳聋先证者(为此孕妇的第1个儿子)进行GJB2 和 SLC26A4 基因的突变检测,然后对家庭中其他成员(包括胎儿)的相关位点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为SLC26A4基因的IVS7-2A>G 突变纯合子,GJB2基因的79G>A(V29I)、341A>G(E114G)、608T>C(I203T)3种杂合改变;夫妇二人和其第2个儿子为IVS7-2 A>G突变杂合子;胎儿为IVS7-2 A>G野生型纯合子. 结论 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是先天性耳聋疾病的相关基因,通过产前诊断的方法可以预防先天性耳聋患儿的出生.

  • 听力损失高危新生儿听力与耳聋易感基因联合筛查效果

    作者:刘颖;杨杰;杨淑梅;伍燕飞;刘畅

    目的:探讨听力与耳聋易感基因联合筛查在听力损失高危新生儿中的必要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患儿,按照有无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分为高危组(n=3129)及对照组(n=5106),出院前采用耳声发射及听性脑干反应进行听力筛查,并采用耳聋易感基因芯片检测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DNA 12S rRNA)的20个突变位点。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间听力筛查通过率及基因突变情况。结果高危组患儿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及2者均未通过率分别为11.92%(373/3129)、10.32%(323/3129)和4.83%(151/3129),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03%(257/5106)、6.56%(335/5106)和2.02%(103/5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0.265、37.354和51.196,P值均为0.000)。高危组患儿整体耳聋易感基因突变率为5.63%(176/3129),其中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04%(95/3129)及2.40%(75/3129),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15%(161/5106)、2.04%(104/5106)及1.06%(54/5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301、8.216和22.517,P值均<0.01)。线粒体DNA 12S rRNA及GJB3基因突变率较低,高危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9%(6/3129)与0.06%(3/5106);0.03%(1/3129)与0.00(0/5106);P值均>0.05]。携带耳聋易感基因突变的患儿耳声发射及听性脑干反应未通过率分别为9.50%(32/337)和10.39%(35/337),均高于未携带耳聋易感基因突变者[分别为1.14%(90/7898)和1.29%(102/7898)](χ2值分别为154.621和163.399,P值均为0.000)。结论针对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患儿进行联合筛查效果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Citrin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家系SLC25A13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宋元宗;牛飼美晴;盛建胜;飯島幹雄;小林圭子

    目的 探讨一个来自中国的Citrin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MIM#605814)家系的基因诊断过程.方法 从先证者及其所在家系其他9名成员的血样中提取DNA,PCR扩增后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初步发现2个突变,并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基因扫描法进一步证实,然后行DNA测序,终确定突变位置和性质.结果 先证者为851-854 del和1638-1660 dup两种突变的复合杂合子,两种突变分别位于SLC25A13基因外显子9和外显子16.母亲及哥哥为851-854 del携带者,父亲、一个姑姑及其子为1638-1660 dup携带者.结论 该家系中SLC25A13基因外显子9和16分别发生了缺失突变851-854 del和插入突变1638-1660 dup.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ABCG4表达与耐药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志培;周勇安;徐沣;黄立军;韩勇;田玉兔;邓迎春;陆远;李小飞

    目的:探讨ABC膜转运蛋白ABCG4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EnVinsion法、免疫荧光法检测ABCG4在92例NSCLC组织中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定位;MTT法检测相应癌组织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分析其与ABCG4表达的相关性.结果:ABCG4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胞膜和胞质,鳞癌阳性率为 67.3%(33/49),腺癌为81.4%(35/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鳞癌Ⅱ期阳性率为41.7%(10/24),Ⅱ~Ⅲ期为92.0%(2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腺癌中高分化阳性率为76.7%(23/30),低分化为92.3%(1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环磷酰胺、吉西他滨、多柔比星、紫杉醇和顺铂在NSCLC组织中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与其相应组织ABCG4表达相关性检验,P均<0.05,rs均<-0.3,其中鳞癌中rs除紫杉醇外(-0.23)均<-0.3,而腺癌也均<-0.3.结论:ABCG4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表达的高低与病理分类、分级有关,并很可能与NSCLC化疗药物耐药有关.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6(1):31-35

  • 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郝朗松;倪青;贾贵清;王耕;钱昆;刘雁军;张毅;伍晓汀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表达的关联性及其与细胞增生活性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1α、Glutl、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在80例乳腺癌组织、20例乳腺纤维腺瘤及20例乳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HIF-1α和Glut1在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增生组织中不表达;HIF-1α在乳腺导管内原位癌中阳性率55.0%(11/20),浸润性乳腺癌中85.0%(51/60);乳腺癌中Glut1阳性率58.8%(47/80);乳腺癌中PCNA阳性率75%(60/80),其中原位癌65%(13/20),浸润癌78.3%(47/60).乳腺癌中HIF-1α表达与GIut1呈显著正相关(r=0.653,P<0.01);HIF-1α表达与PCNA呈显著正相关(r=0.693,P<0.01);Glut1与PCNA呈显著正性相关(r=0.742,P<0.01).HIF-1α和Ght1在淋巴结、雌激素受体状态及组织学分级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lutl在肿瘤大小及孕激素受体状态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IF-1α和Giutl蛋白的过表达共同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乳腺癌细胞增生活性密切相关,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 食蟹猴年龄相关的运动功能减退及其与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的关系

    作者:岳峰;陈彪;曾思恩;易德桥;张愚

    目的 研究食蟹猴老化过程中运动行为和脑内纹状体多巴胺系统功能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4岁、10岁和15岁3个年龄组的健康食蟹猴共29只,利用计算机化的网络摄像头视频检测系统和行为分析软件连续采集和分析每个动物8 h随意运动活动总量,各年龄组分别选取4只动物用多巴胺转运体(DAT)配体99mTc-TRODAT-1结合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术(SPECT) 显像观察脑内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放射性摄取率的变化.结果 在4岁、10岁和15岁年龄组,8 h随意运动活动总量(×106)分别为5.00±1.93,3.28±1.02,2.79±0.67,在10岁和15岁较之4随年龄组分别降低了34.50%和55.71% ( P<0.05, P<0.01),但此两个年龄组运动活动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纹状体99mTc-TRODAT-1 放射性摄取率分别为2.98±0.08, 2.56±0.12 和 2.27±0.35,10岁和15岁较之4随年龄组分别降低了14.00% 和25.60%,但仅4岁与15岁年龄组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1).二者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减低的趋势,直线回归分析显示两者分别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 (r=-0.57, P=0.001; r =-0.86, P<0.01).8 h随意运动活动总量与纹状体99mTc-TRODAT-1 放射性摄取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0.70, P<0.05).结论 正常食蟹猴老化过程中,脑内多巴胺神经系统功能的减退伴随着运动行为的减少,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佐证了运动功能的减退可能是由于纹状体内多巴胺神经元功能减退所致.

  • 帕金森病患者脑标本黑质、纹状体内多巴胺转运体蛋白的表达

    作者:石葛明;李双成;王志红;王伟;崔慧先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脑标本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DAT)的表达.方法以免疫放射自显影显示DAT在黑质、纹状体的分布.结果正常人脑标本DAT强标记信号分布于黑质、壳核和尾状核.在PD患者脑标本,正常分布于壳核的DAT几乎均消失;尾状核DAT降低以背外侧部为主;黑质DAT标记减少程度轻于壳核、尾状核,以黑质腹侧区和外侧区为主.定量分析发现DAT强度在壳核比对照组降低90.9%(P<0.01),在尾状核背外侧降低66.7% ( P<0.01);所分析黑质5个亚区的腹侧区和外侧区DAT表达降低明显,标记强度比对照组分别下降50.0%和35.9% (P<0.05, P<0.01);另3个亚区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AT在PD患者脑标本壳核及尾状核表达显著降低,为临床应用DAT配基显像技术诊断PD提供了直接的形态学依据.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一家系的临床特点与遗传学分析

    作者:车峰远;亓法英;卢德国;高乃永;张士孟;刘世国;马旭

    目的 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一家系的基因型和临床特点.方法 抽取1个HSP家系15名成员外周血,选择与已知HSP致病基因位点在物理距离上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分子进行标记[短串联重复序列(STR)],连锁分析并构建单体型.对患者进行观察,行心肌酶学、肌电图以及头颅、颈髓、胸髓MRI检查,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家系成员SIR的扩增产物进行基因分型,连锁分析发现与HSP 31型(SPG31)位点连锁,2个SIR(D2S2951、D2S2333)大LOD值为1.8,表明连锁.经过连锁分析后得到的对应致病基因为REEP1基因,经过突变筛查发现了1个REEP1 c417+1G>A杂合突变.SPG31临床特点以痉挛步态、下肢肌张力增高为主要表现,MRI显示胸髓萎缩.结论 SPG31患者临床特征表现为典型的HSP特征,致病基因为REEP1基因,存在REEP1 c417+1G>A杂合突变.

  • 中国赤峰地区耳聋患者病因分析

    作者:袁永一;戴朴;朱秀辉;康东洋;张昕;黄德亮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赤峰地区的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耳聋病因构成,了解遗传性聋的比例,为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耳聋人群遗传特征的基因筛查程序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对象来自内蒙古赤峰地区某特教学校耳聋患者共134例,听力检查全部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对照组100例,为中国北方听力正常者.所有受检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进行GJB2、GJB3、GJB6、SLC26A4、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12SrRNA和tRNASer(UCN)编码区全长序列分析,并对携带SLC26A4突变的个体回访进行高分辨率颞骨CT检查.结合耳聋病史、家族史、氨基糖甙类药物应用史及基因筛查结果分析该耳聋人群的病因.结果 该耳聋人群中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耳聋比例为60.45%(81/134),其中病因明确的遗传性聋比例为33.58%(45/134).GJB2突变是该人群中17.16%(23/134)耳聋患者的病因;与药物性耳聋相关的线粒体基因1555 A>G突变仪占0.76%(1/134);通过SLC26A4序列分析结合内耳影像学检查,诊断前庭水管扩大和(或)内耳畸形患者20例,占该耳聋人群的14.93%.此外,还有13.43%(18/134)的患者携带GJB2单杂合突变,其耳聋可能与之有关;6.72%(9/134)的耳聋患者携带SLC26A4单杂合突变,这部分患者颞骨CT检查未发现前庭水管扩大或因故未能进行颞骨CT检查,不排除其耳聋与SLC26A4相关的可能;2.24%(3/134)的耳聋患者携带线粒体12SrRNA 1095 T>C突变,该突变与药物性耳聋有关,很可能是导致耳聋的病因.GJB3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1.49%(2/134)患者的耳聋发病;在该耳聋人群中未检出GJB6基因突变.结论 赤峰地区抽样调查耳聋群体中遗传性聋比例高达60.45%,GJB2突变是该人群遗传性聋的常见病因,SLC26A4突变为第二常见病因.

  • 1552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与SLC26A4基因IVS7-2 A>G突变相关的全序列分析

    作者:袁永一;戴朴;朱庆文;康东洋;黄德亮

    目的 在全国1552例聋哑学生中进行基于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的全序列筛查,分析和探讨中国人SLC26A4基因相关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分子流行病学状况.方法 调查对象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聋哑学校学生1552例,共涉及21个民族.听力正常的对照组人群150例.所有受检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以序列分析方法检测SLC26A4基因外显子7+8以筛查热点突变IVS7-2A>G,对携带IVS7-2 A>G纯合突变的个体结束筛查,对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的个体进行SLC26A4基因其他外显子测序,寻找可能存在的另外一个突变位点.结果 1552例患者中197例携带IVS7-2A>G突变,其中83例携带IVS7-2 A>G纯合突变,114例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IVS7-2A>G突变总检出率达到12.69%(197/1552).114例携带IVS7-2A>G单杂合突变的患者中78例找到另外一个突变位点,其余36例未找到另外的突变.1552例耳聋患者中IVS7-2A>G纯合突变及包含一个IVS7-2A>G突变的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共161例,占10.37%(161/1552).78例携带SLC26A4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患者中,除IVS7-2A>G突变外的另一突变位点主要存在于外显子19、10、17、15、11+12、14和3上,发现新突变类型21种.正常对照人群IVS7-2 A>G突变检出率为2%,均为单杂合突变,且均未找到另一个突变.结论 中国耳聋群体中由SLC26A4基因突变引起的大前庭水管相关遗传性聋的比例超过10%,SLC26A4基因筛查和诊断在耳聋的病因学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在较大样本中进行与SLC26A4基因IVS7-2 A>G突变相关的全序列分析,可以明确相对热点突变分布密集的外显子区域,为制定高效的SLC26A4基因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新发现的突变类型丰富了中国人群SLC26A4基因突变图谱.

  • 213个遗传性耳聋家庭的产前诊断和生育指导

    作者:韩明昱;卢彦平;边旭明;汪龙霞;黄莎莎;王国建;王毅;康东洋;张昕;戴朴

    目的 通过回顾遗传性耳聋家庭产前诊断的临床实践,总结耳聋产前诊断的相关流程策略与经验.方法 2005年7月至2011年4月,213个耳聋家庭参加研究.其中,205个家庭已生育1个耳聋患儿,除1个家庭妻子为听力正常个体而丈夫为耳聋患者外,其余204个家庭的父母均听力正常;8个家庭为首次生育,包括2个耳聋夫妇家庭.除了1个家庭是经家系研究确定为POU3F4c.647G >A杂合突变导致X伴性耳聋外,其余212个家庭均行常见耳聋基因检测,包括GJB2、SLC26A4分析和线粒体基因(mtDNA) 12S rRNA检测,明确分子病因和后代再发风险.接受产前诊断时,母亲妊娠11 ~30周,根据妊娠时间,行适当的产前诊断取材并提取胎儿DNA,测定胎儿基因型,预测胎儿听力状态.结果 后代再发风险为25%的家庭共209个,其中,再生育家庭204个,先证者均为GJB2或SLC26A4纯合或复合突变,父母均为相同基因GJB2或SLC26A4突变携带者;5个首次生育家庭中的夫妇同为GJB2或SLC26A4突变携带者.后代再发风险为50%的家庭共3个,1个家庭先证者及父亲均为SLC26A4复合突变,母亲为SLC26A4突变携带者;1个家庭妻子为POU3F4突变携带者;1个家庭为耳聋夫妇,丈夫为SLC26A4复合突变,妻子同时携带mtDNA A1555G突变和SLC26A4杂合突变.后代再发风险为100%的家庭1个,夫妇均为GJB2纯合或复合突变,但妻子从精子库选择健康人精子,人工受精后怀孕.产前诊断结果显示:213个家庭共行产前诊断226例次(11个家庭进行了2次产前诊断,1例家庭行3次产前诊断),180例次检测结果显示胎儿仅携带一个父系或母系突变,或未携带任何已知突变,该180个胎儿均已出生,随访听力均正常;46例次检测结果显示胎儿与先证者基因型相同,或同时携带了父母的突变,父母自愿选择终止妊娠.结论 耳聋基因诊断结合产前诊断可以有效预防耳聋家庭生育或再生育聋儿,严谨规范的流程与策略是耳聋产前诊断临床安全顺利实施的保证.

  • 宁夏回族自治区336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分子遗传病因学分析

    作者:王艳莉;朱一鸣;刘晓雯;徐百成;郭玉芬;王秋菊

    目的 通过对宁夏地区336例聋哑学生进行三种常见致聋基因的筛查,从分子水平了解其遗传病因及特点.方法 采集宁夏回族自治区336例非综合征型耳聋学生(汉族167例,回族169例)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GJB2基因编码区、SLC26A4基因第8、19外显子及线粒体DNA(mtDNA)目的基因片段,Alw26I限制性内切酶检测m.1555A>G点突变,对酶切阳性标本和GJB2基因编码区及SLC26A4基因的第8、19外显子进行DNA测序.分析比较汉族、回族患者中各种突变的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336例患者中,有7例(2.08%)存在线粒体DNA 12S rRNA m.1555A>G均质性突变;有45例为GJB2基因突变所致(包括纯合和复合杂合突变),突变频率为13.39% (45/336),11例为单个GJB2杂合突变携带者.c.235delC和c.299_300delA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52% (64/672)和2.68%( 18/672),占所有GJB2致病等位基因数的81.19%( 82/101),是该群体中的热点突变,各种类型突变的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和回族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28例患者为SLC26A4双等位基因突变,突变频率为8.33%(28/336),32例携带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c.919-2A>G和c.2168A>G占所有SLC26A4碱基改变等位基因数的95.29% (24/27),且这两种突变的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和回族患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919-2A>G,x2=8.229,P=0.004;c.2168A>G,x2=5.277,P=0.022).结论 GJB2基因突变是导致本研究耳聋学生群体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c.235delC是其常见的突变形式,c.919-2A>G和c.2168A>G为SLC26A4基因主要的两种突变形式,其突变率在汉族、回族存在差异.

  • 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发现一个中国耳聋家庭SLC26A4基因突变

    作者:毛君;魏晓明;李红;王三南;陈瑛

    目的 明确一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致病基因.方法 收集患儿及其父母的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采用SNaPshot技术和第二代测序技术进行耳聋基因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方法对检测出的SLC26A4基因突变进行验证.结果 该耳聋患儿的SLC26A4基因存在p.V306GfsX24和p.P516PfsX11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亲存在p.V306GfsX24杂合突变,母亲存在p.P516PfsX11杂合突变.结论 SLC26A4基因p.V306GfsX24和p.P516PfsX11复合杂合突变是导致该患者耳聋发生的原因.第二代测序技术可准确检测耳聋基因的新突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神经管畸形儿及其父母还原叶酸载体基因多态性的FBAT关联研究

    作者:裴丽君;朱慧萍;刘建蒙;叶荣伟;李智文;任爱国;郑晓瑛

    目的:探讨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儿及其父母的还原叶酸载体基因(reduced folate carrier gene,RFC1)A80G多态性在NTDs发生危险中的作用,为探讨NTDs遗传易感标记物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04例NTDs儿及其父母和100例健康对照儿及其父母的RFC1 A80G多态性,利用病例-父母对照研究中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检验)和以家系为基础的关联检验(FBAT检验)分析NTDs儿的父母RFC1基因A80G多态性与NTDs发生危险的关联,及其在子代中传递的作用强度.结果:患儿父母均为杂合子GA/GA的比例高达36.36%,NTDs患儿成为纯合子GG的概率为2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儿接受父母遗传的G等位基因的概率均为25%,并有发生NTDs危险的可能.NTDs的TDT检验结果显示,患儿父母传递等位基因G的危险性是传递等位基因A危险性的1.56倍(95%CI:1.07~2.28),认为该基因在亲代和NTDs子代间存在传递失衡现象.FBAT检验中,不论显性模型还是隐性模型,均未发现等位基因G与NTDs的发生危险存在关联,该结果与上述病例-父母对照研究TDT检验结果不一致.结论:虽然TDT检验中G等位基因与NTDs发生危险有关,但FBAT检验未发现G等位基因与NTDs发生危险存在关联,应进一步加大核心家系数量验证该结果.

  • 重型颅脑创伤大鼠后期脑水肿研究及牛磺酸转运体的作用

    作者:蔡英;黄慧玲;范维佳;武俏丽;李晓茜;苏彦华;温晓昶

    目的:研究牛磺酸转运体(TauT)在牛磺酸调节重型颅脑创伤大鼠后期脑水肿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外伤组(TBI组)、牛磺酸预防组(Pre-Tau组)和牛磺酸治疗组(Tau组)。液压冲击法制作重型颅脑创伤大鼠模型。Pre-Tau组和Tau组分别在造模前或后给予120 g/L的牛磺酸溶液,其他两组给予等量的等渗生理盐水。7 d后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中脑水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auT和水通道蛋白(AQP4)的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结果与Sham组相比,TBI组脑水含量、AQP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TauT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TBI组比较,Pre-Tau组和Tau组脑水含量、AQP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auT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Tau组TauT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re-Tau组TauT的蛋白表达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QP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脑水含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621和0.457),AQP4的mRNA与蛋白表达亦呈正相关(r=0.459)。结论牛磺酸通过提高重型颅脑创伤大鼠后期TauT的表达水平,降低脑水含量和AQP4的表达,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