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助孕引发的生殖、伦理思考

    作者:朱蕾;唐蓉;颜军昊

    一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咨询助孕.生殖遗传咨询建议不行植入前基因检测(因诊断结果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提交伦理讨论.伦理委员会对供精、供卵等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在以有利于患者利益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全面衡量后给出指导意见,使患者夫妇知情理解后做出选择.

  • MLPA和PCR-RFLP技术用于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

    作者:吴玉鹏;吴德;尹耕心;翟勇;杜华荣;翟倩;牛于华;唐久来;傅克勤

    目的:应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法(MLPA)和PCR-RFLP技术对临床诊断为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进行基因诊断,并比较两种方法检测SMN基因缺失改变的效果.方法:应用TIANGEN(R)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抽提3个SMA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品DNA,电泳检测,定量,常规PCR法扩增SMN基因的7号外显子,Dra Ⅰ酶切PCR产物,常规聚丙烯胺凝胶电泳法分离酶切后PCR产物,银染检测.同时应用MLPA检测试剂盒P021进行检测.结果:PCR-RFLP显示3个家系中的患儿均纯合缺失SMN1的第7号外显子,MLPA检测结果与之完全相符,但同时还检测出这3个SMA家系中的患儿均纯合缺失SMN1的第8号外显子.结论:与PCR-RFLP相比,MLPA更加简便、快捷、可靠,是一种高效的遗传病基因诊断手段.

  •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神经元样细胞SMN2基因mRNA的表达

    作者:罗新明;杨晓苏;肖波

    目的 检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神经元样细胞SMN2基因mRNA的表达.方法 用PCR-RFLP的方法对SMA患者进行基因诊断,诱导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RT-PCR和测序检测该细胞SMN 2基因mRNA的表达,所有过程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SMN2基因的扩增产物为全长转录产物fl-SMN mRNA(266 bp)和转录时跳过外显子7的产物SMN△7mRNA(212 bp,经测序证实缺少的54 bp为外显子7的序列);SMA患者fl-SMN mRNA的表达占总表达量的23.2%,远低于对照者(占总表达量的82.0%);而SMN△7 mRNA表达占总表达量的76.8%,高于对照者的18.0%.结论 SMA患者神经元样细胞的SMN2基因转录时存在选择性剪接,即剪接时跳过外显子7,是导致其全长SMN蛋白不足的原因之一.

  • 超声引导羊膜腔穿刺产前基因诊断脊髓性肌萎缩症

    作者:刘新秀;陈万金;叶真;林珉婷;陈玲;甘玲;陈树强;曾锦树;黄秀烟

    目的 采用超声引导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产前基因诊断脊髓性肌萎缩症(SMA ).方法 对21 例孕17 ~20 周,均有生产过一胎以上经临床病史,基因诊断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孕妇,经系统超声检查排除明显的胎儿结构异常,在超声引导下用一次性20G 或22G 的PTCD 针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澄清的羊水40ml,进行DNA 系列测定,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技术检测羊水DNA 中运动神经元生存1 基因(SMN1 )是否有缺失,并用短串联重复系列连锁分析(STR 连锁分析)排除母血的污染、检测是否为基因携带者.结果 21 例羊膜腔穿刺均一次穿刺成功,术后无一例出现羊膜破裂、自然流产、感染、羊水栓塞、胎儿损伤等并发症.21 例中均排除母血的污染,其中6 例提示SMN1 基因缺失,行人工流产术;15 例提示SMN1 基因未见缺失,其中3 例为SMA 基因携带者,另12例为完全正常个体,15 例足月产后随访至出生后情况良好,引产及出生后的胎儿均经再次基因分析,结果 与产前诊断完全一致.结论 超声引导行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是产前基因诊断脊髓性肌萎缩症获取标本的安全有效途径,联合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技术、短串联重复系列连锁分析(STR连锁分析)法检测不但可产前基因诊断SMA,还可排除母血的污染,且可产前诊断是否为SMA 基因携带者,进一步完善了SMA 产前诊断体系.

  • 脊髓性肌萎缩症SMN1基因携带者筛查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江雨;周裕林

    1 背景介绍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全球常见的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之一,活婴发生率为1/5000~1/10000,人群携带率为1/35~1/50[1].临床上根据SMA发病年龄和病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其中占患者比例约70%的工型临床表型为严重,常于6个月内起病,多数于2岁内夭折[2].1995年,SMA相关基因被定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1区(5ql1.2~13.3),并发现了反向重复的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3].该基因有2个序列高度相似的拷贝:靠近端粒的决定性基因SMN1及靠近着丝粒的修饰SMN2,两者之间仅存在5个碱基的差异,而在编码区内只存在1个碱基的差异,即第7号外显子上的840C>T.由于SMN所在的染色体区域存在众多重复和假基因簇等易导致结构不稳定的序列,导致SMN基因发生缺失或转换的频率较高,相应的表现为人群SMN基因拷贝数组合复杂多变.

  • 伴呼吸窘迫脊髓性肌萎缩1型

    作者:李西华;胡超平;赵蕾;王艺;周水珍

    第一次查房入院第1天。住院医师汇报病史:患儿,女,2岁2个月,因“反复出现气促、呼吸困难1年余”收治入院。患儿1岁因“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咳嗽、呈阵发性咳嗽、四肢肌力偏低(双上肢肌力4级、下肢肌力3级),双足内翻至2岁仍不会站立、行走。外院肌电图检查提示骨骼肌神经源性损害,累及上下肢,考虑为脊髓性肌萎缩症,行 SMN1基因检查未检出7、8外显子大片段缺失或重复。在1岁6个月因”肌无力、支气管肺炎、呼吸衰竭,X 线胸片显示左侧及右上肺肺不张、血气分析显示2型呼吸衰竭,进行气管切开连接呼吸机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外院仍不排除脊髓性肌萎缩症,并进行 SMN1基因7、8外显子点突变筛查,结果为阴性。随着患儿呼吸困难加重,出现呼吸窘迫、呼吸衰竭,今为进一步明确病因收治我院重症监护室。

  • 小儿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

    作者:周柏林;余钟声;水泉祥;尚世强

    小儿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儿童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本研究应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PCR)法,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对我院临床诊断的21例SMA患儿作运动神经元存活(SMN)基因缺失的研究.

  •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快速基因诊断研究

    作者:王柠;吴志英;慕容慎行;林珉婷

    目的研究我国近端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的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外显子的缺失情况,探讨其快速基因诊断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CR-酶切法检测26例确诊的SMA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SMN基因的第7、8号外显子的缺失情况.结果在26例及25例患者中,分别发现缺失了端粒SMN基因(SMN1)的第7和8号外显子,缺失率达100%(26/26)和96%(25/26),而正常对照及患者的家系成员均未发现外显子缺失.结论应用PCR-酶切法检测SMN1基因缺失从而进行SMA患者的基因诊断,具有准确、简便和快速的优点.

  • 脊髓性肌萎缩症一特殊家系报道

    作者:邢燕蒙;刘沛东;李京红;孔祥东;梅世月;薛冰;刘洪波;方树友

    目的 通过报道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一特殊家系临床、电生理和基因的特点,探讨影响SMA临床表型的可能因素.方法 收集一SMA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其行肌电图检查及SMA致病基因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检测.结果 先证者男性,19岁,2岁后出现活动不如正常同龄儿,17岁出现肢体无力及肌肉萎缩,症状进行性加重;主要表现为蹲起不能,持物双手不自主抖动;其SMN基因检测结果显示:SMN1基因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第8外显子杂合缺失;四肢肌电图结果提示脊髓前角病变.该家系中先证者大姐SMN基因检测结果与先证者相同,而无临床表现.余家庭成员均无任何临床症状,辅助检查中,先证者母亲和先证者大姐肌电图存在异常.结论 在SMA中,相同基因型可能出现不同临床表型,多种因素可能影响SMA临床表型.对SMA患者的家族成员进行相关基因筛查是必要的.

  • 平山病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及征象

    作者:徐晓娟;王岩;韩鸿宾

    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又名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juvenile muscular atrophy of the distal upper extremity,JMADU),是一种与颈椎屈曲活动相关的良性自限性颈脊髓疾病.该病主要集中于日本,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 Keizo Hirayama)于1959年首次报道[1].我国自1990年后报道该病190余例[2],亚洲其他国家如韩国、印度以及欧洲部分国家亦有散在报道[3-4].平山病临床症状与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中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和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progressiv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PSMA)相似,临床极易误诊,但治疗方法不同,预后差别很大,因此对平山病的准确、及时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 脊髓性肌萎缩症治疗新药――SPINRAZA

    作者:张成安;郎巧丽

    目的 :探讨新药SPINRAZA的药理作用.方法: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美国FDA已经批准SPINRAZA用于儿童和成人SMA的治疗.本文主要从作用机制、药效学、药动学、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对SPINRAZA进行综述.结果:SPINRAZA对SMA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显著增加HFMSE评分,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结论:SPINRAZA为一种反义寡核苷酸(SAO),能够改变SMN 2基因的剪接,从而增加全功能SMN蛋白的生成,为SMA患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 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1例

    作者:江金彪;潘丹峰;林应荣;罗玲玲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累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导致进行性、对称性肌萎缩和肌张力减低。本症早期发现和诊断较困难,容易误诊。笔者现就临床工作中诊治的1例脊髓性肌萎缩患儿进行分析和讨论。
      1病历摘要
      患儿男,61天,因咳嗽、气促4天,呼吸停止复苏后20分钟入院。系G1P1足月自然分娩,无产伤窒息史,人工喂养至今,既往体健。父母体健。近1周患儿吃奶减少,有呛奶,活动减少。4天前开始出现咳嗽,单咳,不剧烈,伴气促,无发热、呕吐、腹泻,无抽搐,在我院门诊予抗感染、雾化吸入等治疗4天,未见好转。20分钟前在门诊输液时突发面唇发绀,转至急诊,即予吸痰、气管插管,呼吸囊正压通气,收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 脊髓性肌萎缩症合并肺部感染

    作者:赵贺华;徐俊梅;杨爱君

    脊髓性肌萎缩症( 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变性,导致肌无力和肌萎缩,以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和躯干肌肉无力、萎缩为主要表现。 SMA在活产婴儿中发病率为1/6000~1/10000,人群携带率为1/40~1/60,患儿终死于严重的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是遗传致死性疾病[1]。本例SMA患儿主要表现为反复呼吸系统感染。

  • 小儿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分子学发病机理及基因诊断

    作者:张丽杰;赵振军;叶贤坤

    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rophy,SMA)是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缺失为特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肌肉萎缩及肌肉无力.根据发病年龄、病变程度可将本病分为4型[1],除Ⅳ型为成人型SMA外,Ⅰ~Ⅲ型均为儿童型SMA,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仅次于杜氏肌营养不良,为第二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基因诊断SMA灵敏、快速,有助于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本文就小儿SMA的分子学发病机理及基因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运动神经元病临床与骨骼肌病理112例诊断分析

    作者:沈宏锐;靳陶然;李娜;赵哲;邴琪;胡静

    目的:探讨骨骼肌病理对运动神经元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112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活检骨骼肌病理资料,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结果①入选患者均有肢体无力、肌萎缩,吞咽或呼吸肌无力43例,舌肌萎缩或纤颤50例,伴有肌束震颤69例,初诊伴有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征78例;②肌电图呈神经源性异常;③临床确诊肌萎缩侧索硬化( ALS )90例(初诊78例、复诊/随访后12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22例,其中肯尼迪病7例;④骨骼肌病理均符合神经源肌病改变,ALS多见小角化肌纤维、核聚集、靶纤维;成人型SMA以小圆形肌纤维在肌束内小群分布为特点,其中肯尼迪病萎缩小圆形肌纤维、核聚集多在肌束间分布。结论①仅表现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MND,行骨骼肌活检病理分析有助ALS与SMA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②随诊、动态观察体征与病情进展变化可助ALS确诊。

  • 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研究

    作者:张丽芳;杨晓苏;肖波

    目的:研究我国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的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及神经细胞凋亡抑制蛋白(NAIP)基因外显子的缺失情况,以探讨此二种基因与成人型SMA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法检测30例成人型SMA患者、30例表型正常的SMA直系亲属及30例正常对照的SMN基因第7、8号外显子和NAIP基因第5、6号外显子缺失情况.结果:成人型(IV型)SMA未检测到SMN基因第7、8号外显子及NAIP基因外显子5和(或)6的缺失.结论:成人型SMA未检测到SMN基因缺失,其发病可能与SMN基因缺失无关;NAIP基因在SMA发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 脊髓性肌萎缩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心理护理

    作者:王红霞;崔孝菊;周田田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脊髓前角细胞变性导致的肌萎缩,其发病与SMN基因有关.

  • 丙戊酸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磊;刘新光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大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或其髓鞘的丧失所致的一类疾病,包括数十种,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但是,目前可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较少.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在基因转录和表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因此,VPA成为近年开发治疗神经退变性疾病的热点.本文综述丙戊酸的神经保护作用,并以阿尔茨海默病和脊髓性肌萎缩症为代表介绍近年VPA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林丽;钟泽艳;李亮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肌萎缩,是导致婴儿死亡常见的疾病之一.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于染色体5q13.2,此外还发现其他多种基因与其临床表型相关.对该病进行基因诊断可以明确病因,预防患儿出生.此文对该病的新基因学及基因诊断学进展作一综述.

  • 脊髓性肌萎缩症遗传学及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蕾;颉小玲;李娟;柴晓静;朱俊芳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化引起的神经肌肉性疾病,新生儿患病率约为1/6000~1/10000,全球不同人群的基因携带频率为1/40~1/50,是造成婴幼儿死亡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之一.SMA这一称谓主要指由SMN1基因突变所致的SMN1依赖性SMA.由于基因检测的无创性和特异性,使其逐渐发展成为诊断SMA的金标准.SMA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 ,除了常规的神经营养、肌肉锻炼等方法 外,当前研究的热点,组蛋白脱乙酰酶(HDAC)抑制剂类药物为迄今为止唯一完成Ⅲ期临床试验的药物.此外,小分子SMN增强剂、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反义寡核苷酸纠正SMN2的剪接错误等治疗方法 ,目前尚处于体外实验阶段.文章就SMA近年的遗传学及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5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