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髓性肌萎缩症SMN1基因携带者筛查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江雨;周裕林

    1 背景介绍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全球常见的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之一,活婴发生率为1/5000~1/10000,人群携带率为1/35~1/50[1].临床上根据SMA发病年龄和病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其中占患者比例约70%的工型临床表型为严重,常于6个月内起病,多数于2岁内夭折[2].1995年,SMA相关基因被定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1区(5ql1.2~13.3),并发现了反向重复的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3].该基因有2个序列高度相似的拷贝:靠近端粒的决定性基因SMN1及靠近着丝粒的修饰SMN2,两者之间仅存在5个碱基的差异,而在编码区内只存在1个碱基的差异,即第7号外显子上的840C>T.由于SMN所在的染色体区域存在众多重复和假基因簇等易导致结构不稳定的序列,导致SMN基因发生缺失或转换的频率较高,相应的表现为人群SMN基因拷贝数组合复杂多变.

  • 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N-T和SMN-C拷贝数定量分析

    作者:杨晓苏;丁华新;肖波;吴志国;张丽芳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组由脊髓前角细胞变性所致的肌无力和肌萎缩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本研究通过对我院1997~2001年间临床及病理确诊的儿童型SMA进行SMN-T(端粒侧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及SMN-C(着丝粒侧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拷贝数的定量测定,以探讨临床及病理诊断为SMA,而PCR定性无SMN-T缺失患儿的遗传学致病基础以及SMA I~III型之间SMN-C拷贝数的分布及其与表型的关系.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关于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研究论文在Archives of Neurology上发表

    作者:王柠

    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类较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其致病基因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存在两种同源性极高的拷贝SMN1、SMN2,90%以上患者存在SMN1基因缺失,可通过判断有无SMN1缺失来进行基因诊断.目前常用的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方法有连锁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测序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等,但上述任何一种方法单独应用均不能保证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绝对可靠,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则可取长补短,使诊断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 shRNA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MN1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杨晓苏;胡益民;肖波;杨期东;谢瑛

    目的 构建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SMN1 shRNA的质粒,并初步探讨其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全长SMN mRNA及蛋白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建立脊髓性肌萎缩症细胞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根据GenBank中SMN1 cDNA序列设计5条SMN1靶向shRNA并将其克隆至pRNAT-U6.1/Neo载体中U6启动子的下游,形成能在细胞内表达SMN1特异性短发夹状RNA的重组质粒pshRNA-SMN1;在脂质体介导下将重组质粒pshRNA-SMN1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RT-PCR、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fl-SMN mRNA及fl-SMN蛋白的表达.结果 琼脂糖凝胶电泳及DNA测序证实重组质粒pshRNA-SMN1构建成功,其中pshRNA-SMN1-1组和pshRNA-SMN1-4组转染后明显抑制了hMSCs fl-SM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P<0.05),在mRNA水平上千扰效率分别为64.05%、61.04%,蛋白水平上千扰效率分别为52.97%和61.57%,而未影响△7-SMN mRNA的表达.结论 构建的pshRNA-SMN1重组质粒能有效地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fl-SMN mRNA及蛋白的表达.

  •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和SMN基因定量分析研究进展

    作者:龙美娟;宋昉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和躯干肌肉无力、萎缩.其致病基因定位于5q13,共有四个候选基因,其中SMN基因为致病基因,其他三个基因是修饰基因.基因诊断是目前比较可靠且运用较多的辅助检查方法.SMN基因定量分析可以作为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以及基因诊断和检测携带者的补充.该文对四个候选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诊断及SMN基因定量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合性描述.

  • 脊肌萎缩症研究进展

    作者:孟英韬;宋力;党利亨

    脊肌萎缩症是一组常见的引起婴幼儿死亡的遗传病,因为缺乏治疗手段,该病研究曾不受重视.自1995年确定脊肌萎缩症致病基因是一种看家基因--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1)以来,围绕在这种疾病背后的谜团吸引了多国学者的兴趣,成为近年遗传病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脊肌萎缩症遗传基础,SMN蛋白生物功能,脊肌萎缩症携带者检测及治疗方面新策略等内容作一综述.

  • 运用DHPLC技术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SMN-T基因缺失检测的初步研究

    作者:杨元;彭茜;阿周存;林立

    目的评价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 PLC)在脊髓性肌萎缩症(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端粒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 survival motor neuron telomeric copy, SMN- T)缺失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扩增限制性长度多态性技术( PCR- RFLP)、 DHPLC及 DNA测序技术对 51例 SMA患儿及其双亲与 67例非 SMA患儿 SMN- T与着丝粒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 survival motor neuron centromeric copy, SMN- C)碱基差异位点 exon7( C/T)与 exon8( G/A)进行检测.结果 PCR- RFLP与 DHPLC技术均同时检出 45例 SMA患儿 SMN- T基因 exon7+ 8或 exon7纯合缺失, DNA测序证实了 PCR- RFLP与 DHPLC检测的可靠性.在 DHPLC检测中发现, 6例非 SMN- T纯合缺失患儿的 SMN- T与 SMN- C基因拷贝数存在不平衡;在 SMN- T基因纯合缺失患儿双亲中, 75.5%( 77/102例)的个体两基因拷贝数存在不平衡;在非 SMA对照组中, 22.4%的个体( 15/67例)两基因拷贝数存在不平衡,两组个体基因拷贝不平衡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DHPLC技术不仅能快速有效地检出 SMN- T基因的纯合缺失,而且通过比较 SMN- T与 SMN- C基因拷贝数平衡与否,可初步提示患儿 SMN- T基因杂合缺失状态与双亲基因缺失的携带者状态,为进一步的基因突变筛查与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基因诊断

    作者:彭剑虹;李黎;李霞;黄伏生;刘焰;柴红燕;周新

    目的检测湖北省大冶市1例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先证者的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第7外显子的基因缺失.方法采用PCR-DraI酶切法检测先证者及其6位亲属及30名正常对照的SMN基因的7号外显子的缺失情况.结果发现该患者缺失了端粒SMN基因(SMNt)的第7外显子,而正常对照及家系成员均未发现外显子的缺失.结论 PCR-DraI酶切法检测适用于SMA的基因诊断

  • 儿童型脊肌萎缩症基因诊断的研究

    作者:唐北沙;谭斯品;杨期明;严新翔

    目的探讨儿童型脊肌萎缩症(CSMA)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应用PCR-酶切分析法对7例CSMA患儿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SMN)基因的基因诊断分析.结果 7例CSMA患儿SMN基因7号、8号外显子PCR产物经DraI、DdeI酶切后,6例仅剩下165 bp与125 bp片段,表现有SMN基因7号、8号外显子缺失;1例仅剩下165 bp片段,表现有SMN基因7号外显子缺失.结论 PCR-酶切检测SMN基因7号、8号外显子缺失可作为儿童型脊肌萎缩症的可靠的基因诊断方法.

  • 应用2种方法检测脊肌萎缩症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1缺失

    作者:王莉;康冰;王涛;方东;廖世秀;王应太

    目的:探讨脊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基于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的2个同源拷贝碱基上的差异,应用PCR-酶切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对8例脊肌萎缩症患者与其直系亲属及1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进行脊肌萎缩症基因第7外显子缺失检测.结果:PCR-酶切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均显示8例脊肌萎缩症患者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第7号外显子缺失,正常对照组及患者亲属未发现缺失.结论:PCR-酶切结合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是可靠的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缺失检测方法,提高了脊肌萎缩症基因诊断的准确性.

  • 儿童型脊肌萎缩症SMN基因缺失与微突变检测

    作者:杨晓苏;邓益东;肖波;罗新明

    目的研究儿童型脊肌萎缩症(SMA)患者中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缺失与微突变情况.方法收集经临床和肌肉活检确诊的SMA Ⅰ~Ⅲ型25例,其中Ⅰ型5例,Ⅱ型3例,Ⅲ 17例及直系亲属24例.采用PCR-RFLP检测SMNt缺失情况,对无SMNt缺失的患者及SMA直系亲属,应用PCR-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SMN基因微突变分析.结果5例Ⅰ型和3例Ⅱ型SMA患者均见SMNt缺失,缺失率100%,6例Ⅲ型见缺失,缺失率35%(6/17).11例无缺失的SMA Ⅲ型患者的 gDNA编码区域未发现微突变;24例SMA的直系亲属中未发现SMN基因缺失及突变.结论①检测到SMNt外显子7缺失可作为SMA的确诊手段,有望替代肌电图和肌活检等有创检查;②对无SMNt外显子7缺失的Ⅲ型SMA患者,要结合临床进行诊断;③该组无SMNt缺失的Ⅲ型患者未发现微突变,提示存在遗传异质性.

  • 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检测脊髓性肌萎缩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缺失

    作者:卢丽萍;麻宏伟;姜俊

    目的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的方法诊断脊髓性肌萎缩(SMA)较普遍,但方法复杂.该文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进行SMA基因诊断,以探讨该方法的实用性和特异性.方法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对40名SMA患者(Ⅰ型15 例,Ⅱ型17 例,Ⅲ型8例) 和40名正常对照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基因外显子7的基因缺失研究.所有SMA患者均经RFLP方法证实缺失SMN1基因外显子7.结果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检测所有SMA患者均存在SMN1基因外显子7缺失,与RFLP的结果一致(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是既简便又实用的SMA基因诊断方法.

  • 儿童脊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

    作者:孙婧婧;杨永臣;陆燕芬;许全梅;王超;成鸿毅;魏东;奚佳铭

    目的 对临床诊断疑似为脊肌萎缩症(SMA)的患儿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缺失分析,通过基因诊断对SMA进行确诊.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及神经内科就诊的疑似SMA患儿29例,患儿就诊年龄11 d~14岁.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上述患儿外周血DNA样本进行基因诊断.结果 15例存在SMA致病突变,疑似患儿的SMA基因诊断率为51.7%(15/29).其中8例为SMN1基因外显子7和外显子8纯合缺失;3例为SMN1基因外显子7和外显子8纯合缺失,SMN2基因外显子7拷贝数增加;4例为SMN1基因外显子7纯合缺失,外显子8杂合缺失.另外14例存在不直接致病的突变.按照SMA国际诊断标准,15例确诊患者中Ⅰ型5例,Ⅱ型5例,Ⅲ型5例,均占33.3%.其中Ⅰ型的5例患儿均为SMN1基因外显子7、8纯合缺失,仅有1例存在SMN2基因外显子7拷贝的轻度增加.结论 MLPA技术灵敏度较高,可作为SMA疑似患者首选的诊断方法,为SMA的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 脊肌萎缩症分子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曾健;杨渤生;兰风华

    脊肌萎缩症(SMA)是一类以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变性导致近端肌无力、肌萎缩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分子诊断具有确诊意义.现主要对SMA分子诊断研究进展作一介绍和分析.

  •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中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转化的遗传分析

    作者:贺圣晰;葛绣山;瞿宇晋;金煜炜;王红;白晋丽;宋昉

    目的 探讨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患儿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1(survival motor neuron 1,SMN1)向SMN2基因的转化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417例SMN1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的患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筛查SMN1第8外显子是否纯合缺失,并通过基因组测序、多重连接探针扩增以及克隆测序等方法进行转化基因类型的研究和验证.结果 在417例患儿中,31例(7.4%)未发现第8外显子纯合缺失,基因组测序等实验证实这些患者均携带SMN1/SMN2融合基因.根据基因互换的位置,共存在5种不同的转化类型:SMN2 -I7b/ SMN1 E8、SMN2-I7a/ SMN1 I7b、SMN2-E7/ SMN1 17a、SMN1 I6/SMN2 E7/ SMN1 I7a以及SMN2 -E7/SMN1 I7a/SMN2 I7b.SMN基因转化在Ⅰ型~Ⅲ型患儿中均存在,10例经转化后SMN2拷贝数为3的Ⅰ型~Ⅲ型患儿的平均生存年龄为5岁4月.结论 中国SMA人群中存在SMN1基因的部分转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儿(尤其是Ⅰ型)的生存.

  • 脊髓性肌萎缩临床表型与SMN2基因拷贝数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卢丽萍;麻宏伟;姜俊;王涛;胡斌

    目的 探讨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的临床表型与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拷贝数变化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应用TaqMan技术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57例不同临床表型的SMA患者的SMN2基因拷贝数进行检测.结果 预测拷贝数为1的SMN2基因的平均拷贝数为1.017±0.090,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值8.9%;预测拷贝数为2的SMN2基因的平均拷贝数为2.019±0.080,CV值3.9%;预测拷贝数为3的SMN2基因的平均拷贝数为3.104±0.170,CV值5.4%.Ⅰ型SMA患者SMN2基因平均拷贝数为1.926±0.460, Ⅱ型为2.508±0.460, Ⅲ型为2.876±0.270.Ⅱ型SMA患者SMN2平均拷贝数明显高于Ⅰ型(t=4.24,P<0.01),Ⅲ型SMA患者SMN2平均拷贝数明显高于Ⅱ型(t=2.44, P<0.01).85.72%Ⅰ型SMA患者SMN2以2个拷贝为主;Ⅱ型SMA以2个和3个拷贝为主,分别占40% 和 60%;82%的Ⅲ型SMA则以3个拷贝为主.结论 SMA临床表型的变化与SMN2基因拷贝数明显相关.不同类型SMA患者SMN2拷贝数的分布不同:各型SMA患者至少有1个拷贝的SMN2,Ⅱ和Ⅲ型SMA患者的SMN2拷贝数多于Ⅰ型患者.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依赖于SMN2拷贝数的变化.

  • 脊髓性肌萎缩症SMN基因拷贝数定量分析

    作者:丁华新;杨晓苏;肖波;吴志国;张丽芳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为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而PCR定性无运动神经元生存(survival motor neuron,SMN)基因T拷贝(SMN-T)缺失患者的遗传基础;并探索SMA表型与SMN基因C(SMN-C)拷贝数的关系及SMA患者及其直系亲属和正常人SMN基因拷贝数的分布.方法对临床和病理诊断为SMA Ⅰ~Ⅳ型及少见型45例患者、25名表型正常的SMA直系亲属进行SMN-T和SMN-C基因拷贝数定量分析,并与33名正常人进行对比;所有对象均已经PCR Dra Ⅰ酶切法定性检测SMN基因,其中Ⅰ~Ⅱ型的7例和Ⅲ型的2例为SMN-T纯合缺失,余者无缺失.建立SMN-T和囊性纤维化跨膜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的内标,所有标本进行非放射性、非荧光标记的多重竞争性PCR,根据产物SMN-T/CFTR和SMN-C/CFTR比值,计算SMN-T和SMN-C拷贝数.结果 7例Ⅰ~Ⅱ型SMN-T拷贝数均为0;Ⅲ型2例拷贝数为0,2例为1个拷贝数,系杂合缺失,4例为2个拷贝;Ⅳ型及其他型患者均为2个拷贝;直系亲属中9例为1个拷贝,系杂合缺失,其余及正常对照组均为2个拷贝.SMN-C拷贝数在SMAⅠ型为≤2,Ⅱ~Ⅲ型为≤3,Ⅳ型及其它型SMA、直系亲属和正常对照组均为0~3.结论 PCR定量检测SMN-T拷贝数为0者与定性检测的纯合缺失相符,定量检测还可发现杂合缺失患者及携带者;SMA患者的表型与SMN-C拷贝数有关,拷贝数越少,表型越重;SMAⅣ型及少见型患者的SMN基因拷贝数正常,支持其发病与SMN基因无关.

  •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及其应用研究

    作者:曹东华;任梅宏;林长坤;崔婉婷;麻宏伟;武盈玉;金春莲

    目的 对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及携带者进行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 对26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检测SMN1基因第7外显子是否缺失;对于患者的父母应用多重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的方法进行携带者诊断;而既往生产过患儿的孕妇于孕中期抽取羊水,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 26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中查出25例存在SMN1基因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患者的父母全部为SMN1基因第7外显子杂合缺失携带者;对20名既往生产过患儿的孕妇进行了产前诊断,8名存在SMN1基因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结论 PCR-RFLP、多重PCR结合DHPLC技术可应用于患者及携带者基因诊断;PCR-RFLP可用于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产前基因诊断.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