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采用二代测序对脊髓性肌萎缩家系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作者:倪梦霞;王玮;郑爱燕;丁洁;邢丽贤;刘敏娟;毛君;蒲艳;邹琴燕;孟庆霞;李红;偶健;张癸荣

    目的 探讨二代测序技术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家系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的应用价值和优势.方法 选取1对于苏州市立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就诊的SMA基因携带者夫妇,经家系调查后,抽取家系成员外周血,采用Real-time PCR法进行分析,明确基因突变位点.针对突变位点涉及基因及基因的上下游区域内选择高密度紧密连锁的单核苷酸多态(SNP)作为遗传标记.二代测序(NGS)后,选择若干有效位点进行单体型分析.后使用单体型连锁分析技术进行单基因PGD. 结果 此对夫妇的SMN1基因exon7均为单拷贝,而先证者为SMN1基因exon7纯合缺失.通过单体型连锁分析之后进行单基因病PGD周期,形成4枚囊胚,NGS PGD检测结果为未携带突变的整倍体囊胚、单拷贝携带的整倍体囊胚、单拷贝携带但为非整倍体囊胚和致病的整倍体囊胚各1枚.将未携带突变的整倍体囊胚行冻融胚胎移植后获得临床妊娠,产前诊断结果显示未见异常,足月剖宫产分娩一正常男婴,体重3 150 g,健康状况良好. 结论 采用NGS对SMA家系行PGD可以阻断此单基因病在该家系中的再发风险,还可以避免选择非整倍体胚胎而导致的流产问题.

  • 先天性脊髓性肌萎缩尸检1例

    作者:魏守礼;王立群;范文联

    患儿男性,23天.主因呼吸困难,四肢软瘫入院.查体:发育和营养差,口唇紫绀,两肺呼吸音粗,可闻痰鸣,呼吸快,胸廓无扩张运动,全身呈软瘫状,四肢不能活动,神经反射未引出.入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 脊髓性肌萎缩的诊疗进展

    作者:刘倩(综述);吴菁(审校)

    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基因突变导致脊髓前角细胞变性引起肌无力和肌萎缩等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主,也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 X 连锁遗传[1,2]的报道。活产儿中发病率约为1/6000~1/10000,是第二常见的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仅次于囊性纤维化。文献显示,中国南方 SMA致病基因 SMN1携带者率为1/35~1/80[3],与国外学者[4]报道的携带者发生率1/40~1/60相似。SMA 的诊断过程复杂,缺乏有效的治疗办法,防治SMA 的有效途径是进行产前诊断,避免患儿的出生,或通过辅助生育技术进行植入前诊断。现就该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小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83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鸿;王怀礼;单崇敏

    目的总结小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SMA)各类型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及肌肉病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并探讨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83例各型SMA患儿,男55例,女28例,年龄1 d~14岁,平均23.7个月,对本组病例进行临床特点、神经电生理、肌肉病理及基因分析.结果 83例SMA临床分为3型,其中SMA-1型60例,SMA-2型19例,SMA-3型4例,3型SMA各有特点,但临床均表现为近端肌肉无力,肌张力低下.本病为单纯运动神经元受累,故患儿电生理表现均为神经源性损害而无感觉神经受累及明显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例行肌活检显示大组萎缩肌纤维;13例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检测,11例外显子7和8联合缺失,1例仅第7外显子缺失,1例仅第8外显子缺失.结论根据临床特点,电生理,肌肉病理及基因诊断可与其他松软婴综合征鉴别,而能确诊SMA.基因诊断可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达到预防本病发生的目的.

  • 疑似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338例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分析

    作者:宋昉;瞿宇晋;邹丽萍;王立文;龙美娟;王旭;杨艳玲;陈倩;王红;金煜炜

    目的 研究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1缺失和诊断的意义.方法 根据国际诊断标准、病例随访和基因分析结果对338例疑似SMA的患儿进行诊断和分型.应用PCR-酶切方法分析患儿SMN1基因外显子7和外显子8的纯合缺失.应用等位基因特异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方法分析患儿的SMN1基因拷贝数,确定杂合缺失.结果 (1)确诊SMA 267例,其中Ⅰ型143例,Ⅱ型82例,Ⅲ型42例,分别占53.6%、30.7%和15.7%.(2)267例SMA患儿的SMN1基因缺失分析显示:SMN1基因外显子7和8均纯合缺失为183例,占68.5%(183/267),仅外显子7纯合缺失,外显子8不缺失为34例,占12.7%(34/267),外显子7杂合缺失为33例,占12.4%(33/267),非缺失为17例,占6.4%(17/267),未见SMN1基因外显子8的单独缺失.(3)Ⅰ型和Ⅱ型SMN1基因缺失率相近.Ⅲ型SMN1基因纯合缺失率较低于Ⅰ型和Ⅱ型,杂合缺失率较高于Ⅰ型和Ⅱ型.结论 (1)我国儿童SMA的SMN1基因纯合缺失和杂合缺失频率提示,SMN1基因突变存在种族异质性,SMN1基因内微小突变需要研究.(2)SMN1基因诊断具有特异性和无创性,80%SMA患儿通过SMN1基因纯合缺失分析得到诊断.(3)Ⅲ型SMA的临床诊断和基因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

  • 脊髓性肌萎缩症三例及其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都娟;瞿宇晋;熊晖;李尔珍;金煜炜;白晋丽;王红;宋昉

    目的 对3例脊髓性肌萎缩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运动神经元存活(survival motor neumn,SMN)基因的突变分析,探讨突变对SMN蛋白功能的影响及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分析SMN拷贝数,采用RT-PCR及克隆测序技术进行SMN1基因点突变研究,通过对患儿父母的基因分析来明确SMN1基因缺失和点突变在家系中的传递.结果 2例来自不同家系的患儿SMN1均为单拷贝,且发生了相同的p.Glu134Lys突变;另1例患儿及其哥哥的SMN1基因也为单拷贝,均发生了p.Ser230Leu突变.这些患儿的SMN1基因点突变均来自父亲,SMN1单拷贝缺失均来自母亲.结论 共确定2种SMN1基因的点突变,其中p.Glu134Lys突变首次在中国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中被发现.p.Glu134Lys和p.Ser230Leu均为致病性突变.

  •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及预后

    作者:刘明生;崔丽英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MMN)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主要累及运动纤维的、多灶性运动神经病.1982年Lewis等首先描述,1988年由Pestronk等正式命名为MMN.该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非对称性的、缓慢进展的、以上肢为著的肢体无力;电生理表现为持续性节段性运动神经传导阻滞(conduction block,CB);病理上以脱髓鞘为主,少数可伴有轻微轴索损害,不伴炎性细胞浸润及水肿;免疫学检查部分患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GM1)滴度升高;对免疫球蛋白及环磷酰胺等治疗有效.一、临床特点MMN通常起病隐袭,主要临床特点是缓慢进展的和非对称性的肢体无力,以上肢受累多见;远端重于近端,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通常不伴有感觉障碍,极少数患者有轻微感觉异常的主诉,但通常无客观感觉障碍.束颤较少见.该病一般不累及眼外肌和舌肌.当MMN伴有肌肉萎缩特别是同时伴有束颤时,临床表现通常难以与运动神经元病(MND)中的脊髓性肌萎缩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早期相鉴别.神经电生理检查在MM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988年Parry和Clarke[1]报道5例临床上以肌肉无力和萎缩等纯运动损害为特点的病例,部分伴有束颤,全部曾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但进展缓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发现有明显的多灶性传导阻滞,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并指出这类运动神经病应与运动神经元病相鉴别. 以后相继有很多类似的病例报道.

  • 成人脊髓性肌萎缩1例报告

    作者:杨志杰;沈扬;钟延丰;康德王萱

    1 临床资料患者,女,71岁,教师,因全身肌无力、呛咳进行性加重9个月,于1993年11月26日入院.

  • 一种简化的检测SMN1基因纯合性缺失的方法

    作者:李晓侨;姚凤霞;苏亮;韩娟娟;孟岩;王铮;彭园园;佃艳;周青;黄尚志

    目的 建立一种更加准确、快捷的方法,简便地诊断纯合缺失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方法 应用双侧等位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AS-PCR)进行SMN1基因的特异扩增,并用另1个无关基因作内对照,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确定患儿是否为纯合缺失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结果双重AS-PCR产物,通过PAGE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可准确判读患儿是否存在SMN1基因外显子7纯合性缺失.结论 相对于以往常规使用的PCR-酶切或变性高效液相层析(DHPLC)方法,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不需要复杂的后续分析手段,能够更准确、快捷、简便地诊断纯合缺失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

  • 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赵淼;陆瑛倩;王柠;陈万金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致死性神经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肢体近端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根据发病年龄可以分为儿童型和成人型,尤以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发病率高.本文总结近年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治疗研究进展,旨在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测序技术在缺失型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孟英韬;舒剑波

    目的:探索将测序技术应用于缺失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基因诊断的可行性。方法设计2对引物,PCR扩增SMA致病基因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1)与其同源基因SMN2之间5个不同碱基所在区域,第1对引物正向扩增SMN1内含子6至7间长度为501 bp片段,包含4个不同碱基位点g.31957、32006、32154及32269;第2对引物反向扩增SMN1外显子8区域,长度为189 bp,包含1个不同碱基位点g.32734。根据测序图谱区分SMA患者与携带者和(或)正常人。将此方法应用于7个临床疑似SMA家系的诊断,并与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进行比较。结果6例测序图谱显示SMN内含子6至外显子8之间5个SMN1和SMN2差异位点g.31957、32006、32154、32269及32734均只有SMN2特有碱基a、T、g、g和A,患儿父母(携带者)相同位点显示为a/g、T/C、g/a、g/a和A/G。说明患者缺失SMN1基因,缺失范围包括内含子6至外显子8;携带者则既有SMN1基因,又有SMN2基因,与患者能区分开。1例检测结果为a、T、g、g和A/G,说明其缺失范围不含外显子8。测序法与PCR-RFLP方法结果一致。结论测序技术在缺失型SMA患者的基因诊断上优于经典PCR-RFLP法,更方便快捷,结果更明确,建议替代常用的PCR-RFLP法。

  • 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26例临床特征及随访分析

    作者:刘石岭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运动神经元性疾病,临床发病较少见,但极易误诊.我院诊断儿童脊肌萎缩症26例,大多数早期诊断不明确,总结其临床特征及教训如下.

  • 以呼吸肌麻痹为主要表现的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症1例

    作者:曹霞;常高峰;尚明谦

    患者,男,68岁,因呼吸困难、四肢无力及神志恍惚4 h于2000年12月21日急诊入院.患者于入院当日8:00感憋气,口唇及面部青紫,继之呼吸困难,说话费力,不能活动,神志恍惚.发病前无感冒、腹泻史.患者长期进食量少,无呛咳及吞咽困难,入院前2 d咯痰无力.既往有颈椎病史3年,6个月前颈髓MRI示C4~7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前缘呈波浪状改变.双手及双下肢肌肉萎缩3年,近3个月明显加重,行走困难.无遗传病家族史.查体:T 36.8℃,P 90次/min,R20次/min,BP 60/9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模糊,查体不配合,呼吸微弱,无紫绀,双肺呼吸音低,四肢肌力Ⅰ级,肌张力低,双手第一骨间肌、双下胫前肌萎缩,四肢肌腱反射(±),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

  • 成人慢性近端型脊肌萎缩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斌;王琳;简晓光;吴天晨

    婴幼儿期发病的脊髓性肌萎缩症作为一类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为人们所熟知,其遗传学机制基本明确,为产前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症较为罕见,其遗传学机制尚不明确,无明确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为此做出了许多努力,本研究就该病的遗传学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肌酸磷酸激酶增高的脊髓性肌萎缩症10例临床与肌电图分析

    作者:刘英;高国勋

    目的:总结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CK)增高的脊髓性肌萎缩(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临床与肌电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 10例 CK增高的 SMA病例,进行临床及肌电图分析,其中 6例作了肌肉活检. 结果:CK增高可见于脊髓性肌萎缩各型,升高的程度各有不同.肌电图检查除 2例为混和性损害外,余均为神经源性损害.肌肉病理检查除 1例为肌性改变外,余均为神经源性肌萎缩. 结论:CK增高不能作为 SMA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鉴别诊断指标,必须结合肌电图与肌肉活检.在诊断 SMA时,当肌活检为肌性损害,反复多次的肌电图的结果更可靠;当肌电图结果不明确时,肌活检结果为确定诊断的可靠依据.

  • 脊髓性肌萎缩的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研究

    作者:麻宏伟;王阳;张宇瑾;张雅丽;宓真;武盈玉

    目的探讨中国人脊髓性肌萎缩(SMA)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复合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方法对31例SMA患儿进行神经元存活基因(SMN)第7外显子缺失分析,并对2例有SMA阳性家族史的家系进行了产前基因诊断.结果96.8%(30/31)SMA患儿携有SMN基因第7外显子缺失.2例产前基因诊断的病例均无SMN基因第7外显子缺失.结论SMN基因缺失检测技术可用于SMA患儿的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

  • 脊髓性肌萎缩临床分型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卢丽萍;麻宏伟

    本文就脊髓性肌萎缩临床分型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SMN2基因拷贝数、SMN基因mRNA、SMN蛋白、细胞核内gems数、NAIP基因等,均与SMA的临床表型有密切的相关性.目前对于SMA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调控SMN2基因表达,促进全长SMN蛋白产生和核内gems数的恢复达到治疗的目的,此为SMA基因治疗的新途径.因此,研究不同表型SMA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不仅有助于基因治疗策略的制定,而且有助于在分子水平观察疗效.

  • 小儿脊髓性肌萎缩

    作者:梁承玮;田朝霞

    脊髓性肌萎缩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AR)遗传的进行性并通常为对称性肌无力与萎缩的疾病.5q型常见,由5q13 上SMNI基因缺失(95%的病例)或突变(约5%的病例)引起.分为4型.18个月内起病的Ⅰ型与Ⅱ型往往因呼吸吞咽不良、不能站坐走与继发骨折等而坝后严重.非-5q型为一组异源性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表现与前者有所不同.5q型的诊断根据病史、血清肌酶、肌电图、肌活检而确诊靠基因检查,如纯合子缺失用PCR-SSCP等检测、点突变用点突变序列检测.胎儿细胞基因检测可提供产前诊断.治疗是多方面的.对症治疗与支持治疗要求有关各科专家积极合作.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的寿命与活动状况均有改进.分子治疗已初露曙光.

  •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限制性酶切分析法对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

    作者:倪昊;宋昉;王立文;瞿宇晋;王红;金煜伟

    目的 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早期诊断提供基因学特征和可靠的辅助检测手段.方法 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PCR-限制性酶切分析法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科门诊的30个SMA家系和50名入托查体正常儿童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的第7和8外显子进行缺失检测.结果 SMN基因外显子7和8缺失检测结果:在30例SMA患儿中,22例(73.3%,22/30)同时缺失SMN1基因外显子7和外显子8,4例(13.3%,4/30)显示单纯SMN1基因外显子7纯合缺失,4例(13.3%,4/30)SMN1基因外显子7或8均未见缺失,未见单纯SMN1基因外显子8纯合缺失.1例SMA Ⅰ型患儿父亲为SMN1基因外显子7和8的纯合缺失.1名正常儿童有SMN2基因外显子7和8的纯合缺失.经过PCR-限制性酶切法检测不伴有缺失的2例SMAⅢ型患儿及其家系SMN1基因外显子8 SSCP电泳图中出现了异常条带.结论 PCR-限制性酶切和PCR-SSCP分析法对SMN1基因外显子7和8缺失进行检测是诊断SMA的有效辅助手段,两者联合应用可以相互验证、互为补充;SMN1基因外显子7或8的缺失检测对SMA进行基因诊断是一种简便、特异的诊断方法,并且由于其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易被家长接受,是SMA临床症状前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确诊的重要辅助手段.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病因学与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翁伟力;支惠萍;吴有贵;高俊鹏;陈如桂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与脊髓性肌萎缩、进行性球麻痹和原发性侧索硬化症同属运动神经元病.其病变主要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临床特征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损[1].其病因复杂,治疗困难,为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ALS病因学与实验模型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